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里有哪些妖怪山海经怪兽长什么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5收藏

山海经里有哪些妖怪山海经怪兽长什么样,第1张

山海经里有哪些妖怪山海经怪兽长什么样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神话书籍,里面描述很多地理知识和古代文化的产物。当然《山海经》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神话传说。而里面出现形形 的怪兽让人们对它们的形象充满了好奇,那么下面就跟随我一起赏识,由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创作工作室的刘力文的作品——《山海兽》。

 犰狳,形态像鼠,《山海经·东山二经》写道:“又南三百八十里,曰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楠,其下多荆杞。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其鸣自訆,见则螽蝗为败。”

 猼訑,形态像羊,这是出自于《山海经‧南山经》的怪兽:“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

 从从,形态像狼,《山海经·东山一经》写道:又南三百里,曰栒状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有兽焉,其状如犬,六足,其名曰从从,其鸣自詨。

 蠪蛭,形态像狐狸,《山海经·东山二经》描述:又南五百里,曰凫丽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箴石。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蛭,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凡岷山之首,形态像羚羊,自女几山至于贾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其祠:毛用一雄鸡瘗,糈用稌。文山、勾祢、风雨、騩之山,是皆冢也,其祠之:羞酒,少牢具,婴毛一吉玉。熊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具,婴毛一璧;干儛,用兵以禳;祈,璆冕舞。

 狰,形态像虎,《山海经·西山四经》写道: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所为什怪,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曰狰。

 狸力,形态像猪,《山海经·南山二经》写道: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毗,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举父,形态像猴,《山海经·西山四经》写道: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瑶之泽,西望帝之搏兽之丘,东望蝘渊。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举父。

 九尾狐,形态是狐狸,《山海经·南山一经》写道: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以上是关于《山海经》的怪兽形态,如你想了解更多详情,敬请关注!

上古之四大凶兽

浑敦梼杌穷奇饕餮

这里先来谈谈“浑敦”

这一凶兽,出自《山海经》——

……天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 也出产石青、雄黄。

英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西南流入汤谷。

山里住着一个神,形貌像**口袋,发出的精光红如火,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浑浑沌沌没有面目,却知道唱歌跳舞,原本是黄帝之后裔。[1]

可见这个浑敦最初是一只很快乐、悠游自在的神兽,并没有像《左传》一书有种种的恶行。

然而到了后世,浑敦的形象就变得复杂了。

战国时代的庄子就在他的书中讲过这样一个寓言——

南海有一位大帝,名叫儵。

北海有一位大帝,名叫忽。

而中央则有一位大帝,名叫浑沌。

儵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

作为中央大帝,浑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

儵和忽这两位客人就在一起商量该当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

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馊主意:“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的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

于是,这两人每天给混沌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2]

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庄子讲这个故事,当然是借着《山海经》这瓶酒,浇胸中之块垒了。

应该说,道家这类“反智”的小故事,很受中国人的欢迎,比如宋代士大夫苏东坡在幼子苏遁满月时,写了首《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东坡的这首诗,其实是在自嘲,嘲笑自己经历那么多的宦海风波,完全是因为自己太聪明了。

然而,庄子的反智,其真正用意也和苏东坡一样,仅仅是聪明人的特点和特权吗?

庄子属于道家,道家在中国文化的地位是很高的,后来发展出来的道教和儒教、佛教并肩,名为三教。

先秦诸子之中,儒家墨家等学派对于“智”是很看重的。

因为只有注重“智”,国民素质才会提高,政治才会昌明,科技才会进步,最终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大大提高。

唯独道家则不然,不论是老子还是庄子,不惟“反智”,还要“弃智”[3]。因为他们坚定的认为人类追求智慧,最终之结局,必将陷入天下大乱的局面——

所以天下昏昏大乱,罪过就在于追求智慧。

所以天下人都只知道追求他所不知道的,却不知道探索他所已经知 道的;

都知道非难他所认为不好的,却不知道否定他所已经赞同的,因此天下大乱。[4]

又说——

因此,运用智慧去治理国家,是对国家最大的伤害。如果不寻求以智慧治理国家,那么就是国家最大的福气了。[5]

为什么会这样呢?

