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24节气雅称 仲春孟夏三秋腊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5收藏

古代24节气雅称 仲春孟夏三秋腊冬,第1张

  在我国古代每个节气都有很多别称,广泛应用于诗歌或者文章当中,平时可以多做一些了解,不仅可以方便查阅古籍,马上就能知晓是指代哪个时令,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扩大我们的词汇量,下面就来举一些相关的例子以供参考。

 古代24节气雅称

 由于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季节变化来命名的,所以称呼中常常与四季有关。例如立春,又叫打春、岁首、立春节、正月节,指的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义。到了春分,春分,又叫仲春之月,因为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以此类推,孟夏在农历四月左右,适逢立夏或者小满,此时气温有了明显的升高,预示炎热的夏季马上就要到来了。在古代人们很重视农耕,将秋季分为三部分,例如有秋收、秋耕、秋种等,三秋即农历九月,此时已经步入深秋,属于季节的小尾巴。而腊冬在寒冷的冬天,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这样的节气。

 主要来历是什么

 其中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劳动人们就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的长短记录下来,规定成历法。而二十四节气是流传很久的一套,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对于气候的观察还有很大的帮助,还影响着大家的衣食住行。

 有哪些相关歌谣

 除了俗语谚语,古代也有很多节气的歌谣适合儿童传唱,以下例举其中的几首:

 (其一)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其二)

 立春雨水渐,惊蛰虫不眠,春分近清明,采茶谷雨前;

 立夏小满足,芒种大开镰,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处暑去,白露南飞雁,秋分寒露至,霜降红叶染;

 立冬小雪飘,大雪兆丰年,冬至数九日,小寒又大寒。

节气是根据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位置划定的,属于阳历的范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0度,以春分时为0度,清明时为15度,以后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其日期在阳历中是基本固定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创,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之一。

1、冰戏。

我国北方各省,人冬之后天气比较寒冷。有时候河面结冰厚实,冰上行走皆用爬犁。爬犁或由马拉,或由狗牵,或由乘坐的人手持木杆如撑船般划动,推动前行。冰面特厚的地区,大多设有冰床,供行人玩耍,也有穿冰鞋在冰面竞走的,古代称为冰戏。

2、腊祭。

“小寒”是腊月的节气,由于古人会在十二月份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因此把腊祭所在的十二月叫腊月。腊的木义是“接”,取新旧交接之意。腊祭为我国古代祭祀习俗之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腊祭”含意取其有三,一是表示不忘记自己及其家族的本源,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二是祭百神,感谢他们一年来为农业所作出的贡献。三是人们终岁劳苦,此时农事己息,借此游乐一番。

3、吃腊八粥。

小寒节气中另有一项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古籍记载,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等作点染,这些食品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

4、吃黄芽菜。

天津地区旧时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是天津特产,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以粪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弥补冬日蔬菜的匮乏。而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四季都有,不再像过去那样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担忧。

5、吃糯米饭。

广东民谚“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饭驱寒是传统习俗。民间传统认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中医理论认为糯米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

6、准备年货。

小寒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所以小寒到了,也就意味着距离我们的春节不远了。因此,小寒的时候很多地方年味渐浓,家家户户已经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等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

七十二候的起源甚早,在先秦古籍《逸周书》中所记载的已告完全确立,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在我国古代的物候历,以五日为一侯,三候为一气,六气一季,四季一年;故一年分二十四气,每季十八候,共七十二侯。每候相对应一个物侯现象,叫“候应”,表示一年中物候和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七十二侯的候应有两类:一类是生物侯,其中有动物的,如鸿雁来、寒蝉鸣、蚯蚓出等。也有植物的,如桃始华、萍始生、禾乃登等。另一类是非生物候属于自然现象,如水始冰、雷乃发声、土润溽暑等,内容非常广泛。

但是其中也有观察错误,不合于科学事实的情况,如鹰化为鸠、雀入水为蛤等。由于候的时间单位较小,而气候的年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故难以广泛运用。现将根据中华民俗通书辑录于《农桑通诀》所载七十二候列出,以飨广大读者。

春季六气十八候:

立春 春天的第一天,“立”开始的意思,也表示著往者过而来者续,冬天过了春天接续到来,因此春夏秋冬四时之始都被冠以“立”。因为立春的时候北斗七星指向东方,因此东方被认为是春天的方位;

第一候:东风解冻。东风送暖,化解了大地冰封已久的寒冻。

第二候:蜇虫始震。“蛰”是隐藏的意思,指潜伏在地下的众小虫都自冬眠中苏醒过来。

第三候:鱼陟负冰。陟是上升的意思,鱼儿因为水温渐暖,就竞相浮游到水面,但水中仍有未溶解的碎冰,在岸上观看,就如同鱼儿背负著冰块在水中游动。

雨水 顾名思义是春寒多雨水的意思,春雨润泽后,空气中水蒸气增加,并有充沛的雨水,农田已经可以准备耕种了。

第一候:獭祭鱼。形容水獭捕捉到鱼后,将捕获的鱼排列在岸边展示,看似先祭拜一番后再食用。

第二候:侯雁北。此时南方天气已热,候鸟雁自南向北飞,从中国南部等地迁至中国的东北方或是西伯利亚,飞回原先居住的地方。古人观察雁候鸟是认为候鸟是随着阴阳之气而往来,其实候鸟只能够适应某一种的气候罢了。

