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智成人物简介
郄智成
郄智成,号演易居主人。一九六二年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著名诗人,作家,易学家,灵异学家。其研究领域涵盖:建筑环境学、园林学、心理学、命理学、姓名学、灵异学等。
中文名:郄智成
别名:号演易居主人
国籍:中国
出生地: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
出生日期:1962年
职业:诗人,作家,易学家,灵异学家
代表作品:《风水ABC》,《中华姓名学管窥》
简介
郄智成,号演易居主人。黑龙江大庆人,著名诗人,作家,易学家,灵异学家。易学专著有《风水ABC》、《中华姓名学管窥》、《走出宿命的怪圈》、《灵异学研究》、《阳宅点窍》。其研究领域涵盖:建筑环境学、园林学、心理学、命理学、姓名学、灵异学等。
郄智成先生幼承家学,酷爱神秘文化。早年就读于中国安阳周易学院,拜访过多位民间高人和学院派大师,曾得到洪丕谟教授和易学名家秦伦诗先生的点拨。足迹遍及名山大川,终有缘得入堪舆隐士清虚子道长门下,潜心于风水的实战研究。在数十载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郄智成先生不以古非今,讲求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反对泥古不化,针对现代的人文环境特点,结合易理,真正打开了现代堪舆学与姓名学的大门,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事迹先后被收入《中国当代易学名家》、《中国当代易学文化大辞典》、《全国优秀人文科学专家学者名典》等10多部典籍。多次作为知名周易学者受邀赴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参加座谈会及高峰论坛会议。其学术成就被金陵晚报、台湾新闻报、香港大公报等媒体报道。2012年初,郄智成先生以骄人的业绩被一家经官方批准、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正规科研教育机构-----北京居正堂国学应用研究院聘为执行副院长。
郄智成主要著作
阳宅点窍
这是一部阐释阳宅的经典著作。作者不惜笔墨,以大篇幅、大容量详尽的描写了人与住房的微妙关系,纵横捭阖,言之有物。
有学者说:风水是集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美学于一体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人居住或工作的环境叫阳宅,阳宅的优劣对人的影响很大。好的环境能让人心情愉悦,生财发福;差的环境则让人抑郁,坎坷多灾。作者郄智成先生从事周易研究三十余载,足迹遍及名山大川,遍访高师,颇有心得,他本着造福于人的慈悲心把所学青囊而出。《阳宅点窍》告诉人们如何选择、布局,如何与自然相融,找到最佳的安身立命之所。
全书共分五大章,文字通俗易懂。却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风水ABC
这是深入揭示人类神秘现象奥妙的一部实用性很强的著作,作者旁征博引,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结合现代生活实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成为这一领域的集大成者。如阳宅内部主要设置,门的位置与方向,色彩的分析,阳宅三十六祥和观宅四十吉祥等。阴宅风水的四个准则,落葬择穴之道、墓穴葬法等都有许多独到的建树。
中华姓名学管窥
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又曰:名符其实,名不正则言不顺。
可见名号之重要!
作者就正谬杂陈的姓名学说,探幽索隐,拨云见日,大胆批驳了时下以笔画论吉凶的五格剖象法,以全新的思维理念开创了姓名学的新纪元!
作者云:名号虽不能扭转乾坤,力挽狂澜,但命好者拥有一个好名锦上添花,命差者拥有一个好名雪中送炭!
走出宿命的怪圈
命运,两个字的词组。
何为命,人降生的时空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八字:人出生的年月日时。
命虽不变,运却可动,故又有了两个字的词组:运动。
形象的说:命是一部车,运则是这部车所要经历的每个路段。
如果我们知道前方的某个路段有深坑,一则可以绕行,二则可以将坑填平。
作者说:人的命天注定这句古语,我给它打零分!
该书观点新颖别致,值得一读。
灵异学研究
如果你不相信这门学问,那么在爱迪生发明电之前,谁要说千里之外的声音能听到,你就一定会说这是扯淡!
