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洞中方一日,地上已千年 ——“宇宙”到底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5收藏

3、 洞中方一日,地上已千年 ——“宇宙”到底是什么?,第1张

洞中方一日,地上已千年 ——“宇宙”到底是什么?

古今中外,人们一直在以各种方式,对我们所处于其中的这个宇宙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常人对宇宙的认识,只限于目力所及的有限宇宙时空范围,日月星辰,银河璀灿……谜团无限,遐想无限。现在科学技术,为科学家探索宇宙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使人们看到了河外星系、星云、黑洞、暗物质……,但宇宙到底是什么?仍然是一个难以准确结论的问题。相比之下,中国道家和佛家通过人体修炼,在渐悟、开悟状态对宇宙的认识要深刻的多。它们对宇宙的认识,突破了常人物质空间,接触到了多重宇宙、宇宙多重时空的问题;认识到了宇宙中生命的多样性,突破了人是宇宙中唯一的高级生命的结论;认识到了宇宙和人的关系问题;认识到了宇宙中物质、能量和生命的时空转换循环的问题。等等。

那么宇宙到底是什么呢?《 文 子 ·自然》:“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尸 子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二字连用,始见于《 庄子 ·齐物论》曰:“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可见在中国古代先人创造宇宙这一词汇的时候已经把时间和空间统一看待,并称为宇宙。因此,宇宙是所有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而任何时空中都有物质,都是物质的时空。物质与能量是不可分离的。物质的运动是在能量的驱动下进行的。物质的运动既产生能量,也消耗能量。物质本身的存在,也是能量的存在。因此,宇宙可以说是时空、物质和能量的统一。这可以说是现代科学的主流观点和结论,这应该说是没错的。

那么,既然如此,人们对时空的探索和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就是对宇宙的认识。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对我们这个时空进行了一些探索和认识。爱因斯坦的量子物理学扩大了认识范围,探索到了相对时空的问题。但在实际上中国的道家和佛教,通过人体修炼这种超常的认识方法,对时空的探索和认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当代的这些顶尖科学家的最先进成果。道家讲了一个阴间和阳间的问题,还讲了一个三十三层天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说宇宙中存在着多重时间和空间。阳间和阴间实际上是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三十三层天中,每一层天实际上就是一种空间。每一种空间中物质和生命的种类和状态不同。不只是宇宙中存在多种不同的空间,而且每一种空间中所对应的时间也不同。不同的时空对应不同的宇宙。时空具有多元性,宇宙也具有多元性或多重性。许多道家故事中都表达了这样一种认识。“洞中方一日,地上已千年”。樵夫偶遇并旁观神仙下棋,一局终了,砍柴的斧柄已经烂掉了,樵夫下山回家,物是人非,家人早已故去多年……。还有麻姑沧海桑田的故事。佛教中则有“三界六道”、“三千大千世界”的学说。每一界、每一道、每一个大千世界实际上都代表着不同的空间。不同空间的生命对另外不同空间中时间快慢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宇宙高级生命而言,时间和空间的衡量尺度和单位更加宏大。佛教中的时间单位可以是劫。一劫相当于20亿年。佛教中的空间单位是世界。或大千世界。实际情况可以说是,宇宙是由无穷无尽的多种时空和多重时空组成的,是无穷无尽的多种多重时空或多重宇宙的复合体。

除了对宇宙时空的探索和认识之外,人们还对构成宇宙的各种物质进行了探索和认识。时空是物质的时空。物质存在于时空之中。人立足于人类社会、立足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地球,对物质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认识。首先人把地球上的物质分为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或称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其中的生命物质或有机物质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而非生命物质或无机物又分为金属物质和非金属物质。单质和化合物。酸、碱、盐。各种元素。从微观上看,各种物质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中微子等。从宏观上看,宇宙中有各种恒星、行星,有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各种星云、黑洞、暗物质……等等,实际上也是宇宙粒子。因此,可以说宇宙中充满了各种无穷无尽的庞杂的、极其丰富的物质。宏观上探索不到宇宙的边缘,微观上也是摸索不到宇宙的极限。这就是佛家所说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以说,用这种常规的科学研究方法要对宇宙中的物质认识清楚,几乎是不可能的,永远是有局限性的。而且现代科学对宇宙中物质的认识,对物质粒子的认识,只局限于对单个粒子的存在形式和表现的研究,而对于无数同等粒子构成的面却无法进行认识,也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而不同粒子所构成的不同的面,却是开启宇宙中物质存在不同空间和时间的“钥匙”。每一层宇宙粒子所构成的面,就是宇宙构成的一层空间。宇宙粒子可以无限分层,因此宇宙不同层次空间和时间的划分,也几乎是无穷尽的。而每一层空间中,都有不同形式的庞杂的宇宙生命。佛家和道家人体修炼的实践,在这方面远远突破了人类科学的局限。