第三候:草木萌动。表示阴阳交泰万物生长的时机。天地万物出现生机,草木也纷纷萌芽生长。

惊蛰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其息化为风,其声化为雷,秋冬之际,雷藏身土中,春天农人耕种,雷破土而出,轰然作响,即是春雷,在惊蛰时分,天地阴阳气接触频繁、闪电不绝,春雷初响,惊醒了仍在蛰伏的万物,不论益虫害虫全部活动起来,脱离了蛰伏的状态。在农耕方面,正是须加施追肥的时期,杂粮作物开始种植。

第一候:桃始华。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春暖时开始盛开。

第二候:仓庚鸣。“仓庚”指的是黄鹂鸟,仓表示“清”,而庚表示“新”,黄鹂鸟于此时振翅高飞,一鸣惊人,宣告春天己到人间。

第三候:鹰化为鸠。鹰每年二、三月飞返北方繁殖,已经不见迹影。只有斑鸠或布榖飞出来,古人以为春天的斑鸠是由秋天的老鹰变化出来的,故作此候。比喻万物从新开始。

春分 最早在尧典中被称为“日中”,在礼记中被称为“日夜分”,两种称呼都显示了在这一天是昼夜等分的。

第一候:玄鸟至。元鸟或玄鸟是指燕子。燕子是春分来,秋分去的候鸟。燕子飞到家的屋檐下筑巢,开始准备哺育下一代,代表吉祥之兆。

第二候:雷乃发声。这时始有了雷声,也就是天上的云层活动开始活跃起来了。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

第三候:始电。雷乃声、电乃光,雷电本是一体。古人一样知道先闪电后打雷。但古人认为阳先行,阴始动。以雷为阳之气,以电为阴之质。

这时节,正是乍暖还寒时候,天空中的冷气和南方的暖湿气流交替冲突,往复叠加,云层活动非常活跃。暖湿气流从南方频频而来,北方的寒冷空气也随着天气的变化时常南下,带不同电的气流发生碰撞,自然就产生了虺虺的雷鸣之声。

清明 “清明”之称来自淮南子的“八风”。这八风自冬至日算起,分别是“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暴风、凉风、阊阖风、不周风、广莫风。”清明正是清明风,也就是东南风吹起的时候,暖风会带来丰沛的雨水。至于清明被订为节气,则是迟至战国时代的事。

第一候:桐始华。指此时开白桐的小花满山盛放。

第二候:田鼠化鴽。指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避暑,取而代之的是喜爱阳气的鴽鸟,则开始出来活动。以田鼠为至阴之物,以鴽鸟为至阳之物;比喻阴气绝而阳气渐盛。

第三候:虹始现。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说明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常见。雨后阳光比 喻君子守得云开现月明,并有成果。

谷雨 “谷雨”顾名思义是“雨生百谷,春雨可贵”的意思,旨在提醒农民时雨将降,不要误了农事。

第一候:萍始生。萍是浮萍,为绿色藻类,谷雨时雨水丰沛,浮萍也随之大量繁殖,随水飘浮而生,被认为是节气指标之一,所以成为谷雨的第一候。因为浮萍含丰富蛋白质及有机物质,是农家重要的饲料。

第二候:鸣鸠拂羽。鸠是指斑鸠。此时,斑鸠不仅鸣叫,更拍动羽翼四处飞翔,提醒农人不要忘了农事之故。

第三候:戴胜降于桑。戴任又名戴胜,是一种头顶有冠毛的黄白斑纹小鸟,会飞到黄河至长江流域一带,戴任鸟常栖息于农家常种植的桑树与麻树之中。

夏季六气十八侯:

立夏 “立夏”在二十四节气解作“宽作万物,使生长也”。立夏在中国的阴阳学说认为这是阳气最盛的时期。立夏之后会因阴阳转化而盛极生阴。

第一候:蝼蝈鸣。指出昼伏夜出的蝼蝈,因为感应到微弱阴气而鸣叫。

第二候:蚯蚓出。指蚯蚓阴曲而阳伸之运动,感应阳气渐盛而群起出土。

第三候:王瓜生。指一种华北特产的药用爬藤植物,在立夏时节快速攀爬生长,于六、七月更会结红色的果实。

三候同时指出所有至阴柔之物,同时发生。比喻这一个时候君子应该从微小处观察,有没有小人在暗暗地生长,不应该满足现状。

小满 顾名思义还不到最满的时候,盛夏之前的“小满”是最好的一刻,阳气满极就会盛极而衰。因此对种植小麦的中国北部而言,小满时麦粒虽未成熟,但已粒粒盈满,在南方则指水稻已达抽穗期,小满亦可称水田的水已盈满。“四月乾卦,谓之满,言阳气已满”

第一候:苦菜秀。苦菜是一种可食用的野菜,已经枝叶繁茂,可供采食。

第二候:蘼草死。指一些枝叶细软在阴冷潮湿季节生长的植物,受不了夏阳的火气都枯死了。

第三候:麦秋至。经过十天到第三候的时间,原来已盈满但未熟的麦粒,已经成熟。因为只有麦子在初夏即成熟可收,其余百谷都在秋季收成熟而进行收获,此时等于是小麦秋收之时节。

芒种 “芒种”时,在长江流域经常有低气压的形成,带来连绵的雨水,现在所谓的梅雨季节。在此时的雨水有助五谷类的农作物。芒种也带来风调雨顺,丰收的预兆。

第一候:螳螂生。螳螂于深秋产卵,小螳螂感应到了此时阴气渐强而破壳而出。

第二候:鵙始鸣。鵙是指伯劳鸟,古人也认为伯劳鸟是感受到阴气而开始鸣叫的,这是一种十分刺耳刮噪的叫声。

第三候:反舌无声。能学各种鸟鸣叫的反舌鸟,感应到五月阴气微生而不叫了。或者是另外一些雀鸟此时不再发声鸣叫了。比喻小人开始当道,阴气渐强,君子大人等不再发言。

夏至 夏至正是阳极之至,所谓盛阳覆盖其上,而阴气始起于下,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逐渐衰弱。夏季之极,白昼最长,夜间最短。

