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彝文古籍文献分布现状
楚雄州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在禄丰发现了生活在800万年前的禄丰腊玛古猿化石,在元谋县发现了生活在300万年前的元谋竹棚人猿超科化石。1965年,在元谋县发现了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化石,并发现了打制石器和用火的痕迹,证明元谋人不但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还掌握了用火的技能。1975年,楚雄万家坝出土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铜鼓,证明早在2500年前,楚雄地区的先民便创造了以铜鼓为特征的青铜文化。先秦时期,楚雄地区活动着氐羌、百越、百濮三大族群。至西汉中期,中原王朝相继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至隋唐时期,州境经长期民族融合,形成以乌蛮、白蛮为主体的居住区域。唐宋时期“南诏三十七部”在州境有白鹿部(楚雄)、罗部(罗次)、罗婺部(武定)、华竹部(元谋)以及抬萼部(牟定)、易裒部(广通)、摩刍部(双柏)等以彝族先民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明初大量移民屯垦之后,汉族逐渐成为楚雄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
楚雄州境自古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4世纪,楚庄蹻通滇,楚雄属滇地。汉代分属益州郡和越巂郡。蜀汉时分属建宁郡、越巂郡和云南郡。西晋时分属晋宁郡和云南郡,南北朝时分属晋宁郡、兴宁郡和建宁郡。唐初属戎州都督府。南诏时属拓东节度和弄栋节度。大理国时期属姚府、威楚府。元初分属威楚万户府、罗婺万户府和大理万户府,后改设路、府、州、县,分属中庆路、威楚开南路、武定路和大理路。明代分属云南府、楚雄府、姚安军民府和武定府。清代分属云南府、武定直隶州、楚雄府。民国时分设楚雄、镇南、牟定、姚安、大姚、盐丰、永仁、元谋、武定、罗次、禄丰、广通、盐兴、双柏等县。新中国成立后,分设楚雄、武定两专区。1953年,两专区合并为楚雄专区,辖楚雄、镇南、牟定、姚安、大姚、盐丰、永仁、元谋、武定、罗次、禄丰、广通、盐兴、双柏、禄劝、富民、安宁17县,1954年改镇南县为南华县。1957年划安宁县归昆明市。1958年楚雄彝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并盐兴县入广通县,合并楚雄、南华、牟定、双柏4县为楚雄县,合并姚安、大姚、盐丰、永仁4县为大姚县,合并罗次、禄丰、广通3县为禄丰县,合并武定、元谋2县为武定县,划富民县归昆明市。1959年至1961年间,先后恢复永仁、姚安、南华、双柏、牟定、元谋6县。1983年9月改楚雄县为楚雄市,10月划禄劝县归昆明市。至此,形成了9县1市的格局。
楚雄州境各族人民具有可贵的抗暴精神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清咸、同年间,声势浩大的彝族、回族、汉族等民族大起义席卷全州,给腐朽的封建王朝以沉重打击。哀牢山以李文学、杞彩顺等为首的彝族农民大起义,坚持斗争20余年。辛亥革命、护国运动、北伐战争中,州境涌现出一大批英雄豪杰和志士仁人,有的驰骋疆场,有的运筹帷幄,有的兴办实业,有的致力革新。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批游学外地的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其中有中共云南省特委书记赵祚传和宣传委员张经辰、组织委员毕昌杰等,他们为人类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35年至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经楚雄州境,播下了革命火种。抗日战争爆发后,州境万人从戎,前仆后继,同雪国耻。解放战争后期,州境反蒋浪潮风起云涌,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建立南山区、东山区、滇北游击区等革命根据地,配合野战军为解放云南作出了贡献。
楚雄州的文化,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其发展呈现出丰富性、开放性与单一性、封闭性的双重特征。在坝区和交通沿线,由于邻区文化的影响与历代中原王朝的开发,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地方文化;在山区各少数民族地区,因与外界相对隔绝,保留了彝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但两种文化又长期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楚雄州多元一体的民族地方传统文化。
远古时期文化丰富灿烂。流传至今的有大量彝族人民关于天地万物、人类起源等各种神话、传说和史诗,如《梅葛》、《查姆》等,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从流传至今仍盛行不衰的民族歌舞海洋中,既可以感受到彝族人民对生活的艺术提炼与表现,还可以归纳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彝族远古十月太阳历和与此相关的彝族虎宇宙观、阴阳(雌雄)观在其后的历史长河中深深地渗透于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
