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于蓝的学术成果
1、《〈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2、《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获“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资助。
3、《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汇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获“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资助。
4、《字源》(合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1、《包山楚简零拾》,《简帛研究》第二辑,中国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1996年9月。
2、《泽螺居中夙兴叟——于省吾的学术思想概述》,《我的学术思想》,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
3、《释軝》,《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
4、《释包山楚简中的“巷”字》,《殷都学刊》1997年3期。
5、《〈包山楚简文字编〉校读琐议》,《江汉考古》1998年2期。
6、《包山楚简考释(三篇)》,《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7、《〈郭店楚墓竹简〉释文正误一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2期。
8、《释袖——兼谈秀、 一字分化》,《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9、《〈郭店楚墓竹简〉读后记》,《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10、《古玺印文字考释(四篇)》,《考古与文物》1999年3期。
11、《〈包山楚简文字编〉校订》,《中国文字》新二十五期,(台湾)艺文印书馆,1999年12月。
12、《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
13、《郭店楚简〈老子〉“”、“赛”、“”校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3期。
14、《郭店楚简拾遗(四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3期。
15、《“玄衣纯”新解》,《中国文字》新二十六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0年12月。
16、《孙叔敖“三相三去”考》,《中国史研究》2001年2期。
17、《郭店楚简补释》,《江汉考古》2001年2期。
18、《郭店楚简考释(四篇)》,《简帛研究》2001期,中国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2001年9月。
19、《郭店楚墓竹简释读札记》,《古文字论集(二)》,考古与文物丛刊第四号,2001年9月。
20、《包山楚简补释》,《中国文字》新二十七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1年12月。
21、《“”字补释》,《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3月。
22、《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6月。
23、《〈战国纵横家书〉“赪”字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4期。
24、《〈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释注商榷》,《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5期。
25、《曾侯乙墓竹简中的“卤”和“橹”》,《中国文字》新廿九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3年12月。
26、《“玄咎”考》,《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2月。
27、《释中山王方壶中的“属”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
28、《读上博简(二)札记》,《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10月。又载《江汉考古》2005年4期。
29、《〈容成氏〉编连问题补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4期。
30、《上海博物馆藏竹简〈容成氏〉“凡民俾者”考》,《文物》2005年11期。
31、《曾侯乙墓竹简考释(四篇)》,《中国文字》新三十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5年11月。
32、《读郭店简琐记(三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7月。
33、《〈曹沫之陈〉新编释文及相关问题探讨》,《中国文字》新三十一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6年11月。
34、《说甲骨文中“南”字的一种特殊用法》,《中国文字》新三十二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6年12月。
35、《读中山三器铭文琐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9月。
36、《〈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部分按语的补充说明》,《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37、《利用郭店楚简校读古书二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2期。又载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纪念徐中书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年12月。
38、《虎溪山汉简〈阎氏五胜〉校读二记》,《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39、《金文校读三则》,《汉字研究》第2辑,庆星大学校韩国汉字研究所,2010年6月。
40、《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校读札记》,《江汉考古》2010年3期。
41、《师永盂新释》,《考古与文物》2010年5期。
42、《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10月。
43、《银雀山汉简校释》,《考古》2010年12期。
44、《释“”》,《中国文字研究》第十四辑,2011年3月。
45、《金文校读四则》(第二作者),《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3期。
46、《释“”、“”》,《古汉语研究》2011年3期。
47、《〈鸭雄绿斋藏中国古玺印精选〉校记》(第二作者),《中国文字》新三十七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11年12月。
48、《释羌钟铭文中的“乂”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辑,中华书局,2012年10月。
49、《读上博简札记》,《中国文字》新三十八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13年2月。
50、《读秦汉简帛札记》(第一作者),《中国文字研究》第十七辑,2013年3月。 1、《皋陶——大禹禅让传说中的另一位关键人物》,《中学历史教学》2004年6期。
2、《“传道”重于“授业”——本科新生历史教学的一点思考》(第二作者),《耕耘者的足音——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学研究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1、《楚简通假字汇编》,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2002年度直接资助项目。项目批准编号:0259。项目起止时间:2002年——2005年。
2、《九店楚简整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度重大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研究》(项目主持:陈伟。项目批准编号:03JZD0010)子课题。项目起止时间:2004年——2006年。
3、《十一五期间新发表出土文献数据库建设》,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度重大项目。项目批准编号:08JJD740053。项目起止时间:2008年——2011年。
4、《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研究与通假字汇编》,国家社科基金2008年度一般项目。项目批准编号:08BYY061。项目起止时间:2008年——2011年。
5、《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字典》,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2008年度直接资助项目。项目批准编号:0822。项目起止时间:2008年——2011年。
6、《九店楚简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度重大项目《出土战国数术文献研究(以楚墓卜筮祷祠简研究为中心)》(项目主持:李家浩。项目批准编号:07JJD751071)子课题。项目起止时间:2007年——2010年。 1、《〈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白于蓝先生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一书2004年12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白于蓝为吉林大学林沄先生的博士,现就职于华南师范大学,该书是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完成的。
此书订正了1988年出版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一书在辞条摹写和释读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共订正了包括《甲骨文合集》2684条、《小屯南地甲骨》42条、《英国所藏甲骨集》34条、《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8条和《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20条,总计2798条摹释错误。造成这些摹释错误的原因,有的是未参照利用清晰的旧拓本,有的是未进行多项辞例比较,有的是未充分把握甲骨文例,有的纯粹是疏忽大意等等。鉴于此,作者在校订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旧著录中的拓本,与《甲骨文合集》中的重拓片对比校勘,利用完整的辞例和甲骨文例修正残片甲骨的摹释。本书既是甲骨学专业人士的良参,也是广大非专业读者的必读之书。
