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最简单的画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刘三姐最简单的画法,第1张

刘三姐简笔画,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她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一起来学习刘三姐的简笔画吧!第一步:描绘出刘三姐的头部。第二步:画出刘三姐的一部分身体和手臂。第三步:画出刘三姐的双腿。

第四步:涂上颜色,漂亮的刘三姐简笔画就画好了!刘三姐是唐朝时候的人,她是壮族杰出的民歌手,被誉为“歌仙”、“歌圣”。 关于刘三姐的传说很多,有民间口头流传的,也有古籍和地方志所记述的,流传于广西宜山、柳州一带。 传说刘三姐家里贫穷,她和哥哥靠打柴和种田养母。

中国风插画的背景和意义?

中国风插画是一种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风俗为主题的绘画形式,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以下是中国风插画的背景和意义:

1传承历史文化:中国风插画体现了中国千年文化的渊源和精髓,表现出中国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2弘扬民族精神:中国风插画通过描绘传统文化、民俗活动和神话传说等元素,强调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

3倡导生态环保:一些中国风插画作品也涉及到生态环保、动物保护等社会问题,呼吁公众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4传递情感与思考:中国风插画具有浓郁的情感和思考性质,往往通过形象、色彩和线条等手法,表达作者对生命、情感和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5丰富视觉文化: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中国风插画不仅能够丰富视觉文化,也为文学、影视等其他艺术形式提供了重要的设计参考和素材基础。

总之,中国风插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也是推广中国文化和传统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传统插图的特点是什么?

旧小说有插图和绣像,是我国向来的传统。

插图都是木版画,是雕刻在木版上再印出来的,往往画得既粗俗,刻得又简陋,只有极少数的例外。咸丰年间的任渭长,一般认为是我国传统版画最后的一位大师。流传下来的《卅三剑客图》,人物造型十分生动。

我国版画有很悠久的历史。最古的版画作品,是汉代的肖形印,在印章上刻了龙虎禽鸟等等图印,印在绢上纸上,成为精美巧丽的图形。版画成长于隋唐时的佛画,盛于宋元,到明末而登峰造极,最大的艺术家是陈洪绶(老莲)。清代版画普遍发展,年画盛行于民间。咸丰年间的任渭长,一般认为是我国传统版画最后的一位大师。以后的版画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和我国传统的风格是颇为不同了。

任渭长画的版画集《卅三剑客图》,共有三十三个剑客的图形,人物的造型十分生动。偶有空闲,翻阅数页,很触发一些想象,常常引起一个念头:“最好能给每一幅图‘插’一篇短篇小说。”惯例总是画家替小说家绘插图,古今中外,似乎从未有一个写小说的人替一系列的绘画插写小说。

由于读书不多,这三十三个剑客的故事我知道得不全。但反正是写小说,不知道原来出典的,不妨任意创造一个故事。可是连写三十三个剑侠故事的心愿,永远也完成不了的。写了第一篇《越女剑》后,第二篇《虬髯客》的小说就写不下去了。写叙述文比写小说不费力得多,于是改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介绍原来的故事。

其中《虬髯客》、《聂隐娘》、《红线》、《昆仑奴》四个故事众所周知,不再详细叙述,同时原文的文笔极好,我没有能力译成同样简洁明丽的语体文,所以附录了原文。比较生僻的故事则将原文内容全部写了出来。

中国古籍版刻插图艺术

古人著书立说,重视图的作用。“左图右书”、“左图右史”、“文不足以图补之,图不足以文叙之”,图文并茂,相辅相成,是中国书的一个优良传统。

中国历代刻印的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不少附有精美的插图,这不仅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也是研究古代政治、文化、民俗的生动材料。

一、中国古籍版刻插图的起源与出现

中国的古书,以其生产形式而言,大致可以划分为写本书和印本书两个时代。在汉代以前,人们将书抄写在竹简、木牍等天然载体或缣帛等丝织品上。1942年,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一件帛画,上绘彩色图像及类似金文的说明文字,四周绘十二神像,象征十二个月,是我国帛书插图中的较早遗存。

所谓版刻插图,就是指用雕版印刷的方式取得的画稿复本。雕版印刷术也称整版印刷术,即指将文字或图画反刻在一整块木板或其他材质的版上,然后在版上加墨刷印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大批取得插图画稿复本。由于古代书版以梨、枣木为主,故这些插图,都是版画,也称为木刻画。

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最先应用于佛教经籍插图的刊刻。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法师,就曾雕印佛像普惠四方。唐末冯贽《云仙散录》卷上引《僧园逸录》说:“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方,每岁五驮无余。”可见其数量是不少的。

现存较古老的版刻插图艺术品,为1953年在成都市东门外望江楼附近唐墓中出土的《陀罗尼经咒》。此件发现于墓主臂上所戴银镯内,上刻古梵文经咒,四周和中央均印有小佛像。据考,当刊行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之后。

唐代版画遗存中,另一件更为重要的作品,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刊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扉页画。此件为一个长约16尺的卷子,由六页纸粘缀而成,卷端绘《祗树给孤独园》图,全图纹饰华丽,布局稳妥,线条运用纤柔中见劲挺,是雕版技艺已臻成熟的佳作。卷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d为二亲敬造普施”刊记,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刊印日期题记的版刻插图艺术品和佛教版画名作。中国以版刻形式为图书印制插图,比欧洲早了至少五百多年,此图就是我国早期版刻插图中最负盛名的杰作。

唐初诸帝,多采取儒、佛、道三教并重的政策,佛教发展很快。女皇帝武则天改唐为周,借用《大云经》为女主受命于天的符谶,声称她的“龙兴”本是佛的预言,更是大兴佛教。当时造像建寺,遍于国中;士民刊施经卷,蔚为风气。由此而言,当时佛教版画的锓梓,数量必多。只不过因为年湮代远,唐代印品少有留传于今日者。加之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唐武宗下诏灭佛,经卷刻版,皆付劫灰,传留至今的佛教版刻插图,才如吉光片羽,难寻难觅。但根据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看,初步可以肯定,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首先在佛教经籍的印制中得到最广泛的应用,佛教题材作品,也成为中国版刻插图艺术史上最早出现的品类。