第一候:鹿角解。鹿角有艮象,是属阳性的山兽,因阳气已盛极而衰,鹿角就开始脱落。

第二候:蜩始鸣。是夏天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夏蝉又叫“知了”,雄蝉都会鼓翼而鸣。

第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野生药草,因为在夏日之半生长而得半夏之名。

小暑 暑为温热之气,古人认为积存土地里的热气一直都潜伏在土地中,到小暑时热力才开始慢慢的散发出来。「小暑」表示暑气尚未极致,接下来的「大暑」才是暑气之极。

第一候:温风至。指四方均感受到温热的风,暑气吹至,热气逼人。

第二候:蟋蟀居壁。候蟋蟀开始自田野逐渐移入庭院。比喻小人阴气者,他们的活动范围不单只在郊野,已经在宫廷中活动了。

第三候:鹰始挚。指幼鹰由老鹰带领,从鸟巢中飞出来,开始学习飞行博杀猎食的技术。比喻君子看见小人势强,现在应该积极培育后辈,卷土重来。

大暑 大暑乃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也所谓“最热三伏天”。大暑至之后三十天称为三伏。“伏”有隐藏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大暑期间,人们要用隐蔽伏居的方法来避盛暑之热。

第一候:腐草为萤。萤火虫产卵在落叶与枯草之间,经幼虫,蛹而至成虫,在盛夏孵化而出。其实萤火虫是产卵在水边的草根,多半潜伏土中,次年草蛹化为成虫,这就是萤火虫。

第二候:土润溽暑。此时土壤内湿气潮润,天气也湿热难耐,这种蒸郁的热天也是最难过的。

第三候:大雨时行。当早上的湿热之气升至对流云层,在高空遇冷,常在午后降下大雨,雨势大但是下雨的时间不长,雨后可以稍稍纾解一些暑气。

秋季六气十八侯:

立秋 是秋天之始,代表夏去秋来,禾谷成熟,作物收成的季节。

第一候:凉风至。经过大暑的大雨,暑气渐消,凉风已经由热带吹来的热风改为西太平洋吹来的台风。

第二候:白露降。指立秋之后早晚温差渐大,夜间湿气接近地面,在清晨形成白雾,未凝结成珠,有秋天的寒意。

第三候:寒蝉鸣。与夏至第二候“蝉始鸣”相呼应。在秋天叫的蝉称为寒蝉,寒蝉感应到阴气生而开始鸣叫。

处暑 也就是暑气到此时开始退去,“处”有“退”有“止”的意思。这时炎热的天气到此为止,暑气开始退去,真正开始秋凉。秋作玉米开始播种,二期稻作进入分蘗盛期。气温仍高,虫类易生,故应注意防治。

第一候:鹰乃祭鸟。老鹰猎捕后先陈列出来,像祭拜为它牺牲的猎物。也可能小暑时学习猎捕的鹰已经可以捕得猎物。

第二候:天地始肃。天地肃杀之气渐起,所以古人常在这一个时节进行处决犯人,谓之“秋决”,也就是顺天地肃杀之气,借此告诫人们秋天是不可骄盈,要谨言慎行,反省收敛。

第三候:禾乃登。黍、稷、稻、粱(大粒的小米或高粱)等谷类到处暑已经成熟可以收成了,古时农民还有会趁此把成熟的禾谷呈献给天子。

白露 这个时节,在早晚温差甚大,空气中的水蒸气因为天候转凉附着在易散热的物体上,凝结成露水。而秋天五行属金,金的颜色是白,故而称秋露为白露。“白露风,寒露雨”天气已渐秋凉,逐渐开始刮起南风了。

第一候:鸿雁来。相对应于雨水第二候的“鸿雁北”,秋天时鸿雁自北方飞向南方,以避寒冬。

第二候:玄鸟归。相对应于春分第一候的“元鸟至”,燕子春去秋来,于秋天自南方飞回北方。

“鸿雁来”、“鸿雁北”与相对“元鸟归”、“元鸟至”,鸿雁在白露由北方南来,而燕子则开始南飞乃阴阳之气互相交换。

第三候:群鸟养羞。群鸟储存食物过冬,同时许多鸟都有的换羽行为,开始换上丰满的冬羽,准备冬天的来临。

秋分 在尧典上称为“宵中”,与春分的“日中”一样日夜等长,从这一天起日间缩短,夜间增长,天气也渐渐冷起来。二期水稻已达齐穗期,早熟稻进入成熟期。

第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以后阴气逐渐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第二候:蜇虫坏户。坯是指细土,众多小虫都已经穴藏起来了,还用细土封实孔洞以避免寒气侵入。

第三候:水始涸。在华北地区春夏季降雨较丰沛,而到了秋天水气开始干涸,夜间无云,河川流量也开始变小。在中秋即有赏月、祭月的习俗。

寒露 二十四节气解上说“露水先白而后寒”,阴气渐盛,秋凉而成白露,秋冷而成寒露,水点凝成之露珠,寒露之后天气更冷就是霜降了。水稻已进入黄熟期,白柚开始上市。

第一候:鸿雁来宾。指鸿雁南下期间长,同一种的候鸟也会有先来后到。

第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传说中鸟雀于深秋潜入大水(大水指的是海),而蛤(蛤是指蛤蜊类的贝壳)的条纹色泽又与雀鸟近似,在深秋天寒时节,蛤类会大量繁殖,故以为是雀鸟所化。

