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的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6收藏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的意思,第1张

意思: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出自《三字经》。

原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这句话给人的启示:我们今天通行的是隶、楷、行、草四种体式,但对于先人留下的古籍也要有所了解。这对于我们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历史悠久,典籍丰富,所以伪书也多。据不完全统计,经部的伪书有73部,史部有93部,子部有317部,集部有129部,另外,尚存疑问之书,以及佛藏,道藏之伪书,亦有493部,加在一起,共计为1100多部。喜欢国学的朋友,在阅读这些伪书时候,一定不要被其中的内容所迷惑,要注意伪书出现的时间。那小编就来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伪书。

中国第一伪书,莫过于现行的《尚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并且实行了“焚书坑儒”。诸子百家的书籍除了法家以外大多都难免秦火,其中儒家经典《尚书》当然难逃厄运。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士伏生就将手中的《尚书》藏在了屋壁之中。西汉初年,伏生又将书找了回来,但是竹简大多蠹坏,经过他的整理,最终得到了完整的28篇,并在齐鲁大地不断教授弟子。这个版本的《尚书》是用隶书写成的,因此叫做“今文尚书”。到了汉武帝时期,鲁恭王在孔子的古宅又发现了更古老的《尚书》版本,是用先秦时期的字体写成的,因此被称为“古文尚书”。经过孔安国的整理,古文尚书比有44篇。这本古文尚书就极有可能是伪书。

到了西晋永嘉之乱的时候,中国遭遇了第二次文化大危机,许多文献在动荡中消失了,其中就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东晋建立后,广求经典,豫章内史梅赜就献上了一本《古文尚书》。这部《尚书》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尚书》版本,这本尚书的问题就比较大了。首先,该书是58篇,这是为了凑成刘向、郑玄所说的古文五十八篇之数。这本尚书很快就被官方说承认,然后成为经典的教材。唐朝的时期的孔颖达撰写《五经正义》,其中的《尚书》部分就是依照的就以该版本的书籍。

目前流传的诸子百家作品中,有个别的是伪书,其中包括《列子》。《列子》被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代三大道家经典之一,和《道德经》《庄子》并列。《列子》一书中有愚公移山、呆若木鸡、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疑邻盗斧、高山流水、小儿辩日等经典的寓言。不过研究表明,《列子》一书是伪书,是魏晋时期的人写的,并非战国时代的列御寇所写。

列子

《鬼谷子》是中国地摊书籍流传最广的之一。《鬼谷子》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在充分探索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 上,论述劝谏、建议、协商、谈判和一般交际技巧的一部书。据说是战国时代的鬼谷子写的。然而该书的名字最早出现在《隋书》中,连韩愈、柳宗元都认为它是伪书,是后人模仿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语气写的。清朝的纪晓岚认为《鬼谷子》一书“盖其术不足道”,也就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见后人的伪造也不高明。

在兵书中,伪书第一的恐怕是《六韬》。据说《六韬》是西周时期的姜太公所写,然而姜太公时代的文学语言还远远没有发展到如此成熟。根据最新的研究,《六韬》是战国时代的书籍,是战国时代齐国兵家托名姜太公而写下的兵书。孔颖达、罗泌、章学诚、纪晓岚都认为《六韬》是伪书。

史学领域,第一伪书是《左传》。实际上《左传》是汉代的刘歆写的,并非春秋时代的左丘明。刘歆推崇古文,《诗》宗毛诗,《春秋》宗左氏,出于己好,居然擅自附益窜改古书。他为了处于对出于对今文家的反感,篡改古书以打到《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用“毛诗”以打倒齐鲁韩三家《诗经》;以《周礼》排斥《仪礼》,《周礼》实际上也是他篡改出的一本书。