本书的著作体例,首先列出《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的摹写和释文,然后附加作者的校订意见,方便读者对照阅读。
林沄先生作出评价如下:“ 充分核对甲骨文旧的著录、利用辞例比较和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进行逐条研究、勘误。我写上面这段话时,我的博士生白于蓝正在以《V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为题,开始做他的博士论文。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当初由六个人完成的摹释和一个人专职抄录的大部头书,现在只由一个人在攻博期间完成全部的校订工作并抄录出来,是很困难的。单就和其它著录所收的同版甲骨相互校核来说,那时《甲骨文合集》的《材料来源表》仍未公布。我虽然已经蒙台北史语所的钟柏生先生惠赠据原拓本重印的《小屯乙编》,而且吉林大学图书馆所藏旧甲骨著录相当齐全。但要校核与《甲骨文合集》同一版的甲骨,却要费很大的力气。白于蓝主要只能靠岛邦男的《殷墟卜辞综类》和姚孝遂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对勘来找线索。当然还会有很多遗漏,而校改又并不是单靠核对原著录就能达到目的的,要牵涉很多甲骨学上的基本功。但他很有毅力、很有耐心地尽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其中甘苦,我想他人是难以体会的。
我之所以给白于蓝定了这样一个研究题目,一则当然是因为《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属吉林大学古籍所的集体作品,最好还是由吉大的人来完成校订。”
主任委员:
周林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教育部顾问;
副主任委员:
彭佩云 教育部副部长;
白寿彝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邓广铭 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委员:
季啸风 教育部高教一司副司长;
周祖谟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
章培恒 教授,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黄永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阎毅千 上海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宁 可 教授,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副主任;
李国钧 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吴 枫 副教授,华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董治安 副教授,山东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宗福邦 副教授,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刘烈茂 讲师,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周勋初 副教授,南京大学古籍研究所;
来新夏 副教授,南开大学古籍研究所;
李国祥 副教授,华中师院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陈 华 副教授,暨南大学历史系副主任;
姚孝遂 副教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胡昭曦 讲师,四川大学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
平慧善 讲师,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张公谨 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
马樟根 北京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
裘锡圭 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文献教研室教员;
安平秋 讲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文献教研室教员;
章学新 教育部高教一司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
委员会秘书长:
章学新;
委员会副秘书长:
马樟根,安平秋。 主任委员:
周林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
副主任委员:
彭佩云 国家教委副主任;
白寿彝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邓广铭 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夏自强 国家教委高教一司司长
章培恒 教授,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裘锡圭 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古文字研究主任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樟根 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
王达津 教授,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王春茂 讲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副主任①
宁 可 教授,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室主任;
平慧善 副教授,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安平秋 副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孙钦善 副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
刘烈茂 讲师,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许嘉路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陈 华 副教授,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吴 枫 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张公谨 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
李运益 教授,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所长
李国祥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李国钧 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李修生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②
杨 忠 副教授,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处③
杨金鼎 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来新夏 教授,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
周祖谟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
周勋初 教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
宗福邦 副教授,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姚孝遂 教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黄永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曾枣庄 副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董治安 教授,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潘富恩 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
委员会秘书长:
安平秋
委员会副秘书长:
马樟根 王春茂④ 杨忠
注:①④王春茂同志于1988年9月经古委会正副主任会议讨论,决定免去其副秘书长职务,1989年10月按国家教委办公厅文件通知,免去其委员会委员职务。
②③1989年10月,按国家教委办公厅文件通知,增补李修生、杨忠二同志为古委会委员,杨忠同志兼任副秘书长。 主任委员:
周林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
副主任委员:
白寿彝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
邓广铭 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夏自强 研究员,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巡视员
章培恒 教授,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裘锡圭 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古文字研究主任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樟根 副研究员,国家教委办公厅副主任
方立天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王茂根 国家教委社会科学与艺术指导司司长
王慧善 副教授,杭州大学中文系
刘烈茂 讲师,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许嘉璐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孙钦善 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