第三候:菊有黄华。**的菊花在秋天绽放,古时文人墨客于此时尝蟹赏菊,更是成为当时秋季的盛事。

霜降 在二十四节气解上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霜、露始凝也;降、伏也”到了霜降时,天地间阴气更重,故而露水凝结成霜。

第一候:豺乃祭兽。豺是似狗的动物,豺捕到了野兽后,先陈列出来,似祭拜一番再食用。七十二候中用了“獭祭鱼”、“鹰乃祭鸟”及“豺乃祭兽”三“祭”,代表了天地间可潜入水者(獭),可飞上天者(鹰)及地上走兽(豺)三者,在时间上跨越了春、夏、秋三季。

第二候:草木黄落。深秋后万物生长速度减慢,而且水分少,常绿植物的叶片,会转为枯黄而后掉落。

第三候:蜇虫咸俯。咸俯是垂头不动的样子,指各种过冬的小虫在其藏身之处不食也不活动的现象,静静的进入冬眠。

冬季六气十八侯:

立冬 “冬”有“终”的意思,正是一年的尾声,秋天正式远离,冬天初现。经过一年的辛劳,历经寒暑,体力衰弱,须进补以恢复元气故民间习俗于此时进补。此时水稻收获已结束,田间开始种植冬季里作或绿肥作物。

第一候:水始冰。此时中国北部天气已经寒冷,水泽开始结冰,冰面尚薄开始结冰。

第二候:地始冻。指土壤中的水分因天冷而凝冻,连带使得土壤变硬的现象。

第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蜃是大蛤,雉比雀大,与寒露第二候“雀入大水为蛤”相似,在冬天时节,蜃类会大量繁殖,故以为是雉所化。

小雪 指的是天气变寒,已经开始下初雪,因为是初雪,雪势不大。

第一候:虹藏不见。天虹出现是因为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泰之故,而此时阴气旺盛阳气隐伏,天地不交,所以虹也藏起来了。

第二候:天气上升。阳气回到天上,阴气降到地下,因此天地不通,万物寂然。

第三候:闭塞成冬。由于天地之气闭塞,一切显得毫无生机。

大雪 是大雪纷飞的意思,此时大陆高气压占优势,北风自西伯利亚南下,带来大雪的季节。

第一候:鹖鴠不鸣。鹖鴠是一种鸟,亦称寒号虫,是一种冬季仍会号叫的鸟,但到了“大雪”时节也感受到天寒地冻、天地冷肃之气氛而停止鸣叫了。

第二候:虎始交。阴气盛极将衰,在此所以充满阳刚之气老虎开始求偶行为来表示阳气将开始萌动。

第三候:荔挺出。指一种叫荔的蔺草,在仲冬之月万物均为雪所覆盖的时候,独独生长露出地表的现象。

冬至 冬至在尧典中称为“日短”,表示这天白天最短,是古代认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冬季到了一半。夏小正称为“时有养夜”,表示这天夜最长,冬至可能是中国最早被订定出的节日。

第一候:蚯蚓结。此时蚯蚓仍交缠成结状,缩成一团在土里过冬。

第二候:麋角解。糜和鹿相似而不同种,鹿是山兽属阳,糜是喜爱水泽的阴兽,夏至时鹿感受阳气渐退而解角,糜则是在冬至时感受阴气渐退而解角;

第三候:水泉动。深埋于地底之水泉,阳气引发,水仍可流动未完全结冻。

小寒 “小寒”对应于“小暑”,在节气上以“冬”“雪”“寒”表示不同冷的程度,愈后面表示愈冷,冷气积久了就成寒。天地间积聚的冷气要开始散放出来了,真正严寒的冬天正要开始,此时冰最坚,不易溶化可耐久藏,所以古时的凌官都在此时凿冰藏冰。农作物栽培上应适时做好防寒措施。

第一候:雁北乡。古人认为候鸟中雁是顺阴阳气而迁移的,有些雁已经开始往北飞,认为此时阳气已经发动,雁群启程自南方开始往北飞回故乡。

第二候:鹊始巢。鹊就是喜鹊,鹊喜阳性,感到阳气动而开始筑巢,准备孕育第二代。

第三候:雉始雏。鸲是鸣叫的意思,与雉鸡啼叫一样,表现冬至后的阳气萌动。

大寒 为一年中严寒之极点,自冬至后第三十六日的大寒也有所谓“四九夜眠如露宿”之称,表示严寒之极。古人此时正忙着准备过年,鲜花、年柑等为新春应景之物。秧田须覆盖塑料布或不织布保温。

第一候:鸡始乳。母鸡开始孵育小鸡。

第二候:征鸟厉疾。征鸟是指凶猛有攻击性的鸟类,如老鹰、隼等猛禽,因受到饥寒交迫之苦,仍遨翔于天际,展现杀伐的本能追捕猎物。

第三候:水泽腹坚。此时寒冷已极,河川的水结冰直透到水底,形成又厚又硬的冰块。

十二月七十二候歌

立春正月春气动,东风能解凝寒冻;土底蛰虫始振摇,鱼陟负冰相戏泳;

半月交得雨水后,獭祭鱼时随应候;候雁时催归北乡,那堪草木萌芽透。

惊蛰二月节气浮,桃始开花放树头;鸧鹧鸣动无休歇,崔得胡鹰化作鸠;

春色平分才一半,向时玄鸟重相见;雷乃发声天际头,闪闪云开始见电。

芳菲三月报清明,梧桐枝上始含英;田鼠化鴽人不觉,虹桥始见雨初晴;

