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钧老祖是谁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5收藏

鸿钧老祖是谁啊?,第1张

鸿钧道人是明代小说《封神演义》的角色之一,是明朝小说作者许仲琳捏造的人物,现常出现在网络玄幻仙侠类小说以及一些邪教信仰中,也是网络游戏的角色之一。

中国神话与正统道教没有此人,而时至今日道教也依旧不承认鸿钧在其神系中的存在,道教多次驳斥鸿钧邪说,佛教也辟谣了鸿钧。

扩展资料

小说之流传,毕竟要比《正统道藏》里的神仙传记要普及,于是有人误以为真,以之来衡量三洞经典。认为三清之前,混沌之先 ,还有一个鸿钧老祖,为三清之本。以讹传讹,流弊甚巨也,道教多次驳斥鸿钧邪说。

据王沐先生考证云:“系以丹法方土而戴道冠,并未受道教科仪的约束,加以作为小说,更可尽情虚构。所以他的宗教观虽未脱离三教合一的基本观念,但却将道释神佛按自己想象作了新的安排。

如果鸿元老祖存在,那么他与太上老君的关系,也只是太上老君第二化,也在太上老君之下。太上老君即大道,无始无终,无形无名,无师无祖。

道自虚无生一气。有人认为这并非是有一个实际的神称为“鸿元”,但也有部分信徒认为确有一个实际的神称为“鸿元”。

参考资料:

-鸿钧道人

太上老君是谁?

 生卒年不详。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无为之说,后世以为道家始祖。孔子尝往问礼,着有《道德经》五千余言。现今社会各行业中,如:铁匠、煤窑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铁匠等,皆祭拜老子为祖师爷。亦称为伯阳、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阳、李老君。

    道祖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或称太上道君、无极道祖、学者称为老子并与庄子并论,民间称老君爷。

 太上老君为春秋时楚国人,名李耳,据老子内传记载:「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重耳。生时即白首,故号老子」道德经谓:「老子之父姓李名无果,母尹氏,名益寿。」

 老子身形甚为奇伟,据神仙传谓:「老子身长八尺八,**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礼,日角月悬,鼻双椎,耳有三门,三把十文,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老子为道家始祖,道普称老子为「玄玄皇帝」。历代帝王对老子都有所封,唐书记载:「唐高宗乾封元年封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天宝二年加封为大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八年改称大道玄元皇帝,十三年更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武则天称帝时改称「老君」,到了宋代始称「太上老君。」

 据烈仙全传云:「唐高祖武德三年,晋州人吉善行,于羊角三件白衣父老,呼善行曰:为吾语天子,吾为老君,即其祖也,高祖因立庙,高宗追尊玄元皇帝,明皇为注道德真经,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京师玄元宫,诸州号紫极宫,寻改西京为太清宫,东京为太微宫,皆置学生,尊号曰太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老子被奉为神明。

 太上老君为无世不存的至尊天神

 奉太上老君为无世不存的至尊天神,这是道教徒最根本的信条。谁否认这一条,就不是道教徒。犹如否认上帝的存在就不是基督徒一样。

 据宋观复大师谢守灏《太上混元圣纪》说:

 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经历天地,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其随方设教,历劫为师,隐显有无,罔得而测;然垂世立教应现之迹,昭昭然若日月……。

 谢守灏认为以往的太上老君记传率多疏略,如司马迁《史记》.班固《古今人表》.刘向《列仙传》.嵇康.皇甫谧之叙高士,葛稚川《神仙传》.及以后之《集仙传》.《总仙传》,皆蔑裂百不具一,还认为尹文操编圣记八百二十章,贾善翔传犹龙析为百篇,虽记述颇详,而枝蔓旁引,首尾失次,其间取舍,未免乖违,二三其说,览者迷惑。因此他编考三教经典传记,究其源流,仍序历代崇奉之事,编为圣记,冠以年谱。若夫五太之初,九皇之始,真文未兆,载籍叵详,今始纂书史所载老君应世之岁月,述其年谱。道教认为太上老君是无世不存在的.屡世皆为王者之师,故《太上混元圣纪》从元懐肇始记起。简述如下:

 元肇始,天地初立,有神人号天皇氏,木德王,岁起摄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万八千岁。天皇时老君应运降迹,与天皇为师,号通玄天师,一号玄中大法师。老君正方圆上下之形,定洪荒朴略之状,配四海于四神,付五行于五帝。

