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的抗蒙古名将都有谁和他们的事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4收藏

金国的抗蒙古名将都有谁和他们的事迹,第1张

  金朝抗蒙名将有完颜陈和尚、郭蛤蟆、王晦、武仙。

  完颜陈和尚(1192—1232),原名彝,字良佐,小字陈和尚。丰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人。父完颜乞哥,章宗泰和年间与宋战争,以战功授同知阶州军事。不久,战死于嘉陵江。 曾于大昌原之役等战役中击败蒙古军队,后兵败拒降被杀,追赠镇南军节度使,勒石以纪其功。

  天兴元年(1232)完颜合达、移刺蒲阿驻邓州欲与蒙古军决战,但蒙古军统帅拖雷避开金军主力,分道趋开封。正月,完颜合达、移刺蒲阿率领骑兵2万,步兵13万,自邓州急赴开封,陈和尚亦在军中。蒙古军采取避实就虚、灵活多变的战术,不断邀击北上的金军,金军将士一路作战,疲惫不堪。进至钧州三峰山(今河南禹县西南),适遇大雪,军士三日未食,披甲僵立在雪中,枪槊结冻如椽。蒙古军则利用时机充分休息,然后全线进击,金军损失惨重。最后,蒙古军有意让开一条通往钧州的路,放金军北走,乘势夹攻,金军全军覆没。移刺蒲阿被擒,完颜合达与完颜陈和尚率金军残部数百骑败入钧州(今河南禹县)。

  蒙古军攻入钧州,陈和尚与军士顽强进行巷战,最后被俘。蒙古军帅令其投降,陈和尚宁死不屈,先斫足折胫,后豁口至耳,喷血而呼,至死不绝。时年41岁。 蒙军主将佩服他的忠义,以酒洒地祝祷:“好男子,他日再生,当令我得之。”

  同年六月,哀宗为表彰完颜陈和尚的忠烈,诏赠镇南军节度使,塑像立褒忠庙,刻石立碑纪其事迹。

  郭虾蟆金代会州(今会宁县郭城驿)人。与兄禄大俱以善射应募。金兴定初,禄大以功迁,遥授同知平凉府事兼会州刺史。适夏人攻会州,城破,禄大、蛤蟆俱被擒。夏人怜其技,囚之。兄弟皆誓死不屈,且拔须化装,相谋潜逃。事泄,禄大被害,蛤蟆独自逃脱,遥授巩州钤辖,同知兰州军州事。兴定五年(1221年)冬,夏人万余入侵定西,蛤蟆败之,斩首七百,获马五十,以功迁同知临洮府事。元光二年(1223年),夏人步骑数十万攻凤翔甚急,蛤蟆总领军事,败之,升靖难军节度使,寻改通远军节度使。是年冬,蛤蟆率骑兵五百,收取会州。皆穿红衣,敝之南山。夏人望见,疑为神兵。守城夏军有举手招人者,蛤蟆射,贯手,凡射死数百人。夏人恐惧,乃出降。至是被夏人占据近四年的会州复为金有。正大初,田瑞据巩州叛金,诏陕甘两行省并力平叛。蛤蟆率众先登,田瑞开门欲逃,被其弟田济所杀。叛军首领皆被蛤蟆斩之。依此遥授知凤翔府事兼领兰、洮、会、河四州兵马之帅。天兴三年(1234年)春,金已亡,西部各州无不归顺,独蛤蟆坚守孤城。丙申(1236年)冬,元军并力攻之,蛤蟆度不能支,乃积城中所有金银铜铁,杂铸为炮,以击攻者。杀牛马以饷将士;焚庐舍,以坚军心。日与血战,将士死伤甚重。势不能支,遂集家宝及将士妻女于一室,焚之。城破,士兵多投火自尽。蛤蟆独上草垛,以门板自蔽,射杀元兵二三百人。矢尽,投弓剑于火,自焚殉国。 据相关史料记载,郭蛤蟆,生于1192年,汉名叫郭斌,因战功显赫,金以皇室姓“颜盏”赐之,故又叫“颜盏蛤蟆”。郭蛤蟆世代为金保甲射生手,为金代兵民形式的务农户。他武艺超群,擅长弓箭,凭着善射的本领参军入伍,金宣宗元光二年四月,郭蛤蟆被赤盏合喜授于通远军节度使的高级职位,六月,金宣宗正式授其为靖难军节度使,并加授山东西路斡可必刺谋克,金哀宗二年,郭蛤蟆因功遥授知凤翔府事,本路兵马都总管、左都监兼行兰会洮河元帅府事。1236年冬战于会州,因城破而举家自焚殉国,时年45岁。

