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文化艺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宋朝的文化艺术,第1张

宋朝的文化艺术包括科技、学术、文学三个方面,下面具体介绍:

1、科技

宋代,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推动下,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两宋的科技成就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也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国四大发明,在宋代得到改进并应用。

李约瑟博士把沈括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而他的《梦溪笔谈》则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在其他方面也有颇多成就,如医学方面,医学从此前的三科分为九科,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录》。

针炙有了很大发展。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所收药物比《唐本草》新增四百七十六种。

宋朝的历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宁宗庆元四年颁布的《统天历》。

该历法由杨忠辅创制。

它与现代所测数值只相差26秒,而与现行的公历所采用的数据相同,比西方《格里历》的颁行早383年。

但因推测日食等不验,《统天历》只使用到开禧三年。

同年又造《开禧历》代替统天历,行用于世45年。

2、学术

完成了儒学复兴,传统经学进入了“宋学”的新阶段,产生了新儒学即理学。

促进了儒、道、佛三家相互交汇的深入发展,完成了古文运动。

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人占了六家,词达到全盛,话本在中国文学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

史学体裁多样,兴起了方志学、金石学;著作丰富,史家辈出,达到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顶峰。

书院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如书法、雕塑、石刻、绘画等都达到了新的水平,佛教、道教亦有了新的发展。

3、文学

宋朝文学十足发达,秉诗、词、散文都有伟大成就。

让宋朝散文走向兴盛并承接古文运动的大师是欧阳修。

三苏之中,苏洵的文章以议论见长,文风雄奇劲简。

苏轼的文章洒脱自然。

陈师道、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和李膺号称“苏门六君子”。

南宋时期,苏轼的散文甚至成为科举考试的范文,时人言:“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而苏辙的文章疏于叙事而长于议论。

曾巩忠实的追随欧阳修的风格,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

文风自然纯朴,少有华丽辞藻。

王安石也以议论文为长,风格雄健自然。

但是到了南渡之后,宋朝的散文就开始衰落,其后的文人都无法同北宋六家相比”。

杨万里的诗歌清新活泼,以天然风景为主;范成大的诗歌关心民生,诗风清丽秀婉;陆游的诗以爱国著称,他的诗对偶工整,后人言“好对偶被放翁用尽”。

宋诗虽不及唐诗,但远在明清之上,正在编撰的《全宋诗》收录宋诗作品达十六万多首之巨。

与散文相同,欧阳修也开创宋朝的诗风,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诗话《六一诗话》就是其所著。

王安石诗风工练,比欧阳修更讲究修辞技巧与典故运用。

苏轼的诗变化多端,雄放洒脱。

其吸收前朝所有诗人的手法,奔放灵动,成为宋诗一代大宗。

黄庭坚虽出于苏门,但却开创江西诗派,他的诗歌模仿杜甫,讲究炼字煆句,显得耐人寻味。

之后又有“南宋四大家”,即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和尤褒,也堪与北宋三家相比。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也称长短句。

根据《全宋词》的记录,宋朝词人达到一千三百卅家,作品及残篇总计达到两万零四百多首。

词是宋朝文学的标志性体裁。

晏殊被称为宋朝词家初祖,其词和婉明丽。

欧阳修的词也富于花间派之风格。

柳永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作用,他的慢词令人耳目一新,确定长调的地位,充实词的形式,丰富词的表现手法。

其后,苏轼又对宋词进行彻底的革新,他创立豪放派,扩大词的选材范围,为后来的南宋爱国词奠定基础。

周邦彦是格律派的始祖,其后的女词人李清照也属此列。

在靖康之难后,忧患意识使得豪放派占据词的统治地位。

其中以辛弃疾为大成。

此外,宋代“说话”(评书)非常流行,说话的内容就是话本。

最著名的话本有《三国志平话》、《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宋宣和遗事》等;一些明清白话小说也是根据宋朝的话本改编。

扩展资料:

宋朝的历史变迁: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

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

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

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

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宋代因为是对外贸易高度发达的时候,而且有四大发明,为世界做出巨大贡献,所以世界记录宋朝相对较多;中国最典型的宋史(元脱脱)。。。陆游苏轼都写过古籍。。。所以不太清楚乃要问的是宋人著的古籍还是后世写宋朝的古籍?

