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师大宝藏丨不看不知道,原来图书馆里还藏着这么多秘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探秘师大宝藏丨不看不知道,原来图书馆里还藏着这么多秘密?,第1张

前不久热播的《国家宝藏》里,

那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是否让你惊叹不已、啧啧称奇?

古老的文物背后,

蕴含的是一段段或热血沸腾、或凄美哀婉的历史与故事。

在北师大图书馆古籍精品展室——弘文轩里,

同样陈列着一件件珍贵而神奇的宝藏,

等待着你的探索与挖掘。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古籍逾40万册,其中130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宋元古椠,明清精刻,名家稿抄本、批校题跋本等,均弥足珍贵。

弘文轩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展示馆藏古籍精品的重要窗口,图书馆员定期规划主题,精选藏品,向读者展示馆藏古籍的收藏历史及历代古籍精品。

下面,就随教务老师一起,开启古籍探索之旅吧~

△▴

弘文轩

思古·馆藏精品

首先是“镇馆之宝”——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存卷二)。这是馆藏中年代最早的文献,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是典型的八世纪唐写本。总长度超过九米,首尾完整,书法工致,同名的写经在敦煌遗书中并不多见。参照文化部公布的《敦煌遗书定级标准》、《古籍定级标准》,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除了“镇馆之宝”,馆内还按照唐宋元明清的历史发展顺序展示了经卷、文集等,透过暗黄的书页,仿佛能够看到那些默默守护着这些脆弱的纸张与卷册的书生们,因为敬畏与热爱,才得以让一卷卷古籍得以穿越兵火燹灾,渡过重重浩劫,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溯源·师大变迁

在馆藏源流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方红色的印章。这些钤印在书籍上的馆藏章,记录了北京师范大学在历史上各时期的更名历程,见证了北京师范大学百年的历史变迁。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首任监督陈问咸的题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藏书印

启功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概况》(1989年)中提到本校图书馆“聚合旧师大、旧女师大、旧辅大所藏”。其中“旧师大”和“旧辅大”分别指1952年院校调整前的北京师范大学和辅仁大学。“旧女师大”即民国时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这三所学校的馆藏共同构成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的基础。

钤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所藏图书”

流传·经典永存

除了古籍,弘文轩还藏有许多影印本的经典书籍,包括《琵琶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等,在书页的翻动间,将经典流传。同时,馆内还展示了木活字、锡活字等珍贵藏品,让每一个参观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惊叹于古代人民的智慧,通过这一件件陈列的实体,穿越浩瀚的时空感受情感的共鸣。

地点:主馆地下一层弘文轩(须乘馆内东侧工作用梯前往)

开放时间:每周四上午8:30-11:30

参观办法:

1仅接待校内10人以上团体预约参观。

2填写《弘文轩展室参观申请表》,并至少提前3个工作日发送至

hongwenxuan@libbnueducn。

参观须知:

1受场地人数限制,如预约时段人数过多,可能会调整参观时间。

2进入展厅前须存包,食品饮料、打火机等易燃易爆物品不得带入展厅。

3请勿触摸展品,请勿大声喧哗并将手机设置为静音。

4展厅内谢绝拍照。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1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是综合反映上海地方历史的地志性博物馆。上海地志类博物馆筹建工作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1983年建成“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1991年7月改现名。

2上海科技馆,上海科技馆主馆于2001年12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首家通过ISO9000/14000国际质量/环境标准认证的科技馆,已经成为国家AAAAA级科普旅游景点。

3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自然分馆)是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位于上海市中心,(旧馆)地址:黄浦区延安东路260号。该馆大楼建筑带有英国古典风格,建筑面积为12880平方米。

4上海铁路博物馆,上海铁路博物馆 于1909年建成、具有英式古典建筑风格的沪宁铁路上海站(老北站)的原样,在其原址上建设,于2004年8月上海铁路局建局55周年之际建成开放,现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

5上海汽车博物馆 ,汽车博物馆内部设立历史馆、珍藏馆、探索馆以及临展区等4个功能不同的展示区域。上海汽车博物馆藏有具代表性和贡献意义的20余个品牌的经典古董车。

青浦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10月,原址在青浦城隍庙内。藏品近万件。新馆坐落在青浦区崧泽广场,建筑面积约8800平方米,其外形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整座大楼因五个椭圆而分为五个主要区域。中间部分为大堂,以8米高的大型石材浅浮雕《青龙赋》为主题背景,庄重而典雅,是为观众提供服务和休息的公共场地。

不需要。上海青浦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不用门票就可以进入,开放时间是周二至周日的上午9点至下午4点,开放当天下午3点半停止入场,周一全天闭馆,节假日除外。青浦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10月,原址在青浦城隍庙内,藏品达万件。新馆坐落在青浦区崧泽广场,建筑面积约8800平方米,外形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整座大楼因五个椭圆而分为五个主要区域。

