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食疗养生篇——广藿香(藿香)
广藿香,又称藿香、枝香,为唇形科草本植物广藿香的干燥地上部份。原产于亚洲菲律宾等亚热带地区,我国主产广东、海南。我国按产地不同分为“石牌广藿香”和“海南广藿香”。老中医廖佐芹教授说,藿香,药性为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具有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之功效。主要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等症。
古籍记载
《名医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
《本草正义》:“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为捷药。”
《药品化义》::“其气方香,善行胃气,以此调中,治呕吐霍乱,以此快气,除秽恶痞闷。且香能和合五脏,若脾胃不和,用之助胃而进饮食,有醒脾开胃之功。”
《本草纲目》:“升降诸气,脾胃吐逆为要药。”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中药广藿香具有非常好的抗菌活性,实验研究表明,广藿香酮和广藿香醇对金**葡萄球菌、幽门螺旋杆菌、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广藿香油对阴道念珠菌、黄曲霉菌、新型隐球菌等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对肠道调节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广藿香水提物、去油水提物、挥发油对兔肠道调节功能进行了研究,表面对肠道自发收缩和痉挛收缩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在不同程度增加胃酸分泌,显著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促进胰腺分泌淀粉酶的能力。
3、抗病毒作用
研究报道,在广藿香中提取出广藿香油,分离出的相对含量最大广藿香酮和广藿香醇,并进行了体外抗病毒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广藿香酮和广藿香醇对腺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广藿香油对季节性流感病毒,A型流感病毒等均具有非常好的抑制作用,在预防和治疗流感病毒的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中医食疗推荐:(藿香)
藿香佩兰茶
原料:茶叶6g,藿香9g,佩兰9g
做法:
1、先把茶叶、藿香、佩兰放入清水中洗净。茶壶也洗一洗。
2、将茶叶、藿香、佩兰放入茶壶内,倒放沸水泡10-20分钟,代茶饮之。
养生 功效:解暑热,止吐泻。
凉拌藿香
原料:藿香250g,盐2g,味精1g,酱油5g,香油5g
做法:
1、先将藿香鲜嫩叶拾去杂物,用清水洗净,沥干水。
2、把藿香直接放入刚煮沸的水锅内焯一下,捞出,放在清水中洗净,挤干水。
3、将藿香叶切成段,放入盘中,加入精盐、味精、酱油、香油拌匀,即可食用。
养生 功效:解表散邪,利湿除风,清热止渴。
藿香鲫鱼
原料:鲫鱼1条,黄瓜1根,泡姜,泡辣椒,泡青菜少量,大葱,姜,蒜,藿香,豆瓣酱。
做法:
1、鲫鱼两面都开小刀口,用盐和料酒腌制15分钟;黄瓜切丁,泡姜,泡辣椒,泡青菜,大葱,姜,蒜切好放盘准备,藿香切碎;
2、把腌好的鱼放入油锅内煎下,煎至两面都变色后捞起;
3、锅内加入适量的油,加入豆瓣,将准备好的调料倒入锅内一起炒至闻到泡菜香味;
4、锅内加入适量的水,将煎好的鱼放入锅中,煮3-4分钟;
5、待鱼煮熟后即可将鱼起锅,放入盘中。
养生 功效:消暑祛湿理气。该菜品肉质细嫩,肉味甜美,营养价值高,是夏季开胃菜。
藿香饼
原料:藿香叶40g,面粉200g,鸡蛋1个,食盐、油、水等适量。
做法:
1、先将藿香鲜嫩叶拾去杂物,用清水洗净,沥干水;
2、藿香叶切碎与鸡蛋,面粉和食盐放入一个稍大的碗里,缓缓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成面糊;
3、平底锅放少量油,将面糊倒入平底锅烙饼,当面饼中间开始网上鼓,晃动平底锅时面饼与平底锅分离,此时将面饼翻面继续烙2min左右;
4、出锅,将烙好的饼切好,摆盘即可。
养生 功效:消暑祛湿,芳香化浊。
藿香蚕豆
原料:藿香20g,蚕豆30g,食盐、油等适量。
做法:
1、蚕豆先在锅里煮熟,捞起沥干水分,藿香洗净切成1寸长。
2、锅里放油至油温8成热,放入煮熟的蚕豆,翻炒至蚕豆无水分外壳开始微微变硬的时候,下藿香,翻炒几下,放入盐炒匀起锅。
养生 功效:清暑,止呕。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温肺止流丹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温肺止流丹 1 拼音
wēn fèi zhǐ liú dān
2 处方诃子3克 甘草3克 桔梗9克 石首鱼脑骨15克(煅过存性,为末)荆芥15克 细辛15克 人参15克
3 功能主治治鼻渊属肺气虚者。
4 温肺止流丹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5 摘录《辨证录》卷三
古籍中的温肺止流丹 《辨证录》:[卷之三]鼻渊门(三则)
补,则损伤肺气,而肺金益寒,愈流清涕矣。方用温肺止流丹∶诃子(一钱)甘草(一钱)桔梗(三钱)石首鱼
《疡医大全》:[卷十二颧脸部]鼻渊门主论散而不用补,则损肺气而肺益寒,愈流清涕矣。用温肺止流丹∶人参、荆芥、细辛各五分,诃子、甘草各一钱,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四十四喘证门]治法而迟者,治法以东垣参苏温肺汤,调中补气加茱萸汤及丹溪紫金丹,以劫去其寒痰者是也。有内热而外逢寒则发