当然,伪书并非没有阅读的价值。例如《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是中国中医学的经典。只是,我们在阅读这些书籍的时候,不要盲目相信其托名,要直到书籍产生的时代。如《列子》一书,虽然不是战国时代产生的,但是用来研究魏晋时代的玄学思想是十分不错的。《管子》一书,虽然是管子写的,但是用来研究战国末期的黄老思想,那就是最好的了。

  成熟了

  隶书始于秦,兴盛成熟于汉。

隶书是从秦篆发展起来的。小篆中有竖、横、弯,而隶则有横发展的磔折,即左波右磔的特点。

因为流行于汉,汉以后文字转向楷。所以称为汉隶。

但从艺术上讲,隶书自问世以来,直到现在一直是书法艺术中的一株翰香,因为它字型上与楷区别不大,没有识字的困难。二是因为汉隶成熟的俩个方面:既有艺术发展的高度,又有定型不僵化的特点,这从《礼器碑》《曹全碑》等诸多碑贴就可以看出来。所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隶书既有他的壮美,又有他的无限前景,这就是当代才故不久的大隶书家刘炳森能为社会认可的原因。可以说隶书将永保春华,是书家大有作为的天地。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名称 过去一般相信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但近来指出「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可能意旨其为篆字之衍生。 [编辑] 隶书的起源——秦隶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编辑] 隶书的繁盛——汉隶 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编辑] 隶书的第二次高峰 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 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编辑] 隶书的演变——隶变 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编辑] 隶书的名词 古隶 今隶 秦隶 汉隶 佐书 八分 草隶 魏隶 [编辑] 外部连结 隶书的演变过程 书法杂谈 中国书法发展及其演变 隶书的分析

参考: zh /w/indextitle=%E9%9A%B8%E6%9B%B8&variant=zh-

隶书产生的原因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人们在使用时总是希望它在表达意思的 前提下,尽量简便些。可是,到是秦代末年,因为奏事繁多,用的是 标准文字──小篆,在书写上无法使公文的处理速度更快一些于是有 些官吏们便将小篆的圆转改为方折,以求方便书写,就成为一种新型 的书体,这种书体就是隶书。 「隶书」这个名称的由来 秦代时将办公文的小官叫「使徒隶」,当时官狱的文书、抄写工作人 员被认为是下级人员,专让人家役使所以叫做「使隶役」,于是便把 他们抄写公文时的文字叫做「隶书」。 隶书的创造者 过去许多人都认为隶书是程邈创造的,这个传说的内容是这样的:秦 代有个狱吏名叫程邈,因犯了罪被关在云阳狱中十年,关在监狱的这 段时期,他将繁复的大小篆的笔划、结构等作了一番的整理、加工, 经过十年尝试,他终于简化了大小篆,创制出三千多个美观实用的隶 书,他并将这件事上书给始皇,皇帝便释放了他并拜他为御史。这种 将文字的创造,归于某一人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文字是群众一起合力创造的,中国字体的变化也是根据书写工具及生 活需要,不断演变的。隶书的出现,就是古时候人们长期的书写,在 日常生活的应用中,日积月累地创造出来的。 隶书的分类 隶书依产生的年代可以分为秦隶和汉隶: 一、秦隶 秦隶是早期的隶书,又称为「古隶」,这是隶书刚 萌芽型的书体,可以说是隶书的幼年时期。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半篆半 隶,笔划虽由圆转变为方折,但还没有后来隶书的波磔和挑法,字形 上仍然保持着细长的状态。 一九七五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了一千多支秦简,竹简上的秦隶是 用毛笔写上去的,字迹清晰,可以明显的看出秦隶的这些特色。这种 字体是用折笔来写,而不像小篆是用转笔,写起来比较快,字形长方 大小不拘,而不像秦小篆都是长方形而且大小整齐划一。所以,这种 秦隶,有人也称做「篆书兼古隶书」。直至西汉初、中期还仍然使用 。如西汉的铜器铭文如《熹平钟》、《元始铃》、《临虞宫镫》、《万岁宫高镫》 、《鲁孝王刻石》、与秦隶很相近。 二、汉隶 汉碑上的字体叫做隶书,汉隶是发展成熟了的隶书,一般都把汉隶 就叫做隶书。到了西汉恒帝、灵帝时,隶书已发展到成熟的阶段,这时 期的隶书,与秦隶有着较大的差别,笔划间有波磔,字形扁平,这也是 隶书的主要特色。 与篆书相比,在字体结构上,隶书明显的特点,主要是把篆书那种 曲折的弧线变为直线,而且字体的偏旁部首也大为简化,成为方块字。 它的特征是:隶书的笔划只有直线方折而有圆转,最明显的还有使用波 磔、挑法产生一种「蚕头雇尾」的形状。字形上,将篆书那圆长的字体 改变方扁。东汉时的《乙瑛碑》、《礼器碑》、《张迁碑》等都是典型的汉隶作品。 汉隶也称为「八分」,关于「八分」得名的原因,历来的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是因为这种字体以「八分」为大小之标准;有人认为是由于 这种字体的字形较扁,笔画向两旁伸展,很像「八」字的姿态,至于哪 种说法较为正确,实难以下定论。