  王晦(1153-1214),字子明,金明昌年间进士。为官清廉,很有才干。官至霍王傅,翰林侍读学士加劝农使。贞佑初年,蒙古入侵,国势垂危,王晦招募士卒万余人,亲自率领,驻守顺州,攻打牛栏山,以解通州之围。贞佑二年(1214)九月,顺州被围,王晦派人突围救援,驻沧景部队的主帅不肯发兵支援,敌声势浩大,众寡悬殊,援兵不至,城将破。部将王臻劝其投降,王晦痛斥王臻有负国恩,王臻哭着说:"臻虽有负国家,却不忍有负于你,城危在旦夕,你保必受杀身之辱呢?"王晦叱责他说:"我年已六十,位居三品,为国尽忠,死而无憾,决不投降。"王臻只好哭着离去,率领部分将士,从城上用绳吊下去,投降了蒙古军。城破,王晦至死不投降,被蒙军杀害,其爱将牛斗同时被害,皇帝得知王晦遇难的消息后,赠他为荣禄大夫、枢密副使。并命令有司立碑,岁时致祭。

  武仙,兴定元年(1217)三月,金将石海据真定(今河北正定)叛金。他领兵斩石海,降其部众,进驻真定,任权知真定府事。四年,授任知真定府事,兼经略使,遥领中京留守,权元帅右都监。同年,宣宗把活动在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势力较大的地方官吏、地主武装首领九人,晋封公爵,企图利用他们保聚被蒙古军残破的河北等地州郡。他被封为恒山公,管辖中山(今河北定县)、真定府、沃州(今河北赵县)、冀州(今河北冀县)、威州、镇宁(今河北获鹿)、平定州(今山西平定)、抱犊寨(今河北获鹿西)、栾城、南宫县等地。在九公中,号为最盛。八月,在真定降蒙古军。蒙古木华黎以部将史天倪任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武仙为副。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武仙杀史天倪,叛蒙归金,被蒙古军击败,自真定南走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年,哀宗复封他为恒山公,置府卫州(今河北汲县)。七年,他率军收复蒙古军占领的潞州(今山西长治),旋被蒙古援军击败,撤还卫州。蒙古军进围卫州,金援军击败蒙古军,解卫州围。武仙奉调屯胡岭关,扼金州路(今陕西安康西北西州故城)。八年十二月,赴邓州(今河南邓县)与完颜合达、移刺蒲阿军会师,企图阻止蒙古军经邓州攻南京。天兴元年(1232)正月,在三峰山(今河南禹县西南)被蒙古军击败,仅以从骑四十余人逃至南阳留山,收溃军十万人,兵势稍振。三月,南京被蒙古军包围,金哀宗以他为参知政事、枢密副使、河南行省,诏与邓州行省完颜思烈合兵救援。八月,兵行至密县东,完颜思烈冒进兵败,他退回留山。后谋取裕城未成,兵败于柳河。遂徒军邓州、淅川(今河南淅川南旧淅川)。天兴二年,金哀宗逃到蔡州(今河南汝南),遣使召他赴难,他率军自淅川溯流而上,谋取宋金州。三年,蔡州城破,金亡,其军瓦解,率十余骑走泽州,为戍兵所杀。

  应当来说,到金世宗时期,金朝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保护者,在与蒙古人的较量中,金朝的仁人志士浴血奋战,英勇不屈,其悲壮不逊于南宋的抗元英雄。

赛约河之战:蒙古骑兵是如何做到客场作战以少胜多呢?

