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汤意思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8收藏

文言文汤意思是什么,第1张

1 汤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 热水:~雪。

赴~蹈火。扬~止沸。

◎ 煮东西的汁液:米~。参(shēn )~。

◎ 烹调后汁特别多的食物:鸡~。菜~。

清~。 ◎ 专指温泉(现多用于地名):~泉(温泉)。

~山(在中国北京市)。 ◎ 中药的剂型:~剂。

~药。 ◎ 姓。

● 汤 (汤) shāngㄕㄤˉ ◎ 〔~~〕大水急流的样子,如“河水~~”,“浩浩~~”。 ◎ (汤) 详细字义 -------------------------------------------------------------------------------- ◎ 汤 (1) 汤 shāng (2) 另见 tāng 常用词组 -------------------------------------------------------------------------------- ◎ 汤汤 shāngshāng (1) [(of current)rushing]∶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 清凉山。——《歌声》 (2) [wide]∶广大貌;浩茫貌 心汤汤而谁告?魄寂寂而何语?——南朝 梁· 沈约《待罪江南思北归赋》 (3) [fluent]∶形容非常流利 别人拿上书去,汤汤的背了,号上书,正了字,好不省事。

——《醒世姻缘传》 基本词义 -------------------------------------------------------------------------------- ◎ 汤 汤 tāng 〈名〉 (1) (形声。从水,昜( yáng)声。

本义:热水;开水) (2) 同本义 [boiling water] 汤,热水也。——《说文》 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季氏》 薪火水汤以济之。——《墨子·备梯》 日中如探汤。

——《列子·汤问》 踔出汤中。——晋· 干宝《搜神记》 王头随堕汤中。

分其汤肉葬之。 (3) 又如:汤羊(经过开水处理的整只羊);汤火(滚水与烈火);汤炭(滚水与炭火);汤婆子(充以热水放在被中取暖的铜制扁圆形容器);汤浴(洗热水澡) (4) 菜汤 [soup]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唐· 王建《新嫁娘》 (5) 又如:汤脚(剩汤);汤玉(汤饼);汤饭 (6) 把草药放在水里熬得的液态药剂 [liquid decoction of medicinal herbs]。如:汤粥(汤药和稀饭);汤散(汤药和散剂);汤引(药引子) (7) 饮料 [drink]。

如:汤点(茶点);汤神(煮茶技艺高超的人);汤瓶(煮茶水用的瓶);汤茗(茶水) (8) 汤池,护城河 [moat] 金汤失险,车书共道。——《后汉书》 (9) 商朝的开国之君 [Tan king]。

又称成汤、成唐、武汤、武王、天乙等。如:汤武之道(指商汤与周武王讨伐暴君之事);汤鼎(商汤时所铸之鼎);汤刑(商汤制定的刑法);汤武(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 (10) 古州名 [Tang prefecture] (11) 唐置,辖境在今越南的凉山、朗高、鸿基之间的地区 (12) 唐勃海置,金废。

故治在今辽宁省辽中县东北 (13) 山名 [Tang mountain] (14) 在北京市昌平县东,有大小二汤山。大汤山三峰并峙。

小汤山南有温泉 (15) 在南京市东,有温泉,建有浴池,为疗养地 (16) 温泉 [hot spring]。如:汤井(汤泉,温泉);汤殿(温泉浴室);汤池(温泉浴池) (17) 姓 (18) 另见 shāng;tàng 常用词组 -------------------------------------------------------------------------------- ◎ 汤包 tāngbāo [steamed dumplings filled with minced meat and gravy] 装有碎肉和卤汁的蒸包 ◎ 汤池 tāngchí (1) [city moat filled with boiling water—imperable defense work]∶沸热的城池,指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形容城池防守严固 皆如金城汤池,不可攻也。——《汉书·蒯通传》 汤池百步 (2) [hot spring]∶温泉浴池;温泉 (3) [hot-water bathing pool]∶热水浴池 ◎ 汤池铁城 tāngchí-tiěchéng [boiling moat and iron city] 滚烫的池水与铁铸的城墙。

