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诸子书的介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3收藏

百家争鸣诸子书的介绍,第1张

熊铁基在《刘向校书详析》说:后世流传乃至我们今日看到的西汉及其以前的古书,其篇章、文字甚至某些书名都是刘向他们校定的。当时几乎所有的图书都经过了他们的理解、认定乃至改造,当然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但是长期以来这一点未得到充分认识,以为后世乃至今日所读的先秦古籍就是原来的样子,这就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误解,得出与历史真实不符的结论。历代学者中有不少人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产生疑、辨,因而有指伪之作。从现存的《书录》及有关记载看,有的书完全是新编定的。如《列子书录》……可见刘向完全新编了一部《列子》书。 黄爱平在《中国历史文献学》第八章《先秦至两汉:历史文献学的起源及奠基时期〈百家争鸣与诸子文献〉》中说: 先秦诸子据《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的记载有“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而经过历史发展,尤其是秦汉以后,随着儒家学说主导地位的确立,诸子思想被视为异端,其著作也大多湮没不传。流传至今的只有 20 余种,如《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管子》《文子》《列子》《尹文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先秦诸子之书,初时多以篇行,如《韩非子》原有《孤愤》、《五蠹》等篇,后来才被集结成书,并以韩非的名字命名。并且,诸子之书的成书过程一般较为复杂,其著者一般习称自撰而成,但从其内容来考察,实际上有的是收集本派主要言论而成书,更多的是在师门传承过程中,由其后世弟子编辑而成。总之有可能是众手修成或者经过长时间的编纂、增补。正因为如此,诸子之书多传闻异辞、流传异本,有的还掺杂有他人的言论。这些都反映了早期文献的特点。 在中国学术史上,先秦是诸子百家争鸣、学术发展繁荣的黄金时代。各家代表人物以及诸多学人士子,或著书立说,或聚徒讲学,或互相争鸣,既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发挥余地和想象空间。后人应该更好的保护与继承。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 韩非子,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五、名家: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参考资料  -百家争鸣

小说家,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其书大多失传。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一书,“小说家从官流;说起街语,道听途说也是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小说家做的事情主要是记录民间街谈巷议,上报上级。但小说家虽自成体系,却被视为外行,所以有“十之八九”的说法。

百家争鸣——小说家

先秦诸子百家之一的小说家,收集民间传说和评论,调查民情风俗。云:“小说家流,惟官遮。”说起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也是造出来的。

小说家的起源

在古代,人们以圣贤为师,以史为书,以诗为诗,以言谏,以医者道,以学者道,以庶人谤。在孟春的时候,我偏爱木铎民谣,我去省里观察人们的诗歌,以了解风俗。对了就对了,丢了就换。如果你是通过道听途说听到的,你将永远无法完成这门学科。

作为百家争鸣的小说家之一,根据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一书,“小说家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们当官;说起街语,道听途说也是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小说家做的事情主要是记录民间街谈巷议,上报上级。但小说家虽自成体系,却被视为外行,所以有“十之八九”的说法。

小说家可以代表平民社会的四种风俗。但因为它的路径,不被世人所重视,最终被毁灭。

代表性人物

早期:

西汉河南洛阳人。他的大部分事迹已经失传。据《史记》、《汉志》记载,虞楚在汉武帝时,担任炼丹侍郎,骑着马,穿着黄衣,被封为黄衣使者。《郊祀志》年发表:“罗阳峪小学以方寺咒匈奴大宛。」

余虽然出身西汉,但他对小说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小说的编撰上。据张衡《Xi京赋》载:“小说九百篇,原出自于楚。”可见余楚在小说改编中的地位。

余的第一批作品是《虞初周说》,内容是他的小说汇编,近千类,不是汇编。但卷帙浩繁,特别容易丢失,所以他的书死得早。

代表作品

中国古代小说家写的很多书今天都失传了,所以很难考证他们的理论。班固写《汉书艺文志》时,摘录了现在失传的古籍《七略》的记载,将十五部作品归入“小说家”名下,并以自己的理解加以注释。它们是:

书名号班固与唐侍郎颜师古,志注释

二十七条很肤浅,好像很依赖。

后人所加十九篇

七十六篇

古代历史学家的57个笔记

《伊尹说》六篇见《鬻子说》。其言浅薄,但此如其事,似乎也是因之。

十一篇叫文瑶,不是古体。

十八篇孙青岛宋子,其词为黄老矣

三天乙指唐,好时候说话都靠它。

生日四十篇。

梁武帝时的十八篇。

武帝时二十五篇。石鼓说,刘向《周考》云:“饶,齐人,不知其姓。汉武帝总要写一本书,取名《青史子》。”

应劭的一篇文章说,道教也是,善于养生,又不是岁末。

七篇文章,郭襄,生于宣帝。

943河南人,汉武帝任炼丹侍郎时,封为黄车使者。应少:他的理论是基于《师旷》。石鼓说,《春秋》云:“虞初,洛阳人。”即张衡《务成子》《九百篇小说,原出自于楚》。

第139卷

根据以上,十五部作品被列为小说家,共一千三百八十章。

百家争鸣诸子书的介绍

熊铁基在《刘向校书详析》说:后世流传乃至我们今日看到的西汉及其以前的古书,其篇章、文字甚至某些书名都是刘向他们校定的。当时几乎所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