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古籍修复都需要什么工具或设备,国内哪家公司可以提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4收藏

现代古籍修复都需要什么工具或设备,国内哪家公司可以提供?,第1张

精细的古籍修复过程不仅需要修复人员细腻的技巧,合适的工具辅助也尤为重要。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修复程序、精度的要求,出现了很多具有时代特点的修复工具,比如多功能修复台、裁书机、PH测试仪、脱酸机、多功能纤维测量仪、纸浆补书机、电子压力机等。北京市汉龙实业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文献保护设备供应商,可提供各类专业的古籍修复工具和先进的修复、除尘、脱酸等设备,目前汉龙公司的文献保护设备广泛应用于国内各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深受专家老师的好评。

古籍修复,历史悠久,学术界对于古籍修复萌芽说法很多,大体有4种:其一,在汉唐时代表作就是龙鳞装也叫做鱼鳞装旋风装,此装裱技艺基本失传,现在天津的竹影法师还会此项龙鳞装的装裱技艺。

古籍修复流派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到民国时期还存在的有如下几派。沪派、苏派、扬派、京派、蜀派、徽派、岭南派、鲁派、津派。

在宋代出现,这是因为之前书籍和古画修复不分家,但是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古籍修复也蓬勃发展,逐渐独自发展。成为单独的技艺。第三种: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考古发掘发现有很多绢帛上有修改、挖补的痕迹。部分学者认为此时为古籍修复的萌芽。第四种:认为夏商周时期,这个是因为考古发掘,有很多龟甲兽骨上有1、2、3等刻画符号。在册页研究的学术界,龟甲上的刻画符号在当时应该是用绳子、皮革串连在一起,作为页数标注所以刻画。串联便形成早起册页。册页出现之时,就是古籍修复成立之时。

古籍修复因为时代和流派不同修复过程也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收到修复的书籍:这个过程是修复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这个环节修复师傅要检查送来的古书的破损程度、珍惜程度。和书籍的持有者商讨价格、修复要求、修复时间。因为修复古籍需要把珍藏的书相当长时间放在修复师傅手里,所以一般修复师傅只为熟人或者熟人介绍的朋友修复。从古至今修复师傅和古书持有者之间主要是口头约定为准,无凭证票据的存在,所以收到古书和客户商议领悟客户修复的要求、心情、心境、品味等成为最重要的环节。

2、对书籍资料记录:1970年之前的修复都是把每页文字都要抄录下来以便修复时方便检查和配页。津派在2000年时把照相技术引入修复,将古籍做影像资料储存。比过去更加科学,但是因为涉及古籍版权问题,自竹影法师停止修复后,影像资料的储存在修复中被取消。只有博物馆工作的部分修复师傅继续沿用古籍修复中的,影像保存环节。

3、拟定修复方法:古书的各种破损、污渍等被修复艺人叫做书病。古书艺人视书为孩子,所以修复如看病。古书修复也有望闻问切。望:指的是检查破损、污渍、纸张、绢帛等材质的的现有情况。闻:指的是通过气味判定,纸张的矾化程度、有无霉烂。问:指的是要询问书籍来历,如果书籍现在的持有者是长期居住南方则选用白芨作为浆糊,如果长期居住北方则选用面糊作为浆糊。客户不同的居住地域也决定了修复方法和修复材料。而且要向书籍的持有者询问书籍的年代、版本、曾经印刷地域,这点很重要,因为修复师傅对于古籍断代能力不高,所以询问下书籍持有者详细内容很必要。对于修复甚至是决定成败的。切:指的是修复师傅抚摸和检查书籍材质的保存状况。纸张的薄厚、是不是曾经有修复。

江苏如皋是个知名的长寿之乡,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现象多 了去了,据统计,这里的百岁老人多达251名。在当地坊间,一直 流传着一个神秘的传说:当年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就派了徐福到 东海寻找长生不老仙丹,没想到徐福后来在海上遇到了狂风大浪, 所找来的长生不老仙丹全都撒在了如皋,从此这里的水土有了一种 灵气,所以长寿老人就特别多。

 这种传说不无道理,因为在中国古代,渴望通过服食丹药而长 生不老的人非常多,那么真的有这种“不老仙丹”吗?现在南京市 博物馆就收藏了这种丹丸,而且从出土至今,鲜有人知道它们的存 在,见过它们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1965年,当时的考古发掘人员在象山的东晋大墓里发现了一些 奇怪的东西,它们只有米粒大小且通体红艳,看上去直径04 ~06 厘米,每颗重量也不一,平均每粒重约0372克。