赛约河之战是在匈牙利赛约河畔,由蒙古第二次西征军六万铁骑对战匈牙利十余万军队的战争。此战蒙古军以六万军队,战胜了匈牙利10万军队。战后,蒙古人控制了整个东欧,为金帐汗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此战,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围歼战之一。

那么,蒙古骑兵是如何做到客场作战以少胜多的呢

1239年,蒙古军队占领斡罗斯(今天的俄罗斯)三大公国后。尽管已经一路打到了现今乌克兰以东,但元太宗窝阔台却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1240年,窝阔台下令军队进攻马札儿(匈牙利)。

在留下3万人镇守南斡罗斯后,蒙古剩余12万人兵分三路:南路由合丹率领3万人,绕过喀尔巴阡山脉,自南迂回前进;北路由拜答儿率领3万人外击波兰;中路6万大军以拔都和速不台为统帅,越过喀尔巴阡山脉,向匈牙利布达佩斯进军。1241年4月,蒙古军队兵临匈牙利佩斯城下。

需要注意的是,布达佩斯本来是两座城市,其中多瑙河以东的名叫佩斯,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常常在这里活动。多瑙河以西的是布达,也是匈牙利的首都。尽管蒙古士兵已经开始进攻佩斯城,但贝拉四世却认为,蒙古士兵根本无法攻下城池,而且他们也没有能力越过多瑙河直取首都。

因此贝拉四世只是在佩斯城中集结了10万的匈牙利军队,并不急于出战。贝拉四世的策略,无疑是非常正确的。蒙古士兵跋山涉水而来,在城池久攻不下的情况下,士气难免会受到打击。等到他们泄气之时,匈牙利军队再以人数优势一拥而出,定能够大破蒙古军。

眼见匈牙利人以逸待劳,速不台故意卖出破绽,率军前往漷宁河引诱匈牙利。与此同时,拔都率领大部队开始撤退。贝拉四世眼见敌军萌生退意,便开始派遣军队乘胜追击。而蒙古军队则始终以不紧不慢的速度进行着撤退,最终来到了赛约河边。贝拉四世在河西安营,而拔都的部队则聚在河东。

4月10日夜,拔都向河西的匈牙利军队发起猛攻。双方很快陷入胶着,拔都军开始出现败退迹象。但与此同时,在河下游的速不台命令军队结筏潜渡,蒙古人迂回到了匈牙利军队侧后方发起攻击。受到两面夹击的匈牙利军队阵型大乱,拔都率军趁势夺取了桥梁,到了11日早上,速不台、拔都两路军队已经悄然改变了阵型,蒙古人将匈牙利军队围了个水泄不通。

不过,自古以来,有经验的将军绝不会始终将敌人四面包围,因为这样一来反而有可能迫使对手亡命攻击,在将匈牙利军四面包围后,拔都突然放出了西面的一条路,匈牙利军队看到希望后,开始向西逃窜。

蒙古军队趁机三面伏击,这就是著名的“围三缺一”战法。最终,匈牙利在此战中死亡7万人,总死伤人数超过了9万。而国王贝拉四世,也只得独身逃向了亚德里亚避难。

赛约河之战后,佩斯城被蒙古军队攻破,多瑙河河畔也落入了蒙古的统治中。这一片区域,后来被纳入了拔都的金帐汗国的版图,说起来,蒙古军队之所以能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除了拔都和速不台的计策战术之外,蒙古军队的作战素质同样不可忽略。

我们知道,蒙古士兵向来以彪悍勇猛著称。他们能够征服亚洲大陆,甚至很大一部分欧洲土地,这都与他们士兵的作战素质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一个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蒙古士兵自小就擅长骑射。在冷兵器时代中,弓箭是一种很有效的杀伤性武器。蒙古士兵作战,会首先避免与敌军近身肉搏,保持自身的优势。同时,合理利用战马的机动性,拉开与敌军的距离。

