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聪明人的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3收藏

中国古代聪明人的故事,第1张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有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花有树还有假山,大家你追我赶,玩的很高兴。一个调皮的小男孩爬到了假山上去玩,突然,一不小心掉进了假山边上的大水缸。

水缸里满满的都是水,小男孩被吓到了,在水里挣扎着,大声喊:“救命啊,救命啊,快救救我啊……”这时,小朋友们才发现,有人掉缸里了。大家惊慌失措,一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有的胆小的孩子,都吓得哭起来了。

这时,司马光说:“大家不要害怕,我们赶紧想办法,把他救上来。”大家面面相觑,甚是慌张。聪明的司马光正在努力的思考着,小小的孩子不慌不忙,苦苦思索着。

当他看到假山边上一块块的石头时,突然灵光一闪。他高兴的想到,“我可以用石头把水缸砸破啊”,随即他又想到,“万一砸到小伙伴怎么办呢”于是他跑过去捡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头,对大家喊道:“大家不要着急,我有办法了。”

他举起石头朝水缸砸去,水缸破了个窟窿,水哗哗的流了出来,小男孩终于被救出来了。大家高兴的手舞足蹈,直夸司马光聪明机智。

扩展资料: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

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参考资料:

-司马光砸缸

”夸父逐日“源自《山海经》,《山海经》是在我国的第一部记述神话小说的书,可是不仅仅光写神话小说。里边记述了许多神话传说,像大家都听闻过的卧薪尝胆,鲧禹治水这些。

夸父逐日是神话故事,讲的是上古时代,奇人夸父追逐太阳,最终因口干而死的小故事。为什么沿渭河,黄河,最终到三山的地方,这也是顺着追逐太阳的风格而定的。

《山海经》的内容应有尽有,千奇百怪,包含了生态学,神话传说,海洋学,中医学,生物学,山脉,水文水利,矿产资源,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历史时间,科学研究这些。《山海经》的科学研究从秦汉时期就已进行,二千年来大伙儿人才济济,累累硕果。

大家如今的整个阶段恰好是诸多以《山海经》为蓝本的小说玄幻的小故事阶段,如《搜神记》这些,也就是那句网络热词“洪荒之力歌曲”。伴随着文学网站的发展趋势《山海经》变成 了诸多构架人生观的原形,蓝本。

《山海经》中叙述了许多 远古时期的全球,如初始信封袋的”图腾“文化艺术,在里面就会有呈现如:“我汉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反映了远古人类的生命观,如夸父变为江河邓林。如同如今地球上许多 动物与植物濒临绝种,大家没有办法再见到这种动物,《山海经》中有很多远古时期动物的描绘,乃至有些人兽共体等动物。与此同时《山海经》中也展现了许多 远古传说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如和睦并存,里边叙述了许多 动物与植物及其人们在一个区域内怎样和睦生长发育。与此同时许多 神话传说反映了人们顽强不亢及其个人英雄主义的精神实质,如卧薪尝胆,夸父逐日这些。许多 小故事拥有强有力的不幸观念,审美观价值观与伦理道德反映。

甘罗

甘罗的父亲在朝当官

一天皇帝把他叫去说:“你在朝居官,朕待你如何”

甘罗的父亲说:“皇上待我恩重如山”

“既然如此,朕让你办点私事,你可情愿”

“只要为皇上,我死都甘心”

“近来朕得了一种病,非吃公鸡蛋不愈朕限你在三天之内弄几颗公鸡蛋来,否则罚你一死!”

甘罗的父亲明知无法弄到,但圣命如山倒,只得接受任务回到家中,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十二岁的儿子甘罗便问:“父亲今日回到家来,面带忧色,为了何事”父亲便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

“爹爹不必着急,第三天孩儿我去替你交差便是了”

“公鸡能下蛋我年岁已高,经事也不少,但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你年仅十二岁,能有何法总是一个死,还是我去死好了”

“请爹爹放心,儿我自有办法”

第三天,甘罗上朝拜见皇上

皇上问;“你父为何今日不来朝见你一个小小孩童来干何事”

甘罗不谎不忙地说;“拜告圣上,我父昨晚上生了个小孩,不能回朝,特地让我来请假”

皇上怒气冲冲地说:“你简直是胡说!男人怎能生孩子!”