形容城池坚固,难以攻克 ◎ 汤匙 tāngchí [soupspoon;tablespoon] 餐具。舀汤的小勺 ◎ 汤罐 tāngguàn [hot-water jar] 烧开水用的罐子 ◎ 汤锅 tāngguō [butcher' cauldron at a slaughterhouse] 屠宰场用的煺毛的大锅;也指屠宰场 ◎ 汤壶 tānghú [earthware hot-water bottle] 用来装上热水在被中取暖的扁壶,用陶瓷、铜合金制成 ◎ 汤镬 tānghuò (1) [boiling pot] 滚开的水锅或油锅 当于汤煮之。

——晋· 干宝《搜神记》 (2) [boil with boiling water] 专指用滚汤水煮人的酷刑 臣请就汤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蒙斧钺汤镬。

——《汉书·李广苏建传》 ◎ 汤剂 tāngjì [decoction of herbal medicine] 中药剂,把中药加水熬出汤汁,除去药滓而成 ◎ 汤面 tāngmiàn [noodles in soup] 带放有调味品汤汁的面条 ◎ 汤婆子 tāngpózi [earthware hot-water bottle] 〈方〉∶见“汤壶” ◎ 汤勺 tāngsháo [soup ladle] 盛汤用的勺子 ◎ 汤水 tāngshuǐ (1) [soup]∶连汤带水的食物 (2) [boiling water; hot water] 〈方〉∶开水或热水 (3) [means]∶资财;财产 戏子家有多大汤水弄这位奶奶家去!——《儒林外史》 ◎ 汤头 tāngtóu [prescription for a medical decoction] 因中药以汤剂居多,因此中药的配方被称作汤头 ◎ 汤团 tāngtuán 同“汤圆” ◎ 汤碗 tāngwǎn [soup bowl] 盛汤的碗 ◎ 汤显祖 Tāng Xiǎnzǔ [Tang Xianzu] (1550—1616) 中国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晚号若士。

临川(今属江西)人,所居曰玉茗堂。著有传奇《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诗文《玉茗堂四梦》、《玉茗堂文集》、《玉茗堂尺牍》、《赋》、《红泉逸草》、《问。

2 汤是什么意思

基本解释

1热水,例“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2煮东西的汁液;

3烹调后汁特别多的副食;

4姓氏。

汤shang轻声

意思是河水浩浩荡荡的意思。见卓文君给司马相如《白头吟》中的附书《诀别书》,有“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的词句,翻译是:

朱弦断,知音绝。

副食 菇香菜生鱼片汤

明镜缺,夫妻分。

朝露晞,缘分尽。

芳时歇,人分离。

白头吟,伤离别。

希望您吃的好好的不要挂念我。

对着浩浩荡荡的锦水发誓,从今以后和你永远诀别。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

汤tāng

字从水从昜。“昜”意为“播散”、“散开”。“水”与“昜”联合起来表示“溶化了固体成分的水”、“溶液”。本义:汁水。

1(名)热水。

2(名)专指温泉(现多用于地名):~山。

3(名)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鸡~|肉~。

4(名)菜汤。

5(名)汤药。

6(名)(Tānɡ)姓。

汤池tāng chí ①(名)见〔金城汤池〕。②(名)热水浴池。

汤shāng

1(形)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 2(形)广大;浩茫。

汤汤shāng shāng (形)水流大而急。

1、粉碎与过筛:

药物的粉碎与筛析见第三单元,按药物本身性质及临床用药的要求,采用适宜的粉碎方法,粉碎并过筛得细粉备用。 

2、混合:

混合系指使多种固体粉末相互交叉分散的过程或操作。通过此操作使散剂中各药物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混合方法一般有研磨混合法、搅拌混合法和过筛混合法。小量制备多采用先研磨再过筛的方式混合;大量制备则多采用搅拌、过筛及先搅拌再过筛的方式混合。散剂中常用混合方法及操作要点如下。 

