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中作者为什么谈到孔子在《论语》中对“孝的理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2收藏

乡土中国中作者为什么谈到孔子在《论语》中对“孝的理解”,第1张

《论语》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瑰宝,集儒学精神之大成。其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对于政治、伦理、教育等一些方面的思想和原则,主要与对话文体呈现,文风平实内涵深刻。它是由孔子的弟子整理而出的,寓意深远,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是研究儒学的一部重要典籍。由于《论语》一书当中包含的思想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而孝道是一种以血缘亲情作为纽带的一种敬老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承袭孝道对于后进样中华精神有重要的价值。在孔子的儒学精神当中孝道也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以“仁”为本的核心,是“礼”的重要的形式体现之一。故本文将着重对于孔子在《论语》当中对于孝的理解以及对于如今的影响做浅要论述。

《论语》当中的孝道

在《论语》当中对于孝道的阐述有很多,比如发在为政篇当中就有“子游问孝”等,学而篇当中也有,《论语》当中对孝道的阐述有很多,但是大都是以孔子和弟子问答的形式来呈现的,比较零散并没有对于孝道做出明确的定义。但是从他们的对话当中可以体现出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

首先是“赡养”,对于孝来说“赡养”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子游问孝一篇当中子曰①:“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为人子女谈及孝道最基本的就是要保证老人的温饱,让老人不会为了衣食去担忧劳碌。赡养双亲是孔子在《论语》当中界定孝道的物质标准也是一个最为基础的标准。

其次是“尊重”。赡养并不仅仅就是孝道的全部,做到了赡养也不能称之为孝,在为政篇当中孔子说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清楚地阐明了孔子的观念,他认为仅仅只是供给父母衣食是不够的,还需要去敬重父母,如果只是给吃给喝但是却不尊重,那也和养狗养马没有太大的区别。父母老人是一个人,需求的不仅仅是吃穿,更是需要子女的态度,也就是尊重,对于父母的意见还有言语要恭敬,虚心。

然后就是“色”这个色指的是你的脸色,前两者做到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第三点要求相对比较高。孔子认为不仅需要供给父母吃穿,在侍奉父母的时候神色也要保持愉悦,也就是发自内心的去愿意孝敬父母,把侍奉在父母身边当做一种愉悦的事情,而不是去为了“孝”而“孝”,父母会察言观色有思考,对于子女的神情最是关注,孩子是不是开心快乐,愿不愿意去做这件事情,其实父母是最了解的。天下的父母都是期盼自己的子女能够幸福快乐的,子女愉悦父母才能感觉到真正的快乐,父母需要的其实仅仅只是物质上的奉养更是精神上的。所以孔子对于孝道的第三个层次的定义“色”是相当的准确的。

“立身”,这最后一个孔子对于孝道的定义也是《论语》当中对于孝道的最高要求,也是很多人都很难做到的,因为这个界定是对于自身的一个严格的要求。孝顺的子女不仅需要做到前面三个去对待父母好,还要从严格要求自己,品行端正,拥有高尚的品德,让父母对于自己的立身行事都很放心,不用为你的处世而感到忧心。父母之爱子必为其计深远,父母对于孩子的未来是最为担忧的,孩子的品行也是父母最为关心的事情,能够做好自己好好的去生活,让父母安心地安养晚年,这便是最大的孝道。

“孝”与“礼”的关系

在《论语》当中提到,尊敬父母要以“礼”待之。由此可见在孔子的心中孝道和礼法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儒家重视礼学文化,在《论语》当中关于礼的体现更可谓是淋漓尽致。礼可谓是儒学的核心,在孝道的界定当中更是把“礼”放在了首位,也就是礼是对孝的一种界定,孝道要符合礼节,生之以礼,死之以礼,祭之以礼。礼仪贯穿了孝道了全部,无论是父母生前还是死后,都需要以礼相待,方为孝道。

“礼”与“孝”结合来看的意义很广泛,包括言行举止各个方面,在孔子的观念里面侍奉父母是一件严谨的事情,要郑重相待,表情、言语、举止都要合乎礼仪规范去对待父母才能称之为孝顺,其实放在现在来看不能说错,但是未免有些严苛。“孝”与“礼”的关系和界定也是如今对于孔子孝道思想承袭的一个很关键的地方。

