语文强人大赛!!!!!
语文书里背的课文
还有古诗,
相信我多年的经验,一定会出这些的,在就是阅读
阅读多了,我就猜不到了
还有写课外的名人名言,诗句
所以平时应该多积累些,也不用太多,一天背一首,就不太累了吧?
我就这样,但是坚持不下来,所以就告诉老师,每天给同学抄一首
并监督背下来,
那我给你一套试题看看吧
语文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近年来,中考增加了语文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的考察,此类试题是同学们容易失分的地方,尤其是各市的一些地方特色(见2008徐州市试题与试题预测),在此精选了徐州2005-2008年、南京2006-2008年、泰州2008年中考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真题演练
徐州市2005 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导语是对消息核心内容的概括。请在下面这则消息的横线上补写导语。
抗日战士聚徐州
本报讯,今天是徐州沦陷纪念日。
记者了解到,9名老人分别来自上海、北京、镇江、济南、南京、长沙等地,但都是徐州籍,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也已83岁。值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老人们相约在徐州沦陷日前夕,相聚到徐州,重话昔日的峥嵘岁月,再游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
前日上午,他们参观后感叹徐州的变化太大了。这些耄耋老人谈起徐州沦陷前后的战斗经历,激昂慷慨,还激动地唱起了《救亡军歌》。(2005年5月19日《彭城晚报》,有改动。)
参考答案
当年曾在徐州生活、战斗过的9名八旬老人从全国各地齐聚徐州,共忆往昔峥嵘岁月。
徐州市2006 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徐州电视台拟推出一档反映徐州历史文化传统的新栏目“话说徐州”,分若干期播出。请利用下面提供的古人咏徐州诗句中的景点或人物,仿照示例,拟定第三期节目的标题。(3分)
当年放鹤人何处?胜地尚传项王名。苏堤南北一行柳,黄河襟带古今情。
万顷碧波荡楚韵,九里烟云接汉营。回首云龙霜色动,戏马台前尽秋声。
第一期:放鹤亭内,领略苏轼(东坡)豪放情怀。
第二期:九里山巅,追忆历代兵家争雄。
第三期:
参考答案
(3分,句式一致、字数相同、意思协调得3分,有景点或人物,特点突出,句式等稍有不同,得2分)答案示例:(1)戏马台前,遥想项羽(项王)英雄风采 (2)云龙湖畔,感受千年汉韵楚风
徐州市2007 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日本人向来自负,但在中国文字面前却格外地谦恭。据说日本民间曾对汉字选美,夺魁的是“梦”字,入选的佳丽还有“雪”、“柔“等等。日本人对汉字的狂热痴迷由此可见一斑。
汉字的音、形、义皆是独特魅力,足以让每一个接近它的人心旷神怡、浑然忘我。
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热爱汉字、写好汉字,相信你整张试卷的汉字都能书写得工整美观。
请你也给汉字“选美”。
选出一个你认为最美的汉字,并从“音、形、义”等方面说明其美的理由。(至少写出两点,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答:汉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分,从所选汉字的音、形、义角度写出两条理由得2分,一条理由1分。只写汉字,不写理由不得分。)
答案示例:“明”字。音:该字声调为阳平,音调上扬,读起来很朝气。
形:“明”字由“日”和“月”两个象形字组成的左右结构的会意字,望文而知义。
义:由形得知,日光加上月光,明亮无比,给你温暖喜悦的感觉。
徐州市2008 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开展“魅力徐州”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加以下两个板块的主题活动:
文化名城
徐州北接齐鲁大地,南临江淮平原,纵横四百里,上下五千年。其灵山秀水,孕育了众多杰出人物:汉高祖刘邦、音乐家马可、美术家李可染等都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其雄风雅韵,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李白、韩愈、苏东坡等都在此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1)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推介一位名人作为“文化名城”的代表,你的建议是:
我建议推介 (填人名),因为
聚焦奥运
(中国江苏网消息)5 月23 日上午,从全市各行业选拔出的9 名北京奥运会徐州火炬手启程前往苏州。他们将代表900 多万徐州人民参与奥运圣火25 日上午在江苏境内首站的传递。
9 名火炬手包括丰县女交巡警张敏、《 都市晨报》 记者王瑜珩、第九届世界技巧锦标赛冠军苏红等。据悉:江苏境内传递火炬手总数为624 名。5 月25 日至27 日,北京奥运圣火将在我省传递。届时,徐州火炬手将和其他615 名火炬手一道,高擎奥运火炬,在江苏境内完成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和宣传北京奥运会“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理念的神圣使命。
(2)标题是对消息内容的概括,请帮助校报记者在下面的横线上为此消息拟个标题
参考答案
( 4 分)( 1 ) ( 2 分)我建议推介刘邦,因为他开创了汉朝四百年帝业,汉文化对后世影响极大,徐州因而成为汉文化的发祥地。或;我建议推介李可染,因为他是当代著名画家,把中国山水画的风气神韵从传统推至现代,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山水图式,其影响早已超越美术界。或:我建议推介苏东坡,因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徐州知府率民抗洪,建黄楼、修苏堤,其佳作《放鹤亭记》 、《 黄楼集》 等增强了徐州文化名城的魅力。(只答人名不得分,理由充分,没有科学性、知识性错误,得2 分。) ( 2 ) ( 2 分)9 名徐州奥运火炬手赶赴苏州参加火炬传递(人物、地点、事件缺一项扣1 分)
南京市2006 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开展“爱我南京”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小雨和小晴等组成合作小组,选择了以下几个专题。
魅力南京
1小雨负责作南京简介:
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屹立在长江之畔的南京,是一座有着近2500年历史的名城。她具备山川形胜之妖绕,饱含兴衰荣辱之沦桑,是自然和历史恩锡给人类的礼物。她的一草一木都是风景,一诗一赋都是绝唱,她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哺育了世世代代淳朴、博爱、智慧的南京人民。
