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名录》我国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4收藏

《世界遗产名录》我国的,第1张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

概述

截至2012年7月1日,中国已有43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7处,世界自然遗产9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文化景观3处[2]。

文化遗产(27处)

1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北京,198712)

2长城(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198712)

3敦煌莫高窟(甘肃酒泉,198712)

4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沈阳),20047)

5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西安,198712)

6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河北承德,199412)

7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山东济宁,199412)

8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十堰,199412)

9布达拉宫、大昭寺与罗布林卡(西藏拉萨,199412)

10丽江古城(云南丽江,199712)

11平遥古城(山西晋中,199712)

12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环秀山庄(江苏苏州)199712(狮子林、沧浪亭、退思园、耦园、艺圃(江苏苏州)200012)

13颐和园(北京,199811)

14天坛(北京,199811)

15大足石刻(重庆,199912)

16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荆门)、清东陵(河北唐山)、清西陵(河北保定),200011 ;明孝陵(江苏南京)、十三陵(北京),20037 ;盛京三陵(辽宁沈阳、抚顺),20047)

17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安徽黄山,200011)

18龙门石窟(河南洛阳,200011)

19都江堰及青城山(四川成都,200011)

20云冈石窟(山西大同,200112)

21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通化,辽宁本溪)

22澳门历史城区(澳门,2005)

23安阳殷墟(河南安阳,2006713)

24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广东江门,2007628)

25福建土楼(福建漳州、龙岩,200877)

26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河南郑州,201081)

27元上都遗址(内蒙古锡林郭勒,2012629)

自然遗产(9处)

1九寨沟(四川阿坝,199212)

2黄龙(四川阿坝,199212)

3武陵源(湖南张家界,199212)

4三江并流(云南迪庆、怒江、丽江,20037)

5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四川雅安、成都、甘孜、阿坝,20067)

6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2007627)

7三清山(江西上饶,200878)

8中国丹霞(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含龟峰)、浙江江郎山,201082)

9澄江帽天山化石地(云南玉溪,201271)

双重遗产(4处)

1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岱庙(山东泰安)、灵岩寺(山东济南),198712)

2黄山(安徽黄山,199012)

3峨眉山及乐山大佛(四川乐山,199612)

4武夷山(福建南平,199912)

文化景观(3处)

1庐山(江西九江,199612)

2五台山(山西忻州,2009626)

3杭州西湖(浙江杭州,2011625)

自然景观(1处)

1三江并流(云南迪庆、怒江、丽江,20037) [3]

其他形式世界遗产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无形遗产(34项)

昆曲

中国古琴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蒙古族长调民歌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福建南音

南京云锦

安徽宣纸

贵州侗族大歌

广东粤剧

《格萨尔》史诗

浙江龙泉青瓷

青海热贡艺术

藏戏

新疆《玛纳斯》

蒙古族呼麦

甘肃花儿

西安鼓乐

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书法

中国篆刻

中国剪纸

中国雕版印刷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端午节

妈祖信俗

京剧

中医针灸

羌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麦西热甫(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活字印刷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优秀实践名册)[4]

记忆遗产(7项)

传统音乐录音档案(1997,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清朝内阁秘本档(199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清代大金榜(200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纳西东巴古籍文献(2005,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

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案(2007,中国国家图书馆等)。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预备名单

一、首批自然遗产预备名录名单(17处)

1、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

2、吉林省长白山植被垂直景观及火山地貌景观

3、福建省海坛风景名胜区

4、江西省三清山风景名胜区 注:已成功入选

5、江西省武功山风景名胜区

6、河南省云台山风景名胜区

7、湖南省崀山风景名胜区 注:已成功入选

8、重庆市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

9、重庆市金佛山风景名胜区

10、四川省贡嘎山风景名胜区

11、四川省若尔盖湿地

12、贵州省织金洞风景名胜区

13、贵州省马岭河峡谷风景名胜区

14、贵州平塘省级风景名胜区

15、云南省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地

16、青海省青海湖风景名胜区

17、新疆喀纳斯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

二、第二批自然遗产预备名录名单(18处)