《论语》当中的孝道的发展及影响

《论语》当中对孝的阐述为我国的传统美德奠定了基础,孝道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孔子围绕孝展开论述,深化了人们对于孝文化的认识,是一种对孝礼的推行,使给后世在治国齐家上面留下了一个道德参照基础。以孝以仁治国从汉朝以来孝文化开始逐渐走向巅峰,知礼懂孝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论语》当中的孝道文化深刻久远对于现今也是有借鉴意义和价值的,首先要赡养尊重孝顺父母,这是我们立身的根本。父母含辛茹苦的将我们养育长大,在正当壮年时期你努力奋斗都是为了我们,辛苦的将我们养大之后,父母变得年迈,生活上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这个时候回报父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孔子提出孝顺父母不仅仅只是物质更是精神上的。在如今随着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温饱不再是一个问题,父母年迈之后都享有一定的医疗保障。对于父母而言其实对于孩子能够给予多少物质上的东西给他们其实真的要求不多,他们更加需要的其实是精神上的慰藉,他们需要的只是子女经常回家看看他们,说几句贴心的话。所以在当今社会孝道中的“赡养”这一项相对而言弱化了,但是更加强调“尊敬”和“色”而“立身”古往今来的父母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正是因为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所以对于孩子的品行,是否能够很好地在社会上面立足就是他们最为关心的。

从现在社会的一个整体态势来看,还有很多啃老族的存在,像是一个寄生虫一样依附于父母生活,不断的去榨取父母的精血,让父母年纪一大把还在为着生计子女发愁。或者是一些年轻人遇见了一点挫折便选择放弃生命,完全忘记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抛弃了自己的赡养职责,是不孝的表现是逃避责任的表现。这是一种忘记了礼法的行为,所以可见学习礼法,体会古人经典当中的内涵是多么的重要。《论语》礼法孝道对于今天的影响也是极为重要的。

《论语》当中除了强调对于生者以礼,侍之以孝之外,对于逝者也要尊重虔诚的缅怀。曾子②在学而篇中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于逝者要慎重的去对待,要虔诚的去缅怀祖先,人民的道德会变得忠厚。通过祭祀来改善道德风气着实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在祭祀当中不仅仅只是在缅怀先人,更是一种对于孝文化的重温和弘扬,追思的不仅仅是先人更是先人的一种精神,对于后代也是值得学习和敬仰的。也更加有利于形成一种感恩的品质和习惯。

在后世对于《论语》的孝文化发扬过程当中其实有些走偏了,后来孝道变成了一种“愚孝”其实这样也是不好的,“愚孝”其实对于父母而言根本不是孝顺。在孔子的观念里面倡导的是一种合理的孝道,在孔子看来对父母耐心的提出谏言也是一种孝道的体现。父母有了过错,不应该盲目的去选择跟从,也不该去听之任之,任凭父母走向错误的深渊,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作为子女在发现父母的错误之后,应该找对方式方法,心平气和的耐心的去和父母进行沟通,去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父母交换意见,去倾听父母的内心真正的想法以及他们坚持的原因,不能去指责父母,一味地去批评父母不对。在《论语》的里仁篇③当中就明确的指出了为人子女在父母犯错之后,要抱着尊敬的态度去规劝父母的行为,这些都是与后面的愚孝是不一样的。

当然《论语》当中也有一些不太可取的地方,比如它重视礼仪,对于丧礼要求极为繁琐,这对于今天来说是不适用的,而且会有些靡费的成份在里面。祭祀更重要的是去追思怀念,更需要的是心意,而不是去以一些形式化的礼节来彰显孝道,那样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而将祭祀发展成为一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事情去做的话,就更是不利于当今的社会发展了,这些都是要舍弃掉的,只要保留精华的对于我们的成长是有益处的发扬和传承就好了。

《论语》中还将孝界定为“无改于父之道”。孔子认为在父亲活着的时候要去观察他的言行和志向,在父亲时候要继续继承。有点子承父业的意思,但是在当今社会当中多元化发展,个体都是具有差异性的,每个人想要做的事情都不一样,所以这样去界定孝道在当今是不合理的,但是可以理解成为对于父亲优良品质的一种学习和继承。

