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聪明汤的制作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3收藏

益气聪明汤的制作,第1张

方名益气聪明汤(补养之剂)

来源医方集解

功效聪耳明目 

组成黄耆﹑人参 各五钱(15克);葛根、蔓荆子 各三钱(9克);白芍﹑黄柏 各二钱(6克)(如有热烦乱,春月渐加,夏倍之;如脾虚去之;热减少用);升麻一钱半(45克),炙甘草 一钱(3克)。

用法每四钱,临卧服,五更再服。

主治治内障目昏、耳鸣耳聋。

各家论述

《医方集解》: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烦劳伤中,使冲和之气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聋也。李东垣曰:医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理也。

此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药也。十二经清阳之气,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因饮食劳役,脾胃受伤,心火太盛,则百脉沸腾,邪害空窍矣。参、耆甘温以补脾胃;甘草甘缓以和脾胃;干葛、升麻、蔓荆轻扬升发,能入阳明,鼓午胃气,上行头目。中气既足,清阳上升,则九窍通利,耳聪而目明矣;白芍敛阴和血,黄柏补肾生水。盖目为肝窍,耳为肾窍,故又用二者平肝滋肾也。

方歌

益气聪明汤蔓荆,

升葛参芪黄柏并,

再加芍药炙甘草,

耳聋目障服之清。

益气聪明汤- 《东垣试效方》卷五

益气聪明汤-《东垣试效方》卷五

来源《东垣试效方》卷五。

组成黄耆半两,甘草半两,芍药1钱,黄柏1钱(酒制,锉,炒黄),人参半两,升麻3钱,葛根3钱,蔓荆子1钱半。

加减如烦闷或有热,渐加黄柏,春、夏加之,盛暑夏月倍之,如脾胃虚去之。

功效令目广大,久服无内外障、耳鸣耳聋之患。又令精神过倍,元气自益,身轻体健,耳目聪明。

主治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暗,视物不能。

禁忌忌烟火酸物。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临卧近五更再煎服之。得肿更妙。 

「益气」者,指本方有补益中气作用;「聪明」者,为视听灵敏,聪颖智慧之意。本方黄耆、人参、炙甘草补中益气;升麻、葛根升发清阳;蔓荆子清利头目;芍药平肝敛阴、黄柏清热泻火。服之可使中气得到补益,从而清阳上升,肝肾受益、耳聋目障诸症获愈,令人耳聪目明。故名「益气聪明汤」

人物简介

李杲,字明之,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他家世代居住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定汉初称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学医于张元素,尽得其传而又独有发挥,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主要经历

李杲自幼天赋聪颖,沉稳安静,喜爱读书。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辈们也都是崇文好读之人,与当时的名流雅士有密切的交往。他家是当地的豪门望族,富有钱财,李杲虽生在富贵人家但生活严谨,行为敦厚,令人敬重。李杲二十岁时,母亲王氏患病卧床不起,后因众医杂治而死,李杲痛悔自己不懂医而痛失生母,于是立志学医。当时易水的张元素是燕赵一带的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离乡四百余里,捐千金拜其为师。凭着他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学,益加阐发”,名声超出老师,成为一代医家大宗。病人来看病,他总是先诊脉,辨明脉象,而后进行诊断,告诉病人他们患得是什么症,然后从医经里引出经文,加以分析对照,证明自己的诊断与医经的论述完全一致,直到把病人说得心服口服了,才拿起笔处方。经过多年临证,李杲的医技日益精湛,各科疾病均能诊治,当时的人都把他当作神医来看待。

著作

李杲虽非易水学派之起始人,然因在老师张元素的影响下,颇多创见,著述甚丰,故在易水学派中,影响较大。其著述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活法机要》等。另有《伤寒会要》、《保婴集》、《伤寒治法举要》、《东垣心要》、《万愈方》、《医学辨论》、《用药珍珠囊》、《五经活法机要》、《疮疡论》、《医方便儒》、《药性赋》等,有些已亡,有的系依托之作,故真伪尚待考。

李杲医书,唯《内外伤辨惑论》,为其生前手定。余皆由门人校定。或据其有关资料所整理。

学术内容

李氏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突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也。”意思是说,元气虽然来源于先天,但又依赖于后天水谷之气的不断补充,才能保持元气的不断充盛,生命不竭。从而进一步深入认识到脾胃之气与元气的关系,认为胃气是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人身之气的来源不外两端,或来源于先天父母,或来源于后天水谷。而人生之后,气的先天来源已经终止,其唯一来源则在于后天脾胃。可见,脾胃之气充盛,化生有源,则元气随之得到补充亦充盛;若脾胃气衰,则元气得不到充养而随之衰退。基于以上观点,李杲诊断内伤虚损病证,多从脾胃入手,强调以调治脾土为中心。

李氏认为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精气的输布依赖于脾气之升,湿浊的排出依赖于胃气之降。这样,李氏对脾胃升降作用的认识,从单纯对消化的作用扩展为对精气代谢的作用。人身精气的转输升降,依赖于脾胃的升降来完成。脾胃的升降作用对人体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如果脾胃的升降失常,将会出现多种病证,“或下泄而久不能生,是有秋冬而没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这里,李氏将内伤病归纳为两种病变,一种是升发不及而沉降太过;另一种是久升而不降,而其根本原因均在于脾胃的升降失常。这样,脾胃升降失常则成为内伤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对待升降问题,李杲又十分重视生长与升发的一面。因为人的健康,生机的活跃,生命的健壮,主要是正气充足的原因。保护正气,必须重视脾胃之气的升发作用。李氏认为,只要元气充足,则百病不生,而元气虚损,多因脾胃之气不升而致。

临床应用

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同时,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这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于内伤疾病,他认为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 。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但他绝对不主张使用温热峻补的药物,而是提倡按四时的规律,对实性的病邪采取汗、吐、下的不同治法。他还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攻中求补,攻中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了。

李氏重视脾胃,探讨脾胃内伤病的病因病机,强调了脾胃气虚,元气不足,阴火内盛,升降失常是产生多种内伤病症的病机。因此,在治疗时,李氏将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调整升降失常作为其治疗大法。补中益气汤是他创立的名方之一,也是其遣药制方的代表。全方由人参、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炙甘草组成。在用药上有三个特点,其一,人参、黄芪、白术等补脾胃之气,以助肺气固皮毛;其二,用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助长脾气升发之力;其三,用炙甘草既可补中又可泻火热,以防止阴火炽盛耗伤正气。其中益气升阳为主,泻火为辅,适用于以气虚清阳不升为主者。若阴火炽盛之象较为明显,李杲又补充说:“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犹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

