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
成语 故事 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欢迎查阅。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1
东汉末年,刘表拥兵十万,称雄荆州。他外表儒雅,但内心多疑。当时曹操和袁绍都想拉拢刘表,但刘表却不知道该归顺谁。有一天,刘表的属下韩嵩说:“曹操他一旦击败了袁绍,就会移兵进攻我们,那时将军您就难以抵抗了。所以归附曹操乃是万全之策。”刘表说:“如今天下大乱,未知所定,我也难以适从。目前曹操住在许昌,你替我前去探一下他们的虚实如何”韩嵩说:“我是您的臣下,自当为您效劳,就是赴汤蹈火,我也勇往直前,在所不辞。如果将军已作出归顺曹公的决策,那么派我进京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您主意未定,就派我进京,天子封我一官,我就是天子之臣,按道义就不能再为将军效劳了。那时,将军就不要为难我了。”刘表含糊其辞地要他去一趟再说。
韩嵩到了京城后,受曹操控制的汉献帝封他为零陵太守。刘表得知后,认为这是韩嵩对自己的叛逆,准备等韩嵩回来后就杀了他。韩嵩一进门,刘表大骂:“韩嵩逆贼,竟敢叛我!”韩嵩说:“我早已有言在先。今日是将军辜负我,不是我辜负将军!”刘表哑口无言。刘表的妻子见此情景,便悄悄地劝谏道:“韩嵩是本地颇有影响的人物,况且他理直气壮,诛杀他恐难以服众。”刘表自知理亏,只得下令赦免了韩嵩死罪。
后来,人们就用“赴汤蹈火”来形容即使面对滚烫的热水和熊熊大火,也勇往直前,比喻不避艰险。汤,热水。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2
“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这个成语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 百科 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着,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着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3
典故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公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公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公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公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公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公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
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4
有几个人闲来无事,在一起聊天。一个年纪大的人对周围几个人说:“吃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不过,吃多了的话是会伤脾的。吃枣呢,正好与吃梨相反,吃枣可以健脾,但吃多了却对牙齿有害。”
人群中一个呆头呆脑的青年人觉得有些疑惑不解,他想了想说:“我有一个好主意,可以吃梨有利牙齿又不伤脾,吃枣健脾又不至于伤牙齿。”
那位年纪大的人连忙问他说:“你有什么好主意,说给我们大家听听!”
那傻乎乎的青年人说:“吃梨的时候,我只是用牙去嚼,却不咽下去,它就伤不着脾了;吃枣的时候,我就不嚼,一口吞下去,这样不就不会伤着牙齿了吗”
一个人听了青年说的话,跟他开玩笑说:“你这不是将枣囫囵着吞下去了吗”
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笑得那个青年人抓耳挠腮,更是傻乎乎的了。
这个年轻人自作聪明,如果按他说的办法囫囵吞枣的话,那枣子整个地连核也吞下去了,难以消化,哪还谈得上什么健脾呢我们学习知识也是这样,如果对所接受的知识不加以分析、消化、理解,只是一味生吞活剥,那是得不到什么收益的。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5
有一天,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了。
狐狸生性狡猾,它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后,前景一定不妙,于是就编出一个谎言,对老虎说:“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来当百兽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
老虎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便问:“你当百兽,有何证据”狐狸赶紧说:“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随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让你亲眼看看百兽对我望而生畏的样子。”
老虎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就让狐狸在前面带路,自己尾随其后,一道向山林的深处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种兽类远远地看见老虎来了,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夺路逃命。
转了一圈之后,狐狸洋洋得意地对老虎说道:“现在你该看到了吧森林中的百兽,有谁敢不怕我”
老虎并不知道百兽害怕的正是它自己,反而因此相信了狐狸的谎言。狐狸不仅躲过了被吃的厄运,而且还在百兽面前大抖了一回威风。对于那些像狐狸一样仗势欺人的人,我们应当学会识破他们的伎俩。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6