(1)文中两个加点的字容易读错,请你注音。(2分)
龙蟠( ) 哺( )育
(2)文中画线的两处各有一个错别字,请你改正。(2分)
“妖绕”改成 “恩锡”改成
人文南京
2搜集材料时,大家发现,南京人杰地灵,曾在此居住过的文化名人灿若群星:王羲之、李白、曹雪芹、吴敬梓、鲁迅、徐悲鸿……小晴就此拟了副对联,但觉得下联有一处不符合对联的要求,请你修改。(2分)、
上联: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
下联:深情怀旧周树人,《朝花夕拾》忆往昔
你将下联改为:
青春南京
3推选“南京青年联合会”标识,要求从下面三幅图标中推选一幅,并说明理由。(3分)
小雨说:“我推选第一幅图标,因为它用南京、青年两个词的英文首字母NY组合成了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既代表了南京青年联合会,又显示出南京青年在建设新南京中的活力和朝气。”
你说:“我推选第 幅图标(第一幅除外)
书香南京
4活动初,大家搜集到了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
时下,经典作品稍路不佳,有些书店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放在打最低折扣的专卖区。同时,肆意改编经典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西游》被“大话”,《三国》被“水煮”。这样的改编实际上是把内涵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了“速食快餐”,往往使经典不再“经典”。然而,阅读这种改编的名著在不少青少年中成了一种时尚,他们说:“那种很正经的文学名著,书太厚,文字太多,我们没时间也没兴趣读。而这种书有图画,又搞笑,要有意思得多。” (摘自《新京报》)
材料二:
我们的中文经历T几千年的成长,仍然有着青春的活力,是活的语言。我们不妨回头看看那些文学作品,比如六百年前的《三国演义》》’西游记》之类的,我想一个中学生大概不需要用字典,就可以看懂。从古到今,那些古籍除了非常高远的、深奥的之外,很多经典之作都是今日一般读书人可以享受、欣赏,并终生使用的。
(摘自余光中先生在母校南京大学的演讲)
(1)结合对上面材料的理解,你认为这个专题活动的目的应该是:
。(2分)
为了搞好这个专题活动,小晴想到了撰写名著阅读心语投寄给《南京日报》进行宣传的形式。她撰写了《骆驼祥子》的阅读心语:
祥子,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像骆驼一样耸起脊背,拉着一辆黄包车在胡同中奔跑。风雨中的哆嗦,烈日下的喘息,让我读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辛酸苦难。
(2)你从《西游记》《水浒》《繁星·春水》中选择一部,也撰写一段阅读心语。(2分)
《 》的阅读心语:
(3)除了撰写阅读心语进行宜传的形式外,你还有什么好主意?(1分)
参考答案
1. pán bǚ 绕改为娆 锡改为赐
2.周树人深情怀旧,《朝花夕拾》忆往昔。
3.示例(一)我推选第二幅。①第二幅把两个“青”字变形处理成了一对手拉手舞动的青年,既代表了南京青年联合会,又显示出活力、朝气和团结。②+n;是南京的“南”的拼音首字母,图标下半部分将两个“n’’变形组合成“心”的图形,突出了团结的主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二)我推选第三幅。因为第三幅对吁青”字进行了艺术化处理,使之酷似一个青年人在展翅高飞,既代表了南京青年联合会,又显示出活力、朝气和热情。(言之成理即可)
4.(1)倡导南京人阅读经典名著。(意同即可)
(2)答案略。符合所选名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或人物形象特点,语言表达清楚即可。(3)答案略。采用切实可行的形式,能达到倡导阅读名著的目的即可。
南京市2007 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之旅”综合性学习开始了,请你随我们到下列站点参加活动。
字词苑
1 下面是小华写的一段读书感言,请给文稿中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避开xuān嚣,抛开烦恼,独自享受温馨的书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书犹如浩瀚无边的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澎湃。我仿佛是大海里的一叶扁舟,欣赏着变huàn奇异的风景,感受着人生的乐趣。
温馨( ) 澎湃( ) xuān 嚣 变huàn
辩论台
2小文主持了一场“我看汉语魅力”辩论会,正方反方激烈交锋。
正方:汉语魅力无穷。同样一组词语,按不同顺序组合,就能表示多种多样的意思。目前,在亚洲、欧美许多国家,一股汉语学习的热潮正随着中国对外影响的扩大而日益膨胀,汉语必将成为全球的强势语言。
反方:汉语的魅力在消退。①汉语中有些同音词、同义词混淆难辨,造成听读障碍,影响我们的学习兴趣。②目前,许多幼儿园开了识字课,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幼儿快乐成长。③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外语的强势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汉语的魅力之光逐渐暗淡了。
(1)正方辩词的画线句中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应把“ ”改为“ ”。
(2)反方辩词中的第 句(只填句子序号)不能证明反方观点。
表演厅
3小刚策划本组同学表演一场“水浒戏”。
京剧表演中,常用脸谱象征某种人物形象的特点。下面这张黑脸谱常用来代表强悍、勇猛,小刚打算用它来扮演下面备选的《水浒》人物。你认为这张黑脸谱最适于扮演 ,因为¨从 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他的强悍、勇猛。
探究宫
4小方搜集到下面一个有意思的图表,并和大家一起进行了探究。他说:“从图表中可以看出,随着事业成就由小到大,记忆能力在其中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你就理解能力或创新能力对事业成就的重要性也发表了一点看法,你说:“从图表中还可以看出,
。”
参考答案
1 xīn pài 喧 幻
2(1)“膨胀”改为“高涨”。
(2)②
3李逵;沂岭杀四虎、江州劫法场、打死殷天锡、元夜闹东京、扯诏谤徽宗等。(能简要点出一个相关事例,体现李逵强悍、勇猛的特点即可)
4示例:①无论事业成就如何,理解能力在其中的重要性是基本不变的。②随着事业成就由小到大,创新能力在其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写出任何一点,意对即可)
南京市2008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班级开展“人间有爱”的专题活动,请你参与,完成1—5题。
爱心抒怀
1下面是小军写的一段演讲稿,请按要求答题。
汶川,这个陌生的名字,连带着崩裂的山体
倒tā ( )的房屋和被废墟掩埋的躯体,猝( )然刺痛了我们的神经!灾难中的土地,我们为你心痛如割彻夜难眠
灾难中的同胞,我们为你神情悲恸双目噙泪。我们愿棒出一颗颗炽( )热的心,伸出一双双热情的手,与你们心手相连,bó( )击风雨!