宇宙也是一个能量的宇宙。宇宙中不同空间中的所有物质都是有能量存在的,物质本身就是能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需要能量驱动,同时物质的运动也可以产生或消耗能量。声、光、电,风、雷、震,无一不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宇宙空间中所存在的物质,其能量等级是不同的。越微观的宇宙空间,其中物质能量场超强,放射性越大。佛道神等宇宙高级生命所处的宇宙层次越高,法力或功力越大,威德越大。道家将宇宙能量划分为阴阳、五行。而且总体上阴性能量和阳性能量应该是平衡的。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一种自发调整调节实现平衡的机制。

宇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宇宙。宇宙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生命。单就我们人类生存的这个地球上,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生命物质。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等。现代科学进行了各种太空探索,试图探索宇宙中是否存在着地外生命。但迄今为止,结果并不令人振奋。因为人类科学的探索,只能局限在我们生存的这个空间,突破不了其它另外空间。而佛家、道家在这方面的认识水平和所取得的成果却是现代人类科学所无法企及的。现代人类社会认为,人是宇宙中唯一的高级生命,这是十分肤浅的。佛家道家认为,“万物有灵”。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生命,在另外空间里所有的物质不论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都表现出生命机能,都是灵体。人是宇宙中生命境界和能力很低能的生命。宇宙中还有不同层次的佛道神,都是境界和能力高于人的宇宙高级生命。整个宇宙中有无数的小宇宙。每个小宇宙中有无数的天国世界。每个天国世界中充满了佛道神等高境界和高等级的生命。他们更神圣、更伟大,他们的道德思想境界无比高尚,其生存方式无比美妙,是人所无法想象的。任何弥漫在宇宙中的庞大物质,都是生命。他们可以洞知并掌控他们以下层次的一切。层次越高,宇宙生命越伟大,越美好。当然宇宙中也存在着负面的、恶的生命。妖魔鬼怪,各种低灵等等。不仅如此,每一个小宇宙都是一个高级生命。我们人类社会所处的这个小宇宙,就是广为传诵的开天辟地的盘古神的身体。每一个天国世界也是一个高级生命。佛教中所说的极乐世界、须弥山,就是阿弥陀佛、西方三圣的身体。每一个星球、每一个天体都是生命。而每一个星球中也充满了生命。人有生老病死,宇宙中的所有生命都存在着类似的新陈代谢、成住坏灭。这也是宇宙生命机能和机制的表现。

我们在上面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宇宙作了描述和认识。但要想对宇宙作出一个完整的准确的把握,运用现代人类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或者是一般层次的佛家道家修炼者运用修炼的手段和方法去认识,也几乎是难以实现的。常人永远只能在有限的时空,用常人的手段探测宇宙的局部和表面。一般的修炼人,通过修炼,在渐悟和顿悟等开悟状态中,可以认识更多的宇宙时空和其中的生命真相。但也会受所达到的层次和果位所限制。这样的认识譬如盲人摸象,井底观天。所知所获如九牛一毛,沧海一粟。

但伟大的宇宙既然创造了人,自然也神授天启了人认识宇宙的方法。道家所说的人是小宇宙,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宇宙神对人的智慧的启发,象黑暗中的闪电一样,为人提供了人认识宇宙的思路,使人认识宇宙庶几成为可能。人要想直接的、完整的认识宇宙简直是太难了,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人可以通过认识自己,而间接的认识宇宙。因为人是一个小宇宙。宇宙的特性和规律在人身上同样体现。

