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乐记》诗解3乐礼篇(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4收藏

《礼记.乐记》诗解3乐礼篇(下),第1张

《礼记乐记》诗解3乐礼篇(下)

题文诗:

天尊地卑,君臣贵贱,动静有常,万物殊异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天地有序,人伦有别,圣人法地,制礼以别

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

鼓以雷霆,奋以风雨,动以四时,暖以日月,

百化兴焉,圣人真情,情通天地,作乐以和

至乐法天,天之有情,至情至神,至神自化,

自化适时,得时物生,不得不生,不时不生;

礼以法地,地之有情,至情至序,男女有别,

至治以兴,不得不兴,男女无别,至乱以成

礼乐之至,通天达地,行乎阴阳,通乎鬼神,

穷高极远,测知深厚,真情所至,无所不至

至乐至始,乐著大始,至礼至成,礼居成物

乐法於天,动而不息,礼象於地,静而不动,

一动一静,一始一终,天地有情,善始善终

正文:

原文: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 则礼者天地之别也 .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 乐者天地之和也.

注: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 已 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 。卑、高,谓山泽也。位矣,尊卑之位,象山泽也。动静,阴阳用事。大小,万物也。大者常存,小者随阴阳出入。方,谓行虫也。物,谓殖生者也。性之言生也。命,生之长短也。象,光耀也。形,体貌也。○卑如字,又音婢,下同。

[疏] “天尊”至“别也”。○正义曰:自此以下至“礼乐云”,广明礼乐之功,包天地之德,各随文解之。此天尊地卑一经,明礼为天地之别也。○“卑高已陈,贵贱位矣”者,卑谓泽也,高谓山也。山泽列在天地之中,故云“已陈”也。贵贱,即公卿以下,象山川而有贵贱之位也,所以郑云“位矣”。尊卑之位,象山泽,故郑注《周易》云:“君臣尊卑之贵贱,如山泽之有高卑也。”○“ 动静有常,小大殊矣 ”者,动静,谓雷风也。动散有常,故云“常”也。小大,谓万物也。小,谓草木春生秋杀,及昆虫夏生冬伏者。大,谓常存,不随四时变化。变化不等,故云“殊”也。郑注《易》云“动静,雷风也”,而郑此云“阴阳用事”者,亦得会通也。○“方以类聚”者,方,谓走虫禽兽之属,各以类聚,不相杂也。○“物以群分”者,物,谓殖生,若草木之属,各有区分,自殊於薮泽者也。郑注《易》云“类聚群分,谓水火也”,而此注云“方,谓行虫。物,谓殖生者”,言二注不同,各有以也。类聚无“方”者,行虫有性识道理,故称“方”也。群分称“物”者,谓殖生无心灵,但一物而已,故云“物”也。○“ 则性命不同矣 ”者,性,生也。各有嗜好,谓之为性也。命者,长短夭寿也。行殖之物,既禀大小之殊,故性命夭寿不同。万物各有群类区分性命之别,故圣人因此制礼,类族缘物,各遂性命也。○“在天成象”者,马融、王肃注《易》并云:“象者,日月星。”郑注《易》云:“成象,日月星辰也。”注此云:“象,光耀也。”○“在地成形”者,马融注《易》云:“植物、动物也。”王肃注《易》云:“山川、群物也。”郑注《易》云:“谓草木鸟兽也。”注此云:“形,体貌也。”按此三者,所注虽异,其意皆同。○“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者,合结礼者,天地有别,圣人制礼有殊别,是从天地之分别也。

原文:

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注:

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齐读为跻,跻,升也。摩,犹迫也。荡,犹动也。奋,讯也。百化,百物化生也。○上齐,时掌反。齐,注读为跻,又作隮,子兮反,升也。摩,本又作磨,末河反,迫也。荡,本或作荡,同,大党反。霆音廷,又作挺。奋,甫问反,《易》作“润之”。暖,徐诗远反,沈况远反。迫音伯。讯,本又作迅,音信。