在这样的情况下,敌军想要对蒙古士兵造成杀伤,首先自身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并且最可怕的是,一个蒙古骑兵通常会配备有多匹战马,而且蒙古战马的生存能力极强。在战马的加持下,蒙古人只需要不断地胜利,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资源,这也是蒙古人能够远征欧洲的一个重要原因。

赛约河之战的影响

赛约河战役战场途径俄罗斯、波兰、西里西亚及摩拉维亚,最终进入了匈牙利、罗马尼亚。在此次战争之中,成吉思汗家族各支均有代表人物参加,而这次战争最大的益处直指成吉思汗长子术赤长子拔都。

首先,拔都是整个蒙古军的总统帅,起着关键的指挥与领导作用,至少在形式上是如此(虽速不台在战略指导上做得更多,但这一切仍是以拔都为名开展的)。结果亦不出所料,拔都一人是战争最大的受益者。

其次,这次战争不仅仅使最后一批钦察突厥人败北,更是征服了里亚赞、特维尔、苏兹达尔、基辅以及加利奇诸罗斯公国,两百多年的时间之中,它们始终作为金帐汗国的属国而存在,作为一种十分严格的封臣关系。

其封臣关系具体表现为:可汗有任意废立罗斯王公的权利,而对于这些王公们,到伏尔加河下游的可汗营地“在可汗面前磕头”,又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该种谦卑从属之政策源起于雅罗斯拉夫大公。

公元1243年,他第一次来到拔都面前,诚挚表示了其效忠之心,喜受拔都赏识,承认其为“罗斯诸王公之首”。而1250年加利奇王公丹尼勒亦前来向拔都表示臣服,并提出为他举行任职仪式的要求。最后,是最明显亦最重要的战争意义。

旭烈兀(1217—1265年),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第五子,与蒙哥、忽必烈是同母兄弟。

  自窝阔台死后,蒙古诸王公就处在权力的激烈争夺中。1248年窝阔台之子贵由死后,旭烈兀联合拔都等人积极拥戴其长兄蒙哥,挫败了海迷失等人的阴谋,使蒙哥在1251年诸王公大会上夺得大汗之位。在随后蒙哥打击窝阔台系势力中,旭烈兀受命察视失烈门等人,为蒙哥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蒙哥坐稳大汗之位后,便积极筹划进一步扩张。由于是同母兄弟,忽必烈、旭烈兀都得到积极的培植。忽必烈负责中原事务,旭烈兀则成为西征大军的统帅。1252年,怯的不花为先锋,率12万人先行西征。第二年,旭烈兀率主力军出发渡过阿姆河,带着蒙哥给他的“从阿姆河两岸到埃及尽头的土地都要遵循成吉思汗的习惯和法令。对于顺从你命令的人要赐予恩惠,对于顽抗的人要让他们遭受屈辱”的嘱托,从此离开了生他养他的蒙古大草原,也离开了蒙古贵族之间的勾心斗角,去开阔另外一片疆土了。

  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仅仅七个月前,阿拉伯人在亚洲最后的重镇大马士革陷落,至此埃及马木留克政权成为伊斯兰世界硕果仅存的一支武装力量。

  兵力简介

  埃及马木留克骑兵

  马木留克骑兵采取的是终身训练制度,使得他们的军事格斗技能十分娴熟,且全部是重骑兵,头戴精钢打造的头盔,身披锁子甲。马木留克骑兵的盔甲比欧洲骑士的全套行头轻便很多,但防护效果并不差。武器装备包括一张强弓,一支长矛,一柄锋利的大马士革弯刀和一面盾牌。马木留克强弓的尺寸比蒙古强弓还要大,射程远,穿透力强,不足点是射速稍慢。坐骑是世界闻名的阿拉伯纯种马,身高腿长,冲刺速度惊人,耐力也不错。但是,马木留克骑兵基本上是一人一马,因而机动性远远不如蒙古骑兵。