参考: 网址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人们在使用时总是希望它在表达意思的 前提下,尽量简便些。可是,到是秦代末年,因为奏事繁多,用的是 标准文字──小篆,在书写上无法使公文的处理速度更快一些于是有 些官吏们便将小篆的圆转改为方折,以求方便书写,就成为一种新型 的书体,这种书体就是隶书。 秦代时将办公文的小官叫「使徒隶」,当时官狱的文书、抄写工作人 员被认为是下级人员,专让人家役使所以叫做「使隶役」,于是便把 他们抄写公文时的文字叫做「隶书」。

参考: webnutnedu/chinese/%A4%E5%A6r%BE%C7%A6h%B4C%C5%E9/wang/shu-fa/ww/da1

2、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图8)。 (图8:邓完白 四体帖 篆书) 4、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著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磔:用笔向右下斜 )、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图9:曹全碑 八分隶)。"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归于整齐、规范,转化而来的 )。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10:邓完白 四体帖 隶书)。图11虽为西洋文字,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图9) (图10) (图11:1955年设计/局部)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尊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图12、13)。图14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我们现在知道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它的形态是长方形。甲骨文单字4500个左右,得到确认的大约两个,至今尚有一半多的字没有破解。我们今天的话题不是讨论甲骨文的破译。而是讨论汉字的方形是从哪里开始的。

汉字的起源,上观天文,下取诸形,以造六书。什么是六书?造字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在最早的甲骨文字中,虽然不能算严格的方形,但已大体具有了方形的雏形。这是最原始的基调。由于甲骨文在可考的文献中,除了卜筮外,还没有发现其他方面的应用。但它却是文字发展史中的第一道线索。从它大部分的字形来看,偏向于长方体。

除了甲骨文,就要算钟鼎石鼓金文,这些文字统称为大篆。大篆的体态,更趋向于长方。虽然,它的笔画尚还弯曲,但整体的方形形态已经形成。其后的小篆,对大篆进行了简化,方形基本确立。小篆的形成使用时间非常短暂,是所有文字中使用时间最短的。但其进步意义却是最大的。它的出现,改变了先秦时期诸侯各国家的文字形态。对国家政令的准确实施,国家大一统的体现,对后世的教育、经济、军事各个方面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隶书的出现,方形已经完全形成。笔画已经不再是大小篆一样的弯曲,形体由小篆的长方转变为正方或偏方。

在汉字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基本形态是以方为主。最大的改变,是由原始的图形弯曲的笔画,笔画渐渐变直。形态由长方,变成了今天印刷体的正方。要说是什么字体奠定了汉字方块的形态,我认为甲骨文就已经是方形的了。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汉字方形基础。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的意思

意思: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出自《三字经》。 原文: 有古文,大小篆。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