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与友人别>>来自于哪本古书??????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为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郭茂倩编的这部《乐府诗集》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它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
《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在这些不同的乐曲中,郊庙歌辞和燕射歌辞属于朝廷所用的乐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较少可取成分。鼓吹曲辞和舞曲歌辞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艺术价值较差。但总的来说,它所收诗歌,多数是优秀的民歌和文人用乐府旧题所作的诗歌。在现存的诗歌总集中,《乐府诗集》是成书较早,收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书籍。
《乐府诗集》的重要贡献是把历代歌曲按其曲调收集分类,使许多作品得以汇编成书。这对乐府诗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汉代一些优秀民歌如《陌上桑》、《东门行》等见于《宋书‧乐志》,《孔雀东南飞》见于《玉台新咏》,还有一些则散见于《艺文类聚》等类书及其他典籍中,经编者收集加以著录。特别是古代一些民间谣谚,大抵散见各种史书和某些学术著作,杂歌谣辞一类所收,多为前所忽视者。至于后来杜文澜的《古谣谚》等著作,则远比此书为晚,显然是在它的基础上编撰的。
它的编次是把每一种曲调的“古辞”(较早的无名氏之作)或较早出现的诗放在前面,后人的拟作列于后面,使读者了解到某些文人诗是受了民歌或者前代文人的影响。例如,“相和歌辞”《薤露》和《蒿里》二曲,在《宋书‧乐志》中,仅载了曹操的拟作,而在此书中却录有汉代古辞。曹操的拟作虽然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都高于“古辞”,然而要说明这种曲调的来源及其本意,就远不如古辞明显,又如《陌上桑》这个曲调,据《古今乐录》本是汉代的“相和歌”中的“瑟调曲”,在《宋书‧乐志》中却只录了曹操、曹丕的拟作和晋乐所奏的一首改写屈原《九歌‧山鬼》的诗;至于《陌上桑》的古辞却列入了“大曲”一类。在《乐府诗集》中,则首先著录古辞,使读者了解曹操等人的作品不过是依古辞的曲调而拟作的新辞。此书还把后人各种拟《陌上桑》而作的诗,都附在后面,如《采桑》、《艳歌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日出行》等等,由此可见,《陌上桑》对后来文人的种种影响。又如,把陆机的求仙诗《东武吟行》和鲍照的《代东武吟》编排在一起,可见同一曲调,可以谱写成内容完全不同的各种诗歌。
《乐府诗集》以音乐曲调分类著录诗歌,对一些古辞业已亡佚,而其曲调对后人有过影响的乐曲,都作了说明。如“汉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杂曲歌辞”中的《行路难》,都只有鲍照的拟作为最早,但编者仍把《梅花落》归入“汉横吹曲”,并在《行路难》的说明中引证了《陈武别传》,指出这个曲调在魏晋以前,就在北方牧民中流行,说明它早在汉代可能已经产生。它反映了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以及音乐和诗歌的关系,对各种乐曲的相同题目,它指出了前代乐曲与后代乐曲的继承关系。如“梁鼓角横吹曲”中的《黄淡思》,编者就引用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认为即“汉横吹曲”的《黄覃子》。
《乐府诗集》对各类乐曲的起源、性质及演唱时所使用的乐器等都作了较详的介绍和说明。书中这些说明徵引了许多业已散佚的著作,如刘宋张永的《元嘉正声伎录》、南齐王僧虔的《伎录》、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等书,使许多珍贵的史料得以保存。这对文学史和音乐史的研究都有极重要的价值。但其中有一些可能出于传闻,未可信从。
《乐府诗集》也存在较多的缺点。现在列举几个: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就曾指出本书把某些文人诗列入乐府题目之中不大恰当。此外,由于它重在曲调,因此所录歌辞往往和关于曲调的叙述不太一致,如近代曲辞中的《水调歌》,编者认为是隋炀帝游江都时制,而书中所录“唐曲”,并未注明作者。其实这些曲辞,恐怕是杂取唐人作品而成,如其中“入破”第二首,显然是杜甫的诗。