人是一个小宇宙,而宇宙是一个象人一样的高级生命。人是有精神、有灵魂、有思想意识的。宇宙也是有元神、精神和思想意识的。诚如爱因斯坦的天才猜测:“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这就是宇宙的特性、规律和法则,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法、道家所说的道。宇宙是有理性的。佛道神是宇宙精神的体现、代言和化身。但宇宙的法则,则是主佛道神一体之尊制定的。每个佛道神,都是自己天国世界的法王、天主,用天国的律法管理自己天国世界的芸芸众生。但他们也是自觉的遵从和维护万王之王、主佛道神一体之尊所制定的宇宙法则。宇宙中所有的生命都不能违抗宇宙的法则。顺天则昌,逆天则亡。宇宙的法则就是宇宙造物主、创世主的意志,违者必受惩罚,必被淘汰。

人生于宇宙,本与宇宙同性,和宇宙是先天同化的,是具有先天神性的。但人在众多的生命群体中会偏离宇宙特性,而同宇宙异化。那么就会逐渐堕落,从高级能量层次降低到低级能量层次,泯灭神性,直至销毁到混沌无序的原始宇宙物质状态。这就要求道、得道,依道重新同化于宇宙,回升到宇宙高层次,避免被宇宙淘汰代谢掉。人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宇宙位置,地球就是专用于收容这种宇宙生命的中转站。地球上的人既可以返朴归真,重新回升;也可能继续轮回转生,继续堕落,直至形神全灭,被宇宙彻底淘汰掉。因此人的来源是伟大的,人的处境是危险的,但人的结局是可以选择的。

人要想真正认识自己也不容易,反过来也可以通过认识宇宙来认识自己。“天人合一”。宇宙中有多重时空,人体也对应多重时空。宇宙中有无数的生命,人体中也有无数的生命。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宇宙是一个万灵、万有、万能的无比伟大的高级生命。我们似乎可以尊称他宇宙神。他是传说中的主佛道神一体之尊吗?他可以创生、演化万象万物,可以创生、演化各个层次的生命。他也可以淘汰、代谢乱象败物,包括星系、星球、人类社会。他用统一的宇宙法则创生、主宰、运行宇宙范围内的一切。这个统一的宇宙法则,也就是道家所说的道和佛家所说的法。这个最高的统一的宇宙法则,在各个不同的宇宙空间范围中又分化出不同的具体的法则,对宇宙中的至微至宏的所有生命和事物发生作用。佛法无边,大道无涯。宇宙神可以任何形像化身千百亿,也可以隐身无形超然于万物之上。他创造了无数时空,但他又可以超越于一切时空。他慈悲呵护所有的生灵,但又可以威严无情的淘汰毁灭一切败坏的生命。他可歌、可颂、可敬、可畏。他是一切的主,他是一切的律法。

因此,人作为宇宙中的一分子,“宇宙内事,乃已分内事;已分内事,乃宇宙中事”。人应该有宇宙意识,有宇宙一样的情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人应自觉的和宇宙大道、大法相通,无条件的和宇宙大道、大法同化合一。否则逆天判道,必被毁灭。

诚如是,则人就会具备宇宙一样宏大的能量,具备宇宙一样的能力。此时,“万物皆备于我”,人心即可造化宇宙,创生宇宙、复制宇宙。因为人是小宇宙,而宇宙是人一样的生命。此时,人可与宇宙同龄共存,永生不灭。

