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老照片:这真的是百年前颐和园实景,慈禧太后真的最喜欢住这里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4收藏

清末老照片:这真的是百年前颐和园实景,慈禧太后真的最喜欢住这里吗?,第1张

清末的颐和园景色。这些珍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老照片拍摄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记录的是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的实景,非常珍贵。拍照时八国联军控制着颐和园,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出了京城。

站在高处向东看颐和园景色。对于晚年的慈禧太后而言,颐和园非常重要,她一年到头超过一半的时间住在乐寿堂,只在必要的时候才回紫禁城处理事务。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青山绿水,风景绮丽。相比之下,紫禁城虽然气势恢宏,但是居住并不舒适,所以太后更喜欢颐和园。

仰望的视角拍摄佛香阁。颐和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破坏,慈禧太后为了颐养天年,曾斥巨资进行修复,甚至不惜挪用海军军费。仅仅重建佛香阁一项,就历时3年花了78万两银子。为了庆祝慈禧太后60岁生日,修德和园大戏楼也没少花银子。

近观佛香阁。佛香阁高37米,建筑在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登于其上,周围数十里的景色尽收眼底。每月初一、十五,慈禧太后在此烧香礼佛。

颐和园内一景。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干扰了慈禧太后的幸福生活,她不得不抛开她深爱的颐和园和她的奢华生活,历经千辛万苦到西安避难。她这一走就是1年5个月,直到1902年初才回到北京。在她离开期间,八国联军占领了颐和园,这在照片中也有体现。

颐和园内的亭台。占领期间,八国联军对颐和园进行了破坏,园内大量的宝物不翼而飞。慈禧太后回銮后又对这里进行了装修。

假山处的男子。他可能是没有逃走的太监。

铜牛与英属印度士兵以及不明身份的两名男子。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为镇压水患而设。

1914年1月22日,西安的集市。本文选取的陕西老照片,是美国探险家迈耶的作品。1913-1914年,他在古老的三秦大地上拍摄了街景、人物、建筑等,记录了民国初年陕西百姓的日常生活。

1914年8月17日,陕西某地瓜农在吃西瓜。陕西有个别称——“三秦”。三秦的由来要从项羽说起。他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将原秦国的土地一分为三:封章邯为雍王,都废丘,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辖陕北。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

1914年9月3日,陕西某地热闹的集市。辛亥革命在湖北武昌打响第一枪后,陕西西安随即打响了第二枪。陕西新军第三十九混成协司令部参谋张凤翙发动起义,瓦解了清政府在陕西的统治。进入民国,张凤翙担任陕西都督,因其并非袁世凯亲信,1914年6月被撤职,陆建章接任。

1914年2月1日,西安灞桥风光。灞桥位于灞河水道之上,距今约有2600年的历史,是久负盛名而又相当宏伟的一座桥。古代此桥是进出西安的咽喉要道,人们常在这里送别故人,因此被赋予了浓厚的感情色彩,比如李白叹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久而久之,灞桥竟被称为“断肠桥”。

1914年2月1日,西安灞桥附近,农家壮硕的耕牛在拉碾子。

1914年9月3日,陕西某地街头的粮食市场。

1914年8月31日,西安钟楼。西安钟楼是明朝初年按照皇家建筑级别建成的,所以看上去规模宏伟。万历年间,由于西安城面积扩大,钟楼也迁移了地址。清朝曾两次对这座钟楼进行大规模修缮。辛亥革命之际,起义军曾与在钟楼与布防的清军激战。

陕西彬州的小脚妇女。清朝末年,受聘于英国《泰晤士报》的澳大利亚籍记者莫理循,对中国西部进行了为时半年的考察。他记下了旅途中的见闻,用相机拍下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成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珍贵资料。本文选取的照片,拍摄于1910年2-3月的陕西和甘肃境内。