(1)打底套色法 此法为中药丸剂、散剂中对药粉进行混合的经验方法。系将少的、色深的药粉先放入研钵中作为基础,即为“打底”,然后将量多的、色浅的药粉逐渐分次加入到研钵中,轻研混匀,即是“套色”,直至全部药粉混匀。 

(2)等量递增法 一般而言,两种物理状态和粉末粗细均相似且数量相当的药物易混匀。

而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则不易混合均匀,此时应采用“等量递增法”,即先将量小的组分与等量的量大组分混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组分再混匀,如此进行至量大的组分加完并混合均匀。

此法工时少,效果好,是混合操作的重要技术在研磨混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一般应先在研钵中加少许量大的组分,以饱和研钵表面能(即用药粉填满研钵表面缝隙),避免因量小组分直接加入研钵而被吸附的损失。

②当药物的堆密度相差较大时,应将“轻”者先置于研钵中,再加等量“重”者研匀,如此配研混匀。这样可避免轻者上浮飞扬,重者沉于底部而致使轻重粉末不能被混匀。 

3、分剂量:

分剂量系指将混合均匀的散剂,按照所需剂量分成相等重量份数的操作。根据散剂的性质和数量的不同可选用以下方法。 

(1)目测法 即先称取10份总量的散剂,根据眼力估量分成10等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此法简便易行,适于药房小量配制,但误差较大,可达10%~20%毒性药或贵重细料药散剂不宜使用此法。 

(2)重量法 按规定剂量用手秤或天平逐包称量。此法剂量准确,但效率低。含毒性药及贵重细料药散剂常用此法。 

(3)容量法 为目前应用最多的分剂量法。常用的散剂分量器是以木质、牛角、金属或塑料制成的一种容量药匙。有的在匙内装有活动楔子,用以调节所需剂量。

大量生产时用散剂自动分量机及散剂定量包装机。容量法适用于一般散剂分剂量,方便,效率高,且误差较小。容量法分剂量应注意粉末特性并保持铲粉条件一致,以减少误差。 

4、包装:

散剂的比表面积较大,易吸湿、结块,甚至变色、分解,从而影响疗效及服用。因此应选用适宜的包装材料和贮藏条件以延缓散剂的吸湿。

常用的包装材料有有光纸、玻璃纸、蜡纸、玻璃瓶、塑料瓶、硬胶囊、铝塑袋及聚乙烯塑料薄膜袋等。

分剂量散剂可用各式包药纸包成四角或五角包,非分剂量散剂多用纸盒或玻璃瓶包装。散剂贮藏的环境应阴凉干燥,且应分类保管,定期检查。

扩展资料:

使用散剂的注意事项:

1、配制散剂要过100目左右的样筛,药粉要保持干燥,以避免对皮损的不良刺激。

2、有渗出液分泌物及脓性皮损忌用散剂,因为散剂容易与渗出液结成药痂,会导致继发感染,而且散剂对糜烂面有较大的刺激性。

3、干燥皲裂性皮损忌用散剂,以防止进一步拔干脱水,使皮损加重。

4、毛发部皮损使用散剂,因不易被清除,也不应使用。

5、含淀粉类的散剂,忌用于腋窝、腹股沟、乳房下及阴部、肛周等部位,因在皱褶及多汗区使用含淀粉类散剂,会使药物与汗液混合,药物粘附于皮损,腐败分解,产生毒素,会加重对皮损的刺激。

散剂的特点不包括:分剂量准确,使用方面

散剂的特点包括:

比表面积大,容易分散:散剂的颗粒细小,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易于分散在液体或其他介质中。口腔和耳鼻喉科多用:散剂通常用于口腔和耳鼻喉科的治疗,因为散剂可以更好地接触到局部病变部位,

对创面有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散剂可以在创面上形成一层保护性的薄膜,具有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易吸潮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由于散剂颗粒较小,易吸湿,因此对于易吸潮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

散剂在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应符合以下质怔要求:

制备散剂的药物均应粉碎成细粉,口服散剂为细粉,局部散剂应为最细粉。散剂应干燥、松散、混合均匀。色泽一致。散剂应密闭贮存,含挥发性或吸潮药物的散剂应密封贮存。用于烧伤或创伤的局部用散剂应无菌。散剂用于烧伤治疗如为非无菌制剂的,应在标签上标明"非无菌制剂",在产品说明书中应注明"用于程度较轻的烧伤"。

散剂介绍:

散剂(powders)系指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散剂是最古老的传统剂型之一,古代《伤寒论》《名医别录》和《神农本草经》中均有大量散剂的记载。

目前,散剂通常用在中药剂型中,中药散剂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的粉末状制剂。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已收载50多种中药散剂,如七厘散、八味清新沉香散等。

在现代医疗中,由于片剂、胶囊剂等现代固体剂型的发展.化学药品的散剂已不常见,《中国药典》(2015年版)二部仅收载了3种,如牛磺酸散、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

散剂除了可直接作为剂型,也是其他剂型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混悬剂、气雾剂、粉雾剂和喷雾剂等制备的中间体。因此,散剂的制备技术与要求在其他剂型中具有普遍意义。

目录 1 拼音 2 国家基本药物 3 《魏氏家藏方》卷二:茶调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茶调散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魏氏家藏方》卷一:茶调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圣济总录》卷十五:茶调散 61 茶调散的别名 62 处方 63 制法 64 功能主治 65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66 摘录 7 《活人方》卷三:茶调散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异授眼科》:茶调散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85 摘录 9 《急救仙方》卷三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儒门事亲》卷十二 101 方名 102 茶调散的别名 103 组成 104 功效 105 主治 106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107 制备方法 11 《朱氏集验方》卷九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普济方》卷四十五引《余居士选奇方》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125 加减 126 制备方法 13 《医学集成》卷三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加减 附: 1 古籍中的茶调散 茶调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chá tiáo sǎn

2 国家基本药物

与茶调散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829 65 川芎茶调散 散剂 3g 袋 093 中成药部分 830 65 川芎茶调散 散剂 6g 袋 18 中成药部分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3 《魏氏家藏方》卷二:茶调散

31 处方

川芎36克 甘草(炙)香白芷 香附子 防风(去芦)细辛 砂仁各30克 薄荷叶(去毛)60克

32 制法

上为细末。

33 功能主治

主头风、头痛。

3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6克,食后茶调下。

35 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二

4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茶调散

41 处方

石膏(碎,研)2两,羌活(去芦头,生用)1两,苍术(去皮)1两,甘草(半生半炙)1两,芎藭1两,茵陈蒿1两,荆芥穗1两,桂(去粗皮)半两。

42 制法

上为散。

43 功能主治

伤寒头痛不止。

4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用腊茶末1钱匕,同葱白煎汤,点热服。

4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

5 《魏氏家藏方》卷一:茶调散

51 处方

川芎1两2钱,甘草(炙)1两,香白芷1两,香附子1两,防风(去芦)1两,细辛1两,砂仁1两,薄荷叶2两。

52 制法

上为细末。

53 功能主治

清神。主头风头痛。

5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2钱,食后茶调下。

55 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一

6 《圣济总录》卷十五:茶调散

61 茶调散的别名

茶酒调散

62 处方

菊花、细辛(去苗叶)、石膏(研)、莎草根(炒去毛)各等分。

63 制法

上为细散。

64 功能主治

定偏正头痛。清爽神志,通和关窍,消恶汗。主首风。诸风,痰壅目涩,昏眩头疼,心愦烦热,皮肤痛痒,风毒壅滞。

65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茶酒调散(《医统》卷五十三引《医林》)。《医统》本方用法:为细末,茶、酒任调服。

66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五

7 《活人方》卷三:茶调散

71 处方

滑石2两,石膏2两,黄芩2两,桔梗2两,甘草2两,薄荷1两,荆芥1两,防风1两,川芎1两,当归1两,麻黄1两,连翘1两,白芍1两,大黄1两,朴消1两,白术5钱,黑山栀5钱。