1、北京市房山岩溶洞穴及峰丛地貌

2、河北省承德丹霞地貌

3、山西省壶口风景名胜区

4 、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

5、辽宁省本溪水洞风景名胜区

6、浙江省方岩风景名胜区

7、福建省冠豸山风景名胜区、太姥山风景名胜区

8、江西省鄱阳湖湿地

9、湖南省万佛山-侗寨省级风景名胜区

10、四川省佛宝-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光雾山-诺水河风景名胜区

11、贵州省兴义锥状喀斯特

12、西藏自治区 纳木错、格拉丹东-长江源、土林-古格

13、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

三、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名单(13处)

1、山西省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注:已成功入选

2、安徽省九华山风景名胜区

3、福建省清源山风景名胜区

4、江西省龙虎山风景名胜区 注:已成功入选

5、江西省高岭-瑶里风景名胜区

6、河南省嵩山风景名胜区 注:已成功入选

7、湖南省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

8、湖南省紫鹊界-梅山龙宫风景名胜区

9、贵州省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及屯堡文化

10、云南省大理苍山与南诏历史文化遗存

11、陕西省华山风景名胜区

12、甘肃省麦积山风景名胜区

13、宁夏贺兰山-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

四、第二批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8处):

1、山西省恒山风景名胜区、芦芽山省级风景名胜区

2、黑龙江省兴凯湖省级风景名胜区

3、江苏省南京中山陵

4、安徽省天柱山风景名胜区

5、江西省井冈山风景名胜区

6、山东省济南名泉

7、四川省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

五、《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35项)

1.北京中轴线(含北海)(北京市)

2.大运河(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

3.中国白酒老作坊:杏花村汾酒老作坊(山西省汾阳市)、成都水井街酒坊(四川省成都市)、泸州老窖作坊群(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郎酒老作坊(四川省泸州市)、剑南春酒坊及遗址(四川省绵竹市)、宜宾五粮液老作坊(四川省宜宾市)、红楼梦糟房头老作坊(四川省宜宾市)、射洪县泰安作坊(四川省射洪县)

4.辽代木构建筑:应县木塔(山西应县)、义县奉国寺大雄殿(辽宁义县)

5.关圣文化建筑群(山西省运城市)

6.山陕古民居:丁村古建筑群(山西省襄汾县)、党家村古建筑群(陕西省韩城市)

7.阴山岩刻(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

8.辽代上京城和祖陵遗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9.红山文化遗址:牛河梁遗址(辽宁省朝阳市);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10.中国明清城墙:兴城城墙(辽宁省兴城市)、南京城墙(江苏省南京市)、临海台州府城墙(浙江省临海市)、寿县城墙(安徽省寿县)、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安徽省凤阳县)、荆州城墙(湖北省荆州市)、襄阳城墙(湖北省襄阳市)、西安城墙(陕西省西安市)

11.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2.金上京遗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3.扬州瘦西湖及盐商园林文化景观(江苏省扬州市)

14.无锡惠山祠堂群(江苏省无锡市)

15.江南水乡古镇:甪直(江苏省苏州市)、周庄(江苏省昆山市)、千灯(江苏省昆山市)、锦溪(江苏省昆山市)、沙溪(江苏省太仓市)、同里(江苏省吴江市)、乌镇(浙江省桐乡市)、西塘(浙江省嘉善县)、南浔(浙江省湖州市)、新市(浙江省德清县)

16.丝绸之路(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上丝绸之路(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浙江省宁波市,福建省泉州市、福州市、漳州市,山东省蓬莱市,广东省广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

17.良渚遗址(浙江省杭州市)

18.青瓷窑遗址(浙江省慈溪市、龙泉市)

19.闽浙木拱廊桥(浙江省泰顺县、景宁县、庆元县;福建省寿宁县、周宁县、屏南县、政和县)

20.鼓浪屿(福建省厦门市)

21.三坊七巷(福建省福州市)