(1)给加点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
(2)依次在方框中填人所缺的标点。
爱心奉献
2小勇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为其补充一两句议论性文字。
汶川一震,举国悲痛。各界人士都在第一时间伸出了援助之手。
飞人刘翔两次共捐出了350万元,还想着为灾区人民再做些实事。主持人倪萍捐出了100万元,还在带动更多的人去募捐。火炬手金晶捐献了6000元,她只是刚刚找到了一份正式的工作。有个路人给了一位卖艺人100元钱,那位艺人道谢之后,转身就将钱投入了不远的赈灾捐款箱。100元不算多,但也许已是那位街头艺人平时好几天的收入……
有捐款,就有数额;有数额,就有高低。此高彼低,你厚我薄,难免会有些议论。其实大可不必,因为
3介绍右边这一幅赈灾活动宣传画的内容与含义。
内容:
含义:
爱心寄语
4仿照示例,以灾区一个孩子的口吻给失踪的母亲写两句话。
示例:妈妈 妈妈
我深信你还活着 我深信你还活着
深信地震只能 深信地震只能
击碎钢筋水泥
击不碎你坚强的心
5四川绵竹地震灾区一位受伤学生转院来南京治疗,你和小丽打算前去探望。小丽准备送他 一本《繁星·春水》,并在书的扉言写下了一段赠言:
这本书会让你看到冰心奶奶所营造的爱的海洋。真爱的伟大、童真的圣洁、自然的美好,会让你微笑着面对未来,快乐生活。
你准备赠送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在扉页写上一段赠言:
参考答案
1 (1)cù chì 塌 搏 (2)前一处为“、”,后一处为“;”或“。”
2答案示例一:其他东西可以明码标价,爱却无法以价格衡量;捐款的数额不可能一样, 但每一笔捐款背后的那份对灾区人民的关爱之心,却是一样的。示例二:大灾无情,人间有情;捐款有价,爱心无价。(言之成理即可)
3 内容:一颗大的“心”中有一幅中国地图;这幅中国地图由许多颗小的“心”组成。
含义: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奉献爱心,支援灾区人民。(意思对即可)
4答案示例,摧毁房屋桥梁,摧不毁你顽强的意志。(意思对即可)
5答案示例:奥斯特洛夫斯基塑造的保尔勇敢坚强,虽然历经战场上的搏杀、生活中的 苦难、伤病的折磨,但他从不屈服。愿你像保尔一样选择坚强,战胜困难。(言之成理即可)
泰州市2008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
国务院办公厅l月8日发出“限塑令”,规定从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 等商品零售场所将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学校就此组织了一系列活动,请你也参与这一活动。
活动一:搜集资料某小组从网上搜索到这样一幅漫画,请你说出这幅漫画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主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的困惑 图/冯印澄 新华社发
活动二:开展调查“限塑令”生效首日,他们对某超市使用塑料购物袋及无纺布袋销售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如下,请读表后答题。(3分)
时间
塑料袋使用量(只)
无纺布袋销售量(只)
5月25日(星期日)
10852
0
6月1日(星期日)
905
500
①调查表反映的情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这个调查结果说明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口语交际在菜场调查时发现,仍有一些卖菜者在热情地帮顾客用塑料袋装菜。一位同学问:“不是禁送塑料袋了吗”卖菜者指着旁边的摊位说:“大家都在送,我不送,你会买我的菜吗”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样劝说这位卖菜的人(4分,注意简明、连贯、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广告宣传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自觉执行“限塑令”,请你为这次宣传活动拟写一条公益广告。(要求:紧扣主题,新颖独特,生动形象,语言简洁,不超过l5个字)(2分)
参考答案
(1)这幅漫画运用夸张手法,(1分)突山表现“白色污染”对地球的危害。(1分)(意思符合即可)
(2)①“限塑令”执行后,塑料袋使用量大幅下降,无纺布袋销售量上升。(意思符合即可)②“限塑令”得到了有效执行。(意思符合即可)
(3)本题4分。称呼l分,劝说内容2分,语言连贯、得体1分。“劝说内容”要点:①菜卖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菜的质量、价格和服务;②带头执行“限塑令”,为保护环境尽责任,大家会理解、支持的;③执行“限塑令”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④还可以有偿提供竹蓝子、无纺布袋等,增加收入。(答到以上任意两点即给2分,其他合理的劝说内容也可。)
(4)本题答案开放。要求:紧扣主题,语言简沽,新颖独特,生动形象。例:(1)小小塑料袋,室息了整个地球!(2)地球:别把我装进这白色的牢房!
试题预测
徐州市某校举行“锦绣徐州”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参与进来吧!
家乡,总会传递一种淳朴、真挚和浓浓的亲情,这是来自一种来自祖先遥远的血管里的神秘力量,他把世世代代子孙凝聚在一起,他让我们充满自豪和希望。
(1) 徐州戏曲历史悠久、动听迷人,徐州地方剧种是 。
(2) 用徐州古今文化名人的名字完成下联。
上联:狗肉、苏烟、煤炭,徐州物产誉神州。
下联: ,彭城儿女扬英名。
作者:吴从祥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01期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1)04-0095-05
对于七言诗的起源、孰为第一首七言诗等问题一直是古典诗歌研究领域中颇有争议的问题,至今依然无定论。研究七言诗起源时,虽然有些学者如罗根泽等,已经注意到了纬书中的相关资料,①但仅引以为据,并未对二者间关系作深入考察。因此对谶纬与汉代七言诗之关系实有再作一番考察的必要。
一、汉代七言诗的演进
对于七言诗的起源,学者们意见不一,主要有《诗经》说、楚辞说、民间歌谣说、镜铭说等。其实,任何一种文体的产生往往都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因此,与其简单的“归宗认祖”,倒不如在大的文学背景下细致考察其萌生、形成和发展的轨迹。研究七言诗的起源和发展亦当如此。
简单地说,所谓七言诗,就是通篇都是七言句(或至少以七言句为主体)的诗。结构完整性、七言主体性和富有诗味性是构成七言诗的重要标准,也是七言诗区别于七言句、七言段和七言韵文的标志。从现存文献来看,先秦时期不仅没有七言诗,②甚至连七言句都比较少。“《诗经》里的七言句非常少,即使加把加‘兮’的八字句也算上,只有10句左右。”[1]楚辞中有不少七言句,但多带“兮”字,纯七言句较少。直至西汉初期都没有完整的七言诗出现。自先秦以来,诗歌便是由文人诗与民间歌谣两大部分构成的。汉代诗歌亦是如此。汉代盛行的文人诗有骚体和非骚体两种。因此,考察汉代七言诗的演变必须兼顾三者,同时参考当时流传的韵文,如镜铭、字书、歌诀等。
