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麦青·《伤寒金匮教学文集》第二章 试论伤寒中见杂病及其病案举隅
东汉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其中十卷论伤寒,亡六卷。宋•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六朝•陈延之《小品方》载《张仲景辨伤寒并方》九卷、《张仲景杂方》八卷。所载卷数虽不相符,但从中可见伤寒、杂病,古已分类。清•柯琴谓:“自晋王叔和编次,伤寒、杂病分为两书。”又说:“世谓治伤寒,即能治杂病,岂知仲景《杂病论》即在《伤寒论》中。”“伤寒之中最多杂病,内外夹杂,虚实互呈”,“条文不冠伤寒者,即与杂病同义。”并举“结胸、藏结、阴结、阳结、瘀热发黄、热入血室、谵语如狂、或因伤寒、或非伤寒,绘云杂沓,兼见杂病。”
笔者以为辨伤寒、杂病至关紧要,非特在目录学中,在临床应用中亦应探索究竟。从今现代医学角度,结合临床治验,录病案数例,一隅之举,或可寻一贯之理,不揣浅陋,尚祈同道指正。
1伤寒(含痉、湿、暍、风寒外感、温病、瘟疫、温毒、夹食伤寒、夹痰伤寒、夹气伤寒、夹血伤寒、霍乱、阴阳易等)指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当病原体毒素量达到足以激活体内某些潜在系统(包括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补体系统、激肽系统、凝血与纤溶系统)产生各种超生理剂量的生物血管活性物质以及炎症介质、内源性有毒物质,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进程。期间显示为炎症、发热、微循环障碍、毒血症、水、电解质代谢障碍、缺氧、休克、脑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不同病理时相,大体符合于伤寒传经(含两感、六经相传、直中、合病、并病、坏病等)。因此,伤寒概括急性热病发病过程(含传染病显性感染的传染过程)以及机体急性自稳态失衡的“应急”状态在中。《伤寒论》中六经既含纵向的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相当于横向的病理生理过程。故六经为百病提纲,分司诸病,非仅为伤寒一证立法,无论伤寒、杂病、凡伤寒传经、杂病中脏腑损害急剧改变着均进入六经病证治范围。
2杂病指无急性全身病理变化,可分为以下两种:
(1)非感染性以特定脏腑损害为主的慢性病证,如中风(脑血管损害)、历节(风湿病、免疫损伤)、虚劳(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胸痹心痛短气(冠心病、心肌梗塞等)、水气病(肾损害)等。其证多用杂病方。
(2)虽属感染性疾患但病理变化和症状、体征均局限于特定脏腑,如肺痿(结核病、慢性肺炎)、肺痈(肺脓肿、脓胸等)、痰饮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均已肺症状为主;黄疸(肝胆疾患)以肝、胆为主;腹满、寒疝、宿食和呕、吐、哕、下利等以脾、胃为主,故其证治亦多用杂病方。呕、吐、哕、下利若出现严重脱水、休克者则投以四逆辈从六经病证治。
3伤寒中见杂病,指伤寒未罢,又见杂病。其情况大抵分两种:
(1)疾病较轻,全身症状减弱,发生局限于特定脏腑部位病证如小结胸、痞证等。
(2)病情严重,因特定脏腑器官损害,更导致全身症状加剧,机体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如大结胸、蓄血等。其余杂病,亦不外向前两者归类,因伤寒兼见杂病,故证治均列入《伤寒论》中。下举笔者早年治验病理,略加辨析:
病例1王某,男13岁,1960年12月13日入院。6日前发热、头痛、咳嗽,吐白色泡沫样痰,呼吸困难,右胸部剧痛。体温37℃,呼吸66次/分,脉搏116次/分,无欲状,面色白,轻度发绀。右肺后上中下均叩浊,肺听诊有管状呼吸音。心界左乳线外05cm,心音亢进,节律正。白细胞12700/立方毫米,中性多核84%,杆状6%,淋巴细胞10%。X光所见:右上大片状模糊影,密度均匀。西医诊断:右大叶性肺炎、右胸腔积液。治疗用青霉素,静滴10%葡萄糖等,症状仍加重。
中医辨证:寒热往来,头痛、胸痛、默默不语饮食,心下按之满痛,脉浮滑,舌苔白腻,诊为太阳少阳并症、小结胸证。用柴陷汤除烦涤痰。
