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许多神话传说故事中的梦想,如今变成了现实,举两个例子
嫦娥奔月 中国 嫦娥号飞船探月升空
首页 | 新闻 | 主题活动 | 文明备忘录 | 中华简史 | 中华思想库 | 民族大家庭 | 大好河山 | 民族魂 | 血铸中华 |科技成就 | 文学院 | 文化馆 | 艺术馆 | 中华人物
首页 我们的文明 > 中华文明 > 文学院 > 文学理论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作者:聂石樵 李炳海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2007-06-12 11:57:00 收藏该文章
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 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神话在后世仍然具有文学魅力,同时也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出土资料和文献资料 《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 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的时候,神话才有可能产生。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神话也就 由此产生。神话对于原始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溶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再次,先民们在神秘而悲喜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聚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中国在远古时代曾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在已出土的远古资料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神形刻绘,如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中的彩绘女神头像; 阴山岩画中“有巫师祈祷娱神的形象,也有拜日的形象”;在连云港市将军崖岩 画中,“天神表现为各式各样的人面画,……包括太阳神、月神、星神等”。又 如随县擂鼓墩1号墓内棺上“有一些手执双戈戟守卫的神像,有的长须有角,有的背生羽翼,富于神话色彩”,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上的十二月神形象,“ 或三首,或珥蛇,或鸟身,不一而足,有的骤视不可名状。”此外,出土的大部 分动物形的刻绘也与神话有关。由此可知,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思维相当发达, 已经产生众多的神灵和相应的传说故事。由于时代的久远,再加上儒家对神话采 取排斥态度,致使上古神话在文献古籍中载录甚少,资料零散不全,不像古希腊神话那样被完整而有系统地保留下来。中国古代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 记载神话比较集中之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这些材料往往只是片段,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不多。
《诗经》、《楚辞》是两部诗歌总集,其中多有取材于神话的诗篇,如《诗经》中的《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就记录了商部族始祖契和周部族始祖后稷诞生的神奇经历。《楚辞》中保留的神话材料较多,尤其是《天问》这一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作为素材,其中有些材料较他书所载更接近于神话的原始面貌,因此很有价值。但由于作者采用了问句的形式,提及某个神话时往往只是 只言片语,过于零碎,有些难以理解。还有一些神话保留在一些史书之中,比如 《左传》、《国语》、《逸周书》等,这些史书中的神话大多数经过史家的改造,借以说明古代的史实,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出原始神话的蛛丝马迹来。如《左传》中一段文字谈到高辛氏的两个儿子因为不能和睦相处,被高辛氏迁往两处,分别掌管商星和参星。这则神话实际上是初民对商星和参星永不见面的自然现象所作 的神话解释。《穆天子传》中关于穆天子见西王母的故事,神话色彩最为浓厚。由于神话本身具有深刻而简明的寓意,它也受到先秦诸子的重视。诸子中以《庄子》援引神话最多。《庄子》自称“寓言十九”,其中有些寓言即是神话,另一些则往往是古神话的改造,如鲲鹏之变、黄帝失玄珠、倏忽凿浑沌等。《孟子》、 《墨子》、《韩非子》等书中也保留了一些神话材料。《吕氏春秋》和《淮南子》 分别成书于秦汉两代,由众人编纂而成,两书中都保存了不少神话。尤其是《淮南子》一书,对神话的搜罗相当宏富,如《地形训》就有关于海外三十六国、昆 仑山、禹、以及九州八极等神话。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就是保留在《淮南子》中的。西汉及此后的其他文献中仍不断有新的神话出现,或是对旧有神话进行补充。
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 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
《山海经》中保留的神话是相当古老的,但严格地说来还是神多于神话。《山海经》中有大量的对山神形貌的描述,它们往往是奇形怪状的动物,或兼有人和动物的形体特征,如龙首鸟身或人面马身等,这里或许含有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的意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海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是全书中最浓 的,记录了一些异国人的奇异相貌、习性和风俗,如贯胸国、羽民国、长臂国、 不死国、大人国、小人国等等。其中有不少想象奇特的神话,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都深入人心,流传广远。《山海经》中的神话虽然也是片断的,但不少故事已具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经过缀合,甚至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如夸父逐日,大禹、帝俊和西王母的传说,以及圣地昆仑山的神奇景象等。总之,《山海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 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创世神话 始祖神话 洪水神话 战争神话 发明创造神话 忧患意识 厚生爱民意识 反抗精神
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简要分类如下:
一、创世神话
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 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
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这种看法在 世界各地的原始初民中普遍存在。卵生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先民们由此设想宇宙也是破壳而生的。宇宙卵生神话对中国的阴阳太极观念有极重要的影响。同时,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过程也反映了先民对人类自身力量的坚定信念。
盘古不仅分开了天和地,同时也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缔造者。另一则神话说他死后,呼吸变为风云,声音变为雷霆,两眼变为日月,肢体变为山岳,血液变为江河,发髭变为星辰,皮毛变为草木……。这种“垂死化身”的宇宙观,暗喻了人和自然的相互对应关系。中国古代关于宇宙万物的神话还有多种表达形态,如帝舜的妻子羲和生育了十个太阳,帝俊的妻子常羲生育了十二个月亮等。《山海经》中所记录的烛龙之神,他的生理行为就直接引发了昼夜、四季等自然现象。这些都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始祖神话
就像关心宇宙的起源一样,人们对人类自身的起源也有极大的兴趣。而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则首推女娲的故事。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淮南子·览冥训》载: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
女娲经过辛勤的劳动和奋力的拼搏,重整宇宙,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自然条件。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她也是人类的创造者。《太平御览》卷七十八 引《风俗通》云: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这一则神话意蕴丰富,它不但虚构了人类的产生,同时也试图阐释人类为什么会有社会地位的差别。有关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以上神话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着奇异神通而又辛勤劳作的妇女形象,她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慈爱之情。
