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发现宋代古墓,这对我国考古行业有何有利影响?
我国每一年都会制定不同的发展方案,而且各大高校的考古专老师也会带领着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考古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性格和耐心,即便你打算学习考古专业,你也要面对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耐心会让你获得更好的成功。四川师范大学发现了宋代古墓,并且引起了相关考古人员的重视。这对我国考古业来说是一种特别大的成就,并且我国考古行业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此次发现宋代古墓可以弥补我国考古人员缺乏宋代古墓研究的相关经验。与此同时,宋代古墓也可以向人们展现当时墓葬群的状态,为之后的考古行业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一个有利影响:弥补我国宋代古墓研究空缺众所周知,我国考古人员最常发现的并不是宋代古墓,我国考古行业一直缺乏相关宋代古墓的研究经历。宋代古墓的出土数量非常稀缺,这也导致我国考古人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四川师范大学发现了宋代古墓,考古人员可以在实地考察过程中积累大量的考古经验,并且根据古墓的具体构造和裴陪葬品的数量判断古墓主人的身份。
第二个有利影响:还原真实宋代古墓的形态虽然我国从来不缺乏大量的考古人员,但是考古人员研究的每一个墓葬的朝代和类型截然不同。四川师范大学发现的宋代古墓可以有效还原宋代古墓的具体构造方式和陪葬品。无论四川师范大学发现的宋代古墓属于贵族古墓,还是平民古墓这对我国相关人员还原真实宋代古墓构造方式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与此同时,每一个考古人员都会根据真实的历史记载还原古墓形态,并保证后世的相关人员可以准确掌握宋代古墓的研究方向。
总的来说,我觉得四川师范大学发现宋代古墓对我国考古行业造成的是有利影响。我国考古行业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积攒大量的考古经验和挖掘经验。此次四川师范大学发现了宋代古墓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相关人员研究宋代主要墓葬的进度,无论是考古专业的学生,还是考古专业的老师和教授,这项研究都可以成为他们人生履历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宋代古墓研究的数量并不多,这也导致四川师范大学发现的宋代古墓成为非常稀少的物品。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蔡伦像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晋张华的《博物志》亦云:“蔡伦始捣故渔网造纸。”董巴的《舆服志》云:“东京有蔡侯纸,即伦也,用故麻,名麻纸,木皮名谷纸,用故渔网,名网纸也。”南朝刘宋的盛弘之在《荆州记》中写道:“伦始以渔网造纸,县人今犹多能作纸,盖伦之遗业也。”这些记载一再表明蔡伦其人其事是有充分根据的。
夏代已经推断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东夷石刻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有与社石相关的正南北线。商代关注不同天气的不同现象。甲骨文中有关于风、云、虹、雨、雪、雷等天气现象的记载和描述。西周时期用土圭定方位,并且知道各种气象状况反常与否,均会对农牧业生产造成影响。《诗经·幽风·七月》,记载了天气和气候谚语,有关于物候的现象和知识;《夏小正》是我国最早的物候学著作。春秋时期,秦国医学家医和开始将天气因素看做疾病的外因;曾参用阴阳学说解释风、雷、雾、雨、露、霰等天气现象的成因。《春秋》将天气反常列入史事记载;《孙子兵法》将天时列为影响军事胜负的5个重要因素之一;《易经·说卦传》指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卦代表自然物。战国时期,重视气象条件在作战中的运用。庄周提出风的形成来自于空气流动的影响,并提到日光和风可以使水蒸发。《黄帝内经·素问》详细说明了气候、季节等与养生和疾病治疗间的关系。秦代形成相关的法律制度,各地必须向朝廷汇报雨情,以及受雨泽或遭遇气象灾害的天地面积。《吕氏春秋》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大类。汉代列出了与现代名称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并且出现了测定风向及其他天气情况的仪器。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指出了雨滴的大小疏密与风的吹碰程度有关。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指出雷电的形成与太阳热力、季节有关,雷为爆炸所起;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提出梅雨、信风等名称。三国时期,进一步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数学家赵君卿注的《周髀算经》,介绍了“七衡六间图”,从理论上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两晋时期,“相风木鸟”及测定风向的仪器盛行。东晋哲学家姜芨指出贴近地面的浮动的云气在星体上升时,能使星间视距变小,并使晨夕日色发红。晋代名人周处的《风土记》提出梅雨概念。