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介绍一下佛经中的各种咒语,及分别是干什么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3收藏

谁介绍一下佛经中的各种咒语,及分别是干什么的?,第1张

其实佛教当中并没有咒语。在佛教发展的后期产生了密 宗,是根据本土的苯教结合了佛教的方法以及其他的教派出现的。而印度的佛教则是结合了印度教产生了咒语。咒语大致分成两类一种是根据语义,语音,仪轨等等产生种种神通的,这类叫做咒所成神通。第二种是通过连续严密的一句接着一句的持咒获得内心的平静,因为杂乱的念头在持咒的过程中是升起不了的。大致是这样两类咒语的划分,但是还有一种叫做护卫的咒语,这种虽然叫做咒语但其实只是一些鬼神天人的名字,在经典当中记载,天人来到佛陀的面前对佛陀说,如果有佛弟子念诵他们的名字,他们将会保护这位佛弟子。

《清心普善咒》,真正的曲名叫做《普庵咒》,是普庵禅师所作普庵咒与琴乐

普庵咒之谱于琴上非常普遍。从明朝万历至民初共有四十多部古琴谱集刊载。由于有些琴谱或题为〈释谈章〉,或题为〈普庵咒〉;而谱式也各有差异。因此引起人们不少的猜疑。究竟它们是同名异曲?同曲异名?或异曲异名?其实,大部分琴谱集的〈释谈章〉或〈普庵咒〉皆源于普庵禅师咒语,是能伴配辞咒的琴歌。在近四百年的传习过程中,由历代琴人或加工,或缩减,或变奏,因而演变成今日三种普庵咒琴曲:可配以辞咒诵唱的廿一段〈释谈章〉;可配以辞咒诵唱的十三段〈普庵咒〉;以及纯器乐化的琴曲〈普庵咒〉。

这里须要厘清一个概念:琴曲〈释谈章〉的标题是源自普庵禅师咒语原题目:“普庵大德禅师释谈章”,所以大部分琴谱皆以此为名。至于琴谱上常出现的附注:“即普庵咒”,应该是指琴曲的内容,即附辞乃是普庵禅师咒语。并不是另有一曲题为“普庵咒”。

明代普庵咒琴乐

明代刊载普庵咒琴曲的谱集如〖表三〗。从〖表三〗可以观察到:

一、明代大部分琴曲都以“释谈章”为名,并附有辞咒。其中只有《松弦馆琴谱》题为“普庵咒”,而且把琴谱与辞咒分录。另《陶氏琴谱》题为“悉昙章”,实为“释谈章”音转。

二、各谱不论有无标示段落,都完全符合普庵禅师咒语的结构;即佛头、起咒、一回、二回、三回及佛尾。起咒又可细分为咒首和咒身-合尾两部;每回分六段,前五段是回身-合尾组合,第六段是咒身-合尾的重复。这里要注意,一个共同的合尾乐段把起咒和各回贯穿起来。

为了对普庵咒琴乐的来源有个彻底的了解,有必要把明朝万历至天启年间,几份较原始的谱本加以详细分析。这里选取了《三教同声》、《阳春堂琴谱》、《松弦馆琴谱》、《太音希声》、《伯牙心法》和《理性元雅》六部谱集所刊载的普庵咒琴谱,按咒语的结构分为段落,以各乐段的主要弹奏法和取音的徽分范围,制成〖表四〗。另将主要乐段的音乐主题制成〖谱三〗、〖谱四〗和〖谱五〗。(本文所据古琴谱本,除特别注明外,均以《琴曲集成》为本。)通过统一的对照比较,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一、起咒和各回各段的音乐,在旋律与节奏方面都很接近。(〖谱三〗以咒身、合尾和第一回的回身为例)各谱的不同点只在于指法的应用与取音徽分的差别。其中《三教同声》、《阳春堂琴谱》和《松弦馆琴谱》在段落间的变化不大,大都是重复再作。《太音希声》,《伯牙心法》和《理性元雅》则有明显的差别,泛音乐段的穿插,以及各段间取音徽分的移动。

二、佛头的音乐〖谱四〗,明显地存有两组不同的旋律:《三教同声》、《阳春堂琴谱》、《松弦馆琴谱》为一组,《太音希声》、《伯牙心法》、《理性元雅》成另一组。前组指法以勾剔为主,后组则全是撮奏。

三、佛尾部分〖谱五〗,旋律上《伯牙心法》和《理性元雅》基本一样,《太音希声》则在结尾句和前两谱相同。至于其他各谱就没有共同之处。在指法上,《三教同声》以勾剔为主,《阳春堂琴谱》前半部是撮奏,后半部改为泛音奏;其他各谱则全都是泛音奏。

四、依各谱的严密性与系统性观察:谱式是随时间的推移,从简单变为复杂;从松懈趋向严密;从随意转为刻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上述各谱是依两个系统传承发展的。