我们当今的科学发展很迟缓,这里不排除我们思想的僵化!科学已知的物质少得可怜,世界上还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暗物质存在
相信:无中生有是真理,不是谬论!
该书就百余灵异案例,从科学的角度探索解析,可读性强。
附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洪丕谟撰写的评论(该文已发于该院学报及台湾新闻报)
从中国人文思想看郄智成的诗歌创作与周易研究
洪丕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然而自五四运动以来,西风东渐,学术理论都以实际实用为要义,理工科渐渐夺取了人文科学的主流地位,中国传统医学、诗词,包括各种拥有浓浓中国情调、富含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与艺术都受到了残酷的冲击。真正热爱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投身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研究之中者,已经少之又少。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思想的国度,更是一个科学的国度。相对于西方世界,中国人并不缺乏理论基础与创新意识,更不短少浪漫情怀和艺术天分。很多人喜欢西洋音乐,却不知道西洋乐真正的发展仅仅有二百余年历史,过去不过是教堂唱诗班简单的几个声部,只是随着钢琴、提琴等乐器的发明和完善,才有了所谓交响乐。而中国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拥有非常完善的音乐理论和乐器系统,黄钟大吕的正声、宫廷的歌舞、民间的弦唱、青楼的散曲,诸如此类。至于美术,中国的水墨丹青并不比油画素描有任何逊色之处,唯一的区别在于,中国人固有的审美及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较大不同。
说到周易,则是从另一个层面证明了中国的哲学深度与内涵。简易、变易、不易,囊括了宇宙间的万事与万物。易经虽然玄奥难懂,但归根结底说的是事物在不停地变化进而探讨变化的原因与规律。在文王拘而演周易之乡,郄智成先生有幸就读于国内第一家周易院校——中国安阳周易学院,更庆幸的是他有缘得入堪舆隐士清虚子门下,穷尽二十余载春秋,苦心研磨,既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也源于早年与易学结下的深深缘分。郄智成先生的为人与治学以严谨谦和著称,无论于诗歌、于周易、于做人,无不覆盖了他的独特气质。
诚然,我们不能一味的夸耀传统文化的精华一面,她也有许多糟粕、也有许多固执与唯心的成分。不过在国学式微的今天,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其中的精华成份,也是我们后学者的迫切任务与责任。
郄智成先生写诗,自由诗与旧体诗皆能,他的旧体诗严谨典雅,洒脱自然。丰厚的文学功底、多少年来苦读古籍的积累,使得他在练字、用典等方面得心应手。然而,他更喜欢的却是自由诗那种随意自然的感觉、那种洒脱如流水的行板。他的自由诗很早就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十月》、《星星诗刊》、《岁月》等专业报刊上,笔墨生涯中,结识了不少国内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诗人都有浪漫不羁的一面,郄智成先生亦是。青山归客、流水人家。悠悠的诗心使人的胸襟如碧天皓月。大抵文如其人,如今还依约记得郄智成先生的那首诗:家乡的八月/是金秋/我的八月/在漂流/望着枝头的/硕果/一丝萧瑟/袭上心头/我是那/已将枯萎的/黄叶吗/如是/就该落下/不要勉强点缀/已不属你的/丰收!