72 制法

上为细末。

73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清热消痰。主冒风初起,鼻塞喷嚏,头痛声重,外寒内热,痰嗽咽干,二便结涩,内火有余。

7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午后、临睡用浓茶或白汤调下。

75 摘录

《活人方》卷三

8 《异授眼科》:茶调散

81 处方

防风、羌活、柴胡、甘草、当归、黄芩、生地、川芎、天花粉各等分。

82 制法

上为末。

83 功能主治

胬肉攀睛,红障壅上者。

8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砂糖水、茶调下。

85 摘录

《异授眼科》

9 《急救仙方》卷三 91 方名

茶调散

92 组成

川芎1两,防风1两,羌活1两,甘草半两,木贼1两,石膏(炒)1两,石决明(煅)1两,荆芥1两,薄荷叶1两,甘菊花1两。

93 主治

男子、妇人一切风肿痒痛,翳,烂弦,风气眼泪。

9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清茶调下。

9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0 《儒门事亲》卷十二 101 方名

茶调散

102 茶调散的别名

二仙散

103 组成

瓜蒂不拘多少,好茶中停。

104 功效

催吐,发汗。

105 主治

伏梁起于脐,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已,令人病烦心,先以本方吐之兼汗,以禹功导水等夺之;一切沉积水气,两胁刺痛,中满不能食,头目眩者。

106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齑汁调下,空腹用之。

107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1 《朱氏集验方》卷九 111 方名

茶调散

112 组成

藿香半两,香附子半两,甘草2钱半。

113 主治

男女头风攻注,头目昏暗,睛疼。

11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食后葱茶调下。

11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2 《普济方》卷四十五引《余居士选奇方》 121 方名

茶调散

122 组成

香白芷2两半(炒),川芎1两(锉,炒),甘草1两(锉,炒),川乌头半两(炮,锉)。

123 主治

偏正头风,诸药不愈者。

12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好茶少许,薄荷3叶,沸汤调下。

125 加减

暴伤风头疼,加葱白2寸(细切),和茶调下。

12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3 《医学集成》卷三 131 方名

茶调散

132 组成

川芎、白芷、荆芥、黄芩、石膏、薄荷、茶叶、生姜。

133 主治

内热头痛。

134 加减

便闭,加大黄。

古籍中的茶调散 《杂病广要》:[身体类]头痛

人丧目。以三阳受病,皆胸膈有宿痰之致然也,先以茶调散吐之,后以香薷散、白虎汤投之则愈。然头痛不止,

《张氏医通》:[卷五诸痛门]头痛

正气散。有疮毒入腹。头与腹俱痛者。黄连解毒汤加腊茶。有头痛止则腹痛。腹痛止则头痛。此属脾阴血虚。胃

《医学入门》:[外集·卷四杂病分类]外感

强寒拘痛,外因风,脉浮、有汗、项强,热者,川芎茶调散,或参苏饮加南星、黄芩;热甚者,川芎石膏散;虚

《类证治裁》:[卷之六头痛论治]附方

肉桂茴香故纸肉豆蔻金铃子木香葫芦巴〔偏痛〕菊花茶调散即川芎茶调散,加菊花僵蚕〔偏痛〕芎犀丸川芎犀角

《银海精微》:[卷下]金针眼科经验方药诗括

方寸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其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大小为古代一寸正方,其容量相当于十粒梧桐子大。 《千金要方》 卷一:“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

分:长度单位,寸的十分之一,十黍为一分(度)。

分:十黍为一垒(衡),十垒为一铢,24铢为一两,16两为一斤

古人尺牍行文,从右起,自上而下书写。右五物指柏子仁五分、白蔹四分、白术七分、桂心三分、附子一分。为散指碾碎成散剂食后服指饭后服用。 日再指一日2次或多次。

散剂混合原则错误的是:堆密度大的先加入研磨,堆密度小的后加入研磨。

在散剂混合的过程中,需要先加入堆密度小的物料,再加入堆密度大的物料。因为堆密度小的物料在混合过程中会聚集在混合器的下部,而堆密度大的物料会聚集在混合器的上部,这样可以起到一定的混合作用。如果先加入堆密度大的物料,会使混合器底部的小密度物料被挤压,无法混合。

