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资治通鉴》译文与赏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容斋随笔·资治通鉴》译文与赏析,第1张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原文

司马公[1]修《资治通鉴》[2],辟范梦得为官属,尝以手帖论缵[3]述之要,大抵欲如《左传》叙事之体。又云:“凡年号皆以后来者为定。如武德元年,则从正月,便为唐高祖,更不称隋义宁二年,梁开平元年正月,便不称唐天祐四年。”故此书用以为法。然究其所穷、颇有窒而不通之处。公意正以《春秋》定公为例,于未即位,即书正月为其元年。然昭公以去年十二月薨,则次年之事,不得复系于昭。故定虽未立,自当追书。兼经文至简,不过一二十字,一览可以了解。若《通鉴》则不侔[4],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便以为恭皇帝上,直至下卷之末,恭帝立,始改义宁,后一卷,则为唐高祖。盖凡涉历三卷,而炀帝固存,方书其在江都时事。明皇后卷之首,标为肃宗至德元载,至一卷之半,方书太子即位。代宗下卷云:“上方励精求治,不次用人。”乃是德宗也。庄宗同光四年,便系于天成,以为明宗,而卷内书命李嗣源讨邺,至次卷首,庄宗方殂。潞王清泰三年,便标为晋高祖,而卷内书石敬瑭反,至卷末始为晋天福。凡此之类,殊费分说[5]。此外,如晋、宋诸胡僭[6]国,所封建王公,及除拜卿相,纤悉必书[7],有至二百字者。又如西秦丞相南川宣公出连乞都卒,魏都坐大官章安侯封懿、天部大人白马文正公崔宏、宜都文成王穆观、镇远将军平舒侯燕凤、平昌宣王和其奴卒,皆无关于社稷治乱。而周勃薨,乃不书。及书汉章帝行幸[8]长安,进幸槐里、岐山,又幸长平,御池阳宫,东至高陵,十二月丁亥还宫;又乙未幸东阿,北登太行山,至天井关,夏四月乙卯还宫。又书魏主七月戊子如[9]鱼池,登青冈原,甲午还宫;八月己亥如弥泽,甲寅登牛头山,甲子还宫。如此行役,无岁无之[10],皆可省也。

注释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2]《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3]缵述:编辑。[4]不侔:不能同等看待。侔,相等,齐。[5]殊费分说:解释起来非常费力。殊,很。分说,解释,注解。[6]僭:僭越,超越本分,多指地位低下者冒用上主的名义或礼仪、器物。[7]纤悉必书:连细枝末节都详尽记述。[8]幸:帝王到达某个地方称幸或者临幸。[9]如:到达。[10]无岁无之:没有哪一岁没有,意即每年都有。

译文

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聘请范祖禹一起参加编撰工作,司马光常常通过书写的方式向他讲明编纂的要点,大致想要像《左传》的编年叙事体一样。又对他说:“凡是出现两个在同一年的年号,都要以后来那个继承皇位的年号为准。如唐高祖武德元年,同时又是隋恭帝义宁二年,则从正月起便是唐高祖,不可以称之为隋义宁二年。五代梁开平元年正月,就不能称之为唐天祐四年。”所以这部书凡是遇到同一年内出现两个年号的都采用这种办法解决。然而仔细研究一下它的道理,就会发现其有不通的地方。司马光的本意是想用《春秋》鲁定公为例,在他没有即位时,就记正月是他的元年。但昭公于去年十二月去世,那么第二年的事就不能再放到昭公名下进行记述了,所以虽然鲁定公还没有即位,自然也应当把发生在第二年的全部事情记在他的名下。况且《春秋》内容十分简单,超不过一二十字,看一遍就知道全部的内容了。但《资治通鉴》就不能同等看待。比如,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便标题为隋恭皇帝上卷,但直至下卷末尾,恭帝即位,才改元义宁,紧接着便是唐高祖武德元年。这里前后共涉及三卷,而这时候隋炀帝还在世,其中还说到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做过的事情。唐明皇后卷的开头,标明为唐肃宗至德元年,编撰一卷的一半时,才写到太子即位的事情。唐代宗下卷又写道:“皇上正在振奋精神努力治国,不断破格使用人才。”而这说的却是唐德宗在位的事。唐庄宗同光四年,便记载到明宗纪年中,而卷内却记载皇帝命李嗣源(明宗本名)去征讨邺郡(今河南安阳一带),到下一卷开始,庄宗才驾崩。潞王清泰三年,便标题为晋高祖,而卷内却记载了石敬瑭(晋高祖本名)叛乱一事,一直到卷末才写到晋天福的年号。诸如此类的内容,很难解释清楚。此外,还有晋、宋等这样不属正统的少数民族,他们封的王公位,以及任命的大臣、宰相,记的十分详尽,甚至有的记到二百字之多。再比如西秦丞相南川宣公出连乞都去世,还有魏国的章安侯封懿,天部大人白马文正公崔宏,宜都文成王穆观、镇远将军平舒侯燕凤,平昌宣王和他的奴仆等人去世,都是与国家政权和社会安定无关的人。而周勃之死,却没有记载。还记载了汉章帝出游长安(今陕西西安),并游槐里,岐山,又游玩到了长平,住进池阳宫,往东到高陵(以上各地均在今陕西省),十二月丁亥才返回皇宫;又记载了乙未游行东阿,北登太行山,到天井关,夏天四月回到宫里。又记有魏王七月到鱼池、游览青冈原,甲午回宫;八月又到弥泽、牛头山游览,甲子回宫等。像这些游览的事情,每年就不可能不出现的,这都是可以省略不记的。