#和宇宙有关的一切# 1科学家认为它起源为137亿年前之间的一次难以置信的大爆炸。这是一次不可想像的能量大爆炸,宇宙边缘的光到达地球要花120亿年到150亿年的时间。大爆炸散发的物质在太空中漂游,由许多恒星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这些物质构成的,我们的太阳就是这无数恒星中的一颗。原本人们想象宇宙会因引力而不在膨胀,但是,科学家已发现宇宙中有一种“暗能量”会产生一种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胀。  2宇宙学说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于一个体积极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奇点。在141亿年前左右,奇点产生后发生大爆炸,从此开始了我们所在的宇宙的诞生史。  3宇宙大爆炸后001秒,宇宙的温度大约为1000亿度。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电子、光子、中微子。以后,物质迅速扩散,温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后1秒钟,下降到100亿度。大爆炸后14秒,温度约30亿度。35秒后,为3亿度,化学元素开始形成。温度不断下降,原子不断形成。宇宙间弥漫着气体云。他们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恒星系统,恒星系统又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今天的宇宙。  宇宙是什么宇宙有多大宇宙年龄是多少  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从最新的观测资料看,人们已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星系是130亿光年。也就是说,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从该星系发出,那么要经过13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根据大爆炸宇宙模型推算,宇宙年龄大约200亿年。  宇宙有多少个星系每个星系有多少颗恒星  在这个以130亿光年为半径的球形空间里,目前已被人们发现和观测到的星系大约有1250亿个,而每个星系又拥有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几百亿到几万亿颗。因此只要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你就不难了解到,在我们已经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多少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真如沧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  太阳和地球的年龄  据估计太阳的年龄比地球大1000万-2000年年,而通过放射性计年,地球的年龄是45亿年,因此太阳的年龄是451亿年。  银河系简介  是地球和太阳所属的星系。因其主体部分投影在天球上的亮带被我国称为银河而得名。银河系呈旋涡状,有4条螺旋状的旋臂从银河系中心均匀对称地延伸出来。银河系中心和4条旋臂都是恒星密集的地方。从远处看,银河系像一个 体育 锻炼用的大铁饼,大铁饼的直径有10万光年,相当于亿公里。中间最厚的部分约3000 12000光年。银河系整体作较差自转,太阳位于一条叫做猎户臂的旋臂上,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5万光年。  在银河系里大多数的恒星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范围内,扁球的形状好像铁饼。扁球体中间突出的部分叫“核球”,半径约为7千光年。核球的中部叫“银核”,四周叫“银盘”。在银盘外面有一个更大的球形,那里星少,密度小,称为“银晕”,直径为7万光年。银河系是一个旋涡星系,具有旋涡结构,即有一个银心和两个旋臂,旋臂相距4500光年。其各部分的旋转速度和周期,因距银心的远近而不同。1971年英国天文学家林登·贝尔和马丁·内斯分析了银河系中心区的红外观测和其他性质,指出银河系中心的能源应是一个黑洞,但是由于目前对大质量的黑洞还没有结论性的证据。  银河系如何运转太阳绕银河系公转是多少年银河系的年龄是多少  银河系是一个巨型旋涡星系,Sb型,共有4条旋臂。包含一、二千亿颗恒星。太阳距银心约23万光年,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心运转,运转的周期约为25亿年。关于银河系的年龄,目前占主流的观点认为,银河系在宇宙诞生的大爆炸之后不久就诞生了,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我们银河系的年龄大概在145亿岁左右,上下误差各有20多亿年。而科学界认为宇宙诞生的“大爆炸”大约发生……  什么叫星系宇宙有多少个星系和恒星  天穹上的大多数光点是银河系的恒星,但也有相当大量的发光体是与银河系类似的巨大恒星集团, 历史 上曾被误认为是星云,我们称它们为河外星系,现在已知道存在1000亿个以上的星系,著名的仙女星系、大小麦哲伦星云就是肉眼可见的河外星系。星系的普遍存在,表明它代表宇宙结构中的一个层次,从宇宙演化的角度看,它是比恒星更基本的层次。