对于苦寒泻火,或解表散火诸法,李杲有时也不放弃,甚至单独应用。但其应用是十分慎重的,认为不可久用,因为寒凉大过,可以耗损阳气。而苦寒太过,更易于伤胃,可导致脾胃更虚。而且非阴火炽盛时,不可选用。其选用泻火之法的目的,是用泻火之品将炽盛的阴火清降,以防止过炽的火热损伤元气,具有保护照顾元气的作用。选用泻火之品使浊阴下降,又有利于脾胃之气的升发。当然,选用时—般应适当加入益气和中之品,使人身正气有所补充。李杲在治疗时围绕益气升阳泻火三个方面遣药制方,但具体选用时又根据不同临床表现有所侧重,其目的却是为了保护和恢复元气,使之充盛,体现了其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为健康之本的指导思想。

人物评价

李杲对脾胃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形成了个人独成一家的系统理论,故而后世称其为“补土派”。由于其学说来源于实践,具有重要的临床念义,故后世宗其说者大有人在。传其学者,不仅有其门人王好古与罗天益,明代以后私淑者更多,如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人,都宗其说,而又各有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李杲的学术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

后世影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为中国医学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派,李杲为易水学派的中流砥柱,他学医于张元素但对后世的影响可谓在元素之上。朱丹溪虽为河间学派的三传弟子,但其学说在某些方面也受李杲学说某些启示。明代以后,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医家都曾对李杲的学说敬仰、研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成一家。此外,龚廷贤、龚居中、张志聪等均受李杲学说很大影响。尽管李氏学说的继承者们己经明确,医学史上仍不失为划时代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一名伟大的医学家,他将永远名垂史册。

目录 1 拼音 2 《脾胃论》卷中:调中益气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调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医略六书》卷二十:调中益气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调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34 各家论述 35 摘录 4 《回春》卷五:调中益气汤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调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医略六书》卷三十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调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55 各家论述 6 《嵩崖尊生》卷六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7 《东垣试效方》卷一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调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75 加减 7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调中益气汤 1 拼音

tiáo zhōng yì qì tāng

2 《脾胃论》卷中:调中益气汤

21 处方

黄耆3克 人参(去芦头,有嗽者去之)甘草 苍术各15克 柴胡 橘皮(如腹中气不得运转,更加3克)升麻各06克 木香03~06克

22 制法

上药锉麻豆大,都作一服。

23 功能主治

益气健脾,和中祛湿。主肠胃虚弱,湿阻气滞,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身体倦怠,大便泄泻,肢节烦疼者。

24 调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水600毫升,煎至500毫升,去滓,空腹时带热服之。宁心绝思,药必神效。

25 摘录

《脾胃论》卷中

3 《医略六书》卷二十:调中益气汤

31 处方

人参1钱半,黄炙(蜜炙)3钱,白术(炒)1钱半,苍术(炒)1钱,当归2钱,白芷1钱,升麻5分,柴胡5分,陈皮1钱半,甘草5分。

32 功能主治

中虚湿伏,抑遏清阳,恶寒终日不罢,脉缓弱者。

33 调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34 各家论述

劳伤中气,湿遏清阳,营气不能分布,故恶寒终日不罢。人参、黄耆扶元,补中气;苍术、白术燥湿健脾阳;甘草缓中和胃;当归养血益营;升麻、柴胡升九天之阳;陈皮、白芷调中气以流湿郁。俾气壮脾强,则清气上升,而营运有权,湿邪自化,恶寒无不自止。此调中升阳之剂,为湿伏阳陷恶寒之专方。

35 摘录

《医略六书》卷二十

4 《回春》卷五:调中益气汤

41 处方

黄耆6分,人参6分,甘草(炙)6分,苍术(米泔浸,炒)6分,川芎6分,升麻3分,柴胡3分,陈皮3分,黄柏(酒炒)3分,蔓荆子3分,当归6分,细辛2分。

42 制法

上锉1剂。

43 功能主治

气血两虚之头痛。

44 调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45 摘录

《回春》卷五

5 《医略六书》卷三十 51 方名

调中益气汤

52 组成

人参1钱半,黄耆3钱(饴糖炒),茅术1钱半(炒),于术1钱半(炒),升麻3分(醋炒),柴胡5分(醋炒),茯苓3钱,木香1钱半,炙草8分。

53 主治

产后劳倦泄泻,脉软缓涩者。

54 调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55 各家论述

产后劳倦伤脾,不能敷化,而清阳下陷,故倦怠腹痛,泄泻不止。人参扶元以补气之虚,黄耆补中以举气之陷,于术健脾燥湿苍术燥湿强脾,茯苓渗湿清治节,炙草缓中益脾胃,升麻升阳明清气,柴胡升少附清气,广木香醒脾开胃以调气化。水煎温服,使元气内充,则脾能健运而清气上升,胃气自化,安有倦怠腹痛泄泻之患。

6 《嵩崖尊生》卷六 61 方名

调中益气汤

62 组成

黄耆1钱,人参5分,苍术5分,陈皮5分,升麻3分,炙甘草3分,柴胡3分,黄柏3分,木香3分,当归5分,白术5分,白芍5分。

63 主治

病后耳鸣耳聋。

7 《东垣试效方》卷一 71 方名

调中益气汤

72 组成

黄耆1钱,人参(去芦)半钱,甘草(炙)半钱,陈皮2分,五味子7粒,芍药3分,白术5分,当归5分,升麻2分,柴胡2分。

73 主治

因饥饱劳役,损伤脾胃,元气不足。其脉弦或洪缓而沉,按之无力,中之下,时得一涩。其证身体沉重,四肢倦懒,百节烦疼,胸满短气,膈咽不通,心烦不安,耳鸣耳聋,目有瘀肉,热壅如火,视物昏花,口中沃沫,饮食失味,怠堕嗜卧,忽肥忽瘦,溺色变,或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夏月飧泄,腹中虚痛,不思饮食。