道家偏执的认为,追求智慧和是道德挂钩的,整个社会的国民素质越高,则整体的道德沦丧速度越快。

这个想法,如果要是按照现代人看起来,完全是不辨自明的谬论。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可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西汉初年,因为种种因缘际合,道家居然有了实践的机会。

因为汉王朝最初之开国,民众并没有当即形成后世之“中国人”的集体观念。

此前秦王朝之所以迅即灭亡的原因也在于此。

秦王朝所做到的仅仅是武力强行上统一了六国,这种统一是不可能让所有被征服的敌国之民心服口服。

毕竟战国时代之列国,各个国家都各自有其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秦末天下大乱之后,刘邦打败项羽,开创的这个汉王朝,明显吸取了教训。所以呢,才狠下心来,以如此精简的官僚系统,运作如此庞大的帝国。

只有官僚越少,民众才会反弹越小。

在这种无为而治的情况下,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方才培养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国民共识“——从此,中国人个个自认为是汉人,以至于今[6]。

这也是汉初黄老之治取得成功,此后却再也无法复制的原因。

经过两汉长达四百年的统治,中国人之“国民共识”不惟成形,而且牢不可破。

其后之历代王朝开国,既然再也没有汉初之困境,也就不会再去实行黄老之治了。

因为中国人之所构建的政治制度,是以将国家机器伸展到最基层为旨归的。

这也是历代之中国人享受的自由很少的原因,无论是言论、迁徙等等上面,都是极度缺乏自由的。

汉文帝和汉景帝推行黄老之治,使得中国成为当时东亚国力最为富足的国家。

黄老之治的准确叫法,其实应该是“无为而知”。

所谓的无为,其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对政府官僚的不信任,不相信所谓的“明君贤臣”能够治理好国家。

因此,汉初的官僚系统是中国历史上最精简的官僚系统,据学者推算,每8000个人民养一个官僚!

这在今天很难想象。

如此精简的官僚系统,造成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基本上官僚没有能力去扰民了。自然也就不会去搞所谓的形象工程。

同时,官僚系统如此精简,大大减轻了国家财政的压力,因此就不会对人民征收太多的赋税。

而汉初经过十几年的混战,生民十不余一,国家一穷二白。

这种国情是最适合无为而治的。

经济学上有所谓“帕累托改进”的说法,指那种所有人都受益,只是受益多少而基本无人吃亏的过程。

但是这样一种过程的实现,在太平盛世是不可能的。在大分裂内战事情也是不可能的,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历代开国之初。

黄老之治取得成功了,因此道家在中国历史的位置就变得比较奇怪了。

道家所提倡“反智”、“弃智”的意外结果是这种观念深深的影响了儒家学派。

使得原本在先秦时代积极追求智慧和学问上活泼泼的儒学,变得消极、自大、封闭、排外,视一切科技之进步为“奇技*巧”了。

以至于后世儒家知识分子在执政的过程中,也往往陷入迷思,一方面强调明君贤臣在治国上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治国上应该多讲忠信,而不是智谋。

比如在鸦片战争失败后,晚清之政府内部兴起了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富”、“求强”。而作为坚定的儒家信徒,往往持极端保守之态度对洋务派大加抨击。

其代表人物同治帝师倭仁[7]便宣称——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表面上看,这段话很儒家,其实要是追溯其真正的源头,则是道家的不能再道家了。

一扯起道家的反智文化,又离题万里了。再拢回来哈。

(只是,不离题万里,怎么能写一本厚厚的书呢?呵呵)

看了《庄子》的“混沌”故事,似乎混沌的形象也不是太坏,热情好客,结果好心没好报,给自己客人活活报答死了。

当然,庄子这个人,向来不好好说话,甚至往往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的,完全不受正常人的道德是非观念束缚,因此呢,要从他这篇寓言了解“混沌”的形象是不可能的任务。

不论春秋时代的《左传》,还是战国时代《庄子》,提到混沌,都没有太多的描述说明,至少透露出一点信息,那就是混沌是当时人所共知、不言自明的凶兽。

秦统一六国之后,施行焚书,中国上古文献遭到这样的浩劫之后,上古的各路神灵很多一下子都从中国文化史上彻底失踪了,混沌也不能例外。

到了魏晋六朝,伪书盛行,有一本伪托西汉东方朔所撰的《神异经》才再次提到混沌——

昆仑山的西边有一种神兽,它的形状像一只犬,身上长着很长的毛,四足,像体积极为庞大的熊,但是没有爪子。

有眼睛,但是看不见东西。行走并不自如。

它具有人的智慧性情。有腹部,但没有五脏。

肠子不是盘旋的而是直直的,吃东西的时候,食物在肠内不做停留。

它遇见有德行的好人,就会去冲击并撞倒他们。

而对于干坏事的坏蛋,则亲密的前往依靠他们。

这种神兽名字叫做混沌。

混沌平常呆着啥也不干,就是不断的追着自己的尾巴玩,跑来跑去的时候,就会抬头对着天空大笑。

不过这里的混沌想象,是魏晋六朝文人根据文献整理出来的,还是追怀混沌这一消失的神兽,而重新加以虚构,就不得而知了。

好不容易和大家谈完混沌,汗一把。汗完了接着谈,上古排位第三大的凶兽——梼杌。

因为第二大凶兽穷奇,我在《族天下》第二卷书上已经详细谈过了。

关于梼杌,先秦文献提到的只有两处,一处就是上面的《左传》,另一处则出自《孟子》一书,不过用途比较古怪——

孟子说:“圣王采集歌谣的做法废止后,诗就没有了;

诗没有之后,就出现了《春秋》一类史书。

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都是一样的:

上面记载的是齐桓公、晋文公之类的事,上面的文字,都是由史官记录而成。

按照《左传》所言,梼杌乃是臭名昭著的凶兽,楚国怎么会用来作为本国史书的名称呢?