宇宙中有1000亿 2000亿个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如果银河系的恒星数量以最低的2000亿(有人推算是10000亿)颗计算,由此推算出的宇宙中的恒星数量为2 1022 4 1022颗。  银河系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的质量是太阳的多少倍宇宙有多少颗恒星  银河系物质约90%集中在恒星内,银河系里还有气体和尘埃,其含量约占银河系总质量的10%。银河系的总质量大约是我们太阳质量的1万亿倍,大致10倍于银河系全部恒星质量的总和。银河系所有的恒星的总质量倾向于认为有7000亿个太阳质量,而据计算,1颗恒星的平均质量是太阳的质量的07倍,那么7000亿个太阳质量也就是意味着有10000亿颗恒星了。宇宙中太约有800亿-1250亿个星系,有着800万亿亿颗恒星,其误差是10倍左右,也有人计算是5000万亿亿颗恒星,与实际情况不会超过6倍。  银河系每年诞生多少颗恒星  银河系大约已有120亿年的 历史 了,在这期间共形成了大约7000亿颗恒星,即每年诞生恒星的速率是50多颗。大约是有500颗恒星是在最近1000万年间形成的,当然还有数以千计的,正在形成恒星的产星星云。  那些星系距银河系最近  人马矮星系是最近的一个,距离约有78200光年。接下来是大麦哲伦云,距离159000光年,以及小麦哲伦云,距离189000光年。  地球离银河系中心有多远  地球离银河系中心约25000光年,误差是1600光年。  银河系有多少颗类似太阳的恒星  银河系类似太阳相同的颜色和光度的恒星约有26348颗。  太阳系的边缘距离太阳有多远  太阳系极远处的柯伊伯带是一个汇聚着慧核和一些大天体的盘状区域,离太阳也许有240亿公里。  什么是行星太阳系有多少颗行星  如何定义行星这一概念在天文学上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006年8月24日通过了“行星”的新定义,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三点:  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2、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须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呈圆球状;  3、不受到轨道周围其他物体的影响,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它物体。  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0亿亿吨以上。  按照这一定义,目前太阳系内有8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行星大小的排列顺序和相对地球的比例  1木星1316。  2土星745。  3天王星652。  4海王星571。  5地球1。  6金星0856。  7火星0150。  8水星0056。  八大行星的远近排列、大小和体积的排序  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按距太阳远近排列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  体积从大到小依次为: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  什么是恒星在夜晚用人眼能看到多少颗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恒星都是气体星球。正常恒星大气的化学组成与太阳大气差不多。按质量计算,氢最多,氦次之,其余按含量依次大致是氧、碳、氮、氖、硅、镁、铁、硫等。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其次是处于半人马座的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422年。晴朗无月的夜晚,且无光污染的地区,一般人用肉眼大约可以看到6000多颗恒星。借助于望远镜,则可以看到几十万乃至几百万颗以上。  如何测恒星的质量和密度  只有特殊的双星系统才能测出质量来,一般恒星的质量只能根据质光关系等方法进行估算。已测出的恒星质量大约介于太阳质量的百分之几到120倍之间,但大多数恒星的质量在01 10个太阳质量之间。恒星的密度可以根据直径和质量求出,密度的量级大约介于10克/厘米(红超巨星)到10 10克/厘米(中子星)之间。  什么叫光年,银河系的直径有多少光年  长度单位,指光在真空中行走的距离,1光年=94600公里,光由太阳到达地球需时约八分钟,已知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为半人马座比邻星,它相距422光年。我们所处的星系——银河系的直径约有七万光年,假设有一近光速的宇宙船从银河系的一端到另一端,它将需要多于十万年的时间。  什么是光?  这很有讽刺性。光就在我们周围,因为它我们才能看到东西。但是要精确的说它是什么却不容易。光可以被认为是有时具有波的性质的在时空中传播的粒子。这是因为光具有双重的性质。如果你想把它描述成波,想象一下大海中一排排的波浪。当然光波不是水组成的而是电能和磁能在空间的共同传播。我们叫做电磁波或电磁辐射。真空中光波的速度是30万千米每秒。从一个波峰到下一个波峰的距离叫波长,一秒钟内通过一个固定点的波峰叫做波的频率。

