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流传至今都流浪在外的稀世珍宝有哪些
十二生肖兽首,全称为“圆明园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铜像”,在当年每昼夜十二个时辰轮流喷水,俗称“水力钟”。
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目前,牛、虎、猴、猪、马5件青铜兽首已分别在2000年和2003年和2007年由爱国人士出资抢救回国,收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
现已知鼠首、兔首2009年2月在法国一家拍卖行拍卖,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但短期内不会现身。蛇首、羊首、鸡首、狗首等四件仍然下落不明。
十,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为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的马不仅广泛的应用于战争、交通、运输、驿传,还大量用于宫廷贵族的社交和娱乐活动中,其中唐玄宗时期的舞马最为特别。据《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时,宫中养了好几百匹舞马。玄宗经常观看并亲自训练。每逢八月五日玄宗生日(即千秋节)时,在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下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并以舞马助兴。此时的舞马披金戴银,在《倾杯乐》的乐曲中,翩翩起舞。一曲结束之后,舞马会衔着地上乘满酒的酒杯到皇帝面前祝寿。唐朝文人曾写下许多有关舞马的诗词"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都是对其真实的描述。银壶上的舞马衔杯造型正是当时祝寿情景的真实再现。
出尽风头的舞马最终下场却很可怜。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向西逃跑,宫廷舞马也散落民间,后来一些舞马被安禄山的部下田承嗣得到。有一天军中有宴乐,舞马听到后就开始跳舞,士兵以为是妖马,就将它们用鞭子活活抽死了。从此以后,舞马衔杯祝寿这种宫廷娱乐形式在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永远定格在这件银壶之上。
九,春秋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为一对两件,只是在高度上有细微的差别,故宫藏高1257厘米,称“立鹤方壶”,河南博物院藏高1265厘米,称“莲鹤方壶”。两件方壶的重量相同,均为6428公斤,口为方形,长305厘米,宽54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莲鹤方壶不仅纹饰细腻新颖,而且结构复杂、铸造精美,堪称是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的典范之作。在通高为116厘米、重65公斤的器身上下,装饰了各种纹样以及附加的配件,设计极其复杂:最上面的壶盖由10组双层并列的青铜莲花瓣构成,每一片莲瓣还是镂空的形式;壶身上的纹饰制作为浅浮雕工艺,并且还装饰了阴线镂刻的龙、凤、虎等纹饰。在莲鹤方壶的整个装饰工艺中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莲鹤方壶精湛的工艺,反映了春秋大变革时期的时代风貌,同时也展现了春秋时期郑国工业科技水平特别是青铜铸造水平在当时独领风骚的一面。
八,中山靖王的金缕玉衣
刘胜金缕玉衣,西汉。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68年5月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收藏于河北博物院。
该衣通长188厘米。玉片有绿色、灰白色、淡黄褐色等。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块,金丝重11千克。在"玉衣"内还发现玉璧十八块,以及饭含,佩戴之物。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玉衣也叫"玉匣"、"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七,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的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曾侯乙编钟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经过考古研究曾侯乙编钟,考古人员发现,中国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分的最佳配方,早在战国时期(2000余年前)中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六,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作于公元220年前后,高345厘米,长41厘米。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的东汉墓,现藏甘肃省博物馆。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
骏马在中国古代是作战、运输和通讯中最为迅速有效的工具,而强大的骑兵也曾经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区安定必不可少的军事条件,所以汉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并把骏马看作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因此从这件文物就可以看出汉朝时期那一种“扬鞭只共鸟争飞”的磅礴气势。以及汉代艺术家的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技艺。
五,大禹治水大玉山
大禹治水大玉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历时6年完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我国的国之瑰宝。新疆和田青玉制。现存放于北京博物馆。玉上雕有峻岭、瀑布、古木苍松。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背面上部阴刻乾隆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功垂万古得万古,为鱼谁弗钦仰视,图画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
四,兽首玛瑙杯
兽首玛瑙杯,唐代酒器,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该杯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