方剂:黄连、黄芩、清夏、生姜、甘草各12g,柴胡、糖瓜蒌各15g,生牡蛎20g。服3剂后胸痛减轻,7剂后胸透:肺炎吸收,仅有叶间胸膜影,后痊愈出院。
病例2金某,女10岁,1961年2月10日入院。发病半个月,喘,胸痛痰臭,便秘,右肺上部叩浊,听诊有空洞呼吸音。右二肋间隙有直径25cm大包状隆起,随呼气向胸壁突出,吸气则不见,触之剧痛。X光:纵隔障及大气管左移,右肺为弥漫性阴影。西医诊断:肺脓肿、包裹性脓气胸。用大剂量抗菌素及抽脓引流等,症状仍加剧。
中医辨证:身无大热,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心下满,痛及胸胁,短气烦躁,心中懊憹,口干燥,舌苔黄,脉沉紧,属大结胸证,用大陷胸丸。
方剂:大黄、芒硝、葶苈各15g,杏仁10g,甘遂25g。服3剂后排稀便,除隆起部触痛外,其它自觉症状消失,后治愈出院。
病例3孙某,男,11月,1969年12月14日入院,二个月来咳嗽,消化不良,以肺炎胃肠型,佝偻病,营养不良性贫血入院。查体:患儿外貌消瘦,面色苍白,因腹肌弛缓而呈蛙腹,双肺底有多数小水泡音,肝大肋下15cm,脾大05cm,血红蛋白76g%,红细胞261万/立方毫米,白细胞12750/立方毫米,中性杆状1%,分叶29%,淋巴细胞66%,嗜酸性4%。
中医辨证:发热,咳嗽,喘满,腹满按之软,食不下,下利,为太阳病外证未除,协热而利,利下不止,中气不能上接胸中之阳,属太阳病陷入太阴,缘于虚痞所致。诊为太阳太阴并证,痞证。用桂枝人参汤温之,以散其痞气。
方用:桂枝10g,人参75g,白术10g,干姜25g,甘草75g。3剂后迅速好转治愈。
病例4王某,男,32岁,1983年11月26日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危重型)入院。11月23日,开始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入院后主诉:周身乏力,头痛,腰痛,口渴喜凉饮。小便少、色黄、大便秘结、色黑。查体:酒醉貌,眼结膜充血、水肿,口唇发绀,鼻衄,皮肤有瘀点,少腹急结,舌红绛,苔黄而干,脉滑数。化验:尿蛋白(++++),白细胞0-2/高倍镜,上皮细胞2-4/高倍镜。血红细胞484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152%,血小板9万/立方毫米,白细胞22000/立方毫米,其中分叶50%、淋巴48%,异淋2%。生化检查:尿素氮116毫克%。
中医辨证:太阳传经,瘀热在里,热与血结于下腹,故“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诊为太阳“蓄血”证,投桃核承气汤加水蛭方用:桃仁20g,桂枝、甘草各15g,大黄30g,芒硝、水蛭各10g。连服4剂,诸证消失治愈。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风、寒属物理性致病因素,在疾病的演进中并不继续起作用,真实病因是致病微生物。不同中枢病原体因其毒力、侵袭力、侵入部位、侵入人体数量、作用时间和机体免疫机能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病理反应过程。脉浮为传染性发热第一时相皮肤血管收缩转为舒张时动脉血压的轻度变化,故有脉缓、脉阴阳俱紧等诸般变化,头痛、体痛与致炎因素作用于体液因素中形成释放的炎症介质有关:如低浓度的5-羟色胺激肽均有致痛作用;高浓度的FGE可直接刺激痛觉感受器而单独致痛。
《伤寒论》 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医临证医学的基础,历代被奉为医家之圭臬。它的辩证思维方法,辨证论治体系,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术的发展,因此它便成为一部学习和研究中医的必读之书。
390你对脉分阴阳的意义是如何体会的
391脉有阳结、阴结,亦有阳微、阴衰,应如何进行辨认?
392促脉与结脉都有动而中止的特点,临床应如何区分?
393动脉有滑数之似,但又有不同,你是怎样体会的?
394弦脉与紧脉有什么不同?如何体会两脉之特点?
395为什么说“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会出现什么?芤则又会出现什么?
396何谓欲愈之脉?何谓应时之脉?何谓欲解之脉,何谓战汗之脉?
397表里脏腑之诊的脉法为何?