[疏] “地气”至“和也”。○正义曰:“地气上齐”者,齐,升也,谓地气上升天。“天气下降”者,谓降下与地气交合。积气从下升,在乐象气,故先从地始。形以上为尊,故先礼象形,从天为初。○“阴阳相摩”者,摩,谓切迫,阴阳二气相切迫也。“天地相荡”者,荡,动也,言天地之气相感动。○“鼓之以雷霆”者,虽以气生而物未发,故用雷霆以鼓动之。○“奋之以风雨”者,万物得风雨,奋迅而出也。○“动之以四时”者,言万生长,随四时而动也。○“暖之以日月”者,万物之生,必须日月暖煦之。自“鼓之以雷霆”至“暖之以日月”,皆以天地相荡之事细别言之耳。○“而百化兴焉”者,百化,百物也。兴,生也。百物化生由天地,“齐”、“降”以下诸事。○“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者,此结乐也。言作乐者法象天地之和气,若作乐和,则天地亦和。前经云“礼者,天地之别”,言制礼者法象之也。若制礼得所,亦能使天地别异。此经“乐者,乐之不和”,则是法天地之和气,故云“乐者,天地之和也”。

译文 :按照天地的上下,确定君臣的关系,按照高低的分别,确定贵贱的名位,在动态和静态中的表现有了规律,大大小小的各种形体才分得清楚,一切东西同类相聚,异类分离,那么各种特性才显现出不同来,在天空的日月星辰都发着光辉,在地面的草木鸟兽都具有形态,这些都表现天地间的事物各个不同,所谓礼,就是反映这些差别的。地气向上升,天气向下降,阴和阳互相摩擦,天地间的大气互相激荡,雷霆震响,风气雨落,交替着四季的变化,照耀着日月的光辉,这样各种东西都生长起来了,这些都表现天地间的事物互相调和,所谓乐,就是反映这些调和的。

原文:

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天地之情也.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着(著)大始.而礼居成物.着(著)不息者天也.着(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

注:

  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天地之情也。 辨,别也。升,成也。乐失则害物,礼失则乱人。  [疏]“化不”至“情也”。○正义曰:此一经明天地不时,由礼乐失所。○“化不时”者,谓天地化养,不得其时,则不生物也。此明乐所以调和变化故也。○“男女无辨则乱升”者,升,成也。辨,别也。若男女杂乱无别,则乱成也。此明礼之所以别男女故也。○“天地之情也”者,乐以法天,化得其时则物生,不得其时则物不生,是天之情也。礼以法地,男女有别则治兴,男女无别则乱成,是地之情也。皇氏云:“天地无情,以人心而谓之耳。”

注:

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极,至也。蟠,犹委也。高远,三辰也。深厚,山川也。言礼乐之道,上至於天,下委於地,则其间无所不之。○蟠,步丹反,或蒲河反,注同。   [疏] “及夫”至“深厚”。○正义曰:此一节盛说礼乐之大。○“ 极乎天 ”者,极,至也。言礼乐上至乎天。○“ 而蟠乎地 ”者,蟠,委也。言礼乐下委於地。礼法天地高下,是礼至委於天地。乐法地气上升,天气下降,是乐至委於天地。天高故言“至”,地下故言“委”。○“ 行乎阴阳 ”者,礼法动静有常,乐法阴阳相摩,是礼乐行乎阴阳,阴阳和,四时玉烛,应於礼乐,是礼乐行乎阴阳。○“ 而通乎鬼神” 者,礼乐用之以祭鬼神,是“通乎鬼神”也。○“ 穷高极远” 者,穷,尽也。高远,谓天之三光,三光应礼乐而明,是礼乐尽三光之道也。○“ 而测深厚” 者,测,知也。深厚,谓地之山川。山川应礼乐而出瑞应,是测深厚。此经盛论礼乐之大厚,虽取象於天地功德,又能遍满於天地之间。《礼运》云“天降膏露”,是极乎天也。“地出醴泉”,是蟠乎地也。日月岁时无易,百谷用成,是行乎阴阳也。作乐一变,以至六变,百神俱至,是通乎鬼神也。《孝经纬》云“景星出”,是穷高极远也。《礼运》云“山出器车”,“鱼鲔不淰”,是测深厚也。言礼乐无所不至。注:   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著之言处也。大始,百物之始主也 。○著,直略反,处也,注“著之言”同。大音泰,注同。处,昌吕反。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著,犹明白也。息,犹休止也。《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 。间,谓百物也。故圣人曰“礼乐”云。言礼乐之法天地也,乐静而礼动,其并用事,则亦天地之间耳。