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慈山的南面有一棵大树,树干有两围粗,树枝壮实,树叶宽大。有两只喜鹊飞到这棵大树上忙着筑巢,它们就要做母亲了。过了不久,两只喜鹊各自生下了小喜鹊,两个家庭热热闹闹,日子过得又温馨又红火。喜鹊妈妈每天飞出去找食,回来后,一口一口喂给孩子们吃。虽然喜鹊妈妈十分辛苦,可心里觉得很幸福。
过了不久,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一位喜鹊妈妈在出外觅食时被老鹰叼走了,它再也回不来了。它那两个可怜的孩子已经一天一夜没吃东西,也没见到它们的妈妈回来,失去妈妈的小鹊十分悲哀地哭呀哭呀,那声音十分凄凉。
小鹊的哭声传到邻居喜鹊家里,这家的妈妈马上对自己的孩子们说:“你们听,我们邻居家的小鹊哭得多伤心啊!我过去看看,你们乖乖地在家呆着别动,等我回来!”说完,喜鹊妈妈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们,很快飞到了喜鹊孤儿的家中。
看到邻居家的喜鹊妈妈,两只小鹊哭得更伤心了,它们向喜鹊妈妈哭诉自己失去了妈妈。邻居家的喜鹊妈妈怜悯地抚摸着小鹊说:“孩子们,别哭了!今后我就是你们的妈妈,你们就是我的孩子!走,到我们家去吧!”于是喜鹊妈妈把这两只小鹊一个个叼起来,放进自己的巢里,还嘱咐自己的孩子,要好好和这两只小鹊一起生活、玩耍。现在,它们的家虽然有些挤,但大家相亲相爱,过得也很快乐。失去了妈妈的两只小鹊受到这家喜鹊妈妈的照顾,它们也把这里当做了自己的家。喜鹊妈妈的生活负担增加了一倍,它每天更辛苦了,可它毫无怨言。
喜鹊只是一种鸟类,却能如此懂得怜悯、爱护弱者,这样讲仁讲义。而我们有些人却毫无人性,不仁不义,因此,他们是连禽兽都不如的。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相关 文章 :
★ 成语故事小学生一年级
★ 一年级成语故事大全精选
★ 小学生一年级成语故事大全精选
★ 一年级必学成语故事5则
★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手抄报里的故事
★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
★ 小学一年级短成语故事
★ 小学生一年级看的成语故事
★ 一年级成语故事大全
★ 一年级成语故事大全精选
赴汤蹈火
东汉末年,刘表拥兵十万,称雄荆州。他外表儒雅,但内心多疑。当时曹操和袁绍都想拉拢刘表,但刘表却不知道该归顺谁。有一天,刘表的属下韩嵩说:“曹操他一旦击败了袁绍,就会移兵进攻我们,那时将军您就难以抵抗了。所以归附曹操乃是万全之策。”刘表说:“如今天下大乱,未知所定,我也难以适从。目前曹操住在许昌,你替我前去探一下他们的虚实如何”韩嵩说:“我是您的臣下,自当为您效劳,就是赴汤蹈火,我也勇往直前,在所不辞。如果将军已作出归顺曹公的决策,那么派我进京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您主意未定,就派我进京,天子封我一官,我就是天子之臣,按道义就不能再为将军效劳了。那时,将军就不要为难我了。”刘表含糊其辞地要他去一趟再说。
韩嵩到了京城后,受曹操控制的汉献帝封他为零陵太守。刘表得知后,认为这是韩嵩对自己的叛逆,准备等韩嵩回来后就杀了他。韩嵩一进门,刘表大骂:“韩嵩逆贼,竟敢叛我!”韩嵩说:“我早已有言在先。今日是将军辜负我,不是我辜负将军!”刘表哑口无言。刘表的妻子见此情景,便悄悄地劝谏道:“韩嵩是本地颇有影响的人物,况且他理直气壮,诛杀他恐难以服众。”刘表自知理亏,只得下令赦免了韩嵩死罪。
后来,人们就用“赴汤蹈火”来形容即使面对滚烫的热水和熊熊大火,也勇往直前,比喻不避艰险。汤,热水。
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这个成语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着,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着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有关端午节的起源与真实含义,论者见仁见智,但无论是屈原说、伍子胥说,还是越王句践说、曹娥说,均有以讹传讹或牵强附会之嫌。 据笔者掌握的资料,端午习俗的形成其实远早于句践、伍子胥、屈原等所处的年代,其原始文化含义应该是古人禳灾祛邪驱疫的仪式,是一种法术层面上的“公共卫生”活动;龙舟的原始角色则是“遣灾送瘟舟”,后又演化为“迎魂舟”或曰“归魂舟”。 一、端午是一个遣灾送瘟之日,是一种法术层面上的“公共卫生”活动。 端午之俗无疑与古时的巫傩风俗相关联。 在古代南方稻作民族地区,崇巫尚傩的古人们认为,每年农历五月是一年中阴毒邪怪之气最活跃的月份,各种毒虫猛兽开始肆虐,谓之“恶月”;五月五日则是恶月中的恶日,是一年中毒邪之气最盛的一天。 《吕氏春秋》说:“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生死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欲静无躁,止声色,无或进,薄滋味,无致和,退嗜欲,定心气……” 《齐民要术》曰:“五月芒种节后,阳气始亏,阴匿将萌,暖气始盛,虫蠹并兴……是月也,阴阳争,血气散,夏至先后各十五日薄滋味”。 《后汉书·礼仪志》云:“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茂……,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即桃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荆楚岁时记》则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 《野客丛谈随笔》亦云:“齐书,高洋谋篡魏,其臣宋景业言宜以仲夏受禅。或曰五月不可入官,犯之不终于其位”。 从上述古籍所载,我们不难看出在古人的观念中,农历五月是“阴阳争,生死分”的恶月,需要斋戒、禁房事、禁吊丧问病、忌盖屋、避入官,等等,以禳灾避难。 而尤以“重五”——五月初五,恶兽毒虫、妖魔鬼怪最为得势,这一天阴邪之气至极。甚至于认为端午日出生的孩子也可能是会克死父母的毒命人,故或弃而不养,或另改出生日。其中最典型的便有“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宋徽宗赵佶等。 《史记·孟尝君列传》有载:“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 说的是时任齐国宰相田婴起初有四十多个儿子,他的小妾曾生一男婴名文,这田文正巧是五月初日出生的。田婴告诉小妾说:“不准养活他。”意思自然是要将田文遗弃。