关于此书的分类,近代学者也曾有过争论,如书中的相和歌辞和清商曲辞的界线,梁启超在《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中认为“清商”乃汉魏时的“清商三调”,郭茂倩把“吴声歌”、“西曲歌”称为“清商曲辞”,而把汉魏的“清商三调”归入“相和歌辞”是承袭了南宋郑樵《通志》之误。黄节不同意梁说,他认为汉代“清商曲”已散佚,魏晋“清商三调”中包含有“相和歌”十一曲,至于隋唐以后,魏晋“清商曲”的曲调亦已不传,所以郑樵所列“清商”,只录晋以后的南方民歌(《〈宋书‧乐志〉相和与清商三调歌诗为郑樵〈通志‧乐略〉相和歌及相和歌三调之所本》及《答朱佩弦先生论清商曲书》)。
《乐府诗集》的版本,有明末汲古阁刊本,清翻刻本和《四部丛刊》影印本。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宋刊残本,所缺卷帙,用元刊本和旧抄本配补。今通用1980年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
卷一:
(《乐记》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是以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
王异世,不相袭礼。”明其有损益。然自黄帝已后,至於三代,千有馀年,而其
礼乐之备,可以考而知者,唯周而也已。《周颂·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之乐
歌也,《清庙》,祀太庙之乐歌也,《我将》,祀明堂之乐歌也,《载芟》、
《良耜》,藉田社稷之乐歌也。然则祭乐之有歌,其来尚矣。两汉已后,世有制
作。其所以用於郊庙朝廷,以接人神之欢者,其金石之响,歌舞之容,亦各因其
功业治乱之所起,而本其风俗之所由。武帝时,诏司马相如等造《郊祀歌》诗十
九章,五郊互奏之。又作《安世歌》诗十七章,荐之宗庙。至明帝,乃分乐为四
品:一曰《大予乐》,典郊庙上陵之乐。郊乐者,《易》所谓“先王以作乐崇德,
殷荐上帝”。宗庙乐者,《虞书》所谓“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诗》云“肃
雍和鸣,先祖是听”也。二曰雅颂乐,典六宗社稷之乐。社稷乐者,《诗》所谓
“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礼记》曰“乐施於金石,越於音声,用乎宗庙社稷,
事乎山川鬼神”是也。永平三年,东平王苍造光武庙登歌一章,称述功德,而郊
祀同用汉歌。魏歌辞不见,疑亦用汉辞也。武帝始命杜夔创定雅乐。时有邓静、
尹商,善训雅歌,歌师尹胡能习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
夔总领之。魏复先代古乐,自夔始也。晋武受命,百度草创。泰始二年,诏郊庙
明堂礼乐权用魏仪,遵周室肇称殷礼之义,但使傅玄改其乐章而已。永嘉之乱,
旧典不存。贺循为太常,始有登歌之乐。明帝太宁末,又诏阮孚增益之。至孝武
太元之世,郊祀遂不设乐。宋文帝元嘉中,南郊始设登歌,庙舞犹阙。乃诏颜延
之造天地郊登歌三篇,大抵依仿晋曲,是则宋初又仍晋也。南齐、梁、陈,初皆
沿袭,后更创制,以为一代之典。元魏、宇文继有朔漠,宣武已后,雅好胡曲,
郊庙之乐,徒有其名。隋文平陈,始获江左旧乐。乃调五音为五夏、二舞、登歌、
房中等十四调,宾祭用之。唐高祖受禅,未遑改造,乐府尚用前世旧文。武德九
年,乃命祖孝孙修定雅乐,而梁、陈尽吴、楚之音,周、齐杂胡戎之伎。於是斟
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唐乐,贞观二年奏之。按郊祀明堂,自汉以来,有夕牲、
迎神、登歌等曲。宋、齐以后,又加裸地、迎牲、饮福酒。唐则夕牲、裸地不用
乐,公卿摄事,又去饮福之乐。安、史作乱,咸、镐为墟,五代相承,享国不永,
制作之事,盖所未暇。朝廷宗庙典章文物,但按故常以为程式云。)
五行五谷五音五彩怎么读日积月累如下:
五谷:稻、黍、稷、麦、豆dào shǔ jì mài dòu。
五音:宫、商、角、徵、羽gōng shāng jué zhǐ yǔ。
平常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五声音阶,汉族古代音律。就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到羽音,依次为:宫—商—角—徵—羽;如按音高顺序排列,即为:1 2 3 5 6 宫 商 角 徵(zhǐ)羽。唐代时使用“合、四、乙、尺、工”。
“五谷”的由来和演变
古代称粮食为五谷,“五谷”一词最早见于《论语》。我国著名古籍《黄帝内经》称:“五谷为养”。民间有五谷丰登之说。古代称五谷即稻(稻谷)、麦(小麦)、菽(豆类)、黍(黄米)、稷(粟谷即小米)五种。
后来,大约明朝万历年间,玉米、甘薯分别由南美和南洋传入我国,“五谷”即为福谷、小麦、玉米、大豆、粟谷。
如今,我们常说的五谷通常包括稻谷、麦子、黄豆、玉米和薯类。习惯上将大米、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为杂粮。主粮和杂粮统称粮食。可用于榨油的杂粮如花生、芝麻等称为油料。
五谷的概念