[疏]

“乐者”至“乐云”。○正义曰:“ 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 ”者,言乐象於天,天为生物之始。著,犹处也,是“乐处大始”。礼法於地,言礼以禀天气以成於物,故云“ 礼居成物” 。“著”与“居”相对,故注以“著”为“处”也。○“ 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 者,“著”谓显著。言显著明白,运生不息者,是天也。案《易·乾·象》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显著养物不移动者,地也,故《坤卦·彖》云:“安贞吉。”言乐法於天,动而不息,礼象於地,静而不动。○“ 一动一静,天地之间也” 者,动者,或一物飞走蠢动,感天之阳气也。静者,或一物安伏而止静,感地之阴气也。“天地之间也”者,言此一动一静,在天地之间所有百物也。动则《周礼》动物及雷风日月之属是也,静则植物山陵之属是也。○“ 故圣人曰礼乐云 ”者,云,言也。谓礼乐所言,法天地也。记者引圣人语证此一章也,言圣人云此一章,是礼乐法天地,故言“圣人曰礼乐云”。○注“乐静”至“间耳”。○正义曰:言礼乐之法天地也,乐静而礼动,其并用事,则亦天地之间耳。释礼乐所以亦是天地之间物义也。若离而言之,则乐静礼动。若礼乐合用事,则同有动静,故如天地之间,物有动静也。

译文:

天时没有常规,万物就不能生长,男女没有分别,社会就必然混乱,这是天地间一定的道理。有那么一个时候,礼乐的道理上达于天,下充于地,和阴阳并行,和鬼神相通,它的作用渗透到无论多高多远多深厚的所在,那么乐和天变成一体,礼和地变成一体了。显著的运行不息的,是天,显著的静止不动的是地。静动交替,才产生天地间的万物,所以圣人说道,礼云乐云。

#能力训练# 导语君子在一般人面前,应当起到表率作用,这样才会使人信用也就是说,他做人要做得堂堂正正,从内心到外表都光明磊落,有所规范,并且一致,而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能做到这样,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下面是 分享的国学宝典《礼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欢迎阅读参考!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1)

 ——君子以礼乐安身立命

 原文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②。致乐以治心(3),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4)。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由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失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许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5)。

 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逍,举而错之天下(6),无难矣。

 注释]

 ①本节选自《乐记·乐化》。②斯须:片刻,须臾。③致:详审。①子:同“慈”,慈爱、谅:诚信。⑤易慢:轻优怠慢。(6)错:同“措”。

 译文

 君子说;礼乐片刻都不能离开身心。详细审视乐的作用以加强内心修养,那么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油然而生。具有平易、正直、慈爱和诚信之心,就会感到快乐,快乐就会安宁,天虽然安宁就能持久,持久则能成自然,自然就可达到神的境界。天亘然不言不语,却可使人相信;神虽然不怒不愠,却让人感到威严。详细审视乐的作用是为了加强内心修养。详细审视礼的作用是为了端正仪表举止,使人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就会有威严。如果心中有片刻不平和与不快乐,那么卑鄙诈的念头就会进入;如果外表有片刻不庄重与不恭敬,那么轻佻怠慢的念头就会进入。

 所以,乐是影响人的内心的,礼是端正人的外表的。乐使人极其平和,礼使人极其恭顺。内心平和而外表恭顺,那么人们看到这样的气色表情就不会同他争斗,看到这样的仪表举止就不会产生轻佻怠慢的念头。因此,德性的光辉萌动于内心,人们就不会不顺从;行为的准则表现在外,人们也不会不顺从。所以说,详审礼和乐的道理,再把它们付诸行动,天下就没有难事了。

 读解

 君子在一般人面前,应当起到表率作用,这样才会使人信用也就是说,他做人要做得堂堂正正,从内心到外表都光明磊落,有所规范,并且一致,而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能做到这样,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这样的君子越多越好,越多国家就越有希望。这样的君子也叫“正人君子”:心底端正,从不产生邪念恶念,时刻想到自己的使命,富有献身精神,仪表举止端正,从不会衣冠不振邋里邋遢,举手投足表情动作都有规范,言必行,行必果,从不搞阴谋诡计。传说中的“君子国”便是一个礼仪之邦,其中个个是正人君子大家都风度翩翩,礼让谦和,从不争吵。成语P也有一些说法,比如“君子一言”,是说君子讲信用,说了话要算数,决不反悔。还有‘君子之交”,是说君子们的交往绝不俗气地言利言油盐柴米之类,而是以道义为交往的纽带,所以其淡如水。