鲁国的国史名为《春秋》,很好理解,春秋代表的就是一年四季嘛。[8]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春种秋收极为重要,一年四季中自然最重春秋二季。[9]

因此国际国内政治上比较大的举动,诸如朝聘啊,聚会都定在春秋二季。

是以,以“春秋”命名史记,就表示是逐年记载四季之事。

至于晋国的国史名为《乘》,乘这个字读音读为剩。用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兵车,春秋时代,以四马一车为一乘。

形容一个国家是军事上大国,往往成为之“千乘之国”。

根据战国时代的兵书《司马法》上的说法——

方圆一百步(“步”,是古代基本的长度计量单位,大致相当于正常人走两步的距离,为六尺)为一亩。

一百亩地交给一个农夫管理。

农夫一家三人(夫妻加上孩子)构成一户人家。

三户人家要修建一座井,十座井为一通,十通为一成,一成有三百家。

九百口人,占据的地盘为十平方里。

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出战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10]

九百口人,符合上战场条件最多也就三百人,征了七十五人,差不多四丁抽一,已到了极限。

九百人构成的经济单位,却只能提供一辆战车。

那么要达到所谓的千乘之国,全国人口至少要在90万以上,这已经是很大的规模了。

可见,田赋乘马之事,关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大事。

因此,晋国人用《乘》作为自己国史的用意,当然再明白不过,就是追求成为国际上准军事强国、超级霸主。

这个根据《左传》记载也可得到验证,晋国在城濮之战时,也就是晋文公重耳主政时代,仅有战车三百乘。而到晋昭公十三年,经过约一百年的努力,竟拥有甲车四千乘。[11]

鲁国、晋国的国史都是大有文章。同样的,楚国国史名为《梼杌》也必然是很有讲头的。

先看《说文解字》对“梼”字的定义——

梼,就是断木。[12]

而“杌”字,《说文》上则没有收。其他基本比较古的字典,对他的注解则是——

“杌,指的是树木没有枝干。

——《玉篇》[13]

杌,指的是用来行刑的树木

——《类篇》[14]

因此清初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中说——

梼杌这个词,两个字的部首都从木字部。砍树的时候,从上到下,直接破下来,称之为“析”。

而从左到右横着断开,则称之为“梼杌。”

对于罪人行刑的时候,横着砍断,但是脑袋却还没有掉下来的情景,名为之“顽”

“梼杌”的意思也就是“顽”。因为罪人总是“顽”的缘故,所以从横向断木形象的引申出“梼杌”的词义。

也就是说,这个词包含了惩戒罪恶的意思。[15]

楚国在南方荒蛮之地立国,是很不容易。

在很长的时间都被中原列国视之为未开化的野蛮民族并不是没有缘故的。历代楚国君主治理这样的国家,难免依赖重典酷刑。

因此楚国之国史,名之为《梼杌》,意味着在楚国史官眼中,修史的目的,就是用史笔无情的惩罚危害国家的人,并警告后来人。

只是,要是按照这样的说法,问题也来了。明明在楚国人眼中,用来行刑的没有枝干的木制刑具“梼杌”到了中原列国的口中,怎么就变成了上古四大凶兽之一呢。

道理也很简单。

楚国这个野蛮民族,其主体民族论起源流就是黄帝王朝时代的三苗氏。

而春秋时代,楚国是个大国,向来是纠结了南方一大堆小诸侯国,建立起一个“南联盟集团”。

而这个“南联盟集团”之所以诞生,并维持很久的缘故,最主要的目的当然是和北方中原列国所组建的“北约集团”对着干啦。

两大集团在春秋时代混战了几百年,也没分出胜负。

中原列国总是自命为文化正宗,难免要想办法在政治上抹黑对手,因此呢,楚国史书是书名“梼杌”,就摇身一变成为上古时代的凶兽了。

这个凭空捏造出凶兽,因为有了《左传》的显扬,和混沌一样,到了魏晋六朝时代,享受了一把“被想象”的待遇。

同样还是《神异经》一书,是这样描绘它的——

遥远的西方的荒野上,有一只凶兽,他的整体形状像一只老虎。

但身上的毛却像是犬毛,毛长达两尺。

长着人的面孔,有着老虎的足,满口的牙齿又像是猪的牙齿,尾巴长达一丈八尺。

这只凶兽至为凶猛,扰乱了整个西方荒野,名字叫做梼杌。

梼杌还有其他两个别名,一个别名叫做傲狠,另外一个别名叫做难训。[16]