  蒙古骑兵

  蒙古人使用的是杀伤力最大的组合式弓,每人有2到3张,这种武器通常由后背上的一条动物筋,弓肚上的一层角质物和中间的一个木架组成。这种弓的拉力在 50公斤和75公斤之间,而很短小便于骑兵运用自如。这种弓射出的箭杀伤范围可达300米,如果在箭上装备上锋利的金属箭头,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近战武器是一把斧子,领兵者要挎一种其尖端尖锐但只有一面有刃的弯刀,将其装在精美的刀鞘里。他们所骑的马均有护身甲,有些兵士的马也有护身甲。他们的坐骑是蒙古马,所容纳身材矮小,但是耐力极强。

  马穆鲁克人数误解

  长期以来,在英文世界和中文世界流传着关于所谓十二万埃及军在艾因贾鲁击败蒙古军的说法,并因此对马木留克和蒙古人的战斗力产生了较为奇怪的印象,下面分析一下这种说法的产生与流传。

  事实上,在阿拉伯和波斯史籍中,怯的不花所部兵力记载争议较小,认为在一万到二万之间,而目前所见的唯一关于此战埃及方人数的记载来自伊尔汗国方的史书瓦萨 甫史(Wassaf)(REUVEN AMITAI-PREISS所见马木留克方史料中无此记载),但这个数字是多少呢,一万二千而已。当然,秉着孤证不立的原则,这个数字使用自然需要小心, 但考虑阿尤布王朝末年和马木留克王朝初年的状况,这个数字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那么,这个十二万的天文数字又是从何而来呢

  首先从波斯史籍瓦萨甫史中引用该数字的近代西洋学者是瑞典人多桑(D'Ohsson),其所著蒙古史(Histoire des Mongols)一书述此为“忽秃思俟诸将发效忠之誓后,即自山堡出发。其军约一万二千人,除埃及本国军队外,别有自西利亚来投之阿剌壁人与突厥蛮人。” (多桑蒙古史36年商务版下册118页),至此并无问题

  然而,1876-1888年间英人霍渥斯(Henry Hoyle Howorth)爵士所撰History of the Mongols一书中,却将此数误认为十二万(1965年纽约重印版第三卷第167页),加之霍渥斯此书影响颇广,至此谬种流传,不可收拾

  附注:我国图书中所记中东史籍,多从欧美翻译而来,其间欧美人与汉译者错谬均为不少,因而需要对待记述小心谨慎,仅以数字为例,误译扩张十倍便非此一例。

  战役经过

  战前联盟

  战役前,埃及马木路克苏丹忽都思(Quts,1259-1260年在位)得到了旭烈兀东归的消息,然而他并不知道大马士革(Damascus)有多少蒙古留守部队,因而不敢轻举妄动。当时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除蒙古军和穆斯林外,还有十字军东征之后留驻的法兰克人。怯的不花力图维持法兰克-蒙古联盟,他十分倾向于该地的基督教徒,这不仅是因为他本人是聂思托里安教徒,似乎还因为他意识到这样做对法兰克-蒙古联盟双方有好处。遗憾的是,阿迦的男爵们仍视蒙古人为野蛮人,甚至他们宁愿要穆斯林,而不要这些所谓野蛮人的统治。于是,十字军骑士们的一次军事行动为忽都思展示了怯的不花的实力。西顿(Sidon)的儒连伯爵和贝鲁特的圣殿骑士团将领约翰率军袭击蒙古巡逻队,战斗中怯的不花的侄儿被杀。怯的不花大怒,率军反击,彻底打垮约翰的圣殿骑士部队,然后攻陷西顿,将其洗劫一空。蒙古人的惩戒行动其实得不偿失,不但彻底同十字军政权决裂,而且将自己的兵力暴露无余。法兰克人与蒙古人之间的联盟,无论是公开的还是暗中的,到此结束了。