 地皇时,太上老君屑迹下降,与地皇为师,分配刚柔,制定寒暑,地增博厚,天益高明。圣力无穷,神功靡测。万木甲坼,万草勾萌,羽族毛群区分于兑离之位,蚧虫鳞类支分于坎震之宫。

 人皇时,太上老君博施济众,与人皇为师,号盘古先生,三百六十之川,初分血脉,一万五千之策,乍配偶奇,三壬三乙之神,离胎于水木,六丙六辛之将,出孕于火风。

 伏羲时,太上老君降世,以道弘济,降迹为师,号郁华子,教之以画八卦,指之以分三才,助之以造书契之文,制之以代结绳之政。

 祝融为火德之祖,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时老君降济阴,号广寿子。教民陶治。

 神农(连山氏)时,太上老君救时屈己.下为帝师,号传豫子。仞之于五运,分之于时,助之以正方机,明之以济百谷。变饮血茹毛之化,移蒉桴土鼓之音。毁穴焚巢,上栋下宇,范金合土,燔黍擘豚。制来耜以济兆民,作疏治以利万物。天雨粟以呈瑞,地芒稼而彰稔。

 黄帝(有熊氏)时,太上老君降世,居于崆峒山,号广成子。黄帝向老君屈膝而问道。当时蚩尤作乱,老君化鱼鳖为兵士以助黄帝,变云霞为神只潜扶军阵,能弭兵于涿鹿,偃戈于阪泉。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

 少昊(金天氏)时,太上老君乘九龙之辇,复降于崆峒山,号随应子。一号太极先生,为少昊之师。说庄敬之典,教之顺时迎气,昭配神明,羽族呈休命之鸟,官理分九鹰以统百师。景合璧以表灵,风衔图而示贶。悉由至道,彰此帝谟。

 颛帝(高阳氏)时,太上老君降于衡山,号赤 。为帝师,教之解纷塞兑。治国安民。涤荡九黎,陟明八凯。布龙野紫髯之凶丑,布蛇身赤发之渠魁,力拔不周,首触山碎,天低西北,致日月之西行;地业东南,使江海东注。追呼六甲,役御百灵;训之以微言之经,教之以大顺之道。

 帝喾(高辛氏)时,太上老君降世,居于江滨,号录图子。敷道布化,济代为师。谈黄庭之妙言,隐日遁月;称录图之嘉号,返邑移城。制九州之命,作六英之乐。封勾芒以佐苍帝,敕蓐收以翼白方。封岱岳而印金泥,照寰区而开玉镜。饮太活之井,游不夜之乡。

 帝尧(陶唐氏)时,太上老君降世为师,居姑射山,号务成子。讲玄德之经道,以治国于玄化。帝舜(有虞氏)时,太上老君降世,居河阳,号尹寿子。太上谈无为之理,讲离合之经。三苗克悛,四罪咸服,百揆时序,五典谨徽。怀明神之珠,赐照华之王。

 夏禹时,太上老君降世,居商山,号真行子。太上克匡王道,爰作帝师。谈德行之经,行为国之法。

 商汤时,太上老君降世,居于潜山,号锡则子。太上权离左极,下为王师。说长生之经,体自然之道。

 老君虽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未有诞生之迹。至商十八世王阳甲践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懐,托孕于玄妙玉女④,经八十一年,于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降生。

 这是最早的关于老君诞生之迹的记传。

 辛纣时,太上老君降于岐山之阳,号燮邑子。周文王为西伯,召为守藏史。

 周武王时,迁老君为柱下史。

 周成王时,老君仍为柱下史,号经成子。授道周公,乃游西极大秦竺干等国,号古先生。

 周康王时,老君复归于周,号郭叔子,复为柱下史。

 周昭王廿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廿四年老子传道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即于喜宅南小山上升天。廿五年复分身降于蜀国李太官家。廿七年老君会尹喜于青羊肆,将坎化胡。远适流沙,长移犷俗,及身毒罽宾之国,教烦陀阿柱之王。于阗国西五百里有毗摩寺,云是老子化胡之所也。