“稻”也就是水稻,是产出大米的重要作物。“五谷”最初只有麻、没有稻,因为黄河流域曾是经济重心,后来经济重心南移,稻的地位才逐渐提升。
“黍”俗称“大黄米”或“软黄米”,和“稷”类似,但是黏性更大,常用于制作米糕和黄酒。
“稷”一般指小米或高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之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酒也是用稷酿造的。
“麦”一般指小麦,而不是大麦、燕麦和荞麦,前者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后三者种植规模较小。
“菽”是各种豆类作物的总称,有的版本直接写作“豆”,指的都是黄豆、绿豆等各种豆类作物。
说到兵法奇书,大家肯定第一个会想到就是《孙子兵法》,其实我们古代著名的兵法奇书不只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等,都是兵法奇书,而且对于后人都是受益匪浅。下面我们就来盘点看看,中国古代著名的十大兵法奇书。
NO1最早的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为春秋末孙武所作,共三卷。孙武,字长卿,齐国人,后归吴,与伍员助吴攻楚,创下以少胜多的战例。
《孙子兵法》有十三篇传世。卷上: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卷中:势篇、虚实篇、军争篇、杂变篇、行军篇;卷下: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一共7000余字。作者在唯物论战争观基础上强调主观能动性,用辩证法观察和应用战争规律,承认战争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采取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
如“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等论断,成为两千多年军事指导思想。《孙子兵法》号称“兵学圣典”和“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公元7世纪传到日本,18世纪后有法、英、德、捷、俄等文译本。
NO2堪称《孙子兵法》第二——《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孙膑系孙武裔孙,大约与商鞅、孟轲同时。其书原98篇,图4卷,失传1000余年。197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发现,经整理得11000余字,30篇。
上篇有: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选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选、杀士、延气、官一、强兵等15篇;下篇有:十阵、十问、略甲、客主人分、善者、五名五恭、兵失、将义、将德、将败、将失、雄牝城、五度九夺、积疏、奇正等15篇。
《孙膑兵法》是在《孙子兵法》和《吴子》等兵书的基础上,对先秦军事思想有所发展。如“战胜而强立”、“事备而后动”、“胜不可一”等主张,对后世军事家影响甚大。
NO3战国时期吴起的着作——《吴子》
战国吴起(?—前381年)撰,计二卷。吴起是卫国人,曾以曾参为师,善用兵,起初在鲁国为官,后赴魏、赵、楚等国,被楚贵族谋杀。吴起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务在强兵。
据传,《吴子》汉初时尚有48篇,今仅存6篇18条,计3000余字。6篇是: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尚礼义,明教训是其书主要内容。《吴子》是研究吴起和战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吴子》,中国古代着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相传战国初期吴起所着,战国末年即已流传。《汉书。艺文志》称“吴起四十八篇”,《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载为一卷。今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刊本,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分上下两卷。