《论语》当中对于孝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其中体现了孔子对于孝文化的理解,孝礼的提出无论是在当时的社会还是在现在都是极其具有价值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变革许多食物发生了变化,所以对于孝道的界定也不能太多过于的单一,也需要更加多元化的去理解,有选择性的去加以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心去理解当中真正的奥义,然后付诸行动才更加具有意义。

1、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说话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2、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3、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如果多年不改变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4、 梦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译文:梦懿子问怎样才是孝。孔子说:“不要顶撞父母,不要违抗父母的意愿。

5、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为子女的疾病担忧,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

扩展资料:

《论语》中的“孝” 

孔子认为儿女的孝不应仅限于供养父母,让父母有吃有穿,而是应该对父母抱有一种纯乎天然的敬爱之情。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父母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吃穿用度,而是发自内心的慈爱。以敬爱报慈爱,是非常合理的。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就已有“孝”字。在“百善孝为先”这样的传统价值观浸润下的中国人,对“孝”推崇备至。

《论语》对中国人“孝道观”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论语》中共有约二十条与“孝”有关的论述。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第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第一》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进第十》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第十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1 关于孝敬的古文 古句 名言 名句 警句 文章 等

您好!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

——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

——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

——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老舍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费孝通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法)雨果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

——(法)拉法格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英)培根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

——(法)司汤达 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

——(英)狄更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萨克雷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

——(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美)马克·吐温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

——(前苏联) 马雅可夫斯基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英国)莎士比亚 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

——鲍蒙特和弗莱彻 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美国)罗素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

——罗素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

——詹姆斯·多伯森 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亚 黄昏,你把清晨驱散的一切收集回来;羊群归棚,孩子回到母亲身。

2 有谁知道古人孝敬父母的文言文呀

古人二十四孝 作者:zbdl 发表于:2003-06-30 20:02:50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K。

3 孝的文言文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 亚 关于孝到的文言文篇一:关于孝到的文言文《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

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

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一孝感动天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

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

4 搜几个关于孝的文言文

东汉陆绩,字公纪。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卧冰求鲤

原文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译文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5 关于孝顺的文言文

原文: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①食铛②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③,恒④装一囊,每煮食,辄⑤伫录⑥焦饭,归以遗⑦母。后值⑧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⑨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⑩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⑾山泽,皆⑿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好::喜欢、爱好。②铛:铁锅。③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④恒:经常、常常。⑤辄:就。⑥伫录:贮藏。⑦遗:赠送。⑧值:时值。⑨未展:来不及。⑩于:在。⑾走:跑。⑿皆:都。

译文:吴郡人陈某,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某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正值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主簿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锅巴)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主薄靠锅巴活了下来。

6 求关于孝道、忠诚的古文,十万火急

1孝为百行首[唐] 王中书孝为百行首,诗书不胜录富贵与贫贱,俱可追芳躅若不尽孝道,何以分人畜?我今述俚言,为汝效忠告百骸未成人,十月怀母腹渴饮母之血,饥食母之肉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惟恐生产时,身为鬼眷属一旦见儿面,母喜命再续一种诚求心,日夜勤抚鞠母卧湿簟席,儿眠干裀褥儿睡正安稳,母不敢伸缩儿秽不嫌臭,儿病甘身赎横簪与倒冠,不暇思沐浴儿若能步履,举步虑颠覆儿若能饮食,省口恣所欲乳哺经三年,汗血耗千斛劬劳辛苦尽,儿至十五六性气渐刚强,行止难拘束衣食父经营,礼义父教育专望子成人,延师课诵读慧敏恐疲劳,愚台忧碌碌有过常掩护,有善先表暴子出未归来,倚门继以烛儿行十里程,亲心千里逐儿长欲成婚,为访闺门淑媒妁费金钱,钗钏捐布粟一旦媳入门,孝思遂衰薄父母面如土,妻子颜如玉亲责反睁眸,妻詈不为辱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畜慈鸟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孝竹体寒暑,慈枝顾本末劝尔为人子,孝经须勤读王祥卧寒冰,孟宗哭枯竹蔡顺拾桑椹,贼为奉母粟杨香拯父危,虎不敢肆毒如何今世人,不效古风俗?何不思此身,形体谁养育?何不思此身,德性谁式谷?何不思此身,家业谁给足?父母即天地,罔极难报复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及早悔前非,莫待天诛戮万善孝为先,信奉添福禄2出师表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1关于"孝"的十条古诗词