《类证治裁》:[卷之二哮症论治]附方附桂心官桂桂枝细辛川椒干姜(各二两)麻油熬,加黄丹,摊贴肺俞。〔散邪〕麻黄汤麻桂杏草〔散寒〕越婢加
《本草求真》:[上编卷三散剂]温散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脉名·督脉 41 督脉循行分布 411 《黄帝内经灵枢·营气》 412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413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 414 《难经·二十八难》 415 《中医大辞典》 416 《中国针灸学词典》 417 《中医药学名词(2004)》 418 《奇经八脉考》 42 督脉腧穴 421 本经腧穴 422 特定穴 4221 络穴 4222 交会穴 43 督脉经脉病 44 督脉腧穴主治病证 5 经穴别名·督脉 51 神庭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神庭穴的定位 57 神庭穴的取法 58 神庭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神庭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神庭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神庭穴的配伍 513 文献摘要 514 神庭穴研究进展 5141 对中风患者微循环及痛阈的影响 6 经外奇穴名·督脉 61 督脉穴的定位 62 督脉穴主治病证 63 刺灸法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督脉 1 拼音
dū mài
2 英文参考Governor Chann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overnor Vess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overnor chann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governor vess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Du channel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DU meridi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overnor vesse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V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督脉:1经脉名;2经穴别名;3经外奇穴名。
4 经脉名·督脉
督脉(governor channel[1][2]、governor vessel[1][2])为经脉名[3]。奇经八脉之一[3]。代号DU[4]。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沦》。
督脉分布在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5]。督脉前后与任脉、冲脉相通,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合,联系心、肾、脑。督脉在背后中脊,总制诸阳,故谓之曰督,督者都纲也。其循背脊上行,犹如裘之背缝也。
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并主一身之阳经,下出会阴,沿脊柱里边直向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上行颠顶,沿前额正中,鼻柱正中,至上唇系带处[1][2]。(本经起于小腹内,出于会 ,沿脊柱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处进入脑内,络于脑,再回出上行至头顶正中的百会,循前额正中线到鼻柱下方的水沟穴,止于上牙龈部的龈交。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穴与本脉脉气相通[3]。)
督脉共有28穴。分布于人体后正中线,起于长强,止于龈交。据《针灸甲乙经》等载,计有:长强、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等[6]。本经腧穴主治骶、背、头项、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神志病。有少数腧穴有泻热作用。
41 督脉循行分布
督脉循行路径
411 《黄帝内经灵枢·营气》
足厥阴……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
语译:
足厥阴肝经……上行沿着喉咙进入喉头鼻咽部,到达鼻后孔;另一支上向额部(神庭),沿头顶正中(百会),下向后顶中(风府),沿着脊柱(大椎)进入骶部(长强),这就是督脉。
412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语译:
颈中央的脉是督脉。其穴名风府。
413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纂间,绕纂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语译:
督脉起源于小腹部,下向骨盆的中央,在女子,入内联系 的“廷孔"——当尿道口外端。由此分出络脉,分布于 ,会合于 之间(会阴),绕向 之后,分支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长强),与足太阳经的分支相合(会阳)。足少阴经从股内后缘上行,贯通脊柱(长强),而连属肾脏。督脉又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睛明),上行至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入络于脑;又退出下项,循行肩胛内侧,挟脊柱(风门),抵达腰中,入循脊里,络于肾脏(肾俞)。在男子,则沿 下至 ,与女子相仿。督脉另一支从小腹直上(同任脉),穿过肚脐中央,向上通过心脏,入于喉咙,上至下颌部环绕唇口,向上联络两目之下的中央(承泣)。
414 《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语译:
督脉,起始于躯干最下部的长强穴,并行脊柱里面,上行到风府穴,进入脑部(上至巅顶,沿额下行到鼻柱)。
415 《中医大辞典》(按:《难经·二十八难》原文无后三句)督脉自小腹内起始,下出于会 ,向后沿脊柱里边直上,至风府穴处进入脑部,上行巅顶,沿着前额正中,到鼻柱下方。[4]
416 《中国针灸学词典》督脉起于小腹内,出于会 ,沿脊柱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处进入脑内,络于脑,再回出上行至头顶正中的百会,循前额正中线到鼻柱下方的水沟穴,止于上牙龈部的龈交。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穴与本脉脉气相通。[3]
417 《中医药学名词(2004)》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边直向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上行颠顶,沿前额正中,鼻柱正中,至上唇系带处。[7]
418 《奇经八脉考》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具绕篡后屏翳,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强间、后顶、上巅,历百会、前顶、囟会、上星、至神庭,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水沟,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入龈交,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凡三十一穴。
据以上有关记载,督脉的路线,以行于脑脊正中者为主干,旁行者为分支。脉气起于小腹内(肾下、胞中),与冲脉、任脉同源,出于会 。督脉从尾骶沿脊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联络脑,其外从头顶正中经前额到鼻柱下端,至龈交穴止。这一主干,在营气运行时从上而下,即由足厥阴肝经分支上头顶接通督脉,沿脑脊下行,后接任脉。
督脉旁支,上部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行,从目内眦上行,交巅顶,络脑,下项,挟脊,于腰中络肾;下部与足少阴肾经同行,以 后尾骶部贯脊属肾。
督脉在 散络阴器或 ,下合于 ,在 后尾骶部与足太阳、足少阴会合。
前行者与任脉相同,从少腹直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
其络脉,从长强挟脊上项,散布头上,背部分支走向足太阳。--可知督脉与足太阳关系最为密切,即一在正中,一在两旁,同联系肾与脑。其次为与足少阴和任脉相联系,一主后,一主前,同在 、胞宫、肾、心相关联。
从督脉的循行分布部位认识其功能,首先是“总督诸阳”,或称为“阳脉之海”和“阳脉之都纲”。诸阳经通过阳维会合于督脉,在督脉上有受各阳经所会的穴,又入会于足太阳经的穴,均说明这种关系。其次是沟通阴阳、总摄诸经,或称“督领经脉之海”。督脉旁通足太阳、足少阴,与冲、任同起于胞中,并前通任脉,即说明这种关系。对此,滑伯仁曾说:“夫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督脉作为“阳脉之海”和“督领经脉之海”以见其功能之大,从“四海”的划分又归属于“脑为髓海”。
督脉 循行路线:起于肾中
下至胞中
下行络阴器行二阴之间
至尻
贯脊上脑后
交颠
至囟会
入鼻柱
终于人中与任脉交
奇经督脉经别循行路径图42 督脉腧穴 421 本经腧穴
督脉腧穴总图
督脉共有28穴(有将印堂归入者计29穴)。分布于人体后正中线,起于长强,止于龈交。据《针灸甲乙经》等载,计有:长强、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印堂[8][9](《中国针灸学辞典》、《中国针灸全书》列入督脉)、素髎、水沟、兑端、龈交等[6]。
督脉二十八穴始于尾闾骨端之长强穴,腰俞(功穴)、阳关入命门(功穴),上行悬枢、脊中、至中枢,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功穴)、陶道开,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功穴)、强间、后顶排,百会、前顶通囟会(功穴),上星、神庭、素髎(功穴)对,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 间。
奇经督脉经筋图
长强(络,足少阴会),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阳会),大椎(手足三阳会),哑门(阳维会),风府(阳维会),脑户(足太阳会),强间,后顶,百会(足太阳会或说足三阳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足太阳,阳明会),素髎,水沟(手、足阳明会),兑端,龈交(一说任脉会)。
422 特定穴 4221 络穴长强
4222 交会穴会阴(会任脉、冲脉),会阳(会足太阳),风门(会足太阳)。此外, 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后溪通于督脉。
督脉交会穴表(●本经穴 √交会穴)
经名
穴名
督脉