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是成书于宋代的哪部古籍?

正确答案:洗冤集录

《洗冤集录》是中国古代法医学著作,5卷53目,约7万字。南宋宋慈著,刊于宋淳祐七年(1247),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它比国外最早由意大利人菲德利斯写的法医著作要早350多年。《洗冤集录》内容非常丰富,记述了人体解剖、检验尸体、勘察现场、鉴定死伤原因、自杀或谋杀的各种现象、各种毒物和急救、解毒方法等十分广泛的内容;它区别溺死、自缢与假自缢、自刑与杀伤、火死与假火死的方法,至今还在应用;它记载的洗尸法、人工呼吸法,迎日隔伞验伤以及银针验毒、明矾蛋白解砒霜中毒等都很合乎科学道理。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97年

  本书于1951年初版,以后三次增订。作者认为:王安石关于变法改制的全部构想,可以说都是合乎时势之发展趋向,应乎民众解除患苦的迫切需求的。本书的目的之一是要反驳自南宋以来所形成的对王安石的传统成见,恢复王安石的本来面目,使一个政治改革家的本来风度和丰采,再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是一本关于王安石的个人传记,更是反映北宋熙丰改革史事的实录。

  本书作者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山东临邑人,生前为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邓广铭《岳飞传》(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

  本书是 在1944年的《岳飞》和1955年的《岳飞传》基础上,再次修改而成的。本书勾画出了岳飞生活的时代轮廓,描绘了岳飞一生所建立的事功,他的形象和丰采,思想和情操,并对这一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做出公允的评价。该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位英雄人物的传记,是一部两宋之际的政治史、军事史,是一部两宋之际的宋金战争史。

  

  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社1998年

  本书是“中国古代社会史”丛书之一种,利用大量文献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深入考察了辽、宋、西夏、金时期社会生的方方面面,内容涵盖饮食、服饰、居室、交通、妇女、婚姻、生育、丧葬、社会交谊、宗教信仰、鬼神崇拜、巫卜、文体娱乐、医疗保健、称谓、排行、避讳、押字、刺字纹身、休假、语言文字、家族、节日等,是目前本领域最为重要的专著。

  本书作者朱瑞熙,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张邦炜,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复生、蔡崇榜,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曾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白 钢全书主编、朱瑞熙分卷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6卷“宋代”,人民出版社1996年

  本书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除介绍宋代各项制度外,着重在阐述其运行机制和特点;同时,首次论述宋代的中央决策体制,探讨中央决策机构和决策的依据,信息传递渠道,决策和政策贯彻执行的程序、方式,决策的特点与效应等。这是目前最为全面地阐述宋代国家制度史的著作。

  

  漆 侠《宋代经济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88年

  本书依据丰富的史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宋代农业生产、土地关系、手工业发展、国家专利制度、商业和城市经济、对外贸易、货币及经济思想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和论述,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本书作者漆侠(1923-2002),山东巨野人,生前为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河北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中华书局1983年

  本书试图按现代军制学的规范,重新研讨宋朝兵制,主要介绍了北宋禁兵和南宋屯驻大兵的演变、编制、指挥系统等问题,以及宋朝募兵制、装备、通信、后勤、军费、军法、军政等各个方面,勾廓了宋代兵制的全貌,是该领域研究的开创性著作。

  

  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这是一部试图全面描述宋代国家社会阶级结构的专著,从宋代乡村户与坊郭户、官户与民户等对称户名中,提出户口分类制度的概念,并通过户口分类,论述宋代的社会阶级。此书屏弃了作者认为不科学的“封建社会”的概念,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个命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梁太济《两宋阶级关系的若干问题》,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