全能宇宙之外为“外部”或者“外面的世界”(the outside),超越了一切存在不存在,正存在与反存在,超越了整个全能宇宙(omniverse),因后者已经包含所有宇宙(verse)与维度(dimension),所以全能宇宙外的“外部”为悖论空间(paradox space)。

宇宙

universe;cosmos

宇宙的诞生

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宇宙,其边界大约有100多亿光年。它由众多的星系所组成。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而太阳系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我们所观察到恒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么产生的呢?

宇宙学说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于一个很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原始火球。在150亿年到200亿年前,原始火球发生大爆炸,从此开始了我们所在的宇宙的诞生史。

宇宙原始大爆炸后001秒,宇宙的温度大约为1000亿度。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电子、光子、中微子。以后,物质迅速扩散,温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后1秒钟,下降到100亿度。大爆炸后14秒,温度约30亿度。35秒后,为3亿度,化学元素开始形成。温度不断下降,原子不断形成。宇宙间弥漫着气体云。他们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恒星系统,恒星系统又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今天的宇宙。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2003年2月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们有关宇宙年龄的研究成果。根据其公布的资料显示,宇宙年龄应该为137亿岁。2003年11月份,国际天体物理学研究小组宣称,宇宙的确切年龄应该是141亿岁。地球的形成大约是距今45亿年。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a target=_blank href=/view/18686htm>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G伽利略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G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FW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宇宙演化观念的发展 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HN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罗素在获得此图后便提出了一个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进入主序,后沿主序下滑,最终成为红矮星的恒星演化学说。1924年 ,AS爱丁顿提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1937~1939年,CF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氢聚变为氦的原子核反应。这两个发现导致了罗素理论被否定,并导致了科学的恒星演化理论的诞生。对于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我们的宇宙开始形成的后期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

1917年,A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运用他刚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于开放的宇宙,后者对应于闭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叶,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他们还预言,根据这一模型,应能观测到宇宙空间目前残存着温度很低的背景辐射。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从此,许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标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国的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暴涨宇宙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重要观测事实。

宇宙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八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 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17颗。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3万光年。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多样性 天体千差万别,宇宙物质千姿百态。太阳系天体中,水星、金星表面温度约达700K,遥远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温度最高时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笼罩着浓密的二氧化碳大气和硫酸云雾,气压约50个大气压,水星、火星表面大气却极其稀薄,水星的大气压甚至小于2×10-9毫巴;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个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却是一个流体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还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于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则达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数行星都是顺向自转,而金星是逆向自转;地球表面生机盎然,其他行星则是空寂荒凉的世界。

太阳在恒星世界中是颗普遍而又典型的恒星。已经发现,有些红巨星的直径为太阳直径的几千倍。中子星直径只有太阳的几万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达太阳光度的数百万倍,白矮星光度却不到太阳的几十万分之一。红超巨星的物质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万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别可高达水的密度的十万倍和百万亿倍。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O型星表面温度达30000K,而红外星的表面温度只有约600K。太阳的普遍磁场强度平均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场通常为几千、几万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脉冲星的磁场强度可高达十万亿高斯。有些恒星光度基本不变,有些恒星光度在不断变化,称变星。有的变星光度变化是有周期的,周期从1小时到几百天不等。有些变星的光度变化是突发性的,其中变化最剧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几天内,其光度可增加几万倍甚至上亿倍。

恒星在空间常常聚集成双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们可能占恒星总数的1/3。也有由几十、几百乃至几十万个恒星聚在一起的星团。宇宙物质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恒星、行星等之外,还以弥漫的形式形成星际物质。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尘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个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状各异的各种星云。宇宙中除发出可见光的恒星、星云等天体外,还存在紫外天体、红外天体、X射线源、γ射线源以及射电源。

星系按形态可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类型。60年代又发现许多正在经历着爆炸过程或正在抛射巨量物质的河外天体,统称为活动星系,其中包括各种射电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马卡良星系、蝎虎座BL型天体,以及类星体等等。许多星系核有规模巨大的活动:速度达几千千米/秒的气流,总能量达1055焦耳的能量输出,规模巨大的物质和粒子抛射,强烈的光变等等。在宇宙中有种种极端物理状态: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密、超真空、超强磁场、超高速运动、超高速自转、超大尺度时间和空间、超流、超导等。为我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环境。

运动和发展 宇宙天体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自转、各自的空间运动(本动)、绕系统中心的公转以及参与整个天体系统的运动等。月球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围绕地球运转,同时又跟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运转。太阳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又向着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同时又带着整个太阳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转,运转一周约需22亿年。银河系也在自转,同时也有相对于邻近的星系的运动。本超星系团也可能在膨胀和自转。总星系也在膨胀。

现代天文学已经揭示了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的历程。当代关于太阳系起源学说认为,太阳系很可能是50亿年前银河系中的一团尘埃气体云(原始太阳星云)由于引力收缩而逐渐形成的(见太阳系起源)。恒星是由星云产生的,它的一生经历了引力收缩阶段、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晚期阶段和临终阶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关,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发生热大爆炸后40万年,温度降到4000K,宇宙从辐射为主时期转化为物质为主时期,这时或由于密度涨落形成的引力不稳定性,或由于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后再演化为星系团和星系。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绘了我们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们的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当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随着宇宙的膨胀,它经历了从热到冷、从密到稀、从辐射为主时期到物质为主时期的演变过程,直至10~20亿年前,才进入大规模形成星系的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涨宇宙模型则是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补充。它认为在宇宙极早期,在我们的宇宙诞生后约10-36秒的时候,它曾经历了一个暴涨阶段。