《吴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该书所论及的一些军事理论和方法,对战国以后的历代军事家均有较深的影响,至今仍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NO4传说中姜太公的着作——《六韬》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着,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着录,但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儒家类着录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字与韬同也。”
传说《六韬》为西周吕望所撰,计六卷。吕望姓姜,字尚,亦字子牙,籍贯不祥,多谋善断,长于用兵,他曾助周灭商,封于齐,官至太师,俗称姜太公。后经研究,认定《六韬》一书乃战国时人托其名而辑成!“韬”即用兵之谋略,“六韬”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六韬》共60篇2万余字。60篇的名字是: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砺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粮、略地、火战、虚垒、林战、突战、敌强、敌武、乌云山兵、乌云泽兵、少众、分险、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
凡是先秦军队编制、管理、训练、行军、布阵、攻守、战具、兵器及其军事理论,几乎无所不包。以问答形式进行论述,并有夹注,语言生动,说理充分,是一部普及性的古军事专着。
NO5秦国军事家尉缭的着作——《尉缭子》
战国尉缭撰,计五卷。尉缭的身世说法不一。一说是秦国大臣,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游说入秦,受秦王政重用,任为国尉,因此称尉缭;一说是魏惠王时人,善于军事韬略。
《尉缭子》5卷22篇:卷一天官、兵谈、制谈,战威;卷二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卷三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卷四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卷五兵教、兵令。共4400余字。
前12篇为政治观、战争观,后10篇论述军令和军制。如“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等待,求已者也”的“求已”政治观,主张实行“诛暴乱禁不义”的战争原则,“权敌审将而后举兵”的作战思想等,含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
NO6齐威王时期的着作——《司马法》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汉代对《司马法》评价很高。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士”。当时司马法共有150篇,今留存仅5篇: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
春秋时司马穰苴撰,计三卷。穰苴姓田,齐景公时尊为大司马而改氏。《司马法》为齐威王时诸臣追辑而成,称为《司马兵法》。
该书原有155篇,今存5篇3000余字。5篇为: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其言大抵据道、依德、本仁、组义,糅合儒、道两家思想,阐述战争目的在于安民止战,并以夏、商、周三代议例设天子统帅军队、军队内部制订爵位阶级、严肃军纪、善于用众。《司马法》主讲军事理论。
NO7唐代着名的兵书——《太白阴经》
《太白阴经》的全称是《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唐代李筌所撰。共10卷。全书分为人谋、杂仪、战攻具、预备、阵图、祭文、捷书、药方、杂占、杂式10门。这部兵书本于君王昌明,国家富强,内外兼修之旨,论次军事攻守战取之法,颇含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因素。
全名《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中国古代重要兵书。唐代宗时河东节度使都虞侯李筌撰。李里籍未详,《集仙传》道其仕至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等。全书10卷。现存《墨海金壶》、平津馆影宋抄本等。
NO8论述实际用兵的问题的兵书——《虎钤经》
《虎钤经》为宋代许洞所撰写,全书20卷,共120篇。它的内容主要是发挥《孙子兵法》和《太白阴经》的观点。前10卷主要论述实际用兵的问题。
中国宋代着名兵书。北宋吴郡(今江苏吴县)人许洞,历四年于景德元年(1004)撰成,凡20卷,210篇,共论210个问题。许洞曾任雄武军推官、均州参军等职。
