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瓜的功效与作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方瓜的功效与作用,第1张

方瓜的功效与作用

 方瓜的功效与作用,方瓜是人们见得较多的一种瓜类,是人们常吃的家常蔬菜之一,方瓜的营养价值丰富,不仅口感好,药用价值也好、疗效高。下面来看看方瓜的功效与作用。

方瓜的功效与作用1

 首先第一点,古籍中也有过记载,中医们也常常指出的一点,方瓜性温、味道甘甜,其健脾暖胃、补气的效果很是明显,其次方瓜还具有解毒、消炎、杀虫以及能够止痛等作用。第二,食用方瓜的话,方瓜能够促进我们体内细胞再生的能力,比方说人体内的肝细胞肾细胞的再生,以及方瓜还能够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所以食用方瓜能较好的预防高血压、糖尿病这两大常见疾病,还能够较好的预防一些肝肾大病;除此之外,方瓜中含有一种酵素,这是一类能较好分解亚硝胺的酵素,大家都知道,亚硝胺是致癌物质,所以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常吃方瓜有利于降低消化系统癌症发生的可能性。

 第三,方瓜之中还含有部分胡萝卜素,研究表明,每一百克的方瓜里就含有二到三毫克左右的胡萝卜素,这已经是所有可食用瓜类里,胡萝卜素含的较多的一类瓜了,胡萝卜素是对人体比较好的营养元素之一,它能够在人体吸收之后转化成维生素A,维生素A的抗癌防癌作用是比较突出的。第四点,常吃方瓜对女性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方瓜可以有利于大便更顺畅的排除体内,一定程度上会使得皮肤更加的鲜嫩有光泽,据说,著名的清炒大臣张之洞就曾建议慈禧太后可以多吃一点方瓜。方瓜还可以预防中风这一疾病,对治疗高血压也有一定疗效。

  方瓜的营养价值

 方瓜的营养价值非常丰富,含有瓜氨酸、精氨酸、天门冬酸、多种不饱和脂肪酸以及葫芦巴碱、腺嘌呤、胡萝卜素、葡萄糖、维生素B、维生素C以及镁、铁、铜、硒等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

 方瓜中的葡萄糖含量比较高,而人体日常活动所消耗的能量都是由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提供的,所以食用方瓜可以维持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

 方瓜里面含有众多人体所需的氨基酸,例如瓜氨酸、天门冬酸、精氨酸等,这些氨基酸的含量比较高,可以为人体起到补充日常所需的营养的作用。

 方瓜还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E等维生素,无论是增强抵抗力、美容肌肤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经常食用,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方瓜中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例如镁、铁、铜、硒等,对于维持大脑发育、延缓衰老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方瓜中的胡萝卜素含量比较多,每100克的方瓜中含有大约2、4毫克的胡萝卜素,是瓜类中含有胡萝卜素含量比较多的。胡萝卜素可以在人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对于维持视力正常、促进发育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方瓜的功效与作用2

  1、预防中风

 方瓜里面含有大量的亚麻仁油酸、软脂酸、硬脂酸等甘油酸,这些都属于优质油脂,人体食用后,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中风的作用。

  2、防癌抗癌

 方瓜中含有一种成分,这种成分可以帮助人体分解亚硝胺的酵素,而我们知道亚硝酸在人体内具有很强的致癌作用,所以经常食用方瓜,可以减少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生率。

  3、预防糖尿病

 方瓜能够促进人体胰岛素的'分泌以及增强肝肾细胞的再生能力,所以食用方瓜可以有效的防治糖尿病、高血压以及一些肝肾疾病。

  4、治疗高血压

 每日吃炒熟的方瓜子大约25克左右,可以起到治疗高血压的作用。

  5、预防便秘

 经常食用方瓜,还能够使大便通畅,对女性而言,还可以起到美容肌肤的功效。

  方瓜的做法

 1、首先把方瓜皮去掉,秧挖掉,然后切成小四方块,或者长方块,肉切片,葱姜蒜切片方便挑

 2、把锅里倒入适量的油,(热锅凉油)然后把肉片放入翻炒几下(油还不是很热的时候就可以放入肉了,这样可以防止洗过的肉往外溅油,还能防止粘锅)