 周穆王四年,老君复降于中国,东游扶桑会大帝,校集群仙,遂游西海至苏邻国,号为大光明使,寻即复升天。

 周夷王时,老君与玄古三师降于蜀绵竹山之三学山,授李真多以飞升之道。

 周历王廿一年,老君降于楼观,授道士宋伦以中景之道,通真之经,并灵飞六甲素奏丹符。

 周宣王四十三年,老君降于渭州,告宣王以岁抵北迁,言周将衰。

 周平王卅三年,老君复出关屉化诸国,遂至西海流麟等洲,考校群仙事讫,复还中国。

 周定王时,王问老君以在世神仙,老君对以中岳有古先生,即予是也。

 周敬王十七年,孔子谓南宫敬叔说:吾闻老聃博古赅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明年遂与敬叔俱至周见老子。

 周夷烈王二年,老君襄秦,秦献公授馆致礼,问于历数,老君遂出散矣。

 周显王八年,老君东还,游赤城蒙山,重过扶桑,较集群仙,已而隐于景山太室少室。

 周赧王九年,老君与尹喜诸仙西游女儿瞿头天柱,复出散关,遂升昆仑,还紫微上宫。

 秦始皇廿八年,老君降于楼观南之老君祠,授帝以鬼林经策使鬼神之符。

 前汉文帝时,老君降于陕河之滨,号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帝亲访之,老君授以《道德经》。

 汉成帝河平二年,老君降于琅琊曲阳,授于吉《太平经》。

 后汉明帝元和二年,老君再降,授于吉真人一百八十戒。

 汉安帝永初二年,老君降于泰山,召江夏史刘图校定天下簿籍,因示菲福报应之事。

 汉顺帝汉安元年,老君降于蜀之鹄鸣山,授天师张道陵《正一盟威》秘箓;再降赐《太清中经》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建康元年又授天师三洞众经及超度九祖斋植之法。

 汉桓帝永寿元年,老君降于成都,授天师北斗削死注生之法;又授以制六天斩邪文。

 汉灵帝光和二年,老君降于天白山,授仙人葛玄上清.灵宝.大洞等经及三箓七品斋法劝戒法轮转神入定等经。

 后魏明皇帝神瑞二年,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云中音诵新科之戒》;泰常二年又降赐符箓七十卷。

 太武皇帝太平元年,老君降于嵩山,命寇谦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号。

 隋炀帝太业十三年,老君降于终南山,语山人李淳风以唐公受命之符。

 唐高祖武德二年,老君降于羊角山,语吉善行,令奏闻云;我帝祖也。今唐得圣,治社。

 唐高宗龙朔二年,帝祠老君,老君降于殿上,权大力等依所见图写为瑞象。乾封元年上尊号玄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

 则天武后文明元年,老君降于虢州皇天原,命邬元宗令传言武后不可革命。

 玄宗皇帝开元十七年,老君降于蜀州新兴寺,隐景于佛殿柱中,宛如刻画,削洗愈现。开元廿九年,老君降于丹风门外,语田同秀曰:我昔日入流沙,藏一金灵符在尹喜旧宅,可奏帝取之。天宝二年上老君尊号大圣祖玄元皇帝,七年上老君尊号圣祖大道玄元皇,十三年加上老君尊号: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天元皇帝。

 懿宗咸通十年,庞勋领三千人欲劫夺太清宫,时士庶数百余家在宫避难,咸见老君乘空天行,须臾黑雾昏曀,贼迷路自相蹂践,庞勋亦溺水死。

 宋真宗皇帝大中祥符七年,上老君尊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宋徽宗皇帝政和二年,老君乘白马驾祥云降于茅山玉晨观,授梁光映加句《天童经》。

 《混元圣纪》成书于宋,故截止于宋。作者引述多种古籍,其中往往说法不一,互相抵触,甚至对老君之历代为帝师的说法也不一致。葛洪《神仙传》曾说:老君历代为帝师皆碎书,不出仙传正经;又谓不应背澄清而入臭浊,弃天官而受人爵,有天地则有道术,道术之士,世世有之,何必常是一老子耶?皆由晚学之徒,好奇尚异,欲推尊老子,故有此说耳。唐昊天观主尹文操则著论驳之,……殊不知开辟之始,因学而得道者,必有自然圣降而为师,随机传受焉。《定志经》云,昔