该书现存明嘉靖刊本及清《四库全书》等刊刻本。《虎钤经》以上言人谋,中言地利,下言天时为主旨,兼及风角占候、人马医护等内容。许洞认为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应是“先以人,次以地,次以天”(《虎钤经》,明刊本,下同),重视人(主要是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
NO9戚继光的着作——《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他在《自序)中说:“数年间,予承乏浙东,乃知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详细节目,则无一及焉。犹禅家所谓上乘之教也,下学者何由以措。于是乃集所练士卒条目,自选亩民丁以至号令、战法、行营、武艺、守哨、水战,间择其实用有效者,分别教练,先后次第之,各为一卷,以海诸三军俾习焉。顾苦于缮写之难也,爱授粹人。客为题曰:《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亦称《纪效》,是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寇时撰写,共18卷,每篇都各附图说。卷首有”申请“、”训练“、”公移“和”或问“,其中”或问“一篇最为重要。
正文分束伍、操令、阵令、谕兵、法禁、比较、行营、操练、出征、长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经、诸器、旌旗、守哨、水兵等18篇。此书注重实践,注意总结经验教训,是研究明代军事史的必备书。
NO10戚继光练兵时的着作——《练兵实纪》
《练兵实纪》是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此书正集9卷,附杂集6卷。它和《纪效新书》称为戚氏兵书姐妹篇。
《练兵实纪》是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此书正集9卷,附杂集6卷。它和《纪效新书》称为戚氏兵书姐妹篇。九卷九篇共二百六十四条,具体篇目是:练伍法第一、练胆气第二、练耳目第三、练手足第四、练营阵第五(场操)、练营阵第六(行营)、练营阵第七(野营)、练营阵第八(战约)、练将第九。后附杂集六卷六篇:储练通论(上下篇)、将官到任宝鉴、登坛口授(李超、胡守仁辑)、军器解、车步骑营阵解。
中国古代著名的十大兵法奇书,大家都有读过吗?古人所著的兵法奇书,对于后人我们来说真的是一个天大的福利,有句话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用到这里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师父现在已经闭关,法本暂时没有流通了。
头陀墓林僧:我已是一位隐居的山僧,其目的是为了学习《大般若经》。
我出生在黑龙江大庆市的一个农民家庭。从我记事起,家中生活艰难,经常吃国家救济粮,学业不成,后在海拉尔地区学习装潢技术,有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转折。后由于家不合,业不顺,真是人不遭难看不淡,我放下一切出家了。我正规拜师剃度,国家已调查落实,由于在家受的挫折太大,出家后心灰意冷,死心苦参学,把自己当成活死人,真的呆呆傻傻,不爱说话。无论在海南、终南、拜香、住寺,所到之处,无事不找事。
后来参学五音念佛依止法,发愿一声不变调。这样抱定一句佛号,再忙也要力争念佛不乱。干活跟着念佛跑,用念佛来改变干活,顺着念佛来干活,顺着念佛来说话。白天用意念来念,还能管住自己。到了晚上,时间太难过了,昏沉来了真没办法。开始用念珠来伏住昏沉,还是管不住自己。有是念珠攥在手里睡着了,念佛间断了。真惭愧,不要说一心不乱了,连执持圣号不间断都做不到。这样念佛,什么时间能有清净心?什么时间能伏住妄想、执着、颠倒!
要达不间断,第一关须伏住睡眠,可睡眠比吃饭还难对治,有时少吃饭,甚至不吃饭,可睡觉照常。拜香时,晚上如果昏沉,在大路上可以用继续拜,来对治;到了小路,车多拜不成,坐在路旁草地上就睡着了,甚至站着都能睡,睡眠多,*欲念头也随着加重,我非常着急,学习《楞严经》,明白第一要过*欲关,方可出尘,但是管不住睡眠,*欲时时折磨着自己,念佛功夫又用不上,真的有点精神失常一样手忙脚乱。最后,晚上在原地拜,来对治昏沉,可累了,白天又拜不动。
有一天捡了一些树枝坐下来,随手折了一枝,一边唱念佛,一边动手在地上写“南无阿弥陀佛”。念一声写一笔,真的怪了,不昏沉了!有时一夜念佛不间断,人昏沉小多了,心也安了许多。就这样,白天拜香,晚上坐下来,一边唱念,一边用树枝在地上写“南无阿弥陀佛”,长夜很容易过来。慢慢的,有时一日一夜五音佛不间断,使我对念佛信心更足,每天欢欢喜喜,十分充实。
五音念佛呼吸均匀,发音上口,喉咙也不累,气血畅通,精气神足,身体越来越健康,说句实话,如果没有五音念佛,在路上拜香,风来雨去,没吃没喝,更不知在野外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怎样过得来。真的一切苦没白吃。一生能否成就,关键在遇缘惜缘。这个念佛对我来说,就是用生命都难报佛恩、难报师恩!