到了明代,有一位名叫张萱则想当然的认为——

梼杌,就是上古凶兽。楚国用来作为自己国史的名称,其用意是用来惩戒罪恶。

此外,还有一个说法,梼杌能够预先知道未来发生的事情,因此一旦有人想要偷袭抓捕它的时候,它总是能提前知道,得以逃脱。

史书的作用就是将过去的事情记录下来,以帮助人类应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所以才取了这样一个名字。[17]

上古之四大凶兽,说起来威风凛凛。

可是几千年到如今,混沌、穷奇、梼杌这三大凶兽除了偶尔在电玩啊、奇幻小说里头当当配角之后,其实已经式微了。

唯一到今天还有真实影响力,并且在文章里头常常看到的便只剩下“饕餮“了。

为啥呢?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好美食,向不以贪吃为耻,而且啥都敢吃,天上飞的、水底游的、地上走的、洞里藏的,再珍稀再古怪的也不放过,中国人可是没有忌口这一说的。

因此成语里头形容热爱美食者有一个词,叫做“饕餮之徒”,很是有用武之地。

正如混沌在《山海经》里头最早名字叫做浑敦,饕餮最早的名字在《山海经》里头则是狍鸮——

……钩吾山,山上盛产玉石,山下盛产铜。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是羊的身子人的面孔。

它的眼睛长在腋窝下,有着老虎一样的牙齿和人一样的指甲,发出的声音如同婴儿哭啼,名称是狍鸮,是会吃人的。

[18]

到底是什么时候,狍鸮摇身一变,成了饕餮,今已不可考了。

但是至少在周王朝时代就已经定型了,定型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变成一种精美图案,刻于各种祭祀的器皿之上。

根据《吕氏春秋》的说法——

周鼎上铸上饕餮纹,有头没有身子,吃人来及下咽,祸害已连累自身,这是表明恶有恶报啊。做不善的事也是这样。[19]

现在出土的商周时代的鼎器上,常常能看到它凶猛的形象。

脑袋狰狞那是不消说了,还长了角。

双目往往睁的大大的,鼻梁高高耸起。

嘴巴要么紧紧闭着,张开了嘴则是如刀锯般的吓人利齿。

整个身躯也是扭曲多态,或蹲或卧或抱。

再加上身下一双利爪,背上一对肉翅,彷佛都鲜活的能从鼎器上飞出来。

按照《左传》的说法,饕餮虽然是炎帝的后裔,可是是个坏到不能再坏的坏蛋了。

但是问题也出来了,既然是坏蛋,为什么会被商周二代接纳,屡屡出现在鼎器上呢?要知道,上古时代的鼎器,可是用来祭祀祖宗。

商王朝之先祖王亥是出自东夷集团,得天下之后,很是用心的尊奉东夷集团的伟人蚩尤。所以呢?鼎器上的饕餮可能是用来追念蚩尤的威猛。

也就是说,在商王朝时代,饕餮的形象是很正面的。

后来周王朝取代了商王朝,周王朝作为一个野蛮民族,在文化上比商王朝落后多了,所以鼎器的铸造,基本上沿袭商王朝。

只是对待商王朝尊奉的神明吗,不惟不感冒,还要丑化,于是饕餮就被打压成凶神了。

根据宋代《路史》的说法——

蚩尤是上天派下来的神灵,他的形状是没有一定的。三代的青铜器上,往往有他的形象,用意警告贪心和凶暴官员。

这些蚩尤的造像,多数都做凶兽模样,背上有着一对肉翅。[20]

想来这段话说的便是商周鼎器上的饕餮纹吧。

饕餮一旦被抹黑,成了凶兽之后,就很难翻案了,所以《神异经》上有这样一段文字也不足为奇——

在遥远的西南,有一种人,身上长着很多毛,脑袋上顶着猪做成冠戴。

这种人的性情贪心而又狠毒,积蓄财富却不花用,擅长夺取别人的谷物。

就是本族之中,强大的总是去老弱的,畏惧更强大的对手却总是挑落单的欺负。

这种人的名字叫做饕餮。[21]

这段话最值得注意的倒是饕餮即便到了魏晋六朝时代,地位已经式微,无法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些新起的神灵相比。

