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4收藏

蛤蟆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第1张

 蛤蟆草为天名精,蛤蟆草的功效与作用与天名精委陵菜相同,但是具体的功效作用还有很多,也不完全一样,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蛤蟆草的功效与作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蛤蟆草功效作用

 祛痰,清热,破血,止血,解毒,杀虫。治乳蛾,喉痹,疟疾,急性肝炎,急慢惊风,虫积,血瘕,衄血,血淋,疔肿疮毒,皮肤痒疹。

 《本经》:"主瘀血、血瘕。下血、止血,利小便。"

 《别录》:"除小虫,去痹,除胸中结热,止烦渴,逐水,大吐下。"

 《药性论》:"治疮,止血及鼻衄不止。"

 《唐本草》:"主破血,生肌,止渴,利小便,杀三虫。除诸毒肿疔疮,瘘痔,金疮内射。身痒瘾疹不止者,揩之立已。"

 《开宝本草》:"主金疮,止血,解恶虫蛇螫毒,按以敷之。"

 《纲目》:"吐痰止疟。治牙痛口紧,喉痹。"

 《本草备要》:"治乳蛾喉痹,砂淋血淋。"

 《野生药植图说》:"嫩叶捣烂治脚癣。"

 《杭州药植志》:"强力杀虫药,可以杀蛔虫及绦虫,并治失力黄疸。"

蛤蟆草植物形态

 天名精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有臭味。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软毛。茎下部叶互生;稍有柄;叶片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0~15厘米,宽5~8厘米,先端尖或钝,全缘,或有不规则的锯齿,上面绿色较深,光滑,下面有细软毛和腺点;茎上部叶近于无柄;长椭圆形,向上逐渐变小。头状花序多数,腋生,近乎无柄,有时下垂;总苞钟形或稍带圆形,外层苞片稍短,卵圆形,中层和内层苞片长椭圆形;花序中全为管状花,**;花序外围为雌花,花冠先端3~5齿裂,花后柱头外露;中央数层为两性花,花冠先端4~5齿裂,花后雌雄蕊均外露,花药基部箭形,柱头2深裂,裂片线形。瘦果长约3~5毫米,有纵沟多条,顶端有线形短喙,无冠毛。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长于山野草丛中。分布河南、湖南、湖北、四川、云南,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贵州、陕西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鹤虱)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蛤蟆草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蛤蟆草选方

 治咽喉肿塞,痰涎壅滞,喉肿水不可下者:地菘捣汁。鹅翎扫入,去痰最妙。(《伤寒蕴要》)

 治缠喉风:蚵惋草,细研,用生蜜和丸弹子大,噙化一、二丸。如无新者,只用干者为末,以生蜜为丸,不必成弹子,但如弹子大一块。(《经效济世良方》救生丸)

 治吐血疾:皱面草,不以多少,为细末。每服一,二钱,用茅花泡汤调服,不以时候。(《履岩本草》)

 治产后口渴气喘,面赤有斑,大便泄,小便闭,用行血利水药不效:天名精根叶,浓煎膏饮。下血,小便通而愈。(《本草从新》)

 治疔疮肿毒:鹤虱草叶、浮酒糟。同捣敷。(《孙天仁集效方》)

 治风毒瘰疬,赤肿痛硬:地菘一斤。捣如泥,敷瘰疬上,干即易之,以差为度。(《圣惠方》)

 治发背初起:地菘,杵汁一升,日再服,瘥乃止。(《伤寒类要》)

 治恶疮:捣地菘汁服之,每日两三服。(孟诜《必效方》)

蛤蟆草临床应用

 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取新鲜天名精(包括根枝叶)4两,生姜2片(约1钱),加水1000毫升,煎至300毫升,上下午空腹时分服。服药期间,忌食酸,辣、肥肉。治疗10例,经服药9~41剂,平均20剂后,9例痊愈,1例好转。服药后可见尿量增多,自觉症状改善。平均服药154天黄疸指数降至7单位以下,194天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11天自觉症状(除乏力外)消失,肝脾肿大与压痛亦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程中未见副作用出现。