相对于旧体诗词而言,新诗的表现方式更易于接受,内容包罗万象。而现代派诗歌更强调意象,为从人为的文字束缚中解放出来,忽略掉韵律和结构。现代派诗歌完全投身于对灵感的充分抒发与打磨之上。然而奔驰的灵感总是会超越文字的局限,在有限的空间里,过分追求虚无的意象,忽略文字固有的内涵,似乎也有不妥之处。郄智成先生的自由诗强调炼意与韵律的结合,文字与思想的统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更多读到的是心与物的交融,意与韵的和谐。
至于周易的研究,大体在中国分为两个方向,首先是学术研究,其次是应用研究。这两个方向也是中国几千年来文人共同面对的课题。关于周易的书籍在中国浩如烟海,学术争论也无处不在。堪舆方面峦头与理气派一直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命理亦弄出子平、盲派、七星命理等诸多分支,近代又衍生出姓名学等诸多学科。而郄智成先生正是在堪舆、命理、姓名学等研究领域建树非凡。
中国文字以其精妙的象形及最终超越象形的博大内涵成为了世界上最难掌握及运用的文字之一。正由于周易理论与中国文字艺术的巧妙结合,才产生了姓名学这一富于神秘色彩的实用主义学科。人们常常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名字是一个人给他人和社会的第一印象,好名字使人眼前一亮,差些的往往烟灭字海,无人问津。小至人名、大至企业,都需要科学的策划、系统的分析,方能在成千上万的方块字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亮点。郄智成先生以易学者的深邃和诗人的灵动,曾先后为多家大型投资企业、外资企业进行系统策划和命名。《风水ABC》、《中华姓名学管窥》是郄智成先生积廿余载心血的力作,书中毫无保留的道出了堪舆学的真谛,亦详尽的诠释了姓名与人际交往、社会环境的必然联系,尊古但不执泥,从美学、易学等诸多角度系统提出了大量崭新理论。在周易的实际应用领域,取得了精深的造诣,成为堪舆、姓名学等方面成就卓著的专家。
中国的人文思想在翻越了神本主义、君权主义、唯理性主义的重重沟壑后,回归于知生事人的人本主义,思想、科学、政治,无不包含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天道与人文的统一,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史。与“原罪”不同的是,中国人更强调“我欲仁,斯仁至矣。”人只要努力,完全可以改变环境、改变命运、改变天道,在世界如洪流般的思潮与厄运之中,中国人保持着固有的个性与品质,不张扬、不狂傲,以其朴素的人文思想静静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无论诗歌还是艺术,亦或是郄智成先生的易学研究,自然而然的都顺承着这种情怀!
公元2005年1月16日洪丕谟于沪西汲绠书屋。
“阳宅”是指人类居住的地方,古人以先天八卦为体,后天八卦为用,开创了判断住宅凶吉的阳宅风水,中国先民历来重视阳宅风水。
风水包括阴宅与阳宅两部分。而在古时阴宅与阳宅是不分的。在古时学风水,是先从阴宅山水功夫下手,最后是房子祖宅风水。在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中,人们研究阳宅多了,阴宅却疏忽了。故而有看到有研究阴宅与阳宅两派学者之分。阴宅山水精通后,阳宅风水也自然通了或旁通。因为阳宅理论离不开阴宅山水体系。仅学阳宅是达不到地理上层功夫,也是起不到理想中富贵功名程度。
这里介绍一下出自 古籍阁 十二大阳宅风水名著
1,《阳宅大成》该书是清代康乾年间湖北地师魏青江依师蓬拿子与祖上所传,集数十年堪舆经验所作,其书堪称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细致的阳宅堪舆巨作!
