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隐隐藏的什么含义怎么解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0收藏

佛教中的隐隐藏的什么含义怎么解释,第1张

不明白你说的隐隐藏。隐和藏两个字很常出现,但都是单独出现。“隐”通于“稳”,戒为第一安隐(稳)功德住处、观一切法如实相,所谓:无常、苦、不净、不安隐(稳)。“藏”一般都是指宝藏的藏。

古书注解的体例:

1、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2、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

3、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随文释义的注疏向来有很多名称,最初叫做“传”,叫做“说”,“解”,也称为“诂”“训”,后来又有“笺”、“注”“诠”“述”“学”“订”“校”“考”“证”“微”“隐”“疑”“义”“疏”,“音义”“章句”等别名。

这些名称有的名异实同,有的意义微殊,有的互相结合,成为新的名称,如“训诂”“诂训”“解诂”“校注”“义疏”“疏证”等,其用途各不相同。

现试举主要者一二:传,即传授讲解的意思,《春秋》有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传有的阐明大义,有的引申未言之意,有的逐句解释。

古语云“圣人作其书,贤者作其传”。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之分。注,取义于如水注物,对文字古奥、文义艰深之处,略疏典故。注也是现在通用的注释名词。

扩展资料:

古书注解的术语:

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释词总是处于术语之后,其含义等于现代汉语中的“叫做”。除了一般释义外这些术语有时还用来分辨同义词。

2、谓 意为“说的是……”、“指的是……”,被释词在术语之前。

3、貌、之貌表示性质或状态的术语,意为“……的样子”。

4、犹“犹”表示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意为“如同”、“等于说”。

5、读若、读如表示注音的术语等。

参考资料:

-古书注解

原句恶乎隐?

译文怎么能隐藏得了呢?

注释

1、恶:音“屋”。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2、乎:语气副词,无实义,不译。

3、隐:隐藏;掩藏;掩盖。

集解: jí jiě意为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汇合“经”与“传”,为之解释。

《<史记集解>序》:“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豫是有益,悉皆抄内。删其游辞,取其要实,或义在可疑,则数家兼列……以 徐 为本,号曰《集解》。” 张守节 正义:“ 裴駰 采‘九经’诸史并《汉书音义》及众书之目而解《史记》,故题《<史记集解>序》。” 刘文典 《<淮南鸿烈集解>序》:“名为‘雧解’,合二十一卷。”

索隐: suǒ yǐn 1探求隐微奥秘的道理。2对古籍的注释考证。

索隐,即索引,对古籍的注释考证。它将图书或报刊中的字、词、句、人名、地名、书名、主题等著录成简括的条目,注明其出处和卷次页码,按一定的检索方法编排成册。我们从一套大部头的书中找一名一事,要从头翻到尾,耗时又费力;成千上万种报刊,要从中寻找某个专题的资料,也好比大海捞针。假如利用索引,就可按图书索骥,二索即得。

正义:zhèng yì 1公正的、正当的道理。2正确的含义,古时多用做书名,如《五经正义》

3公道的、有利于人民的。

(1) :公正的、正当的道理主持正义 (2) ∶正确的含义,古时多用做书名,如《五经正义》(3) ∶公道的、有利于人民的正义的战争对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中的是非、善恶作出的肯定判断。作为道德范畴,与“公正”同义,主要指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本文摘自《百度汉语》)

1 紧急

啊~~~~~~~因为是这样的

晦:阴历每月末的一天;

朔:阴历月初的一天。

农历月末至月初。也就是,

~~

朝菌不知晦朔——

就是说生命苦短啦~~蜉蝣一样。

都活不过一个月。

“不知晦朔”严复翻译赫胥黎《天演论》时候

the last day and the first day of every month

就译成了晦朔!