  本书从几个具体的侧面,讨论两宋时期的阶级关系,如家业钱的估算内容及其演变、五等户定制及其细分化形式化倾向、五等下户的经济地位和所占比例、乡村客户的侨寓特点和主要构成、客户诸称辨析、土地买卖的盛行及其社会影响、分种和租种两种租佃基本形式、夫役征发的形式和承担者、身丁钱物的除放过程、两税法的演进,以及阶级对抗的若干新现象等,全书分析深入,往往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本书作者梁太济,浙江台州人,1934年生,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

  本书讨论在人口增加、土地兼并与商业发达前提之下,南宋农村社会经济的冲突与协调。全书从户口状况、土地分配、租佃制度、农家劳力与资本、以及农产市场与价格等经济活动的各个侧面,阐释南宋农村贫富不均状态下政府与富家协调经济的各种努力及其成效,立意新颖。

  本书作者梁庚尧,1948年生,现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张其凡《两宋历史文化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本书类似于宋代史的研究手册,全书从政治、经济、法律、思想等方面纵线条地描述了宋代历史发展的概况,并特设一节,介绍宋代的科学成就,然后又从各方面对宋代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做出了自己的估价。最后一章对20世纪中国宋史研究学术史的回顾,较为详细。

  本书作者张其凡,四川蓬溪人,1949年生,现为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研究员。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本书探讨宋代任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如文官选任主管部门、考课法、资与资序、荐举制度、磨勘制度、差遣除授制度等,是第一部系统论述宋代铨选制度的专著。作者选择了宋代官制研究中的一个难点,作了独创性的论述,钩沉索隐,梳理十分细致,尤其重视追溯制度演变的渊源,因此能推陈出新,发人深省。

  本书作者邓小南,女,1950年生,现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本书法文原著出版于1962年。二战以后,西方汉学界开始反思自19世纪以来所形成的关于“永恒不变的中国”的观点,逐步认识到中国数千年前近代时期在社会各方面深刻的发展变迁,宋代则是当时西方学者首先关注的一个历史时期。本书以1275年前后的临安城为例,描述了中华文明在当时所达到的成就,是西方汉学学术史上的代表性论著。

  本书作者贾克•谢和耐(Jacques Gernet),1921年生,法国汉学家,法兰西学院汉学教授。

  

  何忠礼、徐吉军《南宋史稿》,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

  本书是一部规模较大、论述较为完备的南宋史,目前完成的是其政治、军事和文化篇,为相对簿弱的南宋史研究补充了学术成果。本书在某些论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认为“绍兴和议”是战争双方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达到某种平衡的产物;南宋末年贾似道推行的“公田法”,主要是由于遭到江南地主阶级的攻击而失败,不应全盘否定,等等。

  本书作者何忠礼,1938年生,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吉军,1961年生,现为杭州出版社副总编。

  

  葛剑雄主编、吴松弟著《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本书是目前较为全面的关于辽宋金元时期人口史的专著。全书搜寻资料较为完备,通过考证自北宋初期至南宋后期的6个标准时点的全国和分区域户口数据系列,并大体恢复了当时全国和分区域户口数据。同时,本书也讨论了诸如宋代户口调查统计制度、人口发展过程,各区域人口的发展过程和相关因素,及其内部的人口分布状况等等重要问题。此外,对当时城镇人口、各朝人口变动的内在规律也作了一定的探讨。

  本书作者吴松弟,1954年生,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本书是近年来日本学者研究宋代史的代表性论著。全书灵活运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家之间学际对话的方式、历史研究传统的实证主义原则及区域经济、广义社会史学等研究手法 对宋代江南社会经济的诸层面进行了系统考察,令人信服地对江南地区的生态演变、农田水利、经济开发、移民定居、城市发展、社会流动、商业交通、户籍税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书作者斯波义信,1930年生,曾任东京人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长。

