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的象征意义
祠堂的象征意义
祠堂的象征意义,祠堂是我国珍贵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建筑,承载了诸多历史、人文、科学、艺术、建筑、民俗等信息,得到了更集中的关切。以下分享祠堂的象征意义。
祠堂的象征意义1祠堂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一、传统的作用:
1、祭祖:祠堂是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瞻仰祖先德能的地方。
2、正俗:是家族宗亲联系、汇聚、议事、定规、处理族里大事和“正本清源、认祖归宗”的活动地点。兼有办理婚、丧、寿、喜等大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处。
3、教化:是族人进行礼制、礼法、礼教宣传教育的活动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4、权利:是宗族以族长为代表的最高权利机关和权威的象征。族长由宗族推选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
5、法庭:是传统上的道德法庭,族长有绝对的行权权威。是处理家庭内部事务、树优立榜、赏勤罚懒、化解纠纷、处理矛盾的地方。凡有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罚,直至驱逐出本族。
这五项作用,其中祭祖与正俗过去现在都一样,只要不是搞封建迷信活动,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至于教化、权利和法庭的作用,尤其是法庭的作用是国家法律所不允许的。只能在国家体制、法律、法规、规定和准许的范围之内,主要对团结、凝聚族人合力和约束族人不良行为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现代的作用:
祭拜的含义是崇敬和缅怀,感悟宽厚与仁爱,是继承和发扬,而不是寻求祖先的庇护和保佑。敬祖是活着的人对逝去的人的一个追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依托与精神安慰的传承。一个人如果不思进取,每天都只是跪在祖宗的灵前,很虔诚、很恭敬地祈祷祖先来保佑庇护,而不去劳动创造,结果只能是饿死。
因为仅凭祈愿,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所以明确祠堂的现代作用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祠堂的作用在保持了祭祖和正俗的基础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团结交流的基地:族人通过在祠堂内进行一系列传统健康有益的活动,进一步调动族人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团结族人、增强凝聚力,促进交流,增进友谊,最终达到互帮互敬,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
2、传承和发展乡俗文化的平台:祠堂本身就是家族变迁史的集中地,也是一个地域的民俗博物馆,是家族内的精神家园。通过了解祠堂的建筑风格、文化起源、社会历史作用;族谱、族规、族训的文化渊源,先祖的开拓创业精神,历代贤达明智的进取意识等等。
达到了解家族、传承、变迁的缘由,掌握家族、民族历史,进一步掌握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同时影响、教育族人,特别是年轻人要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勇于开拓,不断进取,为家族、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使家族、社会、国家更加兴旺昌盛。
3、促进与搭建和谐的载体:家族建立一系列的“扶贫助残、奖勤罚懒、标榜立新”等制度,开展“树新风、扬正气、尚科学、促和谐”为主旨的活动。促进家族内部比、学、赶、帮、超,比贡献、学科学、赶先进、帮后进、超先贤。
全面杜绝黄赌毒盗,弃恶扬善、崇贤举廉。对特殊困难族人给予资助,对在各行各业对社会、家族做出突出贡献的族人给予表彰奖励,并在祠堂建榜铭文,在族内广泛宣传学习,对个别族人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和制止。从而达到族内的事务有人管,族内好事有人传,促进家族内部和谐统一,进一步推动全社会的和谐。
三、建立词堂的深刻意义
祠堂作为一个家族的象征,其含义与意义是非常深远和重要的,是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重要的精神遗产和精神基础。
1、感恩报效,行为表率:简单地说就是知恩回报,为人作表率。前面讲了祭拜的含义是崇敬和缅怀,感悟宽厚与仁爱,是继承和发扬,而不是寻求祖先的庇护和保佑。通过祭拜的过程,继承先辈的优良品格与道德风范,感悟人生的真正意义就是勇于开拓和无私的奉献。深刻认知“树本有根,水本有源”,人的根本是祖先。
没有祖先,就没有父母,没有父母,何来我们?养育之恩比天高,比海深。首先报效的行为就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孝敬父母,不离不弃。特别是在老人长辈年高体衰多病需要照顾的时候,更要倍加关怀、关心、呵护、爱戴他们。侍汤奉药,洗衣送饭,问寒问暖,让老人在人生的暮年切身感到子女的孝顺与敬俸,安享晚年。真正达到为老人养老送终的目的。
二是言传身教,感化子女。学习礼俗,尊重掌握传统道德修养,温故而知新。给孩子讲解祖先开拓创业的历史,历代贤祖的品德风范与功绩,让孩子了解过去的社会历史状况,继承先祖品格作风,知过去想未来。同时,行为与言谈举止给孩子做表率,“知贤能任,知耻而退”。为人行事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不张扬,不喧躁;
待人接物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伸张有度。教育、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孩子德、智、体、能全面发展,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目标,积极努力奋斗。三是厚积而薄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做人也是一样,根深叶自繁。要博爱、多学少抱怨;体健时多劳,心静时多思,怡情养性,大智若愚,知足常乐。
2、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俗话说“创业难,守成更难”。这个“更难”难在哪里呢?难在了没有发展,没有了进一步的开拓与创造。一口只够10人吃的水井,到20个人的时候吃水就成了主要问题!再往后,如何守?难不难?真的好难呀!祖宗创的家业再大,留的再多,金山银山,后人不思进取,不劳而获,坐吃山空,只能坐以待毙!
