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礼指的是哪三本书
三礼指的是《周礼》、《仪礼》、《礼记》这三部经典书籍。
1《周礼》
《周礼》是古代中国周朝时期的一部法制经典,它对中国后世历朝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周礼》主要讲述了周王朝的政治、军事、财税以及礼仪制度,是一部介绍周代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的历史文书。
作为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礼》概括了“上下有序,各取所长”的政治思想,它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建设性的意义。
2《仪礼》
《仪礼》原名《大义记》,是中华文化古礼仪性质最显著的一部经典书籍。它主要讲述了古代君主的仪式、官员的职守、祭祀礼节、婚丧嫁娶等方面的礼仪规范。《仪礼》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尊卑有序、礼事有别、亲疏有序。
3《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礼制礼仪的著作,是内容涉及范围最广、体系最完整、影响最深远的一部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共包括五十篇,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礼记五种》。
《礼记》主要讲述了古代礼制概念及礼乐的起源、发展及其应用,重要表现了“礼”这一道德规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作用。
“三礼”之名始于东汉郑玄,指《周礼》、《仪礼》和《礼记》。皮锡瑞在其《经学通论》中有论述:“三礼之名,起于汉末,在汉初但曰礼而已,汉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汉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合记而言,则曰礼记,许慎卢植所称礼记,皆即仪礼与篇中之记,非今四十九篇之礼记也,其后礼记之名,为四十九篇之所夺,乃以十七篇之礼经,别称仪礼,又以周官经为周礼,合称三礼,盖以郑君并注三书,后世盛行郑注,于是三书有三礼之名。” 《周礼》,原称《周官》,西汉末刘歆始称《周礼》。《周礼》传说为周公旦所作,近人定为战国时作品。“周”字或以为指“西周”,或以为指“周天之官”。《周礼》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六官象征天地四方六合,体现了“以人法天”的思想。汉时冬官篇已亡,汉儒取《考工记》补之。《周礼》内容极为丰富,主要讲述各种名物、典章、制度。 《仪礼》简称《礼》,亦称《礼经》或《士礼》,晋代始称《仪礼》。旧说《仪礼》为周公制作或孔子订定,近人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一部分礼制的汇编,成书应在战国初期至中叶。先秦、西汉所谓“五经”之《礼》皆指《仪礼》。《仪礼》分《士冠礼》、《士昏礼》等十七篇,详尽地叙述了上古贵族生活各种主要礼节仪式。 《礼记》,一般指西汉戴圣所编的《小戴礼记》。《礼记》是秦汉以前儒家各种礼仪著作选集,大率为孔子七十子后学所记,有《曲礼》、《檀弓》、《王制》、《礼运》等四十九篇,其中《中庸》、《大学》两篇后被朱熹列入“四书”。《礼记》反映的基本内容多系先秦古制,亦录有一些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但也有个别篇章为秦汉儒生所撰。唐以后,《礼记》地位愈隆,逐渐超越《周礼》和《仪礼》。此外尚有戴圣之叔戴德所编的《大戴礼记》。 “三礼”之学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很大。
“三礼”是指:《仪礼》《礼记》和《周礼》。
1、《仪礼》
是中国先秦时期一部关于礼制、有关社会习俗的总汇。学术界一般认为,古礼来源的历史久远,就《仪礼》而言,周公可能做过增删,孔子也做过一定的整理,其成书的年代大概在春秋和战国之际。
2、《礼记》
古时候也称作《礼》或者《记》。《礼记》和《仪礼》是什么关系呢?朱子认为,“礼”指《礼经》,即指《仪礼》;而“记”,是对《仪礼》的注释和补充或总结。按朱子的观点,《仪礼》是经,而《记》是传,是用来解释《仪礼》的。至西汉,《礼记》还不是经,但是它的地位在西汉以后就已经得到了确立。到唐代,《礼记》正式成为经。
3、《周礼》
也叫《周官》,是一部记载周代典章制度的书,主要是谈官制,由此关涉到极为丰富的内容。如“天官冢宰”,是将中央一级官员的制度设立、官员设置的。后世官制“六部制”的设立,其实正是本于《周礼》的六官,即本于《周礼》的政治制度设计和官员设置。
“三礼”的理念介绍:
“三礼”是先祖法治思想的滥觞,不能狭隘地曲解礼的内涵和初心。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皆有礼度,有原则,有执行,这是几千年不变的行为规范,它公平维系社会秩序,礼治也就是法治的前身,是以敬畏心遵从道德的戒律,履行家国天下的规范与原则,既有宗教式敬畏与情感认同,又有法治的思维与理念。所以才千年不变,可以说已经融进国人血液了。
“三礼”的要义、原则及其具体执行模式亘古不变,深入民心,是中华民族的信仰体系,形成了东方文化的特色,那些带有宗法性质的准则已无可置疑地渗透到人民的观念之中,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性格。
儒家经典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
《周礼》,原称《周官》,西汉末刘歆始称《周礼》。《周礼》传说为周公旦所作,近人定为战国时作品。周字或以为指西周,或以为指周天之官。《周礼》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六官象征天地四方六合,体现了“以人法天”的思想。
《仪礼》简称《礼》,亦称《礼经》或《士礼》,晋代始称《仪礼》。旧说《仪礼》为周公制作或孔子订定,近人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一部分礼制的汇编,成书应在战国初期至中叶。先秦、西汉所谓五经之《礼》皆指《仪礼》。
