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的峡是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2收藏

三峡的峡是什么意思?,第1张

三峡的“峡”是指两山之间夹着的水道。

三峡指的是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一文,历来人们认为这是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其实,它本是《水经注·江水》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释而已。但是谁也不能小看了这条注释,它以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颇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故而脍炙人口,传唱久远。

长江三峡位于中国的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跨重庆奉节、重庆巫山、湖北巴东、湖北秭归、湖北夷陵。除了著名的长江三峡外,全国各地多条河流上都有名为三峡的景点。另有以三峡为题材的诗作,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白居易的《出入峡有感》等。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千米,沿途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峡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三峡旅游区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

扩展资料

长江三峡组成部分

一、瞿塘峡

别名虁峡。西起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8千米,景色最为雄伟险峻。这是峡谷入口处,两面隔江对峙的绝壁,组成了一道天造地设的大门,这就是夔门。夔门自古以来就有“天下雄”的美称。瞿塘峡虽然只有短短的8公里,但两岸的风景名胜却非常多。

主要景点有奉节古城,八阵图,鱼复塔,古栈道,风箱峡,粉壁墙,孟良梯,犀牛望月。 刘皇叔托孤的故事就出于此。在长江三峡中,虽然它最短,却最为雄伟险峻。

二、西陵峡

西起香溪口,东至南津关,全长76千米,以宜昌市的西陵山而得名。历史上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滩多水急、行舟惊险而闻名。

西陵峡有三个之最。首先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其次,是自然风光最为优美的一个峡。最后也是三峡的最险处。青滩北岸有一座“白骨塔”,以堆积死难船工的尸骨而得名的。还有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又名兵书宝剑峡。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川江航道的多年治理和葛洲坝水利工程建成后,水势已趋于平缓,然绮丽景观如旧。

三、巫峡

西起重庆市巫山县城东面的大宁河口,东迄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绵延45千米,包括金蓝银甲峡和铁棺峡,峡谷特别幽深曲折,是长江横切巫山主脉背斜而形成的。

它又名大峡,以幽深秀丽著称。整个峡区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峭壁屏列,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巫峡峡长谷深,奇峰嵯峨连绵,烟云氤氲缭绕,景色清幽之极,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美不胜收的画廊,充满诗情画意。其中著名景观包括:神女十二峰、小三峡、小小三峡、大昌古镇。

-三峡

1 文言文三峡是指哪三峡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跨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宜昌五县市,全长约200公里。

主要景点:

石宝寨:忠县的石宝斋位于一座拔地而起四壁如削的孤峰上,高12层,登顶可览长江风光。

张飞庙:位于四川省云阳县城靠长江南岸的飞凤山麓上,有结义楼、望云轩、助风阁、得月亭等建筑,“江上清风”四个大字远远可见。

八阵图:位于奉节县城外江边,是当年诸葛亮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推演兵法之地。

白帝城:坐落于江边紫色的白帝山上,原名 城,当年刘备托孤之地,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即是指此。

瞿塘峡:以“雄”著称的瞿塘峡全长8公里,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峡口山岩上有“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沿江而下有粉壁墙、孟良梯、倒吊和尚、犀牛望月等景。

巫峡:以“秀”著称的巫峡西起大宁河(小三峡)口,东到湖北的官渡口,长约40公里。两岸青山连绵,群峰如画。峡两岸为巫山十二峰,以神女峰最为俏丽,“神女应无恙”即是指此。

西陵峡:以“奇”著称,西起秭归县香溪,东止宜昌市南津关,长约76公里。峡内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等。

香溪:历史上出过两位名人:一乃三闾大夫屈原,一乃倾国美女王昭君。

2 文言文三峡是谁写的

应该是郦道元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东将军、青州刺史、永宁侯郦范之子,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

郦道元故居在今河北省涿州市东道园村。涿州市城南另有郦道元路。

在郦道元兄弟五人中,道元为长,承袭其父永宁侯爵位,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害于关中(今陕西临漳县)。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郦范年少有为,在太武帝时期给事东宫,后以卓越才能成为优秀的军师,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

