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注解有哪几种常见的情况?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3收藏

古代汉语注解有哪几种常见的情况?,第1张

我不太清楚你具体想问的是什么,如果是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一般有以下几类:

1传注类 (1)训、诂: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2)传: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到后代也作一般的注释名称。(3)注:始于东汉郑玄,下己意,作解说,使经义著明,与传一脉相承。(4)笺:对原注隐而不显、略而不详之处加以阐发,或记下自己的不同看法。

2章句类:不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但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等。

3义疏类:既解释经文,又解释注文。宋以前,疏和经、注单行成书;宋以后,为方便阅读,始将疏与相应的经注合刊在一起。所以义疏类注本都包含原文、注、疏等几部分。

4集解类: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包括集注、集传、集解等。

5音义类:注音释义,此类著作注音为主,有事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情况。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释义。

(以上内容主要来自王宁老师主编的《古代汉语》,^_^)

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解释词义、注明音读、疏通文意、阐明思想、分析句读、讲解语法、说明修辞手段、诠释典故、校正文字、考证人名、地名等,例如:

解释词义例

《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毛传:“静,贞静也。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姝,美色也。俟,待也。城隅,以言高而不可逾。”

《左传·庄公十四年》:“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杜预注“绳,誉也。”

注明音读例

《诗经·周南·关雎》:“君子好逑”。《经典释文》:“逑,音求。”又如《诗经·召南·何彼 矣》:“何彼 矣,唐棣之华。”《经典释文》:“棣,徒帝反。《字林》‘大内反’。华如字。”

古书的注释形式很多,各有特点。例如:“诂”,就是用当代的语文去解释古代的语言,或用普通话去解释方言。“训”,是用通俗的词语去解释难懂的词语,如《尔雅》有《释训》一篇。“传”,即传述的意思,如《论语》有《齐说》二十九篇。“记”,其作用接近传和说,如《五行传记》十一卷。“注”,就是解释古书,如《吕氏春秋注》。“解”,分析的意思,如韩非的《解老》,就是解释《老子》一书。“笺”,引申前人的说法称为重复,如东汉郑玄写的《诗笺》,引申毛公的《诗传》又不与其相杂。“章句”,在训释词义之外,再串讲一次经文大意,如《公羊章句》三十八篇。“集解”,即各家说法的总汇,如《论语集解》。“义疏”,和集解很接近,如《论语义疏》,盛行于南北朝。“正义”,统一整理前人的义疏,盛行于唐代,如《五经正义》。

疏: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起源于南北朝,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的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辨证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论语义疏》是现今完整流传下来的南北朝时期的唯一义疏体著作,此书亡佚于南宋,清乾隆年间又由日本传入。

传:替经书作注的著作。一般由他人记述,例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黄道周《节寰袁公传》:“(袁可立)子枢,博雅有胆识,为户部郎,别有传。”

笺:本指狭条形小竹片,古代无纸,用简策,有所表识,削竹为小笺,系之于简。《毛诗》篇首“郑氏笺”孔颖达疏:“郑於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后因以称注释古书,以显明作者之意为笺。

古代汉语注解有哪几种常见的情况?

我不太清楚你具体想问的是什么,如果是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一般有以下几类: 1传注类 (1)训、诂: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