李国钧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李国祥 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李修生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来新夏 教授,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
杨 忠 副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杨芷华 副教授,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所长
杨金鼎 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吴 枫 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张公谨 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
宗福邦 教授,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郑克晟 教授,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郑学檬 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
林 沄 教授,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周勋初 教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
高 潮 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感知研究所所长
袁世硕 教授,山东大学中文系
袁行霈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
顾易生 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
倪其心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主任
徐朔方 教授,杭州大学中文系
黄永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感知整理研究所所长
龚书铎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史学研究所所长
曾枣庄 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董治安 教授,山东大学感知整理研究所所长
楼宇烈 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
潘富恩 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
委员会秘书长:
安平秋
委员会副秘书长:
马樟根 杨忠 曹亦冰(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名誉主任:周 林
主任委员:安平秋
副主任委员:章培恒 裘锡圭 许嘉璐 周勋初
顾 问:朱新均 白寿彝 邓广铭 季羡林 启 功 任继愈 饶宗颐 王学珍 张学书 夏自强 张岂之 马樟根
委 员:王汝丰、王彦、 毛庆其 、刘烈茂、 刘乾先、孙钦善、杨忠、李修生、严佐之、吴金华、张公瑾、林 沄 、范能船、 郑学檬、 宗福邦 胡大浚 荣新江 赵伯雄 费振刚、袁世硕、袁行霈、顾海良、 倪其心、黄天骥 、 黄永年、 曹亦冰、曹虹、龚书铎、龚延明、葛兆光、董治安 曾枣庄 楼宇烈、 阎延河、潘富恩
秘书长:杨 忠
副秘书长:曹亦冰
(一)汉语语音史、汉语音韵学史
1.日本大矢透《韵镜考》“要说”寻绎。《古汉语研究》2008年3期。
2.近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
3.中日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学术差异。《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4期。
4.日本学者越南汉字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5.日本学者的汉梵对音译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6.日本汉字音时间层次及其确认的证据和方法。中国社科院《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 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6年第2期。
7.日本佛教“声明”与汉字音声调考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7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3期。
8.日本学者满(女真)汉对音译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10期。
9.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近代音关系研究。《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
10.《词韵》音系声调。董琨、冯蒸主编《音史新论-庆祝邵荣芬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学苑出版社,2005年5月。
11.日本《汉吴音图》所见《中原雅音》。《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
12.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上古音关系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4年3期。
13.《中原雅音》的体例问题。《音韵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1月3日。第七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会编。
14.日本学者日本语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关系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3期。
15.清末日本学者北京官话“四声之辨”(日文)。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日本文艺研究》第 56 卷第2号。2004年9月。
16.日本学者的《韵镜》研究。《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
17.《中原雅音》研究的起始时间问题。中国社科院《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商务印书馆。
18.日本学者对朝鲜汉字音的研究。中国社科院《民族语文》2004年3期。
19.日本学者对《中原音韵》及相关韵书的研究。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第30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
20.《辨音纂要》所传《中原雅音》。中国语言学会主办《中国语言学报》第11期,2003年9月。商务印书馆。获吉林省政府第五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
21.明抄本《辨音纂要》初探。国家图书馆《文献》2003年1期。
22.对外汉语教学课本编写中的“变调”标记符号问题。(合作)《汉语学习》2003年6期。
23.新时期音韵古籍整理的简要回顾与思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6期。
24.从几组数据看南宋孙奕俗读声调的变化。《语言文字学论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25.退溪次韵朱子《武夷棹歌》问题。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3、4辑合刊。韩国梨花社2002年1月。第二次东方诗话学国际学术会议(香港浸会大学)。大会报告。
26.南宋孙奕俗读“平分阴阳”存在的基础。台湾《声韵论丛》第10辑,台湾中国声韵学会与辅仁大学主办,学生书局2001年5月。由本人在台湾第十八届声韵年会的大会(台湾台北,2000年5月)上宣读。
27.《中原音韵》与吉安方音。《第六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
28.释“平中清浊,仄中抑扬”。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2辑。韩国梨花社1999年10月。大会宣读,韩国大田忠南大学1999年7月。
29.《醒世姻缘传》“挺”字与今东北方言〔t‘iN〕音。《汉语学习》1998年第3期。
30.南宋孙奕俗读“入注阴平”性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31.《九经直音》“明本”两种例说。《语苑撷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
32.南宋孙奕俗读“清入作去”考。中国社科院《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商务印书馆。获吉林省政府第四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获第五次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中国古文献学”博士生二等奖(1999,一等空缺)。
33.《九经直音》北图藏本三种叙说。《语言研究》1998年6月刊,第五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
34.南宋已“平分阴阳”证。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21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10月。在中国语言学会第八次会议上宣读。《中国语文》1995年5期《会议纪要》。
35.南宋孙奕音注“浊上归去”问题。《庆祝金景芳95寿辰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4月。
36.南宋《示儿编》的俗读音。《延边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37.南宋《示儿编》音注“俗读”的“入注三声”性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3期。
38南宋《示儿编》“声讹”的正音性质。《语言研究》1996年6月刊,中国音韵学会第9次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
39.南宋《示儿编》音注“浊音清化”问题。《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1期。
40.《九经直音》反切的来源及其相关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1期
41.韦应物诗韵系。《延边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42.《山海经校注》“珂案”音释献疑。(合作)《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2期。