2000年,我在路上唱念五音佛,有居士请法,我只教了唱法,没有讲计数方法。直到2002年冬打佛七,与大众交流念佛,我才把本人如何念五音佛,如何计数对治睡眠讲了出来。大众念佛,用笔记本画道计数,非常欢喜。从02年起,便有了念佛计数供养功德本。还有部分年纪特别大的老居士,不能用笔画,我把道绰大师倡导的小豆念佛介绍给他们,用着也都非常欢喜,能一坐几个小时计数念佛,都说这方法在漫长夜晚对治睡眠很好用。而且,又是持名六字圣号使念佛不间断。
由于这方法摄心,再加上2003年流通“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关注我的大众越来越多,从无人过问的苦行僧,突然被众多人追随,要我讲如何苦行拜香。这样,我断断续续把自己一点点身世和拜五台山一些经历、参学情况讲了出来。净心居士有心记录整理成了笔记本,并要追来让我审定。此时是2003年6月,我正在拜九华山。气温居高不下,我每一天大部分时间在水里打发,天黑了。蚊子都不会咬人。由于天太热,我让等几天降降暑,哪知大众热情,随着你读他看传开了。待我拜香回来,已经成书了。有的不该传的也传开了,只有随缘了。还好,是教大众念佛,是劝大众戒杀念佛,不是宣扬奇谈怪论。
随后,有更多大众要我讲五音念佛。没有办法,做了几张VCD盘,越发传开了,此时是2004年春节。有人追着文了很多问题,在凹彪寺水陆空法会上,我做了部分解答。也由净心居士记录整理做成了VCD盘,此时已是2004年3月了,与笔记本成书相隔达7个多月。不难看出,无心栽柳柳成荫,五音念佛完全是被动传开的。接着我开始拜普陀山了。大众在自发地流通,谁知传递如此之快,潜伏的一切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有的大德看到后,当即指了出来,为正确引导大众,我诚敬的随喜。也许不以依止方法来传,争论要小些。可是依止法确实使大众在用功念佛,精进念佛。
以上也不难看出,整个资料的产生和流通,我没有操心。五音念佛是无罪的,罪在我本人身上。本来能力和水平有限,有的又没有给大众说清楚,没有责任心。为此,我期待出关以后,向佛教界诸位大德及关注五音念佛的同修,登门顶礼忏悔,也对倡导五音念佛者至诚随喜。
五音念佛,无论一人,还是众人打佛七,都很摄心,许多大众已实践。我再次说句诚实的话,五音念佛实属我拜香参学而来。如果妄语诳众生,永堕拔舌无出期。五音念佛这样摄心,真的非我辈凡夫所能发明。望大众珍惜才是。当前,如果持名念佛,要选比五音念佛更摄心的圣号,确实不多。要珍惜这次因缘。我不是强调一定要念五音佛,我是说明真相,一种依止法,面对全体大众,肯定有争论。我们听佛陀的教诲,依法不依人,有缘惜缘,念佛无对错,无论怎样念,以摄心为要。伏住妄想、执着,才是真功夫。
实际说来,从佛到祖师都讲,往生与否的关键在信愿的有无。也就是说,念佛无论四字六字,唱念不唱念,计数不计数,真的能了脱生死,见佛往生就是好方法。我们发道心,时时刻刻要牢记:一口气不来怎么办?临命终业障放不下、佛不来怎么办?对自己一定要负责任,任何人都负不了你生死大事的责任。
我们修道的最大障碍是偷心不死,持戒不严,念佛不老实,因果不在意,口头常挂信、愿、行求生净土,追其实,无信,无愿,无行,是故祖师心生不甘,善导大师的师父道绰大师,倡导小豆计数念佛求生净土,不难明白,根性上乘的唐朝人尚要计数方便,何况处在末法时代的我们?用计数来对治散乱、妄想、睡眠等。是为了能精进念佛。藕益大师也赞叹“光明豆”,就是念一声佛数一粒黄豆,再用这些黄豆供养佛法僧及大众,愿此光明豆使一切众生发起无量光明,往生净土。
我们现在依止五音念佛的同修,有的计数,有的没计数,计数有的用计数本,有的用各种豆及念珠;还有人用计数本却持四字圣号等。不管什么样的方便,有诚敬心是关键,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计数原本是念佛画道,不是画道念佛。因为念佛,才有画个道计个数,不是为了画道。用小豆或念珠也一样,念一声佛,恭恭敬敬捡一粒豆;念一声佛,恭恭敬敬拨一颗珠。不是念豆捡豆,念珠拨珠。没有念佛怎么捡豆?没有念佛怎么拨珠?念佛都为了有清净心,达一心不乱。印光大师说,未达一心,不蒙见佛之念。持名一定要诚敬老实,达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有信心则不难。要有信心,哪个宗都是信为入门,无信不能起愿,无愿不能导行。禅宗横截生死流,疑情绵绵密密。禅宗生疑,净宗生信,初发心是二,实际都是信愿行
据《淮南子》中记载大禹治国,广开言路,采用广泛听取民意的理政方法,这就是五音听治,也有的文献称其为五音听政。五音指的是五种乐器,分别是钟 鼓 铎 石磬 鞀这五种乐器。
大禹在住地附近设置了五种乐器 让来访的老百姓使用传道的人击鼓,谕义的人敲钟,告事的人振铎,讲忧虑的人敲磬,有冤狱诉讼的人摇鞀,于是大禹就凭听这五种声音来处理事务。
《淮南子·汜论训》也记载了大禹五音听治时的勤政事迹说他“当此之时,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馈”是食的意思,是指进食用饭,“捉发”是用手拧干头发,大禹吃一顿饭的时候,居然有十次停顿下来,接见来访的这些百姓。他沐浴的时候,洗一次澡呢,有三次把头发擦干竖起来,把它结起来,去接见来访的民众。不管什么民众只要你提建议,五音听政他都接受。