系统 1:《三教同声》…《阳春堂琴谱》…《松弦馆琴谱》

系统 2:《太音希声》… 《伯牙心法》… 《理性元雅》

这时期还有几部刊载普庵咒琴曲的琴谱:《乐仙琴谱》是和《伯牙心法》完全相同的。《陶氏琴谱》除了佛尾有些少差别外,也和《伯牙心法》相同。这三份谱可视为同一。《古音正宗》除了佛头旋律依据系统1,其主部却依系统2。尤其是佛尾完全和《伯牙心法》一样,无疑这是两个系统融合的开始。

《三教同声》与《太音希声》琴曲〈释谈章〉

《三教同声》谱前有时人郑邦福于明万历壬辰年(公元1592)写的序。言及纂辑者张德新“素精琴理,凡可持诵讽咏之者,悉能披之于丝。”这是肯定张德新有能力以琴伴配辞章的。同谱刊载的〈明德引〉和〈孔圣经〉,有同辞琴歌刊于杨表正撰的《重修真传琴谱》(万历乙酉年,公元1585),题为〈大学章句〉。两曲的辞完全相同,琴伴奏则各异。至于另一首〈清静经〉则不见于其他琴谱。由此看来,这几首琴曲出自张德新的可能性很大。就如序中所强调“欲联三教以同声,何其所志之弘也。”张德新是有目的地选取儒释道三家有代表性的辞章经咒谱之于琴,以昭于世的。

《太音希声》刊于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由钱塘陈大斌编撰。陈大斌师承后期的浙派李水南(浙江德清人),弹琴五十多年。因陈大斌乃寒士,《太音希声》是由一班士绅资助刻印,书成已是晚年了。〖注七〗这是为什么明万历己酉年(公元1609),杨抡编印的《伯牙心法》所刊载的〈释谈章〉比之晚出的原因。

据陈大斌在〈释谈章〉谱前所作题解言明:“此曲乃李水南所作,始无此律,继缘崇德希周吕选君好佛老,令水南按律构音,未传于世。不佞受之久矣,自万历戊寅灾梨,以广其传。”万历戊寅即公元1578年,那么李水南当在之前创作〈释谈章〉的。李水南善作曲,尚有作品〈清夜闻钟〉、〈苍江夜雨〉等(据《太音希声》的〈圣贤流授曲操目录〉)。另《太音希声》亦刊载有李水南作的〈静夜谈玄〉。这是按道家经文敷衍而成的,按其题解,是在明嘉靖丙辰年(公元1556)创作。由此可知,李水南应当活动于明嘉靖万历年间。

看来李水南创作〈释谈章〉之说也是可信的,而其成曲的年代可能会比张德新更早。这之间是否有传承的关系呢?比较这两份谱,佛头与佛尾的明显差别已不在话下;而乐曲的本部虽然相近,但是在细节上差异就大了。尤其是谱式,时间上可能比较晚出的张德新谱反而比李水南谱更原始。这就不存在谁承袭谁的问题。相信这两首曲是在相互隔离的情况下,各自独立地创作出来的。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冒出来:为什么普庵咒传诵了近四百年,才突然在明朝万历这年代出现以琴伴配咒语的灵感,并引起众多琴人竞相传习?这是否存在某些外在因素?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是明代佛教的兴盛而使人们兴起以经咒入琴的风气。然而根据现存明代的琴谱集,有关佛教的琴曲,除了普庵咒琴乐外,似乎只有《太音希声》中的〈心经〉而已。反之,以琴伴和儒道经典就比较多了。在《三教同声》的序中,就有提到张德新以琴伴配普庵咒时的疑虑:“吾儒与道家者流,其习于琴久矣,乃佛氏以音声色相为邪道,则谈章之谱碍无悖于本旨乎。”这应该是当时一般琴人或士人的观念。这也证明张德新是为了“联三教以同声”才首次尝试以佛咒入琴的。

至于李水南作〈释谈章〉,亦非出于自己的本意。《太音希声》的题解就言明:“继缘崇德希周吕选君好佛老,令水南按律构音,未传于世。”他是受人所托,才把普庵咒谱于琴上,事后也不很重视。反而是由陈大斌学得后才传播开去。

福建南音〈普庵咒〉与普庵咒琴乐

说到‘外在因素’,就要重提第一章讨论过的福建南音〈普庵咒〉了。试把《三教同声》和《太音希声》两份〈释谈章〉乐谱和福建南音〈普庵咒〉乐谱放在一起〖谱六〗,它们的旋律是何其相似,可以说是相当一致的。

虽然我们不知道福建南音〈普庵咒〉产生的确切年代,但是从以下几点说明可以肯定它的出现必定早于普庵咒琴乐:

一、福建南音〈普庵咒〉的佛头与佛尾,没有音乐伴奏,在音乐的结构上比普庵咒琴乐原始。

二、福建南音〈普庵咒〉的题目和咒辞文字,是直接仿照寺院经咒的形式。

三、福建南音〈普庵咒〉的音乐素材是直接源自南音的‘寡北’滚门。

这也意味,从另一个角度看,普庵咒琴乐的主体音乐是来自福建南音;而佛头与佛尾的音乐则是由琴人后来加上的。也就是因为这样,明代的普庵咒琴乐才出现了两个系统:即张德新作的《三教同声》〈释谈章〉系统和李水南作的《太音希声》〈释谈章〉系统。