先看看汉代民间歌谣发展情形。从现存文献来看,西汉前期虽有少数由两句七言句组成的俗谚、里语,但没有出现比较完整的七言歌谣。到了西汉后期方出现了比较成熟的七言民间歌谣。由于文献的散佚,今存具有三句以上七言句的民间歌谣极少,仅《上郡吏民为冯氏兄弟歌》一首:“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钧,周公康叔犹二君。”[2](P3305)此歌最早载于《汉书·冯野王传》,可见其产生于西汉成帝时期。该歌谣仅开头两句为三言,其余四句皆为七言,并且一韵到底。这首歌谣虽杂有两句三言,但从较宽泛的意义而言,这首歌谣可以算作是七言诗了。这首歌谣的出现表明,西汉后期七言诗已经初具规模。笔者据逯钦立辑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统计,东汉时期具有两句以上的七言句的民间歌谣共20来首,有三句以上七言句的共8首,③有6首可以确定为桓、灵时期作品,另外两首亦可能是东汉中后期作品。这8首民谣中有四首全部由七言句组成,如《苍梧人为陈临歌》、《皇甫嵩歌》等。也就是说,到了东汉中后期七言歌谣体式趋于完善,出现了一些比较完整的七言歌谣。
再看看汉代骚体诗发展情形。西汉骚体作品中不含“兮”、“之”等虚词的七言句极少,连贯的整齐七言(包括“兮”字)片断几乎没有(多以六言句为主),直至东汉班固《两都赋》末尾附诗《宝鼎诗》和《白雉诗》,才出现了比较工整的带有“兮”字的七言诗。这与非骚体文人七言诗形成时间不相前后(详后文),并且楚辞体七言句的节奏与后世七言诗四三节奏颇多差异。④因此,骚体诗对七言诗起源和发展的影响不可高估。
再看看汉代文人诗创作情况。汉高祖时唐山夫人作《安世房中歌》十七章,这十七章基本上都是四言(杂有少量的三言)。到了汉武帝时,诗歌创作情况有所变化。汉武帝时期的《郊礼歌》中出现了一些工整的七言段,如《天地》末尾有八句七言,《天门》末尾有八句七言,而《景星》后半连续十二句七言。但这些“都不是纯粹的七言诗,是杂言诗中的七言诗句。”[3](P181)值得注意的是“七言”的出现。《汉书·东方朔传》载,东方朔著“八言、七言上下”。[2](P2873)《后汉书·张衡传》:“所著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闲》、《七辩》、《巡诰》、《悬图》凡三十二篇。”[4](P1940)《后汉书·文苑列传·杜笃传》:“所著赋、诔、吊、书、赞、七言、女诫及杂文,凡十八篇。”[4](P2609)《后汉书·文苑列传·崔琦传》:“所著赋、颂、铭、箴、吊、论、九咨、七言,凡十五篇。”[4](P2623)两《汉书》将“七言”与赋、诔、铭等文体相并列,表明“七言”是一种文体。“七言”是什么样的文体呢?虽然史籍中对“七言”有不少记载,但并未载录原文。《文选》李善注保存了一些汉代“七言”残句。东方朔七言:“折羽翼兮摩苍天。”[5](P1031)刘向七言:“博学多识与凡殊”,“时将昏暮白日午”,“朅来归耕永自疎”,“结构野草起屋庐”,⑤“宴处从容观诗书”,⑥“山鸟群鸣我心怀”等。[5](P48,591,677,1673,1105,1128)此外,《北堂书钞》卷152引繁钦《七言诗》:“阴云起兮白雪飘”。[6](P387)傅玄《吴楚歌》题下注明“七言”,而六句全为骚体句。《文选·北山移文》注:“《董仲舒集》,七言琴歌二首。”[5](P1959)这些表明,“七言”指的是七言句式作品,包括纯七言作品和含“兮”字的骚体七言作品。上文所引“七言”都是残句,难以窥见这种文体的特征,而汉武帝时的《柏梁台诗》为研究“七言”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艺文类聚》:“汉孝武皇帝元封三年作柏梁台,诏群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者,乃得上坐。皇帝曰……”[7](P1003)以前学者多怀疑《柏梁台诗》为伪作,近期学者从用韵、职官等方面进行重新考证,认为此诗可信,当作于汉武帝时。⑦此说可信。全诗共26句,一韵到底,皆为不含“兮”字的七言句,由汉武与二十五臣子联句而成。这首诗是众人联句的集合体,且各句内容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关联,因此全诗并无多少诗味可言。从今存文献来看,直至西汉后期没有出现比较完整的文人七言诗。到了东汉前期,文人七言诗创作发生了巨变,出现了一些比较完整的文人七言诗。
马援《武溪歌》:滔滔五溪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敢临,嗟哉五溪多毒*。[6](P163)
崔駰《七言诗》:鸾鸟高翔时来仪,应治归德合望规,啄食楝实饮华池。[6](P171)
李尤《九曲歌》:年岁晚暮时已斜,安得壮士翻日车,肥骨消灭随尘去。[6](P174-175)
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长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6](P180)
前三首诗一韵到底。马援《武溪歌》一、三、四句入韵,韵脚为“深”、“临”和“*”,在汉代这三个字都属侵部。⑧这首诗一韵到底,中间杂有两句四言,虽不似完整七言诗,但已经比较近似七言诗了。崔駰《七言诗》韵脚为“仪”、“规”和“池”,“仪”为歌韵,“规”为支韵,“池”亦为歌韵,汉代“歌”韵与“支”韵多通押。李尤《九曲歌》韵脚为“斜”、“车”和“去”。在上古韵中“斜”和“车”皆在鱼部,“去”在侯部。到了汉代“鱼、侯合为一部”。[8](P13)张衡的名作《四愁诗》除每章首句为七言骚体句外,其它皆为纯七言句,因此《四愁诗》可算是“比较完整的抒情七言诗”。[1]张衡《四愁诗》中间换韵,前三句同韵,后四句同韵。此外,赵晔《吴越春秋》中的《穷劫之苦》、《苦之思》、《河梁诗》(唯首句有“兮”字)等,⑨都是比较完整的七言诗了。也就是说,到了东汉中期,已经出现了比较完整的文人七言诗了。
二、纬书中的七言韵文
谶纬是汉代经学神学化、宗教化和方术化的产物。汉代谶纬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发展过程,一般认为西汉中后期是谶纬的初兴期,两汉之际是谶纬兴盛时期,东汉前期是谶纬的鼎盛时期,东汉中后期是谶纬的衰微时期。从今存纬书文献来看,纬书中有不少七言韵文。为了便于后文论说,先将纬书中具有两句以上七言句的韵文摘录如下:
(1)九侯七杰争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头,谁使主者玄且来。(《洛书录运期》,《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引)
(2)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河图赤伏符》,《后汉书·光武纪》引)
(3)帝不先义任道德,王不先力尚仁义,霸不先正尚武力。(《论语摘衰圣》,《太平御览》卷76引)
(4)《摘洛谣》曰:剡者配姬以放贤,山崩水溃纳小人,家伯罔主异哉震。(《诗泛历枢》,《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疏引)
(5)三皇设言民不违,五帝画象世顺机,三王肉刑揆渐加,应世黠巧奸伪多。(《孝经纬》,何休《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疏引)
