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汉文化观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3收藏

日本人的汉文化观,第1张

在文化方面,日本人从古至今都是对中国文化十分崇尚而感兴趣的。从日本的奈良时代开始,经历了平安时代、镰仓幕府时代、室町幕府时代、安土时代、桃山时代,直至德川幕府时代中期日本的文化才实现了文化独立。而这些时代的时间跨度长达1400年左右,也就是说,日本用了1400年的时间才从中国文化中独立出来,产生属于自己的文化。日本人被中国文化影响的是非常之深的,比如:790年平安京时代的日本都城,京都,就是完全仿造中国的长安、洛阳而造;德川幕府时代的官学是宋学,也叫朱子学,这个学说是来自中国宋朝,而德川幕府将朱子学奉为国学,并且禁止其他一切学说;奈良时代通过改良汉字而出现的平假字,直至今日日本都还在使用。

上面已经说过,日本人对待中国文化是非常喜爱的,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像三国,在日本便被改编成了动漫、游戏、文学作品,且大受欢迎;再说中国的许多古著作,例如论语等如今在日本也是有非常多人推崇学习的。很讽刺的是,当今时代,日本人比中国人还要热衷于中国古文化、著作等。在今天,日本已经是成为了亚洲文化的中心,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也可以说,日本走到今天,成为昌盛的文化大国,也绝对有很多过去历史上对中国文化学习的原因。

汉字、汉语对日本人来说并不陌生,中国文化对日本人来说,表面上虽是一种外来文化,但实际上,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共通之处相当之多。

《王阳明全集》传入日本后,推动日本的明治维新,而且还影响整整的几代日本人。包括现在的稻盛和夫等等企业家。日本人最为崇拜的5个中国人,王阳明还排在第三位!

第五名:郑成功

被日本人誉为“国姓爷”,奉为“民族英雄”,很少人知道郑成功的母亲是个日本人(田川贞子)。在日本作家近松门左卫门的《国姓爷合战》,给郑成功起了一个日文名字“和藤内”。这出戏连续3年在日本上演不衰,观众多达20多万人次。

日本长崎县平户市,每年(郑成功诞辰),还会举行祭典活动,郑成功俨然成了这个城市的一部分。

第四名:朱舜水

朱舜水垫定了日本的儒学的基础,清兵入关后,他和郑成功一起反清复明,可惜失败。

朱舜水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今东京)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

日本德川光国亲执弟子礼,竭诚尽敬。德川光国认为朱之瑜年高德重,不敢直接称名称字,要他取一名号以称呼。朱之瑜就以故乡“舜水”为号。

朱舜水“实理实学”的思想,对日本的水户学及其明治维新运动都有深刻影响。有人甚至说,朱舜水先生不仅是明治维新思想的先驱,也是日本水户学派的开山鼻祖。

朱舜水至今仍然受到日本人民尊敬,他的遗著珍藏在日本博物馆。逝世的地方(今东京大学内)立有“朱舜水终焉之地”的标碑。

第三名:王阳明

王阳明对日本影响人尽皆知,最有名的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

东乡平八郎大胜俄国舰队,日本天皇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宴会上,众人一片夸赞,八郎默不作声,默默拿出自己的腰牌,秀给大家看,上面只有七个大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日本人仅靠王阳明的一部《心学》,就推翻了500多年的封建幕府统治,成功实现了明治维新,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的过度。

第二名:诸葛亮

日本的《周刊文春》做了100个名人的调查,其中诸葛亮排28名,孔子排87名。

日本的三国文化,可以从日本的游戏看出,而他们还以《三国演义》为蓝本,自己搞了一个《三国志》,成为政商人士必科目。诸葛亮已经被日本神化。

日本人对诸葛亮念念不忘的原因,想必也正在“魂”上。林田慎之助教授之所以用“花”来描述诸葛亮的一生,其实充满了正统“士表”的悲剧色彩。

第一名:徐福

徐福是秦朝的方士,卓越的炼丹专家,方士中的战斗机。

传说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三千童男童女和百工,还有千余精锐配备强弓劲弩的甲士随行,携带各种作物种子以及其他物资,共计六千余人,东渡到日本。后定居下来。

徐福把秦代的文明带入了日本,大大促进了当时日本社会的发展,甚至在日本,有言之为开国者神武天皇,或者自称是徐福的后羿。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对于其他国家产生重要影响,日本就是其中一个。他们拍使者来学习中国的优秀文化,引进到自己国家,而现如今有很多的文化,在日本要比中国发扬的更为活跃。我们就来看一下:

首先就是日本的传统服饰——和服。据说是借鉴了唐服,唐代前,日本和服色彩较为单一,多为原始色彩、民族色彩,同一服饰几乎同一色调;在唐朝文化的影响下,和服色彩尤其是大和型贵族服饰色彩进入鼎盛期,女性服饰颜色装饰打破原来单一色调,而以绿、蓝、红为主调的同时,添加其他色调或纹样,色泽艳丽,色调对比明显,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就是围棋文化。围棋是我国的“琴棋书画”传统文化之一,在古代时受到极大的推崇,但是在传入日本之后,亦得到了很大的推崇,而随着时间的变迁,中国学习围棋的人越来越少,日本却仍很受推崇。我国却越来越少见。我们要是能跟推广乒乓球那样推广我们的围棋,围棋是不是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呢?

第三个就是榻榻米。榻榻米是几千年席居文化的完美结晶,是中国先人的智慧的凝结。榻榻米起源无从考证,尧舜之时就有使用迹象。而最早描写榻榻米的文献资料源于西周。两汉时期发展到巅峰,“席”卷全国。中国盛唐时期传入的日本的,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我们现在开始学习日本的榻榻米技术了。

总而言之,中国的文化有很多很多,古代的很多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日本却没有将这些文化埋没。我们可以将这个学习回来,进一步发光发热起来,让中国文化的瑰宝,进一步燃起来!

因为当我们的文化已经发展到只能用灿烂辉煌来形容时,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在社会制度上他们也比我们落后。在华夏文明耀眼的光芒下,他们只能用仰视的目光来看待这个比他们先进的多的文明。岛民和半岛民是实用主义者,他们吸取了我们文化中的精华,加以改造,为他们所用,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但翻版永远比不上原版,所以他们只能用既羡慕又妒忌的目光来看待中华文明。

在5世纪初,大和国统一日本后,不仅吸取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开始吸取中国的政治制度,特别在推古朝改革进程中(554-628),以圣德太子(574-662)为首的改革派精心研究中国经典,博采从中国和朝鲜传入的各种先进思想和文化,尤其是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更是兼取中国法、儒、墨及佛家等思想,结合日本具体情况制定的。

在大化革新中(646),孝德天皇(587-654)则仿照唐代官制,全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而把日本社会推进到法制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从7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日本的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历经飞鸟(593-710)、奈良(710-794)、平安(794-1192)、镰仓(1192-1333)、室町(1333-1573,含南北朝、战国)、安室桃山(1573-1603)、江户(1603-1868)等时代。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正是在“中国文明的巨大影响下,到公元4至5世纪就渡过了野蛮阶段,进入了文明阶段”

3世纪末,百济博士王仁把中国儒家典籍《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传至日本。5世纪,日本贵族已经能够较好的运用汉字了。继体天皇7年(513年),建立五经(易、诗、书、礼、春秋)博士交待制度,要求百济定期向日本派遣谙熟儒家典籍的汉学家,以后又增加医博士、历博士、天文、地理和阴阳五行等各方面的专门人才。到圣德太子时代(593-621年),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全面摄取中国文明制度,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日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汉字作音符来书写日本语言,著名的《万叶集》就是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因而成为“万叶假名”。用汉字作音符,书写很不方便。8世纪,留学生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后来,留唐求法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汉字行书体创造日本行书假名--平假名。

8世纪中叶,年逾花甲、双目失明的中国高僧鉴真和他的弟子,经过许多周折,历尽艰辛,东渡日本。他不仅带去了佛教各宗经典和汉学文化知识,还创立律宗佛教,为日本文化和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日本人民对鉴真的贡献给与极高的评价:“禅光耀百倍,戒月照千乡”。大化改新以后,律令制国家全力吸收中国文化,在历次遣唐使中都有不少的学问僧随行,例如第二次遣使随行学问僧多达20余人,创建日本佛教真言宗(密宗)的弘法大师(空海)和创建天台宗(法华宗)的最澄等高僧都是随遣唐使入唐求法的日僧。为了更好地扶持和奖励佛教,天皇政府将佛教纳入国家事务之中,设立专门的佛教统制机构,任命僧侣首领,规定寺院制度,佛教成为官方宗教。

8世纪初,日本先后编成两部历史巨著,一为《古事记》,一为《日本书纪》。前者共三卷,上起神代,下至推古朝,以日本文体为主,杂有汉文,其中歌谣和专有名词是用万叶假名写成的;后者三十卷,上自神代,下至持统天皇,采用中国正史体裁,用汉文写成,这是日本最古的两部史书。到平安时代(794-1185年),又先后编成《续日本书籍》、《日本后记》、《文德实录》和《三代实录》等史书,合称《六国史》。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志,如《出云风土记》、《播磨风土记》等。