74 调中益气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作1服。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

75 加减

如下元阴火蒸蒸发,燥热者,加生地黄2分;如咳嗽,加5味子10粒;腹中气不转运者,更加陈皮3分、木香2分;身体沉重,虽小便数多,加茯苓2钱、苍术1钱、泽泻半钱,黄柏3分;如胃气不和,加汤洗姜制半夏5分;痰厥头疼,加半夏;如夏月,须加白芍药3分,以补肺气不足;如春夏腹疼,尤宜加芍药;恶热燥渴而腹疼者,更加白芍药半钱;严寒腹疼,加中桂2钱;如冬月腹疼,不可用芍药,以太寒故也,只加干姜2分,或加半夏4分(姜制)。

76 各家论述

《内经》云:劳则气耗,热则伤气,以黄耆、甘草之甘泻其热邪为主,以白芍、五味子之酸,能收耗散之气;又《经》云: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以人参甘温补气不足,当归辛温补血不足为臣;以白术、陈皮苦甘温除胃中客热,以养胃气为佐;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为脾胃之气下溜,上气不足,故从阴引阳以辅之,又行阳明少阳二经为使也。

古籍中的调中益气汤 《杂病心法要诀》:[卷二]内伤外感辨似

救阴。阳热昼夜心烦,合朱砂安神丸,泻火安神。调中益气汤调中弦洪缓沉涩。湿热体倦骨酸疼,气少心烦忽肥

《医方集解》:[理气之剂第七]补中益气汤(东垣)

以此活人多本方除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名调中益气汤(东垣)∶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口

《成方切用》:[卷一上治气门]补中益气汤

渴无味,大便溏黄。除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名调中益气汤。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口不知味,

《审视瑶函》:[卷五运气原证]内障

有阳虚症,不可浑治,阴虚以补肾丸治之,阳虚以调中益气汤疗之。或曰∶既云神水枯者,而又谓阳虚者,何也

《证治汇补》:[卷之三外体门]斑疹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益气聪明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益气聪明汤 1 拼音

yì qì cōng míng tāng

2 处方

黄耆 甘草 人参各15克 升麻 葛根各9克 蔓荆子45克 芍药3克 黄柏3克(酒制,锉,炒黄)

3 功能主治

益气升阳,聪耳明目。治脾胃气虚,致患内障,目糊,视物昏花,神水变淡绿色,次成歧视(复视),久则失明,神水变成纯白色;亦治耳聋,耳鸣。现多用于老年性白内障、色弱、色盲、听力减退属于气虚清阳不升者。

4 益气聪明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哎咀。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热服。临卧近五更再煎服之。

5 摘录

《东垣试效方》卷五

古籍中的益气聪明汤 《明医指掌》:[卷八杂科]目证四

内伤脾胃不足,内障耳鸣,多年目昏,不能视物,益气聪明汤。阴盛阳虚,九窍不利,青白翳见于大,补阳汤主

《张氏医通》:[卷十六祖方]保元汤

君。而主气主血主肉各随佐使。功用迥乎不侔也。益气聪明汤治气虚目暗生翳。耳聋耳鸣。保元汤加升麻、葛根

《医学纲目》:[卷之十三·肝胆部目疾门]内障

发故也。病减住服,七日再服。此药宜春间服之。益气聪明汤治饮食不节,劳伤形体,脾胃不足,内障耳鸣,或

《古今医彻》:[卷之三杂症]目病

净洗神应。一东垣治饮食劳役所伤。视物昏花。用益气聪明汤。一娄全善治目珠疼。至夜尤甚。及点苦寒药反疼

《证治准绳·杂病》:[第七册七窍门上]目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校注妇人良方》卷一方之白芷散 31 组成 32 制备方法 33 功能主治 3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35 各家论述 4 《证治准绳·类方》卷八方之白芷散 41 组成 42 制备方法 43 功能主治 4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5 《外科真诠》方之白芷散 51 方一 511 组成 512 制法 513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514 功能主治 52 方二 521 处方 522 制法 523 功能主治 52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6 《妇人大全良方》卷一方之白芷散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东垣试效方》卷六方之白芷散 71 白芷散的别名 72 处方 73 制法 74 功能主治 75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76 摘录 8 《外台秘要》卷二(注文)引《范汪方》之白芷散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85 使用注意 86 摘录 9 《医级》卷九方之白芷散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嵩崖尊生》卷六方之白芷散 101 处方 102 功能主治 103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104 摘录 11 《妇人良方》卷七方之白芷散 111 处方 112 制法 113 功能主治 11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115 摘录 12 《三因》卷十方之白芷散 121 处方 122 制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125 摘录 13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方之白芷散 131 处方 132 制法 133 功能主治 13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135 摘录 14 《鬼遗》卷二方之白芷散 141 处方 142 制法 143 功能主治 14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145 摘录 15 《济阳纲目》卷一○八方之白芷散 151 处方 152 制法 153 功能主治 15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155 摘录 16 《兰室秘藏》卷中方之白芷散 161 白芷散的别名 162 处方 163 制法 164 功能主治 165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166 摘录 17 《瑞竹堂方》卷五方之白芷散 171 处方 172 制法 173 功能主治 17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175 摘录 18 《医方类聚》卷一六七引《吴氏集验方》之白芷散 181 白芷散的别名 182 组成 183 制备方法 184 功效主治 185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186 白芷散的临床应用 187 附注 19 《百一选方》卷七,名见《朱氏集验方》卷二方之白芷散 191 组成 192 制备方法 193 功能主治 19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20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之白芷散 201 白芷散的别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06 附注 21 《朱氏集验方》卷九方之白芷散 211 组成 212 主治 213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214 制备方法 22 《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二方之白芷散 221 组成 222 主治 223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224 制备方法 23 《圣济总录》卷九十方之白芷散 231 处方 232 制法 233 功能主治 23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235 摘录 24 《圣济总录》卷九十八方之白芷散 241 组成 242 主治 243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244 制备方法 25 《圣济总录》卷一一七方之白芷散 251 组成 252 主治 253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254 制备方法 26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方之白芷散 261 组成 262 主治 263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264 制备方法 27 《圣济总录》卷一五六方之白芷散 271 处方 272 制法 273 功能主治 27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275 摘录 28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方之白芷散 281 组成 282 主治 283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284 制备方法 29 《普济方》卷四十四引《朱氏集验方》之白芷散 291 组成 292 主治 293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294 制备方法 30 方出《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一,名见《普济方》卷五十七方之白芷散 301 组成 302 制备方法 303 功能主治 30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31 《普济方》卷三六五方之白芷散 311 组成 312 制备方法 313 功能主治 31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32 《普济方》卷三十八引《余居士选奇方》之白芷散 321 组成 322 制备方法 323 功能主治 32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33 《普济方》卷二七二方之白芷散 331 处方 332 制法 333 功能主治 33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335 摘录 34 《普济方》卷三○一方之白芷散 341 处方 342 功能主治 343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344 摘录 35 《普济方》卷三九二方之白芷散 351 处方 352 制法 353 功能主治 35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355 使用注意 356 摘录 3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白芷散 1 拼音