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6、《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7、《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8、《谁氏子》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无乐声 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张谓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蔬,强兵直欲静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2关于孝的诗句大全

1、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2、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3、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4、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5、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着

6、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7、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8、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

9、顾我,复我。——《诗经》

10、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1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12、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13、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14、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15、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16、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17、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18、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19、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20、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2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22、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23、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3有哪些关于“孝”的名人名言或古诗,古训

以孝律身,即出将入相,都做得妥妥亭亭

------以孝律身,即出将入相,都做得妥妥亭亭;以忍御气,虽横祸非灾,也免脱千千万万。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百行孝为先。Piety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virtues

4谁有关于“孝心”的名言或诗句

父母惟其疾之忧。 ——孟武伯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

有难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三复蓼莪思二亲,亲恩天地无比伦。

生我鞠我长育我,出入腹我何艰辛。

为人这子欲报德,吴天于我心罔极。

顺承犹恐莫酬恩,况敢忘恩为悖逆。

此邦由来多孝义,县西元有曾参里。

后来因避大贤名,却易里名为养志。

乃知里有孝顺人,至今名号犹芳芬。

人心天理不相远,前贤孝行胡不遵。

习俗薄恶良可叹,枭獍之徒肆其悍。

不念父母劬劳恩,悖德悖礼如习惯。

在汝当为反哺乌,汝乃叱之若狗奴。

在汝当为羊跽乳,汝乃詈之如赫鼠。

此事虽云未必然,我乃闻之毛发寒。

一朝引咎深自责,由我教化有未格。

思昔曾为贵乡令,见人母子偶相竞。

令因涕出受孝经,母子翻然起新敬。

余今告汝以因缘,汝宜悉把旧恶悛。

从前果报言难尽,孝顺之中自有天。

五刑不孝最为大,汝宜猛省听予诲。

官法昭昭在眼前,轻则编置重则配。

假如幸免遭官刑,必有天刑及汝身。

六丁霹历飞雷霆,此时无路可自新。

5关于孝的名言十句

1、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法国莫泊桑《项链》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春秋孟子

白话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可以运行在掌管天下。

3、事亲以敬,美过三牲。——西晋挚虞《族姓昭穆》

白话文:侍奉父母以敬,美超过三牺牲。

4、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 希腊伊索克拉底《全希腊盛会献词》

5、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现代老舍《四世同堂》

6、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 法国拉法格《思想起源论》

7、母爱胜于万爱。—— 英国莎士比亚《奥赛罗》

8、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清代李毓秀《弟子规》

白话文: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9、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 现代林语堂《宇宙风》

10、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英国罗素《西方哲学史》

6五到十句关于仁孝的名言,诗句

君子能仁于人,不能使人仁于我;能义于人,不能使人义于我 ———— 《鲁连子》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父母惟其疾之忧 ——孟武伯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

有难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

7关于孝的古诗、小故事、名人名言

一、小故事

1、孝感动天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就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让继承王位。舜登天子位后,对其父仍毕恭毕敬,封其弟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3、啮指痛心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日家中来客,母亲不见曾子,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急忙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缘由。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子释然。

4、百里负米

仲由也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仍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却也不可复得。”

5、芦衣顺母

闵损,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二、名言

1、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法国莫泊桑《项链》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春秋孟子

白话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可以运行在掌管天下。

3、事亲以敬,美过三牲。——西晋挚虞《族姓昭穆》

白话文:侍奉父母以敬,美超过三牺牲。

4、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 希腊伊索克拉底《全希腊盛会献词》

5、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现代老舍《四世同堂》

论语为政第二

原文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原文

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yàng。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原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乡土中国中作者为什么谈到孔子在《论语》中对“孝的理解”

《论语》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瑰宝,集儒学精神之大成。其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对于政治、伦理、教育等一些方面的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