但田文的生母实在难下狠心,便在另处偷偷把他养活了。 待田文成人后,其母便通过田文的兄弟把田文引见给田婴。田婴见后火冒三丈地对自己的小妾吼道:“我让你把这个孩子扔掉,你竟敢把他养活着,这是为何?” 机敏的田文叩头大拜后反问道:“您不让养育五月生的孩子,却是何故?”田婴答曰:“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大后身长跟门户一样高,会害自己的父母。”田文反问:“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呢?还是由门户授予呢?”田婴哑口无言。 后来,经田文的进一步劝说,田婴改变了对田文的态度,开始器重他,让他主持家政,并最终继承田婴的爵位,这便是历史上食客三千的孟尝君。 无独有偶,据《癸辛杂识》记载:著名的“书画皇帝”宋徽宗也生于五月初五,按古时风俗这天所生之人极不吉祥,故徽宗将自己的生日变成有趣的“公日”,即改成十月初十,并把这天定为“天宁节”。 这种俗忌,在民间某些地方近代仍有沿袭。 《宋书·王镇恶传》则有载,东晋名将王镇恶因出生于农历五月初五,家人以为不祥,想将其在族谱中除名,但其祖父王猛却说:“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便给他取名镇恶,寓意“镇”五月初五之“恶”。 由此可见,古人十分忌讳养端午日出生的孩子,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其原因便是前述的恶月恶日理念。 于是,人们便用龙舟遣灾送瘟,挂艾草驱毒虫,佩符避邪,浴草汤,喝苦水,夫妻禁房事 如此等等,实施一系列法术层面或曰心理图景上的“公共卫生”活动,祈求消灾避祸。 二、龙舟的原始角色是“遣灾送瘟舟”,后演化成“迎魂舟”或曰“归魂舟”。 古代南方稻作民族大都地处水乡,大约在七八千年前就形成水上祭祀的风俗。赛龙舟实际上是水上祭祀的遗俗,而龙舟最原始的角色则是去邪祟、攘灾异的“遣灾送瘟舟”。据《古今图书集成》所引“武陵竞渡略”记载:今俗说禳灾,于划船将毕,具牲酒黄纸钱,直趋下流,焚酹诅咒疵疠夭札,尽随流去,谓之“送标”;然而不旗不鼓,密划船归,拖至高岸,搭阁苫盖,以待明年,即今年事讫矣。尔时民间设醮预压火灾,或有疾病,皆为纸船,如其所属龙船之色,于水烧之可见赛龙舟本是一种“禳灾”的仪式,目的是“送标”——送走邪祟、灾异、疵疠夭札等祸害人类的“不祥物”。古人的思想很奇特,他们认为邪祟、灾异等“不祥物”,是可以通过船运走的。他们又担心这些“不祥物”不愿走,便贿之以“牲酒纸钱”;又恐怕软的手段不生效,故请出巫作法“诅咒”之,使“不祥物”非走不可。而且不得不预防它们被送走后仍坐原船重来人间,所以船到下游之后,“送标”的人须“不旗不鼓”的偷着回来。这船既然是载不祥之物的,自然不可再作它用,于是便“拖至高岸,搭阁苫盖”。另据《湖广志书》所载:岳州府“端午罢市竞渡,以为禳灾疾病”;黄岗县“端午溯风巴河镇迎会,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广东志书》亦载:南进府“舁夭符神,压送河,云遣瘟。金鼓殷器,齐唱船歌。”由此可知,赛龙舟的原始含义是“禳灾送瘟”,而并非竞技娱乐。而龙舟一词,最早大概见诸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九歌·湘君》“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中的“飞龙”也是指龙舟。在以凤鸟为图腾崇拜的古代南中国,龙只能充当神使鸾凤的随从、座驾或奴仆。屈原的辞赋中,凤与龙各出现过24次,但凤充当的是神使,龙只是凤的坐骑。如“驾八龙蜿蜒兮,载云旗之委蛇”,“驾者”是鸾凤,龙则是“马拉车”的角色。之后,富具想象力的南方人,又让龙(龙舟)充当起“迎魂”的角色。古时南方水乡多以舟楫代步,人们相信人死后,其灵魂将会回到云水之间的“雁鹅村”,故需有迎魂之舟渡之。于是便形成一种迎魂舟与迎魂鸟的葬俗,即鸾鸟祖母将在人死时派鸾鸟使节——迎魂鸟迎接人的灵魂去“雁鹅村”,而那迎魂舟的角色就只好委屈龙去充当了。龙舟的原始角色便演化成相当于今天殡仪馆的灵车,专司运送亡灵升天的神圣使命。西汉贾谊曾在长沙作《服鸟赋》,写的便是这一风俗。出土于长沙楚墓的两幅《人物御龙图》帛画,实际上应该是“亡灵升天图”,一幅中可见鼓翼舞爪的鸾凤神气地指挥着龙驾牵引亡灵之舟前行;另一幅中则是亡灵坐着龙舟向天国进发,而鸾凤则站在龙尾上充当舵手,驾驭那龙舟前进。马王堆西汉古墓中的飞衣帛画,所描绘的是亡灵正在骑着双龙上升天界,而那鸟灵则悠闲地监护双龙升天。这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一种“坐死”风俗,即老人临终之前,由家人移至中堂,坐在一匹象征龙(迎魂舟)的白布上,白布从屋顶伸出,寓意上天之路。后人用赛龙舟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其实是用迎魂舟(龙舟)祭送其灵魂归葬,是迎魂舟古俗的一个沿袭。
古代的九拜礼是什么?跪拜时都有哪些要求?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的九拜礼是什么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古时候人们最基本的礼仪,有一项叫九拜,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说起跪拜礼,下跪大家肯定都见过,也知道要怎么跪,不过九拜顾名思义,是有九种跪拜的方式。跪拜礼在古代被认为是最具崇高敬意的礼仪,在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所使用的拜礼也不同,因此就有了九拜的说法。这九拜礼到底是哪九种呢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
一、稽首、顿首礼
《周礼·春官·大祝》记载“九拜”的名称分别是:“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稽首是怎样行礼的呢汉代儒者郑玄解释说:“拜头至地。”意思是说,稽首就是跪拜时,头触地,停留片刻。不过,考古发现的周代青铜器铭文中,常常见到“拜手稽首”的记载,表明稽首礼应是跪而拱手,头俯至手,与心平,谓之“拜手”。然后拱手下触地,头亦下垂触地,两手不分开,这就是“稽首”礼。很多文献之所以不说“拜手”,大概是省略的缘故。
在周代“九拜”礼中,稽首礼最重,一般用于帝王举行祭祀天、地的郊祀礼、臣(包括各国卿、大夫、士等,及卿、大夫的家臣)拜国君、子拜父等重要礼仪场合。例如,春秋时,晋国大夫士季向晋灵公进谏时,即行稽首仪。