  

  曾瑞龙《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

  本书是一本强调学科整合的战争史著作,将战略文化的理论引进军事史的研究,用大战略、战略、战术等新概念重新评析宋辽战争中的各场战役,从而解释北宋经略幽燕演成军事灾难的原因,批判本领域“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先南后北”等传统命题,立论新颖合理。

  本书作者曾瑞龙(1960-2003),生前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汪圣铎《两宋财政史》(上、下册),中华书局1995年

  本书从整体上对宋朝财政进行了客观详尽的描述,从而揭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些重要特征,同时勾勒出中国中古时期财政演进史的一个横切面的轮廓。本书着重于制度的阐释,从宋朝各代财政史的发展沿革、财政收支和财政管理体制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比较全面。

  本书作者汪圣铎,1948年生,现为河北大学教授。

  

  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本书通过宋代地方财政史的个案研究,点到为止地归纳有关中国帝制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般性的论题。全书从宋代两税税额的基本固定化与实际征收持续增长这一现象入手,考察了宋代税赋征调上不能循名责实、名实相符的情况,以及中央政府不停增加从地方调拔的方法,将税赋增收的责任转嫁给地方政府的过程,认为宋代地方财政史的现实,体现了大一统帝国中央集权与地方无序的双重特性。

  本书作者包伟民,1956年生,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有时写文需要查询一些资料,但是中华历史悠远,文史资料浩瀚如海,确实难以一下子找到想要查询的内容。特整理此贴,将有关宋史的史料做一个大致的整理,方便大家有的放矢的查找资料。

此文中的大部分内容摘自《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同时结合个人看书的一些心得,资料出处可靠,请大家放心参阅。

宋代史料种类说明

一、起居注

二、时政记

三、日历

四、实录

五、国史

六、会要

基本史料

一、《宋会要辑稿》

二、《文献通考》

三、《玉海》

四、《续资治通鉴长编》

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六、《三朝北盟会编》

七、《宋史》

一般史料

一、各类史书

1、编年

2、纪传与传记

3、政书

二、文集

三、笔记

四、地方志

五、其他

此整理遵循以上纲目。

宋代史料种类说明

若要查询史料,就要对这些资料有所了解。有关宋代的史料,以官修为主。宋代私人修史虽然盛行,但是主要取材于官方史料。宋代政府主持编修的当代史,主要由以下六种:

(一)起居注。起居注的名称可追溯到汉代,宋代的起居注已经超出了汉代起居注仅仅是皇帝私生活记录的范围,也超出了汉以后起居注仅仅记录皇帝言动的范围,而成为当时最基本的史料之一。

(二)时政记。皇帝同宰相商讨军国大事,属于最高机密,修起居注的起居郎、起居舍人也是不能旁听。唐武后长寿二年,建请由宰相一人专门记录皇帝与宰相“所言军国政要”“每月封送史馆”,称为时政记。由于宋代实行高度中央集权,掌握行政的宰相、参知政事,同掌握军政的枢密使分班奏事,所以时政记也分中书时政记和枢密时政记两种。

(三)日历。日历是编年体。编修日历除依据起居注和时政记外,还包括内外官司受到的圣旨指挥,记载文武大臣去世时还附有他们的传记。日历包含丰富的内容,篇幅很大。宋高宗在位三十六年,就有日历一千卷之多。

(四)实录。实录是根据日历编成的,体裁也同日历相似。两者的差别是:1、日历及起居注、时政记带有原始资料、档案性质,属于所谓“记注”;实录则带有史籍性质,属于所谓“修撰”;2、日历及起居注、时政记属于机密档案,在一定时期内,除编修官以外,其他人不能阅看;实录在宋代允许臣僚阅读甚至抄录;3、日历比较详细,实录则较为简练,如宋高宗实录为五百卷,比日历少一半。宋代从太祖到宁宗都有实录。