任脉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冲脉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阳维脉
足少阳胆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承浆
√
●
√
√
阴交
√
●
会阴
√
●
√
横骨
√
●
大赫
√
●
气穴
√
●
四满
√
●
中注
√
●
肓俞
√
●
商曲
√
●
石关
√
●
阴都
√
●
神庭
●
√
√
水沟
●
√
√
百会
●
√
脑户
●
√
风府
●
√
哑门
●
√
大椎
●
√
√
√
陶道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长强
●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风门
√
●
会阳
√(《中国针灸学辞典》)
●
后溪
√
●
43 督脉经脉病督脉主要病候为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症[10]。
督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头重痛、项强、眩晕、癫痫、癃闭、遗溺、痔疾、妇女不孕等。
患督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腰痛、遗精、白带、气喘、癫痫、聋哑、头痛、脊柱强直、角弓反张。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络脉病)。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头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难经·二十九难》: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脉经》:腰脊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疾,小人风痫疾。
《中医大辞典》: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头重痛,项强,眩晕,癫痫,癃闭,遗溺,痔疾,妇女不育等。
据以上记载,督脉的病候,主要是关于头脑、五官、脊髓及四肢的见症,如头风、头痛、项强、头重、脑转、耳鸣、眩晕、眼花、嗜睡、癫狂、痫疾、腰脊强痛、俯仰不利、肢体酸软,后人所载还有手足拘挛、震颤、抽搐、麻木及中风不语等。
44 督脉腧穴主治病证督脉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10]。
督脉腧穴主治骶、背、头项、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神志病。有少数腧穴有泻热作用。
督脉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位
主治
长强
尾端
便血、痔疾、癫狂痫
腰俞
骶骨
月经不调、腰脊强痛
腰阳关
腰椎
月经不调、遗精、腰骶痛、下肢痿痹
命门
腰椎
阳痿、遗精、带下、腰痛、泄泻、月经不调
尾端~14椎:神志病、妇科病、前阴病、肠癌
悬枢
腰椎
泄泻、腰脊强痛
脊中
胸椎
泄泻、黄疸、癫痫
中枢
胸椎
黄疸、呕吐、腰脊强痛
筋缩
胸椎
胃痛、脊强、癫痫
13~9椎:神志病、肠胃病
至阳
胸椎
黄疸、咳喘、脊强、背痛
灵台
胸椎
咳嗽、气喘、疔疮
神道
胸椎
眩嗽、心悸、健忘
身柱
胸椎
咳嗽、气喘、癫痫、脊强、背痛
陶道
胸椎
头痛,疟疾,热病
大椎
颈胸椎
咳嗽、气喘、头痛、项强、热病、疟疾、癫痫
7~1椎:神志病、心肺疾患、热病
哑门
颈椎
暴喑、舌强不语、癫狂痫
风府
后头
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癫狂
项部:神志病、头项病
脑户
后头
头晕、项强、癫痫
强间
后头
头痛、目眩、癫病
后顶
后头
头痛、眩晕、癫狂痫
百会
头顶
头痛、眩晕、中风、癫狂、脱肛、阴挺
前顶
前头
头痛、鼻渊、癫痫
囟会
前头
头痛、眩晕、鼻渊、癫痫
穴名
部位
主治
上星
前头
头痛、鼻渊、鼻衄、癫狂
神庭
前头
头痛、眩晕、癫痫
头部:神志病,头面五官病
素髎
鼻尖
鼻疾患、惊厥、昏迷
水沟
人中
口眼㖞斜、癫狂痫、小儿惊风、昏迷、腰脊强痛
兑端
上唇
日㖞、齿龈肿痛、癫狂
龈交
齿龈
齿龈肿痛、癫狂
口鼻部:神志病、鼻、口、齿病
5 经穴别名·督脉督脉为经穴别名[3]。见《备急千金要方》。即神庭[3]。
穴位 神庭 汉语拼音 Shenting 罗马拼音 Shenting 美国英译名 God's Courtyard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24 日本 24 法
国 莫兰特氏 VG23 富耶氏 德国 LG23 英国 Gv24 美国 Go24
神庭为经穴名(Shéntíng GV24,DU24)[1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发际(《本事方》),天庭(《针灸杂志》),督脉(《备急千金要方》)。属督脉[11]。神庭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督脉的交会穴[11][12]。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脑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脑,此穴在前额部,如脑室之前庭,故名神庭[11]。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疟疾,眩晕,耳聋,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头晕目眩,鼻鼽,流泪,雀目,吐舌,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等。
51 神庭穴的别名发际(《本事方》),天庭(《针灸杂志》),督脉(《备急千金要方》)。