2,《宅经》该书是郭璞继《葬书》之后关于阳宅学说的又一经典。学习风水 研习风水,必须从《宅经》开始。
3,《阳宅爱众篇》是清代张觉正先生编撰而成。该书是阳宅相法的代表著作,属于八宅派。作者张觉正先生将平生相宅的经历感悟编撰成书,以公同好,使人转祸为福,点石成金。该书图文并茂,注重实践,援书征宅,因宅考书,吉凶宅基,俱各立图,并指出为什么吉、为什么凶,实用性很强。因此,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此书是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并驾齐驱的中国古代三大文化巨著之一)将其收入丛书之中。
4,《阳宅十书》该书是明代一部专论住宅堪舆的典范之作,精选当时最盛行的堪舆著述,汇总而成。原著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对房宅的外部形势、内部结构、元运宜忌等都有十分详细、实用的介绍。
5,《阳宅集成》此书和《八宅明镜》、《阳宅三要》、《阳宅爱众篇》、《阳宅十书》等均系专论阳宅的扛鼎之作,影响深远。
6,《八宅明镜》是一部专论阳宅的堪舆名著。是八宅派的扛鼎之作。八宅派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宋代以后,这一流派代代相传,在阳宅相度中独占魁首,深入人心,特别在海内外华人聚居之处,更是奉八宅派为正宗。
7,《阳宅集成》此书和《阳宅爱众篇》、《阳宅十书》、《阳宅三要》、《八宅明镜》等均系专论阳宅的扛鼎之作,影响深远。
8,《阳宅三要》[明] 不署撰人 该书内容完备,论述精要,内容多是命学不传之秘。所收集的资料,由于年代久远,传承有序,绝少错讹,更具有特殊的文献价值,值得广大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和研究者珍藏。 风水
9,《阳宅撮要》 [清] 吴鼒 编撰 该书参考了许多阳宅术文献,如《宅镜》、《阳宅发真诀》、《阳宅通书》、《选宅宗镜》、《阳宅正宗》、《阳宅发微》等,使我们得以窥见一些失传的风水书籍。 风水
10,《阳宅指南》[清] 沈孝瞻 撰 此书为中国的“命学四书”之一,是传统子平命理学“前三本”(子平真诠,渊海子平,三命通会)中分量最少,但是理论最为精辟,论述最为恰到好处的著作。 风水
11,《宅法举隅》[清] 锡山 朱燿 该书是阳宅入门必看的典籍风水秘笈。
12,《阳宅辟谬》 [清]梅漪老人 著 该书驳斥了自古到今的一些错误的风水理念,回归正途,对现在风水的判定有画龙点睛的影响 。
1、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
投资王羲之书法要学习书法史,将他的书法和两汉、西晋书法相比较,可以发现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但法书刻本甚多。有章草《豹奴帖》、《十七日帖》、《寒切帖》,小楷《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可以让你对“精彩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
2、王献之(344-386)
收藏鉴定王献之书法可将其和王羲之比较,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二王”最有创新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是其流美飘逸的行草书。王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英俊豪迈,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42岁就过早病卒。
王献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其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
3、张旭(675-750?)
张旭的书法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其状惊世骇俗。
辽宁省博物馆藏有《草书古诗四首》墨迹本,传为张旭狂草之作。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
4、颜真卿(709-785)
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其楷书熔铸古今,传世墨迹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雄浑豪迈,一幅盛唐气象。特别是《祭侄文稿》,其原迹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颜真卿的传世书迹极多,这值得收藏家和投资者重视,或许在民间会有新的发现,但要认真辨伪。
5、怀素(公元737-?)
投资怀素书法作品,鉴定时要了解他的风格并非全部相同,大致可分为3种:一是尚未完全摆脱前人作风的:如圣母、食鱼、苦荀、藏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圣母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二是他自成一家的作品,如《清净经》、《四十二章经》、《自叙帖》(堪称标准的怀素书)。三是循和平澹的书风,如小草千字文,与其狂肆作风大异其趣,完全换过一番面目,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
鉴定时还可参照唐代文献中有关怀素的记载,如:“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
怀素的狂草千变万化,下笔连绵不绝,鼓荡而下,又不离魏晋法度。如《自叙帖》、《食鱼帖》、《苦笋帖》。他与张旭比肩,合称“颠张狂素”。其《圣母帖》、《小草千字文》,则冲和雍雅,尚有几分章草意味,可窥其草法变化之来源。
6、苏轼(1037-1101)
鉴定苏轼书法特点要把握两点:一是用笔多取侧势,二是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新岁展庆帖》等。