398试述趺阳如经之脉,少阴如经之脉,以及趺阳病脉与少阴病脉。
399趺阳脉浮而数,医用下法,从其脉证变化推论可能有哪些证候出现?
400为什么患病之后,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反欲裸其身
401命绝与五脏气绝之脉证为何请讲述其理
402如何辨痈肿初发之脉证
403脉散与形损为什么属于死候
404什么是四时平脉、五脏平脉,阴阳相等之平脉
405病脉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举例加以说明。
406为什么说呼吸为脉之头?“内实外虚”和“外虚内实”的脉搏特点是什么?
407为什么必须四诊合参?如果只凭脉诊一法,将会出现什么问题?
408为什么人恐怖则面白而脉细?
409人愧为何脉浮?为何面色赤白无定?
410津液不足的脉证为何?
411什么是伏气?如何辨认伏气发病?
412什么是举按寻手法?什么是根脉?什么是损脉
413什么是非时之脉的相乘及纵、横、顺、逆
414肝、心、肺的平脉各是什么?
415有胃气与无胃气在脉象上的表现有何不同?对疾病的预后有何影响?
416为什么肥人责浮,而瘦人责沉?如果肥人脉浮,应当责其什么病证?
417寸脉下不至关,尺脉上不至关,其原因为何?
418脉病人不病,人病脉不病,各说明了什么问题?于临证有什么指导意义?
419“翕奄沉”名曰滑,它的脉态应如何体会?为什么说紧脉主寒,而又说主虚寒?
420寸口脉侯荣卫之虚实,以本篇原文为依据,试述寸口的不同脉象及主病。
421趺阳脉候脾胃之虚实,以本篇原文为依据,试述趺阳的不同脉象及主病。
422少阴脉候肾气之盛衰,“尸厥”病的少阴脉脉象是什么?并简述其机理。
423什么是有胃气之脉?为什么脉有胃气则生?
424病邪入脏入腑,其脉为何?试言其理?
425什么是四时正气为病?什么是时行之气为病?举例说明之。
426什么叫伏气为病?什么叫更感异气为病?举例说明之。
427何谓两感于寒?为什么两感较一经感寒为重?
428试就本篇内容,谈谈人和自然的关系。
429痉病的证候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伤寒的类证
430试述痉病的类型及它们的鉴别
431湿痹的证候特点及治疗原则为何?
432风湿、寒湿、湿热在证候表现上有哪些不同?
433暍病的证候特点是什么?对暍病夹湿应如何辨识
434暍病伤人气阴的病机为何?
435为什么“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可以作为太阳病的提纲?
436为什么说太阳中风的病机是“卫强营弱”,太阳伤寒的病机是“卫闭营郁”?二证的临床表现有何异同?鉴别要点是什么?
437预防太阳之邪传变,为什么要“刺足阳明”?
438以寒热辨阴阳的辨证意义是什么?
439太阳中风本有汗,为什么还要用桂枝汤发汗?
440发什么样的汗,才能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441以原文为据,试述桂枝汤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442举例说明在阴阳两伤时,仲景是如何治疗的,为什么这样做?
443试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临床意义。
444桂枝加葛根汤中用葛根的意义是什么?
445桂枝去芍药汤证,为什么不用芍药?
446试述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葛根汤的适应证及方义。
447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葛根芩连汤证皆有喘,其喘的病机有何不同?
448你对“病常自汗出”和“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的病机是怎样理解的?桂枝汤为什么可治这两种病证?
449太阳伤寒表实证为什么药后可出现衄解或不药而自衄作解?在临证中若遇到伤寒见衄时,应怎样处理?
45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什么样的喘证?
451你怎样理解“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452麻黄汤,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杏石甘汤,葛根芩连汤证中皆可见到喘,其喘的病机和其他证候有何不同?应怎样区别使用这五方?
453新加汤证的身疼痛与麻黄汤证的身疼痛,病机有何不同?
454苓桂术甘汤证和苓桂甘枣汤证有何异同?
455干姜附子汤证和茯苓四逆汤证有何异同?
456厚姜半甘参汤证是实证还是虚证?本方药量比例应如何掌握?
457试述太阳膀胱蓄水证的病因、证候、病机、治则与治疗方药。
458茯苓甘草汤的适应证为何?
459为什么把热扰胸膈证称作“虚烦”?
