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效忠明朝的三大蒙古族将军分别是谁,分别有什么结局?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6收藏

明末效忠明朝的三大蒙古族将军分别是谁,分别有什么结局?,第1张

明朝是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手上得到的江山,从建国初期就有接纳蒙古人为官的习惯,大多是作为武将使用,明朝永乐皇帝在燕京戍边时,军中就有大量的蒙古骑兵,明末的关宁铁骑中也有不少的蒙古籍骑兵。

明朝最显赫的蒙古家族是

吴允诚(本名把都帖木儿)

家族,吴允诚于明朝永乐年间归附,得到明成祖朱棣的重用,因功受封世袭的恭顺伯爵位,到其子吴克忠时,更进一步成为恭顺侯,家族延续至明末,末代恭顺侯投降清朝。

至明末,满族崛起,首要征服目标就是草原上的蒙古部族,许多不愿意接受满族的蒙古人就选择了归附明朝,有不少进入明朝军队服役,在明末崇祯年间为明朝剿灭农民起义军和抵抗清军入侵奋战,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位。

满桂:北京保卫战壮烈殉国

满桂的来历略有争议,我们就以《明史》中蒙古人的定义为准。满桂是明末最有名的蒙古族将领,天启年间因功官至总兵衔,满桂的部下中也有不少蒙古人士兵,还是天启元年的“浑河之战”后,明军序列中不多的敢和后金军队野战的部队之一。

满桂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刻是跟随袁崇焕打出了“宁远大捷”,但他本人和袁崇焕合不来,被排挤出辽东。此后的几年中,满桂先后担任山海关总兵、宁远总兵(袁崇焕已去职)、大同总兵等边地要职,明朝还是相对信任他的。

崇祯二年,“己巳之变”爆发,皇太极亲率后金八旗扣关,满桂率兵勤王,最危急时刻,崇祯“乃拜桂武经略,尽统入卫诸军,赐尚方剑”,但却不停催促他出战,满桂曾建议等候各地援军到来一起出战,被监军太监否决,不得已,满桂亲率大军在北京城外迎候清军,随后在和清军的交战中战死。

“猛虎二将”猛如虎和虎大威

猛如虎和另一位蒙古族将领虎大威是同时期归附明朝,他们大概来自于生活在今鄂尔多斯附近的蒙古部族,两人归明后,合称“猛虎二将”。猛如虎作战勇敢,在崇祯朝前期因剿灭农民起义军功勋卓著,官职一步步升到总兵官。

崇祯十三年,杨嗣昌跟随杨嗣昌在湖广地区围剿张献忠,因其余的明朝总兵左良玉、贺人龙等桀骜不驯,听从指挥的猛如虎成为杨嗣昌的依仗。崇祯十四年初,杨嗣昌病死,猛如虎移驻南阳,当年十一月,南阳被李自成大军围攻,城破后,猛如虎于巷战时战死。

虎大威的经历和猛如虎类似,都是在剿灭农民起义军的征战中升到总兵官职,崇祯十一年时,虎大威参与了卢象升战死的巨鹿贾庄一战,随后,突围出去的虎大威陆续跟随杨嗣昌、杨文岳等明朝总督继续围剿农民起义军,崇祯十五年,在救援被李自成围攻的开封时战死。

上述满桂和“猛虎二将”都是明朝末年官至总兵衔,且为明朝殉国的几位蒙古籍著名将领,在当时的整个明军序列中,他们是比较敢拼敢打的,在他们的麾下,应该就有大量的蒙古骑兵,战斗意志比普通的明朝士兵要强的多。

明末另一支有着大量蒙古士兵的部队就是大名鼎鼎的关宁铁骑,因为他们地处辽东,收纳的蒙古士兵更多,主要来源是明朝锦州和清朝辽阳这两地之间,包括原籍辽阳的,不愿意归附清朝的蒙古人,史书上称呼这部分人为“降夷 ”。

这些“降夷 ”是关宁铁骑战力冠绝各军的保证,个人战斗力强悍,战斗中悍不畏死,“松锦之战”结束时,祖大寿降清,但皇太极并不放心跟随祖大寿的关宁军中的蒙古士兵,根据

《清太宗实录》中的记载,皇太极曾下令杀光这些“降夷 ”:总兵祖大寿部下之人,悉与留养,其他悉诛之 。凡在锦州蒙古人,俱察出处斩。

当时已经身不由己的祖大寿还配合清军,把锦州城中的蒙古士兵全部诱骗出城,以犒劳的名义收了他们的兵器,并把他们亲手送进清军的包围圈,供清军杀死。由这个事例可见,清朝大肆的满蒙联姻并没有完全收服蒙古人的心,不服他们的还是很多。