bái zhǐ sǎn

2 概述

白芷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十四首。

3 《校注妇人良方》卷一方之白芷散 31 组成

白芷一两,煅乌贼骨二枚,煅胎发一团[1]。

白芷1两,海螵蛸2个(烧),胎发1团(煅)。

3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1]。

33 功能主治

《校注妇人良方》卷一方之白芷散主治下元虚弱,赤白带下,或经行不止[1]。

主治妇人赤白带下,下元虚弱,或经行不止。

3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温酒调下[1]。

每服2钱,空心温酒调下。

35 各家论述

《成方便读》:如带下无虚寒等证,即可于此方求之。白芷独入阳明,芳香辛苦,其温燥之性,为祛风逐湿之专药,以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水谷之所藏,湿浊之所聚,故以为君;女子以肝用事,海螵蛸入肝经血分,其性燥而兼涩,可固可宣,为带下崩中之要药,故以为臣;胎发得血之余气,益阴之中,又有去瘀之力,使瘀者去而新者生,以复妇人之常道。不特赤白带下可痊,而一切瘀浊,亦可愈耳。

4 《证治准绳·类方》卷八方之白芷散 41 组成

白芷、防风、连翘、煅石膏、荆芥、赤芍药、升麻、薄荷[1]。

白芷、防风、连翘、石膏(煅)、荆芥、赤芍药、升麻(焙)、薄荷。

4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1]。

43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类方》卷八方之白芷散主治下牙疼[1]。

4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薄荷煎汤调下;并搽牙龈[1]。

薄荷汤调服及搽牙龈;或煎服亦可。

5 《外科真诠》方之白芷散 51 方一 511 组成

白芷二钱,牡蛎粉五钱,冰片二分[1]。

512 制法

上药为细末[1]。

513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搽患处[1]。

514 功能主治

《外科真诠》方之白芷散主治乳疳, 腐烂,延及周围[1]。

52 方二 521 处方

白芷、夏枯草、金银花各三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二钱,甘草一钱[1]。

白芷3钱,夏枯草3钱,蒲公英2钱,银花3钱,紫花地丁2钱,甘草1钱。

522 制法

上药为末[1]。

523 功能主治

《外科真诠》方之白芷散主治青蛇头,生于足大趾节上,初起状如汤泼火烧,痛不可忍,憎寒壮热,四肢酸痛,后则胬肉突出,痛如刀割[1]。

52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冲服[1]。

水煎,内服。

6 《妇人大全良方》卷一方之白芷散 61 处方

白芷30克 海螵蛸2个(烧)胎发1团(煅)

62 制法

上药为细末。

63 功能主治

《妇人大全良方》卷一方之白芷散主治妇人赤白带下。

6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空腹时用温酒调下6克。

65 摘录

《妇人大全良方》卷一

7 《东垣试效方》卷六方之白芷散 71 白芷散的别名

白芷汤

72 处方

麻黄1钱半,草豆蔻1钱半(不去皮),黄耆1钱,吴茱萸4分,藁本3分,当归半钱,羌活8分,熟地黄半钱,白芷4分,升麻1钱,桂枝2分半。

73 制法

上药为细末。

74 功能主治

《东垣试效方》卷六方之白芷散主治大寒犯脑,牙齿疼痛。

75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白芷汤(《医学入门》卷七)。《医学入门》本方用法:或水煎服亦可。

76 摘录

《东垣试效方》卷六

8 《外台秘要》卷二(注文)引《范汪方》之白芷散 81 处方

白芷12分,白术10分,防风8分,栝楼5分,桔梗4分,细辛3分,附子2分(炮,去皮),干姜2分,桂心2分。

82 制法

上药为散。

83 功能主治

《外台秘要》卷二(注文)引《范汪方》之白芷散主治伤寒愈后令不复。

8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以粳米粥清下;食已,服2钱,小儿服1钱。常以鸡子作羹,吃粳米饭,多少与病人食之。亦未必常有鸡子羹、粳米饭,如服药讫,即扶起令行1步,仍栉头洗手面,食辄服之,劳行如前,则不复。数用佳。

85 使用注意

忌猪肉、桃、李、雀肉、胡荽、青鱼、鲊、生葱、生菜。

86 摘录

《外台秘要》卷二(注文)引《范汪方》

9 《医级》卷九方之白芷散 91 处方

白芷1两,乌贼骨1两,白术1两,米仁1两,赤苓1两,芡实1两。

92 制法

上为末。

93 功能主治

《医级》卷九方之白芷散主治带下日久,清腥如水。

9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米饮下。

95 摘录

《医级》卷九

10 《嵩崖尊生》卷六方之白芷散 101 处方

白芷1分,菖蒲1分,苍术1分,陈皮1分,细辛1分,厚朴1分,半夏1分,官桂1分,木通1分,苏梗叶1分,炙草1分,川芎2分。

102 功能主治

《嵩崖尊生》卷六方之白芷散主治虚火妄动,耳鸣。

103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葱,水煎服。

104 摘录

《嵩崖尊生》卷六

11 《妇人良方》卷七方之白芷散 111 处方

白芷1两(切作片,于瓦上炒令黄)。

112 制法

上药为细末。

113 功能主治

《妇人良方》卷七方之白芷散主治妇人翻胃吐食。

11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用猪血20文切片,以沸汤泡7次,将血蘸药,吃7片。如剩药末,留后次用。