 治疗急性肾炎

 取鲜草2~3两洗净捣烂,加少许红糖或食盐拌匀,外敷脐部,上覆油纸以防药气外溢。每天更换1次,4~7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可连敷二个疗程。治疗期间须卧床休息,进低盐饮食。治疗急性肾炎患儿31例,其中29例水肿在3天内消退,2例在5~7天内消退;小便检查在2~7天内蛋白及管型消失,红白细胞减少;血压于4天内绝大多数降至正常。经1~6个月的追踪观察,临床症状无一例复发,仅有3例尿中仍发现红白细胞及透明管型。治程中,少数患儿敷药6天后,局部发生皮炎,有的起泡,糜烂;故在局部皮肤出现潮红时即应停止敷药。

 用于皮肤消毒

 用100%鲜野烟煎液作术前洗手和术野皮肤消毒,先后成功地进行了胆囊造瘘术、腹部探查术、疝修补术、脂肪瘤切除以及割脂、埋线等中、小手术共297例,其中292例切口一期愈合,占983%。

 治疗慢性下肢溃疡

桥的诗句,桥在这些诗句中有什么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作用:桥是连接和的两边的物品,过了桥,可以回家,可以见到思念的人;过了桥,就离开了家,离开了自己心爱的人,走向了远方。桥,承载的是人的思念,对家乡,对爱人,对亲人的思念。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用:通过借用典故的手法,借写二十四桥的热闹喧嚣,反映作者对江南的青山绿水的怀念之情。

关于桥的古诗有什么?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洛桥晚望》 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 月明直见嵩山雪。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姜夔《扬州慢》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春游湖》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绿阴来。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温庭筠《商山早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阿房宫赋》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帝京篇)李世民

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初入秦川路逢寒食)李隆基

步黏苔藓龙桥滑,日闭烟罗鸟径迷。(玄都观)徐氏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横吹曲辞·后出塞其二)杜甫

春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通宛转桥。(相和歌辞·江南曲)韩翃

妾年初二八,家住洛桥头。(相和歌辞·相逢行)崔颢

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相和歌辞·常林欢)温庭筠

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舞曲歌辞·屈柘词)温庭筠

夜夜愁君辽海外,年年弃妾渭桥西。(杂曲歌辞·妾薄命)刘元淑

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杂曲歌辞·壮士行)刘禹锡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杂曲歌辞·竹枝)刘禹锡

扬州桥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杂曲歌辞·江南三台其一)王建

金谷园中柳,春来已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杂曲歌辞·祓禊曲)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赋西汉)魏徵

汉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桥万里平。(阙题)杨师道

乘星开鹤禁,带月下虹桥。(和銮舆顿戏下)虞世南

北去横桥道,西分清渭流。(文德皇后挽歌)朱子奢

日暮河桥上,扬鞭惜晚晖。(游侠篇)陈子良

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安德山池宴集)上官仪

悠悠天下士,相送洛桥津。(咏史其二)卢照邻

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城遥。(还京赠别)卢照邻

虹桥分水态,镜石引菱光。(安德山池宴集)李百药

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和长孙秘监七夕)任希古

星桥他日创,仙榜此时开。(安乐公主移入新宅侍宴应制)宗楚客

洛桥瞻太室,期子在云烟。(使至嵩山寻杜四不遇慨然复伤田洗马韩观主…赠杜侯杜四)宋之问

桥寒金雁落,林曙碧鸡飞。(送赵司马赴蜀州)宋之问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灵隐寺)宋之问