除了人类共同的始祖外,各部族又有自己的始祖神话。商民族始祖契是简狄 吞食燕卵而生,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和经历更具传奇色彩。后稷神话记录在《 诗经·大雅·生民》中:姜嫄因踩到天帝的足拇指印而受孕,顺利的产下稷姜嫄觉得不祥,便把他丢弃在窄巷、树林、寒冰等处,但稷分别得到牛羊、樵夫、鸟的奇迹般的救助,成活下来,并迅速表现出种植农作物的天赋,最终成为周人的始祖。这类神话几乎各部族皆有,而且不少在情节或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它们反映了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三、洪水神话
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学术界对洪水神话的成因也提出了种种解释。曾经有过的洪水灾害是如此的惨烈,在人类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一种集体表象,伴随着神话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提醒人们对自然灾害保持戒惧的态度。
国外的洪水神话,大多是表现这样一个主题,即天帝对人类堕落的失望,洪水是对人类的惩罚,而洪水之后人类的再造,反映了对人性的反省和批判。而保留在中国汉民族古代文献中的洪水神话,则主要把洪水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所揭示的是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在这些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数鲧禹父子。
《山海经·海内经》载: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鲧为了止住人间水灾,而不惜盗窃天帝的息壤,引起了天帝的震怒而被杀。他的悲惨遭遇也赢得了后人深切的同情和尊敬,如屈原作《离骚》就为他鸣不平:“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鲧由于志向未竟,死不暝目,终于 破腹以生禹,新一代的治水英雄由此诞生了。
禹继承了鲧的遗志,开始也是采取“堙”(堵)的方法,但仍难以遏止汹涌 的洪水,于是改用疏导的方法。为疏通水路,禹不辞辛劳到处控察河道、地形,据《吕氏春秋》载,他向东走到海边,向南走到羽人裸民之乡,向西走到三危之 国,向北走到犬戎国。在治水过程中,“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 子·滕文公上》),“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史记·李斯列 传》),可谓历尽千辛万苦。除此之外,他还要和诸多恶神展开艰苦的斗争,如 诛杀相柳(《山海经·大荒北经》,《山海经·海外北经》)、擒服水怪无支祁 (《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等。他的精神也感动了诸多的神灵,传说 河伯献出河图(《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伏羲帮助他丈量土地,还有一条神 龙和一只灵龟帮助他从事劳动(《拾遗记》卷二,《楚辞·天问》)。总之,弥漫天下、祸害人间的洪水终于被大禹制服了,而一个不辞辛劳、为民除害而又充 满智慧的英雄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起来。洪水神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 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四、战争神话
黄帝和炎帝是活跃在中原的两个大部族的首领,分别兴起于相距不远的姬水和姜水,他们在向东发展的过程之中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史记·五帝本纪》载: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猿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 其志。
这一则神话中所言“诸侯”、“修德”等,很明显是出于后世儒者的附会。 但黄帝和炎帝在阪泉之野确实发生过一次残酷的战争,《新书·益壤》称当时的 战场是“流血漂杵”。而黄帝居然能驱使熊、罴等猛兽参加战斗,为这次战争增 添了神奇的色彩。这些猛兽可能是某些部落的图腾,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部落跟 随着黄帝参加战斗。阪泉之战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它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而正式形成,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分。这则神话实际 是对一次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释。
炎黄汇合后,另一次著名的大战是发生在黄帝和蚩尤之间: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 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
蚩尤属于南方的苗蛮部族,他有81个铜头铁额的兄弟,这可能是暗示他们的军队已经装备了金属盔甲,一些文献上提及蚩尤冶炼金属作兵器,这与当时冶 金术的发展程度是相适应的。这场战斗十分激烈,涉及风伯、雨师等天神,而风、雨、旱、雾等气象也成了相互进攻的利器。这两则神话不仅涉及古代的祈雨、止雨巫术,还涉及一些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发明,内涵较为丰富。
黄帝正是在对内兼并和对外抗御的两场战争之中,大显神威,确立了他作为 中华民族始祖的形象。出于对中华民族始祖的爱戴,后世又把许多文化史上的发 明创造,如车、陶器、井、鼎、音乐、铜镜、鼓等,归功于黄帝,或是黄帝的臣子。黄帝在神话中又成了一个善于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
五、发明创造神话
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一个英雄的时代。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自然神从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它标 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大量有 关文化英雄的神话,这些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们都有着神异的经历 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征服,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 等等。
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弓箭的发明是初民生活中的大事,因此人们把无上的勇力和荣誉都赋予了这个弓箭的发明者。而后羿正 是凭着自己发明的弓箭和神技,为民除害,造福人类。死于羿的弓箭之下的害人 妖孽有凿齿、九婴、大风、猰貐、修蛇、封豨等。不过,羿最为辉煌的业绩,还要数射落九个太阳。据《山海经·大荒南经》和《大荒东经》载:“羲和者, 帝俊之妻,生十日。”这十个太阳住在树上,轮流出现,“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楚辞·天问》王逸注引《淮南子》云:“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于是羿弯弓搭箭,“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人间的秩序又得到了恢复。十个太阳都是天帝俊的儿子,羿要射落九日,不仅需要神技,还要有超人的胆略。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的神话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如: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为何要与日逐走,已不得而知了,但他那强烈的自信心,那奋力拼搏的勇气,以及他那溶入太阳光芒之中的高大形象,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反映了古代先民壮丽的理想。而他渴死道中的结局,又为整个故事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悲剧色彩。
另一则与自然抗争的悲剧神话,发生在一个纤弱的女子身上: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叫)。是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
女娃被东海淹死,化而为鸟,坚持以弱小的生命、菲薄的力量,向浩瀚的大海复仇,这是何等的悲壮!正是这种明知徒劳仍要抗争的精神,支持初民走过那险恶而艰难的年代。夸父和女娃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它童年时代的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同样,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
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除了它没有受到文人的重视之外,神话的历史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 现过。
