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鬼节的存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4收藏

为什么会有鬼节的存在?,第1张

七月十五中元节,人称鬼节。

其实,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民俗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

中元节,是华人很重视的一个日子,每一年的中元节都会有许许多多普渡祭拜的盛会举行。这个鬼节也是众多的华人节日中规模最大,花钱最多的一个节日。

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节”。有关盂兰节民间一直是流传着目莲救母的故事。话说,目莲的母亲刘青捷被打入地狱。

目莲用其神通力,看到了他的母亲堕入恶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咙很小,不能进食,饿得很辛苦。他见状,拿了饭要喂母亲,可是饭一进口,就烧成灰炭。

目莲感到悲痛极了,要求释迦解救。释迦告诉他说: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罗列百味,供奉众僧,才能解他母亲倒悬之苦。

终于,他帮助了他的母亲脱离倒悬之苦。后人因此应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华人社会在这一个月会开始供拜,有些地方则会举行普渡大拜拜。盂兰盛会是华人除了农历新年,第二大的节日。

七月鬼节,你不难在街头巷尾的空地上、庙宇看到设坛祭拜。一些较大的祭拜,会供拜鬼王。鬼王也称普渡王,传说是观音大士的化身。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祭拜方式。私普,是个人家里祭拜。街普是个别择日祭拜。市普则是以市场为主体的大普渡。

你好!

出自《苔痕树影图》。画之左上倪瓒自题六言诗:

石润苔痕雨过,竹阴树影云深。闻道安素斋中,能容狂客孤吟。

诗文大致意思为:

雨后山石浸润,苔痕清冽,天高云阔身处山林中只见竹影树影斑驳。听说这山里的寺庙最妙,能够包容性情狂傲之人尽情放声抒情。

《苔痕树影图》是画家倪瓒去世前2年的作品,画面极为简单,仅有高大的枯树两株、大石一块及青竹数丛。整幅画透泄了画家天真幽淡、狷介横逸的性情。

枯树高大坚挺,表现君子般坚贞高洁的品质;

大石用侧锋,以干而带毛的渴笔作折带皴,这是倪云林独创的皴法,表现出山石坚硬的质感;倪氏画竹极负盛名,画上竹枝极细,似断还连,竹叶不多,清气逼人。

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内最精致的最有文化内涵的最讲究的自然是淮扬菜系啦 中华料理的天花板啦

 做到精致的前提是讲究和细腻 讲究才能有追求 细腻方能有耐心

 什么人最讲究 自然是文人了 过去文人通常也都是累世官宦巨贾之家出身 这些人“有地位、有钱、有闲、有雅趣、有自由”,才有条件讲究 俗话说富贵三代才懂吃喝五代方知文章 商人没有五代不董讲究 官宦没有三世不懂讲究 稍有夸张 但道理甚明晰 所以你看清末民初的私房菜如谭家菜 祖庵菜 杨士襄家菜都是几世的积淀或来自久富之地 清朝调鼎集的童荐岳、随园单的袁枚、闲情偶寄的李渔概莫如是 皇家具备很多条件但唯缺自由 讲究规范所以就缺少了试验的机会自然不及民间巨贾文人 所谓至味在民间即为此理

 什么人最细腻 文人自然是其中之一 若论地域 细腻莫盖于吴越东南之地了 该地长期以来也是国内最畅通最发达之地区

 淮扬菜系正是此类地域此类人的菜系 是文人菜的代表 也是第二大宫廷菜 也是最早进入明清宫廷菜系 最大的官场菜 最大的私房菜 也是四大古典菜系中分支风味最多内容最丰富的菜系 是隋唐前中国两大南味北食流派中南食的嫡传菜系 也是中原南菜的典型代表

 常常道道有讲究盘盘有说道 故事名人不断 更讲究化腐朽为神奇 以平常之物做出惊世之肴 多为文人歌咏 因为特殊的南北要冲和大运河南北交流融合 也是最能兼顾南北老少咸宜的菜系 其特点“清淡平和”四字概括了中庸的哲学思想 看似简单实则最要功夫 这些在各种笔记小说中均有详细记载