苏轼绝大部分的字都相当平实、朴素;虽然外形左低右高的特征和较为整齐的章法自李北海处来,但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是他个人的特点,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偶露一下手笔的《黄州寒食诗帖》就已惊天动地了,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几近完美的境界。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7、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世称“黄山谷”。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风,书韵自高。苏书尚天趣,黄书尚韵味;黄书结体取纵势。他与苏轼一起将宋代书法的人文气推向高峰。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黄庭坚书法博采众长,结体中宫紧凑而外围宽博,用笔左右纵横,如摇双橹。
其代表作有《书李白忆旧游诗帖》、《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卷》、《花气蕉人诗帖》等。《花气蕉人诗帖》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
黄庭坚的草书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8、米芾(1051-1107)
米芾的书法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功,能够登堂入室。真、草、隶、篆、行都能写,而尤以行草书见长。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韵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快刀利剑的气势。
米芾的功力是最深厚的,由唐人而上溯魏晋、更上溯战国,形成他独特的精彩生动、跳跃逸宕的笔法,将其为人的性情与写字时的感受发挥无遗。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锋”,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动态的美感。
米芾的代表作有《论草书帖》、《苕溪诗卷》、《蜀素帖》、《珊瑚帖》、《拜中岳命诗》、《虹县诗帖》等。
9、蔡襄(1012-1067)
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知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
蔡襄书法得力于二王、颜、柳,作品有《万安桥记》、《扈从帖》、《思咏帖》、《入春帖》等。
10、赵佶(1082-1135)
北宋末年的宋徽宗皇帝赵佶虽说政治昏庸,惑于道术,却是艺事超群,书画兼精。
他的书作笔致清朗,点画瘦劲俊美,飘飘乎宛若仙风道骨,真如不食人间烟火。这种书风的形成,除了他在书法方面确有功力外,大概和他精神上对于道教的向往,也不无关系。
他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连笔字像游丝行空,已近行书。
宋徽宗崇尚艺术,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书画家,其所创书体“瘦金书”,顿挫有致,挺秀清雅,别具一格,代表作有《瘦金千字文》、《草书千字文》、《草书团扇》等。
11、赵孟頫(1254-1322)
赵孟頫尊崇王羲之,一生不改其姿势。其作品清秀遒劲,前后一贯,没有丝毫畏缩不前的迹象。其书画兼善,书法则诸体皆工,尤以楷书和章草见长,代表作有《胆巴碑》、《七绝》、《兰亭十三跋》等。
12、文徵明(1470—1559)
文徵明书法各体无一不精,尤其以行书、楷书为人所称道,在当时名重海内外,并且因为他享年高寿(将近90岁)、年高望重,门生有多,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文徵明的小楷特别精细工整,主要来源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和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清秀俊雅,晚年80岁以后的小楷,尤其见功夫。其行书主要学王羲之《圣教序》,运笔遒劲流畅,晚年大字学黄庭坚,风格变得苍劲秀逸。他的传世墨迹很多,有小楷《前后赤壁赋》、《顾春潜图轴》、《离骚经九歌册》;行书有早期的《南窗记》,中期的《诗稿五种》,晚期的《西苑诗》。
文徵明的所有作品都笔笔工整,即使是快到90岁时也是如此,这在我国书法家中是极为少见的。这是鉴定他的作品的重要特征。
13、董其昌(1555-1636)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当时士子皆学董其昌的妍美、软媚,清初的书坛为董其昌笼罩。
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其许多作品行中带草,有的作品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体势有米芾的侧欹,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俯,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
董其昌法唐而入晋,用笔有弹性,显韵致,代表作《蜀素帖》、《丙辰论画册》、《答客难卷》、《临古卷》等。
14、祝允明(1460-1526)
他的书法鉴定要点是:结体上大小相间,修长合度,引领管带,疏密成趣。纵观全卷,神采似行云流水,飞动自然,形迹如行立坐卧,意态朴素。其得意之作是《太湖诗卷》,《箜篌引》和《赤壁赋》,流利洒脱、奔放不羁。《名山藏》说:“允明书出入晋魏,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他的《白马篇》草书,下笔变化丰富,行笔沉着痛快,信手而作,随意而行。正如王世贞在《艺苑卮言》里所说,祝允明草书“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
15、徐渭
收藏投资徐渭书法值得注意的是,其书法方圆兼济,轻重自如,笔墨纵横,貌似狂放不羁,其实暗含秩序,为后来书家效法,代表作有《草书七言律诗》、《草书诗卷》等。
说到徐渭,人们很容易将他的艺术风格与大气磅礴、粗头乱服联系起来。然而其论书则崇尚“古而媚,密而散”。恣肆与姿媚,可以说是徐渭风格的独特结合。
16、王铎(1592—1652)
王铎字觉斯,号嵩樵,又号痴庵。他是书法史上的革新人物,但他对传统的继承也是极有功力的。有专家说:“看惯了自文徵明乃至董其昌那些明智而宁静的大人技艺的人们,一见到王铎的作品,就好像正在享受悦耳的轻音乐一般。”
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
17、朱耷(1626-1705)