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王勃

烟气笼青阁,流文荡画桥。(春日侍宴幸芙蓉园应制)李峤

径转危峰逼,桥回缺岸妨。(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其二)杜审言

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感怀)董思恭

防拒连山险,长桥压水平。(蒲津迎驾)宋璟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苏味道

驻马西桥上,回车南陌头。故人从此隔,风月坐悠悠。(留别杜审言并呈洛中旧游)崔融

画桥飞渡水,仙阁涌临虚。(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刘宪

今夜可怜春,河桥多丽人。宝马金为络,香车玉作轮。(上元夜效小庾体)陈嘉言

君不见天津桥下东流水,南望龙门北朝市。(长相思)苏颋

云气横开八阵形,桥形遥分七星势。(畴昔篇)骆宾王

日观分齐壤,星桥接蜀门。桃花嘶别路,竹叶泻离樽。(送吴七游蜀)骆宾王

涧险泉声疑度雨,川平桥势若晴虹。(游石淙山)张昌宗

回首渭桥东,遥怜春色同。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采桑)刘希夷 >>

关于桥的诗句与情感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出自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

关于桥的诗句,俗语,谚语等。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 )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诗经 大雅 大明》)

“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华镇)

桥西暮雨黑,篱外春江碧。

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

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对联

缩千里为咫尺

联两地成一家

水光遥接汉

虹气上凌虚

上下影摇波底月

往来人渡镜中梯

盘旋上下,通连左右,交叉东西南北;

横贯长江,纵接黄河,瞩目红旗宜宾。(开津长江道立交桥)

中化堪称首,铁索斜拉,坦途凌波,淞南沙北横大道;

世界亦数二,众智辉灿,科技结晶,浦东沪西并东流。(上海南浦大桥)

桥的谚语:

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桥是桥,路是路——一清二楚

桥孔里插扁担——担当不起

桥的俗语

船到桥头自然直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桥归桥,路归路。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过河拆桥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结一个仇人拆一座桥。

双桥好走,独木难行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五月小学生诗歌 小学生红五月诗歌 下一篇:汉武帝打匈奴名言 汉武帝名言

古诗里关于桥的有那些??急急急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洛桥晚望》 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 月明直见嵩山雪。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姜夔《扬州慢》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春游湖》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绿阴来。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温庭筠《商山早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阿房宫赋》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帝京篇)李世民

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初入秦川路逢寒食)李隆基

步黏苔藓龙桥滑,日闭烟罗鸟径迷。(玄都观)徐氏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横吹曲辞·后出塞其二)杜甫

春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通宛转桥。(相和歌辞·江南曲)韩翃

妾年初二八,家住洛桥头。(相和歌辞·相逢行)崔颢

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相和歌辞·常林欢)温庭筠

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舞曲歌辞·屈柘词)温庭筠

夜夜愁君辽海外,年年弃妾渭桥西。(杂曲歌辞·妾薄命)刘元淑

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杂曲歌辞·壮士行)刘禹锡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杂曲歌辞·竹枝)刘禹锡

扬州桥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杂曲歌辞·江南三台其一)王建

金谷园中柳,春来已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杂曲歌辞·祓禊曲)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赋西汉)魏徵

汉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桥万里平。(阙题)杨师道

乘星开鹤禁,带月下虹桥。(和銮舆顿戏下)虞世南

北去横桥道,西分清渭流。(文德皇后挽歌)朱子奢

日暮河桥上,扬鞭惜晚晖。(游侠篇)陈子良

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安德山池宴集)上官仪

悠悠天下士,相送洛桥津。(咏史其二)卢照邻

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城遥。(还京赠别)卢照邻

虹桥分水态,镜石引菱光。(安德山池宴集)李百药

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和长孙秘监七夕)任希古

星桥他日创,仙榜此时开。(安乐公主移入新宅侍宴应制)宗楚客

洛桥瞻太室,期子在云烟。(使至嵩山寻杜四不遇慨然复伤田洗马韩观主…赠杜侯杜四)宋之问

桥寒金雁落,林曙碧鸡飞。(送赵司马赴蜀州)宋之问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灵隐寺)宋之问