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一般认为,古代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在正统的史 家或儒家的典籍中,那种半人半兽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杀殆尽了,因为这种形象很 难被纳入历史谱系之中,而且也违背了理性化的原则。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触犯 了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也都遭到删削。如司马迁所说:“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 难言之。”(《史记·五帝本纪》)相当一部分神话因此得不到史家的认可,因 而没有进入载籍。这些,我们已无从考察了。有些有幸被文人笔录,但在此后的 流传过程中,又被无情地删削。如《列女传》古本所录舜的神话中,有二女教舜 服鸟工龙裳而从井廪之难中逃脱的情节,今本《列女传》中就荡然无存了。再如 《淮南子》古本载嫦娥奔月神话时说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今本《淮南子》亦不存。其原因可能都是“不雅驯”。
神话历史化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改造。即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 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这种例子,在儒家传统典籍中 比比皆是,从《尚书》、《左传》、《国语》,一直到《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都是如此,宋代罗泌所作《路史》是其集大成之作。改造的结果是 使神话大量消亡,历史向前延伸,各氏族的谱系更加严密。比如《左传·昭公十 七年》载: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 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 者也。祝鸠氏,司徒也;睢鸠氏,司马也;鳲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 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量度,夷民者也。
我国东方部族中很多是以鸟作为图腾的,其中也必然流行着不少有关鸟的神话。而在这里,这些有关图腾鸟的神话则被改造为一系列的官名,并按照后世的 社会官僚系统组织起来。
神话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开始了,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孔子就曾说:“不语怪力乱神”,还直接参与了对神话的改造。据 《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载,当子贡向孔子提及黄帝有四张面孔的神话时,孔子说:“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此谓之四面也。”四张面孔被解释为四个人面朝四个方向,“黄帝四面”的神话就变成了一件有关治理天下的史实。另一则有关夔的神话,在孔子那里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作为圣人的孔子对待神话的态度对后世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神话发展变化的另一条道路,是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 仙话一般讲述的是通过修炼或仙人导引,以达到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在 仙话中,我们能发现不少古代神话人物,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帝和西王母。《史记 ·封禅书》所记黄帝在荆山脚下铸鼎,鼎成,有龙垂胡髯在鼎上,迎他骑龙升天 一事。这则故事有着明显的仙话的痕迹。而黄帝战胜蚩尤,在仙话中则被归功于 “九天玄女”“授(黄)帝以三官五意阴阳之略,……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广博物志》卷九引《玄女法》)。同样,窃药奔月的嫦娥、操 不死之药的西王母,也是仙话中的重要人物。神话转变为仙话是有限的,它一般集中在特定的几个人物身上,且有类似于修炼、服药、升天不死的情节。但仙话的文化意蕴要比神话淡薄得多,在仙话中,那些神话人物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审 美品质,都被严重地削弱了。
古代神话对后世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 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在文学中,我们能看到神话精神的延续、光大。神话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
中国神话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神话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在先秦散文中,《 庄子》一书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缥缈奇变”(《艺概·文概》)著称,《庄子》说理的精妙和文风的恣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神话。如《逍遥游》之 鲲鹏变化,《应帝王》之“凿破混沌”,这两则神话为全文抹上了变幻奇诡的浪 漫色彩。至于曹植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更是利用神话素材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创作。用神话入诗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比 比皆是,如《诗经·大雅·生民》描述了后稷的种种神迹,楚辞《离骚》中各种 神灵纷至沓来。此后的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以神话入诗,如李商隐《 瑶池》诗云:“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就是对神话意象的妙用。小说、戏曲采用神话作素材的也很多,它主要是借助于神话的奇特的想象,利用神话形象或神话情节进行再创作。如唐代李朝威的小说《柳毅》,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爱情神话。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其代表作为《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以及他们的腾云驾雾、七十二般变化成了中国文学中最有影响的故事之一。从孙悟空身上,我们不难看到“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与帝 争位”的刑天以及淮涡水怪无支祁的影响。此外,如《聊斋志异》、《镜花缘》、 《封神演义》、《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神话情节。可以说,古代神话作为素材,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文学家的发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 感受,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这些神话意象在历史中固定下来,通过文化积淀, 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淌,并总是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形式,在后代文学作品中表 现出来。也就是说,神话对于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文学家的素材,更为 重要的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 世俗。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当屈原在现实世界 中屡遭打击而悲苦无依的时候,他就毅然地转向古老的神话:龙凤结驷,巡游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话世界巨大的力量,使他从现实世界中超越出来,支持他的人格,抚慰他心灵的创伤。同时,由《离骚》所抽象概括的某些意象,由于它深 沉的神话背景和屈原创造性的提炼,而成为一种稳固的神话原型,在中国文学史上,在一代代作家的笔下传递。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则不仅是将神话看作素 材,而是当成全部的精神寄托,是对这个不公平的世界的厌弃和对神话感情、神 话世界的皈依。正如荣格所说的那样,“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 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把我们个人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他在我们身 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 过漫漫的长夜。”可以说,屈原、蒲松龄等作品都体现了神话原型的精髓和力量。
1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中期政治家、思想家,法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亦称为卫鞅、公孙鞅。公元前340年,因有功于秦,被秦孝公封于商。商鞅少时即好刑名之学。最初在魏国当差,怀才不遇。适逢秦孝公招贤,离魏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强国。协助秦孝公理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商鞅变法的巨大成就使秦国日益强大,但他也因此得罪了贵族势力。另外,商鞅在秦孝公病重期间,独揽军政大权,使秦国内部权力斗争激化。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公子虔等人便罗织罪名,诬其谋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无处藏身,回到封地商邑,组织人马抵抗秦军。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后被秦惠文王施以车裂之刑。