原名统,又名朱耷,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等。鉴定他的书法最好了解一下他的绘画,因为他书法与其绘画风格相似,极为简练,到晚年喜用秃笔,一变锐利的笔势而变成浑圆朴茂的风格。最初,八大山人受欧阳询的影响很深,稍后学董其昌的行草,又转入黄庭坚的夸张开阔等,多方探索,再追寻魏晋人书法的气质,终于参用篆书笔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中锋圆润,又婉约多姿且厚重浑成,富有晋人气度。他的书法的成就,主要是笔法的改变。
18、金农(1687-1764)
原名司农,字寿门,号东心。居于扬州八怪之首。诗文书画金石皆精。鉴定他的书法要点是:他的隶书早年是“墨守汉人绳墨”的,具有朴素简洁风格,但是到了50岁既负盛名之后,有意“骇俗”,树立了横画粗,直画细,左撇收笔尖锐的一种前人未踏过的风格,这种带有严厉面貌的字体,似乎是他心怀的直接表白,天真中见孤高严峻。
其代表作《漆书条幅》是金农融合《国山碑》、《天发神谶碑》等书法名作,创出了以质拙朴厚为体、楷书中杂有隶意、个性极强的作品,自称“漆书”。他写“漆书”用重墨,横粗竖细,直笔多,曲笔少,形同漆匠用扁刷刷出来的笔画。
19、邓石如(1743-1805)
邓石如,安徽休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
其隶书则从长期浸*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楷书并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笔,笔画使转蕴涵隶意,结体不以横轻竖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浑朴,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
其代表作《篆书唐诗联句》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作用笔灵活,同“二李”的篆书有明显区别,不再是那种粗细一致,结构严整的“铁线篆”、“玉箸篆”,结构疏朗,刚而不火、静而不板,笔力千钧,具有阳刚之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邓氏佳作。
20、翁同酥(1830—1904年)
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翁同工诗、书,兼作画,以书法名世,著有《瓶庐诗文稿》等。翁同和擅写楷书、行书、隶书,学书从颜体入手,上溯苏轼、米芾,又借鉴清代翁方钢、钱南园等学颜名家成果,所作书淳厚宽博,当年杨守敬《学书迩言》评其书法为:“松禅学颜平原,老苍之至,同治、光绪间推为天下第一,询不诬也。”评价之高,由此可见。晚年更沉浸于汉魏,偶作八分,不矜才使气自成家数。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李斯同时也是秦著名书法家。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欧阳询,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墨迹传世,尤为宝贵。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他的《兰亭序》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纯出与自然。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东方朔画赞》《 多宝塔碑》《 颜勤礼碑》 《祭侄文稿》《 中兴颂 麻姑仙坛记》 《颜家庙碑》《 争座位稿 自书告身 》等皆为其名作。
黄庭坚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
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作。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李叔同自幼聪颖过人,五岁时丧父,从其母王氏习诵名诗格言。十岁时始读经史诸籍,后从 唐静岩、赵幼梅学诗词、书画 和篆刻。李叔同先生的书法早已享誉近代中国书坛,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的一幅 字为无尚荣耀。李叔同书法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出家前,第二时期出家后。
1、颜真卿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颜师古五世从孙 、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2、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小时候,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苦学的故事直接影响了他的儿子王献之,并且了“我儿写尽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的故事。
3、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历仕宪、穆、敬、文、武、宣、懿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卒,享年八十八岁,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是唐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柳家塬人。他小的时候,字写得很糟,常常因为大字写得七扭八歪受先生和父亲的训斥。小公权很要强,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写的字大有起色,和柳家塬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相比,公权的字已成为全村最拔尖的了。
从此以后,他写的大字,得到同窗称赞、老师夸奖,连严厉的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权感到很得意。