所以,发展是硬道理!继承先辈坚忍不拔的开拓创业精神,不断的开拓进取,谋发展,而且要谋长远的发展,谋世世代代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家族进一步兴旺发达。还有,要有忧患意识,要实事求是,不能好高骛远。我们在做事时常常把“最好”挂在嘴边。“最好”是个极限词,空前而绝后,意为终止了。
人们常说“日中而西,月盈则虚,”什么事情都是盛极而衰。从发展的角度看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试想,如果我们祖先把什么事情都做的天衣无缝了,那我们后人岂不是无所事事而游手好闲了?要“常留三分田,待凭后人耕”!上对祖宗,下对后人,都有个交待,不能把所有的事都做绝做完。
总之,继承和发展就一句话:人不能无所事事,要劳动,要创造。幼年时好学上进,成人时认知本分。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各尽其能,各出其力,代代袭承,才能从本质上“光宗耀祖”,才能使我们的家族永远繁荣昌盛!
祠堂的象征意义2一、祠堂是什么呢?
祠堂是举行祭祀的建筑场所,是我们追慕先祖的地方。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根深才能叶茂,祠堂浇灌家族的根,浇灌祖宗,礼敬天地。这就是祠堂在深层次的自然实质意义。
二、祠堂的出现
在宋以前,华夏守礼延续的是礼经。宋代的时候,因为时间相去久远,三代之礼的延续有很多已经不适合那时候的要求了。所以朱子根据当时情况重新制礼。这就是《朱子家礼》中提到的:
三代之际,礼经备矣,然其存於今者,宫庐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节,皆已不宜於世,世之君子虽或酌以古今之变,更为一时之法,然亦或详或略,无所折中,至或遗其本而务其末,缓於实而急於文,自有志好礼之士,犹或不能举其要而因,於贫窭者,尤患其终不能有以及於礼也。
意思是,随着时代变化,礼也应该随之而变。三代之礼虽然完备,但是很多节文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时代了。当时的饱学之士虽然根据三代之礼以及现实情况进行了酌情的变化,但是详略不一,没有一个比较折中的方案进行普及推广。
甚至有的忽略了根本而逐末,或者不重视内在之实而只重视外在节文。从而导致有志好礼之士,不能列出要点而遵从。贫困的人,忧患自己终老去世之后没有可以遵从的仪文以符合礼。
是以尝独究观古今之籍,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少加损益於其间,以为一家之书。大抵谨名分、崇爱敬,以为之本。至其施行之际则又略浮文务本实,以窃自附於孔子从先进之遗意。诚愿得与同志之士熟讲而勉行之。庶几古人所以修身齐家之道,谨终追远之心,犹可以复见,而於国家所以崇化导民之意,亦或有小补云。
于是朱子遍览古籍,遵循大原则这些不能变得。而进行损益。大体以诚敬,忠恕之道的原则,以为礼之本。在实行的时候既能体现礼之文而又能重本务实。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慎终追远,以及教化民众的意义。
在三代以前庶人(普通老百姓)是无庙的,而朱子于此时明确提出了“祠堂法”。这就是祠堂正式的起源了,从此祠堂开始正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其重要意义一直影响至今。
三、有关祠堂历史的演变由来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在日本祠堂也经常出现,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
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追溯历史的沿革,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农村的老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后世之人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
四、目前现存祠堂的文化及其状况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每个宗族姓氏都有自已家氏的祠堂,只不过大姓有权人家的祠堂建得豪华气派;而小姓人少建造的祠堂则简单。祠堂在文革之前,每一个县域完好祠堂据不全统计也有几十座,而这些原有的祠堂因历史上数次动荡和岁月侵袭,或在“文革”后被拆除重建学校或建粮站等,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
祠堂的规格不等祠堂有三进五开间,白墙青瓦,流檐翘角,也有三进多开规模这宏大的,点地几十亩题匾高高悬挂,雕刻着龙、虎、麒麟等吉祥物的石灰岩石鼓分立在门的两侧。多数高规格祠堂建筑为木质结构,有精美的木雕栩栩如生。
一色青砖砌成的山墙气势恢弘,上百米之长,近6米高,看不见一丝岁月侵袭的痕迹,墙钉颗颗可见,墙的侧门上方石刻“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流畅醒目。建造祠堂的古人有消防意识,在祠堂空旷的广场的上有水塘等配套建筑,可惜一大部分先后毁于历史上的多次动乱战火。
解放后祭祀祖宗被当作一种“封建事物”废除了,旧时的宗祠成了教书育人的学校,继续为家氏子孙造福,培育了一代代族氏后人。
五、祠堂保护采取的几点措施
如今,大多数宗祠、年入失修出现残破的痕迹,无人正常看管(因为没有经费发工资),这就迫切需要文物部门牵头调查、论证,或出资进行一次大的修缮,还祠堂本来的真正面目,使祠堂长久的保存下去。老祠堂虽然“贵”为文物,但如果不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拿出具体的意见或建议,拨出一定的保护经费修缮费。
只是让保护工作停留于口头上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是无济于事的。当前,分布农村的老祠堂反映了这个地区乡村文化和古建筑特色,特别是一些始建于明清的祠堂更是宝贵中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一些乡镇、街道、姓氏家族有组织的开始重修祠堂,过去的`老祠堂的风格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甚至被破坏,应引起有关文物部门重视。人们呼吁,重修老祠堂时应注重保护它原有的风格,修旧如旧,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是一件都不能少,这是它的历史价值体现,也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作为后人一定千方百计加以保护,这是历史赋予的光荣责任。