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王勃

烟气笼青阁,流文荡画桥。(春日侍宴幸芙蓉园应制)李峤

径转危峰逼,桥回缺岸妨。(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其二)杜审言

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感怀)董思恭

防拒连山险,长桥压水平。(蒲津迎驾)宋璟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苏味道

驻马西桥上,回车南陌头。故人从此隔,风月坐悠悠。(留别杜审言并呈洛中旧游)崔融

画桥飞渡水,仙阁涌临虚。(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刘宪

今夜可怜春,河桥多丽人。宝马金为络,香车玉作轮。(上元夜效小庾体)陈嘉言

君不见天津桥下东流水,南望龙门北朝市。(长相思)苏颋

云气横开八阵形,桥形遥分七星势。(畴昔篇)骆宾王

日观分齐壤,星桥接蜀门。桃花嘶别路,竹叶泻离樽。(送吴七游蜀)骆宾王

涧险泉声疑度雨,川平桥势若晴虹。(游石淙山)张昌宗

回首渭桥东,遥怜春色同。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采桑)刘希夷

鹤舞千年树>>

关于桥的诗句和赏析不要多的

李益《上洛桥》:

原文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赏析

“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但在安史之乱后,已无往日盛况。河南县还有一处名园遗址,即西晋门阀豪富石崇的别庐金谷园,在洛桥北望,约略可见。人春日独上洛阳桥,北望金谷园,即景咏怀,以寄感慨。

关于桥的励志诗句

关于桥的诗句

1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李益《上洛桥》

2 古今陵谷茫茫。——辛弃疾《清平乐·题上卢桥》

3 风送梅花过小桥,飘飘。——赵显宏《昼夜乐·冬》

4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周邦彦《兰陵王·柳》

5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贾岛《题李凝幽居》

6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7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天净沙·春》

8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杜荀鹤《送人游吴》

9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杜甫《野望》

10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11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2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志南《绝句》

13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张谓《早梅》

14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杜甫《狂夫》

15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徐凝《七夕》

16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张籍《成都曲》

17 参差烟树灞陵桥。——柳永《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18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姜夔《过垂虹》