此外,散剂混合的原则还包括速率原则、时间原则和溶解原则。速率原则是要求混合速率应均匀。时间原则是要求混合时间足够长。溶解原则是要求物料在混合过程中能够被充分溶解。只有在满足这些原则的情况下,才能够得到良好的混合效果,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散剂混合原则正确的有:组分相差悬殊用等量递增法、剧毒药物要制成倍散、共熔组分先共熔。等量递增法是指在混合时,将每种组分等量递增地加入混合器中,直到所有组分都加入到混合器中。然而,当组分之间的差异较大时,使用等量递增法会导致混合的不均匀性,从而影响混合质量和性能。

散剂的混合的用途

散剂的混合应用于制药、化工、食品等领域的混合工艺。散剂是指颗粒状物料,以散末或颗粒形式出现的固体原料。散剂混合的目的是将多种散剂物料混合在一起,达到均匀混合的效果,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的稳定。散剂混合主要采用机械混合的方式,其中包括了三种混合方式:重力混合、强制混合和强力磨合混合。

倍散法也被称为前稀法,指在混合过程中,先将剧毒物质与一定量的惰性散料以批次混合的方式加入混合器,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其他散料进行混合。此方法可以将剧毒药物混入散料中,降低药物浓度,减少操作人员接触药物的机会,提高生产过程的安全性。

共熔组分的混合过程中,需要根据共熔的条件和工艺要求,选择适当的加热方式和设备,液体混合至均匀即可。这种共熔方法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比较高,需要高温高压高纯度实验室条件,因此一般在生产工艺中很少使用。

中国古代纺织印染

中国古代的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直至今天,我们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艺术品都是纺织和印染技术的产物。

中国机具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机械缫车、纺车、织机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唐以后中国纺织机械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原料多样化

古今纺织工艺流程和设备的发展都是因应纺织原料而设计的,因此,原料在纺织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如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地区以前则用棉花。古代中国除了使用这三种纤维外,还大量利用长纤维——蚕丝。

蚕丝在所有天然纤维中是最优良、最长、最纤细的纺织纤维,可以织制各种复杂的花纹提花织物。丝纤维的广泛利用,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纺织工艺和纺织机械的进步,从而使丝织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纺织技术。

各种类型的纺织机

1.纺坠

纺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于纺纱的工具,它的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新时石器时代。根据考古资料,在全中国三十几个省市已发掘的早期居民遗址中,几乎都有纺坠的主要部件纺轮出土。出土的早期纺轮,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经简单打磨而成,形状不一,多呈鼓形、圆形、扁圆形、四边形等状,有的轮面上还绘有纹饰。

作者: 楚歆慕 2008-1-29 17:23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中国古代纺织印染(转自中国风格在线)

纺坠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始社会的纺织生产,对后世纺纱工具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并且它作为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几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纪,西藏地区一些游牧藏民,仍在用它纺纱。

2.纺车

古代通用的纺车按结构可分为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两种。手摇纺车的图像数据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多次发现,说明手摇纺车早在汉代已非常普及。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最早的图像数据是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手摇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手,操作时,需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而脚踏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脚,操作时,纺妇能够用双手进行纺纱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纺车自出现以来,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纺纱机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区仍然把它作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3.水力大纺车

古代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为5枚。宋元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各种传世纺车机具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有几十个锭子的大纺车。大纺车与原有的纺车不同,其特点是:锭子数目多达几十枚,及利用水力驱动。这些特点使大纺车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以纺麻为例,通用纺车每天最多纺纱3斤,而大纺车一昼夜可纺一百多斤。纺绩时,需使用足够的麻才能满足其生产能力。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如单就以水力作原动力的纺纱机具而论,中国比西方早了四个多世纪。