1、建立古祠堂长效保护与管理机制。上级文物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每年对现存的祠堂进行一次调查摸底,要建立和完善各种保护管理制度,祠堂中各种物品要逐件登记造册,做到有和文字记载,有编号,有专人保管,方便人们的查阅。
2、建立看管与居住配套制度。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古祠堂、或是那些古民居、古屋类的建筑最怕的就是无人居住,因为长期不住人,不透光线,屋内潮湿,对屋内和设施有较大的朽蚀作用。
没人住的房子会因缺乏人的照看而缩短寿命,而有人居住的房子,反因有人居住而被悉心照看和护理而延长寿命。因此,有专人看管和长期居住祠堂内,对老祠堂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3、改建、维修祠堂必须维持其原风格。要使历史珍贵文物不遭受到肆意破坏,族亲们的关注最为有效,可在道路要道口或祠堂周围要建立永久性宣传牌。
积极宣传文物保护知识和意义,让全社会关注爱护祠堂文物,文物部门要在保护历史文物原貌的前提下,提出合理化的维修建议,各级政府也要出面协调,落实相关资金来源,采取多方筹集的办法:一是主管文物部门拨一点,二是地方政府支持一点,三是祠堂姓氏的族亲老板们赞助一点,保证祠堂看管和维修有充足的资金。
4、加强与旅游部门合作,开拓旅游景点。对古祠堂文物要面向游客开放,这样做一举两得,既可收取部分费用,作为祠堂的维修资金,又可让更多的人的了解祠堂丰富的文化底蕴,凭吊古迹,日月生辉,把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祠堂,不单是维系海外乡亲与本土血缘关系,同时也是给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祠堂,可以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
传统中国人对于宗祠的感情,朴素、淳厚,无可扼制,无法割裂。无疑,宗祠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
衰败的宗族,祠堂残颓,香火断绝。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读懂了祠堂,也就读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谛。
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而且,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在朱熹时期,祠堂被视为高于一切,为家族命运之所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正因为这样,名宦巨贾,豪门望族,均建祠堂,以显其本,以祭其祖。宗法、血缘观念也应运得以强化。可以说,每一座祠堂背后,都凝聚着世世代代许多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天长日久,延伸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
我们现在提倡的良好家风,实则就是祠堂文化的流转,家族文化的延伸。曾国藩的田园思想就是基于保存曾氏家族的理想,这种思想非常接近孔夫子的家族制度。曾国藩身居显要,而其致子侄辈的家书中,殷殷切切的,皆是戒奢戒侈的劝导。在一封家书中他写道:家中种蔬一事,千万不可怠忽。
屋门首塘中养鱼,亦有一种生机,养猪亦内政之要者,下首台上新竹,过伏天后有枯者否!他所以有此等勉励朴素勤劳之劝告,是因为他从心底希望家族壮大繁荣。曾国藩以为:大抵仕宦之家,子弟习于奢侈,繁荣只能延及一二世;
经商贸易之家,勤勉俭约,则能延及三四世;而务农读书之家,淳厚谨饬,则能延及五六世;若能修德行,入以孝悌,出以忠信,则延泽可及七八世。朴素能令家族繁荣持久,又何尝不能令国家繁荣持久?
家族文化是中国宗祠文化的呈现。家族文化缩小了就是小家文化,放大了就是民族国家文化,祠堂是家族文化的支点所在,所具备的尊敬先人、崇扬贤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的作用,与建设和谐社会一脉相承,不谋而合。家和则国和,族兴则国兴。祠堂里的祖训族规,那些教人学好向善、爱国兴家的内容,是具有永恒的价值的。
祠堂的象征意义3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最早由于家族尚不多,便置祠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祠堂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源远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一、祠堂的由来
祠堂起源与始祖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
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特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也有人祠堂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凡祀帝王先师的祠宗庙,而祀公侯、先贤的称为祠,这些宗祠均为官庙公祠。只有宗族为先祖所建的祠庙,才是通常真正意义上的祠堂。
每姓必建祠堂,必安显祖,名门大族还建多处祠堂。如:杨、顾、朱、王等姓氏,又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别。较多的祠堂附近,就是他们的祠田、祠产。
二、祠堂的构成和分布
(一)祠堂建筑:它是全族祭祀的场所,是用来对族众进行尊祖敬宗为主题的礼仪宣教的所在,重在精神上教化族人。
(二)祠田族产,是全族的公产,大多由族内各界人士募捐义赠,也有的是族内某人的遗产或贤达受封爵、赏赐田产的一部分,祠田多寡不一,无锡地区有些宗族富甲一方,祠田广达数千亩之多,它主要用途之一是用来赈灾恤族、救济本族贫苦族人,它是古代社会福利保障的一种初级形式,重在从物质经济上团聚族人。