19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

20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黄巢《自题像》

关于桥的古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关于桥的诗句

有关桥的诗句

1、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董思恭《感怀》

2、妾年初二八,家住洛桥头。——崔颢《相和歌辞·相逢行》

3、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李世民《帝京篇》

4、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宋之问《灵隐寺》

5、汉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桥万里平。——杨师道《阙题》

6、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杜甫《横吹曲辞·后出塞其二》

7、洛桥瞻太室,期子在云烟。——宋之问

8、径转危峰逼,桥回缺岸妨。——杜审言《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其二》

9、星桥他日创,仙榜此时开。——宗楚客《安乐公主移入新宅侍宴应制》

10、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陈子昂《春日登金华观》

11、题桥贵欲露先诚,此日人皆笑率情。应讶临邛沽酒客,逢时还作汉公卿。——汪遵《升仙桥》

12、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温庭筠《相和歌辞·常林欢》

13、乘星开鹤禁,带月下虹桥。——虞世南《和銮舆顿戏下》

14、洛桥将举烛,醉舞拂归鞍。——张说《东都酺宴四首》

15、虹桥分水态,镜石引菱光。——李百药《安德山池宴集》

16、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张旭《桃花溪》

17、若耶北与镜湖通,缥缈飞桥跨半空。陵谷双迁谁复识?我来徙倚暮烟中。——陆游《五云桥》

18、夜夜愁君辽海外,年年弃妾渭桥西。——刘元淑《杂曲歌辞·妾薄命》

19、横截春流架断虹,凭栏犹思五噫风。今来未必非梁孟,却是无人断伯通。——陆龟蒙《和袭美咏皋桥》

20、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刘禹锡《杂曲歌辞·壮士行》

21、日观分齐壤,星桥接蜀门。——骆宾王《送吴七游蜀》

22、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张谓《早梅》

23、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已《鹊踏枝》

24、绿渚传歌榜,红桥度舞旗。——张说《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赋得飞字》

25、皋桥依旧绿杨中,闾里犹生隐士风。唯我到来居上馆,不知何道胜梁鸿。——皮日休《皋桥》

26、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刘禹锡《杂曲歌辞·竹枝》

27、云气横开八阵形,桥形遥分七星势。——骆宾王《畴昔篇》

28、金谷园中柳,春来已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杂曲歌辞·祓禊曲》

29、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

30、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五月小学生诗歌 小学生红五月诗歌 下一篇:汉武帝打匈奴名言 汉武帝名言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秋季里天高气转凉,登高赏菊过重阳。本期我们一起来欣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红点表示的,这个小红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侦探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或者画一个空心圆),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或者画一个实心圆),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仄起式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国庆节假期已经过去了,我们又回到了繁忙的生活中。希望大家都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虽然我的很多同学在国庆期间都去了“学而思三日游”,但我去到了陕北游玩。在那里,我真正感受到了浓浓的秋意。早上起来看日出,能感觉到当地人和领队说的陕北的风非常硬。中午虽然艳阳高照,下了车仍然能感觉到丝丝寒意。路旁的叶子也都开始变色了,早晚甚至需要穿上薄棉袄了。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寒露叫寒露吧,跟白露凉爽的感觉真的很不一样!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时间在公历每年10月7日-9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所以,我国传统将寒露作为天气转从凉变冷的表征。实际上,虽然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将水汽凝结现象作为最主要的特征,但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一个节气比一个节气冷,深秋的气息越来越浓了,冬天好像快要来了。寒露时节,我国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这时已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北部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也已经开始降雪。

      从寒露节气的三个物候来看,我们似乎也能隐约听到冬天的脚步声了。一候鸿鴈来宾。鸿雁大概是24节气中出现最多的物候了,中国古人对大雁寄托了许多情思,比如说我在白露节气的时候跟大家分享的《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还有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高适的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张若虚的“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等,都足以说明古人对大雁的重视。大雁主要集中在仲秋向南迁徙,季秋后迁徙者称为宾。寒露时节,恰恰是最后一批大雁大举南迁,大雁南来为宾,古人细心留意,随时准备尽宾客之礼。二候雀入大水为蛤[gé]。雀,小鸟,这里指黄雀。大水指的是海。蛤就是蛤蜊。《国语》中说:“雀入大海为蛤。盖寒风严肃,多入于海。变之为蛤,此飞物化为潜物也”。就像我之前给大家分享《鄂州南楼书事》这首诗提到过的“腐草为萤”,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这和古人认为雀鸟变成蛤蜊一样,是古人的一种误解。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雀鸟变成蛤蜊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其中却隐含了古人对天地的认识,他们认为此时节天地阴气重了,飞在天上的动物自然应该变为潜在水底的动物,如果雀鸟依然十分活跃,那意味着在阴气该重的时候阳气却很重,这是不正常的,说明季节错乱,将会有灾祸降临。三候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其他的花一般是在阳气盛的时候开放,唯独菊花是在阴气盛的时候开放,所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桃桐之华皆不言色,而独菊言者,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就是说桃花还有桐花的花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面说到的时候都不会说到他们的颜色,而只有菊花,在说到这个物候的时候会把它的颜色说出来。这是因为它的**正应了五行中的“土”旺盛的时节。著名的写菊花的诗,比如说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郑思肖的“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等等,都反映了不与百花同芳这一特点。

      虽然天气渐冷,但这时也出现了不少秋天独有的美丽景色。特别是北方,寒露时节已经出现了深秋的景象,蓝天白云,树树秋色,那一树树色彩不同的叶子,仿佛是最高明的画家,用最丰富的色彩,涂抹出的一幅最美丽的画,一层层的,有的绿,有的黄,有的红,有的褐。这些颜色在光影的映照下,也更加眩人眼目了。所以在这个时节,人们自然就特别喜爱到郊外去观赏美丽的秋景,因此,人们自古以来就有寒露登高的习俗。所以很自然的,寒露时节的重要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一个最重要的风俗就是登高望远。北京的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

      重阳节,之所以叫九九重阳节,当然是因为这个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为什么又叫“重阳节”呢?这个说法是从《易经》中来的。“重阳”也叫“重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而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这和我之前给大家分享过的端午节和七夕节一样,是一种数字崇拜的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元日、三月三上巳、五月五端午、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fú]禊[xì]登高。” 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到郊外畅游的春天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寒冷将至,人们将要在室内度过漫长的冬天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的习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感受展开。