(五)国史。国史为纪传体,有本纪、列传、志,除了没有表外,题材与现在通行的二十四史大致相同。宋代正式修成的国史有四部:1、《三朝国史》150卷,包括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仁宗天圣8年修成;2、《两朝国史》120卷,包括仁宗、英宗二朝,神宗元丰五年修成;3、《四朝国史》350卷,包括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肖总淳熙十三年修成;4、《中兴四朝国史》,卷数不明,包括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理宗宝祐五年修成。

(六)会要。会要同以上五类不大相同。在当时属于政书,而不是史书。它的编纂主要是为了当时处理政事的需要。但对后人来说,它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资料分门别类、一一加以排列,是宋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宋代曾十次编修会要,成书主要有以下七部:

1、《庆历国朝会要》150卷,包括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及仁宗朝庆历三年以前事,庆历四年(1044)修成;

2、《元丰增修五朝会要》300卷,包括太祖至英宗五朝及神宗朝熙宁十年以前的事,元丰四年(1081)修成;分帝系、后妃、礼(又分为五类)、乐、舆服、仪制、崇儒、运历、瑞异、职官、选举、道释、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二十一类;

3、《乾道续四朝会要》300卷,包括神、哲、徽、钦四朝,孝宗乾道六年(1170)修成;

4、《乾道中兴会要》200卷,包括高宗一朝,乾道九年(1173)修成;

5、《嘉泰孝宗会要》200卷,包括孝宗一朝,宁宗嘉泰元年(1201)修成;

6、《庆元光宗会要》100卷,包括光宗一朝,宁宗庆元六年(1200)修成;

7、《嘉泰宁宗会要》225卷,包括宁宗一朝,理宗淳祐二年(1242)最后完成。

此外,宁宗嘉定三年(1210),张从祖私人修成《嘉定国朝会要》588卷,内容包括太祖至孝宗十一朝,主要是根据官修会要删节而成,没有什么新的内容。

基本史料

一、《送会要辑稿》宋代历次修的会要,大部分在明初仍然保存。明初修《永乐大典》时,将会要各部分内容分别编入各韵中。会要原本大致毁于明朝中叶。清嘉庆十四年(1809)徐松奉命修《全唐文》,利用此间可以调用《永乐大典》及官府备有抄写人员的机会,以搜集《全唐文》资料为名,名书手将《大典》中所收各本《宋会要》的内容全部录出,得五六百卷,是为辑本。解放后,中华书局于1957年将《宋会要辑稿》所因为平装本八册,即现在的通行本。

《宋会要辑稿》是现存宋代史料中最原始、最丰富、最集中的一部,因而也是史料价值最高的一部。《宋会要辑稿》共分为十七类: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约八百万字。内容包括皇帝的诏令,政府的规定,臣僚的章奏,地方的报告等等,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宋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在《宋会要辑稿》的十七类中,较为重要的有以下六类:

1、食货:这是有关宋代经济的最集中的史料,在全书中约占了20%的比重(但亦有部分内容重复)。它的篇幅远远超过了《文献通考》有关部分,也远远超过了《宋史》的《食货志》;

2、职官:这部分所占分量比食货还大,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只管部分不但是研究宋代证券机构、政治制度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宋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料;

3、刑法:它不但记录了宋代的法制史,在“刑法禁约”一门中,还保存了不少关于宋代阶级斗争、秘密宗教的史料;

4、兵:它不但是有关宋代军事制度的重要史料,在“讨叛”“捕贼”两门中,还有不少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等方面的重要材料;

5、方域:包括有关地理、交通、治河等方面的史料;

