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班固、司马迁、司马光、努尔哈赤分别是那个朝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3收藏

左丘明、班固、司马迁、司马光、努尔哈赤分别是那个朝的?,第1张

左丘明;春秋

班固:东汉

司马迁:西汉

司马光:北宋

努尔哈赤:明末请初(清朝第一个皇帝)

左丘明(公元前556~公元前451) 姓丘名明。石横镇东衡鱼村(春秋时鲁国都君庄)人。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明耻之”。左丘亦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

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他还撰写了历史名著《国语》,与《春秋左氏传》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公元前451年,左丘明病逝,葬于东衡鱼村东北处。647(唐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墓前建石坊。1530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左丘明为“先儒”。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朱由俭封左丘明为“先贤”。1725年(清雍正三年)为避孔子名讳,奉旨“丘”旁加“阝”改为邱氏,今石横邱氏皆为左丘明之后人。

班固(公元 32~92)

东汉史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九岁能文。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汉书,至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班固的地理学成就有以下五个方面,

1.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

2.开创了政区地理志的体例

3.开沿革地理之始

4.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

5.保存了宝贵的边疆地理资料

明帝时,曾任兰台令史,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负责校定秘书。又与人共同记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迹,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上。

章帝时,班固职位很低。建初三年(公元78)升为玄武司马,是下级官吏。由于章帝喜好儒术文学,赏识班固的才能,因此多次召他入宫廷侍读。章帝出巡,常随侍左右。奉献所作赋颂。对于朝廷大事,也常奉命发表意见,与公卿大臣讨论,曾参加论议对西域和匈奴的政策。

建初四年,章帝效法西汉宣帝石渠阁故事(见石渠阁会议),在白虎观召集当代名儒讨论五经同异,并亲自裁决(见白虎观会议)。其目的是广泛动员经今古文学派的力量,促进儒家思想与谶纬神学紧密结合,加强儒家思想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次会议上,班固以史官兼任记录,奉命把讨论结果整理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白虎通义。

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关系更为亲密。永元四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狱中。

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幽通赋》等。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5年) 司马迁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 六岁,在故乡读书。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 十二岁。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年朔二年)

十九岁,从夏阳迁居长安。汉武帝从主父偃建议迁民于茂陵。司马迁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为侍中。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 二十岁,游历各地。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 二十二岁 公孙弘为丞相,请为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司马迁得补博士弟子员。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 二十三岁,为郎中。以考试成绩优异为郎中,即皇帝的侍卫官。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 二十四岁,为郎中。

司马迁随汉武帝祭祀五帝到雍(今陕西凤翔县),到河东三十五岁,为郎中将。

汉武帝与公卿、诸生议泰山禅。司马迁受命为郎中将以皇帝特使身份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到达邛(今四川西昌一带)、笮(今四川汉源一带)、昆明(今云南曲靖一带),安抚西南少数民族,设置五郡。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

三十六岁,为郎中。

汉武帝前入泰山封禅,太史公司马谈随行,至周南(今河南洛阳)而病危。司马迁自西南归,见父于周南。谈临终嘱司马迁继孔子而续《春秋》。

司马迁以郎中身分侍从汉武帝至泰山,又至海边,自碣石至辽西。又经北边、九原(今包头市西),五月回到甘泉。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

三十七岁,为郎中。

春,司马迁随汉武帝到缑氏(今河南偃师),又到东莱。四月,黄河决口,司马迁从武帝至濮阳瓠子决口处,与群臣从官负薪塞黄河决口。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

三十八岁,为太史令。司马迁继父职为太史令。《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绅石室金匮之书。”与朋友挚峻书信往还,勉励其抛弃隐居生活,立志于事业,从而立德、立言、立功。

公元前107年(元封四年)

三十九岁,为太史令。

冬十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雍,祭祀五帝。经回中道,批出萧关(今宁夏固原县东南),经涿鹿,从代地(今河北蔚县)而还,经河东回长安。

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

四十岁,为太史令。

冬,司马迁随武帝至南郡盛唐(庐江),望祭虞舜于九嶷山,自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过长江,登庐山,北至琅琊(今山东诸城),增封泰山,沿海而行。