2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前338年):姓赢,名渠梁。战国时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前338年执政。秦孝公一生以两件事名垂青史。一是迁都咸阳,二是商鞅变法。西汉初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对秦孝公有较客观的描述:“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可见当时秦国的实力。
二.变法背景
我国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有一个过渡时代,那就是封建领主制时代。战国时代正是我国封建领主制经济瓦解和封建地主制确立的时期。处在这一社会制度转型的关键时期,各诸侯国对外扩张的野心都暴露无遗,于是群雄林立、狼烟四起成了战国时代最显著的特征。
在群雄逐鹿,争做霸主的同时,思想界关于未来社会模式的讨论也如火如荼。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思想家们,分别站在本阶级、本阶层的立场上,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们采取各种方式向统治阶级表明自己的观点,希望自己的观点成为未来社会治国的根本。在这场论辩中,以“儒法斗争”最为著名。
儒家尚“仁”,提倡以“仁”治国。他们认为,为君者要以“仁”待民,为臣者要以“忠”事君。主张重建古制,遵循古法。
法家认为,治国之本在于“法”,强有力的制度才是治国的基础。他们主张丢掉诗书,告别旧文化,彻底摧毁世袭贵族制度,鼓励耕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法家的这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是有着较强战斗力的。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秦孝公接受了商鞅,使商鞅的治国方略得到了实践的机会。
在商鞅变法以前,秦国的经济实力是相对较弱的。促进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赋税改革也较晚。秦国的“初租禾”(公元前408年)比鲁国的“初税亩”(公元前594年)晚186年。铁制农具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然而旧体制、旧制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越来越明显。打破旧制度,建立新体制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种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下,秦国张榜招贤,希望因此找到富国强兵的良策。商鞅应招自魏入秦,宏伟抱负得以实现。
三.变法内容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两次变法涉及了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第一次变法内容
①实行什伍制度
在原来自然形成的居民点基础上,重新编制、登记户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实行连坐,即一家犯法,别家必须告发,如不告发同受重罚,告发者则可以赐爵一级。
②推行小家庭政策
所有男丁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分家自立门户,否则加倍缴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同室居住。分家以后,各自照料生活,互不干涉。这一政策,一者有利于赋税、徭役的征收,也有利于人口的增殖。同时可以对家族制中的父权产生限制作用,使君主的地位更加明确。
③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级爵
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是商鞅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法制定了“奖励军功,严惩私斗”的制度,规定凡立功者按功劳大小受爵赏;私斗者则按犯罪轻重受罚。有功劳的,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财万贯,也不得铺张。同时将爵位分为二十个等级,按功劳受封。宗室贵族无军功的,不得授爵位。二十级爵为: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一至八级为民绝;第九级以上为官爵,其中十至十八级为庶长,十九、二十级为诸侯。爵至二十级才有食邑。
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凡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凡从事工商及游手好闲者,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奴婢。重农抑商不仅使秦国人民专心耕织或英勇作战以求富贵,而且使工商业成了国君垄断行业。在这一政策之下,文学游士也被归入末业,在抑制范围。
⑤严刑峻法治国
有功必赏,有罪必罚,以严刑峻法为治国之本,使秦国人民迫于法度的严厉,不得不循规蹈矩。
2第二次变法内容
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
以县为地方基本行政单位,全国分为四十一个县,由县令主政,县丞辅助。县以下管辖都、乡邑、聚落等。以后,秦又在其新占领地区设立郡,由郡守主政。后又在郡内设县,秦的郡县制度正式形成。
②废井田,开阡陌
在全国范围内内彻底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各人新开辟的土地归私人所有。全面推行土地私有政策,准许土地自由买卖。所有土地的所有者按所占土地面积确定赋税。
③统一度量衡及长度单位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器具标准,并颁行标准度量衡器。
④招徕移民,充实国力
秦国地广人稀,为充实国力,商鞅在“民所欲者田宅也”的基础上,以给田宅、免兵役为条件,招徕外来移民,使其专事耕织。逐渐,这些移民成为秦国从事耕织生产的主力,秦国国民则可专心投入兵役。秦国国力大增。
四.变法的意义和影响
商鞅变法的第一受益者当然是秦国。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批有识之士投奔秦国,同时也使秦国的军事力量大大提高。变法使秦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列强中的领军者,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标志着一个旧的社会制度彻底的毁灭,也是一个崭新社会制度的开始。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获得了作为统治阶级代表的秦孝公的支持。没有统治者的支持,单凭商鞅个人的力量,再好的治国方略也不可能得到实践的机会。其次是变法的准备工作极其充分。商鞅变法历经十年,从对统治者的思想工作,到对民众的宣传工作,甚至与反对派的斗争等,商鞅都做了周密的部署。面对不同的形势,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手段以达到预定的目的,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另外,商鞅在变法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老百姓的表现和态度。为了取信于民,变法之初商鞅采取了“徙木立信”的办法,在民众中树立了千金难买的威信。商鞅以“法”制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及保证改革的重要手段,他把各种有效的措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变法及改革的内容从商鞅的个人观点和思想转化成国家法律规定的制度和措施,以法律保障变法的实施。
商鞅变法削弱了豪门贵族对权力和财富的控制能力,因而这些豪门贵族便采取各种方法、措施以阻止变法的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商鞅采取了与他们面对面的斗争方式,最终使变法得以顺利进行。为此,商鞅得罪了权贵。当秦孝公死后,他最终被权贵所害。但他的改革措施已经完全融入了秦国政治、经济体系中了,成了秦国战胜六国,统一中国的有力武器。商鞅的这种为了变法,不惜牺牲自己的斗争精神也是变法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
任何改革都要涉及到对权力、资源、利益的分配问题,这也是改革产生矛盾和阻力的主要原因。但只要改革能够顺应民心,获得人民大众的支持与信赖,并以法律作为强有力的推动武器,即使有再大的阻力也终将获得成功。
在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事例如下:
第一则
妈妈的口头禅:写完作业再玩儿。每天,我都会听到这句话。真烦啊!有一天晚上,八点多左右,我正看动画片,妈妈关掉了电视,要我去写作业。我气呼呼地回到卧室,不情愿地掏出书本。写啊写啊,写到了十点多,我开始犯困。
眼睛都睁不开了,手上的笔也掉在地上。这时,妈妈端着杯牛奶进来,她对我说:“如果你提前写完作业,再去看电视,那么等到犯困时就可以去睡觉了。但是现在,作业没写完,不能睡!”那天晚上,我哭着写完了作业。
更倒霉的是,第二天,我还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字迹不工整。如果我能早点听妈妈的话,就不用受罚了。从那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写作业!