(6)高皇摄正总万庭,四海归咏治武明。文德道治承天精,元祚兴隆协圣灵。(《龙鱼河图》,《太平御览》卷87引)⑩
(7)有人雄起戴玉英,祈旦失籥亡其金,虎贲东南纷纷注精起,昌光出轸己图之。(《洛书灵准听》,《古微书》)
(8)上参南斗第一星,下立草屋为紫庭。神龙之冈梧桐生,凤鸟载翼朔旦鸣。(《河图圣洽符》,《汉学堂丛书》)(11)
(9)二□建戈不能方,两金相刻发神锋,空穴无主奇入中,女子独立又为双。(《孔子河洛谶》,《古微书》)
(10)吴王出游观震湖,龙威丈人名隐居,北上包山入灵墟,乃造洞庭窃禹书。天帝大文不可舒,此文长传六百初,今强取出丧国庐。(《河图张绛象》,《古微书》)
谶纬盛行于汉代,后因受到谶的牵连,纬书被列于焚毁之列,于是汉代纬书文献亡佚殆尽,今所见纬书集子都是明清以来学者辑佚的结果。今存纬书文献可能只是汉代谶纬的极小一部分,但通过残存的只字片语,依然可以窥见当时谶纬的大体情形。东汉光武帝宣布图谶于天下之后,谶纬被经典化和定型化,凡其宣布的八十一篇是合法的,是神圣的真理,除此之外的谶纬则是非法的,属于禁毁之列。这样,人们只能遵从这八十一篇,再无编造图谶的自由了。自此之后,编造图谶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由此可以推断,虽然流传至今的纬书(辑佚)集中间或许杂有少许汉代之后晚出的材料,但不可否认大多谶纬文献基本形成于光武宣布图谶于天下之前。以上前六条纬文皆见于宋代及之前的文献,因此比较可信,后四条出现较晚,虽不如前六条可信,但亦不可随便加以质疑。
三、东汉士人对谶纬的接受
在两汉之交和整个东汉时期,谶纬在士人群体中广为流传。谶纬之所以能够广为传播与其自身特征和政治地位有着密切关系。
从今存纬书文献来看,汉代谶纬来源广泛,既包括前代或同时代的谣谚、谶语,(12)也包括前代或同时代经学家的经说等。总体而言,谶纬多出于汉代方士或方士化儒生之手。如《赤松子谶》首出于术士甘忠可之口,甄丰之子寻数造符命,无赖文人哀章造符命言王莽当为天子,卜者王况造谶言“刘氏当兴,李氏为辅”,道士西门君惠作谶“刘秀当为天子”等。就才学素养而言,这些方士和文人往往高于一般民众,甚至具有一定的经学背景,如哀章、甄寻等。就身份而言,他们多介于一般民众和上层文人之间。他们多是一些失意文人,往往混迹于下层,与下层民众文化有较多接触,但同时他们又与上层文人有不少交往,对上层精英文化亦颇为了解。这种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使得他们编造的谶纬既具有民众文化的特点,同时又带有精英文化的气息,往往是介于民间歌谣与文人诗之间的韵文,如上文列举的《赤伏符》、《摘洛谣》、《孝经纬》等皆是如此。正因如此,这些谶纬不仅在下层民众中广泛流传,而且在上层士人中也流传甚广。
众所周知,谶纬是经学在汉代发展的产物,因此谶纬当产生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成帝时,李寻便提到“五经六纬”,这表明在成帝时期,谶纬文献基本初具规模。(13)在西汉中后期,谶纬作为秘书深藏于内府,《汉书·王莽传上》:“甘忠可、夏贺良谶书藏兰台”,[2](P4094)可资为证。这些谶纬秘书由史官掌管,较少流传于世,往往不为世人所知,“当时诸儒所得见者,则官师子弟私相传授之本耳。”[9](P239)到了西汉后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谶纬编造日多,几乎泛滥成灾,因此谶纬在社会上流行日广。到了东汉时期,谶纬传播发生了极大变化。自光武宣布图谶于天下之后,图谶由秘学而走向“公学”,“于是流行遂广,通人硕士,罔不究治”。[9](P239)张衡亦云:“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4](P1911)东汉时期通纬者众,朱彝尊《经义考·毖纬》以及阮元《七纬序》中作了较详尽的论说,在此就不作详细枚举了。就文人而言,东汉前期文人无不通于纬学,如苏竟、班固、王充、张衡、马融等。东汉中后期情况亦多如此,如赵晔、贾逵、蔡邕等莫不通纬。也就是说,自光武宣布图谶于天下之后,谶纬被经典化,正式成为经学的一部分,成为儒生必修的课程之一,生活在这样时代背景下的士人必须通于纬学,否则便无“学问”可言了。纬书中有数量众多的七言韵文,东汉前期文人多通于纬学,对纬书中的七言韵文自然非常熟悉,因此他们诗歌创作难免受到纬书影响。
四、纬书与汉代七言诗
以上分析表明,到西汉后期七言歌谣已初具规模,比较完整的文人七言诗到东汉中期基本形成。自西汉后期至东汉中期正是谶纬由兴盛走向神圣化、经典化时期,谶纬对汉代七言诗的发展是否产生一定的影响呢?
(一)风格介于民谣与文人诗之间。从上文列举可以看出,纬书中具有三句七言的韵文有五首,具有四句七言的韵文有三首,四句以上的一首,共计近十首。这些纬文大多基本形成于光武宣布图谶之前。不管是从数量上看,还是从篇幅长短来看,这些都是研究汉代七言诗演进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料。从风格上来看,这些作品融民间谣谚与文人诗于一体,或俗或雅,风格多样。如其三《论语摘衰圣》句式完全相同,并且同词重复,颇似民间谣谚。其四《摘洛谣》原本可能是一首民谣,后被纳入纬书。其二《河图赤伏符》和其八《河图谶》皆是典型的谶言。而其五《孝经纬》和其六《龙鱼河图》主题集中,语言多变,颇似文人诗。纬书七言韵文亦雅亦俗的风格显然与其作者多为下层方士和方士化的文人密切相关。
(二)用韵方式。西汉前期含有七言的民谣往往是“三,三,七”式,第二个“三言”与“七言”押韵,一韵到底。如《长安谣》:“伊徙雁,鹿徙菟。去牢与陈实无贾。”[2](P3730)《上郡吏民为冯氏兄弟歌》开头亦是“三,三,七”句式,并且一韵到底。从现存的为数不多的“七言”来看,亦是句句押韵,如《柏梁台诗》等。(14)文人诗中较长的七言片断或一韵到底,如《郊祀歌》中的《景星》十二句七言一韵到底,或不时换韵,如《天地》四句一换韵,《天门》两句一换韵。东汉文人诗抑或一韵到底,或换韵。到了西汉后期,铜镜铭文中出现了不少七言句,虽句数多少不一,但大多一韵到底,不换韵。如“新有善铜出丹阳,炼冶铜锡清而明。尚方内□□□场,巧工□之成文章。左龙右虎掌四静,不雀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如侯王。千秋万岁乐未央。”[10]“尚方治镜佳且好,苍龙白虎辟除道,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寿如金石之国保。”[11]纬书中的七言韵文主要有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种形式。纬书七言韵文多一韵到底,如其四《摘洛谣》韵脚“贤”、“人”、“震”在汉代都属“真”部。其六《龙鱼河图》韵脚为“庭”、“明”、“精”、“灵”,“明”属阳部,其他三字为耕部,西汉时期“明”字常与耕部字通押。(15)其五《孝经纬》前两句为“微”韵(汉代微脂合为一部),后两句为“歌”韵,二者有时通押。(16)其它的如其八、其九等皆为一韵到底。纬书七言韵文亦有一些换韵的,如其七前两句韵为“阳”和“侵”,后两句都为“之”韵,这三个韵部汉代较少通押,当属换韵。由此可见,纬书七言韵文在用韵文面超越了民歌谣谚常用的一韵到底的模式,与汉代文人诗的押韵模式颇为相近。