52 出处《针灸甲乙经》:神庭,在发际,直鼻,督脉、足太阳、足阳明之会。
53 穴名解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脑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脑,此穴在前额部,如脑室之前庭,故名神庭[11]。
神,指脑之元神。庭,宫庭,庭堂。本穴居头颅之上,脑在其中,而脑为元神之府,为人的精神智能生发之处,故名之。意为此乃脑神所居之高贵处也。道经中有三丹田之说。《中黄经》以脑宫为上丹田,心宫为中丹田,腹胃为下丹田,也称上中下三庭。《黄庭中景经》注:“面有神庭。”《黄庭内景经》注:“神处其中则灵,灵则应,应则保身。”故神庭者脑神之宅,保身之堂也。此穴在前发际正中直上5分处,正当脑海前庭,为神居之所,神识所在,且居面之上部。《续博物志》云:“面者,神之庭也。”《淮南子》云:“神者,智之渊也。”主治烦闷恍惚,癫疾风痫诸疾,《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治癫疾风痫……悸惊不安寐。”因名神庭。[13]
54 特异性神庭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督脉的交会穴[11][12]。
55 所属部位前头[14]
56 神庭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神庭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7]。
神庭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正坐仰靠取穴[11]。
神庭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外台秘要》)[12]。一说:“在发际,直鼻”(《针灸甲乙经》)。
神庭穴在督脉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57 神庭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处取穴。
神庭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正坐仰靠取穴[11]。
正坐或仰靠位,于前发际中点直上05寸处取穴;若无前发际时,可先取百会,向前45寸取穴[15]。
58 神庭穴穴位解剖神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额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5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额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11]。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16]。
5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16]。
布有额神经分支和额动、静脉分支[12]。
59 神庭穴的功效与作用神庭穴具有宁神醒脑、降逆平喘的功效。
神庭穴有清头明目、宁心安神作用[11]。
神庭穴系督脉、胃经和膀胱经之会穴,有清头宁神之功,主治癫狂风痫,惊悸不安[13]。
510 神庭穴主治病证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疟疾,眩晕,耳聋,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头晕目眩,鼻鼽,流泪,雀目,吐舌,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等。
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及高血压、疟疾等[11]。
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惊悸,失眠,鼻渊,癫痫等[12]。
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鼻渊,鼻衄,耳聋,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失眠;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15]。
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17]。
头晕目眩,鼻渊,鼻鼽,流泪,目赤肿痛,目翳,雀目,吐舌,角弓反张,癫狂,痫症,惊悸,失眠,泪囊炎,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11]。
平刺03~05寸,局部酸胀[15]。
沿皮刺05~08寸[12]。
平刺05~08寸[18]
5112 灸法可灸[11][15][18]。
艾条灸5~10分钟[12]。
512 神庭穴的配伍神庭穴配列缺治头痛[11]。
神庭穴配上星、睛明、前顶、太阳治目赤肿痛[11]。
神庭穴配三阴交、神门治失眠[11]。
神庭配上星、肝俞、肾俞、百会,有补益肝肾,滋阴明目的作用,主治雀目,目翳。
神庭配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通谷,有宣肺利窍,疏风清热的作用,主治鼻鼽清涕出。
神庭配兑端、承浆、有醒脑开窍,调阴和阳的作用,主治癫疾呕沫。
神庭配上星、睛明、前顶、太阳,治头痛目疾[15]。
神庭配印堂、神门、内关、三阴交,治失眠[15]。
神庭配本神、百会、后顶、玉枕、天冲、大杼、曲骨、尺泽,治癫疾[15]。
神庭配风池、合谷、太冲,治小儿惊风[15]。
