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出处
揠苗助长
先秦:佚名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 通:悯)
揠苗助长的故事,几乎所有中国的学生都知道,教科书上说这篇语言是想告诉我们“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真真是一句有道理的废话啊,国学的精髓就是这样被一点一点毁掉的。孟子说这个故事,就是在描绘我们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候的状态,包括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不信?且听我慢慢道来。
朋友的故事
国学君有一个好朋友,姑且叫他小G吧。他在工作上很认真负责,去年的时候,特别痴迷于一个概念,叫做“职业化”。上班时,他在着装上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必须要是职业装束,与人沟通时,也是一脸严肃认真、使用各种敬语,无论你是谁,他都这样对你。
其实我们公司也就是一个三四十人的小创业公司,大家除了是同事之外,关系上更像是朋友。而小G无论对谁都是那样一板一眼、严肃认真,总说“请”“您”等敬语,搞得我们都觉得很别扭。有一次一位女同事也是好友,因为各种事情的积压,被他这一套搞得很不爽,爆发了情绪。而他也是一头雾水,他觉得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就应该是这样样子啊,你不职业化也就算了,还不理解我的职业化,还对我的职业化有意见,这太不靠谱了……
后来我们几个好友聚餐,聊起了这件事情,我就问他,“你以这种职业化的方式和别人沟通,你会不会觉得有点别扭?”
他想都没想,说“不觉得啊,职场人沟通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我扭头问其他人,他们纷纷用力点头,表示和他沟通总觉得好奇怪很尴尬。
于是我接着问小G,“别人在和你沟通的时候,都会感觉到尴尬,而你却一点都没有觉察到?真的是一点感觉都没有吗?”
刚经历完大家的集体表态,小G的态度明显松动了一点,说“职业化的沟通方式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我说“对!问题就在于你说的'应该’,估计你心里每次有一点困惑和迟疑的时候,你都是用这个'应该’来把它盖过去的吧?”
“对啊,然后呢?”
“那我接着问你,你所谓的'职业化’,是为了什么而存在?是为了让沟通的双方舒服,并且更快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还是让你按照这个严肃的样子,如同演戏一般执行一遍?”
小G说“当然是完成任务啦,但这种职业化的沟通有助于完成任务啊……”
“哦?那造成的事实是这样的吗?你的沟通方式,普遍让大家觉得别扭生硬,这个不能算是舒服吧?有的人甚至因此而闹情绪,这算是有助于任务推进吗?”
这时,小G显得有些错愕,说“那XXX(我们公司的一个能人)都是这样沟通的啊。”
“你确定你是看到了他和这个人沟通的全过程了?你知道他之前的沟通或者之后的沟通是怎样进行的吗?即使是你所看到的沟通,他都是按照这种方式来的吗?”我一连串问题,让小G无言以对,也陷入了自己的思考。眼看达到了效果,我就继续卖力地啃我的羊蝎子,╮(╯▽╰)╭我总是在吃东西的时候才能做到循循善诱啊……
孟子”不动心“说
言归正传,不知道你听完这一段经历,会有怎样的思考和感受呢?其实,小G的这种情况,就是最典型的“揠苗助长”。他“偶然”之间获得了“职业化”这个概念,便奉若真理,确实是身体力行毫不迟疑。但正因这“毫不迟疑”,这就始终只是一个空泛美好的概念而已,没有经过任何的检视和推敲,没有丰富的体认与细节,自然也是没有力量,形同枯槁。
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是孟子为了说清告子的“不动心”与他自己的“不动心”时打的比方。
什么是“不动心”呢?很简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内心笃定与坚信,颇有刚毅不屈、举重若轻的感觉。
孟子说他四十岁的时候,就能够做到“不动心”了,他的徒弟公孙丑听了之后,投来了仰慕的目光,觉得自己的老师比勇士还腻害。但孟子马上就说到“这个并不难,告子比我先达到不动心的境界。”孟子进一步解释到,告子的那种“不动心”,叫做“义袭”,袭是不由正道、袭取于外的意思,打个比方,就像是“拿现成”的,在某个时刻听到或者看到一个道理,觉得“诶!不错哦!有道理!”然后就拿过来奉为真理,毫不质疑。
而孟子自己的不动心,则是来自于“集义”,集是慢慢积聚的意思,就是在实际的生活之中一点点验证、逐步地体认,就像是水稻一点点汲取养分,最终成熟一般。这种“集义”不同与“义袭”的最大之处,在于我了解了这个道理之后,会把它存在心里当回事儿,但并不完全就听令于他,而是心里对他时时刻刻存在着检视与思考,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之中验证它的效果。长此以往,便会知道这个道理是为什么正确、有什么边界、其中有何限制、对应不同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在自己有了如此丰富的背景知识和素材库之后,自然而然会生起强大的信心。这种信心很坚定沉稳,但有趣的是,它也让人谦卑自省、时时刻刻做好准备修正自己,因为这正是它力量的来源,这是一种开放的、温柔的坚定。
而告子那种“义袭”而来的道理,只是一个很空泛的、似是而非的道理,它毫无力量,因为它就没有经过我们自己内心的千锤百炼,又怎么能够应对别人的质疑?更可怕的是,这种肤浅而顽固的执着,还会让我们一次次否定现实,无视实际经验一次次发出的警示,因为它“应该”如此。
就像有很多人认为孝道就是XXXX、培养子女就应该XXXX、传统文化就应该XXXX、儒家入世佛道出世、经典就是不容置疑、古代就是好……想想我以前也总粉中医黑西医、粉国学黑心理、粉古代黑现代、粉民主黑共产、重“道”轻“术”、重“慧”轻“智”等等,干过的蠢事实在是擢发难数。而且那个时候的我还特别坚定地捍卫自己的观点,总喜欢和别人辩论,去说对面那种观点怎样怎样。但其实说到底,我对西医有深入了解吗?对心理有认真学习过吗?对现代、***带来的社会现实有检视过吗?其实统统没有,但总自以为了解,咧着个大嘴聒噪不已,哎,不说也罢……
“拔苗助长”出自《孟子》,作者是孟子及其弟子,“农夫与蛇”出自《伊索寓言》,作者是伊索。
1、拔苗助长
又称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门人指学习于某人的弟子)。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2、农夫与蛇
出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原书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伊索名下,成为流传较为广泛的《伊索寓言》。
伊索(约前620年-前560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
他曾可能是埃塞俄比亚人,后做过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并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
伊索环游世界,为人们讲述他的极富哲理的寓言故事,他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