三月中时交谷雨,萍始生遍闲洲渚;鸣鸠自拂其羽毛,戴胜降于桑树隅。

立夏四月始相争,知他蝼蝈为谁鸣;无端蚯蚓纵横出,有意王瓜取次生;

小满瞬时更叠至,闲寻苦菜争荣处;靡草千村死欲枯,微看初暄麦秋至;

芒种一番新换豆,不谓螳螂生如许;鵙者鸣时声不休,反舌无声没半语。

夏至才交阴始生,鹿乃解角养新茸;阴阴蜩始鸣长日,细细田间半夏生;

小暑乍来浑未觉,温风时至褰帘幙;蟋蟀才居屋璧诸,天崖又见鹰始挚。

大暑虽炎犹自好,且看腐草为萤秒;匀匀土润散溽蒸,大雨时行苏枯槁。

大火西流入立秋,凉风至透内房幽;一庭白露微微降,几个寒蝉鸣树头;

一瞬中间处暑至,鹰乃祭鸟谁教汝;天地属金始肃清,禾乃登堂收几许;

无可奈何白露秋,大鸿小雁来南洲;旧石玄鸟都归去,教令诸禽各养羞。

自入秋分八月中,雷始收声敛震宫;蛰虫坏户先为御,水始涸兮势向东;

寒露人言晚节佳,鸿雁来宾时不差;雀入大水化为蛤,争看篱菊有黄花;

休言霜降非天意,豺乃祭兽班时意;草木皆黄落叶天,蛰虫咸俯迎寒气;

谁看书来立冬信,水始成冰寒日进;地始冻兮坼裂开,雉入大水潜为蜃;

逡巡小雪年华暮,虹藏不见知何处;天升地降两不交,闭寒成冬如禁锢;

纷飞大雪转凄迷,鹖旦不鸣马肯啼;虎始交后风生壑,荔挺出时霜满溪。

短日渐长冬至矣,蚯蚓结泉更不起;渐渐林间麋角解,水泉摇动温井底;

去岁小寒今岁又,雁声北乡春去旧;鹊寻枝上始为巢,雉入寒烟时一雊。

一年时尽大寒来,鸡始乳兮如乳孩;征鸟当权飞厉疾,泽腹弥坚冻不开;

第四章 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左边的上下部分是“木 ”字 的 两 半 ,木 的 中 间 是 “日 ”,表 示 太 阳 的 升 起;字形的右边是“屯”,表示种子的扎根发芽。

《说 文 》:“春 ,推 也 。从屮,从日 ,艸,春 时 生 也 ,屯 声 。”

“春之从屯 ,形声而会意也。屯下日: 象草木 之初生屯然而难。难者 ,难出也。阳气未舒 ,阴气 尚 强 ,故 屮艸 欲 生 而 不 能 出 ,屯 然 而 屈 。

chè

草木刚长出来。

cǎo

古同“草”。

cǎo

同“草”。

及 春 阳 舒 畅 ,于 是 屯 然屮艸 生 出 也 。 春 字 从 艸从 屯 从 日 ,其 会 意 自显矣。”显然 ,“春”字的本义是阳光升起草木 初 生 的 时 候 。 《公 羊 传 ·隐 公 元 年 》:“春者何,岁之始也 。 ”

何休注 :“春 者 ,天 地 开 辟 之 端 ,养 生 之 首 , 法象所出,四时本名也。”这就是说 ,草木初萌 ,乃 是生死轮回的一次重新开始 ,是一次新生命 的开 端 。

金文和小篆的“春”与 甲骨文比较 ,字形趋 向 匀 整 ,上 部 是 草 字 头 ,中 间 是 “屯 ”字 ,下 部 是 “日 ” 字 。 后 来 ,经 过 隶 书 的 变 化 ,“春 ”字 才 演 变 成 现 今 的 字 体 ,“草 ”字 和 “屯 ”字 都 已 经 看 不 出 来 了 。 但 是 ,“春 ”指一 年的开始 ,习惯上指 阴历的正月 至 三月。这一本义却一直未变。

萅、芚

chūn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草(木),草木春时生长;中间是“屯”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肿部分,即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万木生长;“屯”亦兼作声符。小篆字形,隶变以后,除“日”之外,其他部分都看不出来了。本义:春。四季的第一季)

同本义〖spring〗

春,推也。从艸屯,从日,艸春时生也。会意,屯亦声…今隶作春字,亦作芚。——《说文》

春为青阳,春为发生,春秋繁露。春者,天之和也。又春,喜气也,故生。——《尔雅·释天》

春者何,岁之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为此春酒。——《诗·豳风·七月》

一年的第一季:春季(农历正月至三月)。春节。春色。春晖(春天的阳光,喻父母的恩情)。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妇女的眉毛)。春秋(a.春季和秋季;b.指年月;c.指人的年岁,如“春春正富”;d.指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鲁国的《春秋》。亦泛指历史或历史著作;e.中国的历史上的一个时代)。

两性相求的欲望:春心。怀春。

生机:大地回春。

姓。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里)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艺)

参看文章 : 十天干,十二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参看文章 : 十天干,十二地支

四季更替,斗转星移,璀璨的星空是那么的美丽!