至于你的那个翻译为什么会成那样,

以为译者是按月相来理解的。

月球与太阳相合时,即两者黄经差为0°时称之为朔。

朔时出现的月相为新月。

在我国农历中,朔为每月的初一~~

可是十五是望

所以,即使按月相哩,盈亏的含义也不能解释成这样。

朝菌是朝生夕死,

所以它不知道月的概念。

即阴历的月初(朔)月底(晦)~~~

蟪蛄过不了冬,所以不知春秋。

夏生秋死,不知四时,一看跟前边都不是一个人译的~

2 “节”“气”“候” “朔”“望”“晦”分别指什么

节 拼 音 jié jiē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jié ]1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

~外生枝。2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

两~车厢。3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

~目。4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

~令。5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

6礼度:礼~。7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

~拍。~律。

8操守:~操。晚~。

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9省减,限制:~省。~制。

开源~流。10略去,简略:~选。

~录。11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

使~。12姓。

[ jiē ]〔~骨眼儿〕喻关键的,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读轻声)。气 拼 音 qì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体。

2呼吸:没~了。~厥。

~促。~息。

一~呵成。3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候。

~温。~象。

4鼻子闻到的味:~味。臭~。

5人的精神状态:~概。~节。

~魄。~派。

~馁。6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我了。

~恼。~盛(shèng)。

忍~吞声。7欺压:受~。

8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功。~血。

~虚。9中医指某种症象:痰~。

湿~。10景象:和~。

~氛。~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候 拼 音 hòu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等待:等~。~车室。

~选人。守~。

~补。~场。

~审。~诊。

2看望,问好:伺~。问~。

3时节:时~。气~。

~鸟。~虫。

4事物在变化中的情状:火~儿。症~。

5古代把五天称为“一候”,现气象学上仍沿用:~温(每五天的平均温度)。朔 拼 音 shuò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农历每月初一:~日。

~望(“朔日”和“望日”)。2始:“皆从其~”。

3北方:~方。~漠(北方沙漠地带)。

~气。~土。

望 拼 音 wàng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看,往远处看:~见。眺~。

张~。~尘莫及(喻远远落后)。

~风捕影。2拜访:看~。

拜~。探~。

3希图,盼:期~。欲~。

喜出~外。4人所敬仰的,有名的:~族。

名~。声~。

威~。5向,朝着:~东走。

6月圆,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7埋怨,责备:怨~。

8姓。晦 拼 音 hu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朔。

2夜晚:~明。风雨如~。

3昏暗不明:~暝。~暗。

~涩(意义隐晦,文字僻拗)。隐~(意义不明显)。

4不顺利,倒霉:~气。

3 古文中的“既望”是什么意思

既望指的是一月内的有些天有特定的称呼,十六称既望“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既”表示达到的状态(例如,易经中的“既济”)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还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既朔”、“死魄”或“旁死魄”,三日为“哉生明”或“月出”,八日为“恒”或“上弦”,十四日“即望”,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或“生魄”、“哉生魄”,十七日“既生魄”,廿二、廿三日“下弦”,最后一天为“晦”或“即朔”。

此外,一年中还有一些特定的岁时节日,如夏历一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为“元日”、“元旦”、“元辰”、“端日”。正月初七为“人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故又称“上元日”,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五月初五为“端五”、“端午”、“端阳”。七月初七晚叫“七夕”。七月十五为“中元日”。八月十五为“中秋日”。九月初九为“重阳日”、“重九日”。十月十五为“下元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一年最后一天叫“岁除”,晚上叫“除夕”。

而在西周早期纪日法中,既望又归为纪日法所规定的的特定名称。西周早期纪日法将每月分为四份(类似现在的周),每一份都有其特定名称,望朔正是其中之一。

1、重岩叠嶂 (即“重叠岩嶂”)

2、隐天蔽日 (即“隐蔽天日”)

3、林寒涧肃 (即“林涧寒肃”)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郦道元生于官宦世家,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它名义上是以《水经》为蓝本作的注释,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

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

此篇即节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文题为后人所加。是作者记录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和四季风光所作。

  罗隐

  姓名

  姓名: 罗隐

  又名: 原名横 字昭谏

  性别: 男

  生卒年: 公元前833-公元前909

  所属文学时期: 隋唐五代文学

  同时期作家: 杜荀鹤 韩偓

  作家生平

  作家生平

  罗隐

  罗隐(833——909)原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十试不中后有退隐之心,乃更名为隐。罗姓原为中土望族,西晋末,永嘉南渡,门第式微,各奔东西,才由湖南长沙迁徙来新,卜居于新登镇东约一里许的双江村。据说,近村鼍江上蒙有青白二气,待罗隐、杜建徽(吴越大将杜棱之子,后为吴越国太师)出,二气乃消。邑人有诗曰:“独异二公生不凡,青白二气波间吐。”