460你对服栀子汤后“得吐者,止后服”如何理解?
461试述虚烦证的特点及栀子豉汤的方义。
462试述真武汤证的因、机、证、治。
463麻黄九禁为何?
464试论战汗、冒家汗出的机制与证候表现?
465试述小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因、机、证、治。
466你对少阳兼里虚先用小建中,后用小柴胡的治疗方法怎样认识?
467试述桃核承气汤证的因、机、证、治。
468火逆变证的特点是什么?通过学习本段,你有哪些收获?
469桂枝加桂汤,桂甘龙牡汤,以及救逆汤的适应证和病机各是什么?
470试述太阳蓄血的因、机、证、治。
471太阳蓄水与太阳蓄血证,病位皆在下焦,其临床表现有何异同
472试述大陷胸丸证、大陷胸汤证、小陷胸汤证、三物白散证的异同。
473运用大陷胸汤须注意什么问题?
474大结胸证有类似太阳病与少阳病之处,如何进行鉴别?
475血室指什么?它与肝胆有什么关系?
476热入血室证应如何辨认与治疗?
477结胸证与痞证有何异同?
478五个泻心汤所治痞证应如何区分?
479试述恶寒一证的辨证意义。
480白虎加人参汤的主治证为何
481对桂枝附子汤证、去桂加白术汤证、甘草附子汤证作一鉴别。
482试对太阳病篇中滋阴养血益气方药作一分析。
483试述阳明病提纲的含义。
484阳明病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又为何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
485太阴病在什么情况下易转为阳明病?
486阳明病身痒与太阳病身痒的病机有何不同?
487试讲解第〔189〕条原文的精神和意义?
488辨阳明中风与阳明中寒之异同。
489试述湿热黄疸的发病机理及主证。
490“心中懊憹而烦”一证在辨识湿热黄疸的意义为何?
491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必鼻衄的机理为何?
492阳明病,小便次数减少,而大便为什么不成硬?
493阳明病禁下证有哪些?为什么不可攻下?误下后可能导致什么后果?
494谵语和郑声有何区别
495试述谵语、潮热、濈然汗出的辨证意义。
496阳明病大便成硬与未成硬的脉证表现各是什么?
497三承气汤的方义及治则有何异同?
498一般来说,胃有热则消谷善饥,但论中却说阳明病反不能食者,此有燥屎也。你如何理解?
499第[219]条三阳合病中“自汗出”一证有何特殊意义?
500何为“阳明开手三法”?试从证治角度加以分析。
501猪苓汤临证运用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502第[229]条有“发潮热”,第[230]条有“不大便”,为何均以小柴胡汤治疗?
503试述小柴胡汤在阳明病中的应用。
504试述导便法的适应证及使用方法。
505试述茵陈蒿汤证的证治特点。
506阳明蓄血的病因病机及主证如何?
507怎样辨别阳明病的可下证?
508阳明腑实证一下不解,还可再下的道理是什么?
509第[242]条中的“小便不利”一证有何辨证意义
510从吴茱萸汤的方药组成来分析其治疗范围及其适应证。
511何谓脾约证?如何治疗?
512试述阳明大便不下的几种不同治法。
513如何辨别燥屎是否已成?
514试述阳明三急下证的证候及治疗机理。
515本论中二阳合病下利的证治各如何?
516试解释第〔256〕条“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之理。
517阳明蓄血证的证治为何?
518何谓阳明热证、腑证?何谓气分证、血分证?
519试述寒湿发黄的成因及治则。
520湿热发黄的证治为何?
521少阳腑热与经气不利证的表现与病机是什么?为何用小柴胡汤一方统治?
522你怎样理解少阳主枢?
523试述太阴病腹满和腹痛的不同类型及其病机与证治。
524太阴脾虚脏寒下利证和太阴阳复邪却下利而自愈证,其临床表现和病机有何不同?
525试比较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与桂枝加大黄汤的证治异同。
526太阴脾虚脏寒下利证的治疗为什么不说XX方主之,而统言“宜服四逆辈”
527试述少阴病提纲的辨证意义。
528少阴寒化证的特点是什么?出现心烦、口渴的机理是什么?
529少阴寒盛亡阳的脉证及病机如何?
530少阴病为什么禁汗、下与火劫?
531试将少阴病的顺证与逆证进行归纳与分析,看看判断其预后的关键是什么?
532少阴病为何会有寒化与热化之异?