甘罗马上说:“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岂能下蛋!”

一句话问得皇上哑口无言,答不上话来皇上见十二岁的甘罗有胆有识,便当场封他为丞相

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

孔融

三字经有云: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懂得谦让之道,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注意,后来以他为楷模浇铸出来的成批作品,可没法跟这个始作俑者相提并论)。

有关孔融,还有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 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这里用了一个歇后手法,意思说陈韪现在是“大未必佳”。陈韪遭此反击,大为尴尬,一时语塞。一个十岁的孩子,一句话堵得名士张口结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实在令人赞叹。

曹冲

曹操不但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他的几个儿子,文功武略,各有卓越之处,而他最喜爱的,首推曹冲。古代所谓神童,以语言天赋突出的居多,曹冲却表现出解决问题的高超思维能力。曹冲七岁时以等量置换的办法称大象体重,不但震惊了当时之众,也流传千古,成为最经典的儿童智力启蒙故事之一。

还有一个典故:孙权曾送来一只漂亮的雉鸡。曹操想观赏雉鸡舞蹈,但使尽办法,这珍禽就是不鸣不舞,让人徒叹奈何。曹冲想出一个办法,让人制作一面大镜,摆在雉鸡面前。那雉鸡于镜中看到同类,起了争胜之心,当即舞将起来,这一下对镜成双,煞是好看。

有的故事,不但体现了曹冲的智慧,还表现了他宽厚仁慈的一面。一次,曹操坐骑的马鞍放在仓库中,不慎被老鼠咬坏。库吏大惊失色,自认必死。曹冲知道后,心生一计:他先用利刃将自己的单衣穿戳成鼠齿状,然后装成一脸愁色的样子去见父亲。曹操问他何事忧虑曹冲说:“世俗以为鼠齿衣者,其主不利。今单衣见齿,是以忧戚。”曹操赶紧安慰爱子,说:“此妄言耳,无所苦也。”过了一会儿,库吏前来报道曹操那桩马鞍被鼠咬坏一事,曹操听后,笑着说:“连我儿子的单衣都被咬坏,何况马鞍乎”根本没有追究的意思。据说,每当曹冲见到当刑者,总要上去寻问是否冤枉,是否处理过重如是,他就要想方设法为之救命或减刑;每当见到那些勤奋而能干的官吏因小过或失误而触犯法律,他都要亲自到曹操那里说情,请求父王宽大。史书称曹冲“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故特见宠异”。--这种悲悯宽厚的气质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简直催人泪下。

可恨天道难测。上苍把智慧慷慨地赋予曹冲,却又残酷地掠走他的生命。建安十三年,年仅十三岁的曹冲突患大病而亡,据后人推断,可能是“绞肠痧”。曹冲的夭折,留给历史一道残缺的美丽,留给后人一份遗憾的叹息。

也许上天的深远用意,非我等凡胎肉眼所能看穿。

曹冲死后,曹操悲痛万分,曹丕来宽慰他,曹操说道:“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又是你们的大幸。”曹丕即位后,也经常对臣下说:“若使仓舒(曹冲之字)在,我亦无天下。”可见,曹冲之死,客观上为曹丕争夺王位扫除了最大障碍。

才高八斗的曹植,力能搏虎的曹彰,都在争当曹操继承人的交锋中郁郁而终。假使曹冲活着,以他的仁慈,在与曹丕等人不可避免的争斗中会是一个什么结局,又有谁能够预料呢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有一次司马光砸缸,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了了”( xiǎo shí liǎo liǎo) 出处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中陈韪(wěi)所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了了”古音应读作(líng,lì),做聪明伶俐讲,意思是明白,聪明。偏正式用法。说明人不能只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指不能只看到事物或人的表面现象。