 何谓“清淡平和”:取料平常,精细雅丽,顺其自然,崇尚真美。清淡调味,按照物性。浓淡相宜,取决本味。辅不掩主,醇纯净一。浓不鞔胃,此为平和。淡不槁舌,此是和美。鲜而生津,清而有质。淡而不薄,肥而不腻。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得其真味。

 淮扬菜系也是四大古典菜系中唯一一个有成熟理论且理论成书的菜系 随园食单集古代烹饪理论之大成 特别是官府菜私房菜深受其影响 如谭厨 祖庵菜 都是淮扬师傅加入发展壮大起来的 淮扬的理念技法加上当地技法和特色食材

 淮扬菜系也是四大古典菜系中少有的有看菜的菜系 唯一一个有蔬菜雕刻艺术的菜系 这种艺术宋之前就已有之 其卷包酿摆刻的造型手法对其它各系的美观有直接的影响 看菜一般是宫廷菜系才有的

 衣冠南渡南朝时江南的开发将北方风味带入江淮土著蛮夷之间形成 世家官僚风味 基本延续着北方宫廷的传统风貌 是为南北风味的第一大规模大融合 变革中发展

 隋炀帝南巡和隋唐大运河的开通及漕运的使用将分隔了几百年的北方宫饮食行为廷风范及养生意识铸入成为江南世家大族饮食新风尚中 为其清淡平和的特点形成提供了地理和文化基础

 唐宋市肆市场的蓬勃发展和文人的加入使淮扬菜更为丰富,地方特色凸显与现代无多大差别,呈繁荣之势,最终形成淮扬菜系,并开始融入了文化基因和讲究的天性

 元明清皇帝历次南巡和京杭大运河使用、盐业的发展、及当地资本主义工商业萌发发展催化着其走向巅峰 特别是文人是使淮扬菜走向巅峰的催化剂 执各地风味之牛耳 清碑类钞中例举的五大筵席:烧烤席又称满汉全席、燕窝席、清江浦全羊席、淮安全鳝席、嘉定豚蹄席,前两个源于宫廷 小淮扬独占其二 大淮扬独占其三 淮安当地还有全鱼席可能影响不及其余未录 全羊全鳝尽全以羊鳝为原料可见其精细 宫廷满汉席中108道南北方各54道 具体鲁30、江浙30、其余京、满、粤、闽四地各12道可见其影响 乾隆南巡扬州时 民间首现地方特色满汉全席 慈禧之后各地犹盛

 清稗类钞又载“各省特色之肴馔:肴馔之有特色者,为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淮安。”淮扬地区十有其五,京师和福建也深受淮扬影响可各为半个,可见特色者多受其影响

 文人、园林、饮食的三者结合造就了中国古典时代各方面的巅峰 红楼梦即为见证

 明清时期盐商和河漕官府把对菜品的丰富和讲究发挥至令人发指的地步 一厨只专一道菜 有实践经验的文人使其系统理论化

 清末民初随着运河和盐业的衰落口岸经济的崛起淮扬菜系中心逐渐转移至沪宁杭一线 大厨也流散四方 受众也由官府文人巨贾转向平民

 广义淮扬菜系是总括东南风味的大系 主要为古之大扬州辖境 与明清时期淮盐和浙盐行盐区相符合 继承吴楚风味 唐之前南味之嫡传 千古淮扬系东南 其区域为相对独立的自然生态区域囊括淮河和扬子江流域平原区、东南沿海区和周围低山丘陵区

 具体范围主要为长江中下游流域和淮河流域 南至福厦一线五岭之北与粤味交厦门以西南一带菜式呈向岭南粤海菜式过渡漳州对客家菜的继承中带有中原厚重的色彩 北至徐州淮亳淮河大别山之北与鲁豫风味交 西至武汉以西桐柏山之南与川湘味交 宜春赣州直受川湘影响而呈过渡形态 核心区自然为沿江和沿运河一线 现代行政区包括江浙沪皖赣及鄂之江汉平原鄂帮闽之福州帮 具体包括江淮风味支系区、江南风味支系区、东南沿海风味支系区和江南山丘风味支系区四种