22.闽南红砖建筑(福建省厦门市、南安市)

23.赣南围屋(江西省赣州市)

24.“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潞简王墓(河南省新乡市)

25.黄石矿冶工业遗产(湖北省黄石市)

26.土司遗址:唐崖土司遗址(湖北省咸丰县)、容美土司遗址(湖北省鹤峰县);老司城遗址(湖南省永顺县);海龙屯遗址(贵州省遵义市)

27.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湖南省凤凰县)

28.侗族村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绥宁县;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贵州省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

29.南越国遗迹(广东省广州市)

30.灵渠(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31.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

32.白鹤梁题刻(重庆市涪陵区)

33.钓鱼城遗址(重庆市合川区)

34、蜀道:金牛道广元段(四川省广元市)

35.古蜀文明遗址:金沙遗址、古蜀船棺合葬墓(四川省成都市),三星堆遗址(四川省广汉市)

36.藏羌碉楼与村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37.苗族村寨(贵州省台江县、剑河县、榕江县、丛江县、雷山县、锦屏县)

38.万山汞矿遗址(贵州省铜仁市)

39.哈尼梯田(云南省元阳县)

40.普洱景迈山古茶园(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41.芒康盐井古盐田(西藏自治区芒康县)

42.统万城(陕西省靖边县)

43.西夏陵(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44.坎儿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

45.志莲净苑与南莲园池(香港特别行政区)[5]

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部分)

云居寺塔及石经(北京房山)

江西黄岗山

北京古观象台(北京建国门)

北海公园(北京西城区)

安济桥(河北赵县)

独乐寺(天津蓟县)

婺源理坑、汪口古村落(江西婺源县)

丁村民宅(山西襄汾县)

永乐宫(山西芮城县)

牛河梁遗址(辽宁朝阳市)

元上都遗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闪电河) 注:已成功入选

西安碑林西安古城墙、汉长安古城遗址(西安)

杭州西湖良渚遗址(浙江余杭)

铜录山古铜矿遗址(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县)

江南水乡城镇(苏州周庄、同里)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丝绸之路(中国)

程阳永济桥(广西三江,即风雨桥)

佛宫寺释迦塔(山西应县,即“木塔”)

卢沟桥(北京丰台)

开元寺塔(河北定州)

五粮液明代古窖池群、传统酿酒技艺(四川宜宾)

佛光寺(山西五台县)

唐大明宫遗址(西安)

桂林漓江(广西)

福建厦门鼓浪屿

五岳组合(湖南、陕西、河南、山西、山东)万年农业文化(江西万年县)

文房四宝、传统医药、藏医药、江西赣剧(即弋阳腔)等(拟申报)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96数据)

1 大运河(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河南省)

2北京云居寺塔、藏经洞及石经 (北京市房山区)

3中国白酒酿造古遗址:刘伶醉烧锅遗址(河北省徐水县)、李渡烧酒作坊遗址(江西省进贤县)、水井街酒坊遗址(四川省成都市)、泸州大曲老窖池群(四川省泸州市)、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四川省绵竹市)

4 晋商大院: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山西省祁县),王家大院(山西省灵石县),曹家大院(山西省太谷县)

5 山陕古民居:丁村古建筑群(山西省襄汾县)、党家村古建筑群(陕西省韩城市)

6 坎儿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

7 明清城墙:兴城城墙(辽宁省兴城市)、南京城墙(江苏省南京市)、荆州城墙(湖北省荆州市)、西安城墙(陕西省西安市)

8 牛河梁遗址(辽宁省凌源市、建平县)

9 元上都、中都遗址 (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河北省张北县)注:已成功入选

10 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江苏省扬州市)

11 江南水乡古镇 :周庄(江苏省昆山市)、甪直(江苏省吴县)、 乌镇(浙江省桐乡市)、西塘(浙江省嘉善县)

12 杭州西湖·龙井茶园(浙江省杭州市)注:已成功入选

13 良渚遗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德清县)

14 中国古瓷窑址:上林湖越窑遗址(浙江省慈溪市)