(三)宗谱、家谱、家乘等谱牒文献的编修。宗谱最直接反映该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它是通过对该宗族的祠堂组织、职能机构、血缘、世系、祭祀活动、宗规家训、宗族田产、恤义学等基本内容,作多方面的完整历史记载,使同族人明根论辈重在维系族众的血缘联系。
1、产地不同
大白菜属于十字花科,又名有黄芽白、胶菜等。大白菜盛产于我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小白菜同样是十字花科的,俗称有青菜、瓢儿菜、油白菜等,我国南北方均有分布。
2、元素含量不同
大白菜对人体而言是铁元素、钾元素的良好来源,还是维生素A的极好来源。除此之外,大白菜还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硅元素, 是一种营养高,口感好的蔬菜。
小白菜中的钙质是大白菜的两倍,维生素C含量是大白菜的三倍多,胡萝卜素更是可以达到大白菜的74倍。是目前为止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最丰富的蔬菜。
3、口感不同
在口感上来说,大白菜的口感是感觉会甜一些,小白菜会有点苦味。
扩展资料:
小白菜中所含的矿物质能够促进骨骼的发育,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增强机体的造血功能,胡萝卜素、烟酸等营养成分,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它能缓解精神紧张,考试前多吃些小白菜,有助于保持平静的心态。
大白菜原产于我国北方,是十字花科芸薹属叶用蔬菜,通常指大白菜。引种南方,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十九世纪传入日本、欧美各国。大白菜种类很多,北方的大白菜有山东胶州大白菜、北京青白、天津青麻叶大白菜、东北大矮白菜、山西阳城的大毛边等。
1、分布范围不同
大白菜分布在我国吉林、辽宁、陕西、湖北等地。
而小白菜分布在中国海南、广东、福建以及越南等地。
2、生长习性不同
大白菜喜温暖湿润,在通风良好、半阴的环境生长最好。土壤以含有大量腐殖质的微酸性砂质土壤为最适合。
小白菜大多数品种畏寒、畏旱,不耐霜冻、湿涝和碱土。冬季气温低于3℃时,枝叶易遭受冻害,如持续时间长就会死亡。
3、用途不同
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大白菜含丰富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而且,大白菜的维C含量高于苹果和梨,与柑橘类居于同一水平,而且热量还要低得多。
小白菜可以保持血管弹性,提供人体所需矿物质、维生素,其中的维生素B2尤为丰富,有抑制溃疡的作用,经常食用对皮肤和眼睛的保养有很好的效果。富含纤维,可以有效改善便秘。
-大白菜
-小白菜
1、从花瓣形状:大白菜花瓣倒卵形,长7-8毫米,基部渐窄成爪;小白菜花瓣椭圆形或近圆形,基部具短爪。
小白菜开花。
大白菜开花。
2、从外形:小白菜外形均匀,头尾宽度基本一样,叶基较窄,叶脉细腻,而大白菜的叶子、叶基和叶脉都比较宽大,且大白菜能看到粗壮的根部。
大白菜。
小白菜。
3、从包心:大白菜包心较紧,叶子向里弯曲,皱缩程度严重,呈扭曲状;小白菜包心较松,不紧密。
大白菜包心紧。
小白菜包心松。
4、从大小:小白菜个头较小;大白菜个头较大。
小白菜个小。
大白菜个大。
5、从口感:大白菜水分较多,小白菜水嫩可口,味道更鲜美。
扩展资料:
小白菜含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碳水化合物、酸性果胶、钙、磷、铁等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小白菜是蔬菜中含矿物质和维生素最丰富的菜。与大白菜相比,小白菜的含钙量是其2倍,维生素C含量约为3倍,胡萝卜素含量高达74倍。
小白菜所含的矿物质钙、磷能够促进骨骼发育,加速人体新陈代谢,增强机体造血功能。它还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B6、泛酸等,能缓解精神紧张,考试前多吃小白菜有助于保持心态平静。小白菜还含有抗过敏的维生素,有助于荨麻疹的消退。
-小白菜
-大白菜
“死去元知万事空”下一句为“但悲不见九州同”,出自:《示儿》;作者:陆游 ;朝代:宋。
原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释义: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扩展资料:
出生于豪绅仕宦之家的陆游,幼时饱读诗书、遍览古籍。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浸润在他的灵魂深处、流淌于他的周身血液之中,加之“靖康之难”以降北宋覆亡,大金铁骑屡屡践踏南宋国土,战乱频仍生民涂炭,国破家亡的奇耻大辱定格在陆游的记忆里。
为国纾难、为民解忧的家国情怀,催生出一首首感情炽热、气势奔放、基调轩昂的诗词作品。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爱国诗中的扛鼎力作和生命绝笔。该诗以雄直之体、浑转之气、奇崛之句,点燃了诗人于生命终点所迸发出来的耀眼爱国火花,也是对其家国情怀的终极梳理和精辟总结。
历朝历代凡是读过《示儿》的文人,无不为之动容悲戚。与陆游同时代的南宋诗人刘克庄曾写下一首绝句:“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明代学者胡应麟评价:“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每读此未尝不为滴泪也。”明末清初文学家贺贻孙感慨:“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孤忠至性,可泣鬼神。”诚哉斯言,《示儿》一诗既是陆游对膝下儿孙的临终嘱托,更是诗人对国家、对民族九死不悔忠贞精神的真实写照与浓郁家国情怀的缩影。
——陆游
人民网——>贵州频道》文化历史》陆游为何被赞为“爱国主义诗人”
什么是祠堂文化
什么是祠堂文化,祠堂是我国珍贵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建筑,承载了诸多历史、人文、科学、艺术、建筑、民俗等信息,得到了更集中的关切。以下分享什么是祠堂文化?