明代大量江南移民流入州境,汉文化在城镇、坝区内逐渐普及,本地文人大量涌现,如姚安的二陶(陶珽、陶珙)与稍后的高 映,楚雄的刘联声、池生春等,于文、史、哲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清末至民国,社会急剧变革,伴随着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各种新思想、新文化的传入,楚雄地区的文化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发展,并始终和社会的变革与救亡运动结合在一起。一些楚雄籍学生外出留学,投身各种新文化运动,推行社会改良,提倡文明风气,接受马列主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身。抗战时期,内地大量文化人涉足境内,**、摄影、报刊、文艺、戏剧演出等新兴文化活动开始出现,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于一时,医疗、体育、自然科学也相应得到发展。
汉文化在坝区广泛传播的同时,山区少数民族亦“渐习汉学”,“间有中科第者”。各少数民族在与汉民族的交往过程中逐渐使用汉族语言,吸收汉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汉文化同时亦受当地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了明显的地方特色。如花灯在坝区广泛流传,元谋、禄丰花灯,姚安花灯及莲花落各有不同的风格,还产生了具有浓郁特色的彝族花灯。各地都有风格不同的山歌、秧歌、民歌,滇剧在州境亦有变异。但由于阶级压迫和民族偏见,彝族等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却始终未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提倡,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彝文彝书大部分仅在民间流传,保存于毕摩手中;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则仅由人民世代口耳相传,有的自生自灭。武定凤氏土司曾兴办彝学,刊刻彝文典籍。流传至今的大量古彝文经典记载了包括历史、天文、文学艺术、医学、习俗、政事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发展各民族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科技等项事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全面的繁荣和发展。建国初,对旧的教育文化制度进行根本改造。1953年后,教育事业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各族人民翻身解放,纷纷以各种艺术形式歌颂新中国,文学创作、戏剧演出、民歌采风盛极一时,文化团体、机构相继建立,图书、**、广播、文博等事业从无到有。医药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一些流行病、地方病得到重视和治疗。科学技术事业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逐渐繁荣。“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极“左”思想影响,全州文化事业遭到极大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振兴彝州,教育先行”取得明显成效,群众文化活动日愈丰富,民族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各种民族节日逐渐恢复。彝族火把节成了全州法定节日,此外还有大姚插花节、牟定三月会、禄丰高峰花会、姚安龙华会、永仁赛装节等民族节日和民间集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逐渐形成,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中医、彝医彝药为政府所重视。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为国家输送了一批人才,产生了蒋绍敏、蒋绍玉、陈小红等全国知名的体坛名将。
古籍的数字化最早是从计算机技术发达的美国开始的。20 世纪 70 年代末,OCLC 和RLIN 先后推出了《朱熹大学章句索引》、 《王阳明传习录索引》、《戴震原善索引》等数据库,到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中国的台湾、香港和大陆才相继开始了中文古籍数字化项目。 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大陆地区开始出现了古籍数字化的工作,但是研究和成果少。直至进入 90 年代以后,随着我国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介入,才有了古籍数字化的雏形。90 年代中期以后,国家图书馆制订了一个庞大的古籍特藏文献数字化计划 ,如碑砧菁华、西夏碎金、敦煌遗珍、数字方志以及甲骨文、永乐大典等。北京大学《中国基本古籍光盘库》,计划收录古籍1万种 。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版。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推出了《四部丛刊》的全文检索版。