但是较之混沌、穷奇、梼杌这三位旧日的伙伴,至少是被当成人看待了。

又可见饕餮在上古之四大凶兽,应该是位置最高的。

[1] “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江读作鸿)也。”——《山海经•西次三经》

[2]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

[3]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老子》

[4]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庄子·胠箧》

[5]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6] 汉人和汉族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是包含汉族在内的所有中国人。后者则单纯指的是中国之主体民族汉族。

由于中国人在近代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所以高扬汉族之旗帜以自保,初衷本是好的,结果连累了汉人一词,使得汉人之本义大大的缩小了。进而“中国人”一词全面接管了“汉人”一词。

[7]倭仁(1804-1871)清朝大臣,理学大师。乌齐格里氏,字艮峰。蒙古正红旗人。道光进士,同治帝之师。历任副都统、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8] 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曰:“《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9] 《周礼·地官·州长》:“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

《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诗经·鲁颂·閟宫》称“春秋匪解(懈),享祀不忒”

[10] “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出革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司马法》

[11] 后世之史书,如家史称之为家乘、野史称之为野乘。典故即在此。

[12] “梼,断木也,从木,寿声”——《说文解字》

[13]木无枝也。——《玉篇》

[14]鱼屈切,音崛。 余木。——《类篇》

[15] “惟梼杌皆从木,纵破为析,横断为梼杌。断而未折其头则名顽。是梼杌则顽之名,因其顽,假断木之名,以名之为梼杌,亦戒恶之意也。”——焦循《孟子正义》

[16]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一名难训。——《神异经》

[17]梼杌,恶兽,楚以名史,主于惩恶。又云,梼杌能逆知未来,故人有掩捕者,必先知之。史以示往知来者也,故取名焉。——张萱《疑耀•梼杌》

[18] “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山海经•北山经》

[19] “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吕氏春秋•先识览》

[20] “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 宋罗泌《路史•蚩尤传》注

[21] “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狠恶,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神异经•西南荒经》

1。 狌々:兽,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食之善走。

2。 鹿蜀:兽,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佩之宜子孙。

3。 旋龟:兽,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

4。 鲑:鱼,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

5。 类:兽,其状如狸而有髦,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6。 犭尃訑:兽,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佩之不畏。

7。 尚付:鸟,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食之无。

8。 九尾狐:兽,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比较熟悉的怪物)。

9。 灌灌:鸟,其状如鸠,其音若呵,佩之不惑。

10。赤鱬:鱼,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鸯鸳,食之不疥。

11。狸力:兽,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见则其县多土功。

12。鴸鸟:鸟,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土。

13。长右:兽,其状如禺而四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比较熟悉的怪物)。

14。猾囗:兽,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15。彘:兽,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是食人。

16。患:兽,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

17。蛊雕:兽,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比较熟悉的怪物)。

18。瞿如:鸟,其状如而白首,三足、人面,其鸣自号也(比较熟悉的怪物)。

19。虎蛟:鱼,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20。凤凰:鸟,其状如鸡,五采而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比较熟悉的怪物)。

21。鲭鱼: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22。颙:鸟,其状职枭,人而四目而有耳,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南山三次经过依次所见之神:鸟首龙身、龙首鸟身、人面龙身 。

西山经卷二。

1。[左羊右咸]羊:兽,其状如羊而马尾,其脂可以已腊。

2。 虫渠:鸟,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暴。

3。 肥囗:蛇,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4。 赤鷩:鸟,可以御火。

5。 葱聋:兽,其状如羊而赤鬣(比较熟悉的怪物)。

6。 鴖:鸟,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7。 鳢鱼:鱼,其状如鳖,其音如羊。

8。 肥遗:鸟,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食之已疠。

9。 豪彘:兽,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

10。嚣:兽,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

11。橐[上非下巴]:鸟,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

12。溪边:兽,其状如狗,席其皮者不蛊。

13。栎:鸟,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食之已瘿。

14。犭婴如:兽,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

15。数斯:鸟,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

16。[上敏下牛]:兽,其状如牛,而苍黑大目。

17。鹦鹉:鸟,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比较熟悉的怪物)。

18。鸓:鸟,其状如鹊,赤黑而两四足,可以御火。

19。鸾鸟:鸟,其状如翟而五采文,见则天下安宁。

20。朱厌:兽,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见则大兵。

21。白豪:其状如蜂,大如鸳鸯。

22。多罗罗:鸟,是食人(比较熟悉的怪物)。

23。蛮蛮:兽,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其状如凫,而一翼一日,相得乃飞,见则天下大水(比较熟悉的怪物。

24。钦丕:鸟,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墨文曰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

25。鼓:神,兽后变鸟,其状如人面而龙身,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即其邑大旱。

26。文鳐鱼:鱼,状如鲤里,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27。招司:神,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

28。天神一:神,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

29。陆吾:神,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比较熟悉的怪物)。

30。土蝼:兽,其状如羊而四角,是食人。

31。钦原:鸟,其状如蜂,大如鸳鸯,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

32。鹑鸟:鸟,是司帝之百服。

33。[左鱼右骨]鱼:鱼,其状如蛇而四足,是食鱼。

34。天神二:其神状如人而豹尾。

35。西王母:神,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比较熟悉的)。

36。狡:兽,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

37。胜遇:鸟,其状如翟而赤,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38。白帝少昊:神(比较熟悉的)。

39。狰:兽,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比较熟悉的怪物)。

40。毕文:鸟,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譌火(比较熟悉的怪物)。

41。天狗:兽其状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比较熟悉的怪物)。

42。彳敖彳因:兽,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是食有。

43。鸱:鸟,一首而三身,其状如乐。

44。耆童:神,其音常如钟磬。

45。帝江:神,基状如黄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浑敦无而目,是识歌舞。

46。红光:神。

47。讠雚:兽,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其音如{大集}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

48。鵸余:鸟,其状如乌,五采而赤文,三首六尾而善笑,服之使人不厌,是自为牝牡,食之不疽,又可以御凶。

49。当扈:鸟,其状如雉,以其髯飞,食之不眴目(比较熟悉的怪物)。

50。白狼、白虎、白鹿:兽。

51。白雉、白翟、鸮:鸟。

52。光鬼:神,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

53。冉遗之鱼: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观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54。交:兽,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55。穷奇:兽,其状如牛,猬毛,音如獆狗,是食人(比较熟悉的怪物)。

56。嬴鱼: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比较熟悉的怪物)。

57。鳋鱼:鱼,其状如囗鱼,动则其邑有大兵。

58。[上如下鱼]魮之鱼:鱼,其状如覆铫,鸟首而鱼翼,音如磬石之声,是生珠玉。

59。孰湖:兽,其状马身而鸟翼,入面蛇尾,是好举人。

60。囗:鸟,其状如鸮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

等等。。。

1、异兽蠃鱼,一种长着鱼身,却有鸟翅膀的异兽,能发出像鸳鸯一样的鸟叫。它在哪里出现就会在哪里带来水灾。

2、异兽孰湖,马身鸟翼,人面蛇尾(与英招类似)。喜欢载人(应该很适合作坐骑)。

3、异兽穷奇,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古代四凶之一,主要记载于《山海经》中,《山海经·海内北经》所载,指穷奇外貌像老虎,长有一双翅膀,喜欢吃人,更会从人的头部开始进食,是一头凶恶的异兽。

4、异兽玃如,皋涂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鹿却长着白色的尾巴,马一样的脚蹄、人一样的手而又有四只角。

5、异兽数斯,皋涂山,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鹞鹰却长着人一样的脚,名称是数斯,吃了它的肉就能治愈人脖子上的赘瘤病与癫痫病等。

山海经异兽是指《山海经》记载的极具神秘感奇异怪兽,这些异兽让读者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古时候的生态环境和古人对一些未知事物的理解和想象。这些长相奇特的异兽也为众多美术爱好者、艺术家提供了无尽的遐想,让大家总是乐此不疲的创造着。

扩展资料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参考资料:

山海经-

1、异兽蠃鱼

原文邽山,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注释黄贝:据古人说是一种甲虫,肉如蝌蚪,但有头也有尾巴。

邽山,蒙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南流入洋水,水中有很多黄贝;还有一种蠃鱼,长着鱼的身子却有鸟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像鸳鸯鸟鸣叫,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有水灾。

2、异兽孰湖

原文崦嵫之山,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嗜好举人,名曰孰湖。

注释崦嵫之山:即崦嵫山,神话传说是太阳落入的地方,山下有蒙水,水中有虞渊。

崦嵫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是马的身子而鸟的翅膀,有人的面孔而长着蛇的尾巴,很喜欢把人抱着举起,名称是孰湖。

3、异兽穷奇

原文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嗥狗,是食人。

译文邽山,山上有一种野兽,形状像一般的牛,但全身长着刺猬毛,名称是穷奇,发出的声音如同狗叫,吃人。

4、异兽驳

原文中曲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译文中曲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马却长着白身子和黑尾巴,一只角,老虎的牙齿和爪子,发出的声音如同击鼓的响声,名称是驳,是能吃老虎和豹子的,饲养它可以避战争。

5、冉遗鱼

原文英鞮之山,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注释眯:梦魇。

译文英鞮山,涴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陵羊泽。水里有很多冉遗鱼,长着鱼的身子蛇的头和六只脚,眼睛长长的像马耳朵,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睡觉不做恶梦,也可以辟凶邪之气。

参考资料:

山海经异兽

四神

朱雀

凤凰在中国来说,是一种代表幸福的灵物。它的原形有很多种。如锦鸡、孔雀、鹰鹫、鹄、玄鸟(燕子)等等...又有说是佛教大鹏金翅鸟变成的。凤凰神话中说的凤凰是有鸡的脑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颈、鱼的尾、有五色纹。又请凤是有五种品种,以颜色来分的:红是凤、青是鸾鸟、白是天鹅、另有黄和紫的凤凰又可说是朱雀或玄鸟。朱雀是四灵之一,也和其它三种一样,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总称:井、鬼、柳、星、张、翼、轸。联想起来就是朱雀了。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凤凰。它也有从火里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鸟一样,故又叫火凤凰。

玄武

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色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祖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以后,玄冥的含义不断地扩大。龟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龟),因而玄冥成了水神;乌龟长寿,玄冥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间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白虎

在中国,白虎是战神、杀伐之神。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的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而它是四灵之一,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中,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从五行中说的了。

青龙

青龙,亦作“苍龙”,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方,龙就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中国的象征,而比较明确的定形是在汉代,从大汉朝开始,龙就被确定为皇帝的象征与代表。在东方传说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而在西方神话里,龙更像是长翅膀的蜥蜴。

四灵

麒麟

麒麟,亦作“骐麟”,简称“麟”,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 被称为圣兽王。且是神的坐骑。

凤凰

大家很熟悉的神鸟了,头像鸡,颔像燕,颈像蛇,胸象鸿,尾像鱼。五德之鸟。

据《尔雅释鸟》郭璞注,凤凰特征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图赞》说有五种像字纹:「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龟(4灵之一)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四凶

梼杌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

相传是北方天帝颛顼的儿子,它还有名字叫做傲狠,难训,由这几个名字里,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为了。和穷奇一样,梼杌后来也成了四凶之一。

穷奇

据《山海经海内北经》所载,指穷奇外貌像老虎,长有一双翅膀,喜欢吃人,更会从人的头部开始进食,是一头凶恶的异兽。可是,同样在《山海经》中,〈西山经〉一篇却提到穷奇的另一种形象,该篇中的穷奇,外貌像牛,长著刺猬的毛发,与〈海内北经〉所述者有很大的差别。不过二者都是喜欢食人的凶兽,这方面则没有分别。

混沌

。《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浑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为识歌舞的神鸟。

饕餮

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怪物。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以为装饰。《吕氏春秋先识》:“ 周 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强者夺老弱者,畏羣而击单,名曰饕餮。”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六:“ 绍圣 初,先人官 长安府 ,於西城 汉高祖 庙前卖汤饼民家,得一白玉奁,高尺馀,遍刻云气龙凤,盖为海中神山,足为饕餮,实 三代 宝器。”

除了古代神兽外,游离与古书之外的上古神兽也为人所称道

水麒麟

品性仁慈、妖力强大的生物,谙悟世理,通晓天意,可以聆听天命,王者的神兽。

赤焰兽

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本是神农氏后裔,

白泽

昆仑山上的神兽,著名的神兽,浑身雪白,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很少出没,除非当时有圣人治理天下,才奉书而至。 (另一说法是白色的马)

重明鸟

尧在位七十年,有积支之国,献明鸟,一名双晴言在目。

毕方

一种鸟,型状如鹤,一足,有红色的纹和白喙。

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

版本一:

好重者:赑屃(音毕喜),最喜欢背负重物,所以背上驮一块石碑

好望者:鸱吻(音吃吻),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参见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的装饰小兽

飸餮(音滔帖),最贪吃,能吃能喝,常饰于鼎的盖子上。因它能喝水,也有装饰在桥栏板的,防止大水将桥淹没。

生性好杀者:睚眦(音牙自),嗜杀喜斗,常饰于兵器刀环,剑柄

狴犴(音毕岸),最憎恶犯罪的人,所以常饰于监狱的门楣上

好烟火者:狻猊(音酸泥),性好烟火,常饰于香炉盖子的盖钮上

好水者:趴蝮(音八夏)位于桥边的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在后门桥的四个角上趴蝮,造型非常优美。

性情温顺者:椒图,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常饰于大门口。

好鸣者:蒲牢,最喜欢音乐和吼叫,常饰于大钟的钟纽上。

版本二:

1、赑屃(bi,xi):形似龟,好负重。一冲在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其背负石碑的样子。在龙子的各类说法中赑屃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