甘肃平凉饱经沧桑的老人。当时清王朝正处于崩溃的前夕,莫理循记录的就是巨变前的社会面貌。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看到这些老照片,凄凉的景色、贫穷的百姓,难免产生历史不堪回首之感。

陕西乾州的两个乞丐,衣服褴褛肮脏。通过这些照片,我们可以真实地感受百年前大西北人的生存环境。100年来,西部到底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些黑白照片提供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参照物。

甘肃平凉府的大道,两边栽满左公柳。左公柳是陕甘总督左宗棠经略西北的重要史迹,当年他率领的湘军来到西北大漠,深感气候干燥、水土不服,命令军民广植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大将筹边尚未还,潇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左公柳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树身高大,树干挺直,枝叶柔密浓厚。

莫理循在甘肃境内拍摄的儿童乞丐。这三个孩子的境况真是可怜,上身的棉衣破烂不堪,下身干脆一丝不挂,可谓是衣不蔽体的真实写照。当时可是2月份,北方仍然异常寒冷,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度过那个漫长冬天的?他们的父母何在?

甘肃青江驿(今会宁县境内)客栈院内,三个马车夫。

载运莫理循行李的马车正在爬坡,他们即将进入兰州。

甘州沙河,护送莫理循西行的官府衙役。这位衙役年仅18岁,艰苦的生活让他看上去像个中年人。西北一带常有强盗出没,为了确保莫理循一行的安全,当地官府派员全程护送。

清朝大约是我们现代人最熟悉的朝代了,因为我们每天都在电视上看到清朝相关的电视剧;清朝同样也是我们最不熟悉的朝代,因为我们对清朝历史的认识基本都被清宫戏给覆盖了。在我们的印象中,清朝是这样的:英明神武的康熙,宠妻狂魔乾隆,勤俭节约嘉庆,风流多情的同治,仁慈善良的溥仪······

  那么,从1644年就入关的清朝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抛开历史和人为记载的《清史稿》,也许我们看一看当时的外国人拍下的清朝老照片才是最为真实的。因为那时候的照片没有美颜,也很难作假,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通过这些老照片,我们可以还原出一个跟电视剧里完全不一样的大清王朝。

  我们都知道按照清朝人写的清史稿的记载 ,清朝从1644年入关之后就没有诞生过昏君,比如一统天下的顺治,研究数学的康熙,严惩贪污的雍正,十大武功的乾隆······尤其是在康熙乾隆手上,产生了历史少有的“康乾盛世”。其中乾隆一直活到了1796年,此时距离鸦片战争爆发仅仅44年而已。

  也就是,按照清史稿的说法,鸦片战争左右,清朝人应该还是沐浴在“康乾盛世”的“荣光”之下的,老百姓就算过得不怎么样,应该还是有些“康乾盛世”的“遗风”的,那么,事实上当时清朝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康乾盛世又是否真的如史书记载得那么美好呢?让我们透过100多年前法国人拍下的清朝老照片来看看吧。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清朝人当时的社会面貌。在这张照片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的清朝的老房子是一间很矮小的房子,看不清材质,似乎是一间泥巴做的墙壁,屋顶则是像杜甫的房子一样,盖的“茅草”。天空不知道是因为相机质量的问题还是因为当时的天气,看起来非常阴暗和压抑。

  照片里有2个大人,4个孩子,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身形都比较偏瘦。孩子的眼神看不清楚,但是很明显姿势都对这位拍照的“洋人”十分的畏惧,一个小孩子畏惧地躲在了妈妈的身后,拉着妈妈的衣服,其他几个孩子都警惕的散开,盯着这个拍照片的法国人,似乎随时准备应对不测事件。

  房子的周围看起来乱糟糟的,长着各种杂草,房子的背后看起来也是一片荒芜的杂草,也许是到了冬季,周围没有看到种植的粮食和庄稼。总而言之,这张照片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压抑的,好像并没有什么“康乾盛世”的“遗风”,也没有电视剧里面清宫戏那般“君仁民顺”的样子,但是还好,这张照片看起来还算比较正常。