(三)句式节奏。众所周知,四三节奏是七言诗基本节奏。如上所说,汉武帝时的《郊祀歌》中的《天地》、《天门》和《景星》中便出现了大段的七言句,但“每句七言的四言和三言词组的意义却多自相对应或边属,甚至重复”,[1]并没有形成比较规范的“四三”节奏的七言诗句。七言联句《柏梁台诗》乃七言句的集合体,虽然节奏上有“前四后三”之式,但前“四”与后“三”之间关联不是很密切,且多为散文句。一些零散的“七言”片断多亦如此。从句式节奏来看,纬书七言多形成了“四三”节奏,如其二《河图赤伏符》、其四《摘洛谣》、其五《孝经纬》和其六《龙鱼河图》等皆是如此。不仅如此,一句之中前四与后三的关系非常密切,如其五《孝经纬》和其六《龙鱼河图》等。东汉张衡的《四愁诗》在句式节奏方面基本形成“四三”节奏,并且前四与后三紧密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由此可见,纬书七言句在节奏上正处于由非“四三”节奏逐渐向“四三”节奏过渡时期,为七言诗“四三”节奏定型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内容主题。早期文人诗中的七言段,如《郊祀歌》中的《天地》、《景星》等,以及七言联句《柏梁台诗》等,每一七言句自成一体,“各句之间的意脉往往不连贯”,其篇制往往是“单行散句的连缀”。[1]因而这些七言片断往往没有核心主题,更很少围绕核心主题来展开叙述。散句连缀、缺乏主题的现象在一些应用韵文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章》,以及铜镜铭文等皆有此弊。纬书中也有不少片断,如《河图赤伏符》便是典型,三句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关联。但也有不少片断,句与句之间联系比较密切,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主题。如其五《孝经纬》,对四个不同时代的情况进行对比,从而表现出一代不如一代的主题。再如其六《龙鱼河图》,主要是围绕汉皇平治天下来展开叙述的。如果其十《河图张绛象》可信的话,则是一首主题集中、富有情节的七言诗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谶纬的经典化和神圣化,使得东汉文人多通于纬学,对纬文很熟悉。纬书七言作者往往是介于一般民众与上层文人之间的方士或方术化的文人,其风格兼民间歌谣的质俗与文人诗的典雅,其用韵方式与文人诗颇多相通,其句式节奏趋于七言诗“四三”节奏,其主题更为集中。由此可见,纬书七言在继承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又大大超越了民间歌谣,并不断向着后来的文人七言诗靠拢。因此,纬书七言韵文不仅是七言歌谣向文人七言诗转换和演进的过渡桥梁,而且对汉代文人七言诗的发展与成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罗根泽《七言诗之起源及其成熟》一文中引用了四条纬书资料,《罗根泽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90-191页。
②罗根泽对一些署名为先秦人的伪七言诗作了批判。详情参见罗根泽《七言诗之起源及其成熟》,《罗根泽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68-177页。
④具体参见葛晓音《早期七言的体式特征和生成原理》,《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以及赵敏俐《七言诗并非源于楚辞体之辨说》,《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⑤《文选》卷三十七《出师表》李善注作刘歆七言诗。逯钦立案:以韵断之,亦是向作,《选》注误作刘歆耳。此从逯说。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115页。
⑥《文选》卷二十三《赠士孙文始诗》注引作刘向七略。逯钦立案:七略乃七言之误。又“向”字,胡刻李注本作歆,今从六臣作向。此从逯说。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115页。
⑦具体参见王晖《柏梁台诗真伪考辨》,《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⑧本文对汉代字韵的分析主要参考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和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⑨《吴越春秋》中这三篇诗歌可能不是春秋时代的作品,而是东汉赵晔所作。
⑩《初学记》卷9引作《河图考灵耀》。
(11)《南史·齐高帝纪》作《河图谶》。
(12)余冠英认为,“谶纬本是童谣的变形,童谣多七言,所以谶纬亦多七言。”此说颇有几分道理。余冠英《七言诗起源新论》,《古代文学杂论》,中华书局1987年,第134页。
(13)李学勤认为“在成帝时诸纬业已大备,纬书的起源肯定更早。”此说可再作商榷。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265页。
(14)具体参见王晖《柏梁台诗真伪考辨》,《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15)具体参见罗常培、周祖谟《两汉韵部分论》,《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34页。
(16)具体参见罗常培、周祖谟《两汉韵部分论》,《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29页。
作者介绍:吴从祥(1973-),男,江西九江人,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博士后,浙江 绍兴 312000。
1、他的五道真书
融真草隶篆为一体
高古横溢
奇绝易境
物象新奇
实为古今孤品。
2、描水尖劲流利
画山重峦迭嶂
端的是大气磅礴
沉雄高古。
3、15米高古树“气血不足”
叶子发蔫发黄。
4、放眼处
长身玉立
娉婷袅娜
汉韵唐风
高古隽永
举手投足之间仪态万千
贵气逼人
直如飞天壁画上走下来的佛国天女
风头竟不输于身边的华夏第一甜姐儿。
5、或纵逸跌宕
气厚形清;或造境高古
冲和雅丽;或天然浑穆
含而不发;或爽健遒劲
烂漫酣畅。
6、其画线条遒劲雄放
变化丰富
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
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
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
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7、欧字“笔力千钧
刚劲不挠
高古不群
超尘迈俗
无半点奴颜”
这些风貌已显现在他的笔画和字迹中。
8、他所讲的大都是高古瓷
高古瓷外观上比不过明清瓷
不过很多高古瓷都被他讲的活灵活现
同学们听起来更加的认真。
9、“其篆书雄浑厚重
气势高古
氤氲着金石之气;隶书从汉碑入手
心摹手追
一笔一画
绝无苟苟;其行书飘逸洒脱
如行云流水
不激不厉
温文尔雅。
10、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如山涧泉鸣,似环佩铃响。空灵之声令人忆起那山谷的幽兰,高古之音仿佛御风在那彩云之际。
11、本文以陈洪绶这位被当代海外学者称为十七世纪最具个人风格的画家为例,lishixinzhi。分析他不同古人的高古画风。