评析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在我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司马光是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编写《资治通鉴》的,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其中隋唐五代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

《资治通鉴》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代,如三国,魏有《纪》而吴蜀无《纪》;南北朝时期,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又如记载魏明帝太和五年:“(诸葛)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对此朱熹曾表达他的不满:“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资治通鉴》虽被誉为“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大,体大思精,史料充实,考证稽详,叙事详明,繁简得宜”,但本身也有不少错误。明代严衍熟读《资治通鉴》,着有《资治通鉴补》,列举通鉴有“漏、复、紊、杂、误、执、诬”七病。朱熹则直接批评:“温公修书,凡与己意不合者,即节去之,不知他人之意不如此。《通鉴》之类多矣。”洪迈在文中提到的年号划分上的失误以及对君主游幸过分的记述,也是《资治通鉴》的两个毛病,而且比其他人提到的问题要小得多。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资治通鉴》并非司马光全力写成,作为主编,他还要分心于其他工作。而这部史书的编写有给皇帝当教材的目的,在史论上就不太容易持平。可见,研究学问,如果不全身心投入,不抛弃功利的目的,就容易出现错误,遭受批评。

门生门下见门生

门生门下见门生

原文

唐裴尚书年老致政[1]。清泰初,其门生马裔孙[2]知举[3],放榜后引新进士谒谢[4]于裴,裴欢宴永日,书一绝云:“宦途最重是文衡,天与愚夫作盛名。三主礼闱今八十,门生门下见门生。”时人荣之。事见苏耆《开谭录》。予以《五代登科记》考之,裴在同光中三知举,四年放进士八人,裔孙预焉。后十年,裔孙为翰林学士,以清泰三年放进士十三人,兹所书是已。裔孙寻拜相,新史亦载此一句云。白乐天诗有《与诸同年贺座主高侍郎新拜太常同宴萧尚书亭子》一篇,注云:“座主于萧尚书下及第。”予考《登科记》,乐天以贞元十六年庚辰中书舍人高郢下第四人登科,郢以宝应二年癸卯礼部侍郎萧听下第九人登科,迨郢拜太常时,几四十年矣。听自癸卯放进士之后,二十四年丁卯,又以礼部尚书再知贡举,可谓寿俊。观白公所赋,益可见唐世举子之尊尚主司也。

注释

[1]致政:犹致仕。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2]马裔孙,字庆先,棣州商河人。唐末帝即位,用为翰林学士、户部郎中、知制诰,赐金紫,未满岁,改中书舍人、礼部侍郎。[3]知举:负责主持科举考试。[4]谒谢:晋见道谢。

译文

后唐裴尚书年老辞官居家。后唐末帝清泰初年,他的门生马裔孙负责主持科举考试,放榜以后,带领新科进士到裴暤府上谢恩,裴暤很高兴并摆宴与他们畅饮了一整天,还写了一首绝句说:“宦途最重是文衡,天与愚夫作盛名。三主礼闱今八十,门生门下见门生。”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极大的荣耀。这件事是从苏耆写的《开谭录》一书中看到的。我根据《五代登科记》一书考证此事,裴暤在后唐庄帝同光年中曾三次负责主持科举考试,同光四年录取了八名进士,马裔孙就在其中。过了十年,马裔孙为翰林学士,清泰三年一共录取了十三名进士,这个地方《开谭录》一书中记载的没有错误。马裔孙不久就当上了丞相,《新五代史》也记载了这样一句话。白居易的诗集中有《与诸同年贺座主高侍郎新拜太常同宴萧尚书亭子》一首。诗的注释说:“今科座主高郢侍郎是萧昕尚书门下及第。”我又根据《登科记》对此事进行了考证,白居易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癸卯在中书舍人高郢门下以第四名进士及第,高郢于宝应二年癸卯在礼部侍郎萧昕门下以第九名及第,等到高郢升迁为太常卿时,几乎过了四十年了。萧昕自从宝应二年癸卯负责主持科举考试以后,二十四年后的贞元三年丁卯,又以礼部尚书之职再次负责科举考试,真可以说是长寿之俊了。看到白居易诗中所记述的这些事,就更可以看出唐代的举人们真的是很尊重主考的座主啊!

评析

本文讲述了唐代裴皞受门生尊重的故事。其《示门生马侍郎胤孙》诗中“门生门下见门生”也成为佳句。门生原指学生或依附世族供役使的人。后来科举制度发展,读书人参加县、省、全国三级考试。县试合格者为秀才;省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全国为会试,考中者为贡士。若考中举人或贡士,则要拜本科的主考官为座主,而座主则称这些弟子为门生。贡士要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合格就成为进士,具备做官的资格。由于进士的座主是皇帝本人,所以进士常自称为“天子门生”。座主兼有老师和仕途领路人的双重身份,担任会试的主考官的一般都是皇上的股肱大臣,他们一旦掌握大权,便会提携重用自己的门生。所以门生对座主无不奉事惟谨。这里面除了师生之间的道义,也含蕴了一些功利的因素。