  这一破裂使穆斯林鼓起新的勇气,因为尽管阿勒颇(Aleppo)-大马士革的阿由比(Ayyubid)王朝苏丹国已经被征服,但那儿仍保留着一支强大的穆斯林军 队,即马木路克军,以及埃及苏丹国的君主们。马木路克是雇佣军,阿拉伯语是奴隶的意思,从公元9世纪起,阿巴斯帝国的哈里发就开始从亚细亚和高加索地区购买奴隶,从小进行严格的格斗训练,成为哈里发的一支精锐部队。后来被众多阿拉伯国家苏丹所效仿。他们组成了埃及阿由比王朝苏丹们的军队,1250年他们推翻了阿由比王朝成了埃及的主人,他们的将军们成了埃及的苏丹。当时在开罗进行统治的马木路克苏丹忽都思意识到形势正在朝着对他有利的方面转化。旭烈兀与蒙古主力军已经起程回波斯,怯的不花若无沿海法兰克人的援助,靠最多只有两万人的驻军维持征服地区防务将是不可能的。因此,忽都思决心趁此机会同怯的不花决战。

  正式交战

  1260年7月26日,马木路克先头部队在异密拜巴斯(Baibas)统率下离开埃及前往巴勒斯坦,击溃了加沙一小支由拜答儿(Baidar)指挥的蒙古军。阿迦的法兰克人不但未帮助蒙古军,反而允许马木路克军过其境并在阿迦城下补充粮草。忽都思的马木路克约1万人,叙利亚阿拉伯残军与突厥蛮部2千人 最后组成一支1万2千人的联军 依据来源[多桑蒙古史]下册126页,忽都思大军借道十字军控制的加沙地区,向叙利亚进发。怯的不花此时的可用之兵包括两个万人队的蒙古骑兵,和一些叙利亚地方部队,亚美尼亚(蒙古盟邦与属国)两千铁甲骑兵。这样艾因·贾鲁战役中参战的蒙古军队约为二万五千人。

  1260年9月3日,马木留克骑兵和蒙古骑兵在今天巴勒斯坦那布卢斯附近的艾因·贾鲁平原交战。蒙古军队经过几十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已经患上了“胜利病”,其症状是骄横狂妄,轻敌冒进。蒙古军队的野战能力威名远扬,旭烈兀西征大军一路势如破竹,阿拉伯军队被蒙古军威所震慑,不约而同地选择固守坚城,避免野战,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蒙古军队大大低估了阿拉伯军队,特别是马木路克骑兵的野战能力。怯的不花虽然是旭烈兀麾下的头号悍将,但在艾因·贾鲁战役开局显得盲目自信。他引军仓促上阵,并率先发动进攻。

  异密拜巴斯军团的任务就是佯装退却,将蒙古军队引诱进忽都思设下的陷阱。这一万马木路克骑兵稍作抵抗,就向山谷内撤退,而蒙古军队紧追不放,冲进山谷。如果怯的不花细心的话,他应该能发现后撤的马木路克骑兵秩序井然,根本不像是战败的模样。可惜怯的不花和他手下的蒙古将士一样,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毫不起疑地闯进忽都思的包围圈。拜巴斯军团迅速回归本阵,这样马木路克阵营的全貌展现在怯的不花眼前。1万马木路克骑兵排成六公里长的阵线,中间厚两边薄,呈内凹的新月形,目的是充分发挥弓箭的密集火力。忽都思在中央指挥全局,拜巴斯统领右翼。部署在两侧群山里的轻骑兵这时也冲了出来,形成对蒙古军队的三面包围。

