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各种对联手抄本
1、夜壑泉归,渥洼能致千岩雨;晓堂龙出,崖石皆为一片云。
2.佛亦爱临安,法像自北朝留住;山皆学灵鹫,洛迦从南海飞来。
3.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4.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
5.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显方圆。
6.休萦俗事催霜鬓;且制新歌付雪儿。
7.望重不宜居闹市;书成恰似入名山。
8.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
9.月圆人共圆,看双影今宵,清光并照;客满樽俱满,羡齐眉此日,秋色平分。
10.未闻安石弃东山,公能不有斯园,贤于古人远矣;漫说少陵开广厦,彼仅徒怀此愿,较之今日何如。
11.风流顾曲情如绪;寥廓横空鉴若华。
福清名人与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被赞誉为“诗中之诗”。 它作为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文学形式,不仅在我国灿烂的文化艺术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我国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放射着奇异的光彩。对联有着很高的实用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历来被世人所喜爱。在福清,历代不少名人都与对联结下了不解之缘。关于他们与对联之间的逸闻趣事颇多,今收集几则以飨读者。
一
明万历内阁首辅叶向高与陈达公交情深厚。陈达公是闽县大义乡人,曾任山西巡抚和雁门三关提督等职。有一回,叶向高回福清省亲,途中顺便去拜访已告老还乡的陈达公。陈达公见好友来,忙备酒款待。席问,陈达公以招待不周,语带歉意地说了句:“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略为沉思,应了句:“客官寓宦宅,富室宽容。”两句遂成一对绝联。此对联共用18个宝盖头部首的字,令人称奇,而且含意贴切,对仗工整,实为不易。后人曾将这副奇联刻在大义祠堂内。
该联另有一个故事。说是明天启元年的某一天,叶向高外出路过福州西门洪山桥,便去探望门生、新科状元翁正春。天色将晚,翁正春看老师兴趣正浓,遂有留宿之意,即兴出一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心想,这虽是一句客套话,但句中每字尽为宝盖头,不由暗吃一惊。他思索片刻,便对道:“客官寓官宦,富室宽容。”此联上下都是宝盖头字,构思巧妙,情趣俱佳。当晚,师生俩对坐吟诗作对,至深夜方才歇宿。
第二天吃过早饭,叶向高辞别,翁正春送行。他俩经过一个池塘时,见池中鸭泳鱼跃,叶向高便对翁正春说:“状元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他指着池塘说:“你看,‘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翁正春不意被将了一军,正寻觅对句,忽见池塘中跃起一尾鲜鱼,约有一尺来长,于是笑答:“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说完,两人相视大笑。
此联之妙在于,“数数”是动词,迭字,“数”是名词,“数数数”即数数鸭的数目。“量量”是动词,迭字。“量”是名词。“量量量”即量一量鱼的身长。这副对联技巧性很强,读来饶有兴味。由于人们对这两位乡贤十分敬仰,此联便在民间口碑相传直到现在。
相传,叶向高在入仕之前曾到石竹山祈梦,结果得了一个梦。梦见一副对联,联曰:“富贵无心想,戊戍两似成”(一说“富贵无心想,功名两不成”)。叶向高心想坏了,这对联说自己今生富贵无望。但叶向高毕竟是读书人,并不将这件事放在心上,直到后来他衣锦还乡,宴请家乡父老时才又想起这件事,因此笑着对大家说:“你们都说石竹山祈梦如何如何的真切,我看不然。”席间,一长老说何出此言?叶向高遂将年轻时上山祈梦的事说了。不料长老听后哈哈大笑,说:“这梦祈得真,你真是枉读诗书了,连这梦也解不开。”
二
明代进士、龙田镇上薛村人薛廷宠,曾弹劾过权奸严嵩。薛廷宠童年时家境贫寒,整天耕天酝地。有一天,他挑着秧苗走在窄小的田梗,远远看见一个人挑着担子迎面走来。正当薛廷宠左右为难之际,来人放下担子说:“假如我出一个上联,你能对得上,就给你让路。”薛廷宠一边答应,一边放下秧苗筐。只见来人若有所思,随即道出上联:“稻草捆秧娘揽子。”薛廷宠见来人挑的是笋担,就想起生母不幸早逝,自己随父艰难度日的情景,不禁触景生情,随口对出下联:“竹担挑笋父背儿。”
下联对得通俗而巧妙,足见薛廷宠思维敏捷。来人听后大喜过望,赶紧拨开竹笋,抱出一大堆书,对薛廷宠说:“果真名不虚传。我把这些书送给你,望你来年造福黎民百姓。”
原来挑笋者是长乐的一个读书人,只因屡试不第,遂对功名心灰意冷。有一次听说薛廷宠聪颖过人,特地从家乡赶来面试赠书。薛廷宠后来入朝为官,果然不负众望,勤政廉洁,造福百姓。
三
祖籍福清的民族英雄林则徐27岁中进士后,又选拔入翰林院攻读三年。他积累丰厚的学问,为诗为文为联皆金声玉振,文采斐然,且意境开阔,富感染力。
福州南后街林则徐纪念馆的大厅有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据说此联是他任钦差大臣、两广总督时,题写在总督府书堂的。上联讲团结众人,不要计较别人的小缺小失,下联讲坚持原则,排除私欲才能刚直不阿。这副有名的对联,就是林则徐人格的写照。“有容”的是大海;“无欲”的是峭壁,只有林则徐这样不凡的人物,才写得出这样别致独到的官衙联来。这副对联后被林则徐做为座右铭。