 天尊造人慈之初,行应自然,暗与理合,自然玄悟,撰集成经,以教将来尔。由是观之,则老君自然学道而世世为师,亦何疑焉。既是大慈之父,亦何辞舍尊就卑.和光臭浊乎。虽然如此,但道教徒相信太上老君为至尊天神,常分身降世,无世不存,这是不可动摇的信仰。

 这里须加说明的是,关于道教的至尊天神,经书中还有两种说法,一说以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一说以太上道君(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但以后统一于三位一体,老子一懐化三清之说。关于后两说的出现,将在谈道教的神仙系统时再加介绍。

宋真宗伪造天书,借此“天瑞”举行封禅大典。它的起因,还得从著名的“澶渊之盟”说起。

  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圣宗耶律隆绪集中几乎所有的兵力,大举南侵。这时的辽国,已经完成政治经济的封建化进程,国力大振,君贤民强;而北宋政府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在这之前,鉴于辽国日益强盛,凯觎中原,宋军也曾主动进攻两次。第一次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军攻至北京城外高梁河,两方激战,宋军败北;第二次在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军三路分进,辽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宋军著名将领杨继业兵败被俘,绝食而死。这一次,却是辽军主动进击了。宋朝屡败之余,早已胆怯三分,加上宰相王钦若等人贪生怕死,纷纷主张迁都退让,便使宋朝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当时,只有一位忠臣寇准力主抗战,宋真宗也觉得迁都有损国格,于是委任寇准负责全面指挥军事行动。寇准深知士气低落,决难取胜,因此极力动员宋真宗亲自出征。宋真宗不便固辞,便同寇准一起北进,迎击辽军。两军战于澶渊(今河南濮阳一带),刚一交战,辽国大将萧挞览便中宋军伏弩而死,辽军士气大挫,不久主动提出议和。宋军本可乘胜追击,但宋真宗不愿久战,只希望敌军能够尽快撤退,竟然同意议和。

  辽军一看宋人软弱可欺,又提出割地要求。宋真宗不愿割地,主动提出赠款。这样,作为战胜国的宋朝居然每年必须向辽方贡献白银10万两,细绢20万匹。如果不是寇准大力抗争,那么,赔款的数字还要大得多。在这个基础上,两国结盟,成为兄弟之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自古以来,只有边疆地区向中原之主称臣纳贡,这一次,一个泱泱大国的天子亲自出征,却与一个小小的辽国订立城下之盟,一时间,舆论哗然。

  这时侯,当初主张迁都的王钦若乘机跳出来了。王钦若早年流浪四川,曾遇见一位道士,举止怪诞。那道士告诉王钦若,今后定可官至宰相。从此,王钦若便开始留心道教。五花八门的书,什么都看;三教九流的人,哪个都交。天长日久,王钦若也几乎成了一个道士。后来作官,王钦若便经常找些灵芝、甘露啊,说成是主上圣明,才能招致这样吉祥之物,花言巧语地进贡朝廷,以此官运亨通,步步高升,终于作了宰相。

  这样,王钦若对道教更是深信不疑。辽兵南下,王钦若就是听信道士之言,说是“战必败,凶无穷”,因此才极力鼓噪迁都。后来寇准主战,又把宋真宗争取了过去,王钦若便视寇准为眼中钉、肉中刺。现在举国上下都以和议为耻,王钦若便觉得时机已到,可以一箭双雕:一来报复对手,二来重新争取皇上的宠信。

  一天退朝之后,王钦若独自留下来,向宋真宗挑唆:“澶渊之役,国人皆以为耻,陛下却反以为寇准有功于社稷,臣实在不解。”

  宋真宗反问道:“我方不是顶住了敌军,保住了国土吗寇准指挥有方,当然有功,怎么不可理解”王钦若故作激愤地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寇准一再坚持陛下亲征,结果却害得陛下以万乘之贵而屈为城下之盟,这样的奇耻大辱,都是由他一人引起,罪不可赦!”

  宋真宗一听,果然怏怏不乐,便说:“朕知道了,以后对他的话,朕少听一些就是了。”

  第一个目的达到,王钦若又着手第二件事,王钦若不露声色地说:“匹夫匹妇也知报仇雪恨,难道我大军就这么忍气吞声吗”

  宋真宗火了,大声说:“那你说怎么办”王钦若知道宋真宗怯战,便故意将他一军:“杀到辽国,活捉辽主!”宋真宗一听,不作声了。

  王钦若乘机端出自己的如意算盘:“陛下如果哀叹民生,不愿用武,那么,臣建议我朝迅速举行封禅大典。这样,既可以四海归服,威镇四夷,又可以洗刷前耻,挽回民心!”