这样的一种治理方法,在我们后人看来可能是一个非常具有新意的,是一种非常独具匠心的治理模式。从这个治理模式中,可以看出古代人对于这个治理本身的重视,以及对于这个治理制度方面所做的这个良苦用心。
《艺文类聚》卷十一记载了大禹的一句话:“吾不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而恐其留于吾门也。”大禹的这句话是说我不担心老百姓,停留在路上,反倒担心他们都停在我的门前,因为如果老百姓都停留在大禹的门前,说明他们的意见无法上达,他们的事务没能及时处理,我们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大禹建立五音听政的良苦用心,就是要广开言路,使民情上达,更加便捷顺畅和高效并且能使老百姓的事务和意见建议得到及时的处理。
五音听治应当是当时社会治理趋向制度化,文明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大禹死后百姓又拥戴他的儿子启担任国君,五音听治的制度得以继续实行,这位开创夏王朝的禹启盛世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和制度基础。
从五音听治这个故事里面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这种制度建设,这种政治上制度化,规范化的做法,当时已经开始了,而且虽然当时因为大禹时代还是中国文明刚起源不久的时代,还是比较简陋,但是它的核心精神,是不会过时的,它是超越时空的。
我们为什么要回顾历史呢?因为历史的经验,历史的一种文明的积淀,对我们今天,治国理政都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这种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
大禹为政,始终以民为贵,他真诚待民,谦恭虚心,非常勤政,与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下》有言“昔者禹见耕者五耦而式”,“抚式而小俛”。就是说,大禹每次遇见在田间耕作的人,他就站在车上手扶车前的横木,俯身向耕田的人表示致敬,大禹对德政非常推崇,对于有德之人更是尊敬有加。据《大戴礼记》记载:“大禹过十室之邑则下,为秉德之士存焉”。就是说他即便走过一个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只要听说有德高望重之人,他也要下车访问求教,表示慰问和敬意。
《墨子》引《夏书》曰:“禹七年水,此其离凶饿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禹一方面勤于治水,另一方面艰苦朴素,节衣缩食。把生产出来的财富积存起来,存到农民计存到群众家中,这样群众在生活上就不会忍饥挨饿,继续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大禹的节俭自律还体现在他对自己要求薄葬等方面。文献大多记载大禹陵就在浙江的会稽山,“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正是大禹精神的写照。在他死的时候,文献记载说棺椁是非常简单的,用很薄的一块桐木当棺材,用苇杆作为棺廓,挖几尺的一个小坑进行埋葬。
位于嵩山脚下的嵩阳书院,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四座书院之一。这里历来是读书人景仰的地方,也是历史上传播思想的重地。在先圣殿内依次安放着尧帝、大禹、周公的塑像。千百年来,这是当地人对曾经生活在这里,并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先人的敬仰和怀念。
大禹以他身先士卒,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和道德精髓,成为历朝历代的楷模,人们以不同的形式来纪念他,祭祀他,神州大地到处可见大禹的遗迹,他不再只是治水的大禹,而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千百年来,人们对大禹文化与精神的追求,寻觅和传承从来没有间断过。
古代传统文化非常值得研究,元代戏曲和明代戏曲也是相当不错的一种文学文化,我也研究戏曲差不多四五看了,平时也收集整理了不少古代戏曲古籍,这些戏曲古籍可是花费了我不少代价才收集这行齐全的,目前来说我还没看到比此更全面的戏曲古籍
这里不得不说,也不得不感谢 “古籍阁” 海量的戏曲古籍收藏,
中国古代戏曲书籍目录:
《孤本元明杂剧(1-32册) 王季烈辑,上海涵芬楼印行》
《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
《善本戏曲丛刊》
《善本戏曲丛刊 第03辑 02 增定南九宫曲谱》
《善本戏曲丛刊 第03辑 03 南词新谱》