115 摘录

《妇人良方》卷七

12 《三因》卷十方之白芷散 121 处方

香白芷。

122 制法

上为末。

123 功能主治

《三因》卷十方之白芷散主治恶蛇咬伤,顿仆不可疗者。

12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水调下。顷刻,咬处出黄水尽,肿消皮合。

125 摘录

《三因》卷十

13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方之白芷散 131 处方

白芷1两,黄连1两(去须),地榆1两(锉)。

132 制法

上药为细散。

13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方之白芷散主治痈疮已溃。

13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每用以鸡子白调,涂布上贴疮,日换34次。

13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

14 《鬼遗》卷二方之白芷散 141 处方

白芷2两,芎藭2两,甘草2两(炙)。

142 制法

上药熬令变色,捣为散。

143 功能主治

《鬼遗》卷二方之白芷散功在止烦。主治金疮烦闷。

14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水调下,日5次夜2次。

145 摘录

《鬼遗》卷二

15 《济阳纲目》卷一○八方之白芷散 151 处方

白芷3钱,王不留行1钱。

152 制法

上药为末。

153 功能主治

《济阳纲目》卷一○八方之白芷散功在去头垢,除汗气。

15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每用量擦头发内,微揉后以蓖子刮去药末,自无气息。

155 摘录

《济阳纲目》卷一○八

16 《兰室秘藏》卷中方之白芷散 161 白芷散的别名

郁金散

162 处方

郁金1钱,香白芷2钱,石膏2钱,薄荷叶3钱,芒消3钱。

163 制法

上药为极细末。

164 功能主治

《兰室秘藏》卷中方之白芷散主治头痛。

165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口含水,鼻内搐之。

166 摘录

《兰室秘藏》卷中

17 《瑞竹堂方》卷五方之白芷散 171 处方

斑蝥5个,蝉壳5个,轻粉1钱,槟榔3个,香白芷2钱,蛇床子2钱,硫黄2钱,樟脑2钱。

172 制法

上为细末,罗过,却入轻粉,再碾极细。

173 功能主治

《瑞竹堂方》卷五方之白芷散主治身上诸般恶疮,及小儿耳项头疮,疥癣。

17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用香油调搽。

175 摘录

《瑞竹堂方》卷五

18 《医方类聚》卷一六七引《吴氏集验方》之白芷散 181 白芷散的别名

麦门冬散

182 组成

白芷(用麻油煎过)。

183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84 功效主治

《医方类聚》卷一六七引《吴氏集验方》之白芷散功在解蛇虫咬及犬虎伤。主治毒气入腹,胀肿者。

185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麦门冬煎水冷调下。外以雄黄敷。

186 白芷散的临床应用

蛇咬伤:临川有人被蝮蛇伤,即昏死,一臂如股。少顷遍身皮胀黄黑色。一道人以新汲水调白芷末1斤,灌之,觉脐中汩汩然,黄水自口出,腥秽逆人,良久消缩如故。以麦门冬汤调尤妙。

187 附注

麦门冬散(《普济方》卷三○七)。

19 《百一选方》卷七,名见《朱氏集验方》卷二方之白芷散 191 组成

香白芷1两,荆芥1钱。

19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末。

193 功能主治

《百一选方》卷七,名见《朱氏集验方》卷二方之白芷散主治伤寒鼻塞,出清涕不已。

19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腊茶清调服。如不用荆芥,薄荷1钱亦佳。

20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之白芷散 201 白芷散的别名

开结散

202 组成

乳香、没药(各去油)、白芷、浙贝、归身各等分。

203 主治

乳痈乳疖。

20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陈酒调下。醉盖取汗。

2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06 附注

开结散(《外科证治全书》卷三)。

21 《朱氏集验方》卷九方之白芷散 211 组成

白芷、血余、川芎、百草霜、川乌、草乌、雄黄、花桑皮(烧)、朱砂、全蝎、麝香、北细辛、没药、当归各等分。

212 主治

牙疼。

213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空心茶、酒任下。先将此药用醋调如膏,次以皂角炭火烧令烟出,却用皂角点药,搽患处,即安。

21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2 《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二方之白芷散 221 组成

黄连、槟榔、木香、白芷各等分。

222 主治

金铁所伤,及破伤风。

223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掺所伤处,血便止。如妇人血晕,以童便调1钱;如脏毒诸血,以水煎服。

22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23 《圣济总录》卷九十方之白芷散 231 处方

白芷(炒)半两,巴戟天(去心)1两,高良姜1钱。

232 制法

上为散。

233 功能主治

虚劳,无脏虚冷,心腹疼痛,精神倦怠。

23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猪肾1对,去筋膜,入药末煨熟,细嚼,温酒下。

23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

24 《圣济总录》卷九十八方之白芷散 241 组成

白芷(醋浸,焙干)2两。

242 主治

气淋结涩,小便不通。

243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煎木通酒调下,连服3服。

24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25 《圣济总录》卷一一七方之白芷散 251 组成

白芷末1钱,铜绿1钱,白僵蚕4枚,干烟脂半钱。

252 主治

口舌生疮,久不愈。

253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每用少许,以鸡翎子扫疮。有涎吐之,不得咽津。

25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6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方之白芷散 261 组成

白芷半两,当归1两(一半生,一半炒),侧柏(切,炒)2两。

262 主治

妇人月事不通。

263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空心米饮调下。

26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7 《圣济总录》卷一五六方之白芷散 271 处方

白芷3分,郁金1两,阿胶(炙燥)1两,滑石1两。

272 制法

上为散。

273 功能主治

妊娠子淋,小便频涩痛。

27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煎葱白汤调下。

27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28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方之白芷散 281 组成

白芷半两,防风1两(去芦头),白茯苓1两,细辛1两,芎藭1两,天雄1两(炮裂,去皮脐),薯蓣1两,人参1两(去芦头),杜若半两,桂心3分,白术1两,前胡1两(去芦头)。

282 主治

头风目眩,恶风冷,心烦,不下饮食。

283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暖酒调下,不拘时候。

28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29 《普济方》卷四十四引《朱氏集验方》之白芷散 291 组成

白芷4钱,生乌头1钱。

292 主治

头痛及目睛痛。

293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字,茶调下。有人患眼睛痛者,先含水,次用此药搐入鼻中,其效更速。

29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30 方出《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一,名见《普济方》卷五十七方之白芷散 301 组成