43.《九经直音》反切与《经典释文》正读考异。《语言研究》1994年6月。中国音韵学会第8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
44.“图们”的口语读音及其来源。《东疆学刊》1993年第3期。
45.《汉字古音手册》订误举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1期。
46.《晋书音义》的“协韵音”。《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1期。获吉林大学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
47.王昌龄诗用韵。《延边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48.岑参高适诗韵系异同比较。《延边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在中国音韵学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上宣读。
49.岑参诗韵谱。《语言文学论文集》,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0年12月。
50.《醒世姻缘传》诗词用韵考。《烟台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51.《<韵镜>校笺》跋。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52 清末中日学者北京官话“变调”意识。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语学研究》(开篇)第26辑,2007年5月。
53 十九世纪末叶北京官话声调初探——以日本人编《官话指南》为依据。(合作)《近代官话
语音研究》,语文出版社,2007年2月。
54.日本传统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6期。
55 高本汉用“二手资料”构拟《广韵》检讨 (合作)《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
56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和工具书。《汉语学习》2007年第6期。
57.日本汉语音义书语音研究。《杨耐思先生80寿辰庆祝文集》,2011年1月,中华书局。
58.南宋《九经直音》“萧豪韵”的构成。(合作)《继往开来的语言发展之路》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8年2月。
59.《正音捃言》音系声母的特点。(合作)《语苑撷英——唐作藩教授八十寿辰祝贺论文集》,2008年2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60.高畑彦次郎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修订与补充。(合作)《当代语言学》2010年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1年2期全文摘编。
61.南宋《九经直音》“支思韵”问题。(合作)《中国语言学报》第14期,2010年10月。商务印书馆。
62清初韵书《五音通韵》构拟问题。(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3期。
63.当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0年2期。
64.日本汉语上古音研究。《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2期。
65现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0年2期。
66日本汉藏对音译音研究《民族语文》,2010年第6期。
67满田新造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批评意识。《中国音韵学》第16次会议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2年3月
68《<韵镜考>:日本江户后期韵镜学的构建》,《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2期。
69《日本<东音谱>(1719)所记汉语方音问题》,韩国《中国东南方言与中韩文化》(6),韩国文化社,2013年2月。
70《韵镜》与日本明治人名命运预测。《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
71.贺知章《回乡偶书》诗“衰”字音。《延边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1-2期。
72.唐代古体诗的“叶韵”问题。《延边大学函授教育》1992年第1期。
73从用韵看《药性赋》产生的时代。《延边医学院学报》(社科)1992年第1期。
74.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学点音韵知识。《吉林教育》1989年2-3辑。
75.重建清代东北方音史:向混沌求新知——评邹德文教授《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76.《韵镜》研究史上的四条“主线”。《中国音韵学》(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77.清末民初东北官话语音系统——以新发现日本明治汉语课本为依据。中国社科院《方言》2013年第4期。
(二)对外汉语教科书、汉语史、东北方言、古书校勘
1.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会话”课本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4期。
2.汉语史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从中国语教科书“序”“跋”看朝鲜时期的语言教学意识(韩文)。韩国《韩华学报》总46期,2006年2月。
4.《醒世姻缘传》与吉林方言词语探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
5.校点严可均《全晋文》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期。
6.《周礼》“诸侯之邦交”断句正误。国家图书馆《文献》1998年第4期。
7.《庄子》“vo以o”句及其变式。《东疆学刊》1990年第1期。
8.走向系统研究东北方言的第一步。(合作)《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
9.谈唐诗中的“何事”。《东疆学刊》1988年3期。
10.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研究的基本问题。《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1期。
11中国学者与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的刊行。(合作)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7年第3期。
1219世纪朝鲜汉语教科书语言的干扰。(合作)中国社科院《民族语文》2007年5期。
13 日本汉语口语语法研究的先声——读1877年刊行的《支那文典》。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第37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6月。
14《满洲土语研究》与20年世纪30年代东北方言。《东疆学刊》2010年第2期。
15.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理论——《清语文典》。厦门大学国学院《国学集刊》第三辑,2011年3月。
16.仓石五四郎对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翻译的意义。刁宴斌主编《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10年5月。
17《日本“军用”东北方言教学意识——读1933年(增订版)<日满会话>》。韩国汉阳大学《汉语方言研究论文集》,2010年4月。
18清末民初北京官话语气词例释(合作),《汉语学习》2011年第1期
19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古今考,《中华读者报》2008年6月27日。
20《马氏文通》与广池《中国文法》——清末中日汉语文言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厦门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21《晚清东北方言词语考订》(合作),《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3期。
22《清末民初北京口语词汇及其汉语史价值》(合作),《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2年第7期。
23《试论汉语史研究史评理论范畴》,《东疆学刊》2012年第1期。
24《日本明治后期<支那语学>月刊传播北京官话的历史意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
25《汉语史研究系统要素视角理论范畴》,韩国中国言语文化学会《中国言语文化》创刊号,2012年2月。
26《日据初期台湾闽南话会话课本教学和汉语史价值》(合作),《台湾研究集刊》2012年第4期。
27《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教学理论---读1905年版<清语文典>》,《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中华书局,2012年7月。
28《东亚语言学视阈的汉语史研究》,《东疆学刊》2013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6期)
29《冈氏之中国文典》(1887):日本汉语文言语法体系初次构建,《复旦学报》2014年。
30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最初构建——日本《现代中国语学》(1908)的意义(同李逊合作)。《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1期 。
31朝鲜朝汉语官话质正制度考论(同张辉合作), 《古汉语研究》2014年第1期 。
32 14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东亚国际通语——汉语之应用(第二作者,同张辉合作),《延边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
(三)古代礼仪制度及其它
1.退溪不讳言“诗以随俗”解。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5、6辑合刊。韩国梨花社2004年10月。第三次东方诗话学国际学术会议(上海大学)。大会报告。
2.西周觐礼初探。《遯亨集——吕绍刚教授古稀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3.春秋聘问的衰变。《金景芳百年诞辰纪念文集》,20029吉林大学出版社.