  罗隐所处的时代正是唐王朝走向衰亡之时,“出身论门第,做官靠援引”,科举考试已徒具形式。尽管罗隐的祖父曾做过县令,父亲也应过“开元礼”,但毕竟已是寒族,这就注定了他乖蹇的命运。吴越国著名文士沉崧评价他说:“龆年夙慧,稚齿能文”,而且“才了十人,学殚百氏,名宣寓县,誉播寰区”。然而,由于缺乏权贵的援引,竟然连试不中。他在《谗书》自序中哀叹说:“生少时,自道有言语,及来京师七年,寒饿相接,殆不似寻常人”。

  罗隐的一生,历唐末文、武、宣、懿、僖、昭、哀七个王朝。《吴越春秋》中说他“十试不中”。他自已在《湘南应用集序》中也提到:“隐,大中末即在贡籍中,然命薄地卑,自已卯至于庚寅,一十二年,看人变化”。可以说,他的大半生过的是仰人鼻息的幕僚生活,足迹遍及浙、苏、皖、赣、湘、鄂、蜀、陕等大半个中国。《鉴戒录》收有这样一则轶事:罗隐秀才赴举之日,于钟陵筵上赠歌妓云英一绝。下第,又经钟陵,复与云英会。云英抚掌曰:“罗秀才犹未脱白耶?”隐虽内耻,寻以诗戏谑曰:“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怜俱是不如人。”虽是诗人无奈何的自我解嘲,其味却是那么地辛酸。

  社会政治的腐败,导致诗人残酷的命运,清代的乡贤洪焘老夫子抨击得好:“起李家二十帝而问之,三百年进士科为谁而设?”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诗人再次落第,对科举入仕完全绝望,决计东归投奔钱镠。初为钱塘令,寻迁秘书著作郎,后辟为镇海军节度掌书记。后,钱镠进爵吴越王,表罗隐为司勋郎中,充镇海节度判官、吴越给事中,最后终于盐铁发运使任上,享年七十七岁。

  应该说,诗人的晚年尚算圆满。钱镠出身武夫素来慢士,据说,桐庐文人章鲁风因触怒了他而被沉江底。但对罗隐却颇敬礼有加,赞誉他说:“黄河信有澄清日,人世应难继此才。”《西湖游览志余》记述说:钱氏有国,西湖渔者日纳鱼数桶,谓之“使宅鱼”。隐题《皤溪垂钓图》曰:“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若教生长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结果,“钱览诗大笑,遂蠲其征。”《梦溪笔谈》载:杭州新治,城垒楼橹甚盛,浙帅(钱镠)携僚客观之。隐指“却敌”,佯不晓曰:“设此何用?”浙帅曰:“君岂不知欲备耶?”隐与镠曰:“审如是,何不向里设之?”……镠不悟,后巡衣锦城,武勇指挥使徐绾、许再思挟宣卒为乱,入攻中城,几于覆国……。镠感隐有识见,此后军事上常有咨询。《通鉴记事本未》记有同样内容,毛主席阅后批说:“昭谏亦有军谋”。

  罗隐一生著作颇丰,计有小品文《谗书》五卷约六十余篇,鲁迅评说“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一度成为朝廷禁书,纪昀在修撰《四库全书》时竟不敢收。诗集《甲乙集》收有诗四百余首,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屡考不举“下第”诗,内容充满愤懑不平之情;另一类是“咏物、咏史”诗,讽嘲之言溢乎其间,亦寓有警世之戒。

  毛泽东主席故居丰泽园的藏书中,有罗隐的两本着作——《罗昭谏集》和《甲乙集》,毛主席对其中许多首诗都划有浓圈密点,粗略统计约有九十一首。同志曾在中纪委全会上引述罗隐诗句“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作警句,借此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应以国家利益为重,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罗隐深遂的思想,一千多年后还在熠熠发光。

  罗隐对故乡影响最大的却是有关他的传说故事。1988年编次的《中国民间文学三集成·富阳卷》中收有罗隐传说十四篇,1977年本市民研会编撰的《罗隐的故事》增至五十余篇。这些传说故事,充分地反映了罗隐的铮铮风骨和杰出的睿智,同时也隐约透示了诗人飘泊无依、穷苦潦倒的一生。