 淮扬菜的中心之地由秦汉之前的吴楚之地转移至南北朝之建康转至隋唐宋之江都杭州转至元明清之江都转至清末民初之沪宁杭一线转至现代之上海 杭州等地

 过去是清新雅丽宫廷菜现在为醇正平和国宴肴

 错误一:将淮扬写作淮阳或写作维扬。两者均未单独理解“淮”字和“扬”字之意义,广义上指菜系时如前所说,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代表淮扬,东南之地;狭义上指风味时,缺少淮安扬州任一城,淮扬便没了巅峰失去了文人饮食园林的融合失去了魂魄,实是未了解由来形成之固。

 淮阳一名淮扬地区未有此名,通常指太昊之墟古之陈地今之周口,虽属淮河流域但风味却属于鲁豫风味覆盖区,将淮扬写成淮阳谬以千里。另外地理学上有专业地理学名词淮阳山陵指桐柏大别山一线丘陵 但仅是地理学专业术语。

 维扬指扬州一地仅能代表扬帮一城之味广义和侠义上均不能代表淮扬菜,忽略了其它地狱的影响也实未明白菜系发展的历程。

 错误二:淮扬菜与苏菜的关系。稍有常识的学者都知道,苏菜一直以来都是指以姑苏为中心的苏帮菜。建国后,一帮无知者想当然的以行政区划去指代菜系,用苏菜命名江苏菜替代四大菜系中的淮扬菜说苏菜是四大古典菜系,殊不知菜系的形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自然地理及人文习惯长期形成的结果,江苏不同它处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不能如其它省区一般以省名称命名菜系。反映其不知江苏苏字的来源和苏帮菜的含义。

 如前所述广义大淮扬菜系包括江苏各地徐海风味、小淮扬风味、金陵风味、苏锡风味,还包括浙地徽皖福州帮赣鄂等地,尤其作为核心之一的杭州帮徽州帮不可忽略,这才是四大古典菜系,故仅以江苏菜替代淮扬菜为四大菜系不妥。 淮扬菜系的形成时间也远远早于江苏省区形成的时间。

 作为侠义的菜系讲小淮扬风味是江苏各地四大风味之一,各家深受其直接影响,也是其来源之一,可囊括其余。苏菜改革开放前通常指苏帮菜,苏帮菜虽好但明显不能囊括其它地区风味,所以以苏菜作为江苏菜简称不妥。不能因为江苏的苏字来源苏州之苏,就讲各区风味以苏概括,那不是人为制造概念嘛不符合实际。且即便江苏菜的概念去代表江苏风味其历史太过短暂不过几十年而已,无法反映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无论广义还是侠义苏菜或江苏菜都不能说成是江苏的地方风味的统称。

 一句话江苏菜的概念代表不了大淮扬菜系,也不能概括江苏各地风味,更不能代表小淮扬风味。江苏菜和淮扬菜概念不能简单划等号。后者可以代表并囊括前者,但前者不能括以后者。

 这也是前人为啥选用淮扬两字作为四大古典菜系的代表所在,尤其反映了其背后深厚的地理历史人文文化内涵。

 为啥前人说鲁淮川粤,其先后位次顺序反映其渊源,反映了中国经济重心不断变化的历史进程,反映了 不断迁移开拓四方的过程,反映了汉地四大自然分区,反映了黄河长江和珠江三大流域,秦岭淮河一线及岭南为各区间的分水岭的实际自然分区。

 国内共有十七种地方风味即齐鲁风味 苏扬风味 巴蜀风味 岭南风味 徽皖风味 潇湘风味 钱塘风味 闽台风味 燕京风味 淞沪风味 松辽风味 三晋风味 中州风味 荆楚风味 赣江风味 秦陇风味 滇黔风味

 外加民族风味 素斋风味 药膳风味 风味合计二十一种风味。

 中国饮食界传统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

 八大菜系中做的最精致是哪个菜系?

 非苏菜莫属!!

 苏菜中以淮扬菜最佳,最精致!