如果是诸侯国国君之间相见,通常不行稽首礼,而是行躬腰拜手礼。鲁哀公与齐侯会盟时,齐侯向鲁哀公行稽首礼,鲁哀公却只是简单地行回拜礼,而没有向齐侯同样行稽首礼。参盟的齐国人很愤怒,鲁国大臣孟武伯却只用“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一句话,就让齐国君臣哑口无言。
当然,若有特殊缘由,国君之间亦可行稽首礼。春秋时,鲁襄公到晋国,向晋君行稽首礼。晋国君臣被搞得一脸懵。晋国大臣知武子觉得不妥,提醒鲁襄公说:“周天子尚在,您向我国国君行稽首礼,不符合礼仪吧”鲁国大臣孟献子向晋国君臣解释说:“我国与宿仇齐国,密迩相近。一旦二国交战,鲁国只能寄希望于晋国的援助。因此,我国国君应该向晋君行稽首礼。”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卿、大夫的家臣,应该向自己的主人(即卿、大夫)行稽首礼,但在周代,家臣们不能向卿、大夫行稽首礼。这并不意味着,家臣们的地位尊贵,而是因为,卿、大夫及其家臣们,都必须向国君行稽首礼。如果家臣也向自己的主人卿、大夫行稽首礼,则有混淆国君、卿、大夫尊卑之嫌。因此,家臣们要向主人行礼,只需简单跪拜即可。
顿首或许是看过一些古籍的读者朋友们比较熟悉的一个术语。比如说,在古人的书信落款中,常常说“顿首再拜”等。那么如何行顿首礼呢郑玄解释说:“拜头叩地。”意思是说,跪拜时,先下跪,拜手,而后拱手下触地,头亦随之下俯,以额叩地,叩而即起。如果额部触地后,不立即抬起,就是“稽颡[sǎng]”(颡,额头)礼,是主要用于丧葬场合的跪拜礼。
顿首礼一般用于平辈,或地位、身分相同、相近者间。诸侯国的大臣若拜见他国君主,应行顿首礼。春秋时,吴国攻破楚国首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王逃亡。楚国大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得知其来意的秦哀公不愿自寻麻烦,拒绝接见他。申包胥就倚着秦国王宫墙壁,“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被其诚意感动,于是接见他。申包胥见到秦哀公后,“九顿首而坐”,向秦哀公陈说利害,秦哀公最终同意出兵救楚。
特殊场合下,女子若有重大急事求助于人,偶而会违背常规礼仪,向被求助者行顿首礼。春秋时,晋襄公去世后,太子夷皋(即后来的晋灵公)年幼。晋国执政诸卿围绕嗣君人选,发生激烈争议。赵盾想拥立晋襄公的弟弟、德高贤能的公子雍为君;贾季则想立公子雍的弟弟公子乐。赵盾一面派人去秦国迎接公子雍,一面派人刺杀了公子乐。秦康公派兵护送公子雍回国即位。此时,太子的母亲穆嬴抱着太子,日夜在朝堂上号泣。然后,太子母又抱着太子到赵盾家哭闹。她向赵盾行顿首礼,指责赵盾违背晋襄公临终嘱托。赵盾等无奈,只好背弃初衷,改立太子即位。
二、空首、振拜、吉拜、凶拜
空首礼,郑玄解释说:“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综合其它文献有关记载,郑玄的注释应细化为:行空首礼时,跪拜时,头不叩地,仅向对方拱手,同时头俯至手。这种跪拜礼,是君答臣、上答下的礼仪。也就是说,是尊长者对卑幼者先行的稽首礼或顿首礼而作出的回拜礼。因此,《琅琊榜》中,梅长苏和靖王对拜时,在礼仪上出现了失误:梅长苏先向靖王行空首礼,靖王回礼。从姿势看,靖王行的是稽首礼。依前述,梅长苏应向靖王行稽首礼,以示臣拜主君;靖王应以空首礼回拜,作为答礼。
振拜礼,唐代儒者孔颖达解释说:“战栗变动之拜,谓有敬惧,故为振动。”它大概是“揖”、“厌”两种拜礼的统称。郑玄注《仪礼·乡饮酒礼》说:“推手曰揖,引手曰厌。”“揖”是指双手相抵,臂成拱形,略微前后推动;“厌”则是上下略微振动。
“吉拜”和“凶拜”都是施用丧葬场合的礼仪。依据郑玄的注释,二者的区别,一在于行礼的姿势不同:“吉拜,拜而后稽颡”,“凶拜”则恰恰相反:“凶拜,稽颡而后拜。”二在于行礼者与死者血缘关系亲疏不同:行“吉拜”礼者,为齐衰不杖(男子为伯父、伯母、叔叔、婶子,为兄弟,已经出嫁的女子为娘家父母,孙子、孙女为祖父母。不持丧杖,丧期一年)以下者(包括齐衰三月、大功、小功、缌麻等丧服类型);行“凶拜”礼者,为穿戴斩衰,服丧三年者所行礼。
三、奇拜·褒拜·肃拜
据唐代儒者贾公彦解释,奇拜是从空首拜衍生出的拜礼。但究竟如何行礼,自东汉初儒者杜子春开始,历来儒者诠释纷纭,并无定论。有人说是先屈一膝,与汉代的“雅拜”相同;有人认为,就是一拜而已;有人认为,奇应读曰倚,倚拜,就是手持符节、戟等行拜礼时,身体倚靠符节、戟等而拜;还有人认为,行空首拜礼时,以两手相击,一拜。究竟如何行礼,恐难有定论。
褒拜,郑玄驳斥了郑众“褒拜,今时持节拜”的说法。他认为:褒当读为报。报拜,再拜之义。行礼时,先双手相抵于胸前,躬身俯首;然后行拜手稽首礼。臣对君常行此礼。春秋战国时,人们将再拜稽首简化为拜而再拜,无论是臣拜君,还是君答拜臣,乃至庶民相见,皆可采用此拜礼。
肃拜是“九拜”礼中最轻的一种拜礼,且主要为军人、妇人所用。郑玄解释说:“肃拜但俯下手。”又说:“肃拜,拜低头也。”皆太简略,不知如何行礼。孙诒让的解释较为详细。他说,肃拜是“盖跪而微俯其首,下其手,则首虽俯,不至手,手虽下,不至地也。”意思是说,拜时两膝跪地,低头微躬,双手向下作揖。不过,军人行肃拜礼时,因为顶盔贯甲,不便下跪,这就是《礼记·少仪》所说的“介胄不拜”。军人行肃拜礼时,微蹲,上身稍微向下低俯,拢手下揖数次。
无论平常还是有婚、冠等吉事时,妇人均用肃拜礼。拜式如孙诒让所说,只是手不必触地。唯有参与丧葬礼事时,行肃拜礼时,手需至地。如果在丧葬礼中,女子充当丧主(主持丧礼的人。一般在丈夫去世,或丈夫去世后,儿女去世,家中且无其他长辈男子主持丧礼时,则由女子充当丧主)时,就不能用肃拜礼,而要用稽颡礼。
另外,男、女行拜礼时,依性别、事宜,两手叠放位置有别。《礼记·内则》:“凡男拜尚左手,女拜尚右手。”这是指一般状况下,男子行拜礼时,左手要放在右手上面(前面),女子右手则放在左手上面(前面)。若行凶拜礼时,就要反过来:男子右手在上,女子左手在上。《礼记·檀弓上》就记载了一个相关故事:孔子与弟子们站立行拜礼时,孔子将右手放在左手前。弟子们也纷纷仿效老师的行礼姿势。孔子赶紧纠正说:你们也太好学了吧!不问缘由就仿效我,却不懂得我为何这样行礼。我是因为姐姐去世,还在丧期内,所以行凶拜礼,右手要放在左手前;你们仿效我,是不合乎礼仪的。于是,众弟子们赶紧“纠错”,循常礼,将左手放在右手上面(前面)。
《周礼》记载的“九拜”礼,因存在相见者身份、地位的等级差异、行礼者性别的差异、行礼场合或事宜的差异等因素,拜礼的类型、姿势,也有严格且明确的规定。这就需要行礼者审时度势,选择适宜的拜礼。由于“九拜”礼礼仪繁缛,后世也多对其进行简化、革新。时至今日,人们相见或交往时,更多施用的,是由西方传入的握手、拥抱、鞠躬等社交礼仪。