神庭配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足通谷,治鼻鼽、清涕出[15]。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13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针灸甲乙经》:头脑中寒,鼻衄,目泣出,神庭主之。痎疟,神庭、百会主之。寒热头痛,喘喝,目不能视,神庭主之。风眩,善呕,烦满,神庭主之。癫疾呕沫,神庭及兑端、承浆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癫疾风痫,戴目上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
《针灸大成》:主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角弓反张,吐舌,癫疾,风痫,目上视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呕吐烦满,寒热头痛,喘渴。
《普济》:歧伯曰:凡欲疗风,勿令灸多,缘风性轻,多则伤,宜灸七壮至二十壮;禁针,针即发狂。
《类经图翼》:灸三壮,禁刺,刺之令人癫狂目失明。
514 神庭穴研究进展 5141 对中风患者微循环及痛阈的影响针刺、艾灸神庭观察,发现针灸后患者的微循环障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痛阈也有不同程度提高。针、灸两组相比,血流速度、痛阈均无显著差异,证明针、灸均能使中风患者的微循环改善,并在病理条件下调节患侧肢体的感觉系统。
6 经外奇穴名·督脉督脉为经外奇穴名[3]。出《备急千金要方》。
61 督脉穴的定位经外奇穴督脉位于前发际中点入发际02寸处[3]。
62 督脉穴主治病证经外奇穴督脉主治卒癫、小儿暴痫、小儿身强、角弓反张等[3]。
63 刺灸法不是四砂,是西砂,也就是砂仁。炙草就是炙甘草,安桂就是肉桂,吴萸就是吴茱萸,你理解的没错。
你的症状是龙雷之火上腾,上热下寒,是火不归源的表现,可以用这个方的
吃一段时间,上热的表现没有了,黄柏就可以减量或者去掉,再加附片温扶肾阳。或者换成四逆汤收功
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明堂明堂指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位于四围之中,凡朝会及各处祭祀、庆赏等大典皆于此进行。《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人体部位名·鼻·明堂明堂为人体部位名,指鼻。以其位居面部中央,故名。《黄帝内经灵枢·五色》:“明堂者,鼻也。”人体部位名·鼻准·明堂明堂特指鼻准。为体表部位。又名准头、鼻尖、面王。是鼻前下端隆起之顶部。《东医宝鉴》卷一:“山根之下曰鼻淮。”今解剖学名鼻尖。其色泽的改变可作为脾胃病变望诊的参考。针灸经 书·明堂明堂指针灸经 书。如《明堂图》《明堂经》等。古时谓针灸模型表明腧穴的标志点·明堂明堂在古时谓针灸模型表明腧穴的标志点为明堂。《医说》:“今医家记针灸之穴,为偶人点志其处,名明堂。”将人体经脉孔 称为“明堂图”或“明堂孔 ”。经穴别名·明堂明堂为经穴别名,即上星穴。《太平圣惠方》:“明堂一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是穴。”上星为经穴名(ShàngxīngGV23,DU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属督脉。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上星穴的别名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出处《针灸甲乙经》:上星一穴,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穴名解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上,指头部。
详见百科词条:明堂 [ 最后修订于2017/2/16 22:44:56 共268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黄仁、神水、瞳神、胞生痰核、漏睛、暴风客热、金疳、胬肉攀睛、椒疮、火疳、聚星障、凝脂翳、肝虚雀目、云雾移睛、视瞻昏渺、中血堂、耳郭痰包、耳郭流痰、旋耳疮、耳疖、耳疮、耵耳、风聋、脓耳、耳疳、鼻窒、鼻槁、鼻鼽、鼻渊、喉痹、乳蛾、喉痈、梅核气、急喉风、急喉喑、喉菌、牙痈、《诸病源候论》、劳瘵、传尸、《丹溪心法》、《景岳全书》、痰湿壅遏、痞满、纳差、《兰室密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濡泻、洞泻、消渴、溏糜、飧泻、鹜溏、《难经》、钠呆、《济生方》、《沈氏尊生书》
-----------------好多生僻字,不想打了,你看着给吧,500个,太多了!!!!-----------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利胆丸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利胆丸 利胆丸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lì dǎn wán
2 处方茵陈4钱,龙胆草3钱,郁金3钱,木香3钱,枳壳3钱。
3 制法共研细末,加鲜猪胆汁或牛胆汁1斤,先将胆汁熬浓至半斤,拌入药末中,并加适量蜂蜜为丸,每丸3钱。
4 功能主治胆囊炎、胆石症。
5 利胆丸的用法用量早、晚各服1丸。
6 摘录
《新急腹症学》引中医研究院方
古籍中的利胆丸 《疡医大全》:[卷十二颧脸部]鼻渊门主论
臭水而痛者,为热。久而不愈,即名脑漏。治当内服清利胆热,外于囟会、通天二穴灸之。又曰∶鼻流浊涕不止者
《周慎斋遗书》:[卷四]用药权衡夏季食疗养生篇——广藿香(藿香)
本文2023-11-04 07:09:5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8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