12、对古籍新整理本特别是公认的典范之作进行平议,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古籍整理出版的质量。
13、总之70岁后的“罗丹体”与五六十岁的“罗丹体”相比
笔力更加沉酣和凝练
更有高古朴茂的韵味
字字饶有金石味
使人百看不厌。
14、就书法而言
我个人觉得
他的胎息于颜
揉以六朝碑意
杂以魏晋残纸的小字行楷
气息醇厚高古
烂漫而不失法度
最具个人风味。
15、庄诗铭见他面容苍白、身量文弱、神色忧郁
眉宇间有一份清奇高古
心中渐生好感
再听他的箫声
清清袅袅
仿如空山幽人、过水采萍
闻之而忘我。
16、卞雪松的线条则与董欣宾的相反
他的线条朴拙荒率
向古向内凝守
力扛天下
又地老天荒
塑造出荒寂高古境界。
17、其作品以水墨花鸟和书法为主
笔力雄浑
力透纸背
格调高古
自作书画诗印文溶为一体
倡导“大朴不雕、真金不镀”的美学哲理。
18、他以黄牧甫篆印为根基
旁涉吴熙载
探赜秦汉玺印
参酌皖、闽、浙诸印浓风格
逐步形成了自己高古、醇雅、朴厚、大度的制印风格。
19、他的章草作品人书俱老
字断意连
气势酣畅
笔力苍劲
骨势骏迈
纵横自然
反常合道
富有章草隽永的艺术魅力
俊雅逸秀
气息高古
独树一帜。
20、又从书友中侦知伊山多年行状与道途
深感此人在艺文行进之中眼界展扩
胸襟宽博
取法高古
涉猎广泛。
20、zaojv尽量原创和收集优质句子
使您在造句的同时
更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21、电视中扮演白猿者是李孟嘉
乃李洪春之孙
前场身着鹤氅
持云帚与麻姑同上
二人唱昆腔对舞
格调高古浑朴。
22、承蒙廷友先生高抬
签名送我一本装桢精美
设计典雅、高古、文本厚重的画集。
23、他的诗都是有感而发
格律严谨
著手成春;他的书法四体兼擅
大小俱能;他的篆刻
既浑然一体
又常有意外
和谐生动;他的画浑厚清润
格调高古。
24、优美之诗讲究优游不迫
气韵清远冲淡
壮美之诗讲究沉着痛快
气格高古雄浑。
您好房东
王伟在热带,春天“红”赏析
相思王维,点击看详细红豆增长来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点击看详细
中国[A]
诗赞赏世称孩子会喜欢把红豆的起兴,称“红生南国”,使人们感到相思出生的红豆,振兴无休止地与激情。下面问“春几枝,”问不答;然而,南部温暖多雨,春动头发的豆子,不仅仅是几个人,和相思,也来到了浩瀚无限。王,“仁陈酣石”“客思如杨柳,春风千万”,或从这项技术了。只要写
相思红豆前几句话不说,后两人是一起的豆子,想起一件事,“劝和更多的选秀权。” “君”是谁,抒情主人公“我”要考虑的对象也是如此。 “我”怎么想“君”,易流于平淡,浅露。诗人的天才,是说“我”认为“君”,而是劝“君”多采“最相思”和“红”,“我”的无限深情和向往的“王者”对方无限宝爱,从传出的播出时间。
相思,普通的人,但很难表达。诗的妙处,那在乎的全豆,寄相思,象征比赛,取得了近旨远,风神摇曳缠绵的情感。它可能会导致情感共鸣的读者与永恒的艺术魅力。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诗精选”
中国赏析[2]登录到到网唐绝句由著名音乐家谱曲,并广泛散布的大量。王维“爱”是他的弟子爱唱京剧的歌词之一。据说,之后的混乱天宝,著名歌手李龟生活在南方,人们往往唱,听者无不动容。在南方,强烈的红色圆形,水晶,如珊瑚制作
豆类,南方人习惯镶嵌饰品。传说古时有一个女人,她的丈夫在了边疆,哭在一棵树了,到了红豆,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相思豆”。唐诗用它来关闭相思。 “爱”并不局限于男女爱情的范围内,也有相思朋友间的,如苏志“行人难留,长相思每个语句”的案件。冠军诗作为“礼物李龟在河里,”显示,这首诗是深情的朋友形容的情绪。
“南国”(南)是豆类的起源,也是地方的朋友。第一句,从天黑后的兴,相思有趣的文字“红豆生南国”。语言很简单,但丰富的图像。第二句“春天的即指”我轻声问道,程是自然的,信息提示音问的问题也很亲切。然而,单弹簧几枝问豆子,是有意义的,这是寄托的事情比比皆是感人的情感选择。 “齐窗口到日本,寒梅着花未?” (王维“杂诗”)为梅花的记忆,体现出了浓浓的乡情孩子。同样,这里是红豆真挚的感情的象征。写,会觉得快到感觉走的语言,它是远离上帝。
第三句打算跟着互送“多挑”红,说话还是在这一点,他打算。挑工厂送托怀思情绪,是古典诗词,如汉代诗歌的一种常用技术:“采芙蓉,兰泽多草河,挑选谁想要去思考和一路左”是这种情况。 “愿君多采撷”似乎在说:。 “锯红豆,它让我想起了一切”意味着远方的朋友珍惜友谊,善良动人的语言。好了这里的人只有相思,相思及意义发现。这样透露感情,委婉动人,语意高妙。歌曲制作“10000中国绝句”句“更”字的“休息”。从对比的性格困境的“休息”,因为害怕相思相思转,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人体的状态。与“多”的性格表现在一个温暖饱满,喜欢健身的氛围。这种诗意的意义实在是高无损伤微小,和“多”字有很大的关系,比这个词“破”字更好的“更多”。最后一句点题,“爱”和“红”相呼应既削减了名为“相思豆”的第一句话,和关闭相思有双关语魔法。 “此物最相思”的话说:只有红豆是最讨人喜欢的,因为人们忘记了它。这就是为什么额外的解释“愿君多采撷”,在该读者可以体会到更多的东西的话的原因。诗人真的不能忘记,不言自明。 A“最”高级副词,意深的长,增加了在汉韵双关语。
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充满感情并不总是直接的表白,一句花儿离开红豆,而是“超以象外,赢得了获得”相思穿透表达。这是“于一身,还看了下舒展,”非常光明的,但委婉。在生活中,最深情的话往往是朴素无华,在美妙的大自然。王伟非常善于提炼这种幼稚和典型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感情。这么浅情深的语言的诗,那么这首歌的名字已经成为流行的是毫不奇怪
“缘”字在炎黄子孙的心目里是一个内涵丰富、充满美好情感而又略带神秘的字眼。“缘”字在汉语中构词功能强,在社会交际语言中使用的频率也很高:缘分、姻缘、因缘、夙缘、缘故、缘由、机缘、随缘、尘缘、三世有缘、宿世因缘、广结善缘等等。
“缘”字的原始义是什么?中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说:“缘,衣纯也”。清代学者段玉裁作了这样的解释:“纯”是“缘”字的假借字,“缘者,沿其边而饰之也”。这就是说,“缘”字的本义是指古代衣服作为装饰用的衣边。段玉裁还引用一本古籍《深衣》的记载作为例证。《深衣》曰:“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袂缘犹袂口也,广各寸半者,表里共三寸也。”由于衣边总是紧贴着衣服的,是沿着衣服的边缘缝的,所以“缘”字又引申出“连”、“循”、“顺”等诸义来。陶渊明《桃花源记》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里就是用的“循”、“顺”的引申义。