二十四节气(The 24 Solar Terms)是指 中国农历 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 黄道 (即地球绕太阳 公转 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中气和12个 节气 ,一一相间。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到西汉二十四节气便已完备了。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流传到世界各地。

东亚传统夏历(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分别根据日、月的运行制定:月的部分是以朔望月为基准确定的,岁是以回归年(太阳年)为基准确定的。阳历每回归年约3652422天,二十四节气据此而划分。

由于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2] 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在古代,通常将冬至到夏至再到冬至之间的时间段(约36525日)也就是岁实(回归年),分割为24段(每段约15日2时5刻),每段起始于一个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

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为中气,通常用来确定月份。冬至所在月份为冬月、大寒所在月份为腊月、雨水所在月份为正月、春分所在月份为二月、……小雪所在月份为十月。

中气之间的时间约为30日525时,因此中气日之间的间隔(含前不含后)为30或31日。而一个月的时间为29日或30日,一个月内要么一个中气要么没有中气。因此,中气可以直接来确定月份及闰否,无中气的月份为前一个月的闰月。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这些星球的运转轨道是椭圆。

所谓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又一春,周期循环,就是我们的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形成的。

而每天日出日落,子时,午时,对应的就是地球自转形成。太阳无穷无尽的能量,照射着地球,给我们带来了能量与光明。

立春 :斗指东北。 太阳黄经 为315度。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 农谚 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 插秧 ”(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清明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 清明节 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 :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小满 :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 :北斗指向己。太阳黄经为75°。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 梅雨季节 ,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夏至 :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 :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 :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 :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秋分 :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 :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 :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 :斗指乾。太阳黄经为225°。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 :斗指己。太阳黄经为240°。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55°。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冬至 :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 数九 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 :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 :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 三九 刚过,四九之初。谚云:“三九四九冰上走”。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一月(正月)

立春 :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 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三侯,鱼陟负冰。 陟,言积,升也,高也。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

雨水:初候,獭祭鱼。此时鱼肥而出,故獭而先祭而后食。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三候,草木萌动。是为可耕之候。

二月

惊蛰: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二候, 仓庚 鸣;黄鹂也。 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

春分:初候, 玄鸟 至;燕来也。 二候,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 三候,始电。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三月

清明: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鴑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 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谷雨: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飞而两翼相排,农急时也。 三候,戴胜降于桑,织网之鸟,一名戴鵀,阵于桑以示蚕妇也,故曰女功兴而戴鵀鸣。

四月

立夏 :初候, 蝼蝈 鸣;蝼蛄也,诸言蚓者非。 二候,蚯蚓出;蚯蚓阴物,感阳气而出。 三候,王瓜生;王瓜色赤,阳之盛也。

小满:初候, 苦菜 秀;火炎上而味苦,故苦菜秀。 二候,靡草死;葶苈之属。 三候,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时麦熟,故曰麦秋。

五月

芒种:初候,螳螂生;俗名刀螂,说文名拒斧。 二候,鹃始鸣;鹃,屠畜切,伯劳也。 三候,反舌无声。百舌,鸟也。

夏至 :初候,鹿角解;阳兽也,得阴气而解。 二候,蜩始鸣,蜩,音蜩,蝉也。 三候,半夏生。药名也,阳极阴生。

六月

小暑 :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蜂居壁;亦名 促织 ,此时羽翼未成,故居壁。 三侯,鹰始挚。挚,言至,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

大暑 :初候,腐草为萤;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 二候,土润溽暑;溽,音辱,湿也。三候,大雨行时。

七月

立秋: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蝉小而青赤色者。

处暑:初候,鹰乃祭鸟;鹰,杀鸟。不敢先尝,示报本也。 二候,天地始肃;清肃也,寨也。 三候,禾乃登。稷为五谷之长,首熟此时。

八月

白露:初候,鸿雁来;自北而南也。 一曰:大曰鸿,小曰雁。二候,玄鸟归;燕去也。三候,群鸟养羞。羞,粮食也。养羞以备冬月。

秋分:初候,雷始收声;雷于二月阳中发生,八月阴中收声。 二候,蛰虫坯户;坯,昔培。坯户,培益其穴中之户窍而将蛰也。 三候,水始涸。国语曰: 辰角 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辰角者,角宿也。天根者,氐房之间也。见者,旦见于东方也。辰角见九月本,天根见九月末,本末相去二十一余。

九月

寒露:初候,鸿雁来宾。宾,客也。先至者为主,后至者为宾,盖将尽之谓。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飞者化潜,阳变阴也。 三候,菊有黄花。诸花皆不言,而此独言之,以其华于阴而独盛于秋也。

霜降:初候,豺乃祭兽;孟秋鹰祭鸟,飞者形小而杀气方萌,季秋豺祭兽,走者形大而杀气乃盛也。二候, 草木黄落;阳气去也。 三侯,蛰虫咸俯。俯,蛰伏也。

十月

立冬:初候,水始冻。二候,地始冻。三侯,雉入大水为蜃。蜃,蚌属。

小雪:初候,虹藏不见,季春阳胜阴,故虹见;孟冬阴胜阳,故藏而不见。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侯, 闭塞而成冬。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

十一月

大雪:初候,鹖鴠不鸣。鹖鴠,音曷旦,夜鸣求旦之鸟,亦名寒号虫,乃阴类而求阳者,兹得一阳之生,故不鸣矣。 二候,虎始交;虎本阴类。感一阳而交也。三候,荔挺出。荔,一名马蔺,叶似蒲而小,根可为刷。

冬至:初候,蚯蚓结;阳气未动,屈首下向,阳气已动,回首上向,故屈曲而结。 二候,麇角解;阴兽也。得阳气而解。 三侯,水泉动,天一之阳生也。

十二月(腊月)