二、承先启后的五代、宋、元插图

继唐而起的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大混乱的时代,也是艺术史上的一个相对衰败期。但唐代开创的版刻插图艺术,却在动乱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五代遗存的版刻插图作品,题材仍只有佛教一种,数量亦如凤毛麟角,但和唐代相比,还是多一些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大圣毗沙门天王像》和《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二图皆刊印于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后者题记有“归义军节度史检校太傅曹元忠造”字样,下有刻工雷延美署名,是现存最早一幅刊刻时间、地点、刊施人、刻工姓名一应俱全的版刻插图作品;前者则为现存最早的一幅版刻插图观音像,说明虽然都是佛教艺术品,但在题材选择上,远比唐代要丰富得多。

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经过南征北讨、削平群雄,国家复归统一。宋朝重视文治,雕版印刷术全面发展,版刻插图艺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宋代版刻插图艺术遗存,仍以佛教内容为主。其中如宋太宗时刊《御制秘藏诠》插图四幅,是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版画;雍熙年间刊《弥勒佛像》、《文殊菩萨像》等四图(现存日本),皆是精品;《大随求陀罗尼曼荼罗》、《大随求陀罗尼咒经》等,也是举世闻名的遗珍。他如南宋临安刊行的《文殊指南图赞》,图版置版面上方,是现存最早的大型佛教插图组画,也可以说是传世历史最为悠久的连环画作品。南宋建安余氏勤有堂刊本《列女传》,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作品。徐康《前尘梦影录》就评论说:“绣像书籍以来,以宋刊《列女传》为最精。”本书上图下文,版式与《文殊指南图赞》相类。

与宋对峙的辽、金、西夏,都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们在版刻插图这一艺术领域,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如辽国都城燕京,就是北方佛教版刻插图艺术的一个重要创作地点。1974年7月,在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发现了大批辽代佛教经卷刻本,其中所附插图十余幅,幅幅都是精品。金朝刻大藏经《赵城藏》(又称《金藏》)扉画,雕版严整有力,深沉浑厚,背景简洁明快,人物个性鲜明,是佛教版刻插图中不多见的佳构。

从上文所述,不难看出五代、宋及辽、金的版刻插图,无论在雕镌技艺、雕工队伍、绘制地域,还是在表现内容和手法上,进步都是明显的,为版刻插图艺术在以后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元代,也是我国雕版印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元刊书籍插图比两宋不但毫不逊色,而且又有进步。就宗教版图而言,元代完成的《碛砂藏》,扉画严整工丽,远出宋刊之上。更重要的是,中国不少品种的书籍插图,是在元代才开始出现的。如元刊《西厢记》是现存最早的戏曲插图,《全相平话五种》是最早的平话刊本插图,《事文广记》为类书有图之始,这都是版刻插图艺术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因此,宋元是中国版刻插图艺术史上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代。

三、璀璨夺目的明代插图

明朝,中国图书出版业全面发展,刻家林立,坊肆蜂起,版刻插图艺术也随之进入了兴旺发达的黄金时代。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百花齐放,空前繁荣,是明代版刻插图的第一个特点。经过唐、宋、元几个朝代的探索,到明代,版刻插图艺术不仅在制作地域上空前扩大,而且逐渐形成了建安、金陵、新安三大艺术流派,其他如武林、苏州、吴兴等地的版刻插图,亦各具特色,环绕在三大流派周围,如群星拱月,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各流派、地区版图争妍斗艳,而又互相交流、促进,为中国版刻艺术向更广阔的天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形式多样,各擅胜场,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二个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插图形式除宋、元的单面方式、上图下文方式外,又出现了双面连式、多面连式、月光式等诸多类型,为画家随类赋形,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

由稚拙无华到精丽繁缛,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三个特点,也是其艺术风格上的最大特点。一般来说,早期的建安、金陵派插图,具有粗犷质朴的民间艺术草创风格。自徽派版画崛起,绘必求其细,工必求其精,逐渐成为明代插图艺术的主流,建安、金陵等地版画亦向其靠拢,与其融合,汇为一体,使中国插图艺术更加璀灿夺目。这大抵是因为明万历中晚期之后,有大批文人学士参加到插图的创作中来,使插图不仅仅是图书的装帧、文字的图解,而且也是文人案头的清玩。知识分子的加入,对提高插图的社会地位,促其在质与量上产生飞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插图艺术队伍专业化,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四个特点。明代插图艺苑,留下姓名的画家极多,如汪耕、汪修、蔡冲寰、何英、卢霞子、熊莲泉、张梦征等,都是一时名家。这些人辛勤耕耘,留下了难以数计的作品,如今天尚能见到的王文衡作品,即不下数十种之多。一些脍炙人口的大画家,如唐寅、仇英、钱谷、丁云鹏、陈洪绶等,也为插图绘制画稿。明代刻工,更是多如繁星。如徽派刻工的主将——安徽歙县虬川黄氏刻工,见于《虬川黄氏重修宗谱》著录的,就有近三百人。他们父子世业,兄弟相传,而且流寓南北各地,对徽派版刻风范的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他如旌德鲍承勋、郭卓然,武林项南洲,吴兴汪文佐,金陵刘素明等,皆是一代名工圣手。这样一支庞大的刻工队伍,成为明代版刻插图艺术大发展的人才基础。

技法上精益求精,突飞猛进,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五个特点。建安、金陵两派的早期插图作品,技法上仍略显粗糙,手法也变化不多。徽派崛起后,这一情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善,点染皴擦,无不运用自如,出神入化。同时,刻工们还注意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如陆禹九抄录的徽州刻工传授口决:“木板雕画不稀奇,功夫深来心要细。若要双刀提线稳,多看多刻生巧艺。多看多刻还要想,刀刻件件样样巧。武功只有十八般,雕工难处学到老。执刀自有执刀理,刷印本领有高低。□□□□大喜事,先刻人来刻山水。”言简意赅,本身就是一篇有关刻事的教科书。

发扬蹈历,推陈出新,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六个特点。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把套版印刷技术和版画艺术结合起来,出现了彩色版画套印术。最初,为获得彩色图版,采取的是在一块版上,根据图画内容,分别涂上不同颜色,覆纸一次印刷的方法,称单版涂色法。这种方法,在元代就有了。在此法的基础上,或者说在它的启示下,明时出现了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每色刻成一小版,分版分色,逐次逐色套印或迭印的方法,即为套印。因其版形如L钉,又称“L版”。后来,又发明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纸面拱起的方法,使画面富有立体感,称为“拱花”。套印出的插图,色彩艳丽,浓淡得宜,阴阳向背之间,几可乱真。明朝不少画谱插图,如胡正言刻《十竹斋画谱》,吴发祥刻《萝轩变古笺谱》,就都是个中精品。