  发现自己被包围以后,蒙古军队出现了短暂的慌乱,仆从的叙利亚部队直接离开了战场。怯的不花迅速判断战场上的形势,立刻命令蒙古军队的两个万人队各以一千亚美尼亚铁甲骑兵为先锋,向马木路克阵营薄弱而突出的两翼冲击。怯的不花亲率一个万人队,向马木路克阵营的左翼猛扑过来。冲锋的蒙古军队遭到来自前方和侧面遮天蔽日的弓箭齐射,损失惨重,蒙古骑兵体现出高度的战术纪律,不顾伤亡向前冲击。马木路克阵营两翼的骑兵看到蒙古骑兵舍生忘死,迎着一波又一波的弓箭齐射冲了过来,有些蒙古骑兵身中数箭依然狂呼向前,不禁胆战心惊。眨眼间蒙古军队就冲到跟前,亚美尼亚铁骑组成的前锋以楔形突进马木路克阵营两翼,而蒙古轻骑兵跟在后面飞快地放箭,重骑兵则拔出马刀左劈右砍。本来就缺乏信心的马木路克骑兵逐渐丧失斗志。拜巴斯统领的右翼还能勉强支撑,而左翼面对怯的不花亲率的蒙古骑兵,受到极大的压力,已经开始溃散。两翼骑兵战斗意志的动摇像传染病一样扩散到中央,整个马木路克阵营都开始后退,局势危在旦夕。

  忽都思绝望地看着自己的大军已经接近崩溃,将头盔掼到地下,大呼“为了伊斯兰!”,单人匹马冲进蒙古军阵中,挥舞着大马士革弯刀大力砍杀,所向披靡,至少砍死有十几个蒙古骑兵。忽都思孤注一掷的英雄主义行为唤起了马木路克骑兵的勇气,他们只犹豫了片刻,就狂呼着冲了上去,用弯刀同蒙古骑兵进行激烈搏斗。事实证明,马木路克军队先前的败退纯粹是怯战的心理在作怪,一旦他们恢复了自信心,立刻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蒙古轻骑兵实在不擅长于近距离格斗,和马木路克骑兵较量刀法时占不到任何便宜。

  蒙古溃败

  在近战中,蒙古骑兵引以为豪的骑射根本无法发挥,而单兵格斗又是马木留克骑兵的拿手好戏。拿破仑曾这样说:一代天骄的蒙古骑兵,终于遇到了西征以来最难对付的敌人,在大马士革弯刀和阿拉伯马的面前,蒙古人的弯刀和矮马相形见绌。马木留克骑兵精湛的单兵格斗优势渐渐显示出来。蒙古军队伤亡渐增,开始现出败象。怯的不花的随从劝他撤退,但他妄图扭转战局。怯的不花亲率自己的卫队发动反冲锋,结果身中数箭而亡。失去主帅的蒙古军队军心涣散,开始夺路而逃。马木留克骑兵追出十二公里,在一个叫贝珊的地方将蒙古残军团团围住。蒙古士兵全部下马,用盾牌组成环行防线,以强弓精准地射击敌人,给马木留克军队造成相当大的伤亡。蒙古士兵弓箭用尽以后,被马木留克骑兵冲破了盾牌防线,全部力战而死

  战役影响

  艾因·贾鲁战役一战是世界史上的一次极为重要的战役,它成功阻止了蒙古人的继续西征,使得伊斯兰圣地耶路撒冷仍然在穆斯林的控制下,也是伊斯兰教得以存世的关键之战,被西方历史学家评为历史转折点。

曾经征服欧亚大陆的蒙古军队是一支强大且适应性极强的部队,蒙古军队对于环境极强的适应能力来自蒙古高原多年的历练,恶劣的气候环境与稀缺的自然资源造就了蒙古军队对生存与扩张的渴望,那么到底是怎样魔鬼的气候环境才磨练出这样一支铁血军队呢?