533四逆汤证、白通汤证、通脉四逆汤证的证治有何异同?
534真武汤与附子汤在药物组成上只有一药之差,其功效与适应证有何不同?
535太少两感的证治为何?
536黄连阿胶汤证和猪苓汤证皆可见到心烦不得眠,二者的因、机、证、治有何异同?
537桃花汤适用于什么样的下利?它属于什么治法?
538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分别适用于何种咽痛证?
539仲景为什么以寒热错杂证作为厥阴病的提纲?
540“厥”的含义什么?其基本病机为何?试述寒厥,热厥,蛔厥,脏厥,血虚寒厥,水阻胃阳致厥,痰阻胸阳致厥的因、机、证、治。
541乌梅丸、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与麻黄升麻汤皆为寒热兼治之剂,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主治证有何不同
542厥阴热利的证治为何
543何谓“除中”,临证怎样辨除中
544为何本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入了众多呕、哕、下利之证
545霍乱的成因及主要临床特征是什么?
546试比较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的证治异同。
547何谓阴阳易、劳复、食复与房劳复?其临床表现与治法各是什么
548牡蛎泽泻散与十枣汤皆可攻水,其适应证与方药组成有何不同?
549竹叶石膏汤与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与方药组成有何异同?
550通过对本篇不可发汗诸条及误汗后变证的学习,你怎样体会仲景护阳气、存津液的精神?
551结合桂枝汤方后注,谈谈使用汗法时应当注意的事项。
552以本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原文为据,归纳汗法的分类与代表方。
553以本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原文为依据,试将汗后诸病证治作一归纳总结。
554以本篇(辨不可吐第十八)原文为依据,试述吐法的禁忌证及误吐的变证。
555以本篇(辨可吐第十九)所集原文为依据,试述吐法的适应证及使用吐法的注意事项。
556本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搜集了哪些不可下证?试从原文为依据进行归类总结。
557以本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原文为依据,归纳总结下法的临床应用。
558通过本篇(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的学习,你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有何体会?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期门 41 期门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特异性 45 所属部位 46 期门穴的定位 47 期门穴的取法 48 期门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期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期门穴主治病证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期门穴的配伍 413 特效 414 文献摘要 415 期门穴研究进展 4151 治疗呃逆 4152 治疗慢性胆囊炎 4153 治疗胆道蛔虫病 4154 对乳腺增生患者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影响 4155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4156 对松驰膀胱的影响 4157 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 4158 辅助肝病诊断 4159 对胆囊的影响 41510 对白细胞的影响 5 经外奇穴名·期门 51 期门穴的定位 52 主治病证 53 刺灸法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期门 1 拼音
qī mén
2 英文参考Qīmén LR14 [中国针灸学词典]
qīmé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v1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R1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期门:1经穴名;2经外奇穴名。[1]
4 经穴名·期门穴位 期门 汉语拼音 Qinmen 罗马拼音 Chimen 美国英译名 Time Door 各
国
代
号 中国 LR13 日本 13 法
国 莫兰特氏 F13 富耶氏 F13 德国 LE13 英国 liv13 美国 Li13