  第二张照片就比较奇怪了。看这照片的样子,这里人户聚集,门上面还有各种各样的“广告”,应该算是比较繁华的城市或者集市上了。不过集市里的人似乎不是很多,即使是几个人在外面站着或者坐着,也对这个来拍照的法国人保持了极度的警惕,更多的人则是躲在了房子里面,然后把脑袋伸出来观察这个拍照的法国人。

  他们在害怕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这张照片总体的感觉给人是非常拘谨的,冷清的街道上面少有的几个人则对拍照的法国人保持了高度的警惕。他们警惕什么呢?可能想到了鸦片战争时广东等地传来的关于洋人的一些可怕传说,也有可能是对照相机感到非常的畏惧,因为当时不少人传说这东西会吸走人的魂魄。

  第三张清朝老照片,我们可以轻松的看到当时清朝人的具体形象和精神面貌了。这张照片片拍得很近,其中有4个人。这4个人的眼神都有些不正常,尤其是从右边第二个穿白衣服的人,他的白色长袍十分破旧,上面似乎还脏兮兮的,他的眼神似乎有一种“赴死”的感觉,他手上还紧紧地拽着一根棍子——这是防备法国人突然暴起准备和他拼命的吗?

  最左边的那个人则显得十分的麻木,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样子,整个人都没什么精神,脑袋都是歪着的。他穿着一件黑色的马褂套在外面,身上的衣服看起来沾了很多油污。看到这里,我不禁在想,这4个清朝人为什么愿意给法国人拍照呢?有很大的可能是法国人给了他们一笔小钱,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才来干的。

  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照片上的这4个人神态如此的精彩了。还有2个人躲在后面,目光同样是麻木而且没有精神的。最右边的那个人的衣服也很别致,仿佛是由几条布带缠起来的衣服,看起来非常破旧。这一张照片,让我们对这个“康乾盛世”才过去了50年左右的时代感到非常失望:这也是盛世?

  第四张清朝老照片,我们来看一位清朝的新娘子。由于婚礼的原因,这张照片当中的房子略微显示出一些喜庆的味道,门上和墙上按照当时的习俗贴上了喜庆的婚联,红彤彤的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新娘子周围还有两束花,看起来还是比较新鲜的,这户人家应该是那时候比较有钱的吧!

  不过,新娘子在新婚之夜即将到来的时候,脸上却看起来没有任何喜庆的颜色。她拿了一把折扇挡在胸前——也许她是想要挡脸的,但是可能法国摄影师阻止了她的这个行为,因此她的整个表情看起来不是特别的自然,她的眼睛甚至都是看着地面或者折扇的,她不是很想看这个法国人和他手中的摄像机。

  不得不说,电视剧跟真实的历史有很大的差别,看了这几张照片我们甚至有些怀疑:“康乾盛世”真的是盛世吗?如果康乾盛世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盛世,为什么才过了不到50年,清朝社会和人民就变成了这么一副麻木、凄凉和冷清的样子呢?

1928年的山海关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本文6幅来自于《亚细亚大观》中记得老照片,详细地记录了上世纪20年代后期属于山海关的记忆。

本文的旧照片将会通过 《榆关城内》 《古老的万里长城》 两个部分,领略民国时期山海关城的独特魅力。

山海关,别名榆关城。在城内通向关外的东侧城门楼上题写着“天下第一关”等几个大字,这里便是长城的东侧起点。站在城楼之上,当年可以眺望到城内的钟鼓楼以及文昌殿等古迹建筑。

东门之外当时还有这一座规模并不算大的东罗城,这里在不久之前还是专供满清八旗人所居住的地方,进入民国后,这里已然变成了一片废墟。当成城内居住有大约有3万人,但因为时局紧张,这里大多都是守备队和宪兵队的军人。