南北朝时不仅了解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开始探索利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充分探讨了气象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用熏烟防霜及用积雪杀虫保墒的办法;北魏《正光历》,将七十二气候列入历书;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出冬季“九九”为一年里最冷的时期。隋唐及五代时期,医学家王冰根据地域对我国的气候进行了区域划分,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气温水平梯度概念的。隋代著作郎杜台卿《玉烛宝典》,摘录了隋以前各书所载节气、政令、农事、风土、典故等,保存了不少农业气象佚文;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乙已占》,记载测风仪的构造、安装及用法。宋代对于气象的认识更为丰富和详细,在雨雪的预测及测算方面更为精确。北宋地理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涉及有关气象的如峨眉宝光、闪电、雷斧、虹、登洲海市、羊角旋风、竹化石、瓦霜作画、雹之形状、行舟之法、垂直气候带、天气预报等;南宋绍兴酒秦九韶《数书九章》,列有4道测雨雪的算式,说明如何测算平地雨雪的深度。明代工部尚书熊明遇《格致草》,根据西洋科学原理,辨析了自然界变化与历史上所载的灾异及风、云、雷、雨诸气象现象之间的关系,他所设计的“日火下降、气上升图”,系统地说明对流性天气的形成。清代译著《测候丛谈》,采用“日心说”,全面介绍了太阳辐射使地面变热以及海风、陆风、台风、哈得来环流、大气潮、霜、露、云、雾、雨、雪、雹、雷、平均值及年、日较差计算法、大气光象等大气现象和气象学理论。
岁月推移,天象更迭。我们祖先辛勤劳动,留下宝贵的天象记录,无一不反映出先人孜孜不倦、勤于观测的严谨态度,无一不闪烁着我们民族智慧的光辉。这些,是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对今后更深刻地探索宇宙规律,都将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 造纸术的发明改变了以往欧洲中世纪用羊皮纸书写的历史,有利于知识文化的传播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在前人造纸术的基础上,改革和推广了造纸技术。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在前人造纸术的基础上,改革和推广了造纸技术。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最杰出的成就。纸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它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在中国率先出现,使中国汉代的文明勃兴超过了其它的文明。公元八世纪左右,阿拉伯人才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造纸术经由阿拉伯人引入葡萄牙,13世纪以后,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中世纪许多典籍在当时就是 由文士手工抄录在羊皮纸上,然后做成经卷,然后存放我国的纸和造纸方法,最先传到越南和朝鲜,又从朝鲜传到日本。西晋太康六年(公元二八五年),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个学者叫王仁博士,带了《论语》等书到日本去,这些书都是写在纸上的手抄本。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六一0年),有一个朝鲜和尚昙征到日本去,他把从中国学到的造纸方法和造墨方法传给了日本人。不久,日本也能大量造纸了。公元七五一年,我国的造纸方法,又向西传到了阿拉伯。那时候,阿拉伯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我国的历史上叫大食。大食的疆域一度扩展到中亚细亚。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七五一年),唐朝的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带领军队,和大食的齐牙德·衣布·噶利带领的军队打了一仗,结果,高仙芝被打败,好多唐朝的士兵被俘虏去了。这些士兵中有不少造纸工人,因此,我国的造纸方法也就传到了大食国。大食国人就在撒马尔罕和其它一些城市里开办造纸厂,大量生产纸,并且把纸出口到欧洲各国去。当时欧洲各国所用的纸,都是阿拉伯人制造供应的。
纸传到欧洲以前,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欧洲人把字写在石头、蜡板、纸草、羊皮上。纸草-经折叠就会断裂,不容易保存。羊皮价钱很贵,抄写一部《圣经》,就要用三百多只羊的皮。这种用羊皮抄成的书,一般人谁买得起呀,太贵了。
阿拉伯人把纸输送到欧洲各国,欧洲人也就得到了便宜的书写材料。他们普遍用起纸来,不再使用纸草和羊皮写字了。公元一一五0年,阿拉伯人在欧洲的西班牙设立了造纸厂。这样,中国的造纸方法就传到了西班牙。而这时,离开蔡伦改进造纸法已经有一千年了。以后,纸又从西班牙陆续传到了欧洲其他各国;到十七世纪末,才传到了美洲大陆。我国的纸和造纸方法,最后终于传遍了全世界。各国人民都用上了纸来,这样,就大大促进了各国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中国的造纸术的发明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他从此便改变了以往用羊皮纸,蜡板,纸草书写的历史,也便于文化的传播,这样才使得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在用羊皮纸写的经典从而转抄到纸上,从而更便利于保存整理,使古代文明得以继承和传播,这样才有了希伯来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中的优秀成果用纸继承传播,文明的传承也才会有后开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一批坯的人文主义者在吸收借鉴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为新兴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扫除障碍,开辟道路,这样才使人们从中世纪的黑暗蒙昧中走出来,此时在各个领域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有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也从此勃然兴起。