林则徐在云贵总督任上,因病回乡休养时,题写过一副对联:“郊原雨足云归岫,台阁风清月在天”。这副对联看似写景,实则抒发自己的襟怀。史料记载,林则徐晚年曾在故居题写几副对联堪称绝对,如:“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材天或恕;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炳烛老犹明”。
封建时代,许多官员往往在各级官署门口贴上自撰的对联。这类对联多有施政纲领的味道。由于撰写者的经历不同,抱负不同,处世态度不同,所撰对联内容也大异其趣。林则徐任江苏廉访使时,曾将“求通民情,愿闻己过”的对联贴在大门两旁,以表现自己的为官之道和政愿。
林则徐的对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如“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文句质朴而神韵俊逸。他题福州西湖李纲祠的楹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字字感人,忠心可鉴。
林则徐曾写过一些有个性化的对联。他有一副谈钱的联,很值得玩味:“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才,益增其过。”此联既冷眼,又超然,颇耐人寻味,现在仍经常被人们引用。
林则徐悼关天培的挽联:“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空教孤注躬尽瘁;双忠同坎,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悲愤沉痛,令人叫绝。据传,这副挽联送到关天培的家乡江苏淮安时,关母请当地最有名的书法家周木斋书写。周木斋说,林大人这副挽联令我肃然起敬,但我不敢写“何人”中的“人”字。周木斋心知这是指皇帝的心腹大臣穆彰阿、琦善等,怕写下去惹祸。关母不得已,只好把“人”改为“时”。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林则徐少年时的巧对。有一回,老师带学童们游鼓山,爬上鼓山绝顶峰时,一派天风海涛,令学童们兴奋不已。老师以“海”为题,出一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让大家对下联。没多久,少年林则徐首先对出了下联:“山登绝顶我为峰”。上联写站在鼓山上,可以望见无边的大海,海的尽头,就是天了,海天相连,气魄可够大的,寓“学海无边苦作舟”之哲理。林则徐的下联以脚踏绝顶峰,一览天下小,抒发了凌云壮志。上下联平仄、对仗都很工整、和谐,意境更佳。此联后来刻在马尾罗星公园内。
林则徐年幼时即聪明过人。有一次,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路过一池塘,见一群人正在观看池塘里游来游去的鸭子,欲作对取乐。其中有个人出了一上联:“母鸭无鞋空洗脚”,却没人对得出下联。此时,在旁的林则徐思索了一会,对道:“公鸡有髻不梳头”。众人听罢,无不拍手叫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为自己创作的一副勤勉对联。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禁烟失败,被遣戍伊犁。在离开西安时,他留给家人这副对联,表达了自己在逆境中义无反顾、舍身报国的激烈壮志和坦荡胸怀。1990年,视察广东,曾手录此联题于虎门镇林则徐销烟之处。在我市海口镇岑兜村的林则徐纪念馆内,也有手书的这副对联。
日前,泉州郑成功研究会专家发现一个珍贵的手抄本。该手抄本有一副林则徐缅怀郑成功收复台湾而为台湾延平王庙题写的庙联:“天地间有大纲,耿耿孤忠,守正朔以挽虞渊,祗自完吾志节;古今来为创局,茫茫荒岛,启沃壤而新皈宇,犹思当日艰难”(虞渊:传说日落之处,在此指衰亡败落;新皈宇:重整收复之地)。这副对联歌颂了郑成功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即反清,率大军北伐,直逼南京;另一件是率师收复台湾。
四
福州的楹联大师梁章钜与林则徐是一对好友。梁章钜与他互赠对联一时传为佳话。梁章钜赠林则徐最有名的一联是“麟阁待劳臣,最难西域生还,万顷开荒成伟绩;凤池诏令子,喜听东山再起,一门济美报清时”。林则徐获得梁章钜此联后,也答赠了一联,曰:“曾从二千石起家,衣钵新传贤子弟;难得八十翁就养,湖山旧识老诗人。”
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革职,后又被充军到新疆。林则徐被重新起用之时,其子林镜帆也被朝廷选拔为翰林院编修。听到这些喜讯,作为朋友的梁章钜便写下上面的对联以表恭贺。而梁章钜初入仕途所任官职是知府,相当于汉代郡守(俸禄为两千石)的地位。他的儿子梁恭辰和父亲当初一样,初任官职是杭州知府,所以叫做继承衣钵。林则徐的对联是回赠给梁章钜的。两副对联可以看出两个老朋友亲密无间的友谊。
五
当你从黄檗寺前拾级而上时,会看到大厅前壁有一副对联:“黄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关于这副对联的来历,流传着两则佳话。
黄歧是明朝时黄檗寺的总务。他给寺里立了一条规距:晚上点灯,做私事用自己的油,办公事才能用寺里的油。他自己做总务,公是公,私是私,从来不含糊。每逢他有私事非得晚上做不可又没有油时,也只好向别人借,不肯动用公家的油。当别的和尚来借点公家的油时,他也总是婉言谢绝。黄歧几十年如一日,清明廉洁,众口皆碑。