1994年春战国楚竹书出现于香港文物市场。关注战国竹简文字编纂的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光裕将信息告知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同时电传了一些摹本。1994年5月,上海博物馆(下简称上博)斥资购回。为第一批竹简,残简、完简1200余枚。

1994年秋冬之际,又一批相关竹简在香港出现,文字内容与第一次楚竹书有关联,香港的上博之友朱昌言、董慕节等多位香港人士出资收购,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为第二批竹简。这一批竹简的特征和第一批竹简相同,并可相互缀合,共计497枚。 经上博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的科学测试与比较分析,当为战国晚期楚国贵族墓中的随葬品。内容总80余种,包括原存书题20余篇,全部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至公元前212年“焚书坑儒”前原始的、第一手的战国古籍,涉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学、音乐、文字、军事等。其中以儒家类为主,兼及道家、兵家、阴阳家等,多为传世本所无。有些虽有传世本,如《周易》等,文本也多有不同。

由于竹简是劫余截归之物,出土的时间和地点已无从确认。虽传闻来自湖北,但无确证。 1995年,上博邀请北京大学李零教授作了初步的分类、释文。

1997年,上博完成了全部竹简的脱水和去除污色工整。同年夏,上博召开所藏竹简文字内容整理和注释分工的会议,邀请简牍文字专家参加。参与楚竹书整理注释的专家人员分别来自上海、杭州、北京、香港等地,分别为马承源、濮茅左、陈佩芬、张光裕、李零、李朝远和曹锦炎。

整理注释过程中,由于竹简文字小,且字形或工整或潦草,字迹识读较困难。为此,上博购置一台高精度的电子数码显微仪,逐字放大百倍进行观察。

春雨绵绵。

从公交车上下来,步行不远,就到了林裕堂。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装修一新的大楼,面貌已完全不同了。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来过了。不久前,郑工打电话来,说林裕堂重装开业,张志英画展揭幕,邀我参加仪式,我正好有事,不能前往祝贺。郑工说,有空来坐坐,喝喝茶。

走上三楼,青浦和分湖的师友差不多都到了,和张林根主席、沈大钧秘书长打招呼、握手,就坐了下来。青浦来的几位,大多熟悉或认识,初以上两位外,还有蔡静盈、陆明光、沈林荣、张建明,李老师和董芳是初次见面。这几年,两地交流比较频繁,雅集已搞过好几次了。有时候,是我们去,也有时候,是他们来,来来去去,或喝喝茶,或喝喝酒,谈文学,谈生活,谈政治,谈社会,什么都谈。相互之间交流多了,就成了好朋友。我有幸参与了多次活动,每一次都是很愉快的,并留下了很多难忘的记忆。

青浦和分湖两地文友的结缘,大约始于2010年春。是青浦的文友先过来,活动就叫分湖雅集。雅集之前有交流的,是如枫落,网名肥肥。是在新浪博客中遇到的。后来,她说,是从一个分湖文友的博客中再转到我的博客来的。记得她写了一首诗《我们将要去分湖》(大意如此),我留了言。

第一活动,是一起游览分湖的一些名胜古迹,去北厍的疏香阁遗址,看叶小鸾手植的腊梅;去午梦堂陈列室;又去张应春烈士纪念馆……后来在徐瑾新开的小小茶楼里座谈。就是这一次雅集中,第一次见到了如枫落。座谈时,她朗诵了自己的新作。张烨文先生准备了稿子,谈我的文字,对我的文字做了点评,使我非常感动。因为,在此之前,我们素不相识。我只不止一次听张舫澜老师提到他,他们是同学,一起在分湖中学读过书。这几年,他经常来分湖,转几次公交,把青浦的《湖畔》杂志带来,又把《分湖》杂志带回青浦去。可以说,促成分湖、青浦之间的交流活动,张烨文先生有重要的作用。听说,张烨文老师身体欠佳,行动不便,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他了。

我这个人,不善言辞,所以不管是活动,还是QQ、微信,都是看得多,说得少,一直是一个忠实的听众和看客。自己喜欢书,以下,就从书的角度,来谈谈我和青浦师友之间的交往的一些往事吧。

每次雅集,或者其他活动,文友相聚,可以说,每一次,都有书,赠书、赠刊物,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几年,我受赠过青浦师友的多少书,已记不清了,除《湖畔》杂志以及各种活动中收到的书外,张林根(即凌耕)、钟惠娟(即如枫落)、蔡静盈、陆明光等都送过书给我,其中,送得最多的是张林根老师。