小寒:初候,雁北乡;一岁之气,雁凡四候。如十二月雁北乡者,乃大雁,雁之父母也。正月侯雁北者,乃小雁,雁之子也。盖先行者其大,随后者其小也。此说出晋干宝,宋人述之以为的论。 二候,鹊始巢;鹊知气至,故为来岁之巢。 三候, 雉雊 ;雊,句姤二音,雉鸣也。雉火畜,感于阳而后有声。

大寒:初候,鸡乳;鸡,水畜也,得阳气而卵育,故云乳。 二候,征鸟厉疾;征鸟,鹰隼之属,杀气盛极,故猛厉迅疾而善于击也。 三候,水泽腹坚。阳气未达,东风未至,故水泽正结而坚。

二十四风,又称 二十四番花信风 ,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信。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荫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和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大自然的一种节律现象叫做物候。

《诗经》记载的“四月秀罗、五月鸣蜩”、“七月流火”、“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等等,都是物候的体现。

程犬昌《演繁露》曰“三月花开时,风各花信风”,陆游《游前山》也有“屐声惊雉起,风信报梅开”的关于花信风的描绘。

物候与农时关系密切。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物候学最早的国家,最早的物候专著、西汉初期的《夏小正》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农事活动,如农耕、养蚕、养马等。此后《吕氏春秋》、《礼记》等都有类似的物候记载,并逐渐发展成一年24个节气和72候。到了清康熙教撰的《广群芳谱》更有 二十四番花信风 的记载。

中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8个节气里共有24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

人们在24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

小寒:一候 梅花 、二候 山茶 、三候 水仙 ;  

大寒:一候 瑞香 、二候 兰花 、三候 山矾 ;  

立春:一候 迎春 、二候 樱桃 、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 杏花 、三候 李花 ;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 蔷薇 ;  

春分:一候 海棠 、二候 梨花 、三候 木兰 ;

清明:一候 桐花 、二候 麦花 、三候 柳花 ;  

谷雨:一候 牡丹 、二候酴糜、三候 楝花 。

从这一记载中,一年花信风梅花最先,楝花最后。经过24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

24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在民间有许多民谚是反映物候的,如:“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布谷布谷,种禾割麦”等。

中国有对应的二十四节气。西方则有对应的十二星座。

四季更替,斗转星移,璀璨的星空是那么的美丽!

地球自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着,这就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称为地球的自转周期。

昼夜成因: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部分。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转动,所以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地球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

四季成因: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同一个地点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有时太阳高度大,有时太阳高度小,有时适中,这样在一年中就会出现冷然不同的四季变化。

月球公转: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自西向东绕地球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月相成因:从地球看月球,月球有时园,有时缺。人们所看到的月球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才发亮。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转。因此,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就会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部分向着地球。月相变化就是这样产生的。

洛书九组数字亦分别用黑白圆点表示,白点为奇为阳,排列为“一三九七”,示天球顺时针右旋;黑点为偶为阴,排列为“二四八六”,示地球(和宇宙一道)逆时针左旋。其排列顺序均“小——大——小”,这说明洛书是先哲站在地球上描写的一个封闭的局部宇宙区域的图像,一个人类生息与共的天球与地球的图像!

易理说:“河图为体,洛书为用。”可见洛书之数乃取自河图自然之功用。先哲将河图之数进一步抽象概括为一与二,“一”为阳爻示天,“一一”为阴爻示地,地乃天的一部分,终以“三”示天,“二”示地,河洛之数均为三天二地所生,如

洛书中奇数为阳,法天球顺行,其数均以三为衍数;偶数为阴,法地球逆行,其数均以二为衍数。

可见洛书之数乃河图功能之演示,宇宙万物变化之奥秘尽在于斯。

河图是宇宙面貌之实录,为万物本原;洛书是天地面貌之实录,亦为宇宙功能之形象图解。

河洛是先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格物穷理之结晶,是宇宙动力模型的最简明形式,是一个用数学语言描述的逻辑推理体系与宇宙象数模式。

洛书奇数1、3、9、7以3为衍数,像天顺行;

偶数2、4、8、6以2为衍数,像地逆行。

凡天地数1、2、3、4、6、7、8、9,阴阳交替,同行不殆,示万物变化,生生不息。而5为三天两地之和,居天心而制四方,五行属土,能生能成,能变能化,故《易原》说,5乃“天地生成之冲,变化之始也。”

初爻:示地球公转一年日影之变化。坤为阴极,物极必反,一阳遂生。此阳起于北方冬至之时,故曰“冬至一阳生”。阳行天道,顺时针右行至乾,乾为阳极,物极必反,一阴遂生,此阴起于南方夏至之时,故曰“夏至一阴生”。这样冬至与夏至将初爻分为左右两半,从震到乾初爻均阳,故东为阳区;从巽至坤初爻均阴,故西为阴区。

二爻:示地球自转一日日影之变化。由兑至坎二爻全阳,示太阳东升而西落,为日之影,为阳区。由艮至离二爻全阴,示太阳西下地平线又拟东升,为夜之影,为阴区。春分与秋分日昼夜等长,以其分界,正合二爻所示南阳北阴两区。

初、二两爻组合:示一年四季。将二至二分连线得四区:震离为阳中之阴,为少阳,为春;兑乾为阳中之阳,为太阳,为夏;巽坎为阴中之阳,为少阴,为秋;艮坤为阴中之阴,为太阴,为冬。农人以此安排农事,曰春种夏收秋收冬藏,以大自然之“物理秩序”规范人的生产活动。

阴阳再分层次,可分为三阴三阳。   阳:少阳(一阳爻),阳明(二阳爻),太阳(三阳爻)。   阴:厥阴(一阴爻),少阴(二阴爻),太阴(三阴爻)。   中医辨证施治,广泛用此“三阴三阳”说。

二十四节气是观察哪个天体制定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是一项已经被二千多年的实践证明了的科学成就。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还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那么,中国的古人是如何制定二十四节气的呢?又为什么能制定得如此精确呢?