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是古希腊人尽皆知的了,当时的古希腊寓言都归在他的名下,他创作的寓言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
扩展资料:
故事内容及寓意:
1、揠苗助长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
他就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2、农夫与蛇
从前,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赶集完回家的农夫在路边发现了一条蛇,以为它冻僵了,于是就把它放在怀里,让它苏醒过来。蛇受到了惊吓,等到完全苏醒了,便本能地咬了农夫,最后杀了农夫。
农夫临死之前非常后悔伤心地说:“我想要做善事,却由于见识浅薄而害了自己的性命,因此遭到了这种报应啊。”
这个故事是说,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恶,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对那些恶人即使仁至义尽,他们的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
在没有知道别人身份,不知道别人心底是否真诚的情况下,不要随意轻信别人,坏人不会因为你的热心而感动。我们应谨慎小心,但不要吝惜给好人的帮助。
——农夫与蛇
——揠苗助长
——孟子
《揠苗助长》的故事
《揠苗助长》的故事1小故事里藏着大智慧,下面我为大家整理的是《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一起看看吧!
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ya)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揠苗助长》的故事2有个急性子的宋国人,日夜盼望稻田里的稻子快些长大。可是,稻子是要慢慢长的,不 能照他想的那样长的那么快。 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妙计:下得田去,把每棵稻子都从土里拔高了一些。 “好累啊!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天!不过,田里的稻子倒是都长高好些了。” 他的儿子听说田里的稻子长高了好些,连忙跑到田里去看。可是,糟糕得很,田里的稻苗的叶子,都开始枯萎了。
成语名称 揠苗助长
汉语注音yà miáo zhù zhǎng
释义揠:拔起。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作“拔苗助长”。
用法作主语、谓语,也可作定语,含贬义
结构连动式
感情色彩贬义词
近义词 欲速不达
同义词 拔苗助长
反义词顺其自然、循序渐进 、放任自流。
灯谜揠苗助长(打三字口语一) 谜底:贪快活[1]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揠苗助长》的故事3揠苗助长的成语故事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求解驿站 把苗拔起,以帮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揠,拔。
活学活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它们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不能违背它,改变它。违反了客观规律,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尽管用心是好的,但结果必然碰壁,把事情办坏。我们应该以宋国这个农民为戒,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妙语点拨 ~只会导致事与愿违。
近义 欲速不达
反义 循序渐进
揠苗助长的成语启示
揠苗助长的道理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揠苗助长的道理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揠苗助长的道理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揠苗助长》的故事4注音yà miáo zhù zhǎng
典故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用法作主语、宾语;同拔苗助长
结构连动式
相近词欲速不达
反义词放任自流、循序渐进
同韵词与世偃仰、不觉技痒、挠喉捩嗓、争斤论两、吞舟漏网、不声不响、泰山不让土壤、没斤没两、粮多草广、学而不思则罔、
年代古代
谜语稿--高
邂逅语宋国的农夫
成语故事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成语示例对学生的教育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
其它使用
◎ 孟子反对"揠苗助长"的教育方法。
◎ 例如"揠苗助长"中的"揠"太古雅,一般的人不容易懂,因此把这个成语改成"拔苗助长"就浅显明白。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比喻为急于求成,反而坏了事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揠苗助长
揠(yà)
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揠苗助长”用来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揠苗助长”也可写作“拔苗助长”
“揠苗助长”的故事出自( )。
A《孟子》
B《墨子》
C《老子》
D《庄子》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揠苗助长”的故事出自《孟子》,参见教材P65。
本题知识点:孟子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拔苗助长和亡羊补牢是什么故事类似的有哪些
寓言故事。
类似的还有:
守株待免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记载。讲述了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韩非子告诫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它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则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资料的习惯。常比喻做事死板,不会变通的人。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亡羊补牢类似的故事一、 亡羊补牢相似寓言故事
用成语表示的有:浪子回头,指不务正业的败家子改邪归正,悔过自新;
二、亡羊补牢及其寓意