 淮扬菜十分讲究刀工,但凡有经验的淮扬菜大厨,刀工都十分精细。

 淮扬菜菜品形态十分精致、滋味醇和。

 淮扬菜在烹饪技艺上十分善用火候,讲究火功,擅长炖、焖、煨、焐、蒸、烧、炒。

 淮扬菜原材料多以江、河、湖、海产为主,非常注重食材的鲜活,菜品清鲜而略带甜味。

 我国的饮食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南北地区不同的饮食风格,到了现在,更是形成了八大菜系和各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现在确是截然不同,北方人爱吃咸,南方人爱吃甜的了。各地方因为饮食习惯的差异,菜品也是大相径庭。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每个菜系都有精致的菜,即使是以精致著称的浙菜,苏菜,也有一些下里巴人的菜肴,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以个体代表全部,这样就有点类似,有些人认为川菜只有麻辣一样,广东人什么都吃一样,实在是基于主观认知,算不得真,也是极不负责的。

 在《楚辞·天同》有这样的记载:“彭铿斟雉帝何飨?”那时徐州有一种鸡汤十分鲜美,深得尧帝的喜爱,重视调汤正是苏菜的一大特色。川菜自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称,二十四种味型各具特色,当然说到川菜,除了人们熟知的重庆火锅,其实经常出现在国宴上的开水白菜也是川菜呢,那你能说川菜不精致吗?鲁菜是曾经的宫廷菜肴,呈给皇帝的菜品自是精致美味的,鲁菜的清汤十分美味,色清而鲜,让人欲罢不能。浙江菜系注重刀工是众所周知的,鲜脆的口感很难让人不喜欢。闽菜擅长烹饪海味,色调美观。湘菜同川菜一样,口感偏辣,咸香酸辣。徽菜起源于徽州一带,重油、重色、重火功,选料丰富,而且善于调味。粤菜发源于广东,水产丰富,技法精妙。而粤菜的取材广泛,几乎到了无所不包的地步,实乃真吃货。

 各大菜系都有其精妙之处,是很难比较谁好谁坏的,谁精致不精致的,通常一个菜系都有上千道佳肴,总有一些看起来很精致,有一些似乎不那么好看,但是有选择的去评判,似乎有失公平。中华民族的每一个菜系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过程的结晶,都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性,说实话,比较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峨眉山(门票)有什么特产,峨眉山特产有哪些?

1峨眉雪魔芋

雪魔芋是峨眉山特产,采用多年生草本植物魔芋的块茎加工精制而成,具有质地绵软,入口味鲜,香而不腻,风味独特等特点。食用时经温水浸泡成海绵状,压干水分,切成薄片或细条,配上各种调料,既可凉拌,又可烧鸡烧鸭。

2峨眉雪芽

峨眉雪芽,唐时名峨眉白芽、峨眉雪茗。宋明以来,又有雪香、清明香等雅称。自古以来誉称峨眉名茶中的精品。早于公元7世纪中,即以中国十大名茶的显赫地位,著录于茶圣陆羽的《茶经》和李肇的《唐国史补》等古籍之中。

3峨眉山藤椒

峨眉山藤椒,是四川省乐山市的著名特产,其中以峨眉山的藤椒最为出名。藤椒,又名油椒、香椒子,是一种有独特香气和味道的植物,属芸香科,是重要的油料。

4峨眉素斋

佛门认为吃素可以清心寡欲、益寿延年,故在素食上极其讲究。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僧人办的素席较有名。佛门素席是用豆制品、面精、蔬果等为原料,仿荤席的品类、形状而做出的菜肴。不但仿其形,而且仿其味,可以乱真。

5翘脚牛肉

跷脚牛肉汤锅已成为乐山源远流长的地方名食。它的散寒止咳的药膳功能,以脏补脏的中医原理,大大提升了这道地方名食的品味和档次。跷脚牛肉汤锅几经发展,汤味愈加讲究。

6峨眉独蒜

峨眉山独蒜,是四川省乐山市的著名特产,乐山种植大蒜的历史悠久,早就享有三江九叶灵芝草之美称。峨眉山独蒜主要产地在峨眉山山麓、沿峨眉山及周边地区为最,其蒜苗、蒜苔、蒜砣(蒜头)的质量也最好。

7神水豆花

峨眉山的豆花出名,一般是因为这里水好。苏东坡称为云外流春,说泉水是云外流动的春天。用其磨出的豆花,雪白如玉,绵软细嫩,不腻不糟,吃峨眉山神水豆花必须配一碗蘸水,这是吃峨眉山神水豆花必不可少的。蘸水就是神水豆花的灵魂。

