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出现的时代背景、书法特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6收藏

《兰亭序》出现的时代背景、书法特点,第1张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兰亭序》从“形神兼备”发展到“离形神似”,讲求自然。顺乎神理,在艺术上这是形式表现和精神内涵的关系,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

华美与质朴的相结合,由此产生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品格。后来又将它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使书画艺术从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表现转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抒发。这在晋代的书法艺术中就出现了追求“韵”的审美趣尚。

从流传的晋书墨迹来看,晋人尚韵,其主要表现为自然天成、和谐畅达的柔性美。王羲之就是晋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后世尊为“书圣”,其《兰亭序》法帖也被尊崇为“天下第一行草”。

扩展资料: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

真迹殉葬昭陵,有摹本、临本传世,以"神龙本"最佳。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兰亭序》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以下是我整理的兰亭集序原文及赏析,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赏析

 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土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几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优,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了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祖”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荡”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翻译: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词句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集会。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咸: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qu)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

 暂:短暂,一时。

 怏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作者简介

 王羲之 画像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兰亭序》王羲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关于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请参阅:神龙本兰亭集序。

 作品原文

 兰亭集序

 永和1九年,岁在癸丑,暮春2之初,会3于会稽4山阴5之兰亭,修禊事也6。群贤7毕至8,少长9咸10集。此地有崇山峻岭11,茂林修竹12,又有清流激湍13,映带左右14。引以为流觞曲水15,列坐其次1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7,一觞一咏18,亦足以畅叙幽情19。

 是日也20,天朗气清,惠风21和畅2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3,所以24游目骋25怀,足以极26视听之娱,信27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8。或取诸29怀抱,悟言30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1。虽趣舍万殊32,静躁33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34得于己,快然自足35,不知老之将至36。及其所之既倦37,情随事迁38,感慨系之39矣。向40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41,犹不能不以之兴怀42。况修短随化43,终期44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5!”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6,未尝不临文嗟悼47,不能喻48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9。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50,录其所述5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52。后之览者53,亦将有感于斯文54。

 词句注释

 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3、会:集会。

 4、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5、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6、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7、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8、毕至:全到。毕,全、都。

 9、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10、咸:都。

 11、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2、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13、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4、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15、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16、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7、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8、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19、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20、是日也:这一天。

 21、惠风:和风。

 22、和畅,缓和。

 23、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4、所以:用来。

 25、骋:使······奔驰。

 26、极:穷尽。

 27、信:实在。

 28、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29、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30、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31、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32、趣(qū)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33、静躁:安静与躁动。

 34、暂:短暂,一时。

 35、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36、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37、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38、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39、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40、向:过去、以前。

 41、陈迹:旧迹。

 42、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43、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44、期:至,及。

 45、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46、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47、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48、喻:明白。

 4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50、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51、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52、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53、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54、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白话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创作背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作品赏析

 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王羲之《兰亭序》原本在哪里?

《兰亭序》的去向出现了五种可能。

一是欧阳修所说的情况不存在,《兰亭序》还在昭陵之中。

二是李治也很喜欢《兰亭序》,他完全有可能用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欧阳询等人临摹的《兰亭序》调换了王羲之的真迹,而后把它陪葬在自己的乾陵。

三是温韬在盗掘昭陵之后,混迹在后梁和后唐,他用包括《兰亭序》在内的宝物打点后梁、后唐的官人。

四是温韬死后,他的外甥郑玄素继承了他的遗产,《兰亭序》落入郑玄素之手。

五是如果像北宋进士蔡挺所说的那样,埋葬李世民的时候,李家后人用临摹本掉包,《兰亭序》的真迹一直就留存在人间。

一千六百五十多年前的一纸《兰亭序》,即使不被折腾,恐怕也难完其身。

王羲之兰亭序收藏在哪里呢

这是王羲之的作品,王羲之《兰亭序》的真迹早已遗失,后世相传皆为唐朝摹本。在唐摹本中,以冯承素的“神龙本”最为著名。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皆体现出“书圣风范”,公认是最好的摹本。目前艺宴商城售

求王羲之的兰亭序原文?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作者王羲之 朝代魏晋

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故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求王羲之《兰亭序》 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王羲之兰亭序欣赏