可惜的是,明朝官方从崇祯初期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被清军围剿时,就没有想过借助蒙古部族的力量一起对抗清朝,仅仅从满桂、“猛虎二将”以及关宁铁骑身上,就能知道,融合了部分蒙古士兵的明军战力是成倍上涨,要是能再多些,清军和农民起义军都会头疼不已。

蒙恬最初作过掌理司法文书的官吏,《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蒙恬在前224年作为李信的副手,一起带兵二十万攻楚,独自带领一支分遣队攻克楚国的寝丘(今安徽临泉),李信在攻破鄢(今河南鄢陵)后,引兵向西,与蒙恬在城父(今河南宝丰县东)会合,不久李信军被楚军击破,秦始皇复用王翦为将,蒙恬父蒙武为裨将军带兵六十万攻楚。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因为出身将门被秦始皇起用为将军,攻齐国大胜,后任内史。

秦国统一六国兼并天下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蒙恬奉命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次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击退匈奴700余里。

屯兵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

把原燕、赵、秦5000余里旧长城连为一体,长城利用地形,籍着天险,设置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后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直道。

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没有修竣完工,蒙恬驻守上郡十多年,威震匈奴。

蒙毅法治严明,从不偏护权贵,满朝文武,无人敢与之争锋,某日,内侍赵高犯有大罪,蒙毅依法判其死罪,除去他的宦职,但却被秦始皇给赦免了,从此时起,蒙氏兄弟便成了赵高的心病。

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将门出身

李广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将,曾率军击败燕太子丹。李广家族世代接受仆射这一官职。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

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斩杀匈奴首级很多,被任为汉中郎。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汉文帝说:“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2]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3]

才气无双

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但因梁王授下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没有给予封赏。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汉景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负,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他。”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后来转任边郡太守,曾为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4]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汉景帝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宦官跑到李广跟前,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人。”李广于是带一百名骑兵,急追这三个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并亲自射击那三人,结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待捆绑好俘虏上马,望见匈奴有数干骑兵。他们看见李广,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吃一惊,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骑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

李广塑像

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又下令说:“都下马解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持认为我们是来诱敌的错误判断。”于是匈奴骑兵就没敢袭击。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军出阵监护他的兵卒,李广上马与十几名骑兵奔驰前去射杀了这个匈奴白马将军,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骑兵中间,解下马鞍,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这时刚好天黑,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夜半时,匈奴兵还以为汉军有伏兵在旁边准备夜间袭击他们,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李广回到大军驻地。大军不知李广在哪里,所以没有派兵去接应。[5]

出任卫尉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后元三年),汉景帝驾崩,汉武帝即位。左右近臣都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禁卫军长官,程不识也来任长乐宫禁卫军长官。

李广画像

程不识和李广从前都任边郡太守并兼管军队驻防,到出兵攻打匈奴的时侯,李广行军无严格队列、阵势,靠近水草丰盛的地方驻扎军队,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卫,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但他远远地布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过危险。程不识对队伍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要求很严格,夜里打更,文书军吏处理考绩等公文簿册毫不含糊,甚至通宵达旦,军队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险。

程不识说:“李广治军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他就无法阻挡了。而他的士卒倒也安逸快乐,都甘心为他拼命。我的军队虽军务繁忙,但敌人也不敢侵犯我。”那时,李广、程不识都是汉朝边郡名将,但匈奴害怕李广的谋略,士兵也大多愿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7]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汉武帝听从王恢之言,在马邑伏重兵意图围歼匈奴,但因单于生疑退兵而作罢。李广马邑之战时是骁骑将军,属护军将军,因此无功而返。[8]

屡战败北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元光六年),汉武帝遣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和卫青四人率四万大军分别从雁门、云中、代郡、上谷四个方面同时出击入侵的匈奴军。单于素闻李广有才,下令说:“俘获李广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李广时李广正生病受伤,就把他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装着死去,他斜眼看到旁边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

匈奴出动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边逃边用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得以逃脱,回到汉朝京城,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应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9]