一,《榆关城内》

耸立在眼前的城楼便是久负盛名的榆关西城门。在上世纪20年代,这座城楼是关内与关外的重要分界线。

千载春秋的变迁,这座城楼也在不断地毁坏与重建中跨过千年的光阴。此时清朝结束已经10年有余,缺少管理与修缮的城楼已经是杂草丛生。此时,城楼之内驻扎着大量的奉系部队,见证着时局的混乱。

山海关东门另外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称——天下第一关。城门楼上的“天下第一关“牌匾为几百年前乾隆皇帝御笔题写。进入民国之后,为了防止牌匾被损坏,当时楼上所出现的匾额为民国年间所书写的替代品。

山海关城内与城外相加大约有5万左右的人口,是当时京奉铁路沿线的第一大城市。虽说这是一座极为重要的城市,但重要性更多地体现在军事上,反观商业,城内大多民房较为低矮,最繁华的主街道上,所摆设的物品也全部只是周边的农产品。画面中,一名驻扎在成立的军人正在通过门楼。

二,《古老的万里长城》

作为万里长城的起点,长城从这里开始先向北跨过层峦叠嶂的山脉,然后再向西跨过三道关九门口,再沿着山西和陕西等地继续向西延续,最终一路到达位于中国西北甘肃省的嘉峪关。全长达到2119618千米

夕阳下,古老沧桑的长城静静地沐浴在阳光下,美轮美奂。长城最早的建立者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之前的秦始皇帝,在千载的 历史 长河中,长城也伴随着历朝历代的兴衰。1928年此时,长城作为防御工事的作用基本已经消失,但其残破的本身,同样也是一种美。

不到实地,很难在纸面上感受到长城的壮观。画面中的长城,沿着山脊向北延伸,穿过无数座延绵不断的山脉蜿蜒向前。古来征战几人回,望着眼前残破早已无人修葺的场景,不经使人怀旧念古起来。

90多年已经过去,这些曾经在几百年前留下的古老长城,有的已经被重新修葺,有的则依然保持着残缺的状态。虽然长城在千百年前刚刚建立时的模样我们已经无从见到,但在这些老照片中,我们可以追忆起百年之前,属于它曾经的样子。

欢迎关注小郭曾曰百家号,更多内容可在个人主页内查看。

镇江地处江苏南部地区,古称京口,又名润州, 历史 悠久,是国家 历史 文化名城。十张清末时期的老照片,带你回望古老镇江百年以前的景象。

金山寺位于镇江市区西北的金山上,古名江心寺、泽心寺、龙游寺等。始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 多年 历史 。

1908年拍摄金山寺,依山就势,山寺一体 ,非常壮观。金山寺之名蜚声海内外,它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寺。

一群男子正在挖好的地沟里夯土准备盖房子,他们使用的工具叫木夯,是从前砸实地面常用的工具。在干活的人群里还有孩子的身影。小小年纪便不得不参加这样繁重的劳动。

竹绳是从前人们劳动生产和生活常用的物品。制作竹绳要先将竹子剖成篾条,然后高温蒸煮或用桐油浸泡,最后将柔软的竹篾搓成绳子,这种绳子非常结实且耐腐,常常使用几十年都不坏。

一处芦苇收购地,小贩正在用大杆秤称重,这些芦苇主要用作烧锅的燃料。图中无论是卖主还是买主都衣衫破旧,可见生活之贫困。

京畿路原名京畿岭,位于镇江城西,是银山(云台山)与宝盖山之间的一条狭窄通道。图中的道路尽头竖着一座牌楼,上写有“京畿岭”的字样,到了民国时期,这条通道被辟为马路,周边的建筑也渐渐多了起来。