二 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
我国隋唐时期,就已掌握雕版印刷术。唐代留下的《金刚经》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868年印)。11世纪中期的宋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印刷术得到普遍推广。我国的雕版印刷大约在公元8世纪传到日本,12世纪左右传到埃及,13世纪左右欧洲的旅行家接触到中国的印刷术,14至15世纪欧洲开始流行印刷术。欧洲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国南部的《圣克利斯托菲尔》画像(1423年印),晚于我国约600年。1450年前后,德国人受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影响,创制了欧洲拼音文字的活字,用来印刷书籍,比毕升晚了400年。
大约在唐朝时候,我国的印刷术首先传到了朝鲜,到十世纪的时候,朝鲜人民也用雕版印刷的方法来印书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以后,朝鲜人民又开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书,后来又采用木活字印书。到了十三世纪,他们首先发明用铜活字印书。我国使用铜活字印书比朝鲜稍晚。朝鲜人民还创造了铅活字、铁活字等。十六世纪末年,日本侵入朝鲜,把朝鲜的铜活字和木活字抢去不少。于是,日本人也学会了活字印刷术。我国的印刷术还传到了越南。十五世纪的时候,越南开始用雕版印刷术的方法印书。十八世纪初,他们也开始用木活字印书了。
欧洲印刷术的产生,也受了我国印刷术的深刻影响。元朝时候,到中国来的欧洲人很多。他们看到元朝政府印的纸币可以代替金银使用,觉得非常新奇。在他们写的游记中,对于中国的纸币记载得很详细。当时到中国来的欧洲人,很多住在杭州等地。杭州的书坊非常多,刻印工人的技巧也非常熟练。有的欧洲人在那里住过好几年,所以很自然地就把印刷术带回欧洲去了。
造纸和印刷术对欧洲文化的传播,对社会,整治,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印刷术传到欧洲以后改变了只有僧侣能读书和接受教育的状况,为欧洲科学从漫长黑暗夜之后突飞猛进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
三 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了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北宋的唐福发明了火蒺藜,南宋时的陈规发明了火枪,这是火枪史上的一大进步,因为它们能发出子弹打人,二者都是管形火器,威力不大,但它们是近代枪炮的老祖宗。近代的枪炮,就是从它们慢慢发展来的。后来明朝人又发明了两级火箭,飞弹。四世纪末,我国还有人幻想利用火箭的力量来飞行。这件事写在外国人赫伯特·瑟姆的书中。他写道,十四世纪末年,有一个中国官吏,曾经在一把椅子后面,装上四十六支大火箭,人坐在椅子上,两手拿着两个大风筝。然后叫人用火把这些火箭点着,他想借着火箭推进的力量,再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使自己飞向前方,结果没有成功。这位官吏的幻想虽然没有实现,但是十分可贵,它和现在喷气式飞机的原理,是非常相近的。
我国在唐朝时期就已发明了火药,并最早用于军事。10世纪初的唐末,出现了火炮,火箭,宋史普遍用于战争。蒙古人与宋金战中学会了制造火药,火器的方法,阿拉伯人从与蒙古人作战中学会了制造火器。13世纪40年代,蒙古军队西征中欧时,把中国的火药带到欧洲,从14世纪开始,欧洲人首次在战争中使用火炮。大炮和毛瑟枪的使用,是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更促进了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相对充足的金属供应,反过来又刺激了武器制造业。15世纪中期起,欧洲在武器制造方面开始居于世界领先地位。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围攻君士坦丁堡时,特地雇用欧洲工匠在城外铸造巨型火炮,轰塌了城墙,灭亡了东罗马帝国。同时,火药也在欧洲城市市民反对封建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恩格斯指出:“火器一开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为依靠的新型军政整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可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火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队同归于尽了。”