“九拜”礼虽因礼仪繁缛,且多有损人格尊严之处,在当今文明社会,固然不值得提倡、施用和传承;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值得现代人对其有一基本的了解。唯有如此,或许才能避免在一些以古代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影视剧中,制造出与其时礼俗不符的“硬伤”来,以免贻笑大方,误导后人。
1 墨子与公输班的辩论的那段仿写
公 输 原文: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悦。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穅糟,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
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译文: 公输盘为楚国造了云梯那种器械,造成后,将用它攻打宋国。
墨子听说了,就从齐国起身,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楚国国都郢,会见公输盘。公输盘说:“您将对我有什么吩咐呢?”墨子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愿借助你杀了他。”
公输盘不高兴。墨子说:“我愿意献给你十镒黄金。”
公输盘说:“我奉行义,决不杀人。”墨子站起来,再一次对公输盘行了拜礼,说:“请向你说说这义。
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云梯,将用它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
现在牺牲不足的人口,掠夺有余的土地,不能认为是智慧。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
知道这些,不去争辩,不能称作忠。争辩却没有结果,不能算是强。
你奉行义,不去杀那一个人,却去杀害众多的百姓,不可说是明智之辈。”公输盘服了他的话。
墨子又问他:“那么,为什么不取消进攻宋国这件事呢?”公输盘说:“不能。我已经对楚王说了。”
墨子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公输盘说:“行。” 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他的华丽的丝织品,邻居有一件粗布的短衣,却打算去偷;舍弃他的美食佳肴,邻居只有糟糠,却打算去偷。
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楚王回答说:“这人一定患了偷窃病。”墨子说:“楚国的地方,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地方,方圆五百里,这就像彩车与破车相比。
楚国有云楚大泽,犀、兕、麋鹿充满其中,长江、汉水中的鱼、鳖、鼋、鼍富甲天下;宋国却连野鸡、兔子、狐狸都没有,这就像美食佳肴与糟糠相比。楚国有巨松、梓树、楠、樟等名贵木材;宋国连棵大树都没有,这就像华丽的丝织品与粗布短衣相比,从这三个方面的事情看,我认为楚国进攻宋国,与有偷窃病的人同一种类型。
我认为大王您如果这样做,一定会伤害了道义,却不能据有宋国。”楚王说:“好啊!即使这么说,公输盘已经给我造了云梯,一定要攻取宋国。”
于是又叫来公输盘见面。墨子解下腰带,围作一座城的样子,用小木片作为守备的器械。
公输盘九次陈设攻城用的机巧多变的器械,墨子九次抵拒了他的进攻。公输盘攻战用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御战术还有余。
公输盘受挫了,却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了,但我不说。”楚王问原因,墨子回答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杀了我。
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防守了,就可以进攻。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二百人,已经手持我守御用的器械,在宋国的都城上等待楚国侵略军呢。
即使杀了我,守御的人却是杀不尽的。”楚王说:“好啊!我不攻打宋国了。”
墨子从楚国归来,经过宋国,天下着雨,他到闾门去避雨,守闾门的人却不接纳他。所以说:“运用神机的人,众人不知道他的功劳;而于明处争辩不休的人,众人却知道他。”
参考资料:
与鲁班本人及发明物品相关的成语典故众多如:
“鲁班门前弄大斧,孔夫子门前卖经”。
“鲁班无木难作屋”。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墨子》尽心。
“轮匠执其规矩,以废天下之方圆。”《墨子》天志。
“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成方圆。”《管子》法法。
“绳墨之起,为不直也。”《荀子》性恶。
“绳趋尺步”、“绳之以法”、“独巨匠心”、“规圆矩方”等。它们每每给人以警示,给人以启迪,意义深远的影响着后人。
墨子成语典故
以卵击石
驷之过隙
墨子泣丝
黔突暖席
以人为镜
快马加鞭
苍黄翻覆
不可胜数
3 鲁班和墨子之间是什么关系鲁班和墨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墨子本身是战国初期的宋国人,他和鲁班的相识是在墨子出使楚国时。墨子是出了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他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鲁班并不是楚国人,他后来为楚王做事,为楚国征战做战车设计机械。
墨子可以称的上是一位圣贤,他为了底层的劳苦群众而发声,他的思想有“兼爱”、“非攻”等。在历史上有很多的人物,但墨子的思想影响了一批人,让他们心怀善念,可以说墨子的思想开创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鲁班为楚国做事,而且做的是建造云梯这一类的机械,十分明显楚国让鲁班来建造这种东西就是用来攻城的。墨子也是一名对科学很感兴趣的人,因为对光学原理和杠杆原理都有研究,这可以称的上是科学家了。
墨子听说了鲁班帮楚国建造云梯攻打宋国这件事,就立即启程前往楚国,过了十天之后终于见到了鲁班。墨子问鲁班可不可以帮他去杀一个人,鲁班当即就拒绝了,说自己不是个不重道义的人。墨子就说:“你既然不愿意杀人,那为何帮助楚国建造云梯,楚国人口不多,还要用不多的人口去攻打宋国,这实在不是一件好事。”鲁班想了想觉得他说的有理,就将墨子引荐给楚王,后来楚王还是要攻打宋国,但鲁班的攻城方法被墨子都抵御住了,最后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