郦道元也先后在平城(北魏前期的首都,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北魏都城于公元493年南迁至此)担任过骑都尉、太傅掾、书侍御史、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将等中央官职,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担任过冀州镇(今河北省冀县)东府长史、鲁阳郡(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东荆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刺史、河南(今洛阳)尹等职。 郦道元前半生,北魏正值鼎盛时期。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之后,经过献文、文成等诸多帝王的励精图治,至后来的北魏孝文帝的积极改革,北魏国力日渐强盛。郦道元也跟随孝文帝等人致力于统一大愿的实现。

然而,在孝文帝死后,北魏从500年开始,国内矛盾又开始高涨起来,逐渐走下坡路,至527年,六镇叛乱,四方骚动。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的时候,郦道元慷慨殉国。

长空孤雁鸣,秦山鸟悲歌,在流星闪过之时,一代英豪就此陨落。 郦道元在做官期间,“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故颇遭豪强和皇族忌恨。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郦道元在奉命赴任关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萧宝夤受汝南王元悦怂恿派人把郦道元一行围困在阴盘驿亭(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亭在冈上,没有水吃,凿井十几丈,仍不得水,最后力尽,和他的弟弟郦道峻以及两个儿子一同被杀害。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

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桑钦,汉代知名学者,著名地理学家,著有《水经》等书。 《水经》一书写于三国时期,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共记述全国主要河流一百三十七条。

原文一万多字,文字相当简略,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说清楚。郦道元认为,应该在对现有地理情况的考察的基础上,印证古籍,然后把经常变化的地理面貌尽量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作注。 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博览了大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确详细的地图。

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四百三十七种书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这一名著。

《水经注》共四十卷(原书宋朝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是经后人改编而成的),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

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是我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

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水经注》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

从地域上讲,郦道元虽然生活在南北朝对峙时期,但是他并没有把眼光仅限于北魏所统治的一隅,而是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全国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不仅是这样,书中还谈到了一些外国河流,说明作者对于国外地理也是注意的。

从内容上讲,书中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貌、土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做了全面描述。因此《水经注》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

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郦道元一生著述很多,除《水经注》外,还有《本志》十三篇以及《七聘》等著作,但是,流传下来只有《水经注》一种。

郦道元(466或472—527),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

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不仅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

3 三峡最长的峡是那一峡

西陵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长70公里,自宜昌市南津关至宜昌秭归县香溪河,其特点是滩多水急。其中的泄滩、青滩、崆岭滩,为三峡著名的三大险滩。

长江三峡以其奇山秀水,展现出自然界鬼斧神工的魔力。峡江两岸奇峰异石,记载着数十亿年来峡区的沧桑。沉睡在岩层中那斑驳陆离的生命遗骸,叙说着亿万年来生命演变的历史。峡区数千年的历史和人类文化古迹令人憧憬;神秘的传说令人神往,不知吸引了多少古今中外的游人。三峡被群山夹于长江中段,横贯四川的奉节、巫山及湖北的巴东、秭归和宜昌,全长193公里,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奉节的白帝城,是三峡西部的咽喉;宜昌的南津关,为其东部的门户。长江两岸,层峦叠翠,峭壁千仞,危崖耸立,怪石嶙峋,飞泉吐珠,云雾缭绕,激流翻腾,惊涛拍案。大自然雕琢成的巨大画廊,变化万千,使人留恋忘返。自古以来,人们传颂:西陵峡滩多险峻;巫峡幽深秀丽;瞿塘峡雄伟壮观。寥寥数语,概括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西陵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长70公里,自宜昌市南津关至宜昌秭归县香溪河,其特点是滩多水急。其中的泄滩、青滩、崆岭滩,为三峡著名的三大险滩。过去船行其间,险象环生,舟毁人亡,时有所闻。建国后,航道经多年整治,大为改善;加之葛洲坝工程蓄水之后,回水百里,水位上升,险滩礁石沉入江底,不复为害。西陵峡中景观甚多,著名的有黄牛峡、黄陵庙、三峡工程、灯影峡、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屈原祠。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西汉时和亲匈奴的美女王昭君,即诞生在西陵峡中。因此唐代诗人杜甫过西陵峡时,曾有诗云:“若道世无英俊才,此处何来屈原宅?若道巫山女粗丑,此处何有昭君村?”