杏仁(水浸,去皮,焙)1钱,细辛1钱,白芷1钱,全蝎2个(焙)。

30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末。

303 功能主治

方出《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一,名见《普济方》卷五十七方之白芷散主治鼻痛。

30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麻油调敷。

31 《普济方》卷三六五方之白芷散 311 组成

香白芷末半两,盐绿1钱,五倍子1分,麝香少许。

31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

313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三六五方之白芷散主治小儿口疮。

31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每用1字,掺疮上。

32 《普济方》卷三十八引《余居士选奇方》之白芷散 321 组成

香芷。

322 制备方法

上为末。

323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三十八引《余居士选奇方》之白芷散主治肠风。

32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米饮调下。

33 《普济方》卷二七二方之白芷散 331 处方

小乌豆、香白芷。

332 制法

上药为末。

333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二七二方之白芷散主治肿毒、暑毒、水刺肿手背。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33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水调,敷肿处。

335 摘录

《普济方》卷二七二

34 《普济方》卷三○一方之白芷散 341 处方

甘草节、白芷、五倍子。

342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三○一方之白芷散主治疳疮。

343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温洗。

344 摘录

《普济方》卷三○一

35 《普济方》卷三九二方之白芷散 351 处方

白芷半两,硫黄半两,密陀僧半两,母丁香37粒,白丁香37粒。

352 制法

上药为末。

353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三九二方之白芷散主治小儿疟癖,虚中积及奶癖。

354 白芷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煎面汤调下,未发时1服,取下黑物,不用服补药。发时1服。如用补,只煎醋石榴皮汤与吃,1日2次。逐日下黑物为效。

355 使用注意

忌鸡、鱼、果子。乳母亦忌。

356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圣济总录》卷一三九:熟干地黄丸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兰室秘藏》卷上:熟干地黄丸 31 熟干地黄丸的别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36 摘录 4 方出《本事》卷二,名见《普济方》卷二二四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主治 45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46 制备方法 47 各家论述 5 《鸡峰》卷七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圣济总录》卷一八五 61 方名 62 组成 63 功效 6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医方类聚》卷九十六引《御医撮要》 81 方名 82 组成 83 功效 84 主治 85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86 制备方法 9 《圣惠》卷七十二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圣惠》卷八十一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圣惠》卷二十七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局方》卷九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功效 124 主治 125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126 制备方法 127 用药禁忌 13 《圣惠》卷三十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圣惠》卷三十七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鸡峰》卷十六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圣惠》卷六十九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66 附注 17 《圣惠》卷五十八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76 用药禁忌 177 附注 18 《圣惠》卷二十九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9 《圣惠》卷三十三 191 方名 192 熟干地黄丸的别名 193 组成 194 主治 195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196 制备方法 197 附注 20 《圣惠》卷二十六 201 方名 202 熟干地黄丸的别名 203 组成 204 主治 205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206 制备方法 207 附注 21 《圣惠》卷四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2 《普济方》卷二二四引《卫生家宝》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功效 224 主治 225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226 制备方法 23 《圣惠》卷四十六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主治 23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235 制备方法 23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熟干地黄丸 1 拼音

shú gàn dì huáng wán

2 《圣济总录》卷一三九:熟干地黄丸

21 处方

熟干地黄(焙干)120克 杏仁(汤,退去皮、尖、双仁,炒,别研)牛膝(去苗叶,酒浸,焙)各45克 苦参(细锉,,焙干)菟丝子(酒浸,焙,捣)肉苁蓉(酒浸,切,炒)黄耆(炙,锉)萆薢(炒)各30克 桂(去粗皮)青木香(生用)各75克 诃黎勒(煨热,去核)15克 升麻23克

22 制法

上一十二味,除杏仁外,捣细罗为末,入杏仁别捣,再罗匀,炼蜜和捣三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

治远年伤折,忽因风气不和,于旧伤处疼痛不可忍者。

2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

2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九

3 《兰室秘藏》卷上:熟干地黄丸

31 熟干地黄丸的别名

滋阴地黄丸(《东垣试效方》卷五)。

32 处方

人参6克 炙甘草 天门冬(汤洗,去心)地骨皮、五味子 枳壳(炒)黄连各9克 当归身(酒洗,焙干)黄芩各15克 生地黄(酒洗)23克 柴胡24克 熟干地黄30克

33 制法

上药同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4 功能主治

养血凉血。治血弱阴虚,心火上攻,瞳子散大,视物则花,偏头肿闷。

35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食后用茶汤送下,一日二次。

36 摘录

《兰室秘藏》卷上

4 方出《本事》卷二,名见《普济方》卷二二四 41 方名

熟干地黄丸

42 组成

熟地黄5两(洒酒,9蒸9晒,焙干),菟丝子4两(酒浸,晒干,用纸条子同研别末),鹿茸3两(酥炙黄,燎去毛),附子2两(炮,去皮脐),沉香1两。

43 功效

补益脾胃。

44 主治

风虚劳损挟毒,脚弱疼痹或不随,下焦虚冷,胸中微有客热,心虚惊悸不得眠,食少失气味,日夜数过,心烦迫不得卧,小便不利,又时复下。

45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盐酒或盐汤送下。

4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加麝香半钱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7 各家论述

此方专补脾肾。熟地黄气味甘寒微苦,入肾;鹿茸气味甘温,入足少阴、太阳;菟丝子气味甘平,入足少阴、太阴;附子气味咸温,入手、足少阴;沉香气味辛温,入肾,能走下焦;再佐以麝香之走窍,盐酒之送药。盖高年中下两亏者,非此不能效也。

5 《鸡峰》卷七 51 方名

熟干地黄丸

52 组成

车前子、熟干地黄、葵子、鹿茸。

53 主治

虚劳损,小便出血,时复涩痛。

5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米饮送下。

5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6 《圣济总录》卷一八五 61 方名

熟干地黄丸

62 组成

熟干地黄(焙)5两,枳壳(去瓤,麸炒)5两,地骨皮(洗,焙)5两,菟丝子(酒浸,别捣末)5两,牛膝(酒浸,切,焙)5两。

63 功效

平补。

6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空心盐汤送下。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7 《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71 方名