4 和墨子、鲁班有关的成语有哪些啊〔求解释~〕墨子:
快马加鞭:给快跑的马再抽几鞭,使它跑得更快。用来形容:快上加快,疾弛飞奔,或用以比喻不断努力,继续前进。
典故:墨子学生耕柱子,聪颖过人,但不知发奋努力,墨子总是责备他。耕柱子说:"先生,我真的没有比别人强的地方吗?"墨子说:"我要上太行山,乘坐快马和牛,你打算鞭策哪一个呢?"耕柱子很自信地说:"我要鞭策快马。"墨子追问:"你为什么要鞭策快马呢?"耕柱子说:"快马值得鞭策。因为它感觉灵敏,鞭打它可以使它跑得更快!"墨子的用意是启发耕柱子,让他努力求学,奋发上进,现已水到渠成,就对耕柱子说:"我认为你也是值得鞭策的!你应该像快马一样力求上进啊!"自此,耕柱子发奋读书,力求上进,再也不用老师整日督促了。
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后指固执不变地遵循为墨守;成规:现成地规矩、制度。固执守旧;死报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墨突不前:原指墨翟东奔西走,每至一地,烟囱尚未熏黑,又到别处去了。后用其事为典。形容事情繁忙,犹言席不睱暖。
墨子泣丝:比喻人变好变坏,环境的影响关系很大。
出自:《淮南子·说林训》:“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
鲁班:
班门弄斧: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有眼不识泰山: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手艺巧夺天工,非常高明。传说他曾用木头做成飞鸟,在天上飞三天三夜都不下来。可就是这样一位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鲁班招了很多徒弟,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他定期会考察淘汰一些人,其中有个叫泰山的,看上去笨笨的,来了一段时间,手艺也没有什么长进,于是鲁班将他扫地出门。几年以后,鲁班在街上闲逛,忽然发现许多做工精良的家具,做得惟妙惟肖,很受人们欢迎。鲁班想这人是谁啊,这么厉害,有人在一旁告诉他:“就是你的徒弟泰山啊。”鲁班不由感慨地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相关传说
成语“有眼不识泰山”,与它相近的成语有有眼无珠,但两者的用法有差别。打个比方来说,形容人不聪明,可以这么说:你真是笨啊,意思是你脑筋不是很灵活;可是如果说:你笨得象头猪,那么笨的程度就很厉害了,还有非常生气的感情含在里面。
5 鲁班跟墨翟到底是什么关系啊公输(鲁班)和墨子是死对头。
鲁班 鲁班,姓公输,名般。因是鲁国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后,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
《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创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鲁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名师巨匠,把他尊为我国土木工匠的始祖。 另据《世本》上记载,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
传说鲁班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面磨成粉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磨,在此之前,人们加工粮食是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杵来舂捣,而磨的发明把杵臼的上下运动改变做旋转运动,使杵臼的间歇工作变成连续工作,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一大进步。
鲁班发明磨的真实情况已经无从查考,但是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龙山文化时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经有了杵臼,因此到鲁班的时代发明磨,是有可能的。 在兵器方面,据《墨子·公输篇》记述,鲁班曾经为楚国制造攻城用的“云梯”和水战用的“钩强”(又名“钩拒”),在战争中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 。
在建筑和雕刻方面,鲁班的贡献也很多。《述异记》上说,鲁班刻制过立体的石质九州地图。
鲁班不愧是我国古代一位最优秀的土木建筑工匠。二千四百多年来,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为“祖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纪念。
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鲁国人。
鲁定公三 年(公元前507年)(一说公元前489年)生;卒年不详。机械学、土木工程。
墨子-公输 楚国要攻打宋。宋国实在可怜,东方的齐、北方的晋、西方的秦和南方的楚,任何一个想要扩张势力、显示武力都会拿他先开刀。
因为它处在中原地区,是他国征战的必经之路,这也造成了宋国朝秦暮楚的政治方向。 这一次的战争,楚国将采用一种新型武器——公输盘为楚国造的云梯那种器械。
墨子听说了,就从齐国起身,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楚国国都郢。据说这次长途旅行,使墨子脚上长满了老茧。
墨子见了公输盘,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愿借助你的力量杀了他。” 公输盘不高兴。
墨子又说:“我愿意献给你千两黄金。” 公输盘说:“我奉行义,决不杀人。”
墨子站起来,对公输盘行了礼,说:“我来向你说说这义。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云梯,将用它攻打宋国。