什么是祠堂文化1在很多祠堂的墙壁上,往往挂有“家训”、“族规”、“家法”内容的牌匾,它包含了以“忠信孝悌”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其中有些如“君臣父子”、“三从四德”等封建思想,是属于我们需要批判的封建糟粕。
但有些内容,如敬长老、孝父母、友兄弟、尊师长、睦近邻、崇俭朴、恤孤寡、戒*逸、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对今天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祠堂是什么呢?
祠堂是举行祭祀的建筑场所,是我们追慕先祖的地方。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根深才能叶茂,祠堂浇灌家族的根,浇灌祖宗,礼敬天地。这就是祠堂在深层次的自然实质意义。
二、祠堂的出现
在宋以前,华夏守礼延续的是礼经。宋代的时候,因为时间相去久远,三代之礼的延续有很多已经不适合那时候的要求了。所以朱子根据当时情况重新制礼。这就是《朱子家礼》中提到的:
三代之际,礼经备矣,然其存於今者,宫庐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节,皆已不宜於世,世之君子虽或酌以古今之变,更为一时之法,然亦或详或略,无所折中,至或遗其本而务其末,缓於实而急於文,自有志好礼之士,犹或不能举其要而因,於贫窭者,尤患其终不能有以及於礼也。
意思是,随着时代变化,礼也应该随之而变。三代之礼虽然完备,但是很多节文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时代了。当时的饱学之士虽然根据三代之礼以及现实情况进行了酌情的变化,但是详略不一,没有一个比较折中的方案进行普及推广。
甚至有的忽略了根本而逐末,或者不重视内在之实而只重视外在节文。从而导致有志好礼之士,不能列出要点而遵从。贫困的人,忧患自己终老去世之后没有可以遵从的仪文以符合礼。
是以尝独究观古今之籍,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少加损益於其间,以为一家之书。大抵谨名分、崇爱敬,以为之本。至其施行之际则又略浮文务本实,以窃自附於孔子从先进之遗意。诚愿得与同志之士熟讲而勉行之。庶几古人所以修身齐家之道,谨终追远之心,犹可以复见,而於国家所以崇化导民之意,亦或有小补云。
于是朱子遍览古籍,遵循大原则这些不能变得。而进行损益。大体以诚敬,忠恕之道的原则,以为礼之本。在实行的时候既能体现礼之文而又能重本务实。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慎终追远,以及教化民众的意义。
在三代以前庶人(普通老百姓)是无庙的,而朱子于此时明确提出了“祠堂法”。这就是祠堂正式的起源了,从此祠堂开始正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其重要意义一直影响至今。
三、有关祠堂历史的演变由来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在日本祠堂也经常出现,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
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追溯历史的沿革,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农村的老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后世之人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
四、目前现存祠堂的文化及其状况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每个宗族姓氏都有自已家氏的祠堂,只不过大姓有权人家的祠堂建得豪华气派;而小姓人少建造的祠堂则简单。祠堂在文革之前,每一个县域完好祠堂据不全统计也有几十座,而这些原有的祠堂因历史上数次动荡和岁月侵袭,或在“文革”后被拆除重建学校或建粮站等,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
祠堂的规格不等祠堂有三进五开间,白墙青瓦,流檐翘角,也有三进多开规模这宏大的,点地几十亩题匾高高悬挂,雕刻着龙、虎、麒麟等吉祥物的石灰岩石鼓分立在门的两侧。多数高规格祠堂建筑为木质结构,有精美的木雕栩栩如生。
一色青砖砌成的山墙气势恢弘,上百米之长,近6米高,看不见一丝岁月侵袭的痕迹,墙钉颗颗可见,墙的侧门上方石刻“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流畅醒目。建造祠堂的古人有消防意识,在祠堂空旷的广场的上有水塘等配套建筑,可惜一大部分先后毁于历史上的多次动乱战火。
解放后祭祀祖宗被当作一种“封建事物”废除了,旧时的宗祠成了教书育人的学校,继续为家氏子孙造福,培育了一代代族氏后人。
五、祠堂保护采取的几点措施
如今,大多数宗祠、年入失修出现残破的痕迹,无人正常看管(因为没有经费发工资),这就迫切需要文物部门牵头调查、论证,或出资进行一次大的修缮,还祠堂本来的真正面目,使祠堂长久的保存下去。老祠堂虽然“贵”为文物,但如果不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拿出具体的意见或建议,拨出一定的保护经费修缮费。
只是让保护工作停留于口头上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是无济于事的。当前,分布农村的老祠堂反映了这个地区乡村文化和古建筑特色,特别是一些始建于明清的祠堂更是宝贵中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一些乡镇、街道、姓氏家族有组织的开始重修祠堂,过去的老祠堂的风格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甚至被破坏,应引起有关文物部门重视。人们呼吁,重修老祠堂时应注重保护它原有的风格,修旧如旧,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是一件都不能少,这是它的历史价值体现,也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作为后人一定千方百计加以保护,这是历史赋予的光荣责任。