巫峡,号称为三峡中的大峡。巫山十二峰,象一串翠绿的宝石,镶嵌江畔。激流劈出的巫峡,以其幽深秀丽、深沉肃穆著称。蒙蒙烟雨,潺潺细流,飞虹流彩,把峡谷妆扮的妩媚多姿!

瞿塘峡(亦称夔峡)气势磅礴,险峰对峙,是三峡中最短的峡谷,但却“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峡中江流澎湃,涛声雷鸣,号称“天下雄关”。瞿塘峡特点是山势雄峻。两岸之山,如斧削而成,有的峰高1500公尺。夹江峭壁,甚为逼仄,致使江宽不过百米,最窄处仅几十米。其中夔门山势尤为雄奇,堪称天下雄关,因而有“夔门天下雄”五字镌于崖壁。山势之外,瞿塘水势亦“雄”, 它“锁全川之水,扼巴蜀咽喉”,有诗称之“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江水至此,水急涛吼,蔚为大观。对瞿塘峡的山水之“雄”,清代诗人何明礼有一首诗写得至为贴切:“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流横。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瞿塘峡中景点不少,如风箱峡,孟良梯、盔甲洞、倒吊和尚、犀牛望月、白帝城、古代栈道、大溪文化遗址等。

三峡之中,还套有两个小三峡,即西陵峡中的神农溪小三峡和巫峡中的大宁河小三峡。这两处小三峡水碧如流玉,山青翠欲滴,风景比大三峡更为奇秀,且风韵原始古朴,引人入胜。乘一叶轻舟漂流于青山绿水之中,是热门旅游项目。

美丽的“诗城”--白帝城、壮伟的“夔门天下雄”、“赤甲晴辉”、“白盐曙色”等众多奇丽的景色,犹如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卷,令人目不暇接。

4 三峡是指哪几个峡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包括大宁河宽谷和香溪宽谷,全长193公里。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述前人描写三峡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羲月”,把三峡的壮丽风光描写得淋漓尽致。峡内激流翻滚,惊涛拍岸,宽谷地带又有富饶的村庄、翠绿的梯田,把三峡装点得更加生机盎然,组成了一条绚烂多彩的百里画廊。

即使185米高的三峡大坝建成以后,主要景点并不被淹没,一些被淹没的景点也将移建,所以三峡主体风景依旧。

5 三峡指的是哪三个峡

我们一般说三峡,大都是指长江三峡的。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但不要遗漏北方的黄河三峡呀。

黄河三峡它位于小浪底大坝上游20公里处的黄河最窄处。这里两岸断壁如削,其间河水奔涌,三条峡谷各具风采:孤山峡千仞壁立;龙凤峡取折迂回;大峪峡开阔舒展,是我国北方少有的山水景观。

构成一幅山青水秀、北国江南的壮丽画面,完全可以和长江三峡媲美。黄河三峡就是孤山峡、龙凤峡、八里峡。

就连广东的珠江的西江段和北江段都有两岸奇石嶙峋、水流湍急、景色迷人的三峡。它们是:北江的飞来峡、香炉峡、大庙峡。

西江的龙泉峡、羊跳峡、楞伽峡。还有东北的黑龙江也有美丽的三峡。

位于黑龙江萝北段,三个美丽的峡谷分别是龙门峡、金龙峡和金满峡,全长共62公里。呵呵,我国四大河流,都有美丽的三峡。

祖国河山壮哉。

6 《三峡》文言文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第一段主要写山,介绍了三峡的山脉情况,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山bai多、山连、山高的特点。

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首段写山,两岸夹峙的群山,逶迤迢递,绵亘七百du里;重重叠叠的境岩削壁,高耸入云,遮天蔽日;以下再侧面烘托一笔,如果zhi不是正午、子夜,就见不到太阳、月亮。此段是为铺垫,明写山之绵延、伟岸,暗喻峡之深、峡之险,翳翳无光,令人感到万象森dao严、黯然神伤。

扩展资料《三峡》创作背景 郦道元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版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有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权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教案# 导语课文选自《水经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认识三峡。