日本最初的陶器是在奈良时代,模仿中国的唐三彩制造的,采用了称为“奈良三彩”的白、绿、茶色的釉彩。 真正烧制陶器是在镰仓时代,濑户一个叫藤四郎的人从中国引入了技术,制造水壶、香炉、佛具等。以后直到室町时代,除了濑户以外,信乐、常滑、丹波、备前、越前等地也能制造陶器了,被称作 日本的六大古窑。

据传,古时中国的三弦乐器经由琉球(现在的冲绳)传来日本,这就是日本的三弦琴。三弦琴琴长约80公分由两部分构成,即共鸣箱(兽皮蒙在木框架上做成)和带有三根弦的琴杆。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建筑的形式亦不例外,尤其是中世纪的日本建筑。其可分为三大样式,即和式建筑、唐式建筑、及天竺式建筑。而其中所谓的唐式建筑即是源于中国宋元一带的建筑样式。而宋元文化中又以禅宗对日本的中世文化影响最大故唐式建筑又称禅宗式建筑。此时中国文化的传入不但丰富了日本的宗教文化,更使日本的建筑文化迈入一个新纪元。也使日本的各种艺术表现不论是建筑,庭园,传统茶道,甚至是能剧的表现都充斥着高度禅意,创造了一个寂静且充满冥想的空间,使人心更加的清澈,单纯。

由此看来,日本文化的基石则源自于中国。小到吃饭的筷子,大到建筑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的色彩。

补充下,唐宋时期日本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留学僧和留学生也有很多古籍流传了过去,也有通过朝鲜传过去的。其中有不少书籍在我国都亡佚了,可是却在日本保留了下来,清末和近代的时候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这点,就不断努力将这些书再传回国内。就我知道的尤其在医学本草类就不少比如<太乙仙制本草>。另外还有关于敦煌和吐鲁番文书,日本是即英美俄之后得到的精品不多,但也有很多的宝贝。日本对我们自己的历史研究的可能比我们自己都好,这有点让人遗憾呢。另外古代日本学者自己编辑抄录了不少汉文古籍,很多书在中国已经亡佚了,借着他们的编辑摘抄很多书才能让我们一窥端倪,比如丹波康赖的医心方。 还有比如清末大藏书家陆心源的藏书后来被他的子孙卖给了日本人,其中有很多珍贵的宋版书。

去过日本旅游的人,或者是和日本人经常打交道的人都知道,日本人很喜欢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当中的“克己复礼”,所以有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很奇怪,日本人喜欢中国文化中的“克己复礼”,为什么?其实是因为日本人很不喜欢麻烦别人,也一直有着不能给别人添麻烦的人生思想,大概在古代的时候,日本将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带入自己的国家,也许就是那个时候“克己复礼”就一直被他们奉行。

当去日本旅游的时候,会经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比如说在餐厅中,日本人说话或者是吃东西的声音是非常小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给别人造成了麻烦,而日本人的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这种思想,就是我们中国的“克己复礼”,所以日本人基本上都会以别人的思想为主,会克制自己,以方便他人,而且这种思想在他们的文化当中传承了几百年,所以谈起中国文化,他们最喜欢的就是中国的“克己复礼”。

在中国古代,大概是唐朝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是最繁华的时候,这时候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外交是很频繁的,中国会向其他国家传输中国的文化思想,所以大概就在那个时候,中国文化中的“克己复礼”被带到了日本,并且因为那个时候的唐朝是很强大的,所以日本也很是推崇中国的文化,而这一文化也被他们传承至今。

撇开其他的原因,不得不感叹一句,日本人对文化的传承是很好的,并且将其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于中国而言,“克己复礼”不仅仅是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意思,还含有等级制度的思想在里面,所以针对于中国文化而言,我们应该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能就是这些原因,日本人才最喜欢中国文化中的“克己复礼”。

阳明心学对日本最大的作用是推动了明治维新的发展。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很多重要人物都研究过阳明学,他们十分看重阳明学中强调人的精神力量和意志、强调实践的说法,要求以实际行动变革社会。因此有很多人认为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原动力。所以说这也是日本人至今都非常推崇阳明心学的重要原因。