4.踏板织机

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纺织机的通称。踏板织机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说明。研究者根据史书所载,战国时期诸侯间馈赠的布帛数量比春秋时高达百倍的现象,及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织机的汉画象石等实物史料,推测踏板织机的出现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开口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以生产平纹织品为例,比之原始织机提高了20至60倍,每人每小时可织布03至1米。

织品的染色

中国古代用于着色的材料可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其中以后者为古代主要的染料。古代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多种植物染料的性质,并发明了多种染色技术和被称为「缬」的防染印花技术。各种染料均有其着色原理,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虽然都是色料,但它们的着色原理却是不同的。矿物颜料着色是通过粘和剂使之粘附于织物的表面,但颜色遇水即容易脱落。植物染料则不然,染制时,其色素分子是通过与织物纤维亲合而改变纤维的色彩,所着之色虽经日晒水洗,均不易脱落或很少脱落。

古代常用的矿物植物染料实在多不胜数,古人根据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创造的染色工艺计有:直接染、媒染、还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种和工艺方法的多样性使古代印染行业的色谱十分丰富,古籍中见于记载的就有几百种,特别是在一种色调中明确地分出几十种近似色,这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染料的组合、配方及改变工艺条件方能达到。

主要织品

中国纺织,历史悠久。纺织产品可归纳为刺绣、丝绸、服饰和地毯四大品种。这四大品种,制作工艺各不相同,风格独具,下面分别对它们作简单介绍。

刺绣

刺绣作为手工艺的刺绣,是在一般缝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穿针引线缝制衣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中国刺绣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不但使用骨针,而且有了纺织。中国的刺绣,数千年来大体上是沿着这样一条线发展的:先是刺绣衣裳,又扩展到刺绣起居的日用品,以后才上升到刺绣观赏品。直到现在,依然是分作两类,即刺绣生活用品和刺绣书画。

刺绣是一种原发性的艺术,是为了自己生活的美好而创造出来的。刺绣质朴纯真,表现出刺绣艺人内在的深情。

丝绸

丝是蚕在结茧时所吐出的一种液体,由丝蛋白和丝胶经过空气凝固而成。丝的性能优良,韧性大而且弹性好。一条蚕可吐丝1000米长左右。养蚕缫丝,丝织刺绣,成为中国古代妇女的主要劳动。一条小小的虫儿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了那么大的作用,并引起全世界的震动。

中国的丝织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中国的丝织物开始于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2735-2175年。

纺坠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始社会的纺织生产,对后世纺纱工具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并且它作为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几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纪,西藏地区一些游牧藏民,仍在用它纺纱。

2.纺车

古代通用的纺车按结构可分为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两种。手摇纺车的图像数据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多次发现,说明手摇纺车早在汉代已非常普及。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最早的图像数据是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手摇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手,操作时,需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而脚踏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脚,操作时,纺妇能够用双手进行纺纱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纺车自出现以来,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纺纱机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区仍然把它作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3.水力大纺车

古代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为5枚。宋元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各种传世纺车机具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有几十个锭子的大纺车。大纺车与原有的纺车不同,其特点是:锭子数目多达几十枚,及利用水力驱动。这些特点使大纺车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以纺麻为例,通用纺车每天最多纺纱3斤,而大纺车一昼夜可纺一百多斤。纺绩时,需使用足够的麻才能满足其生产能力。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如单就以水力作原动力的纺纱机具而论,中国比西方早了四个多世纪。

4.踏板织机

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纺织机的通称。踏板织机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说明。研究者根据史书所载,战国时期诸侯间馈赠的布帛数量比春秋时高达百倍的现象,及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织机的汉画象石等实物史料,推测踏板织机的出现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开口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以生产平纹织品为例,比之原始织机提高了20至60倍,每人每小时可织布03至1米。

织品的染色

中国古代用于着色的材料可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其中以后者为古代主要的染料。古代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多种植物染料的性质,并发明了多种染色技术和被称为「缬」的防染印花技术。各种染料均有其着色原理,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虽然都是色料,但它们的着色原理却是不同的。矿物颜料着色是通过粘和剂使之粘附于织物的表面,但颜色遇水即容易脱落。植物染料则不然,染制时,其色素分子是通过与织物纤维亲合而改变纤维的色彩,所着之色虽经日晒水洗,均不易脱落或很少脱落。