6、蕃夷:包括有关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的重要材料。

除此六类以外,其他类门也有很多重要资料,比如“瑞异”类中就有不少关于地震、日蚀等自然学的史料。

一点建议此书非常全,史料详实而且很多是原始资料,所以没有经过太多的解析和整理,缺乏条目引导,不便于初学者或不熟悉的人直接使用。

二、《文献通考》(以下简称《通考》)348卷。作者马端林,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生于宋末,著书于元初。《通考》共分为二十四门,其中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十九门是继承《通典》的:天宝以前部分,补《通典》之未备,天宝以后至宁宗嘉定末年部分,是《通考》新增的。

《通考》的体例是这样的:每门有小序,合载于卷首。每门之下又分为若干子目(类),每一目的内容也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但《通考》不同于《宋会要》,它不限于排比材料,而是有叙述、有考证也有论断。

《通考》最初刻于元泰定元年(1324),有西湖书院刊本,现已不存。现在比较易见的是商务印书馆1936年的万有文库“十通”本。

三、《玉海》204卷,宋末王应麟撰。王应麟庆元(今浙江宁波)人,理宗淳祐元年(1241)中进士。但是他不满足于进士出身,而以“通儒”自任,发奋读书,终于在宝祐四年(1256)考中了极其难考的博学宏辞科(只取了他一人),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三年之后他弟弟应凤也中了此科。

《玉海》就是他为了准备报考博学宏辞科的人编的,显然也包括了自己的经验。《玉海》最后四卷名为《辞学指南》,就是指导准备报考此科的人如何编题、作文、诵书,要注意哪些语意等。

《玉海》公分二十一门: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每门又分若干类,共241类。每类又按年代先后分若干细目。每一细目则精心编选经史子集稗官小说有关记载,间亦加以自己的按语。在全书中,占比重较多的有艺文(29卷)、宫室(21卷)、官制(17卷)、兵制(16卷)、地理(12卷)、郊祀(11卷)、食货(11卷)等门。

扩展一下博学宏辞科一直延续到清朝,历来是进身翰林甚至宰相的重要途径。在南宋,考博学宏辞科的人要学会做各种体裁的文章,包括制、诰、诏、书、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每次考试,出六道题,包括其中的六种体裁(制和表一般每次都有),内容则一半为古代,一半为当代,所谓“质之古以觇记览之博,参之今以观翰墨之华”。因此,考博学宏辞科的人需要博古通今,既熟悉历史典故,有懂得本朝故事,而且事实必须准确。

一点建议《玉海》的条目分的很细,比如食货门会计类,有关宋代的就有景德、祥符、庆历、皇祐、治平、元祐、宜和、绍兴、乾道、绍熙、庆元、端平会计录等共21个细目,建议为了充分利用,最好自己先编制一套细目。

四、《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是记载北宋一百六十八年历史的编年体史书,是研究北宋历史最基本的史料之一。作者李焘,眉州丹稜(今四川丹稜县)人,一生著述甚丰,主要著作就是《长编》。淳熙十年(1183)他六十九岁《长编》才最后完成,第二年便过世了。

《长编》正文原有980卷,因为篇幅过大,在当时也只是刻印了一部分,而没有全刻本,另由秘书省按照《通鉴》的规格抄写了一部藏于秘阁。但是此书散佚颇多,清康熙初年仅存175卷。乾隆时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宋”字韵中录出《长编》收入《全书》,这就是通称的阁本。阁本《长编》也不是全本,缺徽宗、钦宗两朝事迹以及治平四年四月至熙宁三年三月,元祐八年七月至绍圣四年三月共七年记事,四库馆臣按照篇幅大小将它分为520卷。现在通常所见的520卷版本是有上海师范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古籍整理研究室共同整理的版本。

吐槽说到研究宋史,这本书是绝对必看书目!此书的内容全部都是关于宋朝的,虽然散佚颇多,但仍然是内容详实、丰富。若是看一些有关宋朝的论文,常会看到《长编》一词,其指的就是《续资治通鉴长编》。

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200卷、《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以下简称《杂记》)甲集20卷、乙集20卷,李心传撰。