当然,明代版画,尤其是晚明版刻插图作品,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如过于强调繁缛细密、富丽工致,有时看上去,反不如早期版画来得痛快淋漓、意趣天成。公式化、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也制约了它的发展天地。但瑕不掩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明代插图都代表了中国古代插图艺术的最高成就,在全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即使和以精细著称的西洋铜版插图相比,在总体上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四、由盛转衰的清代书籍插图

清朝入关后,采取了极端专制的文化政策,禁书焚书,文网苛密,屡兴文字大狱。读书人为避祸,多沉溺于断简残编,孜孜于考据之学。“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明代蓬勃发展的版刻插图艺术,也由此而逐渐衰落下来。

清代版刻插图艺术的衰落是有一个过程的,并非朝夕之间便一蹶不振。清初,承明余绪,仍有一些精美作品出现,如旌德鲍承勋所刻《扬州梦》、《秦楼月》等戏曲剧本插图,精丽典雅,被认为是徽版的殿军;四雪堂刊《隋唐演义》、《封神演义》,古吴三多斋刊《古今列女传演义》,以及《笠翁十种曲》等,均不逊兴盛时期的徽版名作。一些著名的刻工,如黄顺吉、刘荣、汤尚、汤义、蔡思璜、谭一葵等,亦不负名工之誉,使版刻插图在清乾、嘉之前,仍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清朝最先衰落下去的插图品类,恰恰是最受民众欢迎、明代最为兴盛的小说、戏曲作品插图。此类作品,历次禁书都首当其冲。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康熙皇帝就曾下谕:“治天下必先正人心,厚风俗。要正人心,厚风俗,必需崇经学。所有小说*词,应严禁销毁。”在这种情况下,小说、戏曲类书籍插图自然也难逃厄运。乾嘉之后这类作品鲜见有精美可观者,其因盖出于此。

其实,清统治者仇视的是对大清朝不利的文献图籍,而不是插图艺术本身。相反,插图以其直现性、形象性,恰好可以作为对“圣朝”歌功颂德的工具。因此,在清政府组织刻印的图书中,多附有精美插图。清政府刻书,多由武英殿提调,这类图书的插图就被称为殿版画。其中如《御制耕织图诗》、《圆明园诗图》、《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墨法集要》等,都是殿版画的代表作品。殿版画多细笔皴擦,工致娟丽,章法多变,印刷质量均为上乘。内廷刻书如此重视插图,为前朝所无。但同样因为供奉内廷,片面追求谨严工稳,这些作品又不如民间作品灵动飘逸,意趣天成。

在统治者对戏曲、小说类作品的高压政策下,清朝民间版刻插图中的两大品类——人物画和山水画,却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人物插图中的《凌烟阁功臣图》、《无双谱》、《晚笑堂画传》,以及《水浒全图》、《三国画像》等,都是这方面的佳构。明末政治黑暗,文臣昏愦,武将懦弱,终至亡国。汉族知识分子希望有古贤臣名将那样的人物出来扭转乾坤,重整山河,清前期人物画的发达,和这种心态多少有关。

清朝的山水插图(主要是方志图书中的插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大画家萧云从绘《太平山水图画》,笔力凝重,气氛沉郁,所寄托的亦是明季遗黎对故国佳山秀水的哀思,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气息,在古代山水插图中,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清朝诸帝喜游幸,绘有《南巡盛典》、《西巡盛典》等多种插图,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故清山水记游之类的图书插图极富,成就斐然。方志中的插图,多少也与此有关。但这些插图,多受殿版影响,《太平山水图画》中的磅礴之气,无从见到了。

明代发展起来的套版彩印插图,到清代亦有佳构。清康熙年间沈因伯刊行的《芥子园画传》,“一幅之色,分别先后,凡数十版,有积至逾尺者”,至今仍被奉为画学的圭臬。《西湖佳话》卷首冠佳景十图,为金陵王衙彩色套印本,图画富丽精工,亦为套印书中的大观。

清嘉庆之后,版刻插图中的突出作品不多,除少数人物图传类书籍和记游类书籍插图外,可称述者寥寥,技法上亦少见突破。

尚值一提的是,清光绪年间,西方石印术传入中国。石版印刷对印制图画便捷省力,成本低廉,很快取代了版刻形式,成为印制图书插图的主要方法。晚清石印图书极多,图亦精丽,虽然这已不是木刻画,但在技法和构图上,仍在一定程度上因袭着版刻插图的传统,依然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但已非本文论述范围,故不赘。

清明的插图怎么画

1、准备好笔和纸,先画出几条柳枝。

2、然后画好柳枝上的叶子。

3、然后画一个戴着帽子的宝宝头部。

4、接下来画出身体和手臂。

5、然后画出跑动的双腿。

6、然后画好头发、眼睛和嘴巴。

7、然后画出风筝和拿着的风筝线。

8、继续画好脚下的路。

9、画出远处连绵的山脉就可以了,清明节的简笔画就画好了。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书签上的画怎么画简单分享如下:

用手画,线条尽量简洁分明,风格要清澈明快。可以画:秀丽的风景, 小朋友, 可爱的小动物, 鸟类。

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的,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及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又衍生出电子书签等,以记录阅读进度和心得。

书签制作方法:首先是准备素材,素材可以自己绘制。这里首先介绍手绘的方法,在白卡纸(由于没有白卡纸这里是用白纸替代的)然后用铅笔绘画出卡纸书签的雏形。

由于铅笔易擦除,所以用钢笔或者水彩笔帮卡纸书签着色之后用橡皮擦掉铅笔划痕。这里由于是简单讲解就没有示范了。 将卡纸书签用裁纸刀或者剪刀裁减下来。就基本完成了。

叶脉书签就是除去表皮和叶肉组织,而只由叶脉做成。书签上可以看到中间一条较粗壮的叶脉称主脉,在主脉上分出许多较小的分支称侧脉,侧脉上又分出更细小的分支称细脉。

这样一分再分,最后把整个叶脉系统联成网状结构,把这种网状叶脉染成各种颜色,系上丝带,即成漂亮的叶脉书签了。

女性修眉饰黛在我国历史弥久。古人对于双眉甚为看重。《春秋元命苞》曰:

“天有摄提,人有两眉,为人表候。”

“摄提”,是北天的星名,共六颗,左右各三,均呈鼎足,分别名左摄提和右摄提。它们从两侧拱卫被称为“天王帝廷”的明亮的大角星,故在诸星中地位不同一般。以双眉比之,可见重视。

从审美的意义上说,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女性明眸秀眉的魅力,并对两者间相互衬映的美及其在整体形象中的重要性有着透彻的理解。在《诗经》中就歌吟出: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样的千古绝唱来。