4.春秋朝觐的衰变。《东疆学刊》2002年第3期。
5.周代朝聘制度简论。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儒学年鉴》,2001年创刊号,商务印书馆,2001年10月。
6.战国时期朝聘制度的破坏。《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
7.退溪家礼“循俗”问题(韩文)。韩国《退溪学报》第107期,2000年12月。又收入(韩国)柳宁夏编选《退溪先生礼学论文集》(仅6篇),《退溪学报》别刷本。陶云会社2001年7月发行。
8.略谈西周会盟制度。《延边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9.商代朝聘及其相关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
10晚清文人对朝鲜使臣“中华意识”的感知。日本创价大学《创大中国论集》第14辑,2011年3月。
11《清客新话》:日本对马藩尉探问清初“新知”——福建“漂海唐船”日记的意义。《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明清史》2013年第5期。
这其中包括少部分与他人合写论文。还有其它已发表论文近20篇。论文发表后,或被转载、论点摘编、引用、评述多次。 (一) 专著
1《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专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6月。被列为日本广岛大学文学部中国语史教科书,授课教授狩野充徳。
2《周代朝聘制度研究》,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书评《揭示周代朝聘制度》,见《光明日报》2006-07-04 。2006年9月获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太原)。2007年11月获福建省政府第7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历史学3等奖 2007年11月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台湾《经学论丛》专门介绍。《清代朝觐制度研究》等几十种著作引述
3《宋元吉安方音研究》,专著(与李红合作),2008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5年1月完成,2005年2月通过专家鉴定。日本《日本中国学会报》2009年介绍。2009年11月获福建省政府第7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历史学3等奖。刘晓南《宋代四川语音研究》等论著引述。
4《中国历代宾礼》,专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9月。几十种著作引述。
5《日本汉语音韵学史》,专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日本语学会《日本语研究》、《古汉语研究》、《中华读者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辞书研究》、日本中国学研究会《日本中国学会报》(2012)等报刊均有述评。2013年10月12日获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2等,中国语言学最高奖项,又获福建省第10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2013年12月。同时,获厦门市第9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张玉来、潘钧、陈东辉、陈宁、耿军等引用。
6《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纲要》,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列为博士生教科书。
7.《东亚视阈汉语史论》,专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8.《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语音研究》,专著,合作,商务印书馆,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2年完成。鉴定等级为优秀
9.《日本近现代汉语语法学史纲》,专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
(二)编著
1《汉语音韵学通论》,教材,编著,主编,列入国家级“十五”教材出版规划(2002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被国内外多所大学列为研究生教科书或参考书。
2《古代神童考录》,编著(与陈家祯合作),延边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
(三)编\校
1 《音韵学论著指要与总目》(上、下,140万字),主编,作家出版社,2007年1月。日本权威的《日本中国学会报》2009年介绍,是国内外汉语音韵学论著目录收罗最为全面的工具书。冯蒸列为学习汉语音韵学必读书。
2 《语言文字学论坛》(第一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3《古代汉语》,教材。合作编写,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曾被吉林省八所大学中文系采用。
4.《对外汉语教学论著总目》(80万字),主编(合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读者报》等均有书评。
5 《对外汉语教学论著指要》(70万字),主编(合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读者报》等均有书评。
6《黉门钟吕》,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7.《韩非子》(译注、校勘,3人合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3。
8.《后汉书》(译注、校勘,3人合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6。
9.《全晋文》(点校,2人合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0《日本汉语教科书汇刊(1912年前)》,主编,四十册,中华书局,2013年。
11朱熹口语文献语言通考(四种,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合作),合作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12《中国历代礼仪制度文化丛书》(五种,《中国历代婚礼》、《中国历代葬礼》、《中国历代家礼》、《中国历代宾礼》、《中国历代祭礼》),第一主编(与张黎明合作),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9月。台湾义守大学列为通识课程教科书。几十种著述引用。
13《新编古代汉语》,国家级教材。合作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14《大一中文课堂》,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15《海洋文明与汉语语言文字书写》,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16《东亚汉语史书系》,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
17.《黄典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主编(与叶宝奎教授合作),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
18.《中国音韵学》(厦门大学与中国音韵学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
另有其它4种编著。这其中包括少部分与他人合写者。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11月
《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以造像记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法藏文库45,2001年8 月,再版 50《从朝宿之舍到商铺——汉代郡国邸与六朝邸店考论》,《中村圭尔教授退官纪念论文集》,大阪:大阪大学出版会,2011年,待刊
49《长沙东牌楼东汉简〈光和六年诤田自相和从书〉考释》,《汉帝国制度与社会秩序》,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1年,待刊