8峨眉白蜡

峨眉白蜡,世界珍稀特产,中国传统出口商品。用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峨眉山牌虫白蜡各项指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供销合作总社部标准GH011--80》和200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规定,该产品不仅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而且远销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

9峨 参

峨参与峨蕊、雪磨芋,历来人微言轻峨眉山的三大特产而闻名远近。峨参是补气一类的中药材,游人多当作馈赠亲友的礼品。清代以来的游记中,常把它视作传统特产加以介绍。

10峨三七

峨三七系狭叶假人参、羽叶三七、大叶三七的统称,属五加科的多年生草本。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行医中发现三七,首载入〈本草纲目〉,说三七"止血、散血、定痛"。峨三七同样有止血、散瘀、消肿、定痛的功效。性温、味甘、微苦。

祭月拜月,庆祝丰收

分享、馈送“团圆饼”

家人团聚

祈婚嫁子嗣

燃宝塔灯

账目清结日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祭月拜月,庆祝丰收

  唐宋时期的中秋是一般的社交娱乐性节日,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赏月、玩月。明清时期节日性质发生变化,人们同样赏月,但似乎更关注月神的神性意义,以及现实社会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与经济关系。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明朝北京人八月十五日祭月,人们在市场上买一种特制的“月光纸”,这是一种神祃,上面绘有月光菩萨像:月光菩萨端坐莲花座上,旁边有玉兔持杵如人似地站立着,并在臼中捣药。这种月光菩萨像小的三寸,大的丈余长,精致的画像金光灿烂。北京人家家设月光菩萨神位,供圆形的果、饼与西瓜,西瓜要切割为莲花状。夜间在月出之方,人们向月供祭、叩拜,叩拜之后,将月光纸焚化,撤下来的供品,普遍由家人分食。清代北京祭月有所变化,月光神祃由道观寺院赠送的,题名为“月府素曜太阴星君”。市肆中这天也多卖“月光马儿”,长的七八尺,短的二三尺,顶上有两面旗子,为红绿色或**,对月而供,焚香行礼,祭祀结束后,与纸扎元宝、纸钱一起焚化。

  祭月、拜月是明清中秋时节全国通行的习俗,清代俗谚有:“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清代有特制的祭月月饼,此月饼较日常月饼“圆而且大”。特制月饼一般在祭月之后就由家人分享,也有的留到除夕再来享用,这种月饼俗称“团圆饼”。明清江南以素斋供月,有老南瓜、菱藕、月饼等,旁边放凉水一碗,妇孺拜月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周作人《中秋的月亮》)。此俗来源于六朝时人在八月中以露水洗眼的风俗。那时人们中秋时节相互馈赠的不是月饼,而是盛满百草露的眼明囊(《荆楚岁时记》)。

  各地对月亮神的形象有不同的描述与理解。在福建汀州一带,中秋夜有“请月姑”的习俗,儿女在月下设果饼膜拜致词,请月姑以卜灾祥。浙江诸暨的大户人家在中秋节制作大月饼,杂以瓜果,“叠案供月,谓之‘宴嫦娥’”。苏州家家户户摆上瓶花香蜡,不设月宫符像,望空礼拜,小儿女在“膜拜月下,嬉戏灯前,谓之斋月宫”。江浙一带中秋祭月有“烧斗香”的习俗。苏州所谓斗香,是用细的线香编制成斗状,中间盛香屑,香店制作后卖给僧俗人等,人们在中秋夜,焚于月下,称为“烧斗香”。杭州的斗香,用纸糊成斗状,中间炷香,高的有两尺左右,中秋夜晚祭月时使用。吴曼云《江乡节物诗》:“心字烧残寸寸灰,灵香上请月轮开。斗量毕竟人间少,桂粟薪收万斛来。”扬州小秦淮河,中秋节“供养太阴”,彩绘广寒清虚之府,称为“月宫纸”;又以纸绢作神像冠带,月饼上排列素服女子,称为“月宫人”;然后以莲藕果品祭祀。