萧颖士风节

萧颖士风节

原文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至以笞楚[1]童奴为之过。予反复考之,盖有风节识量[2]之士也。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己。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3],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幷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往见河南采访使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闻封常清陈兵东京,往观之,不宿而还[4],身走山南。节度使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5],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6]。洧卒,往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见。刘展反,围雍丘,副大使李承式遣兵往救,大宴宾客,陈女乐。颖士曰:“天子暴露[7],岂臣下尽欢时邪!夫投兵不测,乃使观听华丽,谁致其死哉?”弗纳。颖士之言论操持如此,今所称之者浅矣。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为终身累[8]。颖士,永王召而不见,则过之焉。

注释

[1]笞楚:鞭笞。[2]有风节识量:高风亮节,有胆识,有肚量。[3]愈见疾:越发遭到李林甫的嫉恨。[4]不宿而还:连夜返回。[5]喉襟:咽喉要冲,兵家重地。[6]按甲不出:按兵不动。[7]天子暴露:天子逃离京师,风餐露宿。[8]为终身累:一辈子都受累。

译文

萧颖士是唐代的名人,后代的学者只称颂他的才华罢了,以至把他曾经鞭打书童家奴之事做为他的过错。我也反复考证,萧颖士应该是一个有高风亮节和远见卓识的人。他做集贤校理的时候,宰相李林甫想要见见他,但他执意不去,李林甫很生气,责怪他狂妄,不屈从于己。后来,又召他到史馆任职,他还是不屈从,这就更加遭李林甫嫉恨了,以致后来被免官调往河南任参军之职。这时安禄山受皇上恩宠,肆无忌惮。萧颖士私下对柳并说:“胡人(安禄山)倚仗受宠骄横跋扈,不久国家会大乱。到那时,洛阳会首先被攻陷的!”就借口有病离开了。后来,安禄山果然谋反,萧颖士就前往拜见河南采访使郭纳,向他献言防御驻守的计策,但是没有被郭纳采用。就叹息道:“掌权的人视抵御强寇如儿戏,要想取胜难啊!”后来,他听说封常清在洛阳驻守,就前往探视,没有过夜就回来了,只身一人逃往山南。

这时候,节度使源洧想要撤退保卫江陵,萧颖士就劝他说:“襄阳是天下最险要的地方,如果一天不能镇守,那么国家就会大势已去。您干吗这么轻视土地,被天下人取笑呢?”源洧于是按兵不动。源洧死后,萧颖士客居金陵,永王李璘召见他,他不肯相见。后来,刘展谋反,兵围雍丘,副大使李承式派兵前往救护,在军营里大摆筵宴,招待宾客,还招来美女演奏音乐。萧颖士说:“时下皇上逃难于乡野,哪里是臣子们尽情享乐的时候呢!此后将士出兵打仗,战况不可预料,现在反而让他们观赏美女演奏音乐,以至于消磨斗志,战场上谁还会为国效死呢?”可是,这个意见还是没有被采纳。萧颖士的言论操守由此可见一斑,现在人们对他的评价可以说是很浅陋的。李太白,应该是名扬天下的名士吧,可是他还曾经身陷永王之乱,为此终身受累。萧颖士,永王也曾召见过他,但他能够自持高风亮节,不去相见,在这一点上,恐怕还是超过李白的。

评析

一场安史之乱,成就了无数英雄豪杰,也颠覆了无数英雄豪杰。有如张巡杀妻飨士死战不降的;有如颜真卿铮铮铁骨视死如归的,有如哥舒翰剽悍一世晚节不保的,自然有像萧颖士一样,身处卑位,而高瞻远瞩的。可惜,萧颖士的许多富有远见的建议终不被采纳,作者也在无意中道出了安史之乱发生的缘由。

1 容斋四笔之曹马能收人心翻译

曹操将要攻击乌桓,他的臣民都上谏劝他,击败敌人后归来,曹操因此盘问第一个上谏的人,大家还不知道这件事情,大家都害怕。

曹操表扬他并奖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35303462赏他,说:“我一个人上阵,乘着危机侥幸逃脱,虽然成功了,是因为老天爷辅助我,不能把这件事当作平常的来看待。臣民们纷纷上谏,万分安全的计谋,是该赏,但是后面不好说,”魏国征讨吴国的时候,三次出征各次献上计谋,王诏问尚书傅太师,傅太师说:我不听公休的话,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是我的过错,关将士什么罪呢?悉数都宽恕了,唯独削了司马昭的爵位,雍州刺史陈泰,请求赦免并州,并联合他们一起来征讨胡人。

还没开始,就有两个郡因为胡地远难以出兵而造反了,司马师又在朝会时向群臣道歉,这是我的过错,并不是陈泰的责任。群臣都有羞愧之色。

征讨诸葛诞寿春造反时,王基的部队刚到,围城没有成功,司马昭要求王基据守,王基屡次要求出征,而司马昭却要求他将部队转移到北山。而王基却驻守在便宜,并且向司马昭上疏到,如果迁移到险峻的地方,人心反而会动摇,在形势上会受到损失。

等到寿春叛乱被平复,司马昭留书给王基说,起初,议论的人很多,要求转移的人非常多,可那时候我没有亲自到那里,也认为是可以的。可将军你深知其中利害关系,自己秉持着自己的观点,于上违抗了我的命令,于下抗拒了众臣的非议,终于克敌制胜,即使是以前的人,和将军比也不过如此。