1、建立古祠堂长效保护与管理机制。上级文物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每年对现存的祠堂进行一次调查摸底,要建立和完善各种保护管理制度,祠堂中各种物品要逐件登记造册,做到有和文字记载,有编号,有专人保管,方便人们的查阅。
2、建立看管与居住配套制度。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古祠堂、或是那些古民居、古屋类的建筑最怕的就是无人居住,因为长期不住人,不透光线,屋内潮湿,对屋内和设施有较大的朽蚀作用。
没人住的房子会因缺乏人的照看而缩短寿命,而有人居住的房子,反因有人居住而被悉心照看和护理而延长寿命。因此,有专人看管和长期居住祠堂内,对老祠堂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3、改建、维修祠堂必须维持其原风格。要使历史珍贵文物不遭受到肆意破坏,族亲们的关注最为有效,可在道路要道口或祠堂周围要建立永久性宣传牌。
积极宣传文物保护知识和意义,让全社会关注爱护祠堂文物,文物部门要在保护历史文物原貌的前提下,提出合理化的维修建议,各级政府也要出面协调,落实相关资金来源,采取多方筹集的办法:一是主管文物部门拨一点,二是地方政府支持一点,三是祠堂姓氏的族亲老板们赞助一点,保证祠堂看管和维修有充足的资金。
4、加强与旅游部门合作,开拓旅游景点。对古祠堂文物要面向游客开放,这样做一举两得,既可收取部分费用,作为祠堂的维修资金,又可让更多的人的了解祠堂丰富的文化底蕴,凭吊古迹,日月生辉,把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祠堂,不单是维系海外乡亲与本土血缘关系,同时也是给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祠堂,可以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
传统中国人对于宗祠的感情,朴素、淳厚,无可扼制,无法割裂。无疑,宗祠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
衰败的宗族,祠堂残颓,香火断绝。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读懂了祠堂,也就读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谛。
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而且,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在朱熹时期,祠堂被视为高于一切,为家族命运之所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正因为这样,名宦巨贾,豪门望族,均建祠堂,以显其本,以祭其祖。宗法、血缘观念也应运得以强化。可以说,每一座祠堂背后,都凝聚着世世代代许多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天长日久,延伸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
我们现在提倡的良好家风,实则就是祠堂文化的流转,家族文化的延伸。曾国藩的田园思想就是基于保存曾氏家族的理想,这种思想非常接近孔夫子的家族制度。曾国藩身居显要,而其致子侄辈的家书中,殷殷切切的,皆是戒奢戒侈的劝导。在一封家书中他写道:家中种蔬一事,千万不可怠忽。
屋门首塘中养鱼,亦有一种生机,养猪亦内政之要者,下首台上新竹,过伏天后有枯者否!他所以有此等勉励朴素勤劳之劝告,是因为他从心底希望家族壮大繁荣。曾国藩以为:大抵仕宦之家,子弟习于奢侈,繁荣只能延及一二世;
经商贸易之家,勤勉俭约,则能延及三四世;而务农读书之家,淳厚谨饬,则能延及五六世;若能修德行,入以孝悌,出以忠信,则延泽可及七八世。朴素能令家族繁荣持久,又何尝不能令国家繁荣持久?
家族文化是中国宗祠文化的呈现。家族文化缩小了就是小家文化,放大了就是民族国家文化,祠堂是家族文化的支点所在,所具备的尊敬先人、崇扬贤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的作用,与建设和谐社会一脉相承,不谋而合。家和则国和,族兴则国兴。祠堂里的祖训族规,那些教人学好向善、爱国兴家的内容,是具有永恒的价值的。
什么是祠堂文化2浅谈中国古代的祠堂文化
中国的文化很是博大精深,祠堂作为中国很特殊的文化,在历史的扉页上,写着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看电视的时候,也会看到一些家族在举行重大的事情,商议重大的家族事务的时候,会在祠堂里举行。
祠堂,总给人一种肃穆幽深的印象,但是,祠堂也有很多的忌讳,制定了一定的章法,甚至规定了有些人是不能进入祠堂的。
究竟是哪些人不能进出祠堂呢?
第一是小孩子和年轻人如果死在了外面,是不能入祠堂的,因为小孩子和年轻人的煞气很重,死的时候是很不甘心的,所以,会有很大不详的东西跟着。
祠堂是处理家族内的人婚丧,寿喜的地方,如果这些人是在自己的家乡正常死亡,办理丧事的时候,同一个宗族的人,都会帮着在祠堂里给这个人办理丧事,这也是我们中国民族的古老传统。
今天的我们,谁家有了红事白事,第一个通知的也是自己家族的亲戚,因为这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一个古老观念,自己宗族的人,就跟自己的家人一样,即使平时很少来往,有了大事也得让家族人知道,其他的同事,同学,不通知也不是很紧要的。
一个宗族的人,即使多么繁忙,也会来到办事的人家里进行帮忙,如果两个兄弟关系不和,准备不来往了,首先表现在表面上的就是,有了红白喜丧事情,决不通知这个亲戚,这就算是断了所有的联系。