公元前105年(元封六年)

四十一岁,为太史令。

冬,司马迁随汉武帝行至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三月,经夏阳至河东,祭于后土祠。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

四十二岁,为太史令。

司马迁介议并与与上大夫壶遂等制定《太初历》,汉武帝宣布废《颛顼历》,改用此历法。太初历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冬十月司马迁随武帝祭泰山。

司马迁开始著述《史记》。

公元前103年(太初二年)

四二三岁,为太史令。

司马迁专心著述。

“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开汉元年)

四十六岁,为太史令。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武帝发兵讨伐匈奴。

李陵为将,请“自当一队”。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

四十七岁,为太史令。

三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河东,祭祀后土。

十一月,李陵战败被匈奴俘虏,司马迁因替李陵讲公道话,而被捕入狱,判死刑。

公元前98年(天汉三年) 四十八岁。

李陵被灭族。

司马迁为著作史记而忍辱苟活,自请宫刑。

《悲士不遇赋》约作于是年。

公元前97年(汉武帝天汉四年)

四十九岁,为中书令。

司马迁被赦出狱,任中书令。《汉书•司马迁传》:“迁既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发愤著史记。

公元前93年(太始四年)

五十三岁,为中书令。

任安(少卿)此年四、五月间有信给司马迁。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

五十五岁,为中书令。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作于是年。

司马迁完成《史记》。《报任少卿书》说:“仆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改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武帝患病,奸臣江充谎称宫中有人埋设木偶诅咒武帝,武帝命江充查抄。江充与太子有矛盾,勒逼皇后自杀,并要挟太子。太子杀死江充,武帝发兵讨伐太子,太子起兵反抗,兵败逃亡自杀。此即为历史上有名的巫蛊案。

公元前90年(征和三年)

五十六岁,司马迁约死于本年。

司马迁死年死因不明。

《汉书旧仪注》:“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郭沫若《关于司马迁的死》:“下狱死事,必世有流传,故卫宏、葛洪均笔之于书,谅不能无中生有,以歪曲史实”。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代政治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重要的史书《资治通鉴》。

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清太祖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一五五九年),在位时间是(1616-1626年),是明朝末年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女真族的杰出首领,他的祖先猛哥帖木儿,曾被明朝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但后来家道就渐渐衰弱,努尔哈赤年青的时后经常采集松子和人参,到汉人的市集去卖,因此逐渐受到汉人文化的影向,学会说汉语,并且喜爱读三国演义。

努尔哈赤二十五岁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在一次战乱中,被明朝的军队杀死。努尔哈赤继承了父亲遗留下来的十三副铠甲,开始招兵买马,发展自己的力量。他作战非常勇敢,也很有谋略,不久就征服了邻近的几个部族,并且吞并了女真族的其它部落,在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一六年),建立国家,定国号为金,历史上称为后金,从此,他就公开与明朝为敌了。

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一六一八年),努尔哈赤向明朝提出「七大恨」的誓词,发誓要报杀父之仇,于是率领军队两万多人,攻打明朝边关,明朝派了八万多人的军队去抵抗,经过五天的战争,明朝军队大败,这就是有名的萨尔浒之役,这一仗努尔哈赤获得了辽宁、沈阳一带的地区,力量愈来愈强大,奠定了清朝政权的基础。

原文

崔长生,生而哑,性至孝,人呼“哑孝子”。孝子既哑,左手复挛,佣工养其父母,出入必请安。后淮、徐大饥,孝子行乞于乡,人悯之,遗以糟糠,受而纳诸箪,自掘野草以食。归则扶其跛父病母于茅檐下,尽倾箪中物,敬父母,父母赖以活。一日,途见故纸,中有遗金,守待失者而不得。月余,未见有求者,乃易猪饲之。猪蕃息,遂为父母备棺。孝子待人,诚而信。父母先后卒,哭之恸,棺葬于野,后不知孝子所之。