熟干地黄丸

72 组成

熟干地黄(焙)1两,巴戟天(去心)1两,肉苁蓉(酒浸1宿,切,焙)1两,五味子1两,山茱萸(醋浸1宿,炒)1两,蒺藜子(炒去角)1两,萆薢1两,山芋1两,蜀椒(去目及合口者,炒取红)1两,续断1两,菟丝子(酒浸,别捣)半两,杜仲(去粗皮,蜜炙)半两,沉香1分。

73 主治

妊娠小便不禁,脐腹疼痛。

7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丸,食前温酒送下。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8 《医方类聚》卷九十六引《御医撮要》 81 方名

熟干地黄丸

82 组成

熟干地黄2两,山药2两,杜仲1两,五味子1两,牛膝1两,苁蓉1两,菟丝子半两,补骨脂半两。

83 功效

补中益精,滋润肌肤,悦泽颜色。

84 主治

肾弱,腰膝冷痛。

85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渐加15丸,空心、日午、临卧温酒送下。

8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 《圣惠》卷七十二 91 方名

熟干地黄丸

92 组成

熟干地黄2两,牡丹1两,柏子仁1两(微炒),白芍药半两,当归半两(锉,微炒),人参3分(去芦头),紫石英1两(细研,水飞过),白茯苓3分,桂心半两,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泽兰3分,白薇半两,萆薢半两(锉),牛膝3分(去苗),石斛2分(去根节),白术半两,细辛半两,芎半两,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木香半两,槟榔半两。

93 主治

妇人月水不利。四肢羸瘦,吃食减少,渐觉虚乏,无子。

9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0 《圣惠》卷八十一 101 方名

熟干地黄丸

102 组成

熟干地黄1两,当归3分(锉,微炒),防风半两(去芦头),萆薢1两(锉),黄耆1两(锉),续断1两,泽兰1两,芎3分,五味子3分,白术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白薇半两,细辛半两,桂心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柏子仁3分,白茯苓3分。

103 主治

产后虚羸,及一切余疾。

10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温酒送下,日3次。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圣惠》卷二十七 111 方名

熟干地黄丸

112 组成

熟干地黄2两,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肉桂2两半(去皱皮),干漆(捣碎,炒令烟出)1两,萆薢(锉)1两,防风(去芦头)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川乌头(炮裂,去皮脐)1两,牛膝(去苗)1两。

113 主治

虚劳偏枯,气血不足,肢节无力。

11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1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2 《局方》卷九 121 方名

熟干地黄丸

122 组成

熟干地黄(酒浸)1两半,五味子(拣净)1两半,柏子仁(微炒,别研)1两半,芎1两半,泽兰(去梗)2两1分,禹余粮(火烧红,醋淬7遍,细研)1两,防风(去芦叉)1两,肉苁蓉(酒浸1宿)1两,白茯苓(去皮)1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1两,白芷1两,干姜(炮)1两,山药1两,细辛(去苗)1两,卷柏(去根)1两,当归(去芦,酒浸,炒)1两3分,藁本(去芦,洗)1两3分,甘草(炙)1两3分,蜀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3分,牛膝(去苗,酒浸1宿)3分,人参3分,续断3分,蛇床子(拣净,微炒)3分,芜荑(炒)3分,杜仲(去粗皮,炙黄)3分,艾叶(炒)3分,赤石脂(煅,醋淬)2两,石膏(煅,研飞)2两,肉桂(去粗皮)1两1分,石斛(去根)1两1分,白术1两1分,紫石英(煅,醋淬,研飞)3两。

123 功效

常服养血补气,和顺荣卫,充实肌肤,调匀月水,长发驻颜,,除风去冷,令人有子。

124 主治

妇人风虚劳冷,一切诸疾。或风寒邪气留滞经络,气血冷涩,不能温润肌肤;或风寒客于腹内,则脾胃冷弱,不能克消水谷;或肠虚受冷,大便时泄;或子脏挟寒,久不成胎,月水不调,乍多乍少,或月前月后,或淋漓不止,或闭断不通;结聚症瘕,面体少色,饮食进退,肌肉消瘦,百节酸疼,时发寒热,渐至羸损;带漏五色,阴中冷痛,时发肿痒,月水将行,脐腹先痛;皮肤皱涩,瘾疹瘙痒,麻痹筋挛,面生(黑干)(黑曾),发黄脱落,目泪自出,心松目眩;及产后劳损未复,肌瘦寒热,颜色枯黑,饮食无味,渐成蓐劳。

125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米饮送下。

12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27 用药禁忌

妊娠不宜服之。

13 《圣惠》卷三十 131 方名

熟干地黄丸

132 组成

熟干地黄1两,蛇床子半两,薯蓣半两,牡蛎粉3分,天雄3分(炮裂,去皮脐),远志半两(去心),桂心半两,枸杞子3分,鹿药半两,五味子半两,黄耆1两(锉),人参3分(去芦头),杜仲1两(去粗皮,炙微黄,锉),鹿茸1两(去毛,涂酥炙微黄),车前子3分,覆盆子3分,磁石1两(烧通赤,醋淬7遍,捣细,研,水飞过),雄蚕蛾半两(微炒),菟丝子1两半(酒浸3日,晒干,别研为末),石斛1两(去根,锉),雄鸡干1两(微炙),肉苁蓉1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阳起石1两半(酒煮1日,细研,水飞过),白茯苓3分。

133 主治

虚劳阴痿,脏腑乏弱,面无颜色,肢体俱悴。

13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1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14 《圣惠》卷三十七 141 方名

熟干地黄丸

142 组成

熟干地黄1两,龙骨(烧赤)1两,黄耆(锉)1两,紫苏子(微炒)1两,蒲黄1两,当归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艾叶(微炒)1两,白矾(烧令汁尽)1两,阿胶(捣碎,炒令黄燥)1两,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

143 主治

内伤风冷,大便下血不止。

14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粥饮送下。

1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5 《鸡峰》卷十六 151 方名

熟干地黄丸

152 组成

熟地黄1两半,白芍药1两,人参1两,当归1两,芎1两,阿胶半两,犀角屑1分。

153 主治

妇人吐血、下血,通谓之脱血,此由将温过度,或起居失节,喜怒不常,血乃妄行,血既不足,故月候为之缩日。

15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米饮送下。

15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6 《圣惠》卷六十九 161 方名

熟干地黄丸

162 组成

熟干地黄1两,萆薢1两,当归1两(锉,微炒),防风1两(去芦头),桂心1两,干漆1两(捣碎,炒令烟出),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炒去汗),川乌头半两(炮裂,去皮脐)。