 3、然后放入葱姜蒜,放入适量的盐粉,直到炒出香味之后。

 把切好的方瓜放入,翻炒几下,让锅里的油均匀的沾到方瓜上。

 4、然后到入刚好末方瓜的水,(不要怕水多,少了的话后续你还得添)盖上锅盖,到水差不多没了的时候,可以用筷子插一下,方瓜黏了就是熟了的

方瓜的功效与作用3

 1、中医学觉得方瓜温性、味甘、具备益气、健脾胃养胃、消炎止疼、祛毒除虫之作用。

 2、方瓜能推动身体甘精胰岛素的代谢及提高肾脏体细胞的再造工作能力,因而,方瓜能够合理地预防糖尿病、高血压和一些肾脏病症。

 3、方瓜中还带有一种能溶解亚硝酸的水果酵素(亚硝酸有致癌物质功效),因而,常吃方瓜可降低消化道癌症的发病率。

 4、除此之外,每100克鲜方瓜中带有2、4mg的胡罗卜素,是瓜类蔬菜中含胡罗卜素较多的。胡罗卜素被身体消化吸收后,在肝脏中可转换为维生素D具备抗癌和防癌功效。

 5、常吃方瓜,可使排便顺畅,皮肤丰美,特别是在对女士,有美容护肤功效,清朝名臣张之洞曾建议慈禧多食方瓜。

 6、方瓜还能够预防中风,因方瓜里带有很多的亚麻布仁脂肪酸、软脂酸、聚醚等甘油酸,均为良质植物油脂。

 7、医治高血压,可炒方葵瓜子吃,每天使用量以20—30克为宜。

脑血管意外即急性脑血管疾病。急性脑血管疾病为病症名。又称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指一组突然起病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性的疾病。本病可分为出血性与缺血性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主晏包括脑血栓杉成和脑栓塞。

详见百科词条:脑血管意外 [ 最后修订于2015/6/26 13:56:27 共12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风脱证(apoplectic collapse)为病证名。是指以神志淡漠,甚则昏迷,气息微弱,大汗淋漓,口开手撒,脉微细欲绝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风重危证型之一。见何廉臣选编《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医宗必读》:“凡中风昏倒……若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肺绝,即是脱证。更有吐沫,直视,肉脱,筋骨痛,发直,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汗出如珠,皆脱绝之证。”

《金匮翼·中风统论》:“卒中之候,但见目合,口开,遗尿,自汗者,无论有邪无邪,总属脱证。脱则宜固,急在元气也。元气固,然后可以图邪气。参附汤。”

详见百科词条:中风脱证 [ 最后修订于2016/10/17 23:25:30 共185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舌强为舌象。又称为舌本强、舌蹇。指舌体强硬僵直,活动不灵,屈伸不便,或不能转动,使谈吐不利,言语不清的舌象。外感热病常见于热入心包,内伤杂病多见于中风症。亦可由热盛伤津或痰浊壅阻所致。《诸病源候论·风舌强不得语候》:“今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医林绳墨》卷七:“涎痰壅盛,则舌强而难吞。”《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源流》:“痰迷而舌强者,宜防己、僵蚕、木通、菖蒲、竹沥、山栀、南星、半夏、荆芥、陈皮。亦有中风病而舌强、舌卷、不能言者,宜大秦艽汤,若天热加知母五分。”参见中风:中风(zhòng众)为病名。1中风又名卒中。指卒暴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的病证。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风的病因,历代医书论述不同。《医略十三篇》卷一以北宋前皆宗《灵》、《素》作外风论治;刘河间谓中风非外中于风,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东垣以中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丹溪谓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王安道则谓刘、李、朱三说是以类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辨证可分中络、中经、中腑与中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对猝然昏仆,不省人事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本病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及中毒性脑病等。2中风指外感风邪的病证。是太阳表证之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详见百科词条:舌强 [ 最后修订于2016/3/29 14:46:44 共66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类中风之一·中寒 5 寒邪直中三阴·中寒 6 中焦虚寒·中寒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中寒的穴位 2 治疗中寒的方剂 3 治疗中寒的中成药 4 中寒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中寒 1 拼音

zhōng hán

2 英文参考

attacked by coldevi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ld of middle warm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ld strok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中寒为病证名[1]。

1类中风之一;2寒邪直中三阴;3中焦虚寒。

4 类中风之一·中寒

中寒为类中风之一[1]。又名寒中[1]。《证治要诀·诸中门》:“中寒之证,人身体强直,口噤不语,或四肢战抖,或洒洒恶寒,或翕翕发热,或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为寒毒所中。”寒中由于暴中寒邪所致[2]。《医宗必读·类中风》:“寒中,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掉,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寒毒所中也。”治宜温里散寒[2]。用姜附汤或附子麻黄汤加减[2]。重证先用苏合香丸以开其闭[2]。

5 寒邪直中三阴·中寒

中寒指寒邪直中三阴[1]。《症因脉治》卷一:“其人真阳素虚,阴寒内盛,……一得外寒,则直中三阴,而为中寒之症矣。”症见恶寒身蜷,手足厥冷,遍身疼痛,面如刀刮,口吐冷涎,下利,无热,不渴,小便清白等[1]。治宜散寒、温阳为主[1]。选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汤、白通汤、四逆汤等方[1]。《古今医鉴·中寒》:“如寒中太阴,则中脘疼痛,宜理中汤,或加霍香正气散同服;寒甚脉沉细,手足冷者,附子理中汤。”“寒中少阴,则脐腹疼痛,宜五积散加吴茱萸;寒甚脉沉细,手足冷者,四逆汤加吴茱萸。”“寒中厥阴,则少腹疼痛,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甚者倍附子。”

6 中焦虚寒·中寒

中寒指中焦虚寒[1]。由于阳气不足,脾胃功能衰退而出现腹痛喜按、畏寒肢冷、口淡泛恶、食少、便溏等症[1]。

7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