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同尘是什么意思,如何出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2收藏

和光同尘是什么意思,如何出处,第1张

解释为:与光合二为一,化为俗世的尘土一般,随着时代的变化来施展自己的才能,温和的光芒与尘土一样不张扬,顺应时势,屈伸舒缓,敛鳞藏翼蓄志待时,随时关注风云变幻。这句话最早应该出自《老子》。

《晋书·宣帝纪论》:“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和生产工作总结、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用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也是一种处世态度,“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需“和光同尘”。

用这样一句话形容曾国藩是再合适不过了,说实话对曾国藩的了解只停留在两江总督(江苏、安徽、江西)的认识上,我也一直没有兴趣去主动了解过清朝没落时候的官员,总有觉得他们是一帮“尸位素餐,碌碌无为”之人。

而在“放之可惜,看之纠结”的复杂心情中翻开编辑部推荐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时,顿时如梦初醒,为自己的狭隘而羞耻,在书中不光光阅读曾国藩的故事,更是在学习一种入世智慧,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人物传记,更像是一本哲学案例集。

整本书从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描述了他的成长、蜕变、成熟、得道过程,基于他的自省文字和信件立体性很强地塑造了这个活灵活现、自相矛盾的个体。

此次的读书感受特别的神奇与难忘,对曾国藩这个人物从不喜欢甚至是鄙视到敬而仰之,阅读心态从一开始道德优越感的狭隘到最后海纳百川的广阔,又自导自演跟随书中的节奏或是化身左宗棠在瑜亮情结中与他隔空对话,或是“运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中与他产生共鸣,顿悟他的“笨拙”、“有恒”、“自省”和“流动”。

曾国藩的人生“刻苦自砺,全力内圣,以达外王之业”,他有明确地目标并一生为之奋斗,他坚守原则,脚踏实地,自省有恒,最终却发现大清王朝的命运非自己一人所能扭转,曾经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的抱负却敌不过传统社会积千百年形成的颓势。

人不能不敬畏“势”,也真是对“势”的理性认识,才有了入世的踏实,从纸上谈兵式的道德制高点回归,不急不随,自我反省与独立思考,“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的晓理方式,更散发出其人格的魅力和处事哲学。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不管后世对其有何极端的评说,,历史学家讲述的不是发生什么,而是他相信什么,倔强和真诚的人融入了入世的圆滑却成为诟病的元素,但谁又能发现在入世圆滑中把握住底线、脚踏实地的人才是瑰宝。

他是一面镜子,反射出大清帝国的一个侧面和有志之士命运的挣扎无力感,在这样的大环境读这样的传记需要以一种更加宽阔的胸襟和同理心来理解,方能读出无奈,亦或是生存哲学吧。

1、和光同尘在心境上多显现为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具备和光同尘心境人,通常在宇宙中与自然是和谐的关系,其特点是静,其工作是疏导,所寻找的是如何认同、如何把复杂变为朴素和太初,会找到事物的本质,因此多是服从现实并把问题客观化,减少自身的疏忽,与世无争。

2、出自《道德经》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和光同尘”表达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情感,也比喻同流合污。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言外有意对他人要多包容,有宽恕之心,对他人的言语要多加容纳,同时也要收敛自己的锋芒,减少与他人之间的纷争,与他人和谐相处。

“和光同尘”出自《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挫其锐,解其纷意为用虚柔不盈的方式来化解纷扰。指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

上善若水、天长地久和光同尘出自于《道德经》。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 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

“天长地久”出自《道德经》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意思为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

“和光同尘”是一个成语,一般理解为一种不露锋芒和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也有人将其理解为“与光合二为一,化为俗世的尘土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来施展自己的才能”。

《道德经》中的原文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体现。

老子的《道德经》全文出现成语53个,其中出自原文的39个,出自其他文章的14个详情如下:

玄之又玄

原文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功成不居

原文

《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和光同尘

原文

《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天长地久

原文

《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功成身退

原文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金玉满堂

原文

《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目迷五色

原文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宠辱若惊

原文

《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听而不闻

原文

《老子》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虚怀若谷

原文

《老子》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芸芸众生

原文

《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余食赘行

原文

《老子》第二十四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知雄守雌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知荣守辱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知白守黑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天道好还

原文

《老子》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自知之明

原文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欲取姑予

原文

《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无中生有

原文

《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大器晚成

原文

《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若存若亡

原文

《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知止不殆

原文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不辱

原文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辩若讷

原文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大巧若拙

原文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出生入死

原文

《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福祸相依

原文

《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长生久视

原文

《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

深根固柢

原文

《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轻诺寡信

原文

《老子》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原文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终如始

原文

《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俭故能广

原文

《老子》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哀兵必胜

原文

《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寸进尺退

原文

《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寸进尺退,卒无所成”

被褐怀玉

原文

《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原文

《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想往来

原文

《老子》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

原文

《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无为而治

引用

《老子》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

视而不见

引用

《老子》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

少思寡欲

引用

《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委曲求全

引用

《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

不得已而为之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为止”

富在知足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虽死犹生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淡而无味

引用

《老子》第三十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物极必反

引用

《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欲益反损

引用

《老子》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

损之又损

引用

《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而益,为道而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赤子之心

引用

《老子》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取长补短

引用

《老子》第七十七章:“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结绳而治

引用

《老子》第八十章:“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上善若水、天长地久、和光同尘等成语均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这是一部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词语解释

1、上善若水 [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 最善良的人有如水的品德。

出处:先秦·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翻译:最善良的人好像水一样,默默地付出,善于滋润大地中的万物并且不与万物相互争夺资源。

2、天长地久 [ tiān cháng dì jiǔ ] 同天地一样长久。比喻永久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先秦·老子《道德经》: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翻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2、和光同尘 [ hé guāng tóng chén ] 和光:掩饰自己的锋芒。同尘:与世俗相混同。比喻随俗而处,不露锋芒。多指随波逐流。

出处:先秦·老子《道德经》:和其光;同其尘。

翻译:和合它们的光彩,也共同吸纳它们带来的尘埃。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你女朋友发的这个和光同成是一个成语,他的意思就是:掩盖自身的光芒让自己归于平凡。之所以发这个可能是女的感觉自己需要舍弃在外的光华,而探究事物的本质。

和光同尘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章,原文如下:道冲而用之或不足,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大概意思就是天地之间的大道就如一个巨大的容器,它无所不包,可以容纳世间万物而永远不会充盈,他如同深潭一般深不可测,如同世间所有的事物都从中而来,道可以磨平万物的锐利,消除万物的纷扰,调节内在的光辉混同世间的尘埃,道总是不偏不倚,深邃无比,好像压根不存在却又无所不在,我不知道是谁创造的,他但她好像出现在天帝(天地)之前,是所有一切的起源。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女人最近生活受到了一定的刺激,对于自己苦苦追寻的事物和方向产生了怀疑,因此想要静下心来归于平淡,参悟人生。一般很多人受到外界刺激都会想着用和光同尘这个成语。假如你知道对方最近的困扰可以尝试着给他解决一下,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理解,你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参考一下。

和光同尘是什么意思,如何出处

解释为:与光合二为一,化为俗世的尘土一般,随着时代的变化来施展自己的才能,温和的光芒与尘土一样不张扬,顺应时势,屈伸舒缓,敛鳞藏翼...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