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发展,使“缘”字的内涵更加丰富了,在民间出现了“缘”字有关的俗语,比如“有缘”、“因缘”、“夙缘”、“机缘”、“尘缘”、“前缘”、“随缘”、“缘起”、“化缘”、“三世有缘”、“广结善缘”、“祗树有缘”、“香火因缘”、“宿世因缘”、“文字因缘”、“既来佛会下,都是有缘人”等等,都与佛教有关。 佛教是非常重视因果报应的,他们把得以形成事物、引起认识和造成“业报”(一切身心活动称为“业”,善业有善报,恶业有恶报)等所依赖的、起主要直接作用的条件叫做“因”,起辅助间接作用的相关条件叫作“缘”,亦即鸠摩罗所说的:“力强为因,力弱为缘”。因此佛教有“六因”、“十因”、“四缘”等说法,后来也就有人用“因缘”来表示缘分,泛指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联系。韩愈《答张籍书》:“因缘幸会,遂得所图”,杜甫《清明》诗:“绣雨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这里的“缘”也就是缘分,指人与人、人与事物的关系、联系。而杜甫的另一首诗《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这里的“缘”字便是“缘故”、原因了。“缘起”说是佛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梵文Pratityasamutpāda的音译,其内涵是指: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的网络中,依特定的条件而产生,因相互的作用而变化。佛经中关于“缘起”的论证很丰富,各宗派也有不同的解释,如业感缘起,阿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一真法界缘起等等。在清代,“缘”还有被作为社会团体名称的,比如湖南浏阳县上东乡之“东门九邻缘”,就是一个互助修桥的社会团体。
由于佛教在我国民间的广泛传播,大量含有佛教渊源以“缘”为复合词的俗语在民间广泛使用,因而在传统的“缘”、“缘分”等这些指人与人、人与事物彼此间的联系和影响内涵中,更添一层与生俱来“命定”的,因而也具有自然、持久和稳定的意蕴。《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词试宝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薛姨妈对林黛玉说:“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那怕隔着海呢,倘若有姻缘的,终究有机会作了夫妇。……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丝拴的,再不能到一处。”按照《红楼梦》薛姨妈的理解,“缘”是由冥冥之中的神仙(“月下老人”)支配的,是“预先注定”的,非人力所能左右的。佛家有“三世有缘”的说法,这同薛姨妈对“千里姻缘一线牵”的诠释同出一辙。“三世”,就是佛经《大宝积经》所说的:“所谓过去、现在、未来”。事物已灭,称为“过去世”;事物已生未灭,称为“现在世”;事物未生称为“未来世”。“宿世”,也就是前世,亦即“过去世”。佛教因为要建立因果轮回之说,所以假立“三世”之说,这是把本来不存在、因而也没有客观的必然联系的事物,在主观幻想中将其联系起来了,这样也就在“缘”和“缘分”的内涵上加了一层先验和神秘的宗教帷幔。其实,如果撩开这一层先验和神秘的宗教帷幔,我们便会发现:形成事物彼此间的联系和影响的“缘”或“缘分”,无非是条件加机遇。机遇虽然常常带有偶然性,但是,偶然性之中含有必然性,而必然性归根结底是由特定的条件构成的。
“缘”有善缘和恶缘之分,所以佛家提倡“广结善缘”。所谓“广结善缘”,按佛教的要求就是要修习佛法、结交善友、利益众生;按照世俗的说法就是要做好事,不做坏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将来得度成佛创造条件,修善是因,得度为果,善有善报,因果轮回。所以“广结善缘”也叫“结缘”或“有缘”。佛经上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一切善事都可以称“结缘”或“广结善缘”,善事做得越多,得度成佛的条件也就越具备,从凡人到成佛也就越“有缘”。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人与人、人与事物彼此间的联系条件越具备,也就越有“缘”或“缘分”。
“缘”或“缘分”有的是与生俱来、自然形成的;有的则是后天人力创造的。比如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便是与生俱来自然形成的,因为人自己不能选择生育自己的父母,也不能选择自己的同胞兄弟姐妹,这种有血统关系的亲属,无论是直系或旁系、父系或母系,都是与生俱来、自然形成的。有的缘是后天人力创造的,比如同学、同行亦即“业缘”关系,这是随着主观的选择变化而改变的,是后天可以选择的。我们在社会上常常听到:某人“人缘”好,某人“人缘”差。这里所说的“人缘”好与坏,实际是指个人的社交能力强与弱,有的人能够善待别人,“对别人好等于对自己好”,社交能力强,因而在社会上也易于被别人接受,所以朋友多,人们也称他“人缘好”;反之,有人秉性孤僻,对别人既不愿帮忙,也不懂报答,自然在社会中被接受的程度就低,愿与他交朋友的就少,这就被认为是“人缘坏”。这种由自身为人态度、社交本领所造成的“缘”,都是后天的习得,因而都是可创造、可选择、可改变的。
总之,“缘”的意蕴非常丰富,其核心是指人与人、人与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这种关系和联系,是两个以上行为主体,在情利结合,以情为主的基础上,相互承认的,根据双方共同具有的某一排他性的特征,和由此特征造成的特殊认同感而产生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正因为感情纽带是它主要的基础,因此“缘”具有特殊的认同感、亲近感、信任感和亲密感,它比“关系”的内涵更为丰富、更富情感。 随缘中应约在辛卯年兔岁的七夕那天,淮安一帮爱好散文创作的作家,闯入了《红日》的故乡——涟水县高沟镇,走进了今世缘酒业。
一到小镇境内早已酒香扑鼻,沁人肺腑。当汽车停靠在今世缘大门前,大气而恢宏的V型大门建筑便撞入眼帘,V是牵手的象征,是胜利的符号,大门两边千米塑钢栅栏上装饰着不同书体,出于历代名书家之手所写的“缘”字,一字排开,绵延而去,恰如流动的酒香,飘逸在小镇之上。 往大门内望去,一尊巨型的“国缘鼎”巍然矗立于“缘文化”广场上,承载天露玉液,流淌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脉络和要义。八座虎翼群鼎八字分开,拥立于“国缘鼎”之两侧,“一言九鼎,诚信聚缘”的寓义鲜明独特,一目了然。广场后,一柄“如意”形态的“如意”湖,曲折回旋,缓缓不断地流动着“缘”的本真内涵与“和谐”的理念。如意湖畔,以“缘文化”内涵精心营造成一组呈现楚风汉韵精髓的建筑群,坐落点缀着行政办公中心,缘文化展示中心、营销中心、研发中心,国缘会所、专家楼,以及由酿酒中心、包装中心、勾储中心等组成的生产厂区,处处闪烁着中国元素的光芒,如一首凝固的诗,一首流动的诗,在动静之间,最终组合成一首“缘”的诗歌,在东方日出的长空咏唱,不绝如缕。
伫立良久,临境而神会其充满了人文精神和“缘文化”审美理想的深刻追求;静思而深悟其“天、地、人”相融合的机缘和深层的文化意蕴。传承中华文化,凝聚中国元素,一条探索今世缘品牌文化建设之路正散发着其独特的诱人魅力。
清晨,我漫步在今世缘文化广场,越过如意桥,走进了行政中心区域,令我耳目一新的是处处散发着企业文化的芳香:社会使命“广结善缘、回报社会”;文化使命“传播缘文化、弘扬真善美”;核心价值观“讲善惜缘、和谐发展”;团队理念“共生、合作、包容、感恩”;企业哲学“以缘载道”;企
本文2023-08-05 08:14: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