期门为经穴名(Qīmén LR14)[1]。出《伤寒论》。属足厥肝经[1]。期门是肝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阴维脉的交会穴[1][2][3]。期即周期,门即门户,两侧胁肋如敞开之门户,穴在胁肋部,经气运行至此为一周期,故称期门[1]。期门穴主治脾胃及胸胁部疾患:如心下切痛,饮食不下,呕吐呃逆,伤食腹坚,霍乱泄注,下痢脓血,奔豚上下,消渴,血臌,胸胁支满,积聚痞块,胸中热,卧不安,谵语不止,目眩,面赤,项强,瘖不能言,疟疾,伤寒热入血室,癃闭,遗尿,小便难,妇人产后余疾,胸胁胀满,癃闭遗尿,口苦,郁闷,呕吐,呃逆,吐酸,乳痈,腹胀,胸胁满痛,黄疽,胁下积聚,现代又用期门穴治疗胆囊炎,胸膜炎,肝炎,肝萎缩,肋间神经痛,心肌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炎,胃炎,肝肿大,心绞痛,腹膜炎,肾炎,高血压等。
41 期门的别名肝募(《针灸大成》)。
42 出处《伤寒论》: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
43 穴名解期即周期,门即门户,两侧胁肋如敞开之门户,穴在胁肋部,经气运行至此为一周期,故称期门[1]。
期,时也,会也。门,开也,通也。人所出入之处。期门是汉代负责守卫的武官名,用以作为肝为将军之官的比譬,也指为气血运动周期的出入门户。像肝脏的阳刚之气。肝为将军之官,期门的取义,极为明显。为气血运行周期的出入之门。经气的运行古说是365穴,至此已满一周矣;又肝脾为人身之血海,妇女月潮按期而至;期门之义亦有可通。人体气血始出云门,历经肺、大肠前述诸经,经行十二时辰,至此恰为一周,然后周而复始,复出云门,故名之。系肝之募穴,是肝、脾二经和阴维脉之会穴。[4]
本穴为治血症之要穴。血症以月经为最。月信有期,故名期门。[4]
44 特异性期门是肝的募穴[1][2][3]。
期门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阴维脉的交会穴[1][2][3]。
45 所属部位胸[5]
46 期门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期门穴在胸部,当 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2]。
期门穴位于前胸部,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仰卧取穴[1]。
期门穴位于 直下,当第六肋间隙中(《针灸甲乙经》)[3]。
另说:“在乳下四寸,第三筋(肋)端”(《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乳旁开一寸五分,直下一寸五分”(《循经考穴编》);“在乳直下四寸,乳根下微外,日月上,横直巨阙”(《针灸集成》)。
期门穴在足厥阴肝经的位置
期门穴在胸部的位置
期门穴在胸部的位置[1]
期门穴在胸部的位置
期门穴在胸部的位置(肌肉)
期门穴在胸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47 期门穴的取法期门穴位于前胸部,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仰卧取穴[1]。
仰卧位,先定第四肋间隙的乳中穴,并于其下二肋(第六肋间)处取穴。对于女性患者则应以锁骨中线的第六肋间隙处定取。
仰卧位,在乳中直下2肋处取穴;或在 直下,不容旁开2寸处取穴[6]。女性在锁骨中线与第6肋间隙交点处取穴。
快速取穴:正坐或仰卧,自 垂直向下推2个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期门穴[7]。
48 期门穴穴位解剖期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胸横肌、胸内筋膜。皮肤由第五、六、七肋间神经重叠分布。肋胸膜和膈胸膜于肺下缘处相互移行,形成肋膈窦(为胸膜腔的一部分),其深面是膈肌,右侧可至肝,左侧抵胃体。因此该穴不可盲目深进针。
4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下缘→腹外斜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1]。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8]。
4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第6肋间神经、动脉分布[8]。
布有第六肋间神经,第六肋间动、静脉[3]。
49 期门穴的功效与作用期门穴有疏肝、和胃、利胁的作用[1]。
期门穴具有健脾疏肝,理气活血的功效。
期门穴是肝之募穴,又是足厥阴、足太阴、阴维脉的交会穴,所以不仅具有调节脏腑功能治疗肝病的作用,而且还能治疗所交会经脉的病证[9]。
足厥阴肝经“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故取期门可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治疗肝气郁结、失于疏泄导致的各种病证[9]。
期门穴具有疏肝健脾、和胃降逆之功效,用于治疗肝气郁结、失于疏泄导致的各种病证[9]。
期门穴有疏调肝脾、理气活血之功,主治胁痛,腹胀,呃逆,吐酸,乳痈,郁证,热病。肝经诸穴多治疝气、 痛,及妇人经血诸病,其脉行径,循股际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其内循行者,挟胃属肝络胆也。本经之气,循内行支线,从肝贯膈,上注于肺,出于中府。再逐次循行,犹如期与会者。[4]