  附1:罗隐诗诠

  张宝昌

  罗隐的诗作,历代称誉甚多,评述较少,而铨释者几稀。八十年代中期,蒋祖怡先生一开先河,选注了其中二百余首。笔者课余,曾有效颦之作,谨录几首如下。一孔之见,聊以引玉。

  (一) 桃 花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桃花艳而易凋,入诗颇多,常喻作薄命佳丽,轻浮之姝,如“人面桃花相映红”、“轻薄桃花逐水流”等。本诗却是自喻之作,以“漠漠香”、“不胜芳”间道自己才华高超,而用“艳拂文君酒”、“红欹宋玉墙”自况文追相如、宋玉。后四句转而抒说自己的冷落凄凉,透示了无限的幽伤。

  《唐才子传》云:“(隐)恃才傲物,众颇憎忌。自以为当得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诸侯……颇多怨愤”,于此诗可窥一斑。

  蒋祖怡先生诠释此诗“为伤春之作”,大致不差,但不尽然,其中三、四句解为“以美女、美男拟花”殊属未当。

  (二) 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诗经》有“杨柳依依”之句,后以此喻友情难舍,至有柳永之“杨柳岸晓风残月”名世,“灞桥折柳”着为送别典范。然罗隐咏柳却一脱窠臼,别蓄新意。是诗,蒋先生诠解为“借柳絮以自叹生活流离无定”,窃意不然。绝句之末句应为点题之句,“绊”乃点睛之笔,讥刺那些专进谗言刻意伤人的奸恶之徒。

  《唐诗纪事》云,昭宗欲以甲科处之,有大臣奏曰:“隐虽有才,然多轻易,明皇圣德,犹横遭讥谤,将相臣僚,岂能免乎!”……其事遂寝。《北梦琐言》亦记述:隐既频不得意,未免怨望,竟为贵子弟所排,契阔东归。黄寇事平,朝贤议欲召之。韦贻范沮之曰:“……(隐)若登科通籍,吾徒为粃糠也。”由是不果召。可见,罗之半生不振,为人排挤亦是一因。“争解垂丝绊路人”不是“伤感自叹”,应是指斥。

  (三) 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牡丹又称“富贵花”,骚人誉之“国色天香”,是诗颔联为名句。《红楼梦》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薛宝钗掣得一签,上画一枝牡丹,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曹氏为文立意甚深,以牡丹喻宝钗富贵雍容,艳冠群芳,为“金玉良缘”伏笔。有人据此反推原诗为咏杨妃之作,实属牵强。祖怡先生诠释“作者以牡丹的‘秾华’自喻,抒发自己博学多才而功名落落的感叹”,似亦勉强。

  按《艺苑雌黄》对是诗“韩令”一句注曰:唐元和中,韩弘罢宣武节制,始至长安私第,有花命砟之,曰:“吾岂效儿女辈耶?”细味之,是诗当为感怀诗,慨叹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一似过眼烟云,为自己积年不达聊作自慰。

  (四) 梅 子

  天赐胭脂一抹腮,盘中磊落笛中哀。

  虽然未得和羹便,曾与将军止渴来。

  此诗题目,明刻本为《梅子》,清刻本作《红梅》。祖怡先生根据首句亦意《红梅》为佳,实误。梅子成熟蒂部周遭呈潮红,亚赛胭脂。故是诗系咏梅之果实,现据明刻本予以校正。

  梅乃寻常果子,古人因其味酸常作调味用,《世说新语》记:魏武行军,遥指梅林使士卒生津,“望梅止渴”即着为典故。明杨慎《丹铅总录》讥毁此诗“却似军官宿娼谜,”纯乎荒唐无聊。蒋先生诠解说,“此诗言梅虽细物,亦有大用”,并引隐《曲江春感》句“圣代也知无弃物”佐证,大致不差。但梅亦是作者的自仿:虽是小小的凡品,也能当得大用,显示了自我振作的精神。

  (五) 小 松

  已有清阴逼座隅,爱声仙客肯过无。

  陵迁谷变须高节,莫向人间作大夫。

  是诗,汪德振《罗隐年谱》未定写作时年,祖怡先生《罗隐诗选》亦未选注,前人以为借松述志,自许高节,似误。细品诗意,当系隐晚年之作,“莫向”一句,不似自警,意在讽谏。