      不过像每一个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的风俗也有一个传说故事来解释它们。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这个传说故事就解释了重阳节人们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的风俗。但这毕竟只是一个传说故事,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重阳这个节日,《吕氏春秋》中就有相应的记载。可见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她的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宫廷里的重阳活动带到了民间,这些活动就已经包括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等等,目的都是为了祈求长寿。到了魏晋时期,重阳节的气氛就日渐浓郁了,倍受文人墨客吟咏,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láo]靡[mí]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可见魏晋时重阳节就已经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其实,重阳节这个名字也是到了魏晋才出现的。曹丕《九日与钟繇[yáo]书》中有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说的就是人们之所以喜欢重九这个节日,是因为它代表着长久,长寿。不过,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从唐宋人的诗词中可以看出重阳节的风俗最主要的就是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等等。比如说,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都写到了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时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qū]病的目的。而饮菊花酒则是因为这时候菊花开的正盛,并且古人认为饮菊花酒可以消灾祈福。当然,除了饮菊花酒,美丽的菊花也是人们在重阳节最喜欢观赏的一种花。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题目就说到了重阳登高的风俗,而是诗句也写到了赏菊花,饮菊花酒这些习俗。杜甫的《九日蓝田会饮》:“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苏轼的《西江月·重九》:“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都说到了佩茱萸的习俗。重阳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风俗就是插茱萸。因为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不过,写重阳节最家喻户晓的一首诗恐怕还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这首诗。

      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个题目非常通俗易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山东可不是今天的山东省,而是指崤山以东地区。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山东”最早始于战国时期,是秦人用来指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的。比如说,战国七雄之中,除秦国以外的楚、燕、韩、赵、魏、齐、六国都在崤函以东,所以有“山东六国”之称。在古诗文中“山东”一般都是用的这个意思。这首诗有一个原注:“时年十七岁”。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王维,字摩诘,也是和李白杜甫一样著名的唐朝诗人。不过,王维跟李白杜甫还有所不同。王维是一个全才型诗人,它不仅诗写得好,还精通音律,擅长绘画,在佛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当时在唐朝名气还非常大,是人人心目中的偶像。尤其是在王公贵族中,特别受欢迎。

      但和李白杜甫不一样的是,王维曾经高中状元。这样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物,中状元本不足为奇。但据说当年王维参加科举考试,走的并不是寻常路,而是动用了岐王以及玉真公主的关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走了后门。故事是这样讲的:据说王维年轻时心高气傲,曾夸下海口:若参加科举考试,必得第一名,否则不参加。应该说王维确实有这个实力。但在当时,状元几乎都被有关系的人内定了。所以,凭王维的才华,中进士不成问题,但中状元就很难了。

      在王维参加科举考试那年,他听说另一个考生张九皋已经走了玉真公主的门路,内定为第一名了。王维很不甘心,于是就托特别赏识他的岐王李范帮忙。岐王告诉王维,玉真公主势力很大,不可硬争。玉真公主是一个文学艺术爱好者,于是岐王就把王维化妆成一个伶人,让擅长琵琶的王维在公主的宴会上弹奏了一曲《郁轮袍》,赢得了满堂喝彩。再加上王维年轻俊俏,风姿优美,自然引起了公主的注意。借此机会,岐王向公主大力推荐王维。玉真公主现场考察,在听了王维的几首诗后,大加赞赏。在岐王的话题引导下,玉真公主询问王维为什么不去参加科举考试。岐王说:“他发誓如不得第一名,就不参加考试。不过听说公主您已经推荐张九皋了。”公主说:“张九皋我也不熟,这是别人托我的。”然后又对王维说:“你要参加考试,我可以帮忙。”王维连忙感谢。于是公主给当年的主考官打了个招呼。这样,王维果然高中了状元。