但是,眉眼之所以受到古今人们的格外注重,主要是因其在实际生活中传递思想、交流情感方面出色的能力。我们可以有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词语,如喜上眉梢、眉开眼笑、扬眉吐气、眉飞色舞、横眉怒目、柳眉倒竖、愁眉不展、愁眉紧蹙、低眉垂眼、等等之类,不一而足。

在我国古代,女性修眉之风颇为兴盛,而历代许多文人也醉心于描写女性的双眉,不说别的,单是对女性双眉的称呼,诸如“蛾眉”、“双蛾”、“黛蛾”、“黛眉”、“黛螺”、“眉黛”、“翠黛”、“翠眉”、“春山”“远山”、“眉峰”、“出茧”、“新蛾”、“新月”、“新柳”、“柳叶”、“翠柳眉月”、“月棱”等等,不下二十种之多。

古代女性饰眉的主要材料是黛和烟墨。

一、黛究属何物,古籍记载不甚明了

有的认为是矿物类颜料石墨,也有的认为是系植物类的颜料青黛。

黛,《说文解字》作“鰧”,本义是“画眉也”。后逐渐衍变成为饰眉材料的专用名词。实际上,如同作胭脂者可以有各类不同的质材一样,古来用以为黛的既有矿物,亦有植物。

石墨是由煤或碳质岩石受区域变质作用或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天然矿物质。我国古籍早有石墨资源的记载,如《山海经》:

“孟门之山(今山西省吉县西黄河两岸),其上多苍玉,多黄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女床之山(今陕西省华阴县西六百里)多石涅。”

南北朝时陶弘景《名医别录》称:

“黑石脂出颍川阳城(今河南禹县一带)。”

明代《帝京景物略》云:“西堂村而北,日画眉山,产石,黑色,浮质而腻理,入金宫

为眉石,亦日黛石也。”

石墨色黑,画眉自然黑色。传说周穆王筑“中天之台”,征选许多美女,令其“粉白黛黑”供己享乐。《战国策·楚策》云:

“郑周之女,粉白黛黑……”

清代北京民俗,每逢春暖花开,人们去香山游玩或进香,常在正白旗村西侧的大河滩里拣些黑色石块回城送人,黑石呈片状或薄板状,妇女爱用它画眉,既不染衣,也不脏手,一擦就掉,用来很方便。另据考古发现,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有一包粉化的黑色石黛,这些无不反映古代女性以石墨黛眉的情形。

古人所调的石黛,除石墨外,似乎还应包括石青。

石青又名蓝铜矿,它是原生含铜矿物氧化后形成的表生矿物,是炼钢的次要原料。石青在自然状态下有粒状、块状、放射状和皮壳状等。由于形状不同,色泽不一,产地亦有差别,故有空青、曾青、扁青、绿青、白青和回回青等多种品类,它们绝大部分可作画色和入药。有的品类如空青、曾青极为少见,因而珍贵,回回青多来自西域和海外,甚为贵重。

石青有的色深如波斯青黛,有的鲜深娇艳,也有的色白如碧。其性较脆,用力研之,顿成青粉。饰眉应以深色,优质者为主。汉服虔《通俗文》曰:

“染青石谓之点黛。”

此处“青石”,亦即石青。杜宝《大业拾遗记》言及隋炀帝宫人用来画眉的“铜黛”,当为某一品类的石青。

植物类的黛称为青黛

也名靛花,青蛤粉,是名为“蓝”(包括蓼蓝、菘蓝、马蓝、木蓝)的植物所提取的色素,色青黑。我国很早就用蓝类植物作染料,《礼记·月令》、《说文解字》都谈及这点,《周礼》:

“地官掌染草。”

明李时珍记述青黛的提取法曰:

“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其搅起浮沫掠出阴干,谓之靛花,即青黛。”

除了自己出产外,古代还有进口的优质青黛,即波斯青黛。李时珍日:

“波斯青黛,亦是外国蓝靛花,既不可得,则中国靛花亦可用……”。

女性用青黛饰眉风习汉已有之。《汉书》云:

“明帝宫人拂青黛蛾眉。”

宇文士及《妆台记》亦说:

“唐贞元中,又令宫人青黛画蛾眉。”

石青和青黛在用为眉色时,随浓淡深浅的不同,可现出蓝、苍、青、翠、碧、绿等丰富的色调变化。

二、烟墨的制造在魏晋时代已经开始

当时是用漆烟和松煤作为原料,做成的墨称为“墨丸”,用来写字等。这种制墨技术在唐以后有了大的发展,到宋代已臻完备。用烟墨画眉大约源于唐代。徐凝《宫中曲》有句:

“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清异录》记得更明白:

“自昭哀来,不用青黛扫拂,皆以善墨火煨染指,号熏煤变相。”

善墨,就是上好的墨,火煨,为的是烧去墨中的胶质,使之松脆易画。当然,画眉所用的墨在制作上是很讲究的。明《永乐大典》引《事林广记》关于“画眉集香丸”(一种画眉墨的美称)的制法,说是用:

“真麻油灯盏,多着灯芯,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用脑縻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匀,其黑可逾漆。”

用这种方法制墨是很费工时的,但墨质细腻纯净,馨香宜人,无疑深受女性的喜爱。

三、在黛和烟墨以外,人们也用柳枝、杉木等烧炭,或直接画眉,或研末以饰。

民国时,北方女性有用火柴梗燃取烟煤或直接描眉的风习,还有的则从药铺买一种叫作“猴姜”的中药,作为饰眉材料。

古人黛眉,是先去除自身原有的眉毛后再行画出的。对此,汉《释名》说得很清楚:

“黛,代也,灭去眉毛,以此画代其处也。”

由于饰眉材料有块状、粉状的区别,软硬松脆的程度也因质材而异,故有的如画眉石、画眉墨、螺子黛等块状物可拿来直接描画,有的如青黛、石青、烟煤之类的粉状料,就要借助工具才能染饰。民国时,北方女性的画眉方式中有以画眉笔或小毛刷蘸取烟煤画眉的。当然,利用工具画眉并非始于民国。宋人《清异录》早就说到:

“篦,诚琐物也,然丈夫整鬓妇人作眉舍此无以代之,余名之日鬓师眉匠”。

明王彦泓诗曰:

“瑶钗巧赛三年叶,黛笔重翻十样眉。”

显然,在那个时代,篦和笔已被用作饰眉工具了。

黛眉之风,源自先秦,两汉渐炽,魏晋亦盛,至唐而大盛。

其间,封建君主中倡导修眉者不乏其人。据载:

“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汉武帝令宫人描八字眉”。

而魏武帝曹操则:

“令宫人扫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细长,谓之仙蛾妆,齐梁间多效之”。

且看,雄才大略如斯辈者尚好此道。荒*绮靡如梁武帝隋炀帝等自不消说。不过,帝王中最热衷于黛眉的当首推唐明皇李隆基,据说这位风流天子有“眉癖”,在安史乱起,逃难蜀中时,还有逸兴令画工画“十眉图”,以为修眉范式,所绘者有“鸳鸯眉”、“小山眉”、“分梢眉”及“倒晕眉”等。这些眉式在五代还是风行不衰。

浏览古籍,我们很可以见到一些与修眉有关的趣事轶闻。《汉书·张敞传》有“张敞画眉”故事:

“敞为京兆……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

西汉人张敞曾官京兆尹(即京都长安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他为人直言敢谏,不怕开罪权势,为官多有政绩。但同时又是个很有温情的丈夫,喜欢亲手为妻子画眉。故世传为美谈。以喻夫妻恩爱。

汉代修眉风盛,才子佳人不免影响。人们熟知司马相如以“三赋”名传海内,而琴挑文君,双双夜奔,当垆卖酒更是韵闻天下。这位司马氏是懂得眉黛之美的,所以能写出:

“靓妆刻饰,便嬛绰约……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这样的名句来。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我国女性创制了纷繁多样的属式,并赋予种种形象生动的名称。就眉的画法而言,大体有长短、粗细、曲直、浓淡以及眉头、眉梢等变化。

先秦至汉的眉式

从考古资料看。先秦时期的眉式,虽宽窄、曲直略有不同,但一般是长眉,这一点有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漆绘木俑和长沙楚墓帛画印证。可以设想,《诗经》、《楚辞》所言“蛾眉”,当为蚕蛾触须般纤长柔曲。

汉代风行的眉式,主要也是长眉,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女性皆为长眉。汉武帝时的“八字眉”,眉头上抬,眉梢下压,状若“八”字,其实也是一种长眉,湖北云梦大坟头西汉墓出土的木俑便作此式。

远山眉,据说与卓文君有关,也有说出自汉成帝宠姬赵飞燕之妹赵合德,《飞燕外传》云:

“合德新沐,膏九曲沉香水,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

尽管起源说法不一,但其样式还是长眉,只是眉色浅淡,如远山连娟清秀而已,宋邓肃词谓:“浅画蛾眉新样远山长。”魏晋时期,眉式大体承汉制。《中华古今注》:

“魏宫人好画长眉。”

魏武帝时创制的“仙蛾妆”,眉头相连,“一画连心细长”。这种样式直至齐梁间风行不衰。与此同时,阔眉也受到欢迎,梁简文帝诗:

“散黛随眉广,胭脂逐脸生”,

即可为证。

唐朝的眉形新样繁多

唐代政治、思想开放,经济和文化繁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很活跃。女性眉式变化也大,新样迭出。从唐人画作和考古资料看,当时流行的样式先后计有十五六种甚或更多。唐人爱浓妆,画眉多尚阔。初唐眉式浓阔且长,在画法上,龙尾云根、狭叶宽帚,变化多端,有的尖头阔尾,有的两头细锐;有的弓背柔顺,有的眉腰反曲,或眉头相聚,或眉尾分梢,异彩各呈。

一、盛唐时期,长眉仍为时尚

唐玄宗曾赞:

“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

这位风流天予既好“长眉”,于是宫人便都: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风靡一时。显然,这时的长眉较之初唐已变得纤细灵秀。这类细长眉型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柳叶眉和却月眉。

所谓“柳叶眉”,亦名“柳眉”其眉头尖细,眉腰宽厚,眉梢细长状如柳叶,以秀丽见长。故千百年来备受许多女性的喜爱。唐代诗人也多有吟咏。如张祜《爱妾换马》:

“休怜柳叶眉双翠。”

“却月眉”也叫月棱眉”,它较柳叶眉略宽,形状弯曲如新月。李贺诗云:

“长眉对月斗弯环。”

这种眉的画法是两头尖锐,国弧似虹,且黛色较浓。在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有不少供养人都画有这种眉式。“却月眉”的画法风行于唐,因其妩媚秀美流传后世,明人赵瑷妻李氏就写有“春红欲瘦临妆镜,试写纤纤却月眉”的诗句。

二、约盛唐末期,女性中开始流行短阔眉,

这种情况在唐人《簪花仕女图》中反映得非常清楚,图中六位女性,长袖飘逸,丰腴多姿,所画皆为短阔眉型。在这类眉式中有一种很富特色的“桂叶眉”,其形丰厚,黛色宜人,如新生初展之桂叶也有人描绘其状如飞蛾,故亦称为“飞蛾眉”、“蛾眉”、“蛾翅眉”等。李长吉诗曰:

“新桂如蛾眉,秋风吹小绿”,

写的就是这种眉式。

自唐以后的眉形变化不大

宋代女性眉式,大至承唐、五代余风,并渐趋清秀。苏东坡诗中写道:

“成都画手开十眉,横烟却月争新奇。”“倒晕连眉秀岭浮,双鸦画鬓香云委。”

此处所言“横烟”、“却月”、“倒晕”三种眉式皆出自唐代。“倒晕眉”是一种画成宽阔月形的眉式,在一端由深及浅,逐渐向外晕染,直至黛色消失。这种眉式在旧藏于南熏殿的《历代帝后像》的宋代帝后、侍女图像中反映得很明显。

又如远山眉,自汉创制,历魏晋六朝,隋唐五代,至宋依然流行,晏几道《六么令》:

“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

就可以证明。

元代,蒙古族其装束异于汉族女性,一般画有细长平直“一”字眉。

明清女性一般崇尚秀美,所画眉形大多纤细弯曲,较少长短深浅的变化,不免单调。然这类眉式能够突出女性柔美妩媚的特点。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不就画着“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生就“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因而迷倒贾宝玉以及后来之人吗?