小孩子和年轻人的阴气比较重,所以,祠堂是不愿意接受的,也就有了小孩子和年轻人死在外面,不入祠堂的说法,而且小孩子和年轻人如果死在了外面,一定要赶紧运回来,当天晚上埋了,而不是像老人死亡一样,需要在祠堂停放几天,召开盛大的丧事礼节才下葬。
年轻人和小孩子,都是当天入土为安,如果当天没有运到老家,会认为是很不吉祥的一件事,埋的时候,还不能挨着祖坟埋,这样也是为了小孩和年轻人的阴气不妨碍自己家族利益的缘故。
还有就是古代的女人,是不能入祠堂的,祠堂是男权社会施展自己权威的场所,只有男人才能进入祠堂,进行各种家族的活动。女人出入祠堂,除非是是犯了宗族的禁忌,进祠堂接受家族人的惩罚,比如一些有了丈夫的女人,和其他男人发生了不好的关系,被人抓住,就得进祠堂接受家族长辈的惩罚,严重的绑在笼子里,和男人一起沉在水里淹死,也就是俗话说的“浸猪笼”。
另外,就是入赘的男人是不能进自己祖先的祠堂的,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就连女方的祠堂特也是不能进去的,除非是这个男人改姓,才可以进女方的祠堂。试想一个男人姓自己的姓二十多年,入赘让儿子姓女方的姓还罢了还把自己的姓改了,相信很多人感觉很难接受,于是也就不能入祠堂。
因为祠堂代表的是一个家族,一个家族只能有一个姓氏,这个男人倒插门进了女人家里,如果依然姓自己之前的姓,异性之人是不能进祠堂的,他们生的儿子,姓母亲的姓氏,是可以进祠堂的,相当于是家族的一员了。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祠堂文化里,祠堂代表着家族的兴衰,大的家族还会找专门的人看护祠堂,如果有女人不小心在祠堂门口望了一眼,也会接受处罚的,严重的还会处死。
虽然祠堂文化对于女性是如此的苛刻严谨,也总有例外发生,在安徽省的省歙县棠樾村西,有一座专让女人进入的女祠堂,它建成于清朝的1805年,是棠樾村的盐商鲍启运所建立,这个女祠堂的名称为“清懿堂”,当时这位大盐商为女性发了慈悲,为了表彰在徽商做出贡献的女性所建立。
据说明清两代棠樾村出了很多贞洁烈女,她们遵守福德,出现了很多恪守礼教的名女子,“催乳哺弟”、“送夫经商”、“养老恤孤”这些美好的事迹,是这些女子们作出的榜样,被雕刻成蜡像,成为棠樾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她们的牌位,历代在清懿堂安放着,叙说着她们贞良清白的品格。
虽然祠堂文化在我们国家成了礼教的代名词,可是毕竟还是有些封建糟粕的,1927年在衡山县的白果,当地的妇女受到先进思潮的影响,进入了祠堂,成群结队在祠堂里大口吃酒,祠堂的家族长辈眼看着她们在祠堂里耍威风,也不敢说什么,这些妇女以后勇敢地进行了新时代的改革,。
她们解放了自己的小脚,要求婆婆不能再苛刻自己,要求打破封建的余孽,要求丈夫不能随意打骂妻子,我们现在的眼光,很难说这些女人做的对还是不对,但是,在打破旧的习俗,建立新的制度的时候,只有破釜沉舟,勇敢地进行改革,才能让新社会展现新的面貌,
祠堂文化,也许随着它的衰落,成为我们历史组成的一部分,现代的女人不再被祠堂文化束缚,已走出了世界,走向了未来。
什么是祠堂文化3祠堂文化——什么是祠堂
宗祠即是祠堂,是汉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当时,宗庙为天子专有。到了南宋,朱熹提倡兴建家族祠堂。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 、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一般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明《鲁班经》卷一记载:“凡造祠宇为之家庙,前三门(山门),次东西走马廊,又次之大所,此之后明楼,茶亭,亭之后即寝堂。”浙江祠堂的院落空间均为三进或四进建筑构成,即大门、仪门、享堂、寝堂,有些祠堂还在后部设置庭园。
不少祠堂中都附设有戏台,标志着祠堂作为公共建筑的性质得到加强。享堂是祠堂的正厅,它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所,因此一般在建筑群中是规模最大、用材最考究、装饰最华丽的建筑;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位或纪念对象之所,在建筑的后部均设有神龛。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的运动,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后世之人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痛心之余,少数地区由于某些原因,部分祠堂得以保存,甚慰
前言 不论正史、野史或者小说都提到过,诸葛亮、庞统等人的老师是水镜先生司马徽。能教出这么优秀的弟子,那么老师也必定是个有着大学问的人吧?是的,据说司马徽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可以说是三教九流,无所不通。 那么也许有人就会想,这个人那么厉害,那应该是个王佐之才,怎么没看他封侯拜相呢? 历史学家历来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司马徽这个人自视过高,想要待价而沽,不肯轻易出山。所以就先将自己的几成本事交给弟子,让他们先去试试水,顺便给自己铺路。等到弟子们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时,再出山捡现成的,以当时尊师重道的态度,师父要出山相助,徒弟还不得乖乖地让出位置。或者就索性避世不出,整天游山玩水,怡然自得。甚至可以邪恶的想,司马徽以弟子为棋,操控天下局势! 第二种说法是怀才不遇。司马徽生于颍川,其后颍川遭遇战乱,辗转流离跟着难民一起来到荆州,客居荆襄。刘表是当时荆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而且以他所谓的爱贤的名声,听到颍川名士司马徽来到了荆州,身为主人的刘表怎么可以不去看看。当然见过后就没然后了,因为两人互相看不上对方。曹操南下的时候,其实是想起用司马徽的,但是好像后来给忘了。