可是东关战争失败,曹丕问群臣,谁该为失败负责。司马王仪说,责任在元帅,曹丕愤怒说,司马难道想把责任推到我的身上嘛?推出去杀了,这是不对的。

曹操比起司马昭,司马师的奸诈无需多说,可是在用兵的时候,把功劳让给将士,把责任留给自己,智慧和谋略并用,谁又会不高兴欣喜的尽全力呢?袁绍不用田丰的计谋,所以在官渡失败,这个时候检讨自己还来不及,却竟然说,我没用田丰的计谋导致失败,担心他笑我,竟然把他杀了。这样的做法丢弃了国家,伤害了军心,难道不是不幸嘛?。

2 文言文翻译周世宗选自容斋续笔,卷4

容斋续笔 卷四周世宗原文周世宗英毅①雄杰,以衰乱之世,区区五六年间,威武之声②,震慑夷夏③,可谓一时贤主,而享年不及四十,身没半岁④,国随以亡。

固天方⑤授宋,使之驱除。然考⑥其行事,失于好杀,用法太严,群臣职事,小有不举⑦,往往置之极刑,虽素有才干声名,无所开宥⑧,此其所短也。

薛居正⑨《旧史》纪载翰林医官马道元进状,诉寿州界被贼杀其子,获正贼⑩见在宿州,本州不为勘断。帝大怒,遣窦仪乘驲往按之。

及狱成,坐族死者二十四人。仪奉辞之日,帝旨甚峻,故仪之用刑,伤于深刻,知州赵砺坐除名。

此事本只马氏子一人遭杀,何至于族诛二十四家,其他可以类推矣。《太祖实录·窦仪传》有此事,史臣但归咎于仪云。

注释①英毅:英明果决。②威武之声:威望和雄强的名声。

③夷夏:四夷和华夏,意即整个中国。④身没半岁:死后半年。

身没,指身死。半岁,半年。

⑤天方:天意,上天。⑥考: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1323637考察。

⑦小有不举:稍微有一点过错。⑧开宥:开脱,宽容,原谅。

⑨薛居正:字子平,开封人,北宋大臣,少有大志,好学不倦。曾监修《五代史》,又名《梁唐晋汉周书》。

后世为别于欧阳修《新五代史》,改作《旧势胜学五代史》,通称《旧五代史》。⑩正贼:主犯。

勘断:审查判断。坐:定罪。

族:亲属,泛指同姓之亲。旨:旨意。

坐除名:因此受牵连而丢掉官职。译文周世宗柴荣是个英明果敢的豪杰,处于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仅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威望和名声便震慑了整个中国,真可谓是一代贤能的君主,可是他却没活到40岁,死后不过半年,国家就随之灭亡了。

这恐怕是天意属于宋,才让他为宋朝建国扫清了道路。但是考察他一生所做的事,其失策的地方在于他的好杀,动用刑法太严,他手下的官员,稍有一点过错,往往要处以重刑杀掉。

所以他虽具富有才干的声望和名声,而不知道宽容,这是他的短处。薛居正主编的《旧五代史》记载有翰林院医官马道元曾进状子给世宗,诉说自己的儿子在寿州(今安徽寿县)境内被贼杀死,现主犯已存宿州(今安徽宿县)被捕,当地州官不认真断理此案。

世宗大怒,派大臣窦仪乘驿站快马去处理此案。审理结果,牵连处死了24个人及其家属。

这是因为窦仪奉命的时候,世宗的旨意十分严厉,所以窦仪用刑便过于深刻,知州赵砺亦因此被撤职。这件事本来只是马氏的一个儿子遭杀,怎能够连诛24家的族人呢?其他事也可类推了。

《太祖实录·窦仪传》都记载了这件事,但史官却把这件事的过错归罪到窦仪身上。

3 文言文 容斋续笔大义感人相关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大义感人 洪迈 理义感人心,其究至于浃肌肤而沦骨髓,不过语言造次之间,初非有怪奇卓诡之事也。 楚昭王遭吴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返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

汉高祖入关,召诸县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乃使人与秦吏行至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

已而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唐明皇避禄山乱,至扶风,士卒颇怀去就,流言不逊,召入谕之曰:“朕托任失人,致逆胡乱常,须远避其锋。卿等仓卒从朕,不得别父母妻子,朕甚愧之。

今听各还家,朕独与子弟入蜀,今日与卿等诀。归见父母及长安父老,为朕致意。”

众皆哭曰:“死生从陛下。”自是流言遂息。

贼围张巡于雍丘,大将劝巡降,巡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而斩之,士心益劝。

河北四凶称王,李抱真使贾林说王武俊,托为天子之语,曰:“朕前事诚误,朋友失意,尚可谢,况朕为四海之主乎?”武俊即首唱从化。及奉天诏下,武俊遣使谓田悦曰:“天子方在隐忧,以德绥我,何得不悔过而归之?” 王庭凑盗据成德,韩愈宣慰,庭凑拔刃弦弓以逆。

及馆,罗甲士于廷。愈为言安、史以来逆顺祸福之理,庭凑恐众心动,麾之使出,讫为藩臣。

凡此数端,皆异代而同符也。国家靖康、建炎之难极矣,不闻有此,何邪?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节)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 其究至于浃肌肤而沦骨髓 浃:浸透 B 帅将士朝之 帅:带领 C 朋友失意,尚可谢 谢:道歉 D 庭凑拔刃弦弓以逆 逆:反叛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 竟以复国微以自文于君亲 B 为父兄除害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C 贼围张巡于雍丘 若亡郑有益于君 D 召入谕之曰 虽董之以严刑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而斩之,士心益劝。