《汉武帝》中的李广

之后,李广在家闲居数年,有此与灌强一起隐居蓝田,常到南山打猎,曾在一天夜里带着一名骑马随从外出,和别人在田间饮酒。归来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他们通行。李广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廷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

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并打败镇守渔阳的韩安国,韩安国调右北平。于是汉武帝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军中就把他杀了。李广驻守右北平后,匈奴人敬畏李广的威名,几年内没有骚扰辽西地区。[10] 没过多久,石建去世,于是皇上召李广接替石建任郎中令。

公元前123(元朔六年),李广又受任后将军,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许多将领因斩敌首级符合定额以战功被封侯,而李广的军队却没有战功。

公元前120年(元狩三年),李广以郎中令官职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张骞率一万骑兵与李广一同出征,分两条路行军几百里,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的士兵很害怕,李广派儿子李敢骑马往匈奴军中奔驰。李敢独率自己几十名骑兵飞奔,直穿匈奴骑兵阵,又从其左右两翼突出。回来报告李广说:“匈奴很容易对付啊!”士兵们这才安心。李广布成圆形兵阵,面朝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汉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李广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而李广用大黄弩弓射匈奴副将,杀死好几个,匈奴军才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军吏士兵都面无人色,可李广却神态自然,更加整顿部队,军中从此都很佩服,援军赶到,匈奴军才解围退去。汉军非常疲惫,不能去追击。李广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朝。按汉朝法律,博望侯行军迟缓,延误期限,应处死刑,用钱赎罪,降为平民,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封赏。[11]

迷道自尽

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自汉朝攻匈奴以来,我没一次不参加,可各部队校尉以下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因攻打匈奴有军功几十人被封侯。我不比别人差,但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难道是我的骨相不该封侯吗?还是本命如此呢?”王朔说:“将军回想一下,曾有过悔恨的事吗?”李广说:“我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一天把他们杀光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王朔说:“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12]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李广几次请求随行,汉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没有答应,后来经不起李广请求,同意他出任前将军。

李广侧身像

汉军出塞后,卫青捉到匈奴兵,知道了单于驻地,就自带精兵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东路迂回绕远,而且缺乏水草,势必不能并队行进。

李广就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大将军却命令我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至今才得到与匈奴对阵的一次机会,我愿做前锋,先与单于决战。”卫青曾暗中受到汉武帝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让他与单于对阵,恐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当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卫青出征,卫青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李广调开,李广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卫青改调令,卫青不答应,命令长史写文书发到李广的幕府,对他说:“赶快到右将军部队中去,照文书上写的办。”李广不向卫青告辞就启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领兵与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路,结果落在卫青之后,卫青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卫青没能活捉单于只好收兵。卫青南行渡过沙漠,遇到李广与赵食其领。李广谒见大将军后回自己军中。[14]

卫青派长史送给李广干粮和酒,顺便向李广、赵食其询问迷路情况,卫青要给汉武帝上书报告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卫青派长史急令李广幕府人员前去受审对质。

李广墓

李广说:“校尉们无罪,是我迷失道路,我现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到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李广否,不论老少都为之落泪。[15]

李广死时,他长子李当户、次子李椒都已经过世,仅留下幼子李敢。李敢当时是霍去病的部下,因立有战功被封为关内侯,听说父亲死讯,认为是卫青陷害李广,因此闹事打伤卫青。卫青本人并不追问李敢,但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却不能接受部属殴打自己舅舅,后来借甘泉宫狩猎的机会射杀了李敢。[16]

李广的孙子李陵,少年因才能出众而受到汉武帝赏识。后来不愿随李广利部下效命,自荐以五千步兵出击匈奴,但是身陷重围兵败投降。汉武帝得知李陵叛降后族灭李家,李氏从此衰败,陇西人士皆以李氏为耻。

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蒙阴县)人,秦朝著名将领。蒙恬出身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均为秦国名将,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幼胸怀大志。

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齐,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 ,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其他诸将都不敢与他们争宠。

秦统一六国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征战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病死,中车府令赵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立胡亥太子。胡亥即位后,赐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药自杀。[1]

据传蒙恬曾改良过毛笔,他是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明末效忠明朝的三大蒙古族将军分别是谁,分别有什么结局?

明朝是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手上得到的江山,从建国初期就有接纳蒙古人为官的习惯,大多是作为武将使用,明朝永乐皇帝在燕京戍边时,军中就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