  《吴越备史》记述朱温纂唐后,隐竭力劝镠绝梁自立。按,罗隐受儒家影响极深,视代唐而立的朱温为非正统。在其《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二首》中云,“若比紫髯分鼎足,未闻余力有琼瑰”,称颂钱镠如三分鼎立的孙权,意也在此。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云:“罗昭谏《咏松》曰:‘陵迁谷变须高节,莫向人间作大夫。’其志亦可悲矣,而其忠义可见,视奴事朱温之杜荀鹤犹粪土也”。

  观点虽稍偏颇,但对本诗的理解可谓灼见。

  (六) 帝幸蜀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是诗应作于约50岁时,公元881年,唐僖宗避乱迁蜀,重演了百余年前祖上玄宗的故事。诗意显豁,讥剌统治者治国无方,却把罪责推及“女祸”。前人有把“阿蛮”误为玄宗小名,实谬。玄宗小名阿瞒,音近似,但阿蛮实有其人。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载:新丰市有女伶曰谢阿蛮,善舞《凌波曲》,常入宫中,杨妃遇之甚厚。与隐友善的同代诗人易乘亿(居官兵部侍郎)有《明皇再见阿蛮舞》及《龙池柳赋》诗,宋女诗人朱淑真诗曰“若使明皇当日见,阿蛮无计况杨妃”,清初诗人吴伟业亦有“取兵辽海哥舒翰,得妇江南谢阿蛮”之句,皆提及此女。据传,谢阿蛮同死于“马嵬兵变”。

  乡先贤蒋祖怡先生曾有“阿蛮是玄宗生前与杨妃的昵称”之说(《海内外》杂志总55期,1984年美国纽约出版),语意颇含糊,但在其注释《罗隐诗选》(1987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时,已确定“阿蛮”为与杨妃交厚的舞女“谢阿蛮”。

  故此诗不仅是讥剌僖宗,而更远的目标是借阿蛮之口针砭玄宗误国,却把罪责推给杨妃,用意颇为深远。

  附2:罗隐诗歌创作流派及对后世的影响

  王源源

  晚唐,诗歌流派丛多,风格各异。诗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态度不一致,因而创作倾向也不相同。其中,有意追随社甫和白居易,为国家的命运担扰,为民生的疾苦而呼喊,这方面的诗人除罗隐外,还有皮日休、陆龟蒙、杜苟鹤、聂夷中等人。他们是现实主义流派诗人。

  皮日休,字逸少,是襄阳人。家世务农,唐懿宗咸通八年考中进士。曾任著作郎等职。黄巢起义,皮日休参加了起义军。黄巢兵败后亡。皮日休有诗三百多首。在《正乐府十篇》序里说:“乐府尽古圣王采天下之诗。欲以知国之利病,民之休戚者也。”又说:“诗之美也,闻之足以观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

  皮日休有一首代表作《橡媪叹》,全诗很长,很具体地写了一个靠拾橡子充饥的老太太。这个老太太把收获的精米全部交给了官府,自己只能拾橡子充饥。而交官的时候,一石多粮食只能算作五斗。

  同是现实主义流派诗人,“欲知国之利病,民之休戚”。皮日休的创作观与罗隐相同。

  但在创作方法上,罗隐不象皮日休那样把劳动人民的生活作为直接的,具体的描写对象。他的诗所写的不是具体的,直接的社会生活事件,而主要是那个时代的矛盾冲突,思想情绪。

  罗隐有一首《送溪洲使君》

  兵寇伤残国力衰,就中南土藉良医。

  凤衔泥诏辞丹阙,雕倚霜风上画旗。

  官职不须轻远地,生灵只是计临时。

  灞桥洒盏黔巫月,从此江心两所思。

  再一首《乱后逢友人》:

  沧海去未得,倚舟聊问津。

  生灵寇盗尽,方镇改更频。

  梦里旧行处,眼前新贵人。

  从来事如此,君莫独沾巾。

  ——《甲乙集》

  以上两首诗,罗隐写出了当时国家的社会现实。人民的灾难和痛苦,在罗隐的笔下深刻而沉重。但诗中没有具体的描写对象,没有具体的生活事件。

  杜荀鹤,有诗集叫《唐风集》。杜诗主要反映了黄巢起义后的社会面貌,人民的困苦。有一首《山中寡妇》,是写徭役赋税的繁重的: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襟鬓发焦。