(2) 天子方在隐忧,以德绥我,何得不悔过而归之? 9 请简要概括文中“感人心”的“理义”的几种情形。\6D 解析逆,迎接。

7D 解析A项中前“以”为介词“因为/依靠”,后“以”为介词“用来”;B项前“为”是“为了”,后“为”是动词“作为”;C项前于为介词“在”,后“于”为介词“对”;D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8(1) 张巡把(劝他投降的)六个大将带到(皇帝画像)前,用忠义大孝指责他们,然后把他们斩首,守城将士的抗敌决心更加受到鼓舞。

(“引”1分,“责以大义”句式1分,“劝”1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 (2) 皇帝正为了国家大事担忧,用恩德安抚我们,我们怎么能不改过自新,归顺朝廷呢?(“方”1分,“绥”1分,“何得”1分,句意通顺1分。

共4分) 9君主恤民,自省;臣子忠勇,明理。译文 理义的力量足以深深地打动人心,最终能够穿越肌肤,深入骨髓,这只不过是在言语瞬息间的事,原本没有什么特别的奇怪诡异之处。

楚昭王遭到吴王阖庐的猛攻,国家灭亡,自己也被迫出逃,楚国的父老们给他送行,楚昭王说:“父老们,请回去吧,何愁没有国君呢?”父老们说:“哪里有像大王这么贤明的国君呢!”于是纷纷跟着楚昭王出逃。有人(申包胥)忙赶往秦国号哭求救,楚国最终因此得以复国。

汉高祖刘邦进入关中后,召集各县的豪杰说:“大家被秦朝苛酷的刑法所害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我统治关中,与父老们相约定下三条法律。我之所以入关,是为了替父老兄弟们除去祸害,并不是为了侵犯和虐待老百姓,请大家不要担心。”

又派人和秦朝官吏一起到各郡县乡邑,向老百姓宣传政策,关中的百姓都很高兴。不久,项羽率大军入关,所过之处,鸡犬不宁,血流成河,人民对项羽大失所望。

于是刘氏四百年的江山基业就这样奠定了。 唐明皇李隆基为了躲避安禄山的叛军,逃到扶风(今陕西宝鸡东)时,士兵中有许多人想逃走,而且谣言四起,对唐明皇出口不逊。

唐明皇召见将士们并对他们说:“我用人不当,以致胡人安禄山发动叛乱,现在必须长途跋涉以避开叛军的锋芒。各位仓猝之间跟随我出走,不能与父母、妻儿告别,对此我感到很惭愧,现在任凭大家回家,我和我的子弟们前往四川,今天在此和大家诀别。

回去见到父母和长安的父老们,替我向他们致意问候。”众将士都哭着说:“无论是生是死,我们都跟随皇帝陛下”。

于是谣言便自动消失了。 (安禄山的)叛军围困张巡驻守的雍丘城(今河南枸县),大将们劝张巡投降,张巡设臵了皇帝的画像,率领众将士朝拜。

将士们都痛哭流涕,张巡把(劝他投降的)六个大将带到(皇帝画像)前,用忠义大孝指责他们,然后把他们斩首,守城将士的抗敌决心更加受到鼓舞。 (唐德宗时),河北有四人叛乱称王。

李抱真派贾林劝说王武俊,并假托皇帝的话说:“朕以前的确把事情做错了,朋友之间发生了误会,尚且可以相互道歉,何况我身为天下君主呢?”王武俊于是就首先倡议其他称王的人一同归顺。

4 《容斋随笔谏说之难》的文言文翻译

韩非写了《说难》,自己却死在谏说的艰难上,大概谏说的艰难,自古都是这样的。

至于那种知道谏说者想要谏说的内容,接见他却不准备接纳他的意见,但最终还是言听计从的,这又是艰难而又值得欣喜的事了。 秦穆公俘虏了晋侯,晋国阴饴甥前往会盟,他替晋侯去游说是毫无疑义的。

秦穆公问:“晋国和谐吗?”(阴饴甥)回答说:“不和谐。小人说一定要报仇,君子说一定要报恩。”

秦穆公问:“晋人认为国君命运会怎样?”(阴饴甥)答:“小人认为他不会被赦免,君子认为他一定会回来。把感恩变成怨恨,秦国不会这样吧!”秦国就放回了晋侯。

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长安君作为人质。赵太后不肯,说:“(如果有人)再说(这事)的,老妇我一定要向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他进来,知道他一定因这件事而来。

左师慢慢坐下后,询问太后身体有无病痛,接着请求让(自己的)小儿子补充宫廷中黑衣卫士的空缺。太后问:“大丈夫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答:“比妇人更厉害。”

后来谈到太后的女儿燕后,接着大谈赵王三代以来没有功劳而被封侯的那些子孙,被灾祸累及自身(的事例)。太后幡然醒悟,(触龙)又说:“长安君凭什么把自己托付给赵国?”于是太后说:“任凭您安排他吧!”长安君就被送出国作人质。