当然火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对欧洲的影响还包括对后来的新航路开辟的巨大作用。新航路的条件中: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远洋航行中海船装上了罗盘针,同时火药的传人,使海船装上了火炮,军事威力大大增强,使海洋探险家信心倍增。直到后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冒险家已经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世界范围,而把目光投向世界,寻求财富,沉溺于“寻金热”把东方看成是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加紧了对外扩张的步伐,从此以后,资本主义从对外扩张中,找到了更多的殖民地,也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作为资本原始积累它是血腥的屠杀和野蛮的掠夺而获得的,所以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是肮脏的,血淋淋的,充满血腥的。
四 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它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早在战国时代,我国人民就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后来到北宋初年,又创立一种指南工具——指南鱼。宋代是,指南针用于航海。阿拉伯人从与中国商船交往中学到了使用指南针来导航,约12世纪,传播到了欧洲。指南针在航海应用,导致了以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这大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我国的海上交通,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在指南针发现之前,远航如果方向导航错误,就会遇到危险,直到指南针发明后,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明朝时候,我国是世界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需要同海外各国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明朝初年,政府就曾经派郑和进行了大规模的远航。从公元一四零五年到一四三三年共航海七次。所以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西洋”指南洋群岛和印度洋一带称为西洋。郑和下西洋海船之大,数目数量之多。这些大规模海船就是因为装有罗盘针再加上有航海图,所以才航行远达印度支那半岛,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许多地方。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前后经过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样多次大规模远航中,罗盘针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的。
罗盘针的发明不仅对中国航海事业起到巨大作用,而且也为欧洲资产阶级时代,提供了重要工具,从此开辟了西方远洋航海的新时代,使资本主义从此便走向了解世界。发现美洲使世界联系为统一整体,打破了1500年前彼此隔绝的时代,从此世界历史才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历史。并为后来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中发现更多世界各地,拓展殖民地,为资产阶级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兰西斯培根曾说:“我们若要观察新发现的力量,效能和结果,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了……历史上没有任何帝国,宗教或显赫人物能比这三大发明对人类的事物有更大的影响力。”马克思更精辟地指出:“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四大发明在欧洲文明产生以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我们是华夏儿女,这是大家的共识。也知道我们的第一个朝代是夏。这是我们普遍的一个认知,但这却不是史学界乃至世界的认知。关于这个距今已有4000的历史的朝代到底是真是假,一直在史学界都颇有争议。因为关于“夏朝”可以考证的历史文献实在太少。可以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的夏朝文物出现。应该说,中国有比较准确的历史记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的记载,即使是商朝和西周,也都比较模糊。但却有商朝和西周的具体文物出现。至于夏朝,只能说有商朝之前的文物出现,但无法证实这些文物是夏朝这个国家的。因此关于夏朝是否存在过,国内外不少专家对此都抱有怀疑态度。
首先是至今为止,我们还没有从商朝的甲骨文当中,找到任何关于夏朝的史料,而夏朝历史大多来自周朝的西北各少数民族“戎”文化中,关于商夷的神话传说。包括《尚书》的《康诰》《召诰》《多士》《君奭》《多方》《立政》等记载夏朝的史料,经考证也都来源于西周初年。
杨宽先生认为“夏”的称呼,是出自《诗经·商颂》第四篇《长发》中的一句诗:“禹敷下土方”,因为“下”“夏”经常通“假”,所以大禹成了夏朝的开国国君,陈梦家先生认为夏朝很可能是来自商朝的世系分化而来,大禹实际上是商朝的祖神。考古学家陈淳先生则认为“夏是西周统治者杜撰的朝代”。其次上承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下启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安阳殷墟文化中,都提到商汤都城西亳就在偃师。1959年夏,72岁高龄的徐旭生亲自奔赴豫西地区,对“夏墟”进行实地调查,踏察了告成、石羊关、阎砦、谷水河、二里头等重要遗址,这处遗址的断代大致是公元前1950—前1700年。
但在已经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中提到过夏朝,起初史学界认为二里头是夏都。