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举行“书会”,约定每人写一篇大楷,互相观摩比赛。公权很快就写了一篇。这时,一个卖豆腐脑儿的老头放下担子,来到桑树下歇凉。他很有兴致地看孩子们练字,柳公权递过自己写的说:“老爷爷,你看我写得棒不棒”老头接过去一看,只见写得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老头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皱了皱眉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我看这字写得并不好,值不得在人前夸。这字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儿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几个小伙伴都停住笔仔细听老人的品评,小公权见老头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糊涂,不服气地说:“人家都说我的字写得好,你偏说不好,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头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当,不敢当!我老汉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宇。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里看看去吧!”
起初小公权很生气,以为老头在骂他。后来想到老头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又不大像骂他,就决定到华京城里去看看。华京城离柳家塬有40多里路。第二天,他起了个五更,悄悄给家里人留了千纸条,背着馍布袋就独自往华京城去了。
柳公权一进华京城寿门,见北街一颗大槐树下挂着个白布幌子,上写“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去看,不禁惊得目瞪口呆。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支大笔,挥洒自如灿在写对联。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看客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这才知道卖豆腐的老汉没有说假话,他惭愧极了,心想:和字画汤老爷爷比起来,我真是差得太远了。他“扑通”一声跪在字画汤面前,说:“我愿拜你为师,我叫柳公权,请收下我,愿师傅告诉我写字的秘诀……”字画汤慌忙放下脚中的笔,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畸形人,生来没手,干不成活,只得靠脚巧昆生活。虽能写几个歪字,怎配为人师表”
小公权一再苦苦哀求,字画汤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提起笔,写道: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老人向公权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自小用脚写字,风风雨雨已练了五十多个年头了。我家有个能盛八担水的大缸,我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地大的涝池,每天写完字就在池里洗砚,池水都乌黑了。可是,我的字练得还差得远呢!”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牢地铭刻在心里,他深深地谢过字画汤,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自此,柳公权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他学习颜体的清劲丰肥,也学欧体的开朗方润,学习字画汤的奔腾豪放,也学宫院体的娟秀妩媚。他经常看人家剥牛剔羊,研究骨架结构,从中得到启示。他还注意观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鱼,奔跑的糜鹿,脱缰的骏马,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态都熔铸到书法艺术里去。
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结构严谨,刚柔相济,疏朗开阔,为书法界所珍视,素有“颜筋柳骨”美称。可是,柳公权一直到老,对自己的字还很不满意。他晚年隐居在华京城南的鹳鹊谷(现称柳沟),专门研习书法,勤奋练字,一直到他88岁去世为止。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
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fǔ)(赵体)。
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
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可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
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
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
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
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
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
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
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导开书法新风气。
晚唐书法经历盛中唐之后,盛极而衰,柳公权虽号一时中兴,但与颜书相比,仍略有高下之分。
唐代书法隆盛一时,至此已见式微。
柳公权的楷书参有欧阳询的笔法,往往将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笔画细劲,棱角峻厉,虽用笔出自颜真卿,而与颜真卿的浑厚宽博不同,特别显得英气逼人。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
《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赞誉很高。
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
郄智成人物简介
本文2023-11-04 00:37: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8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