410 期门穴主治病证期门穴主治脾胃及胸胁部疾患:如心下切痛,饮食不下,呕吐呃逆,伤食腹坚,霍乱泄注,下痢脓血,奔豚上下,消渴,血臌,胸胁支满,积聚痞块,胸中热,卧不安,谵语不止,目眩,面赤,项强,瘖不能言,疟疾,伤寒热入血室,癃闭,遗尿,小便难,妇人产后余疾,胸胁胀满,癃闭遗尿,口苦,郁闷,呕吐,呃逆,吐酸,乳痈,腹胀,胸胁满痛,黄疽,胁下积聚,现代又用期门穴治疗胆囊炎,胸膜炎,肝炎,肝萎缩,肋间神经痛,心肌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炎,胃炎,肝肿大,心绞痛,腹膜炎,肾炎,高血压等。
期门穴主治脾胃及胸胁部疾患:如心下切痛、饮食不下、呕吐呃逆、伤食腹坚、霍乱泄注、下痢脓血、奔豚上下、消渴、血臌、胸胁支满、积聚痞块、胸中热、卧不安、谵语不止、目眩、面赤、项强、瘖不能言、疟疾、伤寒热入血室、癃闭、遗尿、小便难、妇人产后余疾等[1]。
期门穴主治 胸胁胀痛,口苦,郁闷;呕吐,呃逆,吐酸;乳痈[6]。
期门穴主治胸胁胀痛、腹胀、呕吐、乳痈[8]。
期门穴主治胸胁满痛、黄疽、呕吐、呃逆、腹胀、胁下积聚等[3]。
现代又多用期门穴治疗胆囊炎、胸膜炎、肝炎、肝萎缩、肋间神经痛、心肌炎等[1]。
消化系统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炎,胃炎,胆囊炎,肝炎,肝肿大。
其他疾病:心绞痛,胸胁胀满,癃闭遗尿,肋间神经痛,腹膜炎,胸膜炎,心肌炎,肾炎,高血压。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3]。
斜刺或平刺05~08寸[8]。
斜刺05~08寸[6][1],局部有酸胀感[6],或向腹后壁放散[6]。
注意:内部右侧为肝右叶前缘,左侧为横结肠及胃底,不宜深刺[1]。
针刺时应控制好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防刺伤肝、肺[6]。
4112 灸法可灸[1][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炷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412 期门穴的配伍期门配肝俞、膈俞,有疏肝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胸胁胀痛。
期门配肝俞、膈俞、外关、阳陵泉,治胸胁胀痛[6]。
期门配阳陵泉、中封,有舒肝利胆的作用,主治黄疸。
期门配日月、肝俞、胆俞、至阳,治黄疸[6]。
期门配内关、足三里,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呃逆。
期门配内关、足三里,治呃逆[6]。
413 特效每天按揉期门穴2次,每次200下。可治各种妇科疾病和男科前列腺肥大[7]。
414 文献摘要《伤寒论》: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行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人血室,当刺期门。
《针灸甲乙经》:足太阳、厥阴、阴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痓,腹大坚不得息,期门主之。咳,胁下积聚,喘逆,卧不安席,时寒热,期门主之。奔豚上下,期门主之。伤食胁下满,不能转展反侧,目青而呕,期门主之。癃,遗尿,鼠蹊痛,小便难而白,期门主之。霍乱泄注,期门主之。喑不能言,期门主之。妇人产余疾,食饮不下,胸胁支满,眩目,足寒,心切痛,善噫,闻酸臭胀,痹,腹满,少腹尤大,期门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喘逆卧不安,咳胁下积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胸中烦热,奔豚上下,目青而呕,霍乱泄利,腹坚硬,犬喘不得安卧,胁下积气,女子产余疾,食饮不下,心中切痛,善噫,若伤寒过经不解,当刺期门,师经不传。
《针灸大成》:胸连胁痛,期门、章门、丘墟、行间、涌泉。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伤寒过经不出汗,期门通里先后看。
《玉龙歌》:伤寒过经犹未解,须向期门穴上针,忽然气喘攻胸膈,三里泻多须用心。
《玉龙赋》:期门大敦,能治坚痃疝气。
415 期门穴研究进展 4151 治疗呃逆腧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15~2寸毫针,右手持针对期门斜刺05~1寸,针尖略向下,用提插捻转手法,调节针感,使针下出现酸、麻、胀、重感,发作时行强 手法,缓解后改为平补平泻法,均留针30 min,中间行针2~3次,每日1次,若属寒,并加灸,7次为一疗程。共治疗73例,1次治愈9例,2次治愈12例,3次治愈7例,其余45例患者1~2疗程后均收效。[6]
4152 治疗慢性胆囊炎①取期门,进针约15寸,施捻转提插泻法1 min,并在B超下观察胆囊缓慢收缩,留针15 min后出针。结果表明,针刺期门可反射性地引起胆囊收缩,降低胆道平滑肌的张力,松弛Oddis括约肌,促进胆汁排泄,减轻胆囊及胆道的充血、水肿,从而达到治疗胆囊炎的目的。[6]
②主穴取期门。肝气郁结者,加太冲、章门;气滞血瘀者,加膈俞、行间;脾肾阳虚者,加命门、足三里;痰饮停聚者,加阴陵泉、中脘、丰隆;肝肾虚者,加涌泉、太溪。腧穴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向期门中间刺1针,4周刺4针,刺后闪罐留罐10 min,拔去瘀血,余穴用毫针刺法,平补平泻。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共治疗48例,痊愈36例,显效12例,总有效率为100%。[6]
针刺“期门”“日月”穴,可调整胆汁排泌功能,降低奥狄氏括约肌的张力[1]。
