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的故事源自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6收藏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史记》是汉朝史家司马迁所著的历史巨著,记载的是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至西汉时期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事件。史记是一部名著,一直保存完好,从西汉一直传承至今,并不是在哪里“发现”的。而且,史记也并不是唯一的记载中国古代历史的史书,在史记之前的尚书、诗经等文学作品和春秋时期诸子和神话中,都有中国远古历史记载,而《春秋》《左传》等史书也先于《史记》记载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史记之后,各个朝代都有史官修史,并保存下来大量的各个朝代的历史,民间还有一些非官方的历史记载,即所谓“野史”,因此,说“我们的许多历史都是从史记中了解的,或是通过《史记》的指引进行考古发掘、考证研究中国历史的”,这样的说法并不很确切。

被刘勰《文心雕龙》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赞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的作品是《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二、赏析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汉族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现在一字千金的意思是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是称赞一篇文章在诗文或书法作品极为精妙,不可多得,还可以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而在古代这个词可不是这个意思,并且确实是一道悬赏令。一字千金最早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里面说到:“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而这就有一个典故了。

公元前239年,也就是战国末期,卫国的大商人吕不韦,来到赵国经商,经商过程中资助过秦庄襄王,还把他的妾赵姬送给了秦庄襄王当做妻子。后来秦庄襄王继位,为了报答吕不韦,便封吕不韦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当时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光他的奴仆就有万人之众。三年后秦庄襄王因病去世,太子接过王位,这太子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当时行政大权全掌握在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不同于春秋时期,战国诸子百家争鸣。而且当时养士之风甚盛,影响力很大的战国四公子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不甘落后,而且影响力、国家地位、自身财富也并差于他们,于是也养了三千门客。这些门客就是吕不韦的智囊,专门帮吕不韦出点子巩固政权。同时吕不韦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决定与他的门客一起著书,把门客的各种见解编写为文字,汇集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就是大名鼎鼎的《吕氏春秋》,堪称“战国风云录”。

为了彰显这这本书的惊艳,吕不韦派人把这部书手抄了一份贴在咸阳的城门旁。不仅如此,还在旁边加上了一道悬赏令:有谁能在书上加一个字或减一个字,就赏一千金。人们都知道吕不韦是秦国最有权势的人,哪有人敢对这部书删减一个字。所以吕不韦就是用了一次营销手段,“一字千金”实际上也没有人拿到。  

一诺千金形容说话极有信用。语本《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楚 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 季布 一诺。’” 唐 李白 《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诗:“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二折:“我从来一诺似千金重,便将我送上刀山与剑峯,断不做有始无终。”《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姑娘纵然不便一诺千金,一定是两心相印。”

一饭千金 汉 韩信 少贫,在 淮阴城 钓鱼,有漂母见其饥,饭之。后 信 为 楚王 ,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后称受恩重报为“一饭千金”。 唐 沈亚之 《旌故平卢军节士》:“夫举食於人,当渴饥之望也,一饭千金,未足者不能十金。”

一字千金的典故是由吕不韦而来的。

战国末期,卫国的大商人吕不韦,他到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并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异人为妻,待异人继位后,便封吕不韦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吕不韦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让这些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各种见解写成文字,并把它们汇集起来,编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题名《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的历史地位

1、经学价值

《吕氏春秋》重视天人之学,以十二月纪为纲组织全书,实际上已将传统的月令内容系统地纳入了经学的体系,并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了经学的范畴。这点相对于汉人的经学而言是超前的,在中国文化史上还是首次。

2、史学价值

《吕氏春秋》确带有很强的文化史的性质,与一般的诸子书有所不同。其中的专篇,特别是十二月纪和有关音乐史、军事理论及农学文献的部分,都是大别于他书的文化史料,其价值历来为学者所重;而书中全部论述所包含的大量现实材料,广泛涉及春秋战国时代人文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或为本书所独有,或可与他书互参,在今也都有着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史记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八十五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彊,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译文:在那个时候,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而互相倾轧。吕不韦认为秦国强大,感到不如他们而羞耻。也招来了文人学士,对待他们很优厚,因而食客有三千人之多。当时诸侯中有很多辩才之士,像荀卿这一般人,著书立说遍布天下。吕不韦就要他的门下食客每人记下他们所闻知的,综合他们的言论而完成八种览、六种论、十二种纪,一共有二十多万言。认为可以具备天地万物古今的情事,称它为《吕氏春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在上面悬挂千金,请诸侯的游士宾客中若有能够增加或减少一字的人就给他千金。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iǎn gù。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下面是我整理的一字千金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一字千金的典故故事 篇1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作,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一字千金的典故故事 篇2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为《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

"一字千金"的故事源自谁?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