 2、掌握重点实词,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诗《早发白帝城》,写了三峡的风光,请同学们齐声朗诵。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今天我们走进另一篇文章,来更细致地领略三峡的景色。

 二、预习检测(3分钟)

 1《三峡》选自。本文作者,他是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全长约二百公里。

 3、给下列字注音

 阙嶂曦襄御泝湍啸属涧

 三、自主探索(一)(8分钟)

 默读课文,结合文释,解释下列词语

 自三峡七百里于,在

 略无阙处毫无

 略无阙处通“缺”缺口

 重岩叠嶂像屏障似的高山

 自非如果

 亭午夜分正午

 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夏水襄陵冲上山陵

 或王命急宣有时

 虽乘奔御风即使

 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御:驾

 不以疾也不如

 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

 绝巘极高的山峰

 飞漱其间飞流冲荡

 良多趣味实在

 林寒涧肃寂静

 属引凄异连接不断

 自主探索(二):(10分钟)

 边读课文边结合课释及手头工具书独立疏通课文大意。无法解决的问题,画出注明。

 翻译方法指导: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重重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很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山峰和怪柏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合作探究:(8分钟)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描写了三峡连绵不断的山势和三峡的水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再现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

 五、当堂检测(10分钟)

 1、解释下列词语:

 略无阙处沿泝阻绝

 乘奔御风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晴初霜旦

 2、翻译下列句子: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抽查清

 抽查清:

 每组的3号同学给组长翻译第二段。

篇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诗《早发白帝城》,写了三峡的风光,请同学们齐声朗诵。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今天我们走进另一篇文章,来更细致地领略三峡的景色。

 二、介绍三峡: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风景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三大峡”。

 瞿塘峡雄踞长江三峡之首,西起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其雄伟壮观而著称。瞿塘峡锁全川水的险要气势。瞿塘峡在三峡中虽然最短,却是一幅神奇的自然画卷和文化艺术走廊。

 巫峡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以幽深秀丽称奇于天下。巫峡两岸群峰,以十二峰为奇,它们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为纤丽奇俏。“秀峰岂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万峰”。

 西陵峡滩多流急,以“险”出名,以“奇”著称,“奇”、“险”化为西陵峡的壮美。整个峡区都是高山、峡谷、险滩、暗礁。峡中有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自古三峡船夫世世代代在此与险滩激流相搏。

 三、走近作者

 1.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关于本文作者及代表作品的介绍。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祖国河山十分热爱,对地理风物精切钻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

 《水经注》是给《水经》所作的注文。《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书中列举大小水道137条,内容简略。郦道元作注时大为扩展,介绍了1252条河流,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述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水经注》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有很价值。

 2.教师点明《水经》、《水经注》与《水经疏》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听范读,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明确读音。

 3自由朗读。

 4分组齐读。

 五、再读课文,理顺文章大意。

 (一)学习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A)三个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B)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C)五个步骤:审、切、连、验、誊

 1、审。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大概意思;看清译句的长短,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的语法现象。可先抄出来,圈注。

 2、切。将译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字翻译。

 3、连。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

 4、验。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看语义、语气、对象等是否吻合。

 5、誊。将草稿纸上的译句誊写在答卷上。做到“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D)具体方法:

 1、留

 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等,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不必翻译。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这里除了“春、谪守”之外,都要保留。

 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驴子到那里去。(“驴”、“船”古今的词义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原意。)

 2、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①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②“夫战,勇气也。”--“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曹刿论战》)

 ③“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3、补

 (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②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相同、一样)

 ③祖母刘(氏)(怜)悯臣孤(独)弱(小),躬亲抚养。

 ①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那个表演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

 ②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阿房宫赋》)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曹刿论战》)

 4、换

 (替换法)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最常见的是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调换文言文的单音节词;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1)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上有瑕疵,请允许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尽了它的肉,才离去。(“断、喉、尽、去”均为一个字换为两个字)

 5、调

 (调整法)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生在我前面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拜他为师。

 ②求可使报秦之人--寻找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

 ③还自扬州。(《伤仲永》)(状语后置)--从扬州回家。

 6、变

 "变",就是变通。遇到活用词时,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活用意义。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另外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见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

 ①波澜不惊--(湖面)风平浪静。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二)按照这“六法”,学生细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资料独立疏通文意。

 六、作业

 独立思考,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文学常识导入。

 二、检测作业完成情况

 1交流翻译心得。

 2小组内提出完成作业过程中的难点,合作交流。

 3全班合作互助,翻译全文。

 参考:

 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整体感知,把握脉络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主要写的是哪种景物?