  值得注意的是前代拜月,男女俱拜。宋代京师中秋之夜,倾城人家,无论贫富,从能行走的孩童至十二三岁的少年都要穿上成人的服饰,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孩期望“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意思是说请月神保佑早日科举成名。女孩则祈求有一副美丽的容颜,“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宋人推重的是郎才女貌。

  明清以后,祭月风俗发生重大变化,男子拜月渐少,月亮神逐渐成为专门的女性崇拜对象。北京有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明清时代北京中秋节新添了一个节令物件——彩兔。明代“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清代昵称玉兔为“兔儿爷”,人们用沙土作白玉兔,装饰以五彩颜色。兔儿爷的制作工艺精美,造型千奇百状、滑稽有趣:有上张伞盖,衣冠楚楚,扮作官员者;有身穿甲胄,手持大旗,扮成武士者;有骑虎者,有静坐者。大的高三尺,小的不及寸。京城人“齐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兔儿爷给市井生活增添了许多的情趣。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着中秋节祭月、拜月的风习。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竖一根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包括: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等四阶段(参看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由此可知,在偏远民族中仍传承着遥远的祭月古俗,在中秋时节人们能够与月神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这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有关。

  分享、馈送“团圆饼”

  中秋节令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中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为了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互相馈赠礼物,月饼就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信物与吉祥的象征。

  月饼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苏东坡曾有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节物重在赏新,如尝石榴、枣、栗、桔、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还没有将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在明朝初年中秋已有食饼习俗,但尚未称月饼。据《客座赘语》记载,南京有一位铁冠道人道术高明,能预知未来事。明太祖对此不以为然,于是召见道人问道:“今日我有何事?”对曰:“太子某时进饼。”这天正是中秋之日,太祖遂命人将道人锁在房中等待验证。等到那个时辰,太子果然来进奉饼食。宫廷中秋太子要向父皇进献月饼。民间城乡更是以月饼为节礼互相馈送。

  先看明代京城“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这种面饼大小不等,呼为“月饼”。月饼的制作在明代后期的北京已经十分考究,价格也不便宜,“市肆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清代北京中秋祭月除香灯品供外,就是团圆月饼。清代后期北京出现了品牌月饼,前门致美斋的月饼为“京都第一”。一般供月的月饼到处都有,大的直径有尺多长,上面绘有月宫、蟾蜍、玉兔等图案。北京月饼有祭祀完后分食的,还有一种吃法是将月饼留到岁暮除夕“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苏州人家同样以月饼为中秋节物,相互馈遗。清代杭州依然传承明代节俗,“中秋食月饼,夜则设以祭月,亦取人月双圆之意耳”。

  现代月饼生产形成地域风格,有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甬式月饼等,它们在月饼内馅、月饼形制及加工方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京式月饼为酥皮、冰糖馅;广式月饼以糖浆面皮为主,有酥皮、硬皮两种,分咸甜两味,馅有肉类与莲蓉、豆沙等;苏式月饼也是酥皮,饼馅常用桃仁、瓜子、松子,配以桂花、玫瑰花等天然香料;宁波的甬式月饼也是酥皮,多用苔菜为馅。传统月饼糖多油重,近年来多流行以果类为馅的低糖月饼。

  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从而实现对亲族关系的再确认。中秋月饼有具体的吃法,一般民间切月饼都要均匀切成若干份,按人口数平分,每人都享受到月饼的一块,象征家庭成员是团圆的一部分。如家中有人外出,便特地留下一份,象征他也参加了家庭团聚,这块月饼留待除夕他回来享用。这种以饮食团聚家人的方式是中国人所特有的文化习惯。

  家人团聚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

  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从而较早形成了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员的团聚成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节日就为民众的定期会聚提供了时机。在传统年节中都不同程度地满足着人们团圆的要求,如除夕的“团年”、重阳的聚饮等。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特别的“团圆节”。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前述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是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社会乡族观念增强,同时也因为人们在世俗生活中更加认识到家族社会的力量,因此人们在思想情感上,对家庭更为依恋。秋收之际的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值得注意的是中秋节民间尤其重视夫妇的团圆。出嫁的妇女中秋要赶到娘家与父母团聚,当天又必须返回夫家,与夫君团圆。俗语云:“宁留女一秋,不许过中秋”。