总结:对古代女性而言,千百年来,在封建礼教的严厉束缚下,她们无法舒畅言行以表达自我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对异性的情爱),而常常更多地代以“眉听目语”。眉目作为最活跃,最有神采的表情区,事实上成为她们意念表达和情感传递的重要途径和特殊工具。因此,她们也就自然而然地着意于眉毛的修饰。

画眉之风起于战国,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汉族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好怪异的化妆哦,还是做现代人好)。古代汉族妇女画眉所用的材料,随着时代的饿发展而变化。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磨石黛的石砚在汉墓里多有发现,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了。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汉族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汉族妇女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石黛。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笔记中也有叙述,例如《事林广记》中说:“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我国汉族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画眉材料,尤其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的黑色油脂,由于使用简便又便于携带,一直沿用到今天。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汉族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中国清代宫廷画师年希尧(?~1738)从青年时代起就对数学和制图技术有兴趣。他在北京时认识了一名意大利画家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年希尧向他学习了透视知识,并且从他那里得到一本讲透视法的书,爱不释手。经过深入钻研,他不仅洞悉原著,还产生了一些自己的创见。于是他以原著为基础,加入自己的见解,并补充了大量的图形,写成了《视学》一书,于1729年出版。

《视学》出版之后,年希尧觉得“终不免于肤浅”,于是继续研究。他一边和郎世宁“往复再四,究其源流”,一边从中国古籍中寻找相关资料。经“苦思力索,补缕五十余图,并附图说”,于1735年出了修订版。

《视学》一书最精彩的部分是图形。图形分为两大类:直观图(立体图)和平面图。直观图从画法原理上看又分轴测图和透视图,平面图分二视图和三视图,其原理和现代工程制图完全一致。年希尧对于透视原理论述清楚,对于投影关系也处理得很好,他想象一个物体悬在空中,各点投影用虚线连接,一看就知道平面上的某个点是物体上哪个点的投影。

中国古籍中也有立体图和平面图的画法,始于东汉,现在能看到的如北宋时期《武经总要》的兵器图、《新代象法要》中的天文仪器图、《营造法式》中的建筑图等,而且画得越来越好,但是总的来说还比较粗糙,缺乏透视原理的说明,因而显得不够科学。因此,年希尧的《视学》在中国是前无古人的;在世界上也堪称早期画法几何的代表作,比法国数学家蒙日(Monge,1746~1818)于1799年出版的名著《画法几何学》早70年。

古琴的画法如下:

1、先画出琴的结构形状,然后画上琴弦。

2、在琴的下方,画上琴架,最后画上琴头的装饰。

3、开始上色,棕色涂古琴,土**涂桌子。

古琴简介: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琴曲存世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声音特点:

中国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4]。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人听琴乐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静”可以说是琴音的最大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这里的“静”还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

古琴的三种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静。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籁,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

这个90后插画师笔下的鬼怪异兽,迷倒千万粉丝!

他喜欢画鬼,颜值高,画也美。《山海经》里面记载了许多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神兽神鸟神灵,比如凤皇、西王母、毕方鸟、九尾狐。在杉泽的笔下,书中的那些鬼神如同活过来一般,这个年轻的插画师以突破水墨的笔锋,描绘那个我们用眼睛看不到的世界。

杉泽

李一帆

杉泽,本名李一帆,英文名叫VIKILEE,90后成都小伙儿,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国风美学画师,自由艺术工作者,致力于东方水墨插画艺术,继承国风底蕴的基础上敢于挑战传统绘画方式,形成了妖冶唯美且不失大气的独特风格。

《猫将军》

《白槎神》

《灵枫》

《海童》

《飞廉》

《山海经》

一本《洛煌笈》,将心中的上古世界,

描绘的惟妙惟肖。

“垂裳听风,彼山淌翠。

游墨恍若悉池语,引云慵慵布千惶。”

孔雀明王

天骑入梦

南海神将

妖僧

茶仙

送迭

悯花

欲池生花

九色鹿

洛煌笈:钟馗判官

洛煌笈:莲

洛煌笈:临水

洛煌笈:玄蜂

洛煌笈:山鬼

(部分新作展示)

《山鬼》作品海报

这里是设计爱好者成长的小江湖「写给设计」,安~

「孤独星球」

无问西东,叩问心扉,不枉青春__朗跎占_|_眯幕乃15岁__澜缟献钚腋5氖_|_业那鞍肷_|_媚1天画1只猫__⌒」ぷ魇_|_赣肱_|_侵盎100天_6岁女儿去世后,留给爸妈的__琅ㄖψ龅母獾_|_庋遄,一个被演戏耽误的设计师__厍蛏献钗按蟮淖痔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画僵小鱼怎么画

画僵小鱼画法如下:

步骤一:用圆形画出僵尸的头部和眼睛的轮廓。

步骤二:画出僵尸的牙齿,描出僵尸的头发并把眼睛补全。

步骤三:画出僵尸的上半身,双手和领带。

步骤四:画出僵尸的双腿和鞋子,即大功告成。

拓展:

僵尸,又称“跳尸”、“移尸”。源于明清时代,属于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的鬼怪,特指人死后因为尸体阴气过重而变成的鬼怪。与僵尸相似的怪物有吸血鬼、丧尸等。

僵尸作为妖怪的定义,可见于清朝袁枚的《子不语》以及同时期的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而在更早之前,中国古籍中对僵尸的解释,只是单纯的僵死之尸的意思;而旱魃为僵尸的这一说法,也和早期传说有非常大的差距,有后世附会的嫌疑。

早期古典文学中所描述的僵尸,与我们在现今影视中看到的跳尸完全不同,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对白骨夫人真面目的解释就是一个僵尸。

小知识:“僵尸”源于明清时代,属于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的鬼怪。与僵尸相似的怪物有吸血鬼、丧尸等。僵尸基本形象通常都是清朝官兵或官员的模样,全身僵硬,指甲发黑尖锐,青面獠牙、狰狞恐怖、皮肤苍白;不会说人话,只能吼叫。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哪些鬼怪

首先说分类,我把鬼怪分为如下几类

甲类:某一类鬼怪,是一个品种。比如狐妖等。

乙类:某只鬼怪,单独存在的异数,或者某类鬼怪里面出名的那一只。比如画皮等。丙类:人修炼或死亡或异化之后化为的鬼怪。比如聂小倩等。

只录妖魔鬼怪,不录神仙,不录神兽,不录奇人,排名不分先后。

甲类:

001,落头民:

又叫飞头撩,百鬼夜行中称之为飞头蛮,是南方一种妖怪,他们的头可以飞出体外,他们族中有一种叫虫落的祭祀活动,因此整个族群也被人称为虫落。

三国时,吴国将军朱桓有一个婢女,每天晚上别人睡觉后,她的头就飞走了。从狗洞和天窗中进出,用自己的耳朵当作翅膀。快天亮的时候,她的头再飞回来。身边的人发觉不对,就在夜里点了灯去看那婢女,见她只有身体没有头,勉强有呼吸。