范雎在秦国渐受疏远,蔡泽来到秦国,让人散布言论激怒范雎,说:“燕国客卿蔡泽是天下善辩的人。他只要一见到秦王,一定会夺取范雎的相位。”

范雎说:“诸子百家的学说,我已经通晓了,众人的论辩,我都挫败过他们,这又怎能夺取我的相位呢?”(范雎)派人召来蔡泽,对他说:“您扬言要取代我的相位,有这事吗?”(蔡泽)答道:“有。”(接着)就引用商鞅、吴起、(越国)大夫文种(被杀)的事例(劝说他)。

范雎知道蔡泽想要用这些说法为难自己,就假意说:“牺牲性命,成就名声,为什么不可以?”蔡泽用生命和名声都要保全的道理诱导他,用闳夭、周公的忠贞圣明为他树立榜样。(忠告他)当今秦王在不背弃功臣方面,比不上秦孝公、楚王、越王,范雎的功劳比不上商鞅等三人。

规劝他交出相印,(把相位)让给贤者。范雎肃然起敬,消除了原先的恼怒,恭敬地听取(他的)意见,请(他)入府做上宾。

后来取代范雎成为秦国相国的就是蔡泽。秦始皇放逐他的母亲,下令:“胆敢用太后的事来劝谏的,就杀他。”

被杀的有二十七人了。茅焦请求入谏,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煮死他。

茅焦用夏桀、殷纣狂乱悖理的事例来责备(秦王),话还没有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 阴饴甥的言论出自正义,左师的计谋源自爱心,蔡泽的劝说发于情理,像茅焦这样的,真可以说是虎口拔牙的人了。

范雎亲自让穰侯遭受困厄,从而夺取了他的相位,怎么就说比不上蔡泽呢?这就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5 《容斋随笔》中的好段+译文

《容斋随笔》好段:临川石刻杂法帖一卷,载欧阳率更一帖云:“年二十馀,至鄱阳,地沃土平,饮食丰贱,众士往往凑聚。

每日赏华,恣口所须。其二张才华议论,一时俊杰;殷、薛二侯,故不可言;载君国士,出言便是月旦;萧中郎颇纵放诞,亦有雅致;彭君摛藻,特有自然,至如《阁山神诗》,先辈亦不能加。

此数子遂无一在,殊使痛心。”兹盖吾乡故实也。

译文: 临川县的石刻当中夹着一卷法帖,这卷字帖记载了欧阳询的一段话:“我二十岁,到了鄱阳,那地方土地肥沃平坦,饮食丰盛又便宜,许多读书人常常聚会。每天赏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其中二位姓张的才华横溢,擅长议论,是当时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姓殷、姓薛的二位士人,更不必说了;戴君是个才华出众的人,发言就成定论;萧中郎狂放不羁,有文雅的风度;彭君满腹经纶,文章写得特别自然,至于像他的《阁山神》,前辈的文章大家也不能超过。

这几个人竟然一个也不在了,特别令我痛心。”这些都是我家乡过去的旧事了。

《容斋随笔》是古代文言笔记小说。共《五笔》,74卷,1220则。

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据作者宋朝洪迈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

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6 《容斋随笔》中的好段+译文

原文

临敌易将,固兵家之所忌,然事当审其是非,当易而不易,亦非也。秦以白起易王翦而胜赵,以王翦易李信而灭楚,魏公子无忌易晋鄙而胜秦,将岂不可易乎!燕以骑劫易乐毅而败,赵以赵括易廉颇而败,以赵葱易李牧而灭,魏使人代信陵君将,亦灭,将岂乎?

译文

临阵换将,本来是兵家的忌讳。然而遇到事情也应当考虑它的对与错,应该换而不换,也是不对的。秦国用白起替换了王翦而战胜了赵国,用王翦替换了李信而灭掉了楚国,魏无忌替换了晋鄙而战胜了秦国,大将难道不能换吗?燕国用骑劫替换乐毅而失败,赵国用赵括替换廉颇而失败,用赵葱替换李牧而灭亡,,魏王派人代信陵君为将也亡了国,大将难道可以随便替换码?

7 《容斋四笔得意失意诗》是洪迈写的,还是汪洙写的

《容斋四笔·得意失意诗》

宋·洪迈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作者是宋代诗人洪迈

《容斋随笔》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特点,卓然超越众多的同类著作之上,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读这部书,就象是在书林中穿行,在文海中畅游,在史坛上俯瞰,在政界中视察。请听听明代河南巡抚、监察御史姚瀚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十月十六日对此书的一番评论: "此书可以劝人为善,可以戒人为恶;可使人欣喜,可使人惊愕;可以增广见闻,可以澄清谬误;可以消除怀疑,明确事理;对于世俗教化颇有裨益!"