《要录》是编年体史记,记载宋高宗一朝从建炎元年至绍兴三十二年共三十六年的历史。《杂记》是会要体史书,分门别类记载高宗至宁宗四朝事实。《杂记》甲集分十三门:上德、郊庙、典礼、制作、朝事、时事、杂事、故事、官制、取士、财赋、兵马、边防。每门下又分若干子目。乙集则缺少郊庙一门。这两部书有交叉的部分,可以互相补充。

《要录》的编著继承了《通鉴》和《长编》的传统。全书以官修的日历、实录、会要为基础,广泛搜集各种记载,经过精细的考订,做出自己的论述,书中也有详细的注文,说明材料的来源,去取的依据等。《杂记》虽是会要体史书,但是与会要不尽相同,不仅是排比有关原始资料,而且加上作者自己的分析、论断。

吐槽《要录》一书加入了一些后人的著作,在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有篡改,且经过多次传抄、翻刻,每个版本都有不少问题,所以《要录》一书目前还没有较理想的版本。

六、《三朝北盟会编》250卷,徐梦莘编。所谓“三朝”指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北盟”之的是北方金朝的交涉、和战。“会编”(原名“集编”),指明本书是一部材料汇编。《会编》就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四十六年间,宋金关系的材料汇编。它起自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宋朝派人自登州(山东蓬莱)渡海与金朝商议夹攻辽朝,终于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金海陵帝完颜亮大举侵宋失败。全书分为三帙:上帙二十五卷,记徽宗政和、宣和年间事;中帙七十五卷,记钦宗靖康年间事;下帙一百五十卷,记高宗建炎、绍兴年间事。

《会编》是编年体,按时间顺序排列有关材料。其取材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取诸家所说及诏、敕、制、诰、书、疏、奏议、记传、行实、碑志、文集、杂著,事涉北盟者,悉取铨次。”他还列举了书中征引的书目一百九十六种。但是检阅原书,实际引用的、有书名或篇名可考的,大大超过了这个数目。其中引用的材料十分丰富,并且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原本已经丢失,而《会编》保留了这些材料的原来面目,没有改动。

一点说明《会编》虽然只包括与宋金关系有关的内容,但在当时,即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宋金关系在政治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会编》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很有价值,不仅限于宋金关系。由于《长编》徽宗、钦宗部分全部散佚,所以《会编》北宋末的部分共有一百卷之多,使其更为珍贵了。

七、《宋史》496卷,包括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宋史》与前面所述的几部不同,前面几部中除了《通考》外,都是本超人修的;《通考》虽然成于元初,但始修于宋末。这几部除了《宋会要》外,都是私人编修的。而《宋史》则是元代官修的正史。

《宋史》篇幅大,成书时间短促,问题很多。修成之后,一直批评不断。尽管《宋史》有种种问题,但直到现在,后修的许多宋史没有一部能取代它的地位。顾、朱这些大家想重修而终于未修,这都不是偶然的。《宋史》有其存在的价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存了大量当时的史料。

关于《宋史》本纪部分。从《长编》注文可知宋代国史与实录的记载不尽相同。查《宋史》太祖本纪,已知国史与实录有矛盾的地方,本纪大都与实录相同,可见《宋史》本纪并不是沿袭国史,也参考了实录。再用《太宗实录》残本与《宋史》本纪相当部分对比,会发现很多地方也是不尽相同的,还包含了一些实录中没有的部分。可见《宋史》本纪不是全部抄袭实录,还有其他来源。

关于《宋史》各志,各志共有一百六十二卷,篇幅甚大。一般认为志比本纪、列传都难修,因为需要更多的分析、综合。元修《宋史》的志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完成,是因为存有现成的底本,如《三朝国史》《两朝国史》《四朝国史》和《中兴四朝国史》的志,稍加综合,再补上理宗以后部分即成。