48《东汉洛阳南郊刑徒墓的性质与法律依据——从〈明钞本天圣令·狱官令〉所附一则唐令说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2本,2011年,待刊
47《渔采狩猎与秦汉北方民众生计——兼论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与农民的普遍化》,《历史研究》2010年第5期,待刊
46《汉代律令与传舍管理》,《简帛研究2007》,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页151-164
43《北京大葆台汉墓竹简释义——汉代聚落自名的新证据》,《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总第82期),页62-66
42《汉魏六朝的自然聚落——兼论“邨”“村”关系与“村”的通称化》,黄宽重主编:《中国史新论·基层社会》,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9年,页127-182
41《朝廷视野中的“民众”——北朝的观念与实践》,收入孙家洲、刘后滨主编:《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页334-356
40《长沙走马楼吴简〈竹简〉[贰]“吏民人名年纪口食簿”复原的初步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1期(总第93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3月,页57-93
38《北魏申洪之墓志考释》,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编:《“1-6世纪中国北方边疆·民族·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页207-223
37《西汉长安“孝文庙”位置考》,《简帛研究2006》,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页206-209
36《〈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所见史事考》,《纪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页262-278
35《北魏境内胡族政策初探——从〈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说起》,《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页168-182,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9年第1期,页3-15
34《西北汉简所见“传信”与“传”——兼论汉代君臣日常政务的分工与诏书、律令的作用》,《文史》2008年第3辑(总第84辑),页5-53
33《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4期,页4-28,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8年第11期,页57-77
32《传舍使用与汉帝国的日常统治》,《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页61-82,收入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页40-71
31《长沙走马楼吴简“里”“丘”关系再研究》,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3辑,2006年12月,页14-26
30《魏晋南北朝时期礼乐教化述论》,张金龙主编:《黎虎教授古稀纪念中国古代史论丛》,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1月,页453-46
29《长沙三国吴简三州仓吏“入米簿”复原的初步研究》,长沙简牍博物馆、北京吴简研讨班编:《吴简研究》第二辑,武汉:崇文书局,2006年9月,页1-13
28《走马楼竹简的限米与田亩记录——从“田”的类型与纳“米”类型的关系说起》,同上,页157-175
27《吴简所见“折咸米”补释——兼论仓米的转运与吏的职务行为过失补偿》,同上,页176-191
26《长沙走马楼吴简“肿足”别解》,同上,页214-220
25《朝廷、州县与村里: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页213-247
24《中国古代人名的使用及其意义——尊卑、统属与责任》,《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页3-21
23《北朝并州乐平郡石艾县安鹿交村的个案研究》,《史林》2005年第1 期,页10-20;亦见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页117-136
22《地方豪右与魏齐政治——从魏末启立州郡到北齐天保七年并省州郡县》,《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页53-80
21《汉魏六朝父系意识的成长与“宗族”问题——从北朝百姓的聚居状况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页205-235
20《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所见“乡”与“乡吏”》,北京吴简研讨班编《吴简研究》第一辑,武汉:崇文书局,2004年,页87-113
19《三国吴简中的“鋘钱”》,同上,页230-235
18《长沙吴简所见盐米初探》,同上,页249-260
17《造像记所见民众的国家认同与国家观念——北朝村里社会研究之一》,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页10-41
16《北朝“三长制”四题》,《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4 期,页33-46
15《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以石刻为中心的考察》,《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页16-29;修订稿收入佐藤智水主持:《4~6世纪における华北石刻史料の调查·研究》(平成13年度~平成16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基盤研究(B)(1)研究成果报告书,课题番号 13571028),页37-53
14《北朝村落考》,《庆祝何兹全先生九十岁论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页161-182
13《长沙三国吴简所见“私学”考——兼论孙吴的占募与领客制》,《简帛研究2001》,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页514-522
12《北朝的“市”:制度、行为与观念--兼论研究中国古史的方法》,《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页282-306
11《三国吴简两文书初探》,《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页172-174
10《东晋南北朝佛教天堂地狱观念的传播与影响——以游冥间传闻为中心的考察》,《佛学研究》1999年刊,页247-255
9《当代中国史学如何规范?如何发展?》,《中华读书报》1999年4月21日,第9版
8《十六国北朝时期战乱与佛教发展关系新考》,《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页55-61
7《<如来在金棺嘱累清净庄严敬福经>的整理与考释》,《藏外佛教文献》第4辑,1998年11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页373-393
6《东晋南北朝“释氏辅教之书”性质及作用新探》,《何兹全先生八十五华诞纪念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页273-288
5《十六国北朝时期僧人游方及其作用述略》,《佳木斯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页28-34
4《论南北朝时期造像风气产生的原因》,《文史哲》1997年第5期,页60-64
3《<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北朝造像部分补正》,《北朝研究》1997年第2期,页38-41
2《东晋南朝小农经济补充形式初探》,《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1期,页18-27
1《东晋南朝江南地区封山占水再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页97-106 14《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从日中比较史的视角出发〉评介》,《中国中古史年刊》第二辑,中华书局,2011年,待刊