第二则
“写作业时,坐直坐正!弯腰驼背像什么样子!还有,眼睛眼睛,趴在桌子上写字,眼睛会近视的!”“好了好了,知道了妈妈,坐直了!”我不耐烦地回应着妈妈。过了几天后,学校体检,我们班好几个孩子查出了近视,他们就要戴眼镜了!
戴着眼镜,打篮球,踢足球都不方便。看着体检报告单,我好庆幸:幸亏听了妈妈的话,要不然,我也是“四眼神兽”!我就是《亡羊补牢》里的那个人,及时听取他人的建议!
第三则
早上出门,天阴沉沉的,看样子是要下雨了。妈妈千叮咛万嘱咐,要我拿上雨伞,或者穿上雨衣。哎呀,多麻烦啊!我没有听妈妈的话,跑出去找小伙伴玩耍了。身后传来了妈妈的声音:这天阴的厉害,小心淋雨了!
我们在广场里玩的好开心!可是,天空中传来了轰隆隆的雷声,一道道闪电穿破云层。看这阵势,大雨马上就来了,我得赶紧回家了!没想到,还没来得及到家,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下来,果真下雨了!我变成了“落汤鸡”,都怪我,不听妈妈的话!
第四则
天气太热了,热的我汗流浃背!我打开冰箱掏出雪糕,正计划撕包装。妈妈阻止我并且告诉我,这种情况下吃雪糕会拉肚子!幸亏听了妈妈的话,不然就倒霉了!
第五则
揠苗助长的例子也有很多,许多家长给孩子报了许多的班,完全不顾孩子的生长规律,最后的结果是孩子反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知识改变命运的名人例子如下:
1、孙敬年轻时勤奋好学,常常是废寝忘食。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变得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此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终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2、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艰苦,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3、陈景润家境贫寒,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自学数学,而且在清华大学旁听,最后因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让世界震惊。
4、华人首富李嘉诚名言:“知识改变命运” 财富额:119亿美元名言:“知识改变命运”简历: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两年后,父亲病逝为了生计,李嘉诚被迫辍
5、(这个是包含挺多人的,所以有点长)陈章良,1961年出生他于1987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国际上首批成功地将大豆储藏蛋白的基因转入茄科植物中的科学家之一,并因此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陈章良教授29岁时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后历任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生命科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副校长
陈章良生命的小船起始于福建省福清县一个紧傍着大海的小渔村他说:“我小时候常常和弟弟去海里捞点鱼儿卖掉补贴家用到了9岁的时候,村里人都说我,太大了,还不读书,太不像话这才开始读一年级”“我是那所中学里边第一个考上大学的1978年7月,我们100多人坐着大卡车,到很远的地方去参加高考” 陈章良现在还记得当时被卡车摇摇晃晃地拉到县城参加高考的情景,他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了这次考试上 考试成绩公布后,陈章良在全乡100多个考生中成了惟一的中榜者——他终于考上了海南岛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栽培系事实上那个时候的窘况实在不可思议:陈章良一边读书一边还得劳动;寒暑假得下海摸鱼捉虾卖几个钱作学费和买灯油;晚上便在煤油灯下苦读
陈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恢复高考,第一是改变了我们这些人的命运,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但重要的是,国家给我们提供了太好的机遇;第二是我们能够踏进大学校园,梦里面都没有想过,小时候真的一点都没想过,终于明白了,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自己明白自己今后有前途,而且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爸爸、妈妈,为自己的学校好像争了一份光荣,所以非常珍惜,记得就是“三点式”的:图书馆、教室、宿舍,每天就是这三点,一直在读书”
达芬奇,一个美术家兼知识分子以其艺术与科技成就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伽利略,开创近代科学的人,以其博识赢得同时代人包括教皇在内的敬慕
伊拉斯谟,同样因博识深思,半个世界的人都得关注他的言论
牛顿,第一个因学术成就被英王加封为爵士的英国普通人
马克思,不用介绍了
诺贝尔、爱迪生等,因为发明专利而获得财富与声誉
这些都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
[几乎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阅读]
但编者认为,在改变命运的诸因素中,知识的作用不一定是主要的,如性格因素就非常重要,知识如果能上升成为理论及思想,那么它首先改变的是自我,即精神世界的扩展与境界的提升