  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就是逃到深山的更深处,也没有办法逃避赋税。蓬茅、麻苎、野草、生柴,很具体地写一事一人。从某一具体的角度反映了唐末社会状况。“事情亦自真切”。(明胡震享《唐音癸签》)

  同为民生灾难的呼喊,罗隐的方法就不同。如《秋江》:

  秋江待晚潮,客思旆旌遥。

  细雨翻芦叶,高风却柳条。

  兵戈村落破,饥俭虎狼骄。

  吾士兼连此,离魂望里销。

  ——《甲乙集》

  诗中没有具体的事件,但笔触锋锐凌厉,诗人的思想情绪跃然纸上。

  宋王懋《野客丛书》中曰:“唐人诗句中,用俗语者,惟杜荀鹤、罗隐为多。……罗隐诗如曰:‘西施若解亡人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曰‘今宵有酒今宵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曰:‘能消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曰:‘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诗句中多用俗语,这是罗隐与杜荀鹤相一致的地方。

  明闵元衢《罗江东外纪》中云:“学诗须是有始有卒,自能名家,方不枉下工夫。如罗隐、杜荀鹤辈至卑弱,至今不能泯没者,以其自成一家耳。”

  晚唐,还有一位诗人,名叫韦庄,字端已。唐以后的诗评家常把韦庄与罗隐放在一起评论。如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中说:韦端已体近雅正,惜出之太易,义乏闳深。“罗昭谏酣情饱墨,出之几不可了。未少佳篇,奈为浮渲所掩,然论笔材,自在伪国诸吟流上”。清薛雪《一瓢诗话》中评论罗隐的诗:“调高韵响,绝非晚唐琐屑,当与韦端已同日而语”。

  韦庄,长安杜陵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曾在江南一带飘泊,干宁元年考中进士。着有《浣花集》十卷。

  韦庄的诗歌在事件叙述和场面描写上有突出才能。如长诗《秦妇吟》。不过,这首诗的思想倾向在今天来看是不对的:对黄巢起义军作了歪曲诬篾的描写。但此诗的艺术性较高,当时曾经广为流传。除长诗外,韦庄的抒情写景小诗写得很有味,清丽柔婉。如《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唐音癸签》中所谓:“体近雅正,惜出之太易,义乏闳深”语,当是指韦庄抒情小诗?

  自然,诗评家说法,各有千秋。或说罗隐与韦庄“同日而语”,或说罗诗比韦诗“酣情饱墨”这就要看诗评家的观点、着眼点如何了。如《唐音癸签》是极力推崇罗隐的,说杜荀鹤的诗“俚浅”,说韦庄“义乏闳深”,独罗隐“自在伪国诸吟流上”。

  中国诗歌史上,感时忧国,反映现实的现实主义诗歌历朝不衰,源远流长。罗隐的诗集《甲乙集》即是源流中的一块玉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

  元代,浙江有位诗人叫王冕,诸暨人。自幼家贫,屡试不中。后来,他看到天下将乱,就放弃了仕进的念头,决心归隐。晚年搬到会稽九里山,以种田为生,着有《竹斋诗集》四卷。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凋弊。对剥削人民的统治者进行讽刺和抨击。他在代表作《虾蟆山》中,借虾蟆的故事,谴责了那些贪赃枉法,残害百姓的官吏,隐射剥削人民的统治阶级。

  时至今日,新登或有人谈起罗隐秀才时,会自然而然地扯到明代绍兴的徐文长。说是:“新登有罗隐,绍兴有文长”。徐文长即是徐渭,也是一生坎坷,屡试不中。但他多才多艺,靠出卖诗文字画生活。着有杂剧《四声猿》,其中最有名的是《狂鼓史渔阳三弄》,剧中写东汉末年祢衡骂曹的故事,其实是影射当时的权相严嵩。

  《吴越备史·罗隐传》中记载,罗隐曾以祢衡自比:“ 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

  罗隐是唐末人,徐渭是明代人。后人之所以把他俩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是因为他俩的那种相同的命运,及对统治阶级、黑暗社会辛辣犀利的讽刺。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罗隐的讽刺诗文或多或少地给了王冕和徐渭一些影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