这句话是陈韪(wěi)想借此嘲讽孔融现在聪明日后不会有所为,而孔融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来应,表现孔融聪明机智、明晓事理的特点。

不善交际的人学习《鬼谷子》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并不会让人变得能说会道,具体原因如下:

鬼谷子中关于沟通的一些观点:

一、注重沟通内容的选择

“同声相呼,实理同归”(《鬼谷子•反应》)

这是出自鬼谷子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沟通内容的选择,因为沟通其实就是两个人价值观相互交换的一个过程,只有彼此互相认可对方,所讲的内容才能够达到一个有效的沟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那些不善交际的人,他们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往往对于交谈的内容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所交谈的对象没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最终往往是沟通过程中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最终成为一个不善交际的人。

二、注重沟通中的情感交换

“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鬼谷子•内楗》

这句话应该强调人员的交往,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对方情绪的变化,尤其是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想让自己的沟通效果好,那么一定要时刻关注对方情绪的起伏以及情感的变化,我们知道在一个人很冲动的时候,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相反在愉快的时候就有利于双方沟通,达到一个高效的状态。

所以那些不善交际的人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自己情感的输出,是否与对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只有在达到一定过敏的基础上,双方的交谈才更为有效。

通过对于鬼谷子这本书的学习,我们可以获取到许多为人处事的技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他是否有着非常高超的交际能力,也跟他的成长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短时间内是不会有很明显的改变,需要长期的可以练习,才会有效果。

1、曹冲称象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

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 

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都纷纷议论开了。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的秤来称。”而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

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有人说:“你这个办法可不行啊,为了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可真叫人为难呀。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父亲,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

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曹冲趴在曹操耳边,轻声地讲了起来。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

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

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 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

2、孔融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当时,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亲戚,门人一般不通报。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

他对门人说: “我是李君的亲戚。”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告诉他,陈韪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

孔融立即反驳道:“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无话可说。李膺大笑,说:“你这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3、司马光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

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4、何晏

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要认他做儿子。

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待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5、诸葛恪

一次宴会上,孙权看诸葛恪年龄小,叫他依次给大家斟酒。到了张昭面前,张昭不喝酒,说:“这样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礼节吧?”

孙权对诸葛恪说:“你能不能找个恰当的理由出来,让张公喝下这杯酒呢?”诸葛恪端着酒杯对张昭说:“吕太公90岁的时候,还手拿兵器指挥部队作战。

现在打仗时皇上考虑到你的安全,让你在后方;聚会时考虑到你的地位,总是请你在前面,这难道不是尊敬你吗?”张昭无话可说,只好饮酒。

另一次聚会,有只白头鸟飞停在宫殿前。孙权随口问:“这是什么鸟?”诸葛恪答:“这是白头翁。”张昭年龄最大,满头白发,怀疑诸葛恪在戏弄他。

说:“从来没有听过有鸟叫这个名字,如果有“白头翁”,那诸葛恪能再找出一只“白头婆”吗?”

诸葛恪答:“不是所有鸟的名字都能成双成对,有种鸟叫“鹦母”,辅吴将军能再找出一只“鹦父”吗?”张昭不能回答。

1、伤仲永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 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2、曹冲称象

曹冲年龄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属下这件事,但他们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3、司马光砸缸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4、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5、甘罗十二出使

甘罗,秦国下蔡人,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少年政治家甘罗,年仅十二,却能洞察时局,利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了丞相吕不韦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赵国五个城池。甘罗少年有为,十二岁成为秦国上卿,除了他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外,也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有关。

中国古代聪明人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有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花有树还有假山,大家你追我赶,玩的很高兴。一个调皮的小男孩爬到了假山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