宝盖山因形状如圆形平顶大伞而得名,图为正在施工中的宝盖山隧道。这条隧道于1905年开工,1908年建成,全长406米。

这里是沪宁铁路镇江段的施工现场,场面宏大,非常壮观,近景可以看到架设的电线杆,说明当时镇江地区已经开始用电。

1908年,一辆火车正缓缓驶出宝盖山隧道,机车上还站在一名印度巡警,这是在做正式通车前的试运行。宝盖山隧道是中国最早的铁路隧道之一,也是当时沪宁铁路唯一的铁路隧道。

从山上远眺长江,宽阔的江面之上货运帆船点点。自西晋以来,镇江就逐渐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都会。 江上舟船往来频繁,商品集散繁盛,八方商贾汇集于此,商业非常发达。

看一组清晰度很高的晚清老照片,还原真实的 历史 场景,令人感慨万千。内忧外患的大清末年, 社会 分崩离析,翻看这些照片,恍如隔世。定格的 历史 瞬间,原来国人百年前的生活竟是如此不堪!

大清末年的乞丐,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神色中透着焦灼。最右边的女子脸已经肿了,左边的女子抱着盆盆罐罐,一家人最值钱的东西莫过于此了。清廷最后几十年,割地赔款,对百姓盘剥更是史无前例。天灾人祸下,逃荒的比比皆是。史料记载,仅京城就有专职乞丐两万人。

苦力正在给达官显贵搬家,用独轮车连人带物运送,顶着骄阳汗流浃背。后面跟着的官员美滋滋的,无论升迁还是平调,对自己都是捞银子的机会。

用绳子拴着的犯人正在游街示众,看他那眼神就是满心不服。这是古田教案主犯张赤四,整个案件英美给了清廷极大压力,前后逮捕了三百多人,斩首的斩首,充军的充军。

光秃秃的长城,连个人影都没有,和今天的长城相差颇大。长城在清朝统治者的眼里几乎没有防御的作用,满族铁骑正是跨过长城才问鼎中原的。整个清朝,对于长城的修缮几乎没有。很多地方已经坍塌了,一棵树都见不到。

账房先生,正在用算盘对账,一丝不苟。会算账的确是安身立命的本事,掌柜的对账房先生也是礼敬有加,得罪不起。

醇亲王奕譞带两个儿子(五子载沣、六子载洵)出镜,他的二儿子已经入宫成为光绪帝。他既是慈禧的小叔子,又是慈禧的妹夫,一生都是小心翼翼。醇亲王府两代人都在慈禧的掌控下,儿子是皇帝,孙子溥仪更是大清的最后一位皇帝。

老北京壮观的城墙,绵延不绝,气势恢宏,可惜只有在老照片中见到了。内城与外城住着两个阶层,城外的护城河已经结冰,天寒地冻,有人还在玩冰车。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一个场景,皇城墙被挖开了一个洞。一位印度士兵骑着马在巡逻,城墙外还有等活的人力车夫。慈禧逃跑了,洗劫后的京城,百姓生活照旧。

随着《辛丑条约》签订,八国联军也陆续撤出北京城。这是俄军撤出京城的一幕,耻高气扬走出紫禁城。

在战火中化为灰烬的肃亲王府,当时除了大门,里面的建筑全部被焚毁。墙倒屋塌,触目惊心,它是唯一一座在战火中被摧毁的王府。后来这里成了日本使馆的驻地。

1896年夏,73岁的李鸿章在德国,这是他在欧洲的最后一站。几个月的行程,让他身心俱疲,只能坐在轮椅上。他在德国访问了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兵工厂里让他感触良多。德国也在磨刀霍霍,准备在瓜分大清时分一杯羹。

1908年,慈禧太后病逝,第二年的中元节,清廷给慈禧祭扫,让内务府扎了很多纸扎,其中就有很大的法船。还想着让慈禧在阴曹地府继续乘船游乐。可仅仅几年,大清就亡了!

清末老照片:这真的是百年前颐和园实景,慈禧太后真的最喜欢住这里吗?

清末的颐和园景色。这些珍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老照片拍摄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记录的是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的实景,非常珍贵。拍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