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现在牺牲不足的人口,掠夺有余的土地,不能认为是智慧。
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知道这些,不去争辩,不能称作忠。
争辩却没有结果,不能算是强。你奉行义,不去杀那一个人,却去杀害众多的百姓,不可说是明智之辈。”
公输盘哑口无言。原文上说“公输盘服”,其实只是他辩论失败而已。
墨子又问他:“那么,为什么不取消进攻宋国这件事呢?” 公输盘说:“不能。我已经对楚王说了。”
墨子说:“那就请你向楚王引见我吧。”公输盘说:“行。”
(公输盘一般被认为就是后世所说的鲁班,他有高超的木工技艺,算得上是一个发明家。在大宇公司的游戏作品《轩辕剑-枫之舞》中,设定公输盘发明了“机关人”(机器人),墨子改进了它。
但同时墨子和鬼谷子认为这种东西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三人约定永远放弃这项发明。这是题外话了。
公输作为一个技术工人,也很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技艺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才到楚国去为楚开发了“云梯”。也就是说,公输本质是为了利,义只不过是挂在嘴上骗人骗已的。
墨子的追问使他无法自圆其说,马上就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他的华丽的丝织品,邻居有一件粗布的短衣,却打算去偷;舍弃他的美食佳肴,邻居只有糟糠,却打算去偷。
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楚王显然不擅长辩论,显得心无城府,说:“这人一定患了偷窃病。” 墨子说:“楚国的地方,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地方,方圆五百里,这就像彩车与破车相比。
楚国有云楚大泽,犀、兕、麋鹿充满其中,长江、汉水中的鱼、鳖、鼋、鼍富甲天下;宋国却连野鸡、兔子、狐狸都没有,这就像美食佳肴与糟糠相比。楚国有巨松、梓树、楠、樟等名贵木材;宋国连棵大树都没有,这就像华丽的丝织品与粗布短衣相比,从这三个方面的事情看,我认为楚国进攻宋国,与有偷窃病的人同一种类型。
我认为大王您如果这样做,一定会伤害了道义,却不能据有宋国。” 楚王只好说:“你说得好!但即使这么说,公输盘已经给我造了云梯,一定要攻取宋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君主,大多对辩论不很敏感,同时对政治。
6 墨子与鲁班相比谁厉害墨子相对来说厉害一些 鲁班,又称公输盘,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发明家,被后世木匠尊为“祖师”。
今有成语“班门弄斧”, 比喻那些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不自量力就好比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可见鲁班,那是当时顶尖级的 人才。
可是偏有一人敢于“班”门弄斧,并且让鲁班输的是心服口服,哪是谁?那就是先秦墨家学派的创 始人--墨子。 墨子与鲁班之间的较量由来已久。
1、其实,是鲁班先向墨子发起挑战的。 有一次,墨子做研制“飞机”的实验,“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参见《韩非子· 储说左上篇》),墨子的弟子都非常赞叹,说老师您真行,用木头做个东西,能在天上飞。
但墨子却说:“这个鸟东东,花了我三年的时间,只飞了一天就落下来了。还不如我以前做的车輗,用一尺长的木头, 一个早上就能做好,可以载重三十石,而且很长时间都不散架。”
大概墨子就没有再去研制“飞机”了, 而是去潜心钻研改进地上的交通工具了。
鲁班知道了这个事,心想,机会终于来了。于是也削竹、木做成 鹊(做了多长时间?不知道),做成了让它飞上天,三天没有落下来。
公输盘自己认为很精巧,到处夸耀。 于是墨子对公输盘说:“你做的鹊,不如我们这些匠人现在做的车轴上的销子,一会儿削成一块三寸的木 头,可以载重五十石。
我们平常所做的事,有利于人,可称作精巧;不利于人,就叫作拙劣了。”(参见 《墨子-鲁问》)[1] --这是鲁班与墨子第一次较量。
2、有一次,鲁班从鲁国南游到了楚国,开始计划制造船战用的武器“钩”、“镶”设备,敌船后退就用钩钩住它,敌船进攻就用镶推拒它。鲁班精确 计算钩与镶的长度,制造了合适的兵器。
楚国人的兵器适用,越国人的兵器不适用。楚国人凭着这种优势, 又屡次打败了越国人。
公输盘于是夸赞他制造的钩、镶的灵巧,告诉墨子说:“我船战有自己制造的钩、镶,不知道您所谓的‘义’是不是也有钩、镶?”墨子回答说:“我义的钩、镶,胜过你船战的钩、镶。 我以‘义’为钩、镶,以爱钩,以恭敬推拒。
不用爱钩就不会亲,不用恭敬推拒就容易轻慢,轻慢不亲近 就会很快离散。所以,互相爱,互相恭敬,如此互相利。
现在你用钩来阻止别人,别人也会用钩来阻止你; 你用镶来推拒人,人也会用镶来推拒你。互相钩,互相推拒,如此互相残害。
所以,我义的钩、镶,胜过 (参见《墨子-鲁问》)这是鲁班与墨子第二次较量。鲁班那个气啊,墨子你这不是唱高调吗?就不能来点实际的吗?鲁班决心要与墨子大大地PK 一番,3、鲁班为楚国研制出了一项科技成果,尖端武器-- “云梯”,专门用来攻城的。
云梯造好以后, 马上实践应用,准备使用它攻打宋国。史上闻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就此上演: 墨子听说了,就从齐国起身,行走了十天十夜,来到楚国郢都,会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有何指教?”墨子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愿借助你杀了他。”公输盘不高兴。
墨子说:“我愿意献 给你十镒黄金。”公输盘说:“我奉行义,决不杀人。”
墨子站起来,再一次对公输盘行了拜礼,说:“请向你说说这义。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云梯,将用它攻打宋国。
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现在牺牲不足的人口,掠夺有余的土地, 不能认为是智慧。
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知道这些,不去争辩,不能称作忠。
争辩却没有结 果,不能算是强。你奉行义,不去杀那一个人,却去杀害众多的百姓,不可说是明智之辈。”