后来在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队在河南偃师县城西发现了一处商代早期的都城遗址“偃师”,由于二里头文化遗址距商都城“偃师”的遗迹只有7公里,因此很有可能它只不过是商朝早期的文化遗址而已。2008年7月,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楚简中《厚父》一文中记载了“厚父”和“王”对话的故事。“厚父”则是“王”的臣子,他对“王”讲述了夏朝的兴衰。
其中就提到兴起的大禹以及衰落的孔甲。但这个“王”是谁我们不得而知,有人认为是商王太甲,也有人认为是周武王。不管怎么样,就但从目前的考古来看,能证明最早的一个王就是“禹”。历史学家晁福林先生说“禹是站在文明时代门槛上的伟人。他为英雄时代做了总结,又为文明时代铺平了道路”。
无论如何,即使“禹”是存在的那也不代表夏朝就存在,如胡适、顾颉刚和郭沫若,就认为夏朝不应该存在,而是周朝为了推翻商朝,证明自己合法地位,故意杜撰出来的产物。但我们的不能确定事情,却在一本书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公元279年,西晋人在战国魏襄王的墓中发现了一本史书《竹书纪年》,这本书一共13篇,讲述了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的故事。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现存《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公元前299
年,无规整的体例。“今本”记事起于黄帝,终于魏襄王二十年( 前296)
,有较为完整的体例。这本书明确记载了“夏朝”统治期间从禹至桀共有17位帝王,将有王与无王合起来计算,共计471年。由此可见史学家的考古发现还有很靠谱的,最起码说明“禹”是夏朝的开国国君这点是对的。
但唯一和《竹书纪年》出入大的就是,此书说夏朝是真实存在的,但史学家却认为夏朝要么是商朝的世系分化而来,要么是周朝为了推翻商朝,证明自己合法地位,故意杜撰出来的产物。这点和《竹书纪年》上的区别就很大了,那么这本书到底靠不靠谱呢?我们不妨从能证明的部分来进行推敲就不难知道了,根据第10、11、12卷记载的东周时期晋国、魏国到魏襄王20年、周隐王16年。即公元前770—公元前299年共472
年之史事,史学家经过对于这一时期的史事考察,发现不但和《竹书纪年》的记载相吻合,甚至这本书还为他们解答了一些古籍解决不了的难题,因此战国史家皆认为《竹书纪年》所记是真实的。可如今这本书到现在史学家的手中,其真实性就难免不被人怀疑,因为年代相差太远谁知道有没有人修改过?然而有史学家拿《竹书纪年》的内容和《史记夏本纪》对比过,发现其内容基本相同。
就连考古,在宋代宣和时期临淄出土的一组春秋青铜器叔夷钟的铭文上,记载的就是成汤讨伐夏朝的故事。这也和《竹书纪年》中:“
汤灭夏,以至于受。”的说法相同。由此可见夏朝是存在的,虽然《竹书纪年》对于夏朝的资料确实算不上太详细,但它也是目前来说最具权威,最有说服力,也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此书开篇是以君主纪年为纲目,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这本书在史学界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史记》被称为“信史”。更有学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从近现代考古验证,都与史记所载无二,从而说明了司马迁老先生治史之严谨,对后世史学及其他影响极其深远。
首先,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现了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宗旨,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自此后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其次,在史记宏大庞杂的体制中,弥漫着高超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使枯燥呆板的历史面孔变得脉络分明,可爱可亲,可读性极高,以至后世仿效遵从,愈加发扬光大。
再者,司马迁做史,态度严谨,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史记》才被后世尊为“信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而这,正是历代所有历史作者和史学家该有的历史道德素养,无疑有标杆之功,是严谨治史崇高的榜样。
《史记》的问世对后世史学发展有三方面的成就。(一);建立了杰出的通史记载。(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史记》对后世史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为后世史学、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动力。(1);巜史记》是我国记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2);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巜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3);后代散文,小说,戏剧与《史记》多有渊源关系。因为,《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所以,《史记》对后世史学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四川师范大学发现宋代古墓,这对我国考古行业有何有利影响?
本文2023-11-04 07:49:1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9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