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出自哪本书
古之于明明德天下者出自《大学》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事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谓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之本,此谓之至也。
译: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到平民。其本乱而末治者;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欲正其心者,否矣。其所谓厚者薄,却要他整治家族,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之本,此谓之至也。
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1、《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2、《孟子》,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3、《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
4、《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5、《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 (文献古籍曾子《大学》)
-庄子 (道家学派经典著作)
-道德经
-论语 (中国儒家经典)
-孟子 (儒家经典著作)
其实,我国的古代也是有大学这么一说的,只不过当时的名字不是叫大学,而是叫太学。根据史书的记载,我国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太学的设置,
因为在我国古代也是要通过考试,才能够成为政府官员的。所以说四书五经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汉朝的时候,汉武帝听从了大臣的建议,设立了太学制度。选拔了五十个人,这些人通过考试,最后加官进爵,就产生了博士教学,选拔官员的制度。由于这些人的学习地方称为太学,所以又叫他们为太学生,
只不过过去的大学并不如现在的大学一样,学习的科目十分的多,而且丰富,当时的大学学习制度十分严格,一开始大学的规模并不是特别的大,只有五十个人,但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汉昭帝的时候从五十人到了一百人,紧接着到汉宣帝时期也只有两百个人,但是到了汉元帝的时候就增加到了一千个人人。此后一直有着太学制度的建立,
但是魏晋时期以后,由于长期的战乱,学校一时兴起一时荒废,而当时的士大夫,就是大学老师,也都消极教学,一心只想躲避灾祸,太学已经名存实亡了,直到咸宁年间,大学与国子学一起建立起来,太学才逐渐地发展起来。后来的国子学是专门教育皇家子弟的,而太学是普通社会上的官员或者是百姓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上的一所学校。
《大学》
作者:曾子
朝代:春秋
原文节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白话译文:
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
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扩展资料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
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大学
大学,今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分为综合大学,专科大学或学院,它选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进行教育和培训,并以考试考核的方式检验其所学知识和技能,另有,古指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大学》,也指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体。
1、大学以诗书礼乐为学习内容,而小学则以文字训诂为教授内容,故小学成为文字学的别称,有几点可说。
2、入小学的年龄大体在8岁,而一些特殊人物至13岁才入小学,甚至一些天性比较晚成的人,也就是智力开发比较晚的,15岁才进小学。
3、入大学的年龄大体在15岁,而一些特殊的人物至20岁才进大学。
4、小学学习的内容,如朱熹《大学章句序》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此有译文,可参见后文《朱熹〈大学章句〉译介》。
5、大学学习的内容不一样了,从学“见小节而履小义”至于“见大节而践大义”了。如朱熹所说:“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6、小学是“见小节而履小义”。大学就是教育成人“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这就是“大节”、“大义”,而且不仅要“见”,还要“践”。《大学》就是这样的经典。
《大学》的内涵及应用
1、《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门,该文从实用主义角度,对现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等均有深刻启迪意义。
2、国父孙中山作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中第六讲题提到;“我们现在要能够齐家,治国,不受外国的压迫,根本上便要从修身起,把中国固有知识一贯的道理先恢复起来,然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复。”
大学是中国古代经典儒家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之一的曾子编纂而成。《大学》一书讲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学习和实践帮助人们成为成熟、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的方法。该书思想深刻,语言简单明了,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大学》一书的内容涉及到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等基础问题,是一本集中阐述儒家思想核心的书籍,具有教育性、哲学性和思想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因此,自宋代开始,《大学》这本书就被视为四书之一,即四书五经中的一部分,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传统文化中,四书五经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最经典的书籍之一。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大学》被重视,是因为其思想内涵、学术水平和文化历史地位等因素的综合评价,而不仅是因为它是一本讲述教育和学习的古籍。因此,《大学》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和中国文化遗产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有多种含义:
1、大学(University),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组织,包括综合性大学、学院、高职高专等的学校。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它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还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学文 。
大学从它产生到现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上溯到它的产生,它主要是从德国、英国等国家最早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大学源起于西方,现代西方大学又是从欧洲中世纪大学、英国大学、德国大学而到美国大学这样逐渐演化过来的,无论哪一个时代的大学都是以前大学的创造性继承而不是否定。
2、儒家学派的一部经典书籍
大学 (文献古籍曾子《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
希望对你有帮助:《大学》概述 大学读本《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大学出自哪本书
本文2023-11-04 05:37: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8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