可惜至今仍有少部分

但是根据古籍中的史料记载,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根本不是按照八卦来制定的,而且跟伏羲的八卦没有任何关系。

在二千多年前的《尚书虞书尧典》中记载:(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可见,在上古的帝尧时期,中国的古人并不是利用八卦,而是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等天象,来制定节气历法并指导农耕的。

在古籍中,明确记载了制定二十四节气的方法有三种,分别是斗转星移法、圭表测影法、黄赤交会法。

第一种斗转星移法,在战国时的楚国隐士鹖冠子所作的《鹖冠子环流》中,对于一年四季的制定依据,有这样明确的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这段记载就是说:如果在每天晚上观察北斗七星的话,就会发现:当斗柄指向东方时正是春天,当斗柄指向南方时正是夏天,当斗柄指向西方时正是秋天,当斗柄指向北方时正是冬天。

按照这个规律,就可以根据斗柄指向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来确定四个季节的中间日期,然后就可以制定二十四节气了。

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也证实了中国的古人,就是按照《鹖冠子环流》中的说法,来制定一年四季的,《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司马迁的意思就是说,北斗七星,相当于天帝的车子,在天球的中央运行,以掌控四方。人们要分别阴阳,明确一年四季,确立五行的对应关系,调整节气,确定十二个时辰,全部需要依靠这北斗七星。

被称为 “究天人之际”的《史记天官书》,被公认是我国最古老的综合类天文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罕见的全面系辞的天文学专著,对于司马迁的记载,是值得我们相信的。

那么,北斗七星为什么会随着不同的季节,指向不同的方向呢?

我们知道,北极星刚好就在地球北极的位置上,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地球的北极始终对着北极星。所以,在地球上的人看来,北极星永远是不动的。

北斗七星是北极星附近最亮的七颗星,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人们所看到的北斗七星和天上的群星,都是以北极星为中心而旋转的,地球自转了一周,在人们看来,就是北斗七星绕北极星旋转了一周。

由于地球上有白天黑夜,人们只有在晚上的时候,才能看见星星,在白天的时候,虽然人们看不见星星,但北斗七星依然绕着北极星在旋转。

按照这个原理,地球自转一周,就相当于北斗七星绕北极星旋转一周,只要每天在同一时刻看北斗七星,都应该在同一位置,指着同一方向才对,那怎么会在不同的季节里,北斗七星的位置和指向都会变化呢?

对于这个问题要这样理解,如果地球没有公转,始终在同一个地方自转,那就会在每一天的同一时间里,看到同一位置和指向的北斗七星。

但由于地球是在绕太阳公转的,如果从今天中午阳光直射的地方开始,当地球刚好自转一周的时候,太阳光却还没有直射到原来的这个地方上,还要再过四分钟,阳光才跟昨天一样直射到这个地方上,也就是说,地球在自转了一周之后,还要再转动一点点,才能让阳光再次直射到原来的地方。

我们现在的时间,是以两次阳光直射的时间间隔为24小时的,也就是地球要自转一周再多一点点,到达了第二次阳光直射的地方才算24小时,对于我们来说的24小时,对于地球来说已经转了一周又多转了4分钟,所以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其实只有23小时56分。

1、立春

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2、惊蛰

这一天民间有“打小人”驱赶霉运的习俗,惊蛰象征农历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3、清明

清明节这一天,除了有扫墓祭祖、踏青赏春、植树种草等传统习俗,据说还是为了纪念一个叫“介子推”的人。

介子推在晋献公的儿子重耳流亡时帮过他,后来重耳想要报恩,但是介子推不应,还背了母亲上山。重耳下令烧山逼近,结果母子死在了山上。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十分后悔,厚葬遗体。次年拜祭时看到烧焦的老柳树竟然复活,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4、小满

小满这一天,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祭车神”是农村古俗,传说“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物,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这些习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5、夏至

古时夏至这天,人们纷纷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至清代,夏至祭神更为盛行,是日民间须吃面食,以示敬神。由此可见,夏至这天,北方人吃面条也好,无锡人吃馄饨也好,都是虔诚祭神之举。

6、立秋

在立秋时节,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在商洛竹林关一带,就流传着“摸秋”的习俗。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按照传统风俗,这个夜里,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非难。中秋节夜里,孩子们在月亮还未出来时,照例钻进附近的秋田里,摸一样东西回家。如果摸到葱,父母就认为这孩子长大后很聪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认为孩子将来不愁吃喝,事事顺利。

1、立春:四季报春、辛夷 

2、雨水:杏花、紫叶李 

3、惊蛰:桃花、棠梨 

4、春分:含笑、垂丝海棠 

5、清明:桐花 

6、谷雨:牡丹、酴糜 

7、立夏:月季、虎耳草 

8、小满:小蓟、珍珠梅 

9、芒种:石榴花、栀子花 

10、夏至: 冠花贝母、紫花泡桐 

11、小暑:松果菊、荷花 

12、大暑:玉叶金花、槐花 

13、立秋:八月菊、秋海棠 

14、处暑:紫茉莉、茉莉 

1

古代24节气雅称 仲春孟夏三秋腊冬

  在我国古代每个节气都有很多别称,广泛应用于诗歌或者文章当中,平时可以多做一些了解,不仅可以方便查阅古籍,马上就能知晓是指代哪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