 与“正人君子”相反的是“伪君子”。外表衣冠楚龙人使人样,C里却怀着鬼胎,不讲信用,阴一套阳一套,尤其是肚子里装着坏水,人格卑下,没有德行,只要为了权、钱、名、欲什么都可以做出来。所以,伪君子在实质上是小人,只是在外表上装出正人君子的模样。

 做正人君子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片刻都不能离开礼和乐。换句话说,礼和乐是正人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礼用以端正外表,乐用以端正内心。前者自不必说,而说乐可以正心,这得要有高度的自觉性。音乐可以陶冶情操.但这只对知音者才有效,要知音,光靠音乐恐怕还不够,还得要有其它的修养和陶冶。所以乐可以正心也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礼胜则离……乐者,天地之和也。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社会上只有礼,那么各等级就会离心离德,社会共同体就会很快瓦解。而乐则正是与礼互补而具有合同作用的文化因素。乐的本质是和,即适度,合制。《乐记》又说: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乐合同,礼别异(《荀子·乐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经过周公的一番改造,礼乐文明把当时居住在中原地区的虞、夏、商、周各族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具有共同的文化心理和共同习俗的华夏民族就这样诞生了。

注释:

[1]《淮南子·天文训》把变宫叫做和,变徵叫做缪。后世变宫又叫做闰。我国传统音乐没有和4(fa)相当的音,变徵大致和#4(fis)近似。

[2]夔(kuí),人名,相传为舜的掌管音乐的官。

[3]蔡邕《月令章句》:截竹为管谓之律。《国语·周语下》:律以平声。后世律管改为铜制。又,古人也用钟弦定音,故有所谓管律、钟律和弦律。

[4]这样对照,只是为了便于了解,不是说上古的黄钟就等于现代的C,上古黄钟的绝对音高尚待研究。其余各音和今乐也不一一相等。黄钟、夹钟、林钟、应钟的钟字又作锺;太簇又作太蔟、太族、大族、大蔟、泰簇、泰族;中吕又作仲吕;姑洗的洗,读xiǎn;无射又作亡射,射,读yì。

[5]这是晚周的尺度,一尺长约23厘米。

[6]尺寸依照《礼记·月令》郑玄注。

[7]《汉书·律历志》说:参分蕤宾损一,下生大吕。其说非是。应以《淮南子》、《礼记·月令》郑注及《后汉书·律历志》为准。参看王光祈《中国音乐史》上册,22~38页。

[8]古书上有时候说奏黄钟歌大吕等等,虽只提律名,实际上指的是黄钟宫、大吕宫等等。

[9]见《周礼·春官·大司乐》。

[10]前人把以宫为主音的调式称之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音的调式统称之为调。例如八十四调可以分称为十二宫七十二调,也可以合称为八十四宫调。隋唐燕乐所用的二十八宫调包括七宫二十一调。

[11]这里所列的调的名称是传统惯用的俗名。和上古的调对照,大致是:

正宫-黄钟宫中吕宫-夹钟宫南吕宫-林钟宫

仙吕宫-夷则宫黄钟宫-无射宫大石调-黄钟商

双调-夹钟商商调-夷则商越调-无射商

[12],玉制的律管。前人说这里的六包举六律六吕十二个管,其实是指黄钟管。诗人为了和上句刺绣五纹添弱线的五纹相对,所以说六。诗歌用词灵活,不可拘泥。

乐记,历来有两种说法:

1《乐记》一书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

2此书是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先秦古籍所得。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能力训练# 导语“中和”是儒家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它要求在事物的各个方、各个向度中采取中间态度,不要走极端,不偏不倚,恰倒好处。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国学宝典《礼记》:夫乐者乐也。欢迎阅读参考!