严寒酷暑,缺水少雨的气候

诞生蒙古军队的蒙古高原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该气候类型的特征是全年平均气温差别大,全年降水稀少。例如蒙古首都乌兰巴托1月份平均气温为-31℃,而7月份平均气温则达16℃,最热月份与最冷月份的温差可以达到接近50度,并且冬天寒冷又漫长,从11月份到次年的4月,都是风雪交加的天气。春天和秋天是蒙古高原上短暂的日子,一到春秋季节,就意味着蒙古高原到了说变脸就变脸的时候,刚刚还是风和日丽天高爽朗,霎时就飞沙走石甚至是狂风雨雪。夏天也不是蒙古高原上快乐的时节,昼夜温差大足可以让不适应的植物朝生暮死,紫外线的强烈足可以让普通人皮肤过敏。

蒙古总体上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仅为300mm,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均匀,自南向北逐渐减少;降水的时间分布也不均匀,一般集中在夏末和秋初。降水的季节性特征也是游牧民族迁徙生活的重要原因。降水与气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蒙古自北向南依次跨越森林、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戈壁荒漠、典型草原的特征。蒙古的生态环境多样且较为脆弱。

脆弱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喋血铁骑的文化

蒙古高原脆弱而贫瘠的土地无法在农耕文明时代发挥最大的生产力,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人们只能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地寻找能够暂时安息的住所。没有肥沃的土地耕种,游牧民族只能在变化无常的环境中寻找生存的希望,在与天斗的过程中逐渐磨砺出强健的民族体魄与长途跋涉所需的各种能力,为了便于在长途跋涉中保存食物与获取充足的营养,蒙古人将高蛋白的牛奶制成类似今天的奶粉一样的食品,把肉做成方便储存与咀嚼的肉松。

在古代,远距离移动主要依靠畜力,虽然蒙古马相比于欧洲马矮小,被称为“矮种马”,但是蒙古士兵可以做到一人带三匹马行军,十天也不下马的超长续航。蒙古马体魄强健,经过驯化的蒙古马在战场上很少惊慌失措,十分勇猛。成吉思汗铁骑西征时,经常靠蒙古马的惊人速度及耐力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来取得胜利。

严酷的自然环境也造就了蒙古民族铁血的文化,经过训练的士兵都拥有着出色的纪律性和近乎变态的服从意识 ,成吉思汗曾对他的士兵说过这样的话:“一人后退杀十人,十人后退杀百人,百人后退杀千人,千人后退我杀光蒙古人” 不断地进攻与前进杀戮正是这支蒙古铁骑征服亚欧大陆的主旋律。由于在严寒和艰苦的环境中长大,蒙古军人具有极为坚韧耐劳的性格,从小就练就远距离跋涉的习惯。蒙古军人拥有东西方的农耕民族所缺乏的长途作战能力。

铁木真与贴木尔相比,贴木尔当然比铁木真残暴许多!

判断理由:贴木尔虽然也发起过无数次的战役,占领了大片的领土,并且在当时打败奥斯曼帝国,但是他所占领的地区,只是一味的洗劫,并且在该地区没有建立很好的新秩序,他将所劫掠的财物以及劳动力都大量的输送向自己的国都,也就是曾被成吉思汗打败的花喇子摸国的新都撒马尔干,建设这个城市,但是在这个城市得到兴旺的时候,大批的劳动力死亡,更多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中,为了一时气胜,贴木尔3次进攻金帐汗国,结果不得夙愿,在一次一次的教训面前,都没有改变他的初衷!

而伟大的成吉思汗铁木真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英明国主,在铁木真通知时期,百业兴隆,在其统治之下,人们信奉多种宗教,不受限制,人民丰衣足食,不再受到外族部落的压迫,铁木真为什么会永远活在英雄的名册上,不只是因为他征服了世界上最广阔的领土,也因为他是一位仁善之君!在与金国交战时,金国曾有一将领在城墙之上用一把硬弓射杀蒙古士兵一百多人,铁木真当时就吩咐底下的人,这个人是英雄,战争结束后,如果他阵亡了,好好的厚葬他! 像铁木真这样的人怎么能用残暴来形容呢!

金国的抗蒙古名将都有谁和他们的事迹

  金朝抗蒙名将有完颜陈和尚、郭蛤蟆、王晦、武仙。  完颜陈和尚(1192—1232),原名彝,字良佐,小字陈和尚。丰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