  宋真宗迟疑地说:“无缘无故,怎么好封禅”

  原来,封禅是古代一种非常隆重的祭祀仪式。一国之主,亲至泰山,封土建禅(坛),祭拜天地。秦皇、汉武以下,历代沿袭。可是,有一条规矩,必须有嘉祥之瑞,才能举行封禅典礼。

  王钦若早已谋划好了,马上答道:“陛下肯定是因为国家没有天瑞,所以不便封禅。可是自古以来,一切天瑞,几乎都是人为的。《河图》、《洛书》,果真定有其事吗这都不过是圣人凭借神道用以宣施教化罢了!要天瑞还不容易自己编一个就是了,只要陛下深信不疑,谁还敢说个‘不’字”

  一番话,说得宋真宗果然动心了。

  过了一段日子,宋真宗朝会,煞有介事地对群臣说:“近来啊,朕总是做一个同样的梦,一个神仙总对朕说:‘春天做个道场,天书三篇为赏!’朕不敢相信,又不敢不信。只道是天机不可泄漏,便在城内做了一个道场。今天得到报告,果真有天书降临。”

  宋真宗说完,便带领群臣去迎接天书。他们来到承天门,望天拜谢,将天书迎进道场。王钦若上前,展开两丈有余的黄帛,取出一轴,将封口处的一行大字展示给众人看:“受封命,兴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君臣一见纷纷跪下叩首,向宋真宗表示祝贺。王钦若见状,又打开卷轴,现出天书三篇,名曰《大中祥符》。

  这下可不得了了,天书降临,举国同庆:奉告天地,大赦天下,加官文武,改元中有祥符……当然,所有这一切,王钦若必定拉辽国使臣到场参观。

  既然有了天书,当然就有资格进行封禅了。于是,文武百官,僧道百姓,成群结队,成千上万地前来诣阙请愿,其神色之虔诚,态度之坚决,连宋真宗等人也没有料到。可是,虽然他急不可耐,恨不得一步跨到泰山,但又不得不摆出一付谦让的姿态,再三推让,再三拒绝,翻来复去地表示:“寡人无德,怎能轻议封禅呢实在是不能批准你们的请求!”

  于是,王钦若又制造了一篇天书,这次不偏不倚,正好降在宫中,从而全国上下,再一次掀起了请求封禅的热潮。在这种情况下,宋真宗才装出一付听天由命的样子,答应前往泰山封禅。

  就这样,宋真宗浩浩荡荡开赴泰山,一路上,不断有新的祥瑞之事奏报上来:什么山出醴泉呀、天降甘露呀……最奇特的是,天书第三次降临,而且就直接出现在泰山半腰的一棵老松树上,此外,在山顶玉女池,又捞出了一尊石雕神像……

  这次封禅典礼,简直是隆重极了:高高的祭台上,中央供着上帝的牌位,左右两边,宋太祖、宋太宗配享。祭礼官万分虔诚地捧上天书,置于上帝之前。宋真宗亲自祭拜,然后,大臣宣读玉册文、玉牒文……最后,王钦若率群臣山呼万岁。

  天书一连三次降临,宋真宗身上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臣民们也暂时淡忘了“澶渊之盟”的记忆。

  封禅大典的举行,又展示了宋朝作为上国的风威;辽国的君臣多少也收敛了一些嚣张的气焰,说也奇怪,从此后,辽军再也没有南侵,直到宗真宗去世。

  这场由王钦若执导、宋真宗主演的闹居虽然暂时结束了,但宋真宗并没有停止其“以神道设教”的事业,那些阿谀取悦之徒也仍然不断向他“争奏祥瑞,竞献赞颂”,几至达到“全国上下如病狂热”的地步。可以说,直到宗真宗去世,都把这类自欺欺人的举措视作维系其政权命运的纽带。

鸿钧老祖是谁啊?

鸿钧道人是明代小说《封神演义》的角色之一,是明朝小说作者许仲琳捏造的人物,现常出现在网络玄幻仙侠类小说以及一些邪教信仰中,也是网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