哲学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间的哪一点爆炸,而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涨模型表明,我们的宇宙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涨后的区域尺度要大于1026厘米,而那时我们的宇宙只有10厘米。还有可能这个暴涨区域是一个更大的始于无规则混沌状态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恰如科学史上人类的认识从太阳系宇宙扩展到星系宇宙,再扩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样,今天的科学又正在努力把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向某种探索中的“暴涨宇宙”、“无规则的混沌宇宙”推移。我们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种更大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个更大物质体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区分哲学和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层次的宇宙概念。哲学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科学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则是人类在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两种宇宙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宇宙概念的发展,人们将逐步深化和接近对无限宇宙的认识。弄清两种宇宙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无限论,反对宇宙有限论、神创论、机械论、不可知论、哲学代替论和取消论,都有积极意义。

宇宙的创生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现在观测宇宙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时空起源 有些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永恒的,而是从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的状态产生的。根据现有的物理理论,在小于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围内,就没有一个“钟”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测量,因此时间和空间概念失效了,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理世界。这种观点提出已知的时空形式有其适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确的。正像历史上的牛顿时空观发展到相对论时空观那样,今天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时空观。由于在大爆炸后10-43秒以内,广义相对论失效,必须考虑引力的量子效应,因此有些人试图通过时空的量子化的途径来探讨已知的时空形式的起源。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们决不能因为人类时空观念的发展或者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上无法度量新的时空形式,而否定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

人和宇宙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人择原理的提出和讨论,出现了人类存在和宇宙产生的关系问题。人择原理认为 ,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允许人类存在的宇宙。人择原理用人类的存在去约束过去可能有的初始条件和物理定律,减少它们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学现象得到解释,这在科学方法论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有人提出,宇宙的产生依赖于作为观测者的人类的存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现在根据暴涨模型,那些被传统大爆炸模型作为初始条件的状态,有可能从极早期宇宙的演化中产生出来,而且宇宙的演化几乎变得与初始条件的一些细节无关。这样就使上述那种利用初始条件的困难来否定宇宙客观实在性的观点失去了基础。但有些人认为,由于暴涨引起的巨大距离尺度,使得从整体上去观测宇宙的结构成为不可能。这种担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涨模型正确的话,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类认识上的困难。

宇宙

宇宙,是我们所在的空间,“宇”字的本义就是指“上下四方”。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

而地球仅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

而太阳系又仅仅定居于银河系巨大旋臂的一侧;

而银河系,在宇宙所有星系中,也许很不起眼……

这一切,组成了我们的宇宙:

宇宙,是所有天体共同的家园。

宇宙,又是我们所在的时间,“宙”的本意就是指“古往今来”。

因为,我们的宇宙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也有着诞生和成长的过程。现代科学发现,我们的宇宙大概形成于二百亿年以前。在一次无比壮观的大爆炸中,我们的宇宙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大爆炸”理论。)

宇宙一经形成,就在不停地运动着。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在膨胀着,星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宇宙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边界,更没有诞生与毁灭,只有一个个阶段的结束与开始,我们现阶段的宇宙大概形成于二百亿年以前。在一次无比壮观的大爆炸中,这阶段的宇宙开始了!最新研究表明,大爆炸孕育于黑洞中,黑洞将所有物质,包括光子在内压到一个点,这时连电子,中子,质子等都已不存在(究竟是什么物质比电子还小呢当代科技无法解释,暂称为夸克),这时发生了比核聚变更高等级的爆炸,这种爆炸的范围至少波及数十亿光年,又一个新的宇宙纪元就诞生了题名]:宇宙

[英文缩写]:

[英文]:universe;cosmos

[解释]: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G 伽利略 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 牛顿 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G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 康德 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FW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

3、 洞中方一日,地上已千年 ——“宇宙”到底是什么?

洞中方一日,地上已千年 ——“宇宙”到底是什么? 古今中外,人们一直在以各种方式,对我们所处于其中的这个宇宙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常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