泰勒斯的故事
一天,衣衫褴褛的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泰勒斯从大街上风尘仆仆地走过,以为商人挖苦道:“泰勒斯,都说你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可是知识不能给你带来金子和面包,只能给你带来贫穷和寒酸”泰勒斯听了反击道:“我不能容忍你利用我的贫困来贬低和攻击知识的作用,我会用事实来教训你的!”泰勒斯运用丰富的天文、数学和农业知识,经过周密的预测和计算,断定明年橄榄会大丰收于是他提前低价租了附近多有的榨橄榄油的器具第二年,橄榄果然大丰收,对榨油器的需求骤然剧增,泰勒斯乘机抬高租金许多想租用榨油器的人都拥挤在泰勒斯的门前,那位曾经挖苦过泰勒斯的商人也满头大汗地在人群中挤来挤去泰勒斯便走上前去用嘲弄的口吻对他说:“高贵的商人,看到了吧这些榨油器都是我用知识弄到手的我想发财,只压迫略施小计,但是我追求的并不是这些,我需要的是知识这一无价之宝,这是金钱买不到的伟大力量”
望采纳,谢谢
**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的导演、演员、镜头、摄影、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视听语言、道具作用、转场、剪辑等进行分析和评论。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夏虫国》精选影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夏虫国》影评 篇117分钟的动画短片 = 20吨 = 20多人 + 一万块石膏板
这恐怕是世上最重的动画。
《夏虫国》的故事来源于《庄子 秋水》:一个遥远的国度夏虫国,这里的人们春生秋死,"冰"是他们史书中记载的珍贵事物。像所有的英雄故事一样,年轻的将军、墨斗先生、力士,三人在森林中找到神木造了一艘大船,出海寻找"冰"。
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的汤柏华和他的团队,在古籍中寻找灵感,将厚实的版画赋予流水般的形态,讲了一个还算完整的故事。在IP盛行的资本逐鹿时代,毫无例外的没有激起什么浪花,但就如导演所言:"我宁愿慢一点,做点不一样的。"这本身就是胜利了。
一块石膏板调动起你的感官
把这17分钟循环了几遍之后,眼前是敦煌的飞天在上下飞舞。版画斑驳的质地,一帧一帧的节奏,画面徐徐展开,人物与背景动静结合,古典配乐相得益彰。明明是2D的版面,没有对白,没有特写,观者却在花的绽放中闻到了山野清香,在蝴蝶的飞舞中感受扑簌簌的花粉落在手心,在蓝色的沙漠里迎头躲闪海浪咆哮,最后故事回到原点,夏虫国下起了雪,雪花中仿佛有冰凉的味道和悦耳的声音。这些类似于通感的修辞,居然不是和现实无限逼真的画面做出来的,可谓奇妙。
为什么编剧大大们讲不好故事了
看过的人很多会说看不懂,春生秋死的国家下一代如何接上茬儿?每一代人只能活三个季节为什么有男女老少之分?三个人如何在找到一棵树后摇身变出一艘豪华"游轮"?"海神"喷出的龙如何又成了"寻冰三人组"的神助攻?结局是什么意思?
诸如此类。
编剧,或者说"讲故事",原本是我们市井文化中很擅长的部分,最近十多年,**和电视剧的市场是越来越赚钱了,但是"好看的"越来越少了。好不容易盼来个酝酿多年的情怀之作,逻辑上不知所云,构筑的世界观最后收不了场,**票价都对不起自己曾经的期待值,我说的就是《大鱼海棠》!
一个好故事,能引发多种不同的解读。如果要我来将《夏虫国》的前后逻辑串联起来,我脑洞出的是这样:一个受诅咒的国度夏虫国,这里的人们入冬前就会陷入沉睡,第二年的春天醒来继续从事生产生活,所以夏虫国的民众世世代代没有见过冰雪。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将军宣布他要去寻找上古典籍中记载的冰,于是他联合象征智慧的墨斗先生和代表力量的力士,用神木造了一艘出海的船,与镇守封印的怪兽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最终打败了怪兽诅咒解除,从此夏虫国的人们在清醒状态下看到了冬天。这是不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英雄主义大片情节?只要你手捧爆米花便可以在**院和你家客厅里狗血与鸡毛齐飞。
古典文学与传统艺术要关心陪伴讲现代故事
古典文学永远是剧本创作的源泉。并不是没有好的创意可写,《雷雨》之于《黄金甲》,《哈姆雷特》之于《夜宴》,《唐传奇》之于《聂隐娘》,本来就在改编古典文学入**。《庄子 秋水》中写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夏虫国》的团队,就以一句"夏虫不可语冰",营造出令人向往浪漫诗意。
传统艺术形式永不过时。现在很少有人去美术馆、博物馆仔细观看作品,敦煌莫高窟也只是因为它是热门景点的缘故,版画是什么?大家更愿意捧着手机。现代科技可以用电脑创造出一切画面和音响,但是在浏览了那么多的**和动画之后,震撼人心的却是一部用版画一块一块描画出来的动画短片,因为在每一帧背后,是凝聚心血与汗水的匠人之心。
《夏虫国》影评 篇21有的人根本就是看不懂,却为了拌个文艺相,使劲的夸,这样子实在是让我看得很难受。我觉得一件艺术品,它不一定需要所有人的认可,尤其是你的,你个人的认可根本不重要。艺术品,不需要你违心的夸耀。所以下次请记住,若非真心,请不要随便乱夸,那不能显示你有品味,只能显示你很庸俗。
2我个人对于故事的理解是:夏虫国人是无法入冬的,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冬日(夏虫者不可语冰,笃于时也)。故,三人乘船远行寻冰,此为何?逆天改命。读者:
答:因为他们的命便是春生秋死,所以他们的远行不是寻冰遭阻挠,而是逃死遭阻挠。
故遇无常索命,遇四大天王降下天罚。
最后神木带他们躲过天罚,逆天改命成功。然,也许因为地球是个球,也许是被季风吹了回来,走了个圈,周而复始。回到原地。此时天下皆冰,然再无夏虫国人可分享见冰之喜悦。因为此时天地皆冰,却了无人烟。冰不再贵,贵乎人也!