       这个故事非常吸引人,流传的也很广,但是它不是真的。因为从历史记载上看,在王维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并没有一个比岐王势力还大的公主。而且,王维确实写过跟玉真公主有关的诗,但是从那首诗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关心比较疏远。另外,故事里的张九皋,就是唐玄宗开元时期著名的宰相张九龄的弟弟。史书记载,王维中状元之前,他早就已经明经及第了,根本不可能在参加这个进士考试。虽然这个故事不是真的,但王维有才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

      还有一个故事特别能说明王维的音乐才华。《唐国史补》记载: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那人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王维中状元以后的官场生涯并不顺利,不过最最为大家感叹的还是安史之乱中的遭遇。至德元载(756年),长安被叛军攻陷,王维因为名气太大,所以不幸被捕后,安禄山就强迫他做官。他不愿顺从,所以故意吃药让自己拉肚子。但安禄山还是不放过他,王维最终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王维被下狱,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抒发了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他的弟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宽宥[yòu],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最终官至尚书右丞。 所以王维也被称为“王右丞”。

      这一段被迫投降叛军的经历对王维的生活影响非常大。他原本就自幼信佛,后期更是一心学佛,看空名利。所以,他的诗风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这也是为什么王维被称为“诗佛”。实际上,他名维字摩诘就是来源于佛教的《维摩诘经》。

      说完题目和作者,我们来看这首诗本身吧。“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异乡指的是他乡、外乡。为异客是说作他乡的客人。佳节意思是美好的节日。这句就是说: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此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写这首诗时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独的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古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被什么东西触动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最容易触动人这种情绪的就是“佳节”,因为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常常和很多家乡的美好记忆联接在一起,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警句。这就是“人人心中皆有,而人人笔下全无”啊!

      这首诗的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画蛇添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太平铺直叙,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自己这一位兄弟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韵味,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就使得它让让每一个读它的人都感叹不已,回味无穷。

      重阳节快到了,这个重阳节你们打算怎么过呢?你是否也要像王维的兄弟一样登高插茱萸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参考反馈题目

1你能感觉到“寒露”节气和之前的“白露”节气有什么不同吗?

2 对于古人“腐草为萤”、“雀入大海为蛤”这样的误解你怎么看?会不会觉得古人怎么这么笨啊?

3重阳节的风俗你最喜欢什么?你见过茱萸吗?能介绍一下吗?

4你对诗人王维有哪些了解?你喜欢他的诗吗?能分享一首吗?

5古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爸爸妈妈这些成年人也都有过这样的感受。那么小朋友们,你们每逢佳节都有什么感受呢?

开课啦!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原来长这样!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瘾瘾飞桥隔野烟是什么生肖:龙生肖。

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为鳞虫之长,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尔雅翼》记载“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论衡》记载“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身”;《淮南子》记载,龙有飞龙、翼龙、蛇龙、蛟龙、蜗龙五种。

相传龙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等,与凤凰、麒麟等并列为祥瑞,古代主要寓意皇权;神话故事有画龙点睛、哪吒闹海、日月潭等。

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龙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

龙帝与天帝的传说

龙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传说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化身。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和老百姓在首山采掘铜矿,把开采出来的铜铸成一只很大的铜鼎,放在荆山脚下。铜鼎铸成时,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升天。

黄帝就骑到龙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还有妻儿也都纷纷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这时,龙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挤不上,一个个都抓着龙的胡须。龙髯受不了重量而断了,黄帝带着的弓也被拉落下来,臣僚们只得抱着龙髯和弓号哭。黄帝升了天后便成为了天帝。

黄龙即是龙帝,五行属土,位居中央,是龙族之首,也是道教的宗教观中天庭的主宰。在汉代的典籍中亦有提及∶“黄龙者,四方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之精也。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王者不滤池而渔,德达深渊,则应和气而游于池沼。”说明了黄龙的形象 。

蛤蟆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蛤蟆草为天名精,蛤蟆草的功效与作用与天名精委陵菜相同,但是具体的功效作用还有很多,也不完全一样,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蛤蟆草的功效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