记得几年前,有一次,张老师几个来芦墟,在杨英开的饭店里吃晚饭,大约十来人,我坐在张老师旁边,和他聊天,什么内容已记不清了,只记得,一边吃元荡蟹,一边喝黄酒,并听他说王昶,也听他说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他当过工厂技术员,说他在徐泾插队,说他考上大学,以及在青浦文化局、县委宣传部、县政协等工作的经历。所谈的内容,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印象。后来,他把《王昶传》送给张舫澜先生,张舫澜先生又转赠我一本。印象中,这是最早得到的张林根老师的一本书。他写的王昶,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他从江南古镇珠街阁走出来,走向了乾隆年间璀璨一时的风云人物之间。”

这几年,张老师写过、编过很多书,他送我的就有好几部。我没有书房,至今,连像样的书架也没有几个,因此,很多书存放比较乱,在书架上找到的,有《崧泽村志》、《青浦掌故新编》、《清溪拾珍》和《余馨集》。可能还有,不知放在什么地方了。《余馨集》是张老师多年来散文创作的结集。扉页上有他的题签:“张建林先生雅正”。时间是2016年1月12日。书中都是游记。《庞山湖边赞神歌》一文,与吴江有关,是2011年中秋节的一次活动。文中说:“中秋节这天,八点到芦墟与汾湖诗社朋友会合后,一路向西赶至庞山湖。一个穿黄缎中式长衫的中年男子已候在路边,他就是沈全弟。他引领我们走进了沈氏堂门祠。祠不大,祠前一块场地,也不太宽畅。祠左一高台,表演宣卷和演大戏。场之前有一片湖面,就是庞山湖了。岸边泊着几艘网船,网船一侧用渔网围养着一群鸡鸭。场地上,一杆杆三角彩旗在空中飘扬,旗上写着“太湖老兴隆社”、“上北府城隍”等字样,这些旗帜为中秋庙会营造出浓浓的宗教气氛。”这个活动,我是否有参加过,记不清了。

去年11月25日,在青浦群里看到张林根先生的日记,日记中说:“下午参加博物馆举办的的青浦区博物馆藏书画展暨《青浦望族》首发式,历代名人的书画让人赞叹不已。”微信联系张老师,让他想办法弄一本。张老师答应了,说先弄三本,张舫澜先生和费秀华各一本。

今天,张老师把《青浦望族》带来了。厚厚的一大册。青浦与吴江,历来关系密切,许多人和事都与吴江有关。所以,我想通过这本书,了解一下。不久前,查阅谢家福资料,得知青浦熊其英与吴江凌淦一起去河南救灾。熊其英在救荒中劳累过度,在河南灾区病逝。现在,翻阅《青浦望族》,书中提到了熊其英救荒一事。他还和吴江陈麟一同浚河筑堤,使吴江和青浦两地老百姓得益。陈麟也是莘塔人,新编《莘塔镇志》中记载:"清同治六年(1867年)丁卯科举人。《分湖诗钞》选摘其诗22首。精于农田水利,龙泾村'在字圩中洼若仰釜,旱涝皆患,他创议开溇,以开出之泥筑堤岸,使成膏腴,岁增收数百石。士人名其溇曰陈溇。'熊其英和陈麟一起修筑的堤岸,是否便是陈溇,尚待查考。如果按照这一线索,说不定能在青浦图书馆、博物馆里查到熊其英与吴江、特别是莘塔有关的资料。以后,可能会请张老师和其他青浦文友帮忙。

下午我离开时,张老师因事出去,还未回来。现在,利用这篇文字,表达我对张老师的敬意,并向他多次的热情接待以及赠书表示感谢。期待张老师和青浦师友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期待再次相聚。

东昌学院学费2023:普通文理类本科:13000元/年、艺术类本科:15000元/年、专科专业:10000元/年。

东昌学院介绍如下: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Liaocheng University Dongchang College),简称东昌学院,位于山东省聊城市,是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应用技术型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2002年4月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

2005年6月由聊城大学与山东泉林集团合作,经国家教育部重新确认为独立学院。2005年8月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与聊城教育学院、聊城师范学校三校合一,组建新的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2021年4月19日,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等学校转设事项公示,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转设为东昌学院。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占地1000余亩,净资产额438亿余元;设有12个系(部),有33个本科专业和10个专科专业;在校生8345人。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设有中文、经济管理、外国语、教育、数学与信息工程、影视传媒、化学生物、机电工程、音乐、美术设计、体育教学部、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等12个系(部)。

有33个本科专业和10个专科专业,以工科为主,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图书馆是国家首批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会员馆,藏有古籍图书1340册。

其中:明版线装图书6册、清版线装图书1334册。另外,还藏有:民国版的线装图书1028册,1949年后线装图书670册。是山东省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馆藏古籍成功入选《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