公输盘服了 他的话。 墨子又问他:“那么,为什么不取消进攻宋国这件事呢?”公输盘说:“不能。
我已经对楚王说了。” 墨子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公输盘说:“行。”
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他的华丽的丝织品,邻居有一件粗布的短衣,却打 算去偷;舍弃他的美食佳肴,邻居只有糟糠,却打算去偷。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楚王回答说:“这人一定患了偷窃病。”
墨子说:“楚国的地方,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地方,方圆五百里,这就象彩车与破 车相比。楚国有云梦大泽,犀、兕、麋鹿充满其中,长江、汉水中的鱼、鳖、鼋、鼍富甲天下;宋国却连 野鸡、兔子、狐狸、都没有,这就象美食佳肴与糟糠相比。
楚国有巨松、梓树、楠、樟等名贵木材;宋国 连棵大树都没有,这就象华丽的丝织品与粗布短衣相比。从这三方面的事情看,我认为楚国进攻宋国,与 有偷窃病的人同一种类型。
我认为大王您如果这样做,一定会伤害了道义,却不能据有宋国。” 楚王说:“你说的很好!但是,公输盘已经给我造好了云梯,一定要攻取宋国。”
于是又叫来公输盘见面。墨子解下腰带,围作一座城的样子,用小木片作为守备的器械。
公输盘九 次陈设攻城用的机巧多变的器械,墨子九次抵拒了他的进攻。公输盘攻战用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御战 术还有余。
公输盘受挫了,却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了,但我不说。”墨子说:“我也知道用什 么办法对付你了,我也不说。”
楚王问原因。墨子回答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杀了我。
杀了我,宋 国没有人能防守了,就可以进攻。但是,我的。
7 墨子与公输班的辩论的那段仿写公 输 原文: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悦。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穅糟,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
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译文: 公输盘为楚国造了云梯那种器械,造成后,将用它攻打宋国。
墨子听说了,就从齐国起身,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楚国国都郢,会见公输盘。公输盘说:“您将对我有什么吩咐呢?”墨子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愿借助你杀了他。”
公输盘不高兴。墨子说:“我愿意献给你十镒黄金。”
公输盘说:“我奉行义,决不杀人。”墨子站起来,再一次对公输盘行了拜礼,说:“请向你说说这义。
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云梯,将用它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
现在牺牲不足的人口,掠夺有余的土地,不能认为是智慧。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
知道这些,不去争辩,不能称作忠。争辩却没有结果,不能算是强。
你奉行义,不去杀那一个人,却去杀害众多的百姓,不可说是明智之辈。”公输盘服了他的话。
墨子又问他:“那么,为什么不取消进攻宋国这件事呢?”公输盘说:“不能。我已经对楚王说了。”
墨子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公输盘说:“行。” 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他的华丽的丝织品,邻居有一件粗布的短衣,却打算去偷;舍弃他的美食佳肴,邻居只有糟糠,却打算去偷。
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楚王回答说:“这人一定患了偷窃病。”墨子说:“楚国的地方,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地方,方圆五百里,这就像彩车与破车相比。
楚国有云楚大泽,犀、兕、麋鹿充满其中,长江、汉水中的鱼、鳖、鼋、鼍富甲天下;宋国却连野鸡、兔子、狐狸都没有,这就像美食佳肴与糟糠相比。楚国有巨松、梓树、楠、樟等名贵木材;宋国连棵大树都没有,这就像华丽的丝织品与粗布短衣相比,从这三个方面的事情看,我认为楚国进攻宋国,与有偷窃病的人同一种类型。
我认为大王您如果这样做,一定会伤害了道义,却不能据有宋国。”楚王说:“好啊!即使这么说,公输盘已经给我造了云梯,一定要攻取宋国。”
于是又叫来公输盘见面。墨子解下腰带,围作一座城的样子,用小木片作为守备的器械。
公输盘九次陈设攻城用的机巧多变的器械,墨子九次抵拒了他的进攻。公输盘攻战用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御战术还有余。
公输盘受挫了,却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了,但我不说。”楚王问原因,墨子回答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杀了我。
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防守了,就可以进攻。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二百人,已经手持我守御用的器械,在宋国的都城上等待楚国侵略军呢。
即使杀了我,守御的人却是杀不尽的。”楚王说:“好啊!我不攻打宋国了。”
墨子从楚国归来,经过宋国,天下着雨,他到闾门去避雨,守闾门的人却不接纳他。所以说:“运用神机的人,众人不知道他的功劳;而于明处争辩不休的人,众人却知道他。”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
本文2023-11-04 02:06: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8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