人们用被子把她的身体盖住。到拂晓时,她的头飞回来了,但因为被子遮住了身体,头就不能安上去,掉到了地上,她的头叹息着十分愁苦,身体的呼吸很急促,好像快死了。于是人们就拿掉被子,那头又飞起来,安到了脖子上,一会儿就平静了下来。

朱桓以为这婢女是个怪物,吓得不敢再收养她了,就让她走了。日后详细地去了解她的情况,才知道她是落头民。当时南征的大将军得到过很多这种人。又曾经有人趁落头民的头飞走后用铜盘盖住他的脖子,让头接不回去,他们就死了。

(来自干宝《搜神记》,落头民的其他事迹《拾遗记》《博物志》《酉阳杂俎》也有记载)

002,螭魅:

螭魅(音吃妹)又名魑魅,是山林中的异气化生的鬼怪,杀人无形。

(《左传》:“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杜预注:“螭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

003,:

穿着破烂衣服,手指长如利爪的人形妖怪,喜欢袭击单身的旅人,吸食人脑,可用滚烫的大石头掷杀。

(来自《神异经》)

004,九尾:

青丘山上长了九条尾巴的妖狐,吃人,声如婴儿。

(见于《山海经》,《吴越春秋》中有说到:涂山氏是九尾白狐后裔,大禹治水的时候一只叫女娇的白狐看到了他,一见钟情,唱道:“绥绥白狐,九尾gg。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后来二人相恋,于涂山结为夫妇。)

005,菌人:

一种非常小的人,像地上的苔藓一样。

(《山海经》:“有小人,名菌人。”)

006,耳中人:

一种生存在人耳中的妖物,在人耳中窃窃私语,常常使修炼者误以为修成了内丹。

(见于《聊斋志异耳中人》)

007,应声虫:

一种生存在人喉咙中的妖怪,会重复你所说的每一句话。

(见于《朝野佥载》,《隋唐嘉话》,《夷坚志》,《本草纲目》等等书中,如《本草纲目》中说:一个叫杨业娜吮挥ι虫附身,一个道士知道了,说你拿一本《神农本草经》读。他就照做了,读到雷丸的时候应声虫没敢应声,于是杨衣蚶蠢淄璩粤耍呕出来一个两寸长的人形物,病就好了。)

008,野狗:

兽首人身的妖怪,吸食死人的脑浆。

(见于《聊斋志异野狗》,这篇非常精彩,群尸跳起的想象让人十分敬佩。说的是反清复明的于七之乱中,清兵杀人如麻。乡民李化龙避难赶上清兵搜山,躺着装尸体。清兵过后不久,忽然,那些断头断脚的尸体都跳了起来,像树林一样密密麻麻的站立着。一个就剩点儿皮连着脑袋和身体的尸体说:“野狗来了,怎么办”尸体们嘴里都说“奈何奈何”,说完就又都倒下了。李化龙吓懵了,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想跑,却看见有一个东西走过来,兽首人身,面目狰狞,趴下来撕咬尸体的脑袋,吸食尸体的脑浆。李化龙赶紧藏在其他尸体下面。怪物一个又一个地吸,不一会儿就要吸李化龙,搬开了李化龙身上的尸体,李化龙情急下摸到一块碗大的石头,狠狠砸向怪物的嘴巴。怪物惨叫着洒下鲜血逃走了,李化龙捡起了怪物的牙,回到乡里给大家看,没人认得出来是什么东西的牙齿。)

009,罔象:

罔象是一种生活在水里食人的妖怪,形状像小孩子,皮肤红里透黑,红色的爪子大耳朵长臂膀。(见于《庄子》陆德明注,《东京赋》薛综注等)

010,产鬼:

穿着淡绿色上衣明**裙子的妖怪,身材短小,常出现在产房,使女子难产而死。

(《夷坚志》:“审视盖一妇人。戴圆冠。著淡碧衫。系明黄裙。状绝短小。久之不动。符默诵天蓬咒数遍。遽掀幕而出。宿直者迭相惊呼。问其故。曰。有妇人自内出。行甚亟。践诸人面以过。说其衣服。乃向所见者。符谓已去。且夜艾不暇徙。复就枕。梦前人径登床。枕其左肩。体冷如冰石。自言我是蒋通判女。以产终于此。”)

011,讹兽:

讹兽是一种喜欢骗人的妖怪,能讲人言,面容姣好,身体是兔子的样子。要是吃了它的肉后就也无法说真话了。

(《神异经》)

012,患鬼:

患鬼是监狱的愁绪怨气郁结而产生的鬼怪,身长数丈,形状象牛,青色的眼睛,闪亮的眸子,四只脚插在泥土中,一直在动却位置却不变化,酒能解愁,因此用酒浇它就可以使它消去。(《搜神记》)

013,菽遥

山间有一种叫做菽业难怪,样子像小孩,看见人就会引诱人拉人,但是把你拉去它待的地方,它就会死去。

(《搜神记》)

014,金华猫:

跟百鬼夜行里的猫又类似,传说浙江金华地区的猫咪养三年后,就会蹲在屋顶上张开嘴对着月亮吞吐月之精华,然后便会变成妖怪。它变成妖怪后就会去迷惑人,遇见女子就变成美少年,遇到男子就变成美女,到了别人家里,会悄悄的在水桶里小便,要是那家人喝了水桶里的水,就开始看不到金华猫的身影,并且身上开始长出猫毛。这时家里人就需要悄悄的去联系猎人,猎人带着猎犬捕获住猫妖后,把它的肉给病人吃,病人才能好,但是假如男人吃了雄猫,女人吃了雌猫,则是治不好的,过段时间就会死去。

(《坚瓠集》)

015,猫鬼:

巫师养的猫咪,有鬼物附身,用咒语驱使可以害人。

(《隋书》中有使用猫鬼谋害独孤皇后的事情,记录在《隋书外戚传独孤陀传》里,另《朝野佥载》《唐律疏议》中也有猫鬼相关记载。)

016,猪豚蛇:

一种短胖,有脚,遍体生毛,叫声如猪的蛇妖,被它咬到会立即死去。

(《夷坚志》:“有蛇自竹丛出,其长三尺,面大如杵,生四足,遍身有毛,作声如猪,行趋甚

疾,为逐人吞噬之势。众皆惊扰,不知所为,适有马槽在侧,急取覆之。而白统制官,遣呼俊。俊至,已能言其状,且云是名猪豚蛇,啮人立死。”后来被武功大夫成俊使用法术杀死。)