3我的理解与感悟
有的东西,因为得不到而变得弥足珍贵。历经艰险你终于得到了,才发现不过如此。
孩子:
我无法阻止你迈出第一步,我希望你迈出最后一步之时,不会是漫心悔意;更希望你迈出最后一步后,回头望,不是一片空虚。
《夏虫国》影评 篇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反正我看完挺喜欢的。也看了两三次
我觉得这部动画的制作手法未必不是一个很大胆,很有想法的尝试。这种原始的制作方法(石膏板)的确没有电脑制作那么流畅,多特效。看起来也的确是断断续续的。但个人觉得石膏板的粗糙和不“完美”的`绘画非常好地表现出一种狂放不羁十分粗犷的感觉,和故事结合起来挺不错的。
动画表现出来的一种朦胧的美和留白的故事线也和中国传统的思想相吻合,给予观众很大的自由想象空间。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这也是我认为这本动画的精髓所在。B站评论区,豆瓣等都有很多见解。个人觉得《夏虫国》表达了一种人生苦短,有了一个梦想就要努力去追,不管过程是多么艰辛,不管这个梦是多么荒诞。也许你会失败,但你不会后悔。也许你最后回到了起点发现物是人非,但你也许会恍然间发现,你已经得到了你想要的。就像将军最后回到了空无一人的夏虫国,下一代子民还未出生,他可能也寿命不多,但他见到了雪见到了冰。当然可以有更多角度的理解。
我想说的是,艺术有各种形式各种理解,不要把一个作品套上条条框框去评价它。不然马塞尔杜象的喷泉为什么会被一些人视为艺术品呢。这部作品的优点就是它突破了社会评价的限制,真正用自己的理解去精心打造了一个独特风格的动画。
动画看得不仅仅是特效,色彩,流畅度。不可否认《夏虫国》是有点不流畅,而且有些堆砌元素和冗长的片段。但换一个角度来欣赏,你一定能感受到创作者的精心投入的努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是件好事。《夏虫国》尝试将其展现给现代观众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并不是说好的动画一定要节奏快扣人心弦,故事线清晰主旨明确。我喜欢《夏虫国》就是因为It is open to imagination 和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留白一样,这部动画可以细细的品,每个人在不同的时候都品出不同的味道。
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并且越做越好
这里面蕴含哲学思想当然不是每个人的菜,不过如果拿这个去抨击这本良心动画就有点没意思了
《夏虫国》影评(四):最重的动画——《夏虫国》
在非常非常遥远的南方,都快到天的尽头了,有一个靠着大海的国家,这个国家叫夏虫国。夏虫国的人民只有三季度的生命,春生秋死。在他们的史书里,有一条这样的记载:“冰——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可是问遍夏虫国里所有的人,没有一个知道这“冰”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一位年轻勇敢的将军决定造一艘大船去寻找那叫“冰”的东西
以此般诗意的文字开头,汤柏华的《夏虫国》,不是一部一般的动画。它历时两年多,以万余幅石膏板画制作而成。
“我抱着一颗特别真诚的态度,用最慢最费力的方式向传统经典致敬。”汤柏华如是说。
看了《夏虫国》这部17分动画的人都表示诧异:它的作者竟然是一位80后艺术家?
然而这部在国际上获得六次**节入围的影片,听过的人比看过的人多,只看到宣传片段的人比看完全片的人多。很多人在豆瓣**上目睹过这部94分影片的简介,都苦于没有地方看。值得高兴的是,《夏虫国》现在来到了深圳,于“1618艺术生活季”期间(20151219-2016228)独家授权1618艺术空间放映,每天有三场免费循环放映。
Q:您的《夏虫国》动画短片在豆瓣上评分94分,网友们的好评如潮,这件事您知道吗?心情是怎样的呢?
汤柏华:这个我还真没有关注过,首先很感谢网友们能给出这么高的一个评价。
从前在一些空间展示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也看过一些留言,那些好评让我听着挺受鼓励的,所以感谢这些热情的朋友。
因为我这个片子是2011年开始做的,那个时候还是大家频繁使用微博的时候。我在制作的时候就把片子的一些进度发在微博上,引来很高的关注度。网友们表示对这种难得一见的风格很是期待。
那时也有人表示质疑,他们说怀疑这是个“坑”——可能觉得这么庞大的作品会有头无尾。
我们都知道,中国动画有一个很辉煌的过去,但是基于现状,大家对于中国动画的失望多于期盼吧。我也特别理解这些的朋友的怀疑。
于是我那时抱着一颗特别真诚的态度,对自己的作品寄予期望,能向国产动画贡献一份力量。最后,经过两年多的工作,单纯划分到《夏虫国》的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投入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最终它没有成为一个“坑”,而是成为一个圆满的17分钟的作品。
所以这些好评,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肯定,也是我做好下部片子的动力。
Q:《夏虫国》真的是一部让人惊呆的作品,里面可以看到很多中国神话的元素,比如白鹤啊,酒仙啊,海神,四大天王以及神龙,让人觉得您对中国传统志怪文化研究很深,能否为大家讲讲《夏虫国》的灵感来自于哪儿呢,或者说,为什么会想要做这样一个作品?