1,羊逃跑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出自《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2,故事来源,故事: 战国时楚襄王荒*无度,执迷不悟,将劝谏的大臣庄辛赶出楚国。秦国趁机征伐,很快占领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鼓励楚襄王励精图治、重整旗鼓;
3,寓意,(1)人不怕做错事情,就怕做错了不及时改正;更怕不但不及时改正,而且还不断地错上加错,时间长了,最后可能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2)“补牢”的时候,先看看羊圈里的羊是否因耽搁时间太久已经全部被狼吃掉或死亡,如果不及时补救,那么即便是以后再做补救了也无济于事了。
三、浪子回头
1,浪子回头是指指不务正业的败家子改邪归正,悔过自新;
2,故事一
明朝的时候,有一个财主年过半百,才喜得贵子,取名为天宝,天宝长大后游手好闲,挥金如土,老财主怕儿子这样下去保不住家业,便请了个先生教他明白事理,轻易不让他出门,在先生的管教下,天宝渐渐地变得知书识礼了。不久,天宝的父母不幸双双下世,天宝的学业从此中断。
等天宝的先生一走,天宝小时候认识的狐朋狗友又找上门来。天宝故态萌发,整日花天酒地,不到两年,万贯家财花了个精光,最后落得靠乞讨为生。直到这时,天宝才后悔自己过去的生活,决定痛改前非,一天晚上,他借书回来,因地冻路滑,再加上一天粒米未进,一跤跌倒后,再也没有力气爬起来,不一会儿,就冻僵在路旁。
这时,王员外正好路过,见天宝拿着一本书,冻僵在路旁,不禁起了怜爱之心,便命家人救醒天宝。天宝被救醒后,王员外问清了他的家世,对他很同情,便把他留在身边,打算让天宝做女儿腊梅的先生,对此天宝求之不得,赶紧拜谢了王员外救命之恩,从此,天宝就留在王员外家勤勤恳恳地教腊梅读书识字。
腊梅长得如花似玉,而且温柔贤淑。天宝刚开始只管读书,时间一长,不禁犯了老毛病,对腊梅想入非非,动手动脚。腊梅气得找父亲哭诉一番,王员外听后不动声色。他怕这件事传到外面,对女儿的名声有影响,便写了一封信,把天宝叫来,对他说:"天宝,我有一件急事需要你
拔苗助长,叶公好龙,亡羊补牢,以上这些揠苗助长(拔苗助长) 出自 《孟子·公孙丑上》 本成语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古代宋人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客观表现出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道理。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
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叶公好龙 出自 [汉]刘向《新序·杂事五》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
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亡羊补牢 出自 《战国策·楚策》羊逃跑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原文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类似于亡羊补牢的故事有哪些守株待免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记载。讲述了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韩非子告诫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它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则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资料的习惯。常比喻做事死板,不会变通的人。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跟拔苗助长类似的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拔苗助长基本释义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出 处郭沫若《雄鸡集·关于发展学术与文艺的问题》:“命令主义就合乎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叫做‘拔苗助长’。结果被拔起的苗不仅不能成长,反而枯槁了。” 近义词:欲速不达 适得其反 揠苗助长
和亡羊补牢类似的成语掩耳盗铃,揠苗助长
亡羊补牢
wáng yáng bǔ láo
[释义] 羊丢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语出] 《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正音] 亡;不能读作“wànɡ”。
[辨形] 补;不能写作“朴”。
[近义] 知错就改
[反义] 知错不改
[用法] ~常和“未为晚”连用。一般作主语、谓语、宾语。
[结构] 连动式。
[例句] 他们单位昨天发生失盗后;领导立即~;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英译] mend the fold after a sheep is lost
与拔苗助长类似的现实故事作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所耻笑。
郑人买履
有个郑国人想买双鞋子,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他到市场时,发现忘记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带量
好的尺码了。”他只好返回家中去取尺码。等到他回到集市上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直接用自己的脚试一试?”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象''亡羊补牢,拔苗助长,叶公好龙''能不能称为历史故事不可以。因为亡羊补牢,拔苗助长,叶公好龙的真实性无法确认。
负荆请罪,卧薪尝胆的真实性可以确认。
跟亡羊补牢类似的成语掩耳盗铃释义: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揠苗助长释义: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见兔顾犬释义:顾:回头看。看到了兔子,再回头叫唤猎狗去追捕。比喻动作虽稍迟,但赶紧想办法,还来得及。
悬崖勒马释义悬崖:高而陡的山崖;勒马:收住缰绳,使马停步。在高高的山崖边上勒住马。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坐井观天释义: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生活中类似于亡羊补牢的故事有哪些?批如超市货架上的加高层上面的货物摆放,砸到顾客了赔钱了,才把箱子沿着一条线,整整齐齐地放好
本文2023-08-05 08:34: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