当时的情况很可能是这样:

一、崇德希周吕选君曾听过福建南音〈普庵咒〉,因而委托李水南在琴上奏出。李水南是浙江人,与福建为邻。他应该对南音不会陌生,就将福建南音〈普庵咒〉直接汲取,谱成琴曲〈释谈章〉。

二、张德新是新安人,属于安徽,去福建稍远。但是,序《三教同声》的郑邦福,当时是福建按察司副使;而直接传承《三教同声》〈释谈章〉的《阳春堂琴谱》撰辑人张大命,是家在福建建溪;这是否意味着当时的张德新也很可能活动于福建,从而接触过南音。所以,当他要谱《三教同声》时,就很自然地依据福建南音〈普庵咒〉敷衍成琴曲〈释谈章〉了。

当然是如法的,是佛经里佛亲口所说的,那些不承认的人都是诽谤啊,千万不要相信。

读音不一样是因为咒字都是古代的翻译的,古代汉字的读音和现代的难免有巨大的差别,所以到了现代声音根据各自的师传就有所差别了,但是按照哪种师传都是可以的。

《棒喝狮吼》:

○在持咒时,是否咒音不准便修持无效呢?

◎持咒的时候,如果能依据最准确的梵文咒音诵持,自然是最好不过的。如果不能的话,只要能依自己师长的教授发音而至心诵持,则也是可以的。在准确发音及信心这二者之间抉择,信心绝对是较发音正确来得更为重要。修持的人,不论是修咒或持号,如果对师长的教授及修持的法门有所怀疑,则不易得到甚么成就。衲并非说正确的发音并不重要,也不是叫大家可以随便怎样去发音。衲只是想指出,对咒及师长的教授之信心才是成就的关键,发音是否完美正确只是次要的因素而已。在古西藏,曾经有一个叫做'固青达查华'的伟大行者。这个行者专修一种叫做'普巴金刚'的密法,拥有各种奇妙的神通力,在修法的时候,他一边持普巴金刚的真言,同时手持一种叫做'普巴杵'的尖锥形法器。因为持咒的力量,这位行者可以用'普巴杵'在大岩石上随意切划出深刻的痕迹,情况就好似我们用刀子在豆腐上切割那般。有一天,著名的萨迦班智达大师(注:十二世纪的佛法大师,萨迦派五祖之一)遇上了固青达查华。在讨论修持之对谈中,大师指出这位行者专修的真言发音有误,正确读音应该是'唵 班渣奇里奇啦呀 吽呸 ',但行者却把它错误地念成'唵 班渣几里几啦呀 吽呸 '。在大师离开以后,固青达查华便放弃了错误的一贯读音,开始以标准的发音持咒,却发现他的'普巴杵'不再能穿入石中,这是因为他对咒音起了疑心。后来,这位行者决定维持一贯的信心及以往的发音,他的能力又再回来了。这件史事告诉我们,咒音是否完美正确只是其次,信心才是最重要的成就关键!顺带一提,固青达查华修法时用'普巴杵'在大石上划切,这些表面上有无数刻纹的大石现在已成为西藏的朝圣地点。在西藏,很多大师的说话及念诵都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但他们的弟子在学咒后至心持诵都有成就!所以,我们故然要尽力学习正确的梵文咒音,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对诵持的咒有很大的信心!

你怎么问个问题就连怒带骂的呀?干什么呀,的确如果是像你这样的凡夫的话,叫你张三李四你当然不会答应还会骂人,但是佛菩萨和你可不一样啊,无论你叫他什么,只要具备信心的话他都会答应。如果和你一样脾气大的话还叫什么慈悲呀?如果和你一样动则骂人的话还叫什么佛菩萨呀?佛菩萨和凡夫怎么能没有分别呢?

拿阿弥陀佛来说,阿弥陀佛是梵语,真正的梵语音应该是阿密达。佛真正的梵语音应该叫布达。可是千古以来我们汉地的佛教徒都是这么念的,往生的也比比皆是呀。谁能保证经上的每一个字都完全符合印度古音?不可能的。但是能不能成就呢?肯定能。否则你必须要承认我们汉地的净土宗佛教修行者,那些念佛的人一个成就的也没有。

只看过佛经上讲一切唯心造的没听说过佛经上说一切唯读音造的。

如果你再非理谩骂乱扣帽子的话,我们大家也都不要再讨论下去了。

嗯,把骂人话都删掉了呀而且还知道匿名提问,很好,不过你所谓的虔诚学佛人不是像你这样的骂街能手吧。

谁介绍一下佛经中的各种咒语,及分别是干什么的?

其实佛教当中并没有咒语。在佛教发展的后期产生了密 宗,是根据本土的苯教结合了佛教的方法以及其他的教派出现的。而印度的佛教则是结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