国学公司推出了《国学宝典》等系列产品。截止 2004 年底,网上可见的中文古籍数据库约 70 多个。北京大学主持的 CALIS 项目及南京大学图书馆 CANAL项目古籍子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楚雄汉代属益州郡,蜀汉、西晋属云南郡。晋咸康三年(338年)爨酋威楚筑土城于峨碌,为楚雄建城之始。东晋属建都郡,隋朝属昆州,唐朝属览州,南诏属弄栋节度,宋朝为白鹿部属威楚府,元朝设威楚县隶威楚路。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升威楚,辖富民、净乐2县。元朝二十一(公元1284年)撤销2县,复置威楚县。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楚雄县,隶楚雄府。民国三年(1914)裁府为县。1949年12月9日,楚雄全境解放,1950年1月25日,楚雄县人民政府成立。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1986年2月1日,国务院批准楚雄市为乙类开放城市。
楚雄州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在禄丰发现了生活在800万年前的禄丰腊玛古猿化石,在元谋县发现了生活在300万年前的元谋竹棚人猿超科化石。1965年,在元谋县发现了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化石,并发现了打制石器和用火的痕迹,证明元谋人不但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还掌握了用火的技能。1975年,楚雄万家坝出土了迄今为止世界上 楚雄全景
最早的铜鼓,证明早在2500年前,楚雄地区的先民便创造了以铜鼓为特征的青铜文化。先秦时期,楚雄地区活动着氐羌、百越、百濮三大族群。至西汉中期,中原王朝相继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至隋唐时期,州境经长期民族融合,形成以乌蛮、白蛮为主体的居住区域。唐宋时期"南诏三十七部"在州境有白鹿部(楚雄)、罗部(罗次)、罗婺部(武定)、华竹部(元谋)以及抬萼部(牟定)、易裒部(广通)、摩刍部(双柏)等以彝族先民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明初大量移民屯垦之后,汉族逐渐成为楚雄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 楚雄州境自古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4世纪,楚庄蹻通滇,楚雄属滇地。汉代分属益州郡和越巂郡。蜀汉时分属建宁郡、越巂郡和云南郡。西晋时分属晋宁郡和云南郡,南北朝时分属晋宁郡、兴宁郡和建宁郡。唐初属戎州都督府。南诏时属拓东节度和弄栋节度。大理国时期属姚府、威楚府。元初分属威楚万户府、罗婺万户府和大理万户府,后改设路、府、州、县,分属中庆路、威楚开南路、武定路和大理路。明代分属云南府、楚雄府、姚安军民府和武定府。清代分属云南府、武定直隶州、楚雄府。民国时分设楚雄、镇南、牟定、姚安、大姚、盐丰、永仁、元谋、武定、罗次、禄丰、广通、盐兴、双柏等县。新中国成立后,分设楚雄、武定两专区。1953年,两专区合并为楚雄专区,辖楚雄、镇南、牟定、姚安、大姚、盐丰、永仁、元谋、武定、罗次、禄丰、广通、盐兴、双柏、禄劝、富民、安宁17县,1954年改镇南县为南华县。1957年划安宁县归昆明市。1958年楚雄彝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并盐兴县入广通县,合并楚雄、南华、牟定、双柏4县为楚雄县,合并姚安、大姚、盐丰、永仁4县为大姚县,合并罗次、禄丰、广通3县为禄丰县,合并武定、元谋2县为武定县,划富民县归昆明市。1959年至1961年间,先后恢复永仁、姚安、南华、双柏、牟定、元谋6县。1983年9月改楚雄县为楚雄市,10月划禄劝县归昆明市。至此,形成了9县1市的格局。 楚雄州境各族人民具有可贵的抗暴精神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清咸、同年间,声势浩大的彝族、回族、汉族等民族大起义席卷全州,给腐朽的封建王朝以沉重打击。哀牢山以李文学、杞彩顺等为首的彝族农民大起义,坚持斗争20余年。辛亥革命、护国运动、北伐战争中,州境涌现出一大批英雄豪杰和志士仁人,有的驰骋疆场,有的运筹帷幄,有的兴办实业,有的致力革新。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批游学外地的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其中有中共云南省特委书记赵祚传和宣传委员张经辰、组织委员毕昌杰等,他们为人类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35年至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经楚雄州境,播下了革命火种。抗日战争爆发后,州境万人从戎,前仆后继,同雪国耻。解放战争后期,州境反蒋浪潮风起云涌,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建立南山区、东山区、滇北游击区等革命根据地,配合野战军为解放云南作出了贡献。 楚雄州的文化,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其发展呈现出丰富性、开放性与单一性、封闭性的双重特征。