关于《宋史》的表。《宋史》有《宰辅表》五卷,《宗室世系表》二十七卷,卷数虽然只占了全书的64%,篇幅却占了20%。宋国史无表。

关于《宋史》列传。大致说来《宋史》宁宗朝以前列传,大部分来源于国史列传,但也有删改补充,传论改动的较多。理宗朝之后的列传,因为无国史可依据,可能来源于实录、日历的附传,有些材料是元初收集的。

总之,《宋史》虽然修于元末,但它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书,这些史籍几乎已经全部失传了,虽也有别的史书引证,但是同《宋史》取舍、详略各有不同。这就是《宋史》的史料价值,也是它能存在下去的原因之一。同时,《宋史》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记录宋代三百二十年历史的史籍,也是研究这一段历史的入门书和基本参考书。

吐槽元人编的宋史真是相当的……差劲。建议看的时候请看百衲本为底本的中华书局版,尤其不要看影印本!绝对不是一般的坑爹!比如上一段说包拯终年七十岁,下一段就是六十岁;再如大名鼎鼎的杨六郎,前一段称杨延朗,后一段又称杨廷昭,人家名叫杨延昭!不仅看着头疼,还猜的费心……所以《宋史》还是请看校勘、整理过的标点本吧!

以上的书目作为基本史料。所谓基本史料就是讲讲历史故事,说说历史人物,谈谈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是基础中的基础,想要知道哪朝发生了些什么事情,不妨翻翻以上的那几本史料。接下来要介绍的是所谓一般史料。

宋词的发展历程如下:

一、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二、北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

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张先、晏几道二人,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张先创制了若干慢词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晏几道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

2、第二个阶段

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其中柳永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将词大众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

之后的苏轼继承柳永的革新成果彻底破除“诗尊词卑”,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辛派词人的先河。

3、第三个阶段

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在思想内容上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

南渡后,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扩展资料:

宋词分类按不同性质可分为三类:

1、折叠按音乐性质分类:

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2、折叠按拍节分类:

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3、折叠词牌来源划分类: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也就不再另拟题目了。《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千里江山图

说到宋代的字画,世人想到的必定是《清明上河图》以及黄庭坚《诸上座》。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名画、名帖都来自宋朝,就犹如这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稀世文物《千里江山图》;不仅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而且被国家文物局在2010年列为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为中国最重要的国宝级文物之一。《千里江山图》辗转流传至今已有八九百年,画作历经沧桑,保存有大量的珍贵印迹,极为的珍贵。

北宋官窑弦纹瓶

这件文物同样是被国家文物局规定为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但和《千里江山图》不一样的是,这件文物是属于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单。要知道,中国宋代以后,最重要的文物便是瓷器,甚至“中国”这一名字在外语中也被解读为“瓷器”。文物仿汉代铜器式样,线条简洁雅致,形体高大,造型端庄古朴,为官窑瓷器的上乘之作。

曜变天目茶碗

1951年,日本政府评选日本的国宝级文物,在无数的文物中,选出有限的日本国宝级文物中,大多数都是中国流失的文物。其中,这件曜变天目茶碗堪称日本最重要的国宝级文物。要知道,这种文物全世界不超过4件,其中就有3件在日本,而最完好的这件就是1951年被日本评为国宝的这件。

1、宋建窑黑釉兔毫盏: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宋建窑黑釉兔毫盏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宋建窑黑釉兔毫盏,北宋文人所饮的茶系半发酵制成的茶饼,饮用前先碾成细末,放在茶碗内,倾入初沸的开水,于是水面涌起白色的泡末,宋人好为斗茶,即在凭此白色水线比试茶艺高低。

2、曜变天目茶碗:是宋代黑釉的建盏(建宁府建安县东部,今属南平市建阳区),是宋人斗茶用的,日本人形容这个碗,都是用“碗中宇宙”这种词,说里面仿佛是深夜海边看到的星空,高深莫测。

3、黑釉油滴碗: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国宝级文物之一,黒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油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称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被成为“油滴釉”,油滴釉是黒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这件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