王阳明生前曾与一个名叫了庵的日本和尚有过交往,时间是在明朝正德八年,王阳明与带领日本一个贸易使团出使中国的了庵禅师在宁波结识,两人还在一起讨论了佛家学说学,王阳明给了庵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宣传了自己的“心学”思想,在了庵准备回国时,王阳明写了一篇《送日本正使了庵和尚归国序》的文章为之送行,这也证明了“阳明心学”从此时就已经传入了日本。

而阳明心学传入日本有史料记载的时间应该在王阳明去世80多年后,他的代表作《传习录》在1602年传入日本。在幕府时期,儒家理学是日本的官方之学,阳明学传入后,通过中江藤树、佐藤一斋、大盐中斋等一系列日本学者先后传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从此阳明心学在日本开始崭露头角。

扩展资料:

王阳明本名叫做王守仁,这个名字来自于《论语》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他少年聪慧,虽然直到五岁都不会说话,不过他早已默记了许多书籍。等到他能开口说话时,已经通晓各种事理。王阳明十三岁时,与私塾和老师探讨天下大事,便立志要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后来明英宗被蒙古俘虏,王阳明又立志学好兵书,报效社稷。

少年的早慧让他从小就勤于思考,不断寻求真理。因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把南宋思想家朱熹尊为祖先,在当时,百姓学习的儒家经典都是朱熹批注的。人们探讨学术问题都采用朱熹的思路,而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坚决倡导者,他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认为世间万物都来自于"理","理"也就存在于万物之中。

朱熹的这一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奉为真理,于是王阳明最初也是按照朱熹的办法来思考。朱熹认为,人要是想成为圣贤,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来找寻存在于万物中的"理",最终达到"物格知至"的境界。

为了成为"圣贤",王阳明便四处"格物"。新婚之夜,他悄悄跑到院子里,盯着院中的竹子看了足足三天三夜,却一无所获。失望之下,王阳明开始怀疑朱熹的理论到底是否可行。

弘治十二年(1499),王阳明曲折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七年后的明武宗正德元(1506),他因上疏抗争刘瑾专权,被痛打四十大板,贬到偏远的龙场。

在上任途中,他察觉有杀手跟随,便伪造跳水自尽的现场逃脱追杀。艰难到了龙场,他才发现,这里不但生活条件艰苦、气候难以适应、语言还互不相同,各族人民在这里聚居,导致这里社会混乱,民风剽悍。

他努力克服外在的不利条件,积极教化百姓,给大家讲道论理,很快得到了百姓的爱戴。

在空闲时间,他常常自己待在石洞里读书,久而久之,王阳明突然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观点,在王阳明自己看来,想要成为圣人,光靠自己就够了,以前总是从事物中寻找"理",想借此成为圣人的思路是错误的。

此外,他发展了南宋哲学家陆九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和"心即理也"的观点,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世间万物及其中蕴含的"理"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中,想要参透"理",需要的不是求诸外物,而是拷问本心。

他不但自己体悟,还在晚年开办书院,向学员讲授"心学",影响深远。他的思想蕴含的人性解放、思想自由的光芒不可磨灭。到了近代,无数革命志士对他的思想推崇备至,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从中吸取营养,获益匪浅,他的龙场悟道,真可谓是意义深远。

日本人对王阳明更是大为推崇,曾参与指挥日本海军大败俄国海军的,创下近代黄种人大败白种人先例的东乡平八郎,一生崇拜王阳明。根《名邑余姚》记载,东乡平八郎始终随时带着一块写有“一生伏首拜阳明”的印章。

时至今日,日本企业家最崇拜两位中国人,一位是孔子,另一位便是王阳明。日本著名企业家,日航CEO,在日本商界被誉为“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在他著作《活法》中,大部分的观点都源自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

第一孔子,当然他不仅仅影响着中国两千年以来的历史,他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是非常崇高的,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被联合国评为首位。可见他国际地位非常高。同样,孔子在日本也是非常有名,日本不少人也深受孔子思想影响,对孔子也是非常敬佩。第二,杨贵妃是日本和中国文化交往最为密切的时候。日本很多使者就在这个时候把杨贵妃传过去,杨贵妃甚至被评为世界历史三大美女之一。第三,朱舜水对日本的影响绝不在孔子之下,朱舜水生在明末,后来明朝灭亡,他就在日本定居。当时他在日本传播儒家思想,日本人对他非常尊敬。不敢直接称名称字,要他取一名号以称呼,他思念家乡,朱之瑜就以故乡"舜水"为号。

日本人的汉文化观

在文化方面,日本人从古至今都是对中国文化十分崇尚而感兴趣的。从日本的奈良时代开始,经历了平安时代、镰仓幕府时代、室町幕府时代、安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