古代常用的矿物植物染料实在多不胜数,古人根据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创造的染色工艺计有:直接染、媒染、还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种和工艺方法的多样性使古代印染行业的色谱十分丰富,古籍中见于记载的就有几百种,特别是在一种色调中明确地分出几十种近似色,这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染料的组合、配方及改变工艺条件方能达到。

主要织品

中国纺织,历史悠久。纺织产品可归纳为刺绣、丝绸、服饰和地毯四大品种。这四大品种,制作工艺各不相同,风格独具,下面分别对它们作简单介绍。

刺绣

刺绣作为手工艺的刺绣,是在一般缝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穿针引线缝制衣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中国刺绣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不但使用骨针,而且有了纺织。中国的刺绣,数千年来大体上是沿着这样一条线发展的:先是刺绣衣裳,又扩展到刺绣起居的日用品,以后才上升到刺绣观赏品。直到现在,依然是分作两类,即刺绣生活用品和刺绣书画。

刺绣是一种原发性的艺术,是为了自己生活的美好而创造出来的。刺绣质朴纯真,表现出刺绣艺人内在的深情。

丝绸

丝是蚕在结茧时所吐出的一种液体,由丝蛋白和丝胶经过空气凝固而成。丝的性能优良,韧性大而且弹性好。一条蚕可吐丝1000米长左右。养蚕缫丝,丝织刺绣,成为中国古代妇女的主要劳动。一条小小的虫儿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了那么大的作用,并引起全世界的震动。

中国的丝织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中国的丝织物开始于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2735-2175年。 中国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和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是两个鼎盛期。在丝织方面也是空前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并有许多实物流传下来。长期以来,中国不但是发明丝绸的国家,并且是有这种手工业的唯一国家。由于高级丝织品的向外输出,中国被世界各国誉为"丝

国"。

现在所称的"绸",是丝织物类称。绸,质地较细密,但不过于轻薄,有生织、熟织、素织、(平纹上起简单花纹)之分。

中国丝织物的图案花纹,一开始就呈现出丰富多采的景象。不论小花、大花、单色、彩色,也不论几何自然形,都适应着丝物结构和实际用途,并且且又与同时代的艺术装饰相映照。中国传统的工艺装饰图案,在题材和内容上不仅讲究形式的美感,更强调吉祥的含义。那些辟邪驱恶的命题也是为了平安纳福。

丝绸锦缎,以其华美高贵的品质赢得了全人类的珍爱,又以各种不同的织造技艺使其繁杂多样,加之风格独异的艺术匠心,因而造就了三千年的辉煌。

服饰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意。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影响而生成的。汉唐(公元前206--公元907)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清代(公元1644--1911)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以上衣下裙为时尚。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裙子、大衣、围巾、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彻底摆脱了老式样,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著。

地毯

中国约在(清)咸丰十年至同治十年之间(1860-1871)开始生产地毯。地毯图案设计,大约出现在19世纪最后的几年。20世纪初,中国地毯在图案设计、设色、工艺三方面渐趋成熟,至20年代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地毯。

中国地毯的标准制式:

地毯图案的基本章法,主要反映在内纹样的布局以圆夔纹样为主占据地毯中心部位,四个角隅由等边三角形的角云装饰,地毯的外部环绕着小边和大边,地毯的边缘是一圈狭窄而没有任何装饰的匝边。

清代(公元1644--1911)的地毯。主要用于朝廷礼仪、帝后生活以及京中官宦人家,少数为民间喜庆活动使用。

中国地毯图案的格局、纹饰以富丽堂皇、庄重肃穆、色彩典雅而不媚俗蓍称于世。1920年以后,中国地毯又产生了彩枝式、美术式等类图案。

文言文汤意思是什么

1 汤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 热水:~雪。 赴~蹈火。扬~止沸。 ◎ 煮东西的汁液:米~。参(shēn )~。 ◎ 烹调后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