汤柏华:单纯从故事上来说,它是来自于《庄子·秋水》里的那句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简单来讲就是人的局限性。庄子在文章里面主要在谈天地的广阔,时空的无限与人类朝生暮死的有限性,它属于人类共同的一种终极思考。
《夏虫国》作为一个影像作品,有些不一样的地方,很多人会疑惑,你为什么会画在一块块石膏板上?在他们看来,这种样式的动画是“不科学”的做法,首先,它很繁复,石膏板是很笨重的东西。现在大家都在做三维的、无纸的动画了,你为什么还要去做一个纯手工的东西?第二,它投入的时间、财力也很多。
那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觉得是出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
我的童年有很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寺庙里面度过。
我的老家湖南浏阳,是做烟花最著名的地方。烟花从火药制作到接下来的种种加工,有其危险性,所以每年我们那儿都有挺多事故发生。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那边就有一些宗教性的民俗——人们会寄托神灵庇护火药顺利生产,安全生产。基本每个村落都会有庙。
在离我家不远的小山头,就有一座供奉神的庙。供奉的是封神演义里面的黄飞虎,其实小孩对这种视觉性和故事性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所以我小时候很多时候都是看着师傅们画壁画,画菩萨。有时候菩萨生日的时候,还有一些法事表演,听过很多奇奇怪怪的故事,所以这和我从小的环境相关,这些文化元素使我耳濡目染,它成为我血液里的东西,后来我念了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对传统也特别看重。总结来说,其实是各种因素促成我去做《夏虫国》这样一个作品,以足够的时间投入、慢与诚意的创作心态,还有我所认为很酷的方式(画壁画的方式)去做成它。
对于当代来说,我认为我这样的做法也是一种对抗“流行”的方式,我并非觉得流行作品就不好,而是希望能够做出更经得起时间考验而保留下来的作品。在我看来,动画片也是一种值得谨慎对待的艺术品,好的艺术品它值得进博物馆、美术馆,甚至流传给后人欣赏和评判。所以我认为,动画类型的作品应该进入到我们的博物馆或美术馆。
Q:您在中国美术学院学的是什么专业?在大学学习中的体验怎样呢?
汤柏华:我学的是版画系,是传统氛围最浓的一个专业。版画系有一些特别值得骄傲的地方,第一是是出的艺术家特别多,第二是学术氛围特别好,很多老师博古通今,从传统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都能一一道来。老师们在学术上给了我们很大自由,例如我毕业作品做的并不是版画,而是一个灯箱的装置。至今想起来,我仍对这些优秀的老师们心存感激。
Q:可以说说对您影响较大的艺术家么,或者您特别喜欢的艺术家?
汤柏华:西方的话,我特别喜欢达芬奇。因为他是一个有很大气象的艺术家。
东方的话,就有很多很多了,甚至是不知名的。但我特别喜欢宋代的画作,画作的巅峰时代,很多不具名气的画作都画得不错。
Q:可能看了《夏虫国》的朋友们都会发现,故事里面有三个人物:拿着弓箭的年轻将军、骑神鸟出场的墨斗先生、挑水和班门弄斧的力士,是这三个人物一起去找“冰”。在这里让人好奇的是,这三个人物的设置有没有什么寓意,或者有没有什么象征呢?
汤柏华:我觉得可能还是用那句“一百个观众有一百个哈姆莱特”来回答吧。
我在这里面确实有一个人物的“分工”:首先,将军是一个开创者的角色,他象征着勇气、决心,是找“冰”这件事情的发起人;
力士则是一个力量型的的人,在找树的过程中出了很多力量,而墨斗是一个智慧型人物,他是一个木匠,造船一事是由他来承担的,他和我们先秦时期的“墨家”有些接近,智慧,并且善于手工制作。
当然,有很多观众都有自己的解释,这是开放的。
我听说有人还用佛教经典里面的人物来解释呢。
Q:夏虫国的人本来没有冬天,只有春夏秋死四季,但是在找到“冰”以后,夏虫国下起了漫天大雪,在这里仿佛隐隐约约有层哲学隐喻,您会常常思考一些很终极的哲学问题吗?
汤柏华:我特别爱看BBC拍摄的一些纪录片,有关地球,有关人类的生命。所以我觉得庄子的宇宙观特别了不起,他在以一种诗性的方式去讲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当然会让我去思考人的价值所在。
同样,夏虫国的人看不到冬天,但并不代表其没有冬天,而是因为生命短暂。我想这是很有哲学意味的。庄子也讲过,比夏虫国的人生命更短的是“蜉蝣”的生命,它只有一天。如果说还有一种更神圣的生物来观人类,也会觉得人类从早到晚、从春到冬这几十年的生命非常短暂,非常有限。这里面很容易让人想到关于生死观与时空的局限,它也是很多作品的命题。
Q:《夏虫国》被称为史上最重的动画。我们知道您用了两年多时间,一万件石膏板完成,这一定是个很辛苦的过程吧?
汤柏华:“史上最重的动画”——单纯作为这个标题来说,可能是很“标题党”的一个做法,因为我们的确是处在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如果不起一个好的名字就吸引不到人的眼球吧。(笑)
可是从这个标题来看,确实又是没错的。《夏虫国》的确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重的动画。
的确,这部作品有一万多件石膏板,原稿都用了一个很大的仓库来储存
我国古代有许多神话传说故事中的梦想,如今变成了现实,举两个例子
本文2023-11-04 05:55:4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8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