  当时共发现了二百多粒这种东西,有的已成粉末,“刚发现的 时候,它们都被放在一个直径约10厘米的圆形漆盒里,就放在墓 主人的头部位置,可见这些东西对墓主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南京市博物馆研究员王志高介绍说,“古墓的主人是王羲之家族的, 王彬的长女,字丹虎,死的时候58岁,因为终生没有嫁人,所以 死后就葬在了父母坟的右边。”

 

 对于这些只有米粒大小、圆圆的小颗粒,考古专家们一时也无 法摸清它们究竟是什么,因为,这样的东西在当时的中国还是首次 发现它们不能摸,不能碰当然更不能去咬。

 为了解开这些小丸子的身份,相关专家取了其中三粒,进行化 验,最终认定它们就是东晋时期非常流行的“长生不老仙丹”。

 “从墓志看, 虎死于东晋升平二年,这个时期正好是炼制 金丹及士大夫阶层都倡导4服食’盛行的时代。所谓‘服食’就 是指4服石’,就是服用一种所谓能够长生不老的丹药。”“长生不 老仙丹”究竟由什么成分组成的呢?它们又是如何炼成的?不要说 现代人搞不清,就是在东晋,对那些吃不上仙丹的人来说,也是非 常扑朔迷离的,再加上炼丹是件非常私密的事情,师徒相传,严守 秘密,这又给“不老仙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再次发现不老仙丹是在1998年发现的高崧家族墓中。1998年6 月17日,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新校K在道路施T中发现了一处六朝砖 室墓群。文物局迅速组织考古队于6月下旬至8月上旬对墓群进行了 抢救性考占发掘。这次考古发掘在当年轰动一时,还被列入了全国 十大考古最新发现。王志高回忆说,当时一共发掘了3座砖石墓,砖 墓规模都比较大,全长大约7米以上墓葬形制是为凸字形单室墓, 出土了金器、玉石玻璃、琥珀、水晶、铜铁、陶瓷等文物二百多件 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其中有一样宝贝让专家们很眼熟,那就是红 色的“不老仙丹”,只是和当初从 虎墓出土的情况不太一样的 是,丹药就摆在墓主人的手边,在墓主右侧手臂附近,还有一个精 致小巧的鎏金带盖银鼎,看上去像是专门用来盛放丹药用的。但是, 这些“不老仙丹”因为氧化很快就成了粉末。

 这说明,在东晋大宅门里的名士们都流行吃这种小药丸,这种 药丸恐怕也是秦始皇派人苦苦寻找的长生不老仙丹。

 20世纪60年代的化验显示,这些丹丸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 是一种毒性相当大的化合物,其中汞的含量为60 9%,硫的含量为 i30%,另外还有约26 1%的成分现在尚不清楚为何物。那时的技 术并不发达,因此“不老仙丹”中的成分还无法完全解码,如果到 今天再拿去检测,应该可以把不老仙丹中的成分100%都解读出来。

 在东晋时期,大宅门里的男男女女们都非常迷恋它,每天都少 不了。不仅王羲之大家族,高崧大家族,甚至皇帝也吃。在吃“不 老仙丹”风靡一时的朝代,炼丹家这个职业也应运而生。这些炼丹 家就像现在的明星一样走红。

 “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东晋葛洪在《抱朴子》 一书中介绍了炼丹的全过程。由于丹砂的化学成分是硫化汞,加热 后会分解出汞,即水银;等冷却后,硫磺蒸汽和水银又相化合,再 生成硫化汞。

 

 这些辛辛苦苦炼成的丹药真的能让那些魏晋名流如愿以偿吗?事实上,丹药就是由石钟乳、内石硫磺、赤石脂、石英、紫石英等 五种矿物质炼制而成的。丹砂在我国药用方面历史悠久,《神农本 草经》把它列为上品中的第一位,认为它可以治百病、安魂魄、养精神,久服还能使人通神明,不会衰老。但在实际上,东晋人所炼 成的“不老仙丹”有相当大的毒性,吃的时候需要掌握药量,人们 很容易因丹药的毒性而丧命,而热衷于炼丹术的道士服药中毒的事 件也屡有发生,因此道士们便将服药中毒而死讳言为尸解或白曰升 仙,当然这不过都是自斯欺人的谎言罢了。

 穷人不能吃丹药,如果吃了之后,一不小心,就会毒死。先吃 下去的时候,倒不会怎样的,后来药的效验既显,曰“散发”。倘 若没有“散发”,就有弊无利。因此吃了之后就不能休息,非得走 路不可,因为必须走路才能“散发”,所以走路就名曰“行散”。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就说道,吃 “不老仙丹”是非常麻烦的事。

 