 明确:

 三峡的山、水。

 两个。

 一层:三峡的山。

 二层:三峡的水。

 2第二个大层次又分成哪几个小层次?

 明确:

 夏季的三峡。

 春冬的三峡。

 秋季的三峡。

 四、研读第一层次:三峡的山

 1作者集中写三峡的山的是哪一段?

 明确:第一段

 2写出了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山高岭连,峡窄水长

 3作者是如何体现三峡山的特点的?

 明确: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先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来写三峡山高岭连的特点,再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势高大狭窄的特点。

 4本文是为《水经》作注,应该重点在写水,可是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才开始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因为山势造就水势,写山的特点,为写水作了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五、研读第二层次:三峡的水

 研读:夏季的三峡

 1夏季的水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水涨流急,交通阻断。

 2在写夏季三峡水是,作者运用哪些方法去体现三峡特点?

 明确:

 (1)王命急宣--侧面体现

 (2)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夸张,对比。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

 2搜集关于三峡的神话传说。

篇三

[教学构想]

 《三峡》是郦道元为《水经注》一书做的注释,它虽属地理著作,但描写委婉曲折,文字峻洁明丽,展现了三峡的无限风光,也可堪称一篇美妙绝伦的描景散文。

 针对本文的特点,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笔者有以下思考:

 1、本课宜以“美”为情感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并利用电教多媒体,引导学生去感受三峡的景色美,揣摩描写的生动美,分析结构的层次美,品味语言的简约美,体会情感的变化美。若学生能感知这些美,其兴趣一定会高涨,从而主动地去探究“美”。

 2、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须注重积累与归纳。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语,且还能利用课释来读懂文章大意,因此,可采取学生自译、互译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疏通文意,有问题的词句可由各小组代表提出,并在全班交流解决,这样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重视对课文的诵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这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课堂教学中可利用多种诵读形式交错进行,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从而激发学生自发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三峡的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2、体会作者总分结合的层次美和变化多姿的写景方法。

 3、学习掌握文中的多义词语、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文章大意,力争当堂背诵。

 2、品味文章语言,借助画面及文字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章结构及描写方法。

 难点:通过展开想象来体味作品意境。

 [教学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要求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和课释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自己试着翻译课文,疏通文意,记下有疑问的地方。

 3、教师录制以《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的配音朗读。

 4、作者郦道元简介及《水经注》的背景资料。

 5、教师利用网络三峡不同风光的画面。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同时多媒体展现“三峡”不同风光的画面。

 2、导言:

 听着如此优美的乐曲,欣赏着如此多姿的画面,让我们乘上白云,飞越高山流水,来到三峡这个秀美的名胜风景区尽情地游一游吧!

 (音乐是最有穿透力的无声语言,而画面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再加上教师优美生动的语言,极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有关作者──郦道元的简介

 2、有关《水经注》的背景资料

 关于作者

 郦道元(466或469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阳担任过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历代的更迭,城邑的兴衰,河道的变迁和山川名称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须不断充实完善。他参阅了437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

 关于《水经注》

 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专著叫《水经》,《水经注))则是以注释《水经》而得名。

 《水经注》本书共四十卷,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记述了1252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物掌故、神话故事等内容,注文达30万字,涉及的地域范围之广,时间跨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可谓我国6世纪的一部地理百科全书。

 (本环节的相关资料以幻灯片投影形式呈现,介绍作者和背景资料,对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有帮助,同时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美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配乐朗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分清节奏、把握语调。

 2、生在背景音乐中试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3、教师请四名学生轮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比看,谁读得好,师生共同评议。

 (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师的配乐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感染学生,更是不着痕迹地给学生进行了朗读指导。学生的试读和轮读是对其朗读能力的训练和检测,在轮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文言文的诵读要点。)