译文

崔长生生下来就哑,品行很孝顺,乡里人称赞他为“哑孝子”。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每天出行返回都会给父母请安。后来淮徐一带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吃剩的食物,但是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竹篮中留着,自己则去挖掘野草来吃。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竹篮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 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一堆废纸,(发现)里面有别人遗失的财物,没等到失主。一个月以后,(仍然)没有等到来领取的人,他就用钱买了一头猪饲养,猪下仔后,于是就给父母准备棺材。他待人诚实守信。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后来不知道哑孝子到哪里去了。

注释

1 而:表并列。

2 性:性格、性情。

3 呼:称呼。

4既复: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5挛:蜷曲不能伸直。

6 佣工:名词作动词,做佣工。

7饥:灾荒。

8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可以翻译为“在”

9遗(wei):送给。

10易:交换,买

11卒:死。

12蕃息:繁殖。

13悯:同情

14赖:依靠

15恸:极度悲伤,悲痛的样子

16之:去、到、往

17至:十分,非常,到了极点

18信:讲信用

文言知识

1遗。“遗”有两个读音,两种解释。上文遗以糟糠中的“遗”读wèi,解释为“给”“赠给”,意为乡人送给他吃剩的食物。“中有遗金”“遗”读yí,解释为“遗失”“遗留”,意为旧纸包里有丢失的银子。[1]

走进文言文 六上答案

1性(至)孝 至:到了极点,可翻译为非常

2 蜷曲不能伸直

3人(悯)之 悯:同情

4父母(赖)以活 赖:依靠

5乃(易)猪饲之 易:交换

6父母先后(卒)卒:死

7哭之(恸)恸:悲痛的样子

8后不知孝子所(之)之:到

句意

受而纳诸箪:接受后放进菜篮

诚而信:诚实并且守信用。

哑孝子的孝行表现(文言文版)

①孝子既哑,左手复挛,佣工养其父母。

②后乡里大饥,孝子行乞于外,人悯之,遗以糟糠,受而纳诸箪,自掘野草以食。

③归则扶其跛父病母于茅檐下,尽倾箪中物敬父母,父母赖以活。

④猪蕃息,遂为父母备棺。

⑤父母先后卒,哭之恸,棺葬于野。

启发与借鉴

孝顺父母的人,别人都尊敬他;不孝顺父母的人,纵然腰缠万贯,别人也会蔑视他。

昆明市的少数民族有:彝族、回族、白族、苗族、傈僳族、壮族、傣族、哈尼族。

昆明市人口以汉族为主,占全市常住人口的8616%。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384%,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8个,即彝族391337人,占总人口的77%、回族146922人,占总人口的29%、白族71443人,占总人口的14%、

苗族45013人,占总人口的089%、傈僳族17289人,占总人口的034%、壮族13835人,占总人口的027%、傣族13101人,占总人口的027%、哈尼族10649人,占总人口的021%。全年出生人口5879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3‰。

扩展资料:

傈僳族的节日:

傈僳族群众称一年一度的年节为“阔时”。怒江地区的傈僳族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主要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过年的时间,因此没有统一、确定的日期,但一般均在夏历十二月初五至次年正月初十这段时期内,即樱桃花开季节。

年节期间,习惯上都要舂籼米粑和糯玉米粑,并酿制香醇的水酒。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和粮食丰收,每一家都要将第一臼舂出的籼米粑放少许在桃、梨等果树上;有的地方在吃饭前先盛一小碗让狗吃,据说是表示对狗给人世间带来谷种的回敬。

年节的第一天,各地的男女青年都要盛装打扮,聚集到所属村寨的公共场所——打场,举行射弩、跳舞、对歌等活动,这是青年男女互相吐露爱情,定亲结友的大好时机。

男青年们常以高超的射箭技艺来赢得姑娘们的爱情,有的青年男女则以优美的舞姿和悠扬的歌声来表达双方的爱慕之情。一旦彼此有相爱的情意,相互则要以礼品相赠。许多男女青年就是通过这种活动定下终身的。