  夫乐者乐也(1)

 ——中正和谐是乐的准则

 原文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2),人之道也(3)。声音动静,性术之变(4),尽于此类。故人不耐无乐(5),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不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6),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7),不使

 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8),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9),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10),比物以饰节(11),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余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12),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13),要其节奏(14),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15)。故乐者,天地之齐,中和之纪(16),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注释]

 ①本节选自《乐记·乐化》。(2)动静:动作,这甲指舞蹈(3)道:指情理。(4)性术:内在的思想情感。(5)耐:同“能”。(6)息:泯灭(7)瘠:少,简单。廉:细小。肉:洪亮。(8)族、长、乡、里:古代行政区划单位。族为百家,长为二百五十家,乡为一万二千五百家,里为二十五家。(9)闺门:家门。(10)审:确定。一:指五音的起点宫音。(11)物;这里指乐器。(12)诎(qv):同“屈”。(13)缀兆:舞蹈的行列和活动区域。(14)要(yao):配合。(15)齐;协调统一。(16)中和:不偏不倚.和谐适度。

 译文

 乐的意思是欢乐,是人的性情之中不可缺少的。欢乐必然要借声音来表达,借动作来表现,这是人之常情。声音和动作表现人们内心思想情感的变化,全部表现无遗。所以,人不能没有欢乐,欢乐不能不表现出来,表现得不合规范,就不能不混乱。先前的君王憎恶邪乱,所以创制了《雅》和《颂》的乐歌来加以引导。使乐歌足以令人快乐而不放纵,使乐歌的文辞足以明晰而不隐晦,使乐歌的曲折、平直、繁杂、简洁、细微、洪亮和节奏足以激发人们的向善之心,不让放纵邪恶的念头来影响人心。这就是前代君主作乐的宗旨。

 因此,在宗庙里演奏先王之乐,君臣上下一同聆听、没有谁不附和恭敬;在族长乡里演奏音乐、年长的和年幼的人一同聆听,没有谁不和谐顺从;在家门之内演奏首乐,父子兄弟一同聆听、没有谁不和睦亲近。所以,作乐要先确定基调宫音以协凋众音,用各种乐器演奏以表现节奏,节奏和谐而形成整个乐章,用它来协调君臣父子的关系,使民众相亲相随。这就是前代君王作乐的宗旨。

 所以,听到《雅》、《颂》的乐歌,会使人心胸开阔;拿着盾戚等舞具,学习俯、仰、屈、伸等舞蹈动作,会使人仪态变得庄重;按一定的行列和区域行动,配合着音乐的节妻。行列就会整齐了,进退也协调统一。所以,乐表现了天地间的协同一致,是中正谐和的纲纪,是人的性情必不可少的。

 读解

 “中和”是儒家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它要求在事物的各个方、各个向度中采取中间态度,不要走极端,不偏不倚,恰倒好处。

 这样,就能趋于和谐适度。比如音乐,它可以表达内心情感,但是又不能放纵的发泄,要有所节制,合乎规范,才可以起到调节内心情感的作用。

 音乐舞蹈等艺术也好,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也好,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也好,在懦家看来都依循着“和谐”的规则。事物得以成立、运动、变化的根本,是矛盾对立的各个方面消除对立,走向统一。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人们之间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他们又都向善,各自安于各自的地位,尽到自己的职责,天下就太平了。音乐由各种声音组成,而其中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基调,不能各唱各的音,各奏各的调,才能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对秩序的强调是“中和”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秩序便会混乱一团。首先是各个成分有固定的位置,然后有一个主导因素将各部分贯穿在一起,使各个部分服从主导因素。在一个国家中,国君是主导因素,臣民在国君领导下各司其职。在一部音乐中。基调是主导因素,各种表现手段都要服从基调。

 秩序是人为的,甚至有时是强制性的,这与老庄所主张的自然无为相对立。自然无为主张自然而然,自自然然,反对人为地设置等级、界线、规则、制度等等,合乎自然便是合乎天地宇宙之道,是的和谐。

 很难说主张秩序与追求自然有什么是非之别,这是两种不同的宇宙观、社会和人生理想。也许,这两者的中和还是一种理想晚界呢既有人为的秩序,又追求自然的旨趣;既强调规则,又在一定程度上无为而治;既遵守礼仪制度,又不完全受它约束。二者之间真可以进行对话。

《礼记.乐记》诗解3乐礼篇(下)

《礼记乐记》诗解3乐礼篇(下) 题文诗: 天尊地卑,君臣贵贱,动静有常,万物殊异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