针刺胆石症患者的“日月”“期门”,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胆囊显著收缩,促进胆囊排空[1]。
现代研究报道,针刺日月、期门对胆囊、胆总管、胆道括约肌均有明显作用[4]。
针刺期门穴可见胆管口括约肌紧张收缩,停针时松弛,有助于胆囊运动[4]。
4153 治疗胆道蛔虫病在疼痛时,针刺右侧期门,进针08寸,得气后轻捻转约3 min,腹痛顿消,留针2h,留针期间未出现腹痛,出针后30 min,患者上腹又如前剧痛,即再行针刺期门如上法,腹痛又止。继续留针6h,疼痛未再发作。[6]
4154 对乳腺增生患者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影响将200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调肾疏肝针法组、常规针刺组和中药组。调肾疏肝组主穴取肾俞、命门、风府、灵墟、神封、步廊、期门,配穴取太溪、三阴交、太冲、子宫、归来,每日针刺1次;常规针刺组主穴取足三里、膻中、肝俞、乳根、内关、期门,治疗方法同调肾疏肝组;中药组口服乳癖消片,每次6片,每日3次。3组患者皆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及雌二醇(E2),催乳素(PRL),孕酮(P),淋巴细胞亚群CD3+、CD4+、 CD8+变化情况。结果:调肾疏肝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分别为920%、940%,常规针刺组分别为860%和880%,中药组分别为780%和840%,3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调肾疏肝组疗效优于另两组;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血清PRL、P、P/E2均有显著改善( P<005),调肾疏肝组降低PRL和升高P、P/E2作用优于另两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调肾疏肝组和常规针刺组E2、CD8+、CD4+/CD8+有显著改善,调肾疏肝组降低E2的作用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调肾疏肝针法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有效方法,对乳腺增生患者的内分泌、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6]
4155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俞募针刺组,取肝俞、脾俞、肾俞、期门、章门、京门;常规针刺组,取合谷、中极、关元、三阴交;西药对照组,口服达那唑。观察三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肿瘤标志物血清CA125值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的总疗效相似,但俞募针刺组在痛经、月经不调、腰骶痛、 坠胀等症状的改善方面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1),且俞募针刺组治疗后血清CA125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俞募配穴针刺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显著,其不良反应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6]
4156 对松驰膀胱的影响针刺期门穴,当捻针时,可引起膀胱收缩,内压升高,捻针停止时,膀胱变为松驰,内压下降。
针刺神经系统功能正常的病人的期门等穴,捻针时逼尿肌收缩,不捻针时逼尿肌舒张[1]。
4157 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用针或灸治疗早期肝硬化有一定疗效。对肝血流量有明显减少。从病理组织学方面证实,灸动物“期门穴”,对药源性早期肝硬变有疗效。
针刺期门穴,可见肝血流量明显减少,对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有一定疗效[4]。
动物实验表明,艾灸期门对于药源性早期肝硬化有疗效[4]。
4158 辅助肝病诊断检查发现期门穴,有压痛的患者肝区均有压痛,肝血流图、肝功能异常。
4159 对胆囊的影响有报道针刺期门穴,可见胆管口括约肌紧张收缩,停针时松驰,并有助于胆囊运动。
41510 对白细胞的影响针刺期门穴还能引起白细胞数量的增高。
5 经外奇穴名·期门期门为经外奇穴名[1]。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胸部,从左右 外侧各旁开1寸直下,当第七肋骨间隙处[1]。左右计2穴[1]。主治妇人月里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1]。
51 期门穴的定位经外奇穴期门位于胸部,从左右 外侧各旁开1寸直下,当第七肋骨间隙处[1]。
52 主治病证经外奇穴期门主治妇人月里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1]。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3 刺灸法本文2023-08-05 08:14: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