-昆明

-傈僳族

而根据印度历史记载,西贡(既现在越南胡志明市)自公元三世纪以来便有着亚洲最大的努力市场(在昆仑岛),其主要的销往地区就是中国,长安贵人们又有钱,唐代《咏昆仑奴》写到:指头十颞墨,耳朵两张匙,意思是:那个黑皮肤的长工,十个指头,又黑又粗就象十根墨棒,两只耳朵长得象两把小瓢勺。

而林邑就是现在的越南中部,我们来看一下林邑以南是哪里,应该是菲律宾、马来半岛、泰国等地,这里是尼格利陀人主要分布的地区。在唐朝,向中国输出大量奴隶。大家看到昆仑奴,难免想到昆仑山,可实际上在我国古代的词汇中,“昆仑”的含义除了昆仑山以外还指黑色的东西。昆仑奴所指的就是黑奴。

昆仑奴们体格健硕吃苦耐劳,而且对主家忠心耿耿,对于昆仑奴到底来自何方,主流认为是东南亚,也有说来自非洲。公子不知,这叫昆仑奴面具,大海盗王世杰刚刚从海那边贩回来一批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身高在这两个大都市里,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大街上经常会出现各种肤色的外国人,满大街的溜达,"内有东西方四十余国侨民”。越丈,却性情温良,踏实肯干,一到长安就被贵族豪门瓜分殆尽。

哈尼人城他们为蜡伯,目前昆明阿拉乡撒梅人是直系后裔之一。撒梅是苏妹一词,就是苏美尔,就是指羌系北三苗在两河流域时的窫窳之尸。而古埃及人是由苏美尔过去的。因而有“昆仑奴,新罗婢”之语流传。新罗婢即今天素有“世界上最专业的保姆”之称的菲佣,昆仑奴能够与新罗婢并称,也许可以算作他们在家政方面天赋异禀。

楼主指的应该是曲靖的汉族吧!曲靖是云南汉族比例最大的地方,而曲靖的汉族基本是明朝初年的移民的后裔。朱元璋为了消灭在滇的蒙古残留势力,出兵30万南京大军远征云南,而位于滇东曲靖作为当时入滇的第一门户,很快就被明军占领,之后明代为了加强中原集权,又派出了更多的汉族移民(很多是发配来的)来到云南,这些移民在云南各地世世代代生活下来了,其中曲靖更是明代移民最集中的地方。其实明代的移民并不都是南京人,也有江苏人以及安徽、浙江等省的人,但现在云南的汉人普遍流传着祖上从南京来的说法,也有很多家族的家谱中记载着从南京迁移过来的那段历史,可以说,曲靖的汉族大多都有一定的南京情结。而且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曲靖方言很多方面都和南京方言有相似之处,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曲靖的汉族和南京的密切联系。确切的说,现在曲靖的汉族主要是南京等地移民的后裔。

昆明人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喜欢按部就班,开拓能力差,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在北上广深工作的昆明人很多,并没有说的那么排外,而且比起很多外地人要更热爱生活吧...他们也没有传说当中那么一定要留在自己的家乡,对昆明的评价只是没啥机会,太过安逸。在昆明,发现大家都喜欢逛花市,对外地游客也很友善,没有感觉到不舒服的地方。

而且如果真的要说排外,我觉得除了上海,特别是你住在浦西那些民宿的时候,真的受够了上海大叔大妈骨子里瞧不起你的感觉,即使你是从北京广州深圳出来的。

可能其他地方都不会明显给你感觉到有排外的情绪,特别是昆明这样的旅游城市,这种感觉真的很淡,大部分人对你还很热情。

昆明由来

“昆明”一词作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难稽考。关于“昆明”一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昆明”最初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春城一瞥

“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或“昆淋”。早期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见诸记载,“昆明”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道:“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由此可见,“昆明”一词是古代云南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称。

以上内容参考——

左丘明、班固、司马迁、司马光、努尔哈赤分别是那个朝的?

左丘明;春秋班固:东汉司马迁:西汉司马光:北宋努尔哈赤:明末请初(清朝第一个皇帝)左丘明(公元前556~公元前451) 姓丘名明。石横镇东衡鱼...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