017,山魈:

山魈是一种像小孩一样的山精鬼怪,长了一只脚,喜欢在夜里侵犯人。

(《抱朴子》:山精形如小儿,独足向后,夜喜犯人,名曰魈。)

018,z:

z(音需)是一种让人虚耗的鬼怪。

(《说文》)

019,地狼:

地狼,生活在地下的一种妖怪,外形如狗,见之则不祥。

(《尸子》)

020,泥鬼:

泥胚土偶所化精怪。

(《聊斋志异》:“我的同乡唐太史,小时候胆子很大,一次他的表亲带他去寺庙玩,他看到庑殿中的泥鬼眼中琉璃珠子,大而明亮,心中喜欢,就偷偷的用手指抠了出来藏起来带回了家。到家后,他的表亲突然不能说话。过一会猛然坐起来,厉声责问道:“为什么挖我的眼睛!”大家都很吃惊,太史这才说出了自己在寺里的所作所为。于是家人祷告说:“小屁孩不懂事,您别生气,马上就还给您。”那鬼大声说:“既然如此,那我走了。”说罢表亲倒地闭了气,好久才苏醒过来,茫然不知何事。于是家人赶快把琉璃眼珠送还。”)

021,庙鬼:

庙中泥胚所化鬼怪,害人。

(《聊斋志异》:“秀才王启后,在书房休息时,突然一个妇人推门而入,直接坐到床上开始宽衣解带,但是面目黝黑相貌丑陋。王生显然难以接受拒绝了她。但妇人不走,仍旧笑脸相迎,尽力讨好。日夜跟随在王生身边,王生不为所动,妇人久不受待见,恼羞成怒,打了他一耳光,哭天抢地,撒起泼来,说既是这般无情,不如死了算了,说着就把一条素带悬到梁上。只见王生飞身而上,悬在半空,脖子伸长,腿脚乱蹬,像是上吊,却没多少痛苦神色,完全没有要死的迹象。一会儿,王生又惨叫道:“她要拉我去跳河了!”转身就向河边狂奔,众人强行把他拉住。如此这般,每天都要折腾。拜佛求医都不顶用。旁人都笑他是疯子。后来有一天,忽然一个武士拿着锁链进门来,怒叱道:“你怎敢扰乱朴实之人。”说完锁住妇人拖出窗外,现出原形原来是城外城隍庙里的一尊泥胎。)看来做鬼有没有成就也是要看脸的。

022,鲛人:

住在南海的妖族,半人半鱼,哭泣时眼泪会化为珍珠。

(《搜神记》:““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博物志》等书也有记载。)

023,青蛙神:

长江汉水一带为祸的妖怪,得到当地民众的信崇,常与人结合。

(见于《聊斋志异青蛙神》这篇很长,也很有意思,喜欢的可以自己搜索一下。)

024,人面^:

人面^是一种人面雉身犬尾的怪鸟,常常为人带来旱灾。

(《山海经西山经》)

025,人蛇:

人蛇是一种蛇身却长着人类手脚的蛇妖,直立行走,成群出没,遇见人则嬉笑,笑一会儿就开始吃人,听到笑声就赶紧跑还来得及,不然就晚了。

(《格致镜原》:“人蛇,长七尺,色如墨。蛇头、蛇尾、蛇身,尾长尺许,而人手人足,长三尺。人立而行,出则群相聚,遇人辄嘻笑,笑而已即转噬。然行甚迟,闻其笑即速奔可脱。”)

026,狐妖:

狐狸所化的妖怪。

(狐妖害人或助人的故事是在是太多了,代表性的故事也很多,广泛见于各种志怪小说。)

027,鬼吏:

按照阴司文书索命的鬼怪。

(《搜神记》:汉代下邳县有个叫周式的人,曾到东海郡去,在路上碰上一个小吏,拿着一卷文书请求搭船。船行十多里后,他对周式说:“我要去拜访一个人,我的文书寄存在您的船里,您千万不要打开看。“小吏走后,周式偷偷地翻开那书,居然是死人的名录。下面的条目中有周式的名字。一会儿小吏回来了,周式却还在看书。小吏生气地说:“刚才我已经告诫你别看书,你却把我的话视同儿戏。”周式连忙向他磕头求饶,磕得血都流出来了,过了许久,小吏说:“我虽然感激你让我搭船,但文书上你的名字却不可以除去。你离开我后赶快回家去,三年别出门,这样就可以度过难关了。千万别跟其他人说。”

周式回家后一直闭门不出,一直呆了两年多,家里的人都感到很奇怪。一次有位邻居去世,他父亲对他不出门很恼火,就偏偏让他到邻居家去吊唁,周式拗不过父亲不得不去,哪知刚出家门,就看到那小吏。那小吏说:“我叫你三年别出门,你今天却出门了,我没办法了,三天后就会有人来捉你。”周式回家,痛哭流涕地告诉了家人。他父亲坚决不相信,他母亲日日夜夜守着他,到第三天中午,果然看见有人来捉周式,周式就死了。)

028,蜮:

蜮是一种生活在长江的妖怪,又叫“短狐”,能含沙射人。被它射中的人,就会全身抽筋、头痛发热,严重的甚至死亡。“含沙射影”这个成语就是形容蜮的。

(《搜神记》:有一种怪物生活在长江之中,它的名字叫“蜮”,又叫“短狐”,能含沙射人。被它射中的人,就会全身抽筋、头痛发热,严重的甚至死亡。长江边上的人用方术治它,在它的肉中能找到沙石。这就是《诗经》所谓的“为鬼为蜮,则不可得”中的“蜮”啊。现在民间把它称为“溪毒”。古儒认为男女在同一条河川中洗澡,*乱的元气就会产生这种怪物。)

《画法要录》是近代人所作,并非明朝古籍。

作者简介:

余绍宋(1882-1940)现代书画家、鉴赏家,号越园,别署寒柯,浙江龙游人。1934—1936年主编杭州《东南日报》副刊《金石书画》半月刊,共七十二期。晚年筑室杭州。书画七代家传,善写木石松竹,间作山水。喜用焦墨,笔法谨严中寓有潇洒之致,识者谓其“纷而不乱”,气韵盎然。书宗章草,生平自称字第一,竹次之。能诗,精鉴赏,富收藏。传世作品有《层峦叠嶂图》轴,图录于《当代名人画海》。《为苏厂仁写竹图》轴,图录于《1947年中国美术年鉴》。著有《书画书录解题》、《画法要录》、《寒柯堂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