《礼记》,一般指西汉戴圣所编的《小戴礼记》。《礼记》反映的基本内容多系先秦古制,亦录有一些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但也有个别篇章为秦汉儒生所撰。
《周礼》的内容与精神
《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范。
制度规范正当性的根据,是仁爱精神,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博爱精神。儒家仁爱观念包括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差等之爱;一体之仁。
只谈差等之爱,最终会逻辑地导向杨朱的唯我,即不再是儒家;只谈一体之仁,最终会逻辑地导向墨翟的兼爱,也不再是儒家。儒家的仁爱观念,既承认爱有差等的生活实情,又通过推扩的功夫,超越这种差等之爱,走向一视同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文化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生活当中,作为道德准则对人们的素质修养起了重要作用。说到礼,不得不提儒家经典三礼,三礼是指《周礼》、《仪礼》、《礼记》,表达的是礼仪、礼节教育,各种社会礼仪理论和礼仪制度的总和,是古代非常重要的道德制度典范。
《周礼》是三礼之首,为周公旦所著,主要记载古代政治、文化、经济等制度,包含了周王朝以及各个诸侯国的制度,从儒家的政治角度考察国家制度。西周是礼乐文化的形成时期,为了政治上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旦进行全面的创新,将礼乐大规模整理,建立了完善的礼乐制度,把起居、祭祀等方面都放进礼的范围。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着很重要的史料价值。西周的礼乐制度是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总称,随后发展成为别贵贱的等级规则,礼乐制度形成了西周的独特文化。《周礼》之所以能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因为在设计礼乐制度背后有着社会正义原则。
《仪礼》是中国古代礼仪最完备的书,讲述古代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有明显的阶级之别。古代王朝非常重视礼制,每个朝代都会制定一套礼仪,礼制对巩固等级,阶级对立的秩序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仪礼》可以了解贵族生活的礼节,以及还保留着远古礼俗,对古代封建制社会有着更具体的认识。《仪礼》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内容可靠,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保存了丰富的语汇,对文献学和语言学提供了史料。《仪礼》是封建宗法制的理论形态,把握这古代的特质,记载的礼制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礼记》主要记载先秦的礼制,对民间行为规范和国家制度的阐述,包括有社会、宗教、政治等方面,是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制度的重要著作。大量记载礼俗、教化、家教、尊老、服饰等古代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礼记》在儒家经典中占有重要位置,非常全面、系统讲解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完整反映出了先秦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还对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规范作出了解读,形成独特的家庭规范。《礼记》从多个角度讲述了儒家的礼乐文化精神以及意义,体现了儒家的政治和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理学经典三礼是指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
1、《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2、《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3、《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重要性:
1、《周礼》是“三礼”之首,是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根据民间的说法是周公旦所著。《周礼》几乎包含了先秦时期的各个方面,并且还有具体的事例论证,对于史学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礼记》根据民间的说法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共同编著,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同时也是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史料。
3、《仪礼》是记载周代士大夫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的书籍,对于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礼指的是哪三本书
本文2023-11-04 00:07:1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7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