等他再想起来,司马徽已经去世了。不然以曹操「 ”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司马徽说不定还可以一展所长。 第三种说法是说司马徽这个人不慕名利。 《道德经》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是道家的一句话,总的意思就是说要对待名利要适可而止,懂得满足,这样可以避免出现身败名裂的下场。司马徽可是道学大家,怎么会不懂这种道理。或许他就真的只想寄情山水,再教几个可以得他衣钵的徒弟,如同战国时期的鬼谷子那样。 第四种说法就是说司马徽这个人光有理论,但是他自己无法活学活用,只能用来教教书。现在在大学里,不是就有很多教授就是这个样子的吗?理论一套一套的,到现实中或者实验上根本行不通。因此,司马徽有自知之明,就老老实实当个教书匠,这样可以掩盖真相。 不管事实真相如何,司马徽所缔造的文人集团,其影响力之大,可以说独步荆襄,仅次于当时曹魏的颍川文人集团和邺下文人集团。 影响力 也许大家会认为司马徽所创造的影响力只是一种相对影响力,就是说在文化、道德、舆论等方面的实力。这种东西就是现在所说的软实力,在太平盛世时候,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在东汉末年这个乱世之中,讲究的是谁的拳头大谁就是老大,软实力的影响远没有枪杆子和钱袋子的作用大。因此,虽然司马徽所缔造的文人集团可以独步荆襄,但是真正带来的影响力是远远不如当时任何一个军阀的。 然而,司马徽与他缔造的文人集团影响力还是存在的。而且他们具有三项特权: 1、人物品鉴权 《三国志》: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 在当时,这个人物品鉴权十分厉害,可以说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仕途。我们为什么总说曹操是奸雄,这个就是出自当时的名士许邵对曹操的评语「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要知道不是每个君主都像曹操那样任人唯贤的。更多的是要看别人的举荐和名士的评语。名士说你是个人才,那么你身上就挂上了这个标签,而且立马会被广为流传,这样别人都知道你是个人才。 举个例子,现在你要去到一个大公司找工作,你说你自己是个名校毕业的,还是个博士生,而且专业完全契合公司,那要人家公司怎么信你,你肯定要给他们看你的文凭是吧。而一个名士的评语就相当于是个文凭。 东汉末年品鉴人才最权威的就是三个人:司马徽、许邵和刘邵。有了他们的评语将相当于现在你拿到了学校的文凭。 这些被品鉴过的人当了官后,再来个乌鸦反哺,抬高品鉴专家,那么品鉴专家的影响力就越来越大。在被司马徽品鉴过的人,最小也是个太守一职,最大到了一国丞相。 2、政策决定权 其实这个权利是间接性的。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皇帝要制定国策,主要有两个方法:一是遍览古籍,师法内圣外王之道;二是结合自己早期的执政经验,创新。但是皇帝要制定国策基本上还是要翻翻古籍的。 因此,刘禅也是需要参考古籍的。但是古籍看不懂啊。我们现在如果买来一本文言文的书,在没有翻译和注释的情况下,想要完全看下来很困难。同样的,那些从先秦传下来的经典对于刘禅也是极其难懂的。而这个时候司马徽的作用又体现出来了,司马徽作为当时的名士、大儒,注释或者编译过很多先秦经典。甚至有些人专门拜师前来学习。 《三国志》:益步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李仁、尹默知其不博,乃游学荆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受古学,以修文自终也。 其中上面提到的尹默还是刘禅的老师,经常拿水镜先生和自己一起修过的《左氏春秋》教授刘禅。那么可以说司马徽就是刘禅的师祖。 先主定益州,以默为劝学从事,及立太子,以默为仆射,以《左氏》传授后主。 因此刘禅在制定国策的时候,肯定会受到司马徽的影响。 3、言语评论权 这个权利很相当厉害,虽然杀不了人,但是隐形的杀伤力很强。在现代,这个权利的使用也是要谨而慎之的。 在当时,作为平民百姓得到消息的途径很狭窄。比方说听说哪里哪里有人叛乱,要杀头。你不可能真的特地到那里去看。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有重量级的大咖来对此进行叙述、讲解。 而司马徽所在的水镜文人集团就具备了这种能力。但是人是一种情感动物,对一个事件的解读,必然会带上自己的情绪和偏重。因此有时候会带来杀身之祸。 最为简单的例子就是早期的曹操在兖州,一个叫边让的当地名士不爽曹操当兖州的主人,就骂曹操是个阉宦之后,侮辱曹操。以前被骂也就算了,现在都是一州之主,曹操还是要脸的人,这肯定不能忍,直接开杀戒,那些兖州的清流名士就被杀个干净。结果就因为这个,陈宫和曹操闹翻,最后背叛曹操,迎立吕布。 而水镜集团中也有个不怕死的叫张蓟,在曹操占领荆州后,就评论了一波曹操,说话说得贼难听: 操蹈藉彝伦,强忍寡义,人神所疾,异代同愤! 意思是说曹操这个人就是个畜生,缺了八辈子大德,以后生孩子没 。 这个话说得就太难听了。曹操果断拿出屠刀,因此曹操在荆州就有了「 ”害贤”的称号。其实曹操会杀名士,两边都有责任,正所谓「 ”一个巴掌拍不响”。 就是因为司马徽所在的文人集团有这种影响力,如果让他们这样一说,一传开,曹操还怎么统治荆州。 总结 水镜先生在当时的文学界上是有着巨大的名声的。尤其是南方,司马徽、庞德公、宋仲子都是当代大儒。在他们的教导下,带出了一个巨大的文人集团。虽然不出世,但是这种影响力的确存在。 拥有影响力的水镜集团用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势力提供最出色的人才,还有舆论导向;用的不好,就只能逼得自己不得不拿起屠刀。 因此,我们需要自己的水镜集团,同时要提防敌国的水镜集团。
祠堂的象征意义
本文2023-11-04 01:40: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8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