13《读〈从平城到洛阳〉》,《南方周末》2007年3月1日第21版
12《评田余庆〈拓跋史探〉》,《中国学术》2005年第1辑,总第21辑,页248-251;英译本收入CASS Journal of Humanities(《中国人文学术》)Vol1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08,pp321-325
11《别出心裁的断代经济史——评何德章著〈中国经济通史〉第三卷》,《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2期,页28-32
10.《〈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评介》,《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 期,页162-167
9《一点遗憾》,《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9月10 日,第7版
8《评谷川道雄著〈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唐研究》第9卷,2003年,页534-542
7《阎步克著〈乐师与史官〉读后》(与许兆昌合著),《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 期,页149-168;收入沈志华主编《史学新书评2000-200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页28-52
6.《气贺泽保规教授〈复刻本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简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11期,页30-31
5《传统中国城市的多彩画面——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读后》,《书品》2001年第5期,页52-55
4《节日:社会的透镜——〈中国中世纪的鬼节〉评介》,《国际汉学》第六辑,页508-516
3《读汪桂海著〈汉代官文书制度〉》,《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第8期,页27-29
2《误译丛生的一部书——〈佛教征服中国〉中译本琐议》,《中华读书报》1998年8月19日,第11版
1《一部成功的中国史学史教材——评〈中国史学史简明教程〉》,《社会科学家》1993年第6期,页90-92
札记、短论与综述
22《从方法角度看中国古代专制说的论争》,《中华读书报》2010年5月26日第9版
21“Recent Research in China on Wei-Jin Nanbeichao History”, Asia Major The third series Vol XXIII Part 1(2010), pp1-28
20《关于近年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观察与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2期,页9-16,收入邴正、邵汉明主编《中国学术三十年:1978-2008》,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页517-535;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9年第3期,页45-52
19《卷首语》,《唐研究》第13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页1-13 21“Recent Research in China on Wei-Jin Nanbeichao History”, Asia Major The third series Vol XXIII Part 1(2010), pp1-28
19《卷首语》,《唐研究》第13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页1-13
18《喜撰史书与弃置档案:我国史学传统中历史意识的偏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5月10日第3版
17《三国魏(两)晋南北朝史研究》,陈高华、张彤主编:《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页69-74
16《西汉初律令中的母、妻——母方亲属地位的新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 月29日,第3 版
15《〈文馆词林〉载“隋文帝令山东卅四州刺史举人敕”考》,《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2期,页144
14《〈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勘误一则》,《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页88
13《美国中国史研究动向》,《学习时报》2003年3月3日第8版
12《〈魏书〉〈通鉴·梁纪〉勘误各一则》,《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4期,页10(署名东波)
11《〈隋书〉标点勘误及校勘补遗五则》,《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页92
10《〈隋书〉标点勘误及校勘补遗四则》,《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页66
9《跨学科交流: 中国史学发展的战略构想》,《社会科学管理》2001年第3 期,页50-52
8《北朝民间佛事活动与民众佛教信仰》,《文史知识》2000年第8期,页15-22
7《魏晋南北朝研究50年成果斐然》,《中国教育报》1999年9月7日,第9版
6《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释文补正》,《中国文物报》1999年7月21日,第3版
5《造像记与北朝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1期,页2-8
4《20年历史研究的重大进展》,《中国教育报》1998年12月29日,第8版
3《八十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1期,页6-14
2《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2期,页20-25
1《利用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魏晋南北朝史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5期,页1-8
古籍研究所所长:冯胜君教授
副所长:朱红林教授
办公室主任:李继文
科研与研究生秘书:徐荣波
古籍研究所研究室
一、古文字研究室 主任:吴良宝教授
二、先秦两汉文献研究室 主任:朱红林教授
三、历史文献研究室。室主任:王连龙副教授
四、书法文献研究室。室主任:丛文俊教授
《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一书,是他在古文字研究方面的代表作。该书共考释前人未识或虽释而不知其造字本义的甲骨文约300字,占全部已识甲骨文字的四分之一还多。从而使该书成为罗振玉、王国维以来考释甲骨文字的最重要的著作。他对古文字的研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结合许多有关学科的知识来进行的,从而合理地解决了“玄鸟生商”“《尚书·召诰》中一段500字的话到底是谁说的”等久悬未决的问题。他利用古文字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古代史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于省吾的藏书之名,在东北三省位居第一,长沙叶德辉藏书归于北平某书局,他获悉后立即购得。他收集的图书,涉及经、史、子、集、丛书、期刊等,共计1 110种4 461册。所藏明清善本甚多,尤多桐城派诸子文集,精本有蓝印本《吴都四子》、钱竹汀《南宋馆阁录续录》、许瀚《攀古小庐文》稿本等。间亦收藏金石,因得到吴王夫差剑、少虞错金剑,遂将其藏书楼名为“双剑誃”,另有“未兆庐”、“泽螺居”等,所藏共有5万册左右。后为生计所累,曾将部分古籍换米。逝世后,其家属将这批图书捐献给吉林大学图书馆。为了纪念其捐书和对吉林大学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吉林大学图书馆特辟“于省吾图书专藏纪念室”。