163 主治

妇人中风偏枯,手足瘦细,顽痹无力者。

16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16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66 附注

本方原名“熟干地黄散”,与剂型不符,据《圣济总录》改。

17 《圣惠》卷五十八 171 方名

熟干地黄丸

172 组成

熟干地黄1两,土瓜根1两,黄耆1两(锉),菝葜1两(锉),漏芦2两,地骨皮1两(锉),栝楼根2两,桑螵蛸1两(微炒),龙骨2两。

173 主治

小便数,饮水多。

17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蜜水送下。

1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76 用药禁忌

宜常服牛马乳。

177 附注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熟地黄丸”。

18 《圣惠》卷二十九 181 方名

熟干地黄丸

182 组成

熟干地黄1两,黄耆1两(锉),蒲黄3分,鹿茸1两(去毛,涂酥炙微黄),菟丝子1两(酒浸3宿,晒干,别捣为末),葵子1两,当归3分,车前子1两,赤茯苓3分。

183 主治

虚劳内损,小便出血,时复涩痛。

18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1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9 《圣惠》卷三十三 191 方名

熟干地黄丸

192 熟干地黄丸的别名

干地黄丸、熟地黄丸

193 组成

熟干地黄1两,石斛(去根)1两,菟丝子(酒浸3日,晒干,别捣为末)1两,防风(去芦头)1两,黄耆(锉)1两,车前子1两,茺蔚子1两,覆盆子1两,肉苁蓉(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1两,磁石(烧醋淬7遍,细研,水飞过)1两,地肤子1两,兔肝1两半(炙干)。

194 主治

肾虚而致眼中见黑花,右手尺脉沉而数者。

195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以盐酒送下,晚食前再服。

19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97 附注

干地黄丸(《圣济总录》卷一○九)。熟地黄丸(《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

20 《圣惠》卷二十六 201 方名

熟干地黄丸

202 熟干地黄丸的别名

干地黄丸

203 组成

熟干地黄2两,白茯苓1两,牛膝1两(去苗),羚羊角屑3分,酸枣仁1两(微炒),萆薢3分(锉),黄耆1两(锉),肉苁蓉1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桂心3分,石斛1两(去根,锉),薯蓣1两,人参1两(去芦头)。

204 主治

骨极。羸瘦,心神虚烦,脚膝疼痛,久立不得。

205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20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07 附注

干地黄丸(《普济方》卷三十三)。

21 《圣惠》卷四 211 方名

熟干地黄丸

212 组成

熟干地黄3分,前胡半两(去芦头),柏子仁半两,铁精1两(细研),白茯苓3分,泽泻半两,黄耆3分(锉),牛黄半两(细研),桑螵蛸2枚(微炒),独活3分,人参1两(去芦头),桂心3分,秦艽3分(去苗),芎半两,麦门冬3分(去心,焙),远志半两(去心),朱砂1两(细研,水飞过),阿胶3分(捣碎,炒令黄燥),紫石英半两(细研,水飞过),防风半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213 主治

心脏风虚,多惊悸,神思昏乱,志意不定。

21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2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2 《普济方》卷二二四引《卫生家宝》 221 方名

熟干地黄丸

222 组成

熟干地黄10两(温汤洗过,焙干),枸杞子5两(拣择净,洗,焙干),肉桂半两(不见火,去粗皮)。

223 功效

平补,益颜色,填骨髓,去劳倦。

224 主治

膈热咯血。

225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空心、食前用温酒或温熟水送下,日2次。

226 制备方法

先将熟干地黄、枸杞子2味捣为细末,别捣桂为细末,1处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3 《圣惠》卷四十六 231 方名

熟干地黄丸

232 组成

熟干地黄2两,桂心1两,山茱萸1两,五味子1两,肉苁蓉1两(酒浸1宿,锉,去皱皮,炙令干),丹参1两,泽泻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钟乳粉1两,白茯苓2两。

233 主治

气嗽不止。下焦风冷,上攻于肺,心胸短气,四肢羸弱,饮食无味,虚损不足。

234 熟干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温水送下,日3次。

2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36 附注

本方原名“熟干地黄散”,与剂型不符,据《普济方》改。

古籍中的熟干地黄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卷下]论妇人诸疾

,困乏少力,饮食无味。常服补者,可服四物汤、熟干地黄丸、内补当归丸、琥珀丸、当归建中汤、沉香鳖甲散

《普济方》:[卷二百二十四诸虚门]平补

鹿茸(去毛酒炙去皮三两)入麝香一钱服调养平补熟干地黄丸(出圣济总录)能治诸虚。(方见地黄煎丸)钟乳

《鸡峰普济方》:[卷第十五]消渴水

熟干地黄丸治肾烦渴小便数多脚弱阴萎唇干眼涩身体乏力熟干地黄(二两)五味子泽泻远志牛膝玄参车前子桑螵

《鸡峰普济方》:[卷第十二]妇人

橘皮延胡索(各半两)上为细末食前温酒调下二钱熟干地黄丸医经云手少阴心之经手太阳小肠之经主上为乳汁下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眼目论第二十五

目录 1 拼音 2 润燥汤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润燥汤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7 《会约》卷八 71 方名 72 组成 73 功效 74 主治 75 润燥汤的用法用量 76 加减 77 用药禁忌 8 《玉案》卷二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加减 9 《万氏女科》卷三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润燥汤的用法用量 10 《点点经》卷一 101 方名 102 润燥汤的别名 103 组成 104 主治 105 润燥汤的用法用量 106 制备方法 107 附注 11 《会约》卷四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润燥汤的用法用量 12 《张氏医通》卷十六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附: 1 古籍中的润燥汤 1 拼音

rùn zào tāng

2 润燥汤的别名

润肠汤(《兰室秘藏》卷下)、当归润肠汤(《东垣试效方》卷七)。

3

益气聪明汤的制作

方名益气聪明汤(补养之剂)来源医方集解功效聪耳明目 组成黄耆﹑人参 各五钱(15克);葛根、蔓荆子 各三钱(9克);白芍﹑黄柏 各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