宝寿是黄檗寺管仓库的和尚。有一天,住持病了,就叫一个小和尚到宝寿那里拿一片生姜来烧汤喝。宝寿不肯。这小和尚就回去禀报住持。住持深为感动,连声说:难得!难得!”就叫小和尚拿了钱去买生姜。这件事被人们传为佳话。后来,黄檗寺的和尚们为了不忘前辈的好传统,就以这两则佳话写成了一副对联,挂在堂大厅的前壁上,保留至今。
六
翁独健(1906—1986年),原名贤华,为我市三山镇瑟江村人。曾任燕京大学代校长、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主任、中科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是我国著名史学家、教育家。他精通多国文字语言,为蒙元史泰斗,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
吴世昌(1908—1986年)乃我国文学史研究家、红学家。浙江海宁人。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亦是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
两位大师名虽如雷,造诣高深,但皆有缺憾。翁独健跛一足,吴世昌眇一目。两人又同住一室,遂在燕园成为趣闻。有一年春节,两位大师的同学邓嗣禹(字持宇,著有《中国考试制度史》等,乃贯通中西之著名学者)突发灵感,戏作对联云:“只眼观天下,独脚跳龙门”,另取《左传》中“盲跛相助”之语为横批。两位大师看过对联后拍案叫绝,直赞这是一副绝对。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对联即“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简介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韵味无穷,篆隶楷草行诸体,或以雄沉劲健、雍容端朴见长,或以俊秀潇洒、温婉流丽为胜,皆给人陶然兴会的雅逸美感。对联则字句凝练,整齐精严,联语字数四言至多言不一,以五、七言律诗及八言文句体为常见,内容涵盖丰富,几诗词、格言、警句、谚语乃至白话文皆可,典丽琳琅,文采映耀,实为照人眼目、字字珠玑的篇章。因此,将书法与对联融为一体,翰墨之中品味美文的诗情哲理,词句之间赏观佳书的风神韵致,诚然是人文艺术的完美体现。古往今来,书家乐以此酬应赠答,文人好将此雅悬斋壁,当是其书文双美、艺趣相生的魅力,令人为之钟情而历久不衰
地灵方可宏化育
土厚始能广资生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桥寨村“福德祠”有这副对联。
桥寨村的祖先于宋代由广西三江辗转迁徙到此地藏身。至今至少已经有600多年以上的历史。
“福德祠”建于何年何代由谁建造如今还是个谜。
这幅对联,产生在哪个年代,出至谁人之手?难以考证。
古代楹联大全(明清手抄本)之十三中,有相似的对联:
地灵宏化育
土厚广资生
中国的对联,最早是春联,历来公认以五代后蜀主孟昶(公元919年—965年)写在桃木上的春联为最早。
孟昶的春联是: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
近几年湖北武汉市江夏区在考古中发现了两副对联,以为是初唐时期作品,突破了以上权威认定,将中国楹联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0多年。
据江夏区旅游局副局长张高荣主编的《新编灵泉志》一书载唐初李道宗撰写了两幅对联,全文如下:
其一:
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
远树凄凉,云起鹤翔含妙理,惟偕骚客搜奇。
其二:
万云归壑许多迂回其神独远;
众水赴溪无数潆洄所见最幽。
以上这两副对联所述皆为江夏区龙泉山景色,其年代比最早的孟昶对联早300多年。
据史书记载,李道宗(公元600年—653年),字承范,唐高祖李渊的侄子,秦王李世民的堂兄。唐太宗即位前后,因有战功,先擢升为刑部尚书,继迁任礼部尚书,后被封为“江夏王”。李道宗死后安葬于今江夏区龙泉山天马峰下。
据《武昌府志》、《江夏(武昌)县志》记载,李道宗在灵泉山(今江夏区龙泉山)建有“紫萼园”。这两副对联即题于灵泉寺大门。
此联已由湖北省图书馆特藏部珍藏。编号为“史地593”的《灵泉志》(共3册)。
还有一种说法:据清人谭嗣同的考证,早在南北朝时期,梁人刘孝绰在本人的门前便写有一副对联,上下联各一句:闭门罢吊庆;高卧谢公卿。
此种说法也有充沛论据,但未被文史权威釆信。
中国楹联学会又有人以为,中国的对联在三国时期就已存在: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三国志魏书》
还有人说,中国对联在上古时期便已产生,如:谦受益;满招损。《尚书大禹膜》
但多数专家以为,此类对句虽是工整,但皆是存在于诗文之中,尚末独立成文。只可叫作对偶句,或者是对联的雏形,不可称为对联。
最早的对联:
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在江西庐陵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
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
扩展资料: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对联
清代各种对联手抄本
本文2023-11-03 20:41:0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7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