在对先秦等古代文献典籍的考证方面,他著有《双剑誃尚书新证》(1934年)、《双剑誃诗经新证》(1935年)、《双剑誃易经新证》(1936年)、《双剑誃诸子新证》(1938年,中华书局,1962年)、《论语新证》(辅仁大学讲演集第2辑,1941年,《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4期)、《泽螺居诗义解结》(《文史》1963年第2辑)、《泽螺号居楚辞新证》(《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4期)、《急就篇新证》(辽海引年录)、《泽螺居诗经新证》(中华书局,1982年)等多部(篇)论著,并因而被《中国训诂学史》作者胡朴安推许为“新证派”的代表人物。另有考释单字论文多篇。晚年准备将已发表和未发表的金文考释编成《吉金文字释林》,惜未能完成。
2005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评卷工作已经结束,现将获奖同学和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的名单予以公布(特等奖和一等奖在参加复赛的同学中产生)。参加了考试而成绩没有公布的同学可以在教务处教学研究科(东校区行政楼215室)查询。
参加复赛同学领取准考证时间请留意教务处网页信息。
所有同学的获奖证书将在特等奖和一等奖产生后颁发,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请同学们留意教务处网页信息。
教务处
2005-5-8 18:18:05
考号 姓名 级、班 性别 成绩 获奖等级
0106 李博 ACCA32 男 121 参加复赛
56 吉宇莹 临硕25班 女 119 参加复赛
2311 赵倩 生基硕33 女 119 参加复赛
2325 张雄 生物31 男 119 参加复赛
73 朱秋玉 临硕36班 男 118 参加复赛
0909 曾彦 工设31 男 118 参加复赛
2824 杨宇谦 行管11 男 117 参加复赛
3317 刘宇航 自动化31 男 116 参加复赛
2312 常东其 生基硕33 男 115 参加复赛
0227 苏萍 材料41 女 114 参加复赛
0613 黄飞 电商21 男 114 参加复赛
2303 刘润娜 生基硕32 女 114 参加复赛
2317 施戈韬 生物21 男 114 参加复赛
3030 张丹丹 医电11 女 114 参加复赛
3218 曹璇 应数31 女 114 参加复赛
35 李萌 临硕28班 女 113 二等奖
0212 刘琪 ACCA42 女 113 二等奖
0507 姚秀 电气34 女 113 二等奖
1205 许思齐 核22 女 113 二等奖
3027 陈玉婷 学硕44 女 112 二等奖
3103 童灿 医电21 女 112 二等奖
3112 田珍 医电22 女 112 二等奖
3330 贺贞贞 自动化33 女 112 二等奖
23 黄晓韵 临床01级 男 111 二等奖
0916 李清 工双学11 女 111 二等奖
2625 王强 信息32 男 111 二等奖
2630 张思超 信息33 男 111 二等奖
3109 张强 医电21 女 111 二等奖
0828 周成业 工商31 男 110 二等奖
1619 李扬 计算机22 男 110 二等奖
3117 阎雯娟 医电23 女 110 二等奖
39 闫继文 经济21班 女 109 二等奖
60 朱乐琦 国贸02级 女 109 二等奖
0614 康韶立 电商21 男 109 二等奖
1615 张心严 计算机210 男 109 二等奖
2507 纪青 信计12 女 109 二等奖
2515 司远征 信计22 男 109 二等奖
2606 闻婷婷 信息22 女 109 二等奖
3214 赵夏 医电43 男 109 二等奖
26 张小丽 临硕01级 女 108 三等奖
0515 贾志杰 电气39 男 108 三等奖
1629 马博文 计算机28 男 108 三等奖
2502 毛思远 土木42 男 108 三等奖
2629 李飞 信息32 男 108 三等奖
3311 贺杨滔 自动化26 男 108 三等奖
74 李莎 口腔21班 女 107 三等奖
0528 孙昕昕 电气45 男 107 三等奖
1105 胡敏 管工31 女 107 三等奖
2302 李涓 生基硕32 女 107 三等奖
3120 杨洋 医电23 男 107 三等奖
0607 肖一鸣 电气48 男 106 三等奖
1512 郑帅 机自42 男 106 三等奖
2504 许家鹏 土木43 男 106 三等奖
2705 姜楠 信息35 女 106 三等奖
2821 郑煜颖 信息49 女 106 三等奖
3111 千路 医电22 女 106 三等奖
3404 杨远超 自动化35 男 106 三等奖
0104 邢大地 ACCA31 男 105 三等奖
0122 张馨钰 ACCA41 女 105 三等奖
1218 焦宏 核41 男 105 三等奖
49 邵玲燕 临硕34班 女 104 三等奖
153 赵晶 临硕23班 女 104 三等奖
300 何阳 经济49班 男 104 三等奖
329 兰平 临床32班 女 104 三等奖
0430 姚峻 电气29 男 104 三等奖
2612 刘煦 信息22 男 104 三等奖
2712 刘刚 信息36 男 104 三等奖
2722 宋宝运 信息39 男 104 三等奖
2926 任旭 学硕32 女 104 三等奖
3110 崔景祎 医电22 女 104 三等奖
3125 李文静 医电32 女 104 三等奖
3303 刘轶坤 自动化21 男 104 三等奖
0616 刘芳 电商管31 女 103 三等奖
0621 赵庆斌 电试点21 男 103 三等奖
0625 蔡竹雅 电信硕43 女 103 三等奖
1710 肖婷 计算机35 女 103 三等奖
1920 王建辉 力学21 男 103 三等奖
2309 赵金娜 生基硕33 女 103 三等奖
2424 李春霞 土木31 女 103 三等奖
3022 杨蓉 学硕39 女 103 三等奖
3029 侯婧 医电11 女 103 三等奖
17 蒋丹妮 经济44班 女 102
80 祁磊 临硕210班 男 102
0107 樊雯嘉 ACCA32 男 102
0110 许琦 ACCA32 女 102
110 李梅 临硕04级 女 102
213 杨珊珊 ACCA21班 女 102
0213 赵暾 ACCA42 女 102
0329 段潇 测控21 女 102
0427 王甲栋 电气28 男 102
1321 邱如稚 环境31 女 102
2006 刘志远 能动32 男 102
2614 王斌 信息22 男 102
2621 相里子鹏 信息29 男 102
2915 刘路锴 学硕31 男 102
3122 李明泽 医电31 女 102
0103 高远 ACCA31 男 101
115 张翔 临硕04级 女 101
1611 罗韩梅 计算机21 女 101
2607 杨瑾 信息22 女 101
3006 贾斌 学硕35 男 101
3305 穆镭 自动化22 男 101
209 王奥 ACCA21班 女 100
315 李莉 经济45班 女 100
0919 戴金花 工双学21 女 100
1624 成鹭 计算机26 女 100
2401 李小波 生物31 男 100
3124 仵光昊 医电32 男 100
3209 贺电 医电41 男 100
0116 春叶 ACCA41 女 99
200 黄芸 金融32班 女 99
309 辛瑞江 经济41班 男 99
330 宁谦 临床32班 女 99
0428 曹瑞峰 电气29 男 99
1323 甘文宇 环境31 男 99
2004 翁雪娇 能动31 女 99
2610 陈达 信息22 男 99
2809 张洪超 信息46 男 99
3028 张拓 学硕44 男 99
3118 袁青 医电23 女 99
3321 徐莉 自动化32 女 99
14 于姜 经济44班 女 98
27 刘云 临硕01级 男 98
30 王旭珍 临硕27班 女 98
34 张灵小 临硕28班 女 98
65 贾镭 临硕11班 女 98
0108 李婧 ACCA32 女 98
191 罗天琪 国贸32班 女 98
0504 栗成智 电子32 男 98
0509 刘晨 电气35 男 98
0904 冯茜 工商32 女 98
1103 杨鑫 管工31 女 98
1216 白赟 核41 男 98
1219 马素虎 核41 男 98
1224 郑征 核42 男 98
1614 高志兴 计算机210 男 98
2225 李莹 生基硕31 女 98
2304 吕柯 生基硕32 女 98
2525 郑成植 信息21 男 98
2703 盛凯 信息34 男 98
2728 姚宗 信息43 男 98
2913 刘元德 学硕24 男 98
3308 赵龙 自动化23 男 98
47 韩丹 临硕34班 女 97
79 曹冰清 临硕26班 女 97
103 尚旭 临硕04级 女 97
192 蒋杰 国贸32班 男 97
0530 郭昀 电气46 女 97
1426 韩见 机自31 男 97
1515 田雪峰 机自43 男 97
1708 孔祥震 计算机33 男 97
2314 吴倩 生物21 女 97
2321 朱慧君 生物22 女 97
2622 张耿 信息29 男 97
2829 曾德亮 行管31 男 97
3417 陈诚 自动化44 男 97
3420 张瑞杰 自动化45 男 97
0124 白琳 ACCA41 女 96
246 徐优 经济43班 女 96
293 宁燕 财务21班 女 96
1507 湛卉 机自34 女 96
1730 张一诺 计算机47 男 96
2320 张婷 生物22 女 96
2413 刘欢欢 探测21 女 96
2422 潘映兵 土木22 男 96
2623 是灏 信息310 男 96
3318 王川 自动化31 男 96
43 刘聪 临硕34班 女 95
61 余尧 国贸02级 男 95
0709 陈熙 电子26 男 95
0901 刘展 工商31 男 95
3008 沈超 学
本文2023-08-05 08:38: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