 人吃了之后,身体先是会发冷,接着又发热,就像得了疟疾一 般。人吃进去后会面红,五脏六腑都会感觉在燃烧一般,必须大量 饮酒来排掉身体内的毒。王旭东说,这种“不老仙丹”的名字其实 就是“五石散”,又称做“寒食散”,按照史书上的说法,就是 “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服用五石散后必须要喝好 酒、醇酒,而且必须得是热酒,这样才可以散掉体内燥乱的热气。

如果您对古籍修复感兴趣,我建议您采取以下步骤来系统地学习古籍修复技术:

1 寻找专业的学习机会:可以联系当地的图书馆、博物馆或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了解他们是否提供古籍修复的培训或课程。此外,您也可以搜索一些专门的古籍修复学校或培训课程,比如国家图书馆或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提供的课程。

2 自学相关知识和技能:您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章和在线资源来了解古籍修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例如,可以阅读《古籍修复技术与实践》等书籍,以及一些在线资源,比如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网”等。

3 实践操作:实践是学习古籍修复技术的重要环节。您可以通过参与修复项目、实践操作或者找到一位有经验的导师来指导您的实践操作。

4 参加相关活动和组织:参加古籍修复相关的活动和组织,比如学术会议、研讨会、古籍收藏机构和修复组织等,可以进一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和实践经验。

5 持续学习和提高:古籍修复技术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领域。您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您开始学习古籍修复技术。

一般有三种修复方法,分别是划栏补字不划栏不补字划栏不补字。这里“栏”就是古籍版式中的“边栏”,是将字围成一个版面的方形线条。无论使用哪种方法修复古籍,都要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

所谓“整旧如旧”,就是要在修复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还原古籍原本的风貌。这里就需要有独特的仿古技术,同时还要选用与古籍相同或相似的材料,才能将古籍原来的特色保存下来,有助于考证版本。下面就来介绍三种对缺失文字修复的方法。

第一,“划栏补字 ”。意思是在修复古籍的时候,把边栏画上补全,也把缺的字补全,缺的字可以通过专家考证得知。这种方法是非常传统的古籍修复方法之一,但是现在已经很少用了,因为这么做很容易破坏古籍原来的风格,对专家考证其他相关信息造成不便。

第二,“不划栏不补字 ”。意思简单明了,对古籍原本的边栏和字等信息一概不管,只补纸张,选用材质相同、相似的纸张材料,对古籍缺失的边边角角给予填补,这种方法是现在业内最认同的方法。作为一名修复人员,他所擅长的不是去判断缺失的文字需要补什么,而是做一个“最小修复”,所以这么做不仅让整个书籍看起来工整许多,也保留了古籍的原汁原味,为考证工作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

第三,“划栏不补字”。这是对前两种方法的一个整合,如果只补纸张,可能略显单薄,如果全都补上,那古籍也不能称之为古籍了。所以有人想出了这个方法,因为边栏只是一个排版样式,判断和修复边栏比修补残缺的文字要容易许多,也不会对古籍造成太大的破坏。

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划线仪器,几根钢针,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得他珍藏的一万多册图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出现污损、破散的情况。

幼年时期的鲁迅,看书以前,总是要先把手洗干净了,然后才捧书阅读,以免把书弄脏,造成坏损。

成年以后,鲁迅一直把读书、买书、借书、抄书、修书,作为自己一种极大的乐趣和事业。对稀有的好书,他就亲自动手翻印,装订成册。

扩展资料:

朱振彬的老师是国图第一代古籍修复专家、被誉为近现代古籍修复“一代国手”的张士达。张士达16岁来到北京琉璃厂肄雅堂古书店学徒。“清末民初,京城古籍修复以肄雅堂、肄文堂最为著名,当时京城修复高手均出自这两家书店。”

此后又曾在琉璃厂开设了“群玉斋”书店,1956年来到国家图书馆前身——北京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

朱振彬介绍,许多文化名人与学者都曾慕名找张士达修复古籍,鲁迅便是其中一位。“收藏古籍之外,鲁迅还有一个爱好,就是亲自修补、装帧古籍并制作书套。由于这个爱好,鲁迅在往琉璃厂购书之际与老师相识,不但向他请教修书事宜,而且还请先生为其修书。据老师讲,找他修书的还有郭沫若、冯友兰、郑振铎、李一氓等先生。”

参考资料:

人民网-国图两代修书人妙手护国宝

现代古籍修复都需要什么工具或设备,国内哪家公司可以提供?

精细的古籍修复过程不仅需要修复人员细腻的技巧,合适的工具辅助也尤为重要。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修复程序、精度的要求,出现了很多具有时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