《善本戏曲丛刊 第03辑 05 新订十二律京腔谱》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1 风月锦囊》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3 乐府南音》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4 赛微歌集》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6 玄雪谱》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7 南音三籁》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8 醉怡情》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9 乐府歌舞台》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10 千家合锦万家合锦》
《善本戏曲丛刊 第05辑 01 2缀白裘新集》
《善本戏曲丛刊 第05辑 02 审音鉴古录》
《善本戏曲丛刊 第05辑 03 彩笔情辞》
《善本戏曲丛刊 第05辑 04 太霞新奏》
《善本戏曲丛刊 第05辑 05 万花小曲》
《善本戏曲丛刊 第05辑 06 丝弦小曲》
《善本戏曲丛刊 第06辑 01 北词广正谱》
《善本戏曲丛刊 第06辑 02 纳书楹曲谱》
《古典戏曲典籍》
《中原音韵(元 )》
《中州音韵辑要(乾隆音韵辑要本)》
《元人杂剧辑逸》
《元代戏曲选注》
《元散曲一百首》
《元散曲选注》
《元明散曲选》
《元明清散曲选》
《元曲选·[明]》
《元曲选外编·隋树森》
《元曲选校注·[明]》
《全元散曲[详细书签]》
《全明散曲(第1-5卷)》
《南柯梦记汤显祖著》
《善本戏曲丛刊万壑清音(一、二)》
《善本戏曲丛刊乐府南音》
《善本戏曲丛刊审音鉴古录(一、二)》
《孔尚任:小忽雷传奇》
《庚子国变弹词》
《戴敦邦聊斋人物谱签名本》
《散曲集《林石逸兴》(明)》
《文史英华12·散曲卷》
《新发现康海散曲集《沜东乐府后录》校笺(上)》
《明清传奇选》
《明清传奇选刊党人碑》
《明清传奇选刊》
《明清传奇选刊双忠记》
《明清传奇选刊》
《明清传奇选刊燕子笺翡翠园》
《明清传奇选刊红梨记+西楼记》
《明清传奇选刊连环记+金印记》
《暖红室汇刻传剧之 凌蒙初西厢记五剧》
《暖红室汇刻传剧之 录鬼簿》
《暖红室汇刻传剧之 王伯良古本西厢记校注》
《桃花扇 越剧》
《桃花扇万有文库版》
《桃花扇王季思校注(横版)》
《桃花扇王季思校注(竖版)》
《桃花扇注 梁启超 下》
《梁启超批注本桃花扇》
《梁启超 桃花扇注 上》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钱南扬校注)》
《汤显祖全集 第1册》
《汤显祖全集 第2册》
《汤显祖全集 第3册》
《汤显祖全集 第4册》
《牡丹亭徐朔方校注(横版)》
《牡丹亭徐朔方校注(竖版)》
《琵琶记高明商务印书馆1937》
《白雪遗音》
《白雪遗音续选》
《白雪遗音选 西谛编》
《纳书楹曲谱+纳书楹四梦全谱(一)》
《纳书楹曲谱+纳书楹四梦全谱(二)》
《聊斋俚曲选[清]蒲松龄关德栋校注》
《西厢记-插图版》
《西厢记横版》
《西厢记》
《路工:明代歌曲选》
《重冈已隔红尘断-元散曲合集》
《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
《金圣叹点评西厢记》
《元本琵琶记校注》
《集评校注西厢记_王季思校注》
《古本戏曲丛刊》
《任风子岳阳楼青衫泪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单刀会救风尘玉镜台望江亭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古本戏曲丛刊三集004金锁记》
《古本戏曲丛刊目录》
《墙头马上渑池会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朱砂担货郎旦敬德不伏老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梅香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汉宫秋马致远北京图书馆古本戏曲丛刊1954》
《窦娥冤裴度还带单鞭夺槊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荐福寺陈抟高卧踏雪寻梅黄粱梦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陈母教子梧桐雨东墙记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风云会博望烧屯马陵道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淮上与友人别>>来自于哪本古书??????
本文2023-11-04 03:37: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8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