15 哈尼梯田(云南省元阳县)

16 古铜矿遗址: 铜岭铜矿遗址(江西省瑞昌市)

17 临淄齐国故都与齐王陵 (山东省淄博市)

18 丝绸之路中国段(陆路部分: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路部分:浙江省宁波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广东省广州市、山东省蓬莱市、江苏省扬州市、福建省泉州市)

19 嵩山古建筑群(河南省登封市)注:已成功入选

20 凤凰古城(湖南省凤凰县)

21 南越国遗迹(广东省广州市)

22 灵渠(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23 花山岩画(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

24 白鹤梁古水文题刻(重庆市涪陵区)

25 古蜀文化遗址:金沙遗址、古蜀船棺合葬墓(四川省成都市),三星堆遗址(四川省广汉市)

26 藏、羌碉楼与村寨 (四川省丹巴县、理县、茂县)

27 黔东南苗族村寨:苗岭山区雷公山麓苗族村寨(贵州省雷山县、台江县、剑河县、从江县)

28 黔东南侗族村寨:六洞、九洞侗族村寨(贵州省黎平县、从 江县、榕江县)

29 “苏州古典园林”扩展项目:苏州古典园林及历史街区(江苏省苏州市)

30 “皖南古村落”扩展项目:棠樾(安徽省歙县),李坑、汪口(江西省婺源县)

31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扩展项目:尼山孔庙(山东省曲阜市),孟庙、孟府、孟林(山东省邹城市),颜庙(山东省曲阜市),曾庙(山东省嘉祥县)

32 “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潞简王墓(河南省新乡市)

水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体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水文化的表层,是承载精神文化的基础,是展示精神文化、提升水利形象的物质条件和有效载体。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水文化的中间层次,是精神文化落到实处的有力保证,也是水利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水文化的核心,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础,起统领的作用。

水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体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水文化的表层,是承载精神文化的基础,是展示精神文化、提升水利形象的物质条件和有效载体。包括被改造、具有人文烙印的水利工程、水工技术、治水工具等。

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水文化的中间层次,是精神文化落到实处的有力保证,也是水利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包括与水有关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宗教仪式及社会组织。

3、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水文化的核心,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精神基础,起统领的作用。包括与水有关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业精神、科学著作以及文学艺术等。

根据历史传说,中国在文明起源时期曾经发生过一次大洪水。在克服这场洪水的过程中,人们首先掌握了筑城技术,华夏文明诞生。这就是鲧作城郭、大禹治水和夏王朝诞生的故事。当代考古学诞生以后,考古学家发现了诸多文明起源时期的古城,说明传说不是空穴来风。

关于洪水记忆的起源,王巍先生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收获》一文中说:“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黄河中游地区曾有一个气候较为异常的时期,其主要表现为温度变化尤其是降雨量的不均衡。”据此推测,王先生所言具体到上述地区,表现为降雨量的大幅增加导致洪水泛滥。

这种观点比较合乎常识。但有关洪水记忆的古代文献,除《淮南子》“禹之时,天下大雨”外,没有其他降雨导致洪水的记载。相反大量谈到华北地区的干旱,并且这种干旱记忆是延续并且高度一贯的。从黄帝时代的旱魅传说,到夏代的后羿射日神话,到商汤准备自焚求雨,再到甲骨文中大量的求雨占卜,以及更晚近的历史记录,干旱记载从未间断。华北主要是旱作农业区域,这一记忆无疑更具历史与逻辑的真实性。古气候环境专家也认为,华北地区在4000多年前降水不是明显增加,而是出现了大幅减少的趋势。

徐旭生先生认为,黄河流出山地丘陵达至平原以后,由于地势落差太大,加之没有束缚,所以泛滥成灾,从而使中原地区的古人形成洪水记忆。即中国古代的洪水记忆主要源于特定地域的河患,与降水无关。考古学告诉我们,文明先驱们的主要活动区域的运动轨迹,总体上是从山坡高地不断向开阔低平的台地与平原方向移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从公元前5000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史前文化分布的主要中心集中于华北平原(当时为华北低地)东西两边的高地。这一区域主要是湖泊与沼泽。黄河流出豫西山地以后,没有固定河道,任性漫流。现在的华北平原正是黄河长期漫流沉积的产物。