在坝区和交通沿线,由于邻区文化的影响与历代中原王朝的开发,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地方文化;在山区各少数民族地区,因与外界相对隔绝,保留了彝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但两种文化又长期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楚雄州多元一体的民族地方传统文化。 远古时期文化丰富灿烂。流传至今的有大量彝族人民关于天地万物、人类起源等各种神话、传说和史诗,如《梅葛》、《查姆》等,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从流传至今仍盛行不衰的民族歌舞海洋中,既可以感受到彝族人民对生活的艺术提炼与表现,还可以归纳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彝族远古十月太阳历和与此相关的彝族虎宇宙观、阴阳(雌雄)观在其后的历史长河中深深地渗透于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 明代大量江南移民流入州境,汉文化在城镇、坝区内逐渐普及,本地文人大量涌现,如姚安的二陶(陶珽、陶珙)与稍后的高 映,楚雄的刘联声、池生春等,于文、史、哲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清末至民国,社会急剧变革,伴随着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各种新思想、新文化的传入,楚雄地区的文化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发展,并始终和社会的变革与救亡运动结合在一起。一些楚雄籍学生外出留学,投身各种新文化运动,推行社会改良,提倡文明风气,接受马列主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身。抗战时期,内地大量文化人涉足境内,**、摄影、报刊、文艺、戏剧演出等新兴文化活动开始出现,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于一时,医疗、体育、自然科学也相应得到发展。 汉文化在坝区广泛传播的同时,山区少数民族亦"渐习汉学","间有中科第者"。各少数民族在与汉民族的交往过程中逐渐使用汉族语言,吸收汉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汉文化同时亦受当地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了明显的地方特色。如花灯在坝区广泛流传,元谋、禄丰花灯,姚安花灯及莲花落各有不同的风格,还产生了具有浓郁特色的彝族花灯。各地都有风格不同的山歌、秧歌、民歌,滇剧在州境亦有变异。但由于阶级压迫和民族偏见,彝族等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却始终未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提倡,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彝文彝书大部分仅在民间流传,保存于毕摩手中;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则仅由人民世代口耳相传,有的自生自灭。武定凤氏土司曾兴办彝学,刊刻彝文典籍。流传至今的大量古彝文经典记载了包括历史、天文、文学艺术、医学、习俗、政事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发展各民族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科技等项事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全面的繁荣和发展。建国初,对旧的教育文化制度进行根本改造。1953年后,教育事业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各族人民翻身解放,纷纷以各种艺术形式歌颂新中国,文学创作、戏剧演出、民歌采风盛极一时,文化团体、机构相继建立,图书、**、广播、文博等事业从无到有。医药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一些流行病、地方病得到重视和治疗。科学技术事业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逐渐繁荣。“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极“左”思想影响,全州文化事业遭到极大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振兴彝州,教育先行”取得明显成效,群众文化活动日愈丰富,民族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各种民族节日逐渐恢复。彝族火把节成了全州法定节日,此外还有大姚插花节、牟定三月会、禄丰高峰花会、姚安龙华会、永仁赛装节等民族节日和民间集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逐渐形成,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中医、彝医彝药为政府所重视。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为国家输送了一批人才,产生了蒋绍敏、蒋绍玉、陈小红等全国知名的体坛名将。
本文2023-08-05 08:20: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