《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修禊序》、《禊帖》、《兰亭宴集序》、《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据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写下了这篇“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后又重写了数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自己也特别爱重,交付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无嗣,交弟子辩才储存,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了《兰亭序》,常常“置之座侧,朝夕观览”。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摹拓十本以赐近臣,死后把真迹带进昭陵作为陪葬品。所以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看到《兰亭序》的真迹,只能看到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冯承素摹本,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各半之印,故又称为“神龙本”。郭天赐谓“神龙本”“笔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兰亭序》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著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王羲之的兰亭序在哪发现的

从此真迹失传。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不过在我读小学那个年代,书法老师就以一句遗憾美道破这些争论。好在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年,曾让人摹拓十本以赐近臣。一般认为在所有临摹本中,冯承素的墨迹摹本最为神似。而后世临摹《兰亭序》的版本不下数百种。还有各类木石镌刻本,摹本,临本。这其中不乏大家之作,也有文人雅士的追捧。而最有名的几副临本除了刚才提到的冯承素神龙本外,还有《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所临摹等,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有摹本,记得 也曾有临本。 不过《兰亭集》与《兰亭序》是不同的,顾名思义,《兰亭序》是为《兰亭集》而作的序,此序出自王羲之之手,而《兰亭集》却是一本由37首诗组成的诗集,关于《兰亭集》的来由是这样的: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当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孙统等四十多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跞,曲水流觞,饮酒作诗。众人沉醉于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人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了。

隼王羲之兰亭序古文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朝代:魏晋

作者:王羲之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在哪里找到完整的王羲之的兰亭序

你想找什么版本?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冯承素的神龙兰亭和欧阳询的定武兰亭,现在的都是摹本,真品在昭陵里,现在公认的最好的是神龙兰亭,一楼的就是神龙兰亭。

哪里有王羲之兰亭序字帖

您可以到这里去看一下。有您想看见的,保证非常清晰

:okstonebokee/3636333

:hisedu/china_pic/content/b/2/2b/23htm

:zsxxsjedu/bbs/dispbbsaspboardid=70&id=490

很好的:qqhu/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980

王羲之的兰亭序现在究竟在哪

兰亭序手迹据说随葬于唐太宗的墓中,墓穴尚未开启,现在谁能说个究竟。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兰亭集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兰亭集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兰亭集序文言文原文

 兰亭集序

 作者:王羲之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兰亭集序文言文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4、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

 7、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

 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1、所以:用来。

 22、骋:奔驰,敞开。

 23、极:穷尽。

 24、信:实在。

 2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词。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

 26、取诸:从……中取得。

 27、晤言:坦诚交谈。《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说,对面交谈。

 2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29、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趋向,取向。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

 30、静躁:安静与躁动。

 3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

 32、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3、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34、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35、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36、向:过去、以前。

 37、陈迹:旧迹。

 38、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39、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40、期:至、及。

 41、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语出《庄子·德充符》。判断句。

 42、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43、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44、喻:明白。

 4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

 46、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47、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48、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虽,纵使。

 49、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50、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51、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或取诸怀抱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如:或取诸怀抱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俯仰一世

 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如:俯仰一世

 今义:低头抬头

 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如: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

 句式

 古汉语句式:

 a)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 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短语:于+宾语 状语后置);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c)省略句: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ⅰ词类活用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名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③齐彭殇为妄作。“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ⅱ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 一起。例:若合一契

 (2) 一样。例:其致一也

 (3) 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 )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七)之

 (1) 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

 (2) 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

 (3) 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

 (4) 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

 (5) 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

 通假字

 趣舍万殊 “趣”通“取”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像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兰亭集序文言文翻译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古代画家以描绘兰亭雅集为主题的画作很多,仅著名画家传世的作品不完全统计有:

祝允明《兰亭序》卷

仇英《兰亭雅集图》卷

唐寅《兰亭雅集图》卷

张宏《兰亭雅集图》卷

尤求《兰亭雅集图》轴

董爱山《兰亭雅集图》轴

以上这些,您上网输入搜索,都可以查到

324个字(不算标点)

现将原文抄录在下

兰亭集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几个字是太上皇帝之宝,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印章。这枚印应该是乾隆退位,嘉庆皇帝继位以后,乾隆作为太上皇,在欣赏兰亭序的时候,盖上去的。乾隆作为一名十分热爱诗词,书法,文化艺术的皇帝,经常在一些古画,碑帖,古籍上面题诗留印。

《兰亭序》出现的时代背景、书法特点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