《容斋随笔》是全书的总名,分为《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随笔》先后用了18年的精力,《续笔》用了13年,《三笔》5年,《四笔》不到一年;洪迈没有说《五笔》写了多少年,因为还没有按原计划写完16卷,只写到十卷便去世了。他为《四笔》写序时,是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九月,那么,自此以后至其嘉泰二年(1202年)去世中的五年左右时间,应当就是他写作《五笔》的时间。 积40多年的时间写出一部巨著,应该说是不多见的。之所以历时长久,主要是尤其笔记体这一性质所决定的。显然,必须费时读千百部书,才能集腋成裘。

8 容斋随笔陈策原文及翻译

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麋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吕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写的都是建昌南城人。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卖给别人,让人在野外的草房里养着,等着它自己死掉。陈策的儿子雨脚猾的市场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背上的毛,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骡子,就把骡子关起来不让陈策看见。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得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而退回了骡子。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疏薄有花纹的丝织品),陈策不卖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您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惜不卖呢?”陈策说:“是这样,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而死,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要用罗绮陪嫁女儿,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忧虑呢!”陈策拿来应当卖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运北方交换物品,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我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不把这些陶器运去交换物品,现在难道应该不告知以至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很贫苦,妻子儿女受饥寒他也不顾虑了。

9 《容斋随笔》译文

隐居的士人修养身心潜心做学问,只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不渴求为世人所了解,世人也不了解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可能有这类人,我每每惋惜这些隐士没有传记流传。以前得到的上、虞、李、孟四人的传记讲了四个人的故事,因此恭谨地记录下来。

第一个人是,慈溪的蒋季庄,在宣和年间(1119-1125),蒋季庄蔑视王氏的学说,不参与科举考试,独自关门读书,不随便和人交往。高闶住在明州城里,每一年都四五次拜访蒋季庄的茅庐。蒋季庄听说他来了,一定会忙忙(倒屐)出来迎接,和他在小屋里对坐,兴高采烈的和他,从白天持续到晚上,几乎忘记吃饭睡觉。高闶向他告辞他就会远送几里路,两人相处的很融洽。有人问高抑崇:“蒋先生不喜欢和人交往,却只亲厚您,而你也对他时分眷慕,我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抑崇(估计是专用名词,比如他的号)说:“我整年地读书,每有疑问不能明晰,或者理解不完整有没达到的地方,问题经常堆积到数十个,蒋季庄一一解读,全都迎刃而解。”然而蒋季庄的专长,其他人不一定知道。世人所说“知己”就是这样的吧?

第二个人是王茂刚,住在明州林村一处深壑的山沟里,有一个弟弟不喜欢读书做学问,王茂刚就让他学习谋生的手段以生存,而他自己只专心读书,从不随便出门,尤其精通周易。沈焕是担任通盘州事,曾经去拜访他。他的智趣远远超出了书本典籍的记录。王茂刚做学问气势庄严,考究他做学问所得,似乎是刚刚有收获,求学的过程还没结束呢。

第三个人是顾主簿,不知道是什么人,南渡(南渡长江,南宋)后寄居在慈溪。以清廉坚贞为准则,安于贫穷卑贱,不为世人了解却不悲观。但对于日常生活,即使做小事也一丝不苟。平时早晨起床,等买菜的人从门前经过,问一捆菜值多少钱,按照菜贩所说给钱。其他的买饮食、衣裳也如此。久了人们都相信他佩服他,不忍心欺骗。如果一天的用度足够了,就静心翻阅古籍,不与人交往游玩。乡邻中有不安分守职、武断地强加自己意愿于别人的人,大家都讥笑他说:“难道你是顾主簿吗?”(顾主簿这么受人尊敬的人都安分守己,你算哪根葱)

第四个人叫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守行为固执而廉洁,受到了邻里的尊敬。周日章开学堂教授徒弟,只收取足够自己使用的费用,不符合规矩的钱一分不收。周家很贫穷,经常整天没有吃的,有时邻居送他们一些东西。赠送的东西经常接不上他家的用度,周日章宁愿和妻子忍饿,终究不去请求他人。深冬时穿着纸糊的衣服,有客人来拜访,也高兴的请进来。望着他的面容表情,听他的议论,大家都很惊诧。县尉谢先生送他一件衣服,对他说:“您不曾要求帮助,我自己希望向您表达敬意,接受无妨。”周日章笑着回答到:“一件衣服和一万钟粮食是一个概念,如果我无故接受礼物,这是不明辨礼仪的。”最终推辞了。汪圣锡也知道他的贤德,认为周日章像古代所谓的“独行者”。

这四个人,实在应该写进史书啊。

您想问的是《容斋随笔》线装书局出版的好吗?好。

线装书局是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管、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办,以出版国学典籍、社科专著、诗词书画、史志年鉴为主的国家出版机构。线装书局出版的《容斋随笔》包装精美,其出版的图书更具有权威性。

《容斋随笔》承载了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既有宋代典章制度,也有三代以来的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

大观算学

大观算学

原文

大观中,置算学如庠序之制[1],三年三月,诏以文宣王为先师,兖、邹、荆三国公配飨[2],十哲从祀,而列自昔着名算数之人,绘像于两廊,加赐五等之爵。于是中书舍人张邦昌定其名,风后、大桡、隶首、容成、箕子、商高、常仆、鬼臾区、巫咸九人封公,史苏、卜徒父、卜偃、梓慎、卜楚丘、史赵、史墨、裨灶、荣方、甘德、石申、鲜于妄人、耿寿昌、夏侯胜、京房、翼奉、李寻、张衡、周兴、单飏、樊英、郭璞、何承天、宋景业、萧吉、临孝恭、张曾元、王朴二十八人封伯,邓平、刘洪、管辂、赵达、祖冲之、殷绍、信都芳、许遵、耿询、刘焯、刘炫、傅仁均、王孝通、瞿昙罗、李淳风、王希明、李鼎祚、边冈、郎顗、襄楷二十人封子,司马季主、洛下闳、严君平、刘徽、姜岌、张立建、夏侯阳、甄鸾、卢太翼九人封男。考其所条具,固有于传记无闻者,而高下等差,殊为乖谬。如司马季主、严君平止于男爵,鲜于妄人、洛下闳同定《太初历》,而妄人封伯,下闳封男,尤可笑也。十一月又改以黄帝为先师云。