  祈婚嫁子嗣

  中秋正值秋天收获的季节,民间在对神灵酬谢的同时,也祈求着生殖的力量。

  上古“合男女”是秋收后的主要人事活动,古代秋社中的祈子仪式就是这一活动的时间规范。中秋节出现以后,男女相会,祈求子嗣习俗逐渐转移、合并到中秋节俗之中。妇女对月祈祷与月下出游大都与婚嫁子嗣相关。中秋夜游玩月在宋代已经流行,明代亦盛,特别是在江南苏杭地区,杭州西湖“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苏州夜游盛况,由明人张岱《虎丘中秋夜》描述可知:“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麕集”。清代以后俗称为“走月亮”,中秋之夜,妇女可盛装出游,踏月访亲,或逗留尼庵,深夜不归。“走月”是民间妇女的解禁日,在“结伴闲游”的背后隐含着祈求生殖的意义。据同治《江夏县志》记载,中秋夜江夏城中滋阳桥特别热闹,桥上的石龙首成为出行**争相抚摸的对象,为的是能得到媒神的恩惠,祈子的意义十分明显。近代南京盼望子嗣者,先游夫子庙,然后过桥一行,说是可以如愿。近代湘潭一带,中秋游宝塔的习俗,也与“走月”一样,祈求着人类的生殖与健康,当地传唱这样一首歌谣:“八月十五游宝塔,带起香烛敬菩萨。老人家青头发,后生子有财发,堂客们生个胖娃娃,满妹子对个好人家。”

  “摸秋”或者称“偷瓜送子”是南方地区普遍流行的中秋祈子习俗。人们在中秋之夜,到田间“偷”瓜,然后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将描画成婴儿模样的冬瓜或南瓜送给婚后数年不育的夫妇,以求瓜瓞绵绵。浙江西安县“偷摘瓜芋,以衣襟囊之送新妇家,曰‘献生子’”。有的地方夜中摸索的不是瓜果之类,而是瓦片、石子。如安徽怀宁,“是夕,城中妇女率至枞阳门内,百子庵前、鹭鸶桥畔摸索砾块占子,石为男,瓦为女焉”。两湖地区亦普遍流行中秋之夜到田间“偷”瓜的习俗。偷瓜菜的地点,青年男女各有自己的选择,一般都去到意中人的园中去“偷”,偷时嬉笑打闹,引出自己的情侣,共享“偷”的幸福果实。

  燃宝塔灯

  明清时期,民间还有在中秋之夜燃灯的习俗。

  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另外一种是素馨茉莉灯,这种灯香气四溢。在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都有砌宝塔灯的习俗。江西清江,中秋多镂瓜作灯,其形似月。儿童堆砌瓦砾作浮图(佛塔),中置薪柴,点燃,“四面玲珑,如火树”。湖南宁乡小儿堆宝塔,中间焚烧,“以红透为吉兆”。安徽庐江“小儿堆瓦砾为浮图,敲锣鼓,谓之闹宝塔”。这些燃烧塔灯或闹宝塔的民俗行为,都有着借助佛家力量,求取生活平安的意义。

  账目清结日

  中秋之夜,在文人雅士看来是赏月的良宵,在农家为占卜来岁气候天象的时日,在妇女眼里是难得的嬉游之夜,在工商民户那里,却是一个结清钱债的日子,“凡钱债至五月节、八月节,必清结,谓之节关,而中秋视端午尤重”(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秋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算账日,也是老板与雇员续约或终止契约的时日;债务人愁眉苦脸想方设法捱过此节,店家伙计也担心在晚间盛宴之后被告诉明天不要再来,对于这些人来说,中秋节就不那么令人兴奋了,过节对他们来说就是过关,所以“节关”之说,十分妥帖。中秋节在这里演变为工商社会的时间段落标志,显示了节日对经济社会的调节意义。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中秋经历了文人赏月雅趣、民间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心吃月饼、却无心看月的俗趣,节俗形态从古至今发生了重大变化。明月依旧,人心已非。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史,也就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为什么会有鬼节的存在?

七月十五中元节,人称鬼节。其实,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民俗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