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幻境,十丈红尘,请问有没有什么典故?
三清,道教的三位至高神。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胜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三清幻境应该指的是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区别,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所统天界的划分。而天尊的意思则是说,天中尊贵难得之存在,故名天尊。 三清代表“道”也是开天辟地、历劫度人、传道授法的先天尊神。大道(真一之炁)一炁化三清。“三一”即老子《道德经》里面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混元生六道万物,人、动物都在六道之内”。《崆峒问答》曰“玉清、上清、太清。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义,是为天宗。”
古代时的“红尘”一词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出自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西都赋》的诗句中:“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大意是说,“热闹喧嚣人流扬起的尘土(红尘),从四方合拢,充满全城,尘土与烟云都连在一起。”后来,“红尘”演变成了“繁闹尘市”,作“人世间”解释《红楼梦》开篇阐述石头的来源时说:“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人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这充满神秘色彩的描写,正是来自道家的神话故事。道家讲究的是红尘练心,如:“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等,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体现了崇高的道家思想。
“太虚”是指老子、庄子理论中所说的“道”,他们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就像西方人认为世界万物都出自上帝之手。
“太虚幻境”之意即世间万物皆由太虚之处幻化而来。处在“太虚幻境”的人对人生前途感到迷茫,似乎迷失了方向。面对这样的迷失,曹雪芹点拨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谈不上答案,说说我的想法:
1如果幻境只是通过对人脑的影响来达到效果,那通过息心、封闭五感来断绝影响的途径,应该就能幸免。当然仅仅是这样是不够的,真正的息心应该是有静定的意志对抗外来干扰,大多数的小说里是说有强大精神力的人才会做到。
2如果幻境由人支持,那他还要吃喝拉撒、还要活动,所以当他活动,幻境结束,里面的人则逃出生天;如果是通过别的东西支持,那时间一久,又无法破解,里面的人也会饿死吧!
另外,说人在幻境中受什么伤,本人就会真的受这样的伤我是不同意的。曾有个催眠实验室这样的:催眠大师把试验者催眠以后,把一块湿的纸片粘在试验者的胳膊上并告诉他那个部位是灼热的火,结果当纸片被揭下来以后,试验者的皮肤上出现了和纸片一样大小的红印,就象真的被烫伤了一样。这证明人的意识有个巨大的潜力。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在意识中就认为他死了,也许会影响他的机体活性从而断绝生机而亡,但无论如何它也不能模拟出刀伤。
幻景的解释
(1) [vision;mirage]
(2) 虚幻的景象;幻想中的景物 突然发财的幻景 开始 在他们的脑中浮动 (3) 像蜃景一样虚幻的 东西 ;空想的、不可达到的东西 详细解释 虚幻的景象;幻想中的景物。 杨朔 《海市》 :“你倚在阁上,一望那海天茫茫、 空明 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 五脏六腑 都洗得干 干净 净。这还不足为奇,最奇的是海上 偶然 出现的幻景,叫海市。” 巴金 《砂丁》 :“他说着显然是被那 未来 的 美丽 的幻景迷住了,他没有一点 疑惑 。”
词语分解
幻的解释 幻 à 空虚的,不真实的:幻想。 幻影 。幻境。幻灭( 受到 现实的 打击 而消灭)。亦真亦幻。虚幻。梦幻。 变化:幻化(奇异的变化)。变幻莫测。 部首 :幺; 景的解释 景 ǐ 环境的风光:景色。景致。景物。景观。景气(a.景色;b.指经济 繁荣 现象,统指 兴旺 )。景深。 情况,状况:景象。景况。年景。 佩服 ,敬慕:景仰。景慕。 高,大: 景行 (妌 )。 姓。 景 ǐ 古
“太虚”是道貌,老子《道德经》认为,道大而虚静,“太虚”是指老子、庄子所说的“道”。《道德经》又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意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皆由太虚之处幻化而来。
在《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石牌坊上写着四个大字“太虚幻境”,两边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太虚幻境石牌坊上的横批和对联里隐藏的玄机便是踏入《红楼梦》真意的大门。
扩展资料在红楼梦里,佛教与道家的思想显而易见。中国汉语中有“道德”与“道理”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中包含着十分深刻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老子《道德经》曰:“失道而后德”。可见,人德是道之失,即偏面的道。对人,失道而后德,对物则是失道而后理。
然而,因为德与理的偏面性,所以人之身与万物一样都不得永恒。正因如此,回归于道就成为人与物存在的最本质的生命要求。由此可见,道失而德显,积德复得道是人生最本质的运动。如果把德对道的回归表述为生的此岸渡达存的彼岸,那么,艺术就是这两岸之间的渡船。而爱情却只是不知水性的落水者怀里紧抱着的一段木头。
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沉浮漂流时,他和她都把自己的性命和这段木头系在一起。只有到达彼岸后,他和她才会明白,原来爱情仅是他们渡达彼岸的一段木头而已。贾宝玉就是这样的一个渡河人。而在这其中,又有一切看空的淡漠,很有佛教“万物皆空”的思想,在对贾宝玉的描写中也多次提到了“臭皮囊”一词。
参考资料:
才辨荆州兔穴尔,幻境等是杯中蛇的意思是:万物都是虚幻的,如杯弓蛇影一般。
“才辨荆州兔穴尔”出自刘因的《咏十二生肖诗》,采用了用典的手法。
典故:晋朝王衍安排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并对王澄、王敦说:“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为三窟矣。”
《咏十二生肖诗》如下:
饥鹰吓鼠不起,牛背高眠有如此。
江山虎踞千里来,才辨荆州兔穴尔。
鱼龙入水浩无涯,幻镜等是杯中蛇。
马耳秋风去无迹,羊肠蜀道早还家。
何必高门沐猴舞,肠栅鸡栖皆乐土。
柴门狗吠报邻翁,约买神猪谢春雨。
扩展资料
作为元代重要的儒学代表人物、北方理学大家,刘因为理学由宋到明的过渡起了重要的作用。初入经学,以朱熹为宗,不严守朱熹门户。
在天道观方面,将生生不息的变化归于“气机”,主张“专务其静,不与物接,物我两忘”。
文学方面,主张读书当先读《六经》、《论语》、《孟子》,然后依次读史、诸子,主张读书“必先传注而后疏释,疏释而后议论”。
参考资料:
三清幻境,十丈红尘,请问有没有什么典故?
本文2023-11-03 20:58: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7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