注释

[1]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设庠序以化于邑,学子愤慨于庠序,商贾喧哚于廛市。《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2]配飨(xiǎng):飨通“享”。合祭,祔祀,指功臣祔祀于帝王宗庙。

译文

宋徽宗大观年间,将算学列入学校课目中,大观三年三月,朝廷下诏尊拜文宣王为先师,兖国公、邹国公、荆国公三人配飨,十位哲人随从祀,并且列出自古以来精通算数的着名人士,画出他们的图像挂在走廊的两边,加封赏赐五等爵位。于是中书舍人张邦昌拟定他们的名单,风后、大桡、隶首、容成、箕子、商高、常仆、鬼臾区、巫咸九人被册封公爵、史苏、卜徒父、卜偃、梓慎、卜楚丘、史赵、史墨、裨灶、荣方、甘德、石申、鲜于妄人、耿寿昌、夏侯胜、京房、翼奉、李寻、张衡、周兴、单飏、樊英、郭璞、何承天、宋景业、萧吉、临孝恭、张曾元、王朴二十八人被册封伯爵,邓平、刘洪、管辂、赵达、祖冲之、殷绍、信都芳、许遵、耿询、刘焯、刘炫、傅仁均、王孝通、瞿昙罗、李淳风、王希明、李鼎祚、边冈、郎顗、襄楷二十人被册封子爵,司马季主、洛下闳、严君平、刘徽、姜岌、张立建、夏侯阳、甄鸾、卢太翼九人被册封男爵。考证以上所列出的人,当然有传记中没记载的人物,而他们的水平差距很大,十分荒谬。如司马季主、严君平只封为男爵,鲜于妄人、洛下闳共同制定了《太初历》,而妄人封为伯爵,下闳却仅封为男爵,实在是太可笑了。大观三年十一月,又将黄帝改为先师了。

评析

本文记述了宋徽宗大观年间设立算学时的荒唐故事。算学也就是数学,古代官方设立的教授数学的教育机构也叫算学。我国古代的数学研究及其发达,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编定立法和占卜,所以数学家一般也是天文学家和卜筮家。古代许多优秀数学家撰写的数学着作,因年代久远,大都已经散失,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已为数不多。其中,《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缀术》等数学着作,不仅在我国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有的在世界数学史上久负盛名。唐末,传统的筹算被珠算所取代,宋元时期又对珠算进行了很大的改进。算盘和珠算口诀对于实用数学的普及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工具和计算方法。

朝廷设立算学,按照传统摆放了孔子的神位,因为儒家所谓“六艺”里面也有“数”这一项。另外还祭祀了颜回、孟子和王安石,以及“孔门十哲”。出于专业的考虑,也挂上了古代知名数学家的画像,可这里面却闹了大笑话。司马季主是汉代有名的卜筮家,司马迁特意为他写了一篇《日者列传》,将其载入正史。严君平曾经准确预言了“王莽篡权”和“光武中兴”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还是文学家扬雄的老师。这么重要的两个人,却被列在最后一等。鲜于妄人和洛下闳都参与制定了《太初历》,而且洛下闳提出的“八十一分律历”法是其基本法则,结果到排在鲜于妄人后面。更不要说其中有些人历史上根本没有记载,只是传说而已。可见安排这些画像的人其实都是外行,完全不知道数学的发展史。

李太白

李太白

原文

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1],因醉泛月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台。予按李阳冰[2]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3]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又李华[4]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乃知俗传良[5]不足信,盖与谓杜子美[6]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注释

[1]采石:即采石矶,在今安徽当涂县境内。[2]李阳冰:字仲温,是李白的堂叔,宝应元年(762)任当涂县令,为李白诗集作序。[3]试弦歌:担任县令。[4]李华:字遐叔,天宝间官监御史,为权幸所嫉,后去官归隐,为李白写墓志。[5]良:这里是实在的意思。[6]杜子美:名甫,字子美。唐代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历官检校工部员外郎,故有杜工部之称。后人还称其为“诗圣”。

译文

世俗都说李白在当涂的采石矶,夜间因喝醉了酒在江上划船,看见月亮的影子映在水中,便俯身捞取,却失足溺水身亡。所以采石矶就有了捉月台。我考察了李阳冰为李白所作的《草堂集序》,上面说:“李阳冰曾在当涂担任县令,当时李白病得很严重,有草稿一万卷还没有修订,于是在枕头上把文稿交给我,让我作序。”又有李华撰写的《太白墓志》中也说:“李白是写了《临终歌》而死。”据此可知,世俗的传言实在是不可信,大概是与传言杜甫因喝了白酒,吃了烤牛肉而死一样的荒诞可笑吧。

评析

不可轻易听取谣言。世俗传言说李白是因为喝醉了酒,失足溺水身亡。而经过作者考证得知,李白是因为在病重的情况下写诗而亡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世俗上的传言不一定就是真的,我们可以一听而过,但不能全部都信以为真,一定要通过科学的考察证明才可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