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文字概论:古汉语文字现象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3收藏

古汉语文字概论:古汉语文字现象,第1张

论述从中古四声到今音四声的主要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规律

中古四声到今音四声的变化可以总结为“平分阴阳,全浊变去,入派三声”。(1)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其规律是A :清音变阴平,即声母为全清,次清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读作阴平声。例如:东风吹衣。B :浊音变阳平,即声母为全浊,次浊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阳平声。例如唐时传奇,牛迷难来。

(2)全浊变去是指上声而言。中古上声字中的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北京话中多数都读成了去声。例如:父坐弟跪。

(3)中古入声韵到元代消变为阴声韵后,其调值受声母清浊的影响也发生了分化:凡声母为全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到平声的行列,如“白食”,凡声母为次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去声的行列,如“月落”,凡声母为清间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上声的行列,如“七八”,这种“入派三声”的变化规律是: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上声。

三、简述《说文解字》一书的研究概况。

唐代时,李阳冰对《说文字解字》进行过整理。南唐到北宋,徐锴、徐铉兄弟二人先后对《说文》进行过研究和整理。徐锴的研究旨在疏通许慎的说解,纠正李阳冰之误;徐铉的整理旨在恢复《说文》的原貌。清人研究《说文》的学者主要有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段玉裁的著作是《说文解字注》,该书侧重于探求字的音义关系和揭示《说文》的体例;桂馥的著作是《说文解字义证》,该书侧重于字义的证明;王筠的著作是《说文句读》、《说文释例》和《文字蒙求》,《句读》侧重于断句的研究,《释例》侧重于体例的研究,《蒙求》侧重于形体结构的研究;朱骏声的著作是《说文通训定声》,该书旨在形音义的综合研究。清代以后研究《说文》的学者主要有黄侃、丁福保、马叙伦、陆宗达等人。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 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

1知识信息;

2著作方式;

3文字;

4物质载体;

5文字制作技术;

6装订形式。

中国古籍传统的分类法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下再细分为四十四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