 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四五人为一小组,学生结合自我预习情况,在小组讨论时提出有疑问的地方,并将有争议的问题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提交全班合作探究。

 2、教师引导全班学生互相质疑、互相释疑,尽量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只伺机适当地点拨引导。

 3、播放背景音乐,师生齐读课文。

 (本环节的读的目的是为了疏通文意,把握内容。浅显文言的翻译应避免教师从头到尾的串讲,预习时先自主探究,再通过小组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仍有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探究。)

 四、想象意境,体会写法

 三读课文,想象意境

 1、这篇文章充满了“美”,郦道元用凝练的笔墨,用高超的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三峡的万千气象,展现了三峡的无限风光。多媒体展现三峡不同风光的画面(山势图、夏水图、春冬图、秋景图),学生选取课文中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可借助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感悟文章的意境美,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也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2、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让老师饱览了三峡的风光。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用“三峡美在_________,我从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出来的”这样的句式说话。

 师示范说话:三峡美在山的连绵不断、高耸入云,我从文中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中读出来的。

 (想象的过程就是把握文章景色特征的过程,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能体会出作者的写作技巧,为突破本文重点作准备。)

 四读课文,体会写法

 3、《三峡》美在那宏观勾勒的一笔,描写角度多变,生动形象,那么作者是如何多角度地细致描绘呢?请你从文章结构、动静描写、正侧描写、感观描写等方面体会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师示范说话:文章第一自然段总写三峡的峰峦重叠、高耸入云的山势。“两岸连山”是正面写山的连绵不断,“略无阙处”则是从侧面写山的“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运用夸张手法正面写山的“高耸入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从侧面烘托山的“高峻”。

 3、学生配乐齐读,再次体会三峡的美。

 (学生以前已学过一些写景的文章,具备初步感知写景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示范说话能给学生体会写作技巧提供一个导向,无形中引导学生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体会与评议,固巩学生已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思考

 1、多媒体展示现今三峡开发建设后的一些,感受三峡的巨大变化,促使学生树立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理想。

 2、有人说:三峡的开发建设可能会破坏自然美,课后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搜集有关三峡的文章、诗句及现今开发现状等,为三峡的日后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此设计着重于让学生积累,开拓视野,也激发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与忧患意识。)

三峡郦道元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自:从,此处有“在”之意。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略无:毫无。阙:空缺。

嶂(zhàng):屏障似的高峻山峰。

停午:一作“亭午”,中午。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

夏水襄陵:夏天大水涨上了高陵之上。襄,上。陵,大的土山。

沿:顺流而下。溯(sù):同“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王命:朝廷的文告。宣:宣布,传达。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市奉节县。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奔:奔驰的快马。御风:驾风。

以:认为。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快。或认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素湍:浪花翻滚的急流。绿潭:绿色的潭水。

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岸上景物的影子。

绝巘(yǎn):险峻的山峰。巘,凹陷的山顶。

悬泉: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泉水。飞漱:飞流冲荡。漱,喷射。

清荣峻茂:清清的江水,欣欣向荣的树木,高峻的山峰,茂盛的野草。

晴初:初晴的日子。霜旦:打霜的早晨。

属(zhǔ):连续。引:延长。凄异:凄凉异常。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能消失。

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云阳、奉节一带。

沾:打湿。

裳:(cháng)

赏析一:

郦道元的《三峡》(首段)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高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柏树。“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一切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作者介绍: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诼州市)人,生年不详,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于关中(今陕西临漳)。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曾多年为官。郦道元成年之后,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过很多地方。郦道元做官期间,执法严格,办事果断,对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加惩处,因此触犯了一些地方豪强和皇亲国戚,后遭皇室暗算而死。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大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情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的地理学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础。

通过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同古代地理著作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其中很多地理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及时把这些地理现象的变迁记录下来,后人就更难以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变化。因此,应该对此时的地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同时查阅古代文献,与古代的地理学著作相印证,将地理面貌的历史变迁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为此,郦道元决定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一本完整的地理学著作。

《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水经》的基础上,郦道元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学名著。

三峡的峡是什么意思?

三峡的“峡”是指两山之间夹着的水道。三峡指的是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一文,历来人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