这件玛瑙杯的产地学术界仍有争议,但其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的酒具却成为专家学者的共识。"来通"是希腊语的译音,有流出的意思,大多做成兽角形。一般在酒杯的底部有孔,液体可以从孔中流出,功能如同漏斗,用来注神酒,当时人们相信用它来注酒可以防止中毒,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向神致敬的表示,因此也常用于礼仪和祭祀活动。
三,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 46厘米,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现藏武汉湖北省博物馆。
关于越王剑的出土地方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嫁妆说,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因此,这柄宝剑很可能作为嫁女时的礼品到了楚国,后来,楚王又把它赐给了某一个贵族,于是成了这位楚国贵族的随葬品。另一种意见是战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间,楚国出兵越国时楚军缴获了此剑,带回了楚国,最终成了随葬品。
二,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多位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数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四羊方尊,后母戊鼎(这两个并列第一,鼎乃国之重器)
(1)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
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考古工作者通过对有关青铜器的研究,以及甲骨文中的记载,认为在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三个字中,"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以及根据铭文可知,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妌而制的。
(2)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1938年日军攻进长沙,四羊方尊被损毁成二十多块,后经修复,1952年四羊方尊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羊成为青铜重器着力表现的对象,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先秦时期,人们对羊的个性有两个归纳:善良知礼;外柔内刚。羊"跪乳"的习性,被视为善良知礼,甚至被后世演绎为孝敬父母的典范;外柔内刚也被引申出许多神圣的秉性,传说的始祖皋陶敬羊,《诗经·召南》中也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的说法。羊最通俗或民间化的象征意义便是"吉祥",至少从汉代开始,羊就与吉祥联系在一起,汉代瓦当、铜镜等铭刻中多见"宜侯王大吉羊(祥)"铭文,吉祥有时直接写成"吉羊"。
长沙简牍博物馆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座简牍专题博物馆
长沙简牍博物馆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博物馆;
三国吴简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三国吴简与马王堆汉墓、岳麓书院等共同构成湖湘文化的精髓;
三国吴简是继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文书、清宫档案之后“中国古代文献的第五次大发现”;
三国吴简是国际上公认的具有特殊吸引力的“东方文化资源”,经过一个时期的整理研究,与“敦煌学”齐名的“吴简学”正在形成;
1996年10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沙走马楼编号为J22号古井窖中出土总数达14万枚的三国孙吴简牍,其数量超过二十世纪全国各地历年出土的简牍总和。三国吴简内容为孙吴长沙郡所属县(临湘侯国)的行政档案文书,涉及司法、财政、赋税、户籍等诸多方面,对于研究三国时期孙吴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简册制度、职官沿革、历史地理、社会风俗、书法艺术等,提供了史籍所缺失的丰富而详实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长沙吴简是继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文书、清宫档案之后“中国古代文献的第五次大发现”,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为了有效保护三国吴简,充分研究和展示三国吴简的文化内涵,历经6年建成了目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长沙简牍博物馆。博物馆位于由白沙古井和天心阁等长沙主要文物参观景点组成的天心历史文化景观区内,占地30亩,总投资过两亿元,建筑上借鉴了三国时期盛行的高台建筑形式,传统文化意境深厚,同时又加入了若干现代元素,设计理念先进,设施和功能完善堪称全国一流。已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博物馆。
长沙简牍博物馆陈列内容丰富,精品云集,展出的文物及文史资料共有1000余件,其中国家一、二级精品文物达300多件,充分论释了中国简牍文化,并以精品实物为依托对长沙历史进行了简要陈述。陈列展览形式生动直观,力求使各层面的观众都能看得懂、记得住。
看三国吴简 品古城长沙
全球唯一大型现代化简牍专题博物馆
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中国古代文献的第五次大发现
长沙简牍博物馆陈列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为简牍专题及相关文物陈列,包括长沙吴简、中国简牍和世界文字载体。简牍作为中华民族在先秦、两汉至魏晋时期一个独特的文字载体,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创立和巩固、汉文化的传播与继承,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第二大部分为长沙文物精华展,分为四个篇章:“青铜神韵”,主要展示精美绝伦的商周青铜器;“湘楚瑰宝”,主要展示浪漫飘逸的楚文化珍贵文物;“两汉遗珍”,主要展示多姿多彩的汉代稀世珍宝;“瓷釉华彩”,主要展示闻名天下的唐代长沙窑瓷器。
三国吴简与马王堆汉墓、岳麓书院等共同构成湖湘文化的精髓,是国际上公认的具有特殊吸引力的“东方文化资源”,是宣传展示长沙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长沙简牍博物馆作为长沙又一个“文化地标”,将为提升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品味,进一步增强长沙的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文物流传至今都流浪在外的稀世珍宝有哪些
本文2023-11-04 02:49:4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8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