2、螭吻(chi,wen):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并有一剑以固定之。

3、蒲牢(pu,lao):有摇滚气质,爱好音乐,也爱吼叫。古代乐器编钟顶上就用它来装饰,寺庙大钟上的钟钮上也可见到他的身影。

4、狴犴(bi,an):掌管刑狱。常被装饰在死囚牢的门楣上,因其形状似虎,所以民间又有虎头牢的说法。

5、狻猊(suan,ni):身有佛性,喜好香火,于香炉盖上可见。而且狻猊还是文殊菩萨的座骑,在供奉文殊菩萨的寺庙中均可见到。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上还建有供奉狻猊的庙宇。因狻猊为龙的五子,所以庙名为五爷庙,在当地影响颇大。一冲曾游过此庙,香火极为旺盛。

6、饕餮(hao,tie):美食主义者,性贪吃。夏商时期出土的青铜器上经常可见饕餮纹,为有首无身的狰狞怪兽。

7、睚眦(ya,zi):性情凶残易怒,喜欢争杀。民间成语"睚眦必报"所讲即为此物。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环上上面可以见其雕像,以加强杀气。

8、淑图(shu,tu):形似螺蚌,性情温顺,有点自闭症。所以将他安排在门上衔着门环,免得宵小光顾。

9、貔貅(pi,xiu):在南方及东南亚一带都称其为龙的第九子,大嘴无肛,只进不出,深为赌徒所喜。澳门赌场便摆了一只玉貔貅,予意嘴大吃四方,只挣不赔。

版本三:

龙生九子古时民间有"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传说。但九子是什么,说法也不同。《中国吉祥图说》谓:

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老二叫睚眦(ya zi),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老三叫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

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五子狻猊(suan ni),形如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随之吞烟吐雾;

六子霸下,又名XX(bi xi),似龟有齿,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

七子狴犴(bi ga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

八子负质,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老九螭(chi)吻,又名鸱尾或鸱(chi)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龙子之赑屃

龙子之嘲风

龙子之螭吻

龙子之负屃

龙子之蒲牢

龙子之囚牛

龙子之狻猊

龙子之睚眦

其它

獬豸

古代神裁制度下产生的著名神兽,又被称为“法兽”。根据《论衡》和《淮南子修务篇》的说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样貌大致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发,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有一只独角,据传角断者即死,有被见到长有双翼,但多数没有翅膀。拥有很高的智慧,能听懂人言,对不诚实不忠厚的人就会用角抵触。后世常将普通羊饲养在神庙,用来代替獬豸

鬼车

别名九头鸟。色赤,似鸭,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爱入人家烁人魂气。亦有说法称九首曾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此疑为个例)

《三国典略》、《岭表录异》、《正字通》、《古风》有载。

凿齿

人形兽,齿长三尺,其状如凿,下彻颔下,而持戈盾(应有一定智能)。曾为羿于寿华之野射杀。

《山海经(海外南经)(大荒南经)》、《淮南子(本经训)》有载。

横公鱼

生于石湖,此湖恒冰。长七八尺,形如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死,食之可却邪病。

《神异经(北方荒经)》有载。

狴犴

又叫xian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yu讼之事,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yu门上。虎是威猛之兽,可见狴犴的用处在于增强监yu的威严,让罪fan们望而生畏。

九尾狐

省称“九尾”,亦称“九尾禽”。传说中的异兽。居青丘之山,食人。其说始见于先秦,至汉传为瑞祥之兽,象征王者兴。又,天下太平则现,象征王者子孙繁息。

《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耳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白虎通》:“德至鸟兽则九尾狐见。”

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畏之,盖吼溺着体即腐。 《偃曝馀谈》有载。

三足乌

中国古代的太阳精灵、也被看作太阳运行的使者。中国古代传说太阳中居住着三足乌,人们敬仰太阳,三足乌也被作为祥瑞的象征来崇拜。据说由于三足乌一共有十只,不停地在天空中运转,导致地上遭受旱灾和灼热的煎熬。尧帝命令后羿将所有三足乌射杀,结果后羿射落九只、留下一只,从此太阳只有一个并且在傍晚落下。也有说法称三足乌是服侍西王母的精灵。

夔(kui)

《山海经大荒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传说中国东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体和头象牛,但是没有角,而且只有一条腿,浑身青黑色。据说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叫声,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会引起暴风。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夔与天地同生 世上只有三只 以上是第一只 第二只乃秦始皇所杀 但秦始皇没有黄帝的功业 所以这只夔的皮做成的鼓就没那么神奇了。

化蛇

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英招

人面马身,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当康

有牙的小猪状,因叫声而得名。可以预见丰年。《山海经(东次四经)》有载。

飞廉

鹿身,头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说其为风伯。但我觉得应该是操纵风力大气的神兽更合理。《

山海经里有哪些妖怪山海经怪兽长什么样

山海经里有哪些妖怪山海经怪兽长什么样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神话书籍,里面描述很多地理知识和古代文化的产物。当然《山海经》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