这就是说,考古学家所说的二级台地,当时实际上处于黄河漫流所形成的巨大湖泊的前沿。在先民向低地迁移过程中,他们会在某个特定时刻遭遇到闻所未闻的真正洪水。洪水虽然早已存在,但人们只是在离开山坡,来到台地以后才开始遇到。正是这种前所未有的洪水遭遇造就了华夏民族的史前洪水记忆。

明白了史前洪水的性质,我们对古城、治水与文明起源就会有全新的视角。

笔者认为,当人们从山坡高地来到台地遭遇洪水,他们最需要保护的首先是他们的住地,其中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集中居住,利用集体的力量在他们的住地周围筑起一道尽可能坚固的拦洪围堤,或者同时挖掘一条有利于行洪的河壕。如果这两者还不够,就要再填土抬高住地的房基,如淮阳平粮台城址。这样的住地就是现在考古学家发现的古城。目前没有看到龙山时代华北平原各城址海拔地理高度的具体数据,但可以推测,同时期各城址应大体处于同一海拔高度,而且后期城址应该比早期城址更低,这是由当时华北低地湖泊的水位及其变动决定的。

因此,龙山古城是人们应对洪水而发明的一种特殊聚落形式,是人们开发低地平原的桥头堡和根据地,是中国史前农业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古城的建造者是平原定居式农业文明的先锋。鲧大约是最早发明筑城技术的专家,他的这一伟大发明使人们在洪水面前站稳脚跟。“鲧作城”的记载表达了后人对他伟大功绩的深刻缅怀。

人们到新地筑城居住的目的是为了开垦田园,由于鲧发明的筑城技术成功地让人们的住地免遭洪水淹没,他或他的继承人很自然地就会如法炮制,试图用筑堤拦洪的方法保护或开垦新田园,这就是围垦。但当时围垦还过于超前,以失败而终。他因此受到处罚,这应是“鲧堙洪水”、失败被诛所反映的史影。

鲧的失败教训启发了后人,使大禹总结出“敷土”的伟大发明,并演变为后世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传说。实践表明,挖掘沟渠、清理水道,是把沼泽蚕食开垦为田园的有效途径。即“禹敷下土方”,也即《国语》所说的“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大禹当时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把低地沼泽中自然形成的小水道挖掘得更加宽深,加速水的下泻,使原来的淤泥沼泽日渐干爽,便于种植,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经过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疏浚,黄河漫流区域日趋减少,使人们产生洪水记忆的洪水消失了,古城也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而被先后废弃。洪水的消失与古城的废弃,意味着华北低地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开发。这既奠定了中国农业文明的核心区域,也为以广域王朝为标志的华夏文明的诞生提供了地理基础。与此同时,在共同开发华北低地的过程中,原来分居东西两边的山坡居民得以在平原相遇。正是这种共同开发所奠定的地理基础,及其东西民族的历史性相遇,导致了以夏王朝为开端的中国文明的诞生与形成,并且使原来文化迥异的东西民族日益融合成为统一的华夏民族。

西周、春秋时期,“敷土”似不足以表现禹的伟大和圣明。恰在那时,包括开挖运河在内的各种治水与水利灌溉事业已经成为可能而且必要,大禹就顺理成章地被赞美为灌溉农业时代的治水英雄。对治水故事的解读,还原了大禹作为华夏民族拓荒者的伟大形象。大禹治水的传说,沉淀了华夏先民如何把水潦低湿的沼泽湖泊与黄河漫流区开发成为沃野千里华北大平原的伟大历程。降丘宅土,开创华夏,大禹真正居功至伟,决不是“治水”二字所能囊括的。